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5 15:11: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记叙文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记叙文教案

篇1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篇2

尚德教育是“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追求,意味着教师应该遵循本心追求教育,开展顺乎自然的教育规律教学。这种理念追求,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天性、思维的能力等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天性、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从而让学生在顺乎自然的状态下学有所得。

一、教师遵循本心教学必须深度研课

遵循本心的教学,应该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方向性,契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尊重,把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每个孩子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人欣赏,那么怎样让文章吸引人,变得生动,是学生希望实现的,也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的。我在教授“细节描出精彩”这堂记叙文写作指导课时,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充分认识记叙文中描写的基本方法,增强描写意识,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提升记叙文的档次,变空泛为具体,把细节写详细。”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受老师指导的写作方法,我思考什么样的导入能吸引学生,运用哪些合理的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写作生动的方法。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用一些生活中看似平常却感人的画面吸引学生,并提问“怎样把这些动人的画面变成生动的文字”,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以“背影”这幅图片为例,从朱自清的文字描述中体会运用动作、外貌、神态等多方面描写,感受文字记叙的生动精彩和透过文字传达的情感内涵。

再次,针对学生平时写作时记叙的内容出示例文《爷爷老了》:

麦子晒干了。爷爷让我进屋写作业,他一个人收拾。爷爷装满了一袋麦子,竟没有提起来。他生气了。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高度,滑了下去。他骂骂咧咧。

我下楼,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我说:“爷爷,你还行啊!”

爷爷甩开膀子,颤悠悠地走向屋子……

面对例文,我首先让学生总结例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层层追问的环节,提问学生:“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把文段写得更生动?”“我们可以在哪些关键词处层层追问?”这样的环节设计必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在理清学生提问后又让学生补写追问,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部分设计有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补写练笔,教师既遵循本心的教学又顺乎自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指导材料的合理选择、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案的深度研摩会让课堂构建更鲜明地体现“尚德”的教育理念,也提升了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遵循学生本心,尊重学生质疑

“尚德”课堂的理念,还意味着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学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在语文课堂中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学生享受语文带来的情趣和理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主动成长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细节描出精彩”这堂作文指导课,在第二个环节“层层追问”中,例文《爷爷老了》激起了学生强烈、活跃的思考,纷纷提出在哪些关键词处可以提问补充、扩展文字使文段写得更生动细腻。在此过程中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在我预设课程时根本未考虑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质疑。

生1:我是怎么和爷爷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肩上的?

生2:老师,我觉得张××同学的这个追问不恰当。例文题目叫《爷爷老了》,根据题目文章记叙时要突出“爷爷老的形象,但内心不服老的心态”,而“我怎么提的”就成了写我而不是爷爷,而且感觉爷爷确实老了。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老师也赞同你的观点!给你点个赞!老师也觉得这个追问就不必要了,追问时我们要注意突出一个“老”字。

生3:爷爷为什么要让我回屋写作业?

生4:老师,我觉得这个追问和张××刚才的追问有一样的毛病,好像与“爷爷老了”没关系,也就不需要追问了。

生3:我为什么会想到,因为爷爷让我去做作业,我必定看不到爷爷扛不起麦子,所以应该是听到麦子掉地上所发出的重重的声音,我才会下楼。

师:你发现了一个问题,“爷爷让我进屋写作业”从细处考虑的话,我后面的内容都看不见。并且你的追问也没有从“老”的角度去思考。老师的建议是把“爷爷让我进屋写作业”这句话删了更好。你觉得呢?

生3:可以删了。

生5:老师,我们的追问要体现中心、为中心服务。

师:非常精彩!这是我们追问时特别要关注的。

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在质疑中学生又很自然而主动地掌握了学习的要点。

“尚德课堂”最重要的学习力提升元素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力发展元素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力价值元素是“顺乎”。“遵循本心、顺乎自然”的“尚德课堂”追求在教学设计时本着深度研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质疑,这样才能让学生遵循本心地开展学习,顺乎自然地在语文课堂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实现文德与人德相通。

篇3

二、强化汉语拼音教育,以字典为工具,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的工具,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为此,小学生入学处于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远远地超越了识字、写字能力。教师必须以汉语拼音教学为先导,以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创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达到读、写、拼准确,为学生打下标准的汉字读音基础,为学生借助课文下标拼音自主拼读学习和使用词典工具创造条件。要以现代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的规范为基点,引导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认识规律,加强识字与听、说、读、写的联系,使识字与语言能力及各种智力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情境中强化对生字的记忆和理解,感悟课文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使用字典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字典阅读班级“图书角”的课外读物,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在自主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和规律,达到读音准确,书写规范,理解词义,丰富词汇,为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创造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老师对话的过程,这就揭示了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介,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对话交流,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去挖掘教材,为学生阅读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感悟、探究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苏武牧羊》课文中,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你对苏武穷困与愁苦的生活环境有何感受等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新问题,才能达到在阅读中与课文作者情感交融,走进文章,产生共鸣。这样不仅强化对课文写作方法和词句的理解,也被苏武身在异乡流放于荒山野原19年艰苦,表现出铁血男儿,铮铮傲骨,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的精神感染,对苏武坚贞不屈的精神产生敬意。也为课堂讨论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

篇4

论文摘要:公安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是公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努力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离不开教育和培训,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结合体,只有始终把公安继续教育贯穿于实际工作中,教育与实战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效平稳的发展离不开公安队伍的有力保障。公安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至关重要,公安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公安人员的建设,也就是人民警察个人素质的建设。公安继续教育是建设一支优秀的警察队伍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安继续教育工作的时代特点有哪些,公安继续教育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公安继续教育的时代特点

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继续教育的主阵地。警察这个职业是政治要求高、社会性强、科技含量大的职业,这就决定了警察这个职业的继续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方位育人。毫无疑问,公安继续教育应该对培养对象传授警察专业知识,训练警察专业技能,培养警务实战能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警察是国家的执法者,又是管理者,国家赋予警察极大的权力,人民群众对警察有很高的期望值,这就要求警察的政治理论素质、社会基本道德素质都要高于一般人。因此,公安院校的继续教育应特别重视全面育人、持续育人,尤其要加强政治理论素质、社会基本道德素质以及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培养塑造,既强调文化素质、警务素质、身体素质,又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既强调专业能力,又强调人品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又具有良好的警德、警风、警纪和必备的理论基础、专业能力及发展潜能、与现代警务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相匹配的适应公安岗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 公安继续教育对公安教育全面继承的特点。公安继续教育基本上依托于各地公安院校,因此,公安继续教育无论从教育的形式还是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要全面地继承公安教育。

2. 公安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由于犯罪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犯罪手法越来越先进,公安人员素质也要迅速地提高。因此,公安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公安继续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3. 公安继续教育不受重视的特点。公安继续教育一直是我国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多年来各院校倾向于重视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为提高公安队伍的学历层次,近年来又从大学生中招录公安干警,加剧了公安继续教育地位的下滑。因此,公安继续教育在各院校都存在不受重视的特点。

二、公安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公安继续教育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认真回顾反思,却发现其并没有形成具有公安本质特色的独立形态。概括起来,存在如下问题:

1. 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多,实验、实训课少。公安继续教育在教学形态上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真正的训练与实战能力培养很少;通常理论课的学时要占到60%以上;实训、实验课不到40%,警务技能课所占比例更小。教学安排上没有体现公安工作的需要,没有体现公安工作的特点。

2. 在课程体系上,照搬学历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公安继续教育基本上脱胎于公安学历教育,许多课程都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如政治理论、法律、心理、照相、计算机等。这些课程照搬照套,不做任何的调整,直接形成所谓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与根据公安工作需要添加的一些专业课,共同形成了和公安学历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体现公安教育继续教育的需要。

3. 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由于公安继续教育对公安学历教育简单照抄照搬,结果学历教育脱离实战、脱离实际的问题同样被移植过来。教学内容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跟不上公安工作的变化,公安继续教育没有突出体现时代特点。

4. 教学方式主要是封闭式的自我运作。公安继续教育形态的运作节律,基本上是公安学历教育的模式,教学上基本没有实战部门的参与,与不断发展的公安实战警务情况基本脱节,造成了教育不能契合公安工作的节奏,培养出来的学员还需要在参与公安实战中重新学习。

因此,克服上述弊端,构建符合公安工作时代要求、适应公安实战要求的公安继续教育新形态势在必行。

三、公安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公安继续教育培养的学员基本都是在岗的人民警察,他们担负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经受着公安实战的严峻考验,面对着各种复杂情况的实际工作。他们为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希望通过公安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强化警务技能。公安继续教育为适应这种需求,必将向不间断教育、终生教育的大方向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四个发展趋势: 转贴于

1. 实行主体性教学,学习、训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人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是教师培养学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公安人才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是将来公安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而能不能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实行教训一体化,教学更贴近实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战相分开进行的做法,将被教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将体现教训一体化的原则。教师在每堂课的设计中,将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纯理论”的教学形式,为学员留出适当的训练时间,让学员对教师说讲的知识进行处理、消化和演练,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战能力的转化。具体的教学训练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实践操作、分组讨论、双方辩论等训练方式。

为了与教学方案设计上的变化相适应,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将体现贴近实战的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要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请来自一线的有丰富经验的实战教官参与。通过请实战教官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战,而且更易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3.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根据课程内容不同,我们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技能、操作类型的课程,如现场保护、现场勘察、盘查战术、派出所工作、查缉等,将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场、真实情景,实行体验式教学,让学员练习基本技能,通过切身的感受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涉及具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的课程,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灾害事故的处置与防范、活动的防范与处置等,将采用讨论法来实现教学的目的。根据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员思考、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切实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涉及综合性课程,如犯罪认定、案件查处等将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出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典型案例,让学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实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既能开发学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员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又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4.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将加强。由于国家赋予警察有效打击犯罪、保持社会安定和调谐治安秩序的责任,公安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公安继续教育培养公安人才,必须采取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多次反复而螺旋上升的途径。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实行教训、战训一体化,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充分利用高素质的学员管理干部队伍,通过与学员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以榜样和示范作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每一位学员,将对学员的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

篇5

档案岗前教育(又称档案岗前培训,或档案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同属档案职业教育的范畴,在档案职业教育中常常被混用。有必要对档案岗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澄清与界定。

1概念

1.1档案岗前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岗前教育?目前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各行各业有着相似但不相同的说法。企业界认为:“岗前教育是指被企业招聘的人员入职企业后,由企业对入职员工如何发展自己职业生涯而进行的企业文化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培训和训练。”[1]会计行业认为:“岗前教育是指在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前的学习和考试中所进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取得各等级会计职称前的会计教育和考试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2]司法行业认为:“律师岗前教育是指,经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在申请做执业律师时,必须经过的律师职业培训。”[3]归纳起来,可以将岗前教育定义为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履行职位职能必备的技能培训。解决的既包括这个职业或岗位是什么的问题,也包括在这个职业或岗位怎么做的问题。据此,将档案岗前教育简要地定义为:档案岗前教育是指档案行业从业者从事档案工作或从事特定档案岗位所必备的技能教育。

1.2档案继续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继续教育?目前国内同样没有统一的定义,有着许多相似但不相同的说法。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的定义:“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已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4]还有:“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是指面向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5]“继续教育是指终身学习或职业培训,是对已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或已获得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是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活动。”[6]继续教育界的人们则将继续教育划分为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部分,“其中学历继续教育功能是指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分部、地方学院的教学资源,对特定学习者实施和开展开放性学历继续教育,使之更新专业知识、提升学历层次、提高职业本领的功能;非学历继续教育功能是指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及其分部、地方学院的教学资源和有关资源,对特定学员实施和开展理论培训、专业培训、职业培训等,使之提高理论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增强职业本领的功能”。[7]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将档案继续教育简单地定义为:档案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已经进入社会参加档案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2特征

2.1档案岗前教育的特征

2.1.1整体适应性与个体对应性。整体适应性是指市县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岗前教育工作要适应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对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适应所在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提高基层档案工作者任职履职质量。个体对应性是指市县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岗前教育要对应基层档案工作者个体需求。对非档案专业背景的新入职基层档案工作者进行档案通识教育,再对档案专业背景的新入职基层档案工作者进行由共性档案理论向个性化的实际档案工作规范与技能教育,还有对应不同具体工作岗位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1.2需求的确定性与实施的不确定性。需求的确定性是指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新入职基层档案工作者需要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需求是确定的,或者说是基层档案工作岗位的长期刚性需求。实施的不确定性是指每年需要培训的人数、涉及专业背景、学历层次、工作年限等却是不固定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县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的培训组织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特别是需要各个单位,特别是政府各部门的重视、配合,也需要所有基层档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

2.1.3应急性与重置性。关于应急性,市县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教育所需要考虑的工作内容是全方位的,其涉及因素是多方面的,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和管理方法是多形式、多途径的。而且基层档案工作者岗前教育的过程是按照职业发展的过程要求逐步展开的。因此,无论是规划的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方法步骤,还是实施规划的计划方案、政策导向、运行措施都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但受基层档案工作年度周期的要求,基层档案工作者流动性大、更替频繁和岗前教育实施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市县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岗前教育难以达到上述整体性要求,更多的是满足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上岗前的应急低限要求。关于重置性,一是受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专业背景的影响,非档案专业背景的人员,需要从原专业思维与语境切换到档案专业思维与语境,需要对既有的思维和语境进行重置。二是来自档案专业的新入职人员虽然较非档案专业新入职人员具备一些档案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多是共性知识,与具体档案工作实际千差万别。这也要求来自档案专业的新入职人员思维和语境进行重置,从共性的理论模式,切换到具体的实践模式。

2.2档案继续教育的特征。

翁克山认为:“继续教育的特征是: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学习者具有自主性、学习模式具有多样性、学习时空具有灵活性、学习周期具有长期性甚至终身性。”[8]继续教育的上述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样适用于基层新入职档案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3内涵

3.1档案岗前教育的内涵。

在档案岗前教育定义“档案岗前教育是指档案行业从业者从事档案工作或从事特定档案岗位所必备的技能教育”中,其内涵有三点:一是职业或职业岗位需要,二是履行职位职能的必备技能,三是培训。

3.2档案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继续教育的内涵是指为拓展知识和能力而继续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9]广义继续教育的内涵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10]我们将广义的档案继续教育的内涵理解为档案从业人员正规学历教育后所接受的所有的教育,即第一学历毕业后所接受过的全部教育。而将狭义的档案继续教育的内涵理解为档案从业人员入职档案岗位后为提高档案专业技能与能力所进行的档案专业教育。

4任务

4.1档案岗前教育的任务。

档案岗前教育的任务是依据档案专业岗位需要,完成对新入职基层档案工作者履行档案职位或职能的必备专业技能的培训。

4.2档案继续教育的任务。

档案继续教育的任务与档案岗前教育的任务有所不同。前面提到,档案岗前教育的任务是依据档案专业岗位需要,完成对新入职基层档案工作者履行档案职位或职能的必备专业技能的培训。而档案继续教育的任务是依据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变动的需要,完成对既有基层档案工作者履行更高层次档案职位或中高级职能的更高专业技能的培训。

5目标

5.1档案岗前教育的目标。

档案岗前教育的目标是解决的既包括这个职业或岗位是什么的问题,也包括在这个职业或岗位怎么做的问题。

5.2档案继续教育的目标。

档案岗前教育的目标是完成新手的“低配”,档案继续教育的目标则是完成熟手的“标配”,再升级到老手的“高配”。

6适用范围

6.1档案岗前教育的适用范围。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88-01

现就在实践和探索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予以总结,以便使研究工作再上台阶。

1.写作序列教学实施要则

在调研时发现,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作文教学的定位、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序列的设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安排,作文的指导与评改。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要则:即作文教学:①要有指导序列,循序渐进。②要凸现学生的个性。③要注重素材积累与思想锤炼。④不是作文讲座,要有到位的训练。⑤要有整文意识。⑥要注重写文显魂。⑦要注重讲评与修改。⑧注重文字的书写与语言的表达。

2.实践:初中作文序列的建立

学生的作文训练,有序列无序列不一样,有方法没方法也不一样,所以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盼的。

2.1写作序列教学指导体系的建立

(1)文体序列:依据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分年段、分册编排出写作常见的文体序列,主要是三类: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

(2)范文序列:因教材中缺少写作教学可借鉴的经典范文,教师结合教材,参照上述文体序列及每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选文分类排列,对选文作指导性评点,供学生阅读赏析仿效。

(3)指导序列:指导序列指的是分阶段对记叙类、说明类和议论类的文章写作序列指导。

记叙类:

a.写作知识:记叙的中心与材料、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记叙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b.写作要求:记叙完整、具体;中心明确、深刻、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c.记叙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说明类:

a.写作知识:说明的中心与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中的描写、议论与抒情。

b.写作要求:说明明白、具体;中心明确、新颖,语言流畅、生动。

c.说明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议论类:

a.写作知识:论点、论据、论证。

b.写作要求:观点明确,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新鲜充分,分析透彻,论证符合逻辑、有力,语言准确、严密。

c.议论类几种文体写法的指导方案。

d.素材序列:素材序列指平时帮助学生渐进积累写作素材的学习活动安排。主要有以下活动。

观察:介绍观察途的方法和途径。(做卡片,作记事本,课前五分钟说事等)

阅读:推荐书目、推荐报刊、杂志,做读书笔记,举行读书鉴赏交流会等。

积累:介绍积累的方法(背记诗歌、名言等)。记录素材并作检测。

锤炼思想 通过平时说事与作文的评点,指导学生从平凡生活,深切感悟;从小事中挖掘深意;逆向思维,推陈出新,创出新意。

(5)与综合性学习相机结合的指导序列:将综合性学习专题进行梳理、归类,并纳入记叙类、议论类作文指导序列。

(6)初中写作教学分段安排序列:初中六个学期分大作文、小作文两个系列,确定写作文体,训练重点、要求,写作内容与时间,并配有范文与相应的指导方案。

2.2几类写作序列教学范式课型的研究

(1)指导课型:

指导课型指的是作文指导课,一般包括明确作文范围与要求,赏析借鉴经典范文,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指导,构思打腹稿或拟写作文提纲,反馈、交流评点等几个环节。也可根据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设计有独创性的指导课型。

(2)活动课型:

作文是语文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有助于学生收集素材,旁征博引,亲历亲为,有感而发。常见的活动型的作文课,如阅读赏析,参观访问,成果汇报,探究辩论,经验交流等等,活动设计科学合理,收到的效果就大。我们可根据作文训练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及本地资源设计好活动课型。

(3)讲评课型: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次检阅。学生抱有很大的心理期待,有成功被表扬的愉悦,有失当被评点醒悟;有个性再现的鲜活,有文章似曾相识的尴尬。讲评的精准与巧妙,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创作的欲望,并爱上写作文。讲评课一般分为三种: 教师讲评 、学生互评、师生面评。

(4)升格课型:

作文升格是指对不同类别的作文,通过教师或学生讲评后进行修改,使学生的作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一种作文教学方式,是实践操作中最为行之有效的课型。

3.成果

篇7

语文学科,作为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的一门学科,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不仅是确保语文学习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综合实现各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新时期,必须通过多种手段的有效运用,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备课环节

受小学生年龄总体偏低,自控力和自觉性存在不足的特点,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前进行更为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制定过程不仅是将授课时长、授课内容以及授课重点明确记录在教案上的过程,更多的是要综合近期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针对考试中存在的疏漏点和强化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目标,并以此实现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以应对考试为总体方向,通过在教学环节强化相应的考察重点,实现学生答题能力和应变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取得较高应试分数为目标,很容易使教学目标产生偏差,从而使素质能力教育转变为机械学习。因此,必须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备课环节的细化则体现在对授课内容详略的侧重上。对授课的中心环节,必须进行反复备课,以实现对知识点、相应的学习方法、技能,以及由此拓展而来的课外知识,文化常识的全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必须根据预期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在备课时进行预讲,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应对工作。在进行教案书写时,不需要将涉及到的内容面面俱到的罗列出来,但必须对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讨论、游戏活动环节的流程进行明确规划,在实现对主要授课内容强化的同时,丰富课堂内容。

二、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互动环节

课堂效率能否提高,主要由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在不少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板书,而学生们则在听课的同时完成对板书内容的记录,整节课上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都极少,这种授课方式在无形中令上课变得枯燥乏味,进而造成了课堂效率的降低。

丰富的课堂内容可以通过交流和活动让整节课“活起来”,从而实现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共同提升。此时的课堂内容可以包括朗读、相关资料片的播放、教师授课、学生分组讨论、课本角色扮演等方面,通过合理安排每个部分所占的时间以及对教学主线所产生的作用,可以使枯燥的学习转变为游戏和娱乐的环节。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在四十五分钟内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而授课环节中穿插的电视动画、游戏恰恰能够起到很好的提升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游戏变为课堂内容之一是新课改模式下的创新点,所谓的游戏并不局限于形式,而是以小组竞争、团队合作为手段,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获得相关问题的答案为目标。此时,游戏的意义成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互动环节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适当的互动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集体的力量,并促进学习兴趣的产生。在小学中、高年级,互动主要分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两大类。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组内讨论和班级辩论两个环节,此时,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相关问题的反馈意见,并通过对不同意见、思路的分析整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种互动主要强调配合性与竞争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环节中来,避免出现成员被孤立的现象。而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及学生给教师的反馈,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问环节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在这里,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相关问题向教师反馈自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注重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不能从对某一知识掌握的数量度来判断,而要综合考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学生在学习记叙文和说明文时,能够保证较高的课堂效率,对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写作意图能较好的把握,在学习文言古诗以及议论文时,学习的效率就会发生下降,从而拖慢整体教学进度。

纵观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文章内容及题材选择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从以往的记叙文、故事类文体占绝大多数,转变为在每个单元内都合理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在这一变化下,想要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不能把视线放在学生对特定类型文章分析能力的提高上,必须从整体入手,使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一种本能。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学习知识转变为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看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重难点,实现效率的提高。

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刻板而枯燥的,每一个授课环节都是按照课前准备进行,这造成了授课方式的僵化及效率的下降。自主意识能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学生自身对文章分析能力、理解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实现授课环节的灵活化,进而避免部分无用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此外,合作意识的养成也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合作能帮助学生发现思考环节中存在的遗漏与弊端,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课堂上发现的问题,从而避免思维僵化、知识点掌握不牢、个人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养成合作互利的习惯。

结语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环节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时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从细微环节做起,不断突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着手,相关学校及老师应在有效范围内丰富授课形式,提高讲课质量及生动性,并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借鉴来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化、质量化前进。

篇8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既清楚学校的语文教学安排,又了解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安排。绝大多数学校一般不会安排语文教师跨级教学,特殊的有,但绝不会出现跨三个年级教学的情况。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也只检查篇数和批改情况,作文教没教,怎么教是不管的,也是管不到的。每个年级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大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协调安排,缺少沟通交流。而对语文老师来说,又常在换年级和换学生的状况中教学。如这个学年他刚在一个班中进行了他作文教学系统的最初几个步骤,下学年却换了班级,他的系统又如何进行下去呢?当他接到一个新班,这些学生又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他又何从知道他们是进行了怎样的作文训练,有无系统呢?当这样的状况多次地在语文老师面前呈现,还有多少语文老师会有兴趣去研究作文教学过程的系统化。于是,不少语文教师就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教学状况。作文教学随意性很大,没有详细的作文教学教案,没有明确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一个粗略的打算:每个学期只完成规定数量的作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手头的一个好作文题。没有作文训练大纲,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缺乏一个富有梯度的训练体系,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样的情况是形成不了作文教学系统的。

二、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每次综合性考试都缺少不了作文,而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平时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写作打下基础,准备材料。它占学生语文能力输出的半壁江山。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少教师加大了作文教学的投入,可由于种种因素这些工作不可避免地跌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这就说明了它的繁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做了指导性的规定,总目标是:“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①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③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④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⑤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⑥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⑦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⑧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⑨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⑩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从第二学段(小学三年级)开始习作,循序渐进,到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的写作,要求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高。可见是个繁复的系统工程。

三、从教师环节完善初中作文教学的系统工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先要从教师这个环节入手。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做好系统知识传授的准备工作。不然,一切都是空谈。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自己的八字设想: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就是在教导处或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全校语文教师分工合作,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创建这个系统,再用一年时间实践和检验这个系统,之后的时间边拓展边完善这个系统。期间要形成书面资料,并一定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修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 语文教师分工合作,制订好作文教学提纲

虽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虽然我们使用的语文版教科书上每单元有作文教学范例,但是我觉得前者显笼统,后者不够系统具体,实际操作起来会不方便。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做到“三结合”,即结合标准、结合教材、结合实际发挥集体智慧制定好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提纲。提纲分两方面:一是所有年级都需执行的。要写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并付诸表达。培养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的能力。二是各年级分阶段执行的。主要就是写作技法的学习,谋篇布局、立意选材、开头结尾、过渡衔接等。

2. 教师分工合作,完善好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集体制定好提纲后,再分年级、分知识点安排好每位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的教学资料,并编成课时教案。既要详细具体,又要有的放矢。最后,形成各年级的电子文档教案。

3. 教师分工合作,布置好阶段性作文教学的工作

有了各年级的作文教学教案,下面关键就是执行了。在教导处或语文科组长的统筹安排下,各年级各科任人手一份年级作文教案,每学年完成制定好的课时教学任务,并做好教学后记。教导处和科组长也需安排每位教师一定的作文教学公开课,既做到了监督又促进了交流探讨和检验。最后还得安排全体语文教师的总结。用一两年的时间检验完善这个系统。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作为课前的主导者,课中的引导者,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不成系统的状况,那么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从自身环节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去完善我们的作文教学系统,全面提高学生初中阶段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美旋.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作文指导的有效性研究[D].广

西师范学院,2011.

篇9

近年来,山东省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进行了调整,仅2010年以来就有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管理权限下放至各设区市,由此带来的干部人事档案交接工作日益增多。如何在文件连续体理论指导下做好干部人事档案交接工作,是每一位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档案人员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人员的职责。干部人事档案记载了个体从学习、工作到死亡的经历,承载着个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记录,任何一份档案材料的丢失,都可能带来一生的遗憾。目前干部人事档案交接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移交责任不明确、交接手续不齐全等问题,成为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瓶颈问题。

一、文件连续体理论概述

文件连续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后提出的新文件运动基础理论,它是研究从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文件连续体强调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干部人事档案交接工作的各个阶段,弥补交接工作中的不足。

文件连续体理论通过构建一个“四轴四维”的多维坐标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将文件连续体理论与干部人事档案整理交接工作相结合,其相关模型如图1、图2所示。

二、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干部人事档案交接策略

(一)文件保存轴与明确交接内容

在文件连续体理论中,文件保存轴作为主轴线,发挥着存储社会活动中的记录信息的工具性作用。在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干部人事档案交接策略中,文件保存轴储存了需要交接的干部人事档案及其相关材料历经的四个发展过程:呈批材料、审核材料、入档材料、档案。最终形成的档案包括干部人事档案卷宗及相关文书档案,其中相关文书档案又包含干部调整材料和相关管理资料两大部分。

干部档案卷宗。干部人事档案按卷保管,一般是一人一卷;档案材料多,一卷装不下的可分卷管理。卷内材料分为十类,第一类履历材料,第二类自传材料,第三类鉴定、考核、考察材料,第四类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第五类政审材料,第六类党团材料,第七类奖励材料,第八类处分材料,第九类工资任免材料,第十类参考材料。每份档案材料都有类号、页码,与目录记载一致。

干部调整材料。干部调整产生一系列文书档案,如调整干部实施方案,在民主推荐会议的上讲话,研究调整方案、民主推荐、干部考察阶段的会议记录及会议纪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情况汇报,任职公示公告,备案报告及任免职通知等,要妥善保存、移交。

相关管理资料。为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及后续工作博采众长,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档案的归档范围,档案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档案的接收、修改、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制度以及相关记录,也要妥善移交。

(二)凭证轴与严格交接标准

在文件连续体理论中,文件凭证轴体现文件的连续性。合理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统将文件视为一种行动的记录加以控制。在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干部人事档案交接策略中,凭证轴由个人业绩履历(含德能勤绩廉)、部门考核、组织掌握、社会查询四个部分构成。它反映的是个人思想工作情况,经过部门考核,再由组织确认,最终向社会查询延伸的过程。交接传承下来的干部人事档案整理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关系到今后社会查询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性质、分类编目及载体装具有统一标准的要求。

材料齐全真实。档案材料由法定作者形成,真实记载该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能完整反应干部基本思想面貌、学习工作经历。因此档案材料,一要齐全成套,特别是结论性的材料,要有主要证据或关键过程材料;单份材料不缺页、无损坏。二要真实有效,文字清楚,所指对象明确,材料内容客观实际,没有涂改造假,没有模棱两可的语言,没有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信息。

分类编目规范。档案材料共分十类,其中第四类、第九类材料需要进行二级分类。第四类材料再分为:学历学位材料;职业资格和评聘职称材料;反映科研水平的材料;培训材料等。第九类材料再分为:工资材料;任免材料;出国(境)材料;参加会议的代表登记表等其他材料。

载体装具标准。自2012年10月起,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和目录等有关材料采用国际标准A4纸型,材料左边应留有2.5厘米的装订边。按照左下对齐的方式打3孔装订,中孔距上、下孔8.3厘米,下孔距底边54厘米,孔中心距左边沿1.2厘米,孔直径为0.5厘米。干部人事档案卷盒规格按A4纸型相应调整,分为31×22.5×2.5厘米,31×22.5×3.5厘米,31×22.5×4.5厘米三种。

(三)业务活动轴与规范交接程序

在文件连续体理论中,业务活动轴是指产生文件的各项活动,事务代表具体业务中细微的某个环节;活动指具体的业务任务;职能则为指导业务行为和业务活动进行的根本要素,也是该组织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职责;目标是职能的社会视角产物。在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干部人事档案交接策略中,业务活动轴体现了干部人事档案交接各环节,个人清理留存的档案材料,部门统一上交,组织派专人整理,最后按机构职能要求及相关制度规定予以交接。

建章立制。干部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交接要求、内容、程序,需在业务活动的每个环节,以制度的方式落实到岗位职责、部门职能、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上。

质量验收。聘请专家,按省委组织部档案管理要求,对档案整理情况进行质量验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预检通过后,组织正式交接。

手续交接。在监交人员的监督下,移交方和接收方严格按照交接手续进行档案交接。要检查案卷内容,做到交接全面不缺一个案卷,目录完整不缺一份文件。交接完毕后,移交清单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三方签名,盖章。移交人、接收人及档案单位各一份。交接完成,新手上任,管理秩序走上正常。

(四)主体身份轴与统一思想认识

在文件连续体理论中,主体身份轴揭示了文件的来源,体现了文件与文件形成者、与形成者相联系的单位与单位相联系的组织以及与整个社会的联系。在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干部人事档案交接策略中,主体身份轴在不同维度对应不同层次的形成者或与形成者相关的机构。在文件形成维,个人拟写履历、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成绩等总结材料;在文件捕获维,部门审核干部德能勤绩廉表现,并形成书面意见;在文件组织维,组织审核哪些材料真实系统,可入档保存;在文件聚合维,干部人事档案按机构职能要求整理移交。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需要各方达成共识,尤其是在交接环节中,档案交接任何一方不负责任,必定给档案管理留下隐患。档案交接中,交出方要心态平和、积极主动,接收方要认真学习、虚心求教。

三、总结

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文件运动过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标准化流程,鼓励各方协作。在干部人事档案交接时提倡个人、部门、组织及机构间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为干部人事档案交接提供了整体性的思考,有利于推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我认为应该从把语文教活,把语文教实,把语文教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全面理解语文的功能,把语文教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文育人”。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应该要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将“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

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会因失去灵魂、生命而暗淡无光。教师须把握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文章的精髓离不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教学中如离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文章的精髓就失去光泽,失去育人的威力;分析推敲词句篇章,如不充分阐发它们所表达的情和意,就显示不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只有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把语言文字教“活”。

(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如《妈嫂》是一首歌颂嫂子的赞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本文的情节:哭嫁,卖柴,捕鱼,焚竹筷,叫“妈嫂”,从而领略妈嫂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宽厚、诚实、吃苦耐劳,富有爱心和家庭责任感,体味中国女性宽厚博大的胸怀。

(二)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切入口,激荡学生的情感。在教《拿来主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何谓“拿来主义”,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什么?”“‘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怎样的?”“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

(三)增添感情的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效果。如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就可以用臧克家《有的人》中的一段话:“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引导学生或目看文字,或耳听音响,或口述佳景,或心游四方,从而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赏心悦目中受感染。

二、准确把握语文的本质,把语文教实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的人文应用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功能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多功能是以语文智育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属于智育范畴。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这是语文学科基本的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真本领。在进行语文训练时,不能重读写,轻听说,而是要把握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培养听和读的合理吸收本领,又要训练说和写的表达基本功,并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智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充分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如教《简笔与繁笔》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中的“那雪正下得紧”中的“紧”字之妙,可以先讲述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紧”字的妙处。这样做既让学生了解了“紧”用在这里的作用,又让学生掌握了文章中用简笔的妙处。学生有疑而不得解时,可以启发他们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解决疑问:或纵比,如古今作品比,不同时代比,课文重点词语和一般词语比,或横比,如同一作家不同风格比,同一作家同类作品比,不同作家相同风格特点比。这样学生就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了教材,挖掘了教材的思想和艺术内涵,探求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深刻之处,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语文教学以阅读文章为主,但读文章时须考虑识字、写字的因素,并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字识得多,写得正确,不仅反映了语文水平,而且反映了文化水平。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加强识字、写字的点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切切实实地打好语言文字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核”,基本能力为“壳”,切实掌握了“核”,能力就强。语文教学要教最基本的。

三、充分展现语文的神韵,把语文教美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任务是: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把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因素,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无处不在。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熏陶,能使学生的情操高尚起来,对学习对生活有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要求。如果忽视或抽掉美的熏陶,就会苍白无力,失去育人的作用。要脱离低级趣味,识别假、恶、丑,并有抵御力,美育应发挥强有力的功能。

语文课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如课文中的美的现象、情趣、理趣,美的篇章结构,美的语言,等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无处不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择优来表现美,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寻找和发现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美,并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感受美。如教《荷花淀》一文时,在这样的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通过对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在斗争中成长过程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她们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艺术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接着,带领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字词凝炼、句式整齐、感情浓烈、富于诗意。学生披文以入情,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语言的佳妙,更为语言中包孕的感情激流所激励,为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高尚的情操所感染。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身就是美的情境气氛、美的教学内容、美的课堂结构、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姿教态构筑而成的美的世界,学生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可体验美、创造美。他们在语文课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美的教学语言是融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除此以外,板书香味浓郁,品位极高;它精巧工整,极富神韵;它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教育,感情熏陶,而且获得思维训练和美的感受。一般地说,在记叙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记叙文记叙要素明确、事件意义和人物品质突出、选材组材合理等特点,可用线索脉络式、提炼纲要式、感知组合式等,在议论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议论文议论要素明确、论证结构严密等特点,可用逐层递增式、综合立体式等;在说明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多样、说明顺序合理的特点,可多用图表图解式等。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形象鲜明、情节完整、环境典型、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多用脉络式、摘录词句式、提炼纲要式、综合立体式等。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把课教活、把课教实、把课教美的思想贯穿于其中,三者密切结合,并行不悖,才能形成明确指向育人目标的语文教育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于漪.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