会计计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9 21:00: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计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计量论文

篇1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3〕上海会计〔J〕。2000,(11)。

篇2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1996年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1997年6月,FASB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99年3月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97年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篇3

引言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所作的基本分类。它既是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又是会计确认的前提。会计确认是将某个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等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过程。会计确认用以解决会计要素的定性问题,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

目前很多会计专家在传统会计要素基础上,结合环境问题,界定了绿色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特征,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的概念和特征。在会计六大要素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与自然资源(如大气、水资源等)联系紧密,一般不存在相应的交易市场,难以计量,这就为绿色会计的具体实施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如何正确计量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要素,是实施绿色会计的关键,也是会计学界极为关切的问题。

一、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

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预期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环境资源。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一)环境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二)环境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所谓控制是指特定主体可能不拥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够对其行使使用权;

(三)环境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

(四)环境资产具有稀缺性。有些自然资源资产更具有不可再生性或其再生的时间相当长,其储藏量会随着开发利用而不断减少。

环境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支出金额和时间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于某些国家来说,“环境负债”被称为“环境负债准备”。如果企业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应将其确认为负债。

根据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定义,很多研究学者确定了各种详细程度不等的核算内容体系,并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较为详细的如表1所示。

与此相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财务报告中应予以披露的环境资料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披露有关企业的环境政策和实施情况;另一部分较具体地反映计入损益的环境费用性支出及与环境有关的资本性支出,并相应地在报表注释中披露。具体披露事项为:

①有关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

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

③根据政府法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

二、环境资产负债核算内容与传统会计计量方法的矛盾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对于计量单位的观点一致认同为:货币计量是会计本身固有的属性,一切非货币计量都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范围。所以,事实上,货币计量几乎被认定为传统财务会计计量的唯一尺度(管理会计则另当别论)。西方会计的计量单位有两种备选方案,其一是名义货币;其二是一般购买力单位。前者的有效性取决于货币币值的稳定程度,币值越稳定,其计量效果越好。后者是虚拟的货币单位,它考虑了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因素。

由此可见,传统会计计量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的。而且,传统财务会计中,资产和负债的入账价值,主要是按照实际成本计价,用以保证账证的一致、相符。

绿色会计计量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其主要特点是:

(一)绿色会计计量具有非交易性特点;

(二)环境标准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

(三)绿色计量基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都可以充当环境会计的计量基础。

在环境资产负债表中,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对象是全部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海洋、矿产资源、臭氧层等。目前,针对这些自然资源存在许多非交易因素,不存在交易价格,所以,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尤以传统财务会计为甚)失效。因此,针对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核算内容应当寻求新的计量模式。

三、绿色会计计量方法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是区别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私域”与“公域”的两个重要概念。所谓排他性,是指个人被排除在消费某种产品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费之后,其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产品或劳务所带来的利益,其他人必须付款并且支付足额的费用才能消费该物品。私域物品具有消费的排他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只需支付少量费用,甚至不需付费就能消费该物品,如国防、航灯等。公域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由于技术上不可行或经济上不可行,公域物品要排除他人享用是困难的,非排他性可能形成免费搭乘者。

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可以把自然资源划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排他性,如矿产资源等;另一类具有非排他性,如大气等。

说自然资源具有排他性,就意味着这些资源的使用必须要花费一定的代价。为了准确计量这类资源的价值,可以通过产权界定,赋予这些资源人格化的所有权,这样就可以形成交易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说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那么任何人无需付钱或仅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自由得到资源,结果就会造成这种资源的过度耗用。这样如何正确为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定价,就成为正确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关键。

绿色会计研究学者针对自然资源的计价,提出多种定价模型,如价格替代、支付意愿、接受意愿等。但是对于非排他性的自然资源,由于其使用存在“搭便车”现象,所以,上述方法不可能正确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鉴于这类资源的保护主要聚焦于合理利用,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这类资源主要构成其环境负债。这样,就引入成本管理概念,结合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对资源定价。

环境成本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它成本。

一般环境成本分为两类:

(一)环境控制成本。这是指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产生的成本,具体表现为资源维护、环境保护等行为发生的支出。一般来说,该项成本越高,表明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越高;

(二)环境故障成本。它是指除环境控制成本以外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支出。如果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上打了折扣,则会发生诸如资源效用降级、环保处罚等支出,这些支出归为环境故障成本。

关于环境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的关系,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环境控制成本较高,则企业履行的环保责任程度较高,相应的违规支出也会减少,因此环境故障成本就会较低。

基于环境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有针对性地减少非排他性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采用定价模型:

P=αC1+βC2

C1——环境控制成本;

C2——环境故障成本;

α、β——系数,取值(0,1),α+β=1,系数的大小可以调整企业的环保行为。

基于该定价模型,形成企业的环境负债而入账。

为提高企业的环保责任,适当降低系数α的取值,加大系数β的取值。这样,当两个企业的环境成本相等,而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保障成本不一样时给企业带来的环境负债也不一样。同等环境成本条件下,环境控制成本越高,社会效益越佳;环境故障成本越高,社会效益越差。同等环境成本条件下,环境收益越高,社会效益越佳;环境收益越低,社会效益越差。

例如:两个企业A、B,环境成本相同为10万,其中:A企业C1=8万,C2=2万;B企业C1=3万,C2=7万;取α=0.2,β=0.8,则:

A企业环境负债为=0.2×8+0.8×2=3.2

B企业环境负债为=0.2×3+0.8×7=7.2

所以,采用该定价模型,一方面可以提高这类资源的效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转变传统模式的末端治理观念,实现自然资源保护的未雨绸缪。

四、结束语

环境负荷超载、资源忧患加剧,使人们愈发格外关注资源代价与环境牺牲,从而成为环境成本产生的基本动因。实施绿色会计的关键是正确计量环境资产负债要素,特别是非排他性自然资源。划分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建立定价模型,构成环境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其评价意义在于:环境控制成本越高,表明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越高;环境故障成本越低,表明企业相应的违规支出越低。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构建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4.6(5)。

[2]黑继丰,刘晓波。浅谈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体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5(3)。

篇4

环境标准之所以可以作为计量环境价值的起点,是因为:(1)它在一定范围(国家或地区)中是唯一的、被公众普遍接受的,在该范围内用它评价出的环境质量具有可比性,故而以环境质量为依据的环境价值也具有可比性;(2)它是依据环境科学原理制定的,以满足人类生活的合理需要为原则,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不致于使环境价值被过高或过低地估量;(3)它是国家以强制力量保证实施的,法规性地位赋予它的权威性使之易于发挥价值标尺的作用;(4)环境标准同环境资源使用权的关系具有会计学意义。

2.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

环境经济学的丰富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

(1)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指的是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然后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具体包括:

①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

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有影响,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但是,必须注意商品销售量和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P=P1×Q1-P0×Q0

其中P指根据某种商品产出变动所测算的环境价值;P1指商品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下的市场价格;P0指商品在标准环境质量下的市场价格;Q1指商品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下的产出量;Q0指商品在标准环境质量下的产出量。

如果选定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条件下销售的,那么,就需要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甚至用影子价格来取代市场价格。

②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

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场价值法加以估算),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为避免重复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前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增加或减少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的乘积;后者则相当于环境质量脱离标准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扣除来自非人力资本的收入)的现值的乘积。公式如下:

Cn=[P(Ti(Li—Loi)+Yi(Li—Loi)+P(Li—Loi)Hi]M

其中P指人力资本(取人均净产值);M指污染覆盖区内的人口数;Ti指i种疾病患者耽误的劳动时间;Hi指i种疾病患者陪床人员平均误工时间;Yi—i种疾病患者平均医疗护理费;Li,Loi分别为评估区和符合环境标准区I种疾病发病率。

事故伤亡造成的损失:

Cd=PMRT

其中P指人力资本;M指劳动人数;R指伤亡机率;T指平均预期寿命。

③防护费用法

当某种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的负担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可以采取由污染者购买和安装环保设备自行消除污染的方式;可以采取建立专门的污染物处理企业来集中处理污染物,而由污染者支付处理费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购买相应设备,而由污染者给予相应补偿的方式。应注意的是,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都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防护费用应该是费用最低的方式所需的费用。

④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低于环境标准要求时,假如无法治理环境污染,则只能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重置成本。

直接市场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评估结果比较客观,但是,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实物量数据,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如果在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中,相当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其现有市场只能部分地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直接市场法的应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直接市场法所使用的,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而非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这就使得该方法不能反映消费者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得到或失去的消费者剩余,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衡量环境的价值。

(2)替代性市场法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称为间接市场法,即替代性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就成为采用替代性市场法时不得不面对的主要困难。所以,替代性市场法的可信度要低于直接市场法。还有,替代性市场法所反映的同样只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而非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因而同样不能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但是,替代性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可靠的信息,衡量时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该方法的优点所在。

绿色会计的计量确认是难点,如何确定特定环境的货币金额,各种计量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绿色会计在计量特定环境价值时,应根据计量目的、可获信息的充分性及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来选择具体方法,也可采用非货币计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绿色会计的对象能以货币和非货币计量,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前提和假设,它说明了绿色会计具有一般会计学科的共性;也有不同于传统会计学的非货币计量个性,绿色会计便是这种共性和个性的综合体。

二、绿色会计的报告

篇5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计量属性上要求大多数经济业务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如确有必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是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重大变革。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时,该如何选用会计计量属性,才能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符合准则的要求,形成能够符合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本文就此作些分析和探讨。

一、各种计量属性的特征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包括: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是明显的。因为只要存在物价的上涨或是下跌,就会使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不合理,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历史成本在价格变化较小时,可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且信息成本较低。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通常表示在计量日或报告日重新购置或重新建造相同或同类资产所付出的代价,是现在时点的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重置成本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在用状态,一方面反映资产已经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反映资产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原则,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

(四)现值

现值指资产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量的贴现值计量的一种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但其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是不确定的,其决策的可靠性最差。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价值计量的结果,坚持动态反映观,摒弃按初始交易价格入账后一成不变的静态反映观,认为资产价值随时间而变化,强调资产计价要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的取得相对较复杂,可操作性低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健全而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娴熟而讲求诚信的评估队伍等,如果这些基本条件不具备,那么公允价值的使用必然受到限制,在一个条件不具备的经济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公允价值,可能反而适得其反。我国目前是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也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再比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此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应当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关于以上各种计量属性的特征,总结如表1: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本身具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其选择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满足不同的会计目标要求,因此,如何选择计量属性,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时要发挥会计准则的导向作用。《基本准则》要求是以经济决策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是以受托责任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进而影响企业对“主次问题”的权衡。除此之外,还要发挥会计主体的职业判断,由企业作出“主次问题”的权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非绝对的概念。前者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而后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对个别经济决策者而言的相关性——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同一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行权衡并不是要选择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作为单一会计计量属性,而是要对所要计量的对象解决谁主谁次的问题。

二是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能为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且不影响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三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以产生的边际效益是否大于边际成本为界,即衡量该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信息能获得的效益是否大于或能否补偿为提供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代价,以免得不偿失。

(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除了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基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计量的直线联系进行一一对应的选择。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单一计量属性构成的计量模式无法实现各方提出的多元化信息要求。会计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的多元化。

一是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一般说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都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如在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而物价持续变动时,就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例如,在通货膨胀环境中,以重置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又如在经济稳定,竞争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对稳健性原则要求不高;反之,当经济发展波动较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较强时,实务上就要求应用稳健原则。

二是要考虑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由于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其公开披露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关团体利益及其分配。如在物价上涨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可能倾向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由于成本补偿不足,可以虚计和夸大企业的经营收益,从而虚夸和粉饰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使经营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然而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由于成本不能足额补偿,其资本难以保全,从而侵蚀投资者的资本及由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投资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限制这一会计计量属性的采用。又如会计计量结果会影响公司股票市价,公司为保持良好形象,总是愿意采用能使其利润较高的会计计量模式。

三是要考虑企业经营性质。比如,对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信息要求是会计信息系统最关注的目标,它应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和部分重置成本计量的信息,满足当前投资者的要求,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计量的相关信息以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外部潜在的投资者。对非上市公司而言,管理者的意愿更受会计信息系统的关注,因而信息的揭示应以首先满足决策层有关经营管理的要求为目的。

四是要考虑使用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代价的,在选择计量属性,构建计量模式时,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只有具有充分的数据与信息来源,才能增加估价与计量的可靠性。否则,基于现在或未来时态进行的会计计量就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了,以此搜集详细数据和信息资料是会付出代价的。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详略程度,必须与决策相关,而且它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成本,以免得不偿失。从这一点来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优于其它计量属性。五是要考虑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所选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要能为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且不影响信息的及时性。此外,会计计量属性本身的复杂性及客观性也是会计计量属性择定的影响因素之一。会计计量属性的复杂程度及加工信息的客观性,直接影响会计人员及信息使用者能否接受。简便易行、具有可验证性的计量属性及模式易于被会计人员及信息使用者理解和接受,相反,复杂及主观性强的,则易导致会计人员及信息使用者的误解,进而限制其可接受性。

另外,如果在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时,由于尽量减少纳税调整的考虑,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更是应该多种计量属性并用。比如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企业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收入额按照产品的公允价值确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盘盈的固定资产,以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为计税基础等。”

可见,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不能单纯依据某一标准来决定。总之,并存择优不是指每一报告期要使用每一种计量属性,而是指在所有属性都可以使用的前提下选择本期关注信息要求的计量属性。

因此,在选择会计计量属性时,应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分别不同情况并根据各种计量属性的不同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计量属性并用。在运用多重计量属性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同质性,即会计计量结果应与会计对象、会计报表项目以及会计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保持一致;二是可验证性,即不同会计人员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计量时应得到相同的结果,相互之间可以验证;三是一贯性,即会计计量方法前后期应尽量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则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变更的原因以及变更导致的累计影响金额;四是充分相关性,会计计量结果尽量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等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2]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5(5).

篇6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1996年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1997年6月,FASB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99年3月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97年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

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

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

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

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篇7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包括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国新会计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在会计基本原则和会计要素计量这两个方面,新准则出现了较大变化。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的重要方面,侧重知识经济价值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作为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它不能对经济事项作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从而无法促成一个健全的知识型经济下的资本市场的运行,而且不能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以价值计量为代表的多元会计计量模式正在形成。

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是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是为了在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本身包括着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通过对新准则的理解并结合现时展的要求,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该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和多元记账为主要特征。

以历史成本为主兼具多种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这是资产的计价模式,其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并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但是容易受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这种计量模式应主要用于对货币性流动资产和各种负债进行计量。其理由如下:对于货币性流动资产,由于其持有时间较短,受时间因素、风险因素影响其价值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忽略,故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由于负债是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二)现行成本计量模式

现行成本计量模式指用于资产计量的价格是为了获取企业现有资产的市场牌价,如果企业没有适用的现时牌价,则需要利用资产的价格指数并通过估价方法作出近似的现时重置成本来计量。这种计量方法考虑了市价因素和资产的置存损益,可以更有效地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置存资产的经营活动是否成功。这种计量模式应该用于对非货币性投资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包括企业的债券和股票投资。

(三)现行市价计量模式

它是指商品存货用当期可售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其主要用于对市价稳定的商品存货进行计量。这种计量模式能够较好的反映了商品存货实际经济价值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可避免武断的成本分配,从而提高这部分资产的信息质量。

(四)可实现净值计量模式

它是指把可实现销售价格减去预计销售费用,来对商品存货进行计量。由于企业销售商品必然会发生运输费和收款费用等,因此只有正确估计这些费用,并在商品销售价格中予以扣除,才能更合理地确定收入和费用,更合理地计量本期收益。

(五)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模式

它是指对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量应当主要采用这种计量模式。采用这种计量模式有利于固定资产的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实现。无形资产的计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该项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折现。

多元记账方法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既可以是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是同时有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

当前,知识、技术、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企业无形资产对利润的贡献将会超过有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加大。然而,货币计量是基于一定的交易价格而发挥作用的。企业内部自创的专有技术、商标、人力资源和商誉等无形资产,因为并未对外进行交易而缺乏较为客观和公允的评估价值,使这部分未来对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的计价一直非常模糊。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上交易也渐频繁,为便于结算,电子货币已经出现并不断地推广、使用,无纸化趋势将成为货币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这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只要是对决策有益的一切手段都应该为会计所采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运用货币这一工具来反映企业的各种状况(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我们不能因为单一计量手段带来的便利而丧失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手段应服务于目的,在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多样化,会计应当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货币仅仅可以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企业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前瞻性信息等,对于企业经营的成败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都应设法予以反映。

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对于实物资源而言

由于现今的经济对实物资源的计量影响相对较小,同时考虑到会计计量的实际可操作性和会计计量的连续性,若物价变动不大,则可仍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将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在表外补充揭示;若物价变动幅度较大,则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按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把历史成本调整为不变价格,从而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的变动。

(二)对于人力资源而言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本的概念、本质问题。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它应用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把会计主体用于人力资源身上的投资即人力资源成本,按照其具有提供未来服务或经济效益潜力的性质,确认为资产,并进行计量和报告。另一个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该模式是把人作为价值的组织资源,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因此,人力资源也应像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其计价的前提应是商品化和市场化,即对人力资源的计量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按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进行计价,采用现行市价/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三)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

衍生金融工具即金融业的衍生金融产品。它是一种交易手段。它们的价值是从基础资产或某种作为基础的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衍生交易所依赖的基础包括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及其他指数。现行会计制度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若按传统的确认标准,它们一般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在签订之后至履行之前往往存在多种风险,这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因此,可采用现行市价/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将衍生金融工具单独立项反映,在交易完成前逐期归结,交易结束后再一并结转。

(四)对于无形资产而言

传统的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过窄,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使得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不能完整的反映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这一方面不利于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投资者了解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无形资产方面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含量的高低,从而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现时代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加无形资产项目核算的内容。诸如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新的无形资产等。二是对于传统的无形资产项目如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以及购入的商誉等,为了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完整形态,应改变无形资产摊销直接冲减其账面价值的处理方法,设置备抵账户,反映其摊销价值。要能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原始价值和累计摊销价值,了解企业期末无形资产的净值。三是企业自创的商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使企业长期存在超额利润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其可以带来的超额收益来计量。四是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企业因此对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其对未来经营成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所产生的支出,应予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确认为费用,应该严格区别、分析后确认。五是人力资源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高新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浪潮,已将企业间的竞争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

(五)对于未来需要预计的事项而言

一般意义上讲,未来事项的计量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最终未来子事项的影响。一个完整的未来事项往往可分为若干个未来子事项,最终未来子事项的结果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事项的最终结果;二是未来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事项的计量;三是未来的法律要求、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对未来事项进行计量时应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合理的进行估计,并运用最合适的计量属性。由于未来事项属于尚未发生的事项,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计量中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往往采用现值和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作为其计量属性,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求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它对企业财务后果的计量。

(六)对于通货膨胀环境而言

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模式提出了挑战,动摇了会计计量中的币值不变基本假设。通货膨胀会计是消除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特定影响的会计,实际上是消除一个特定企业具体的物价变动影响。有三种通货膨胀模式:一种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该模式在会计表述上以货币的一般购买力表述,称其为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第二种是以现行成本计量为基础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在否认货币计量单位假定的同时,也否定了“历史成本计量”原则,因为在该模式下,编表所依据的物价指数不是一般物价指数,而是个别物价指数。第三种是以不变币值现行成本计量为基础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的基础,而且以不变币值为计量的单位,以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获利能力和现金流动的真实变化。

综上所述,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单一的计量属性已经不能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是会计实务中唯一计量属性。目前会计计量是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这符合会计计量的未来实际。现阶段和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应该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虽然人们对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中逐渐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性都不再持有异议,但在怎样引入、引入多少、在哪些项目上引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论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8

虽然,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在企业的计量准则中却对确认计量原则进行了说明。总则中规定,企业财务会计的计量、确认以及报告要建立在企业会计权责发生的基础上,并且,在对企业财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时,采用历史成本的方式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进行分析和归纳。当前,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多以此为原则。

(二)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既需要对会计学中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有效运用,有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并在此前提下,对企业的税款的形成、变动情况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计算,确保企业税款的及时合法缴纳,以避免出现违法违章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造成影响。税务会计,就是以税法为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进行确认、报告、总结以及归纳。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对比分析

(一)相关性原则对比

相关性原则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约束和规定,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要与企业财务管理报告以及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相关联。通过这种方式,当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能够直接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进而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做出合理预测和正确决策,进而确保整个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也就是说,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相关性原则对企业财会会计确认计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及其是否满足企业会计核算需求具有较高要求。与财务会计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企业财务支出进行扣除时,要求所扣除的支出要与企业收入有直接关系,而不要求其与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决策和管理相关。并且,在税法中相关法规中规定,与企业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求其支出要与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相关,比如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等。另一方面,指的是企业因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支出,比如企业投资支出、广告支出等。基于以上特点,在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的过程中,就要对二者进行慎重对待,以求确保确认计量的高效性和精确性,避免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比

企业财务会计的进行主要依靠企业会计准则,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报告和计量要在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参考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其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中就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在对企业收入进行确认的过程中,所有的收入都要当期确认,而这些收入中,详细包括了企业已经发生的或者是已经实现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确认都需要在当期进行。其次,如果在当期无法进行确认或者是已经错过当期确认就不能够在当期进行确认,要统一列入非当期费用和收入款项中。而在税法中规定,企业所要缴纳的所得税的确认也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确认。但是,相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而言,企业税务会计所要参考的权责发生制多是不完全的,如果单纯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税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违法违章操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额进行详细计算,并确保其计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问题出现。

(三)重要性原则和法定性原则对比

重要性原则,指的是企业要在对自身业务的规模大小和业务本质进行详细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会计程序以及确认计量方法进行选择。并且,在对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对其选择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判断,进而慎重选择。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工作中,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还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经济决策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体现,进而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则要求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在充分满足税法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而不重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也不考虑企业业务规模的大小和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并不承认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而至遵守自身的法定性原则。

篇9

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计量仪表进行联网,实现计量仪表的在线实时数据采集和管理[1]。系统的组成通常由计量检测设备、数据集中器(分站)、用户终端、管理服务器(主站)、管理软件和网络器件等构成,具有能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能源计量功能,其输出数据可用于能源统计与能源审计。

一、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各行业开发和使用的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无统一规范标准。因为缺乏国家规范性的指导文件,企业按照自行需求进行设计和开发,能源计量管理系统模式较混乱。许多企业因为没有相关标准或规范的指导而茫然。据浙江省医药化工行业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调查显示,现阶段企业在能源计量系统由于系统结构、功能模块、数据结构与输入输出报表等多方面的不规范,使得企业在计量器具选择、计量数据采集点设置的规范导致企业能计量与源平衡的不确定性。因为缺乏相关标准或规范,很多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系统输出政府能源监管部门的需要的各类申报报表(企业耗能设备一览表、企业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能源工业企业能源购销存表、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报表、生产信息报表),误报和漏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政企不一致的状况,使得政府能源监管部门较难统一管理企业的能源统计与审计工作。本文就结合当前中国用能行业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对系统的设计规范做一些浅层次的探讨与研究。

二、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一般要求和设计原则

1.系统的软硬件环境设计要求

在设计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时,对设计硬件上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逐步完善。同时,配备的计量器具必须要能在线检定或校准;软件设计要考虑全面,给予必要的完善及升级的空间。

2.确定现场能源计量检测点设置与计量器具配置要求

(1)现场能源检测点确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应能采集行业不同种类能源的数据。所称能源数据,指煤炭、原油、电力、天然气、焦炭、水、蒸汽等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回收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2]。

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点的设置原则是以能够准确和实时采集数据的作为计量检测点,并且要考虑能满足能源平衡、能源统计与审计要求[3]。具体数据采集范围包括:

a)输入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能源及载能工质;b)输出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能源及载能工质;c)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使用(消耗)的能源及载能工质;d)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自产的能源及载能工质;e)用能单位、次级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科回收利用的余能资源。

(2)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根据GB/T17167—2006标准要求,能源计量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点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不低于表1的规定(见下页表1)。

3.合理选用现场能源计量器具

根据GB/T17167—2006标准要求,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所选用的能源计量器具,要依据不同用能设备所耗的能源类型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计量器具。所选用的计量器具必须要能提供数计量据输出接口。选用的计量器具除了保证精度要求,也要根据生产工艺、使用环境等条件的要求,进行选择相适应的计量器具。

能源计量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计量器具准确度不低于表2的规定(见下页表2)。

4.能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原则

(1)计量器具系统模块。计量器具系统模块的功能是能源计量管理系统与能源供应部门收费端计量数据联网,实时监控一级计量和二级计量能源数据偏差,并将所采集计量数据形成对比图,出现不合理偏差系统立即报警。系统对电能供应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有报警提示和报警记录。

(2)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模块。能源数据采集系统模块的功能是自动采集各类能源计量点的实时瞬时量和累计量,采集周期在1分~24小时范围内可调。采集数据项目完全符合能源统计和能源计量管理部门的要求。

(3)采集数据传输、存储、查询系统模块。采集数据传输、存储、查询系统模块应满足实时传输的要求,考虑到数据传送速度,有线传输200米以内可采用双绞线串口传送,超过200米宜采用光纤以太网传送,也可采用无线传输;各采集点数据传输到人机交互界面的时间不应超过1秒。数据输出应满足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可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查询到所有的能源计量数据输出。能源数据中心服务器实时监控历史数据一般要求保存不少于60天。

(4)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系统模块。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系统模的功能是对能源消耗计量数据进行汇总,并按照系统设定各种能耗定额指标和节能量化指标计算分析,并自动形成对比分析图表。超过指标系统立即报警提示。通过报警提示,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能源浪费现象和能源消耗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纠正与改进,及时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能源成本开支。能耗定额指标和节能量化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企业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企业和车间能源消耗定额及用能设备单耗等。数据汇总和计算分析系统模块功能能够对每个产品能源成本、每个车间能源成本和企业能源成本进行监控和分析,并自动形成对比分析图表,用能成本超过预定费用,系统立即报警提示。

(5)报表统计系统模块。报表统计系统模块功能是能够根据政府、各级公司及分公司需要,自动导出所有的各类满足政府能源统计与审计要求的用源申报报表(企业耗能设备一览表、企业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能源工业企业能源购销存表、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报表、生产信息报表等),能源统计报表数据均能追溯到系统计量检测记录。

(6)企业、车间、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模块。企业、车间、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模块功能是实时监控企业、车间、设备能源实时消耗量,监控各项用能指标不超过定额指标。超过定额指标经报警提示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改进。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能对重点用能设备能耗状况、负荷率、有效利用时间、开启、停止时间等影响能源消耗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设备的高效、经济运行,减少设备的空载时间和能源浪费的地方。

5.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和维护原则

信息系统应做好防电磁干扰,采集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线,并禁止与强电信号线混敷;与信息系统相连的外网系统应做好防火墙等病毒隔离措施。用能单位应设系统维护人员负责能源计量信息系统的整体维护;各车间也应有专人负责每天不少于一次的仪表值和信息系统反馈值的一致性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系统维护人员。

三、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工作成效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上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制定了《医药化工行业能源计量信息系统》联盟标准,建立了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的管理模式,实现能源计量管理标准化。通过近一年的标准实施表明,统一规范的能源计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工艺过程中的能源计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的正确必可靠性,为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改节能效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真正发挥了能源计量数据的功效。其次应用能源管理的科学方法,结合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精确计量,自动采集能源量值数据信息,对能耗数据进行计算汇总、图形对比、经济分析、量化评价,控制能源消耗,节约了能源成本开支,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例如,浙江省重点试点企业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发酵车间经过对蒸汽消耗数据的分析,将灭菌工艺由原来的间歇消毒改为连续消毒,使车间每月蒸汽消耗量下降30%。精馏车间强化循环水温差管理,优化了操作参数,耗汽量从原来6吨/小时下降为4.5吨/小时,循环水用量从910吨/小时下降到450吨/小时,使该车间每吨产品能源成本下降15%。通过考核,公司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6%。

为了扎实推进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企业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规范、有效、科学的能源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规范企业能源计量与管理,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依法实施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篇10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早在1998年,我国在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就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当时的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证券市场、公司治理、综合监管体系、信用中介体系等内外部经济环境都不成熟,公允价值的信息量不足且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企业利润纵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计量不真实。比如1990年代某上市公司因股价操纵一案而震惊全国,当时该公司的股价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上涨,起因是该上市公司对其债务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债务重组,虚估了公允价值,相应调增了营业外收入,虚增企业利润,产生了净资产增长的假象。也有的公司利用资产评估增值来增加资本公积,然后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造成证券市场的混乱。显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成熟、监管体系的缺失、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公允价值计量给人为操纵利润打开了方便之门。基于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现象多次发生,2001年财政部修订准则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取消,公允价值就这样在人们的期盼和无奈中夭折了。

二、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会计处理时谨慎小心,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并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透明化程度持续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迫切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此,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者审时度势,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即最大限度地在具体会计准则中使用国际“商业语言”中的这一重要词汇——公允价值。

在我国已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它在诸多方面做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也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在国际会计准则已有的41个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近20个会计准则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但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现状,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17个具体准则中适度引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应用范围低于国际会计准则上的运用。

2.公允价值处于从属地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未对公允价值和成本两种模式规定优先顺序,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更偏向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我国会计计量属性则倾向于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处于从属和非主导性地位,这一点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中都可以看出。基本准则第九章第四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说明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格局中,历史成本仍处在主导地位,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引入公允价值的。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准则中,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可供选择时,优先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历史成本无法计量时才考虑公允价值计量。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为例:(1)首先看买卖双方是否存在公平交易的销售协议,如果存在,则以协议中的销售价格为公允价值;(2)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销售协议,则以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3)如果活跃市场的报价也不存在,则以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的最佳估计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4)如果仍然不能取得类似资产交易价格的最佳估计数,则以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作为公允价值。

3.公允价值运用附有限制性条件公允价值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附有不同的限制性条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中就明确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并且,为防止企业操纵利润,准则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当交换具有商业性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上述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应当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测试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在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若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是不能运用的。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措施

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调高公允价值可能会虚增利润,调低则可能相反。并且,我国目前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制度、手段等方面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都影响公允价值的发挥,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它距离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一定差异,仍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加强相关法律对公允价值的规范。即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从制度和程序上做到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等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体制。即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将每日交易价格公开;并且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有利于各种价格的查询,优化市场资产的估价系统,使各种资产的市价很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同时,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中介、物价等机构应有的监管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平衡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

(三)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即规范公允价值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增强职业道德意识,为公允价值全面应用提供保障。同时,加强计量理论研究,引入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公允价值在操作层面上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