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升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11-27 02:45: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提升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提升计划

篇1

"341浸入式"全员提升计划培训第二阶段快要结束了,此阶段我们跟随辅导老师听、评、讲课。我一直认为,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个人的教学能力的提升而言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果然,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又收获颇丰。

杨云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流利的口才;王存老师环环相扣、大容量、活而不乱的课堂;朱艳阁老师利用小组竞争促学习的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是辅导老师还是参与的学员,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优点。

通过这几天的听评课活动,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现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我之前的看法跟大家一样,认为语文大家都能教,但是真的去接触语文课程,去引导学生学习时才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容易,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更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不会被这改革的浪潮所淹没。教师的自身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长远规划,着眼于自身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我们青年语文老师,更应如此。从此次的培训中我有几点感想,同时这也是我自身应该注意改进的几个地方。

第一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语文是人类"诗意的栖居",我认为语文课与其他科目在教学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语文具有美感:语言美、情感丰富。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语言功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要努力做到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练、小说语言的形象、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幽默等特点,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与学的信息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一位优秀的老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旷神怡。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惬意、愉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操和趣味得以熏陶,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同时我们最头痛的学生作文也会在你无形的滋润和熏陶感染下逐渐有所改观。试问,学生每天都被优美的语言所熏染,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差劲吗?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有很大差距的,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来说,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浅薄、语言匮乏。因此,多读书、多积累就是我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所以,从此刻做起,我要坚持做到书不离手,像学生一样摘录和背诵优秀的诗文,定时定量阅读专业书籍和文学典籍,在读书中积累,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深思,迅速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

第二研读教材、整合教材。

优秀的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钻研教材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如果我们在课前对教材钻研花的功夫较大,对教材理解得透彻,课就能讲得从容自如,浅显易懂。因为只有钻得深透,才能讲得浅显。教学时就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如果对教材钻研未能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教师对教材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教学时必然会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尴尬局面。

我觉得研读教材首先是整体把握教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先必须通览六册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目的以及每册教材的教学重点;然后细读教材,把握教材每一单元的教学要点;再精读教材,分析每篇课文或每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其次,我们要整合教材。《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再好的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各种文体的学习分散在各册书中,不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一种文体的知识,教材整合之后,分文体集中学习,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一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学生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阅读和写作,既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又能从微观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吃透教材,我们就会"胸中有丘壑".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难点重点分明,才能组织出高效的课堂。

篇2

本周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学,使我们真正的开阔了视野,在学习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对教学信息化有了新的认识。

从鲍加农老师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诠释了深度融合,明确了现在教师已经不能仅仅是单一的教和学,还要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智能学习体系。高鸿老师的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将教育部的最新教育理念详实的讲解,再一次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我们紧迫感加强了,更加认识到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真正做一个复合型教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1+X证书制度工作中稳步发展。董宏建老师的课,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董老师讲解的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水平提升三部曲,真是受益匪浅。有时想想,工作学习了几十年,教案写的和董老师讲的还真是有差距,就以目标和学情来说,以前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来设定目标,听了董老师的讲授后,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学生们的情况而定,学情不是泛泛的,而是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情来设定的,所以每一次的教学目标也就有差异,董老师讲解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使我更加清晰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的重要性。这对我在工作中真的有很大的帮助。还有许琼老师的精彩演讲,运用的先进技术不仅让我们大开眼界,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源。总之,本周的授课不仅有以上的名师传授讲解,还有实战技术的演练,先由向日葵软件公司派出有实际经验的老师讲解实例,通过专题讲座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还在一些细节上讲解十分细致,并让大家去实地考察,切身体会真正的科技现代化教学,这样不仅眼界开阔,还使大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总之,本周的课程十分精彩,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把所学到的教育信息化运用到教学中,使我的课堂更加精彩!

篇3

1、引言

教育部在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工程教育应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机械专业是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开设的专业,具有实践性、集成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而创新能力差、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是该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传统工业以及新型工业的迅猛扩展,社会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高校师资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

2、机械专业教师工程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械专业与社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依靠科学的理论对工程实践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解释,完成习学并进的过程,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扎实的功底,因此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

工程技术类知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地增长,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另外在有限的授课时间传授所有工程专业领域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应教会学生自主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性不强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不足。教学内容应该能运用于生产实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工程情境的使用却与现场实践大相径庭,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一般基于理论知识和既得经验,介绍的技术或方法与工程现场的生产实际不一致,有些是早就淘汰的,有些虽然理论上可行,但由于应用成本高、工序复杂等原因实际并不采用,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另外在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中往往注重专业理论学习,缺乏工程现场的真实体验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养。其次,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研究项目层出不穷,部分项目与应用联系不大,不能产生足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应用于现场,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科研成果不仅要在生产技术层面上可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前景并能产生经济效益,而教师在此表现出的创新性明显不足。

3、影响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

3.1 师资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的资格认定标准一般基于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缺乏不同科类教师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的明确要求,教师的任教学科一般遵循与其所学专业一致的原则。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对应聘者是否取得相关工程领域的执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等可以证明工程实践能力的证书应做相关要求,从而提高教师任教过程中参与工程实践的意识与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大都对承担科研项目、等有明确的规定,承担研究课题和的级别和数量是当前考量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这些无疑是重科研、轻教学和工程实践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2 缺乏必要的组织及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就必须深入到企业一线,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工程类教师的培养中。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很多企业并不愿主动给在校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见习、实习机会,以帮助其提升能力。我国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政策,如给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等,但实际操作存在制约性,因此企业参与产学教育的源动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缺乏学校与企业层面完善的评价体制,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整个实践过程不一定能取得实效,这也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创新性等专业性的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

4、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4.1 完善高校教师工程能力的教育体系以及职称评定、师资考核制度

第一,可将工程实践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充分创造条件为教师设置挂职和顶岗的机会。第二,可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或企业工程师与新入职的教师结对,传授经验,提升新入职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三,在教师的评聘和考核等环节可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同等看待教师在产学合作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成果。第四,充分吸纳企业专业人才,建立起与相关企业和行业长期的人才合作机制,对这部分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应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给予他们较高的身份认同,最大限度地提高从教积极性。

4.2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

一方面,政府可以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方面加大力度。让企业从支持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得到实惠,如资金供给、税收减免、资源调配等。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明确社会责任,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从制度层面上规定企业和高校必须共同承担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在企业内建立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或出资由行业协会建立。

4.3 提高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效果

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出台合理的评价制度,共同监督教师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保证学习效果。建立合理的指标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考核,应包括参与工程实践的数量,实际操作情况,以及能否将学习到的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应充分考虑到科研与教学成果产生周期较长的特征,相应的评价周期和纬度也要做适度的设置。

4.4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

考虑到现代工程规模大和复杂程度高的特点,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国内有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形成了多支创新团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以工程技术为依托,高校为载体,采用团队模式,教师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着力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让教师在团队的研究活动中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作为技术创新能动主体的教师,充分融入团队合作,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共同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

4.5 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教师应该围绕工程技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国外的CDIO教育模式与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有相通之处,以体验式教学为方式,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这对我国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可将教师教师置于亟需解决的工程实践问题之中,全程参与问题的构思、设计、实施等环节,使他们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工程体验,同时在体验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授自身的心得体会,实现能力的提升。

5、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水平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构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强化教师对工程实践的认同感,激发教师自我激励的意识,也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企业深度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共同承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2]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77-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旨在通过该计划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5]。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根据“卓越计划”的精神和相关要求,各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结合自己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其中,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也就是说“卓越计划”实施的好坏,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而青年教师作为决定未来高等教育质量的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对于学校和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各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教师占了学校教师的很大一部分比例。本专业青年教师大都是属于从学校走进学校,从学生变成老师的类型。这必然导致其教学能力不高、现场工程知识缺乏,严重与所学理论脱节,在“脱节”的状态下再走进课堂,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是保障未来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好坏的重要一环。本文从青年教师自我认识“卓越计划”出发,来思考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几个关键方面。

一、“卓越计划”下需转变教师角色

作为工科出身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就必然造成在教师职业训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加之现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下,对直接从学校走进学校的青年教师在工作几年过程中积累的相关教学经验、教学模式等已不适用于“卓越计划”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所以青年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转变成更好地成为“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更好地为师,此为教师必须坚持的根本。只有不断地适应形势、适应工程教育的培养主流,才能更好地为师。

二、“卓越计划”下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根据“卓越计划”提出的“3+1”模式的要求,即在四年本科阶段,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践环节累计1年。在这种形式下,同样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与“卓越计划”要求相接轨。那么在新的“卓越计划”体系下,必须要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一,掌握教学重点及难点。按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认真研究每门专业课程的自身教学特点,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透彻了解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第二,正确利用教材。目前卓越计划教材匮乏,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有针对性选取教材。更要明确大学课程的教材只是参考书的理念。大学者不能拘泥于一两本教材来学习知识,要懂得将各种参考书拿来为已所用,这是培养未来工程师自我学习能力的基本信条。教学者更应深悟此中内涵,才能将更加广泛、灵活的知识拿到课堂。第三,按“卓越计划”要求备课。会备课的标志,要有讲稿与教案,而且讲稿与教案要与原来培养计划下的课相比有所不同。所写出的讲稿或教案、课件与课本或教材要有区别。区别之一是要把学生看到的教材层次和讲解过程中的层次区分开来,尽量做到用最好理解的层次与语言来说明知识点;区别之二是结构有调整;区别之三是语言表达方式不同,也就是语句较短且通俗易懂;区别之四是内容不同[6],讲义里教师要查阅大量资料,特别是“卓越计划”体系下要对知识更新,避免教材观点陈旧不符合工程教育实际。第四,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备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同时代的学生各有其特点。青年教师要在为师之初学会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与思想状况,更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等。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及调整教学,使之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五,要探索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卓越”课堂。目前的学生,思维敏捷、眼界开阔、自信心强,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法往往容易让他们对课堂形成一个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印象。所以,将一些非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与传统讲授法结合会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青年教师要从以上五个方面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以更好地符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精神和培养目标。

三、“卓越计划”下处理好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的关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老师必须要同时完成工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止要求青年教师要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需要青年教师要以不懈的努力从事科学研究。为了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工科大学教师的传授者角色,要更偏向工程应用实际,以更好地为“卓越计划”教学服务。钱伟长说:“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7]。所以,研究者这个角色同样重要。青年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做到既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卓越计划”下的教学要求,又做到教学与科研互相补充,互为提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

四、“卓越计划”下走进企业岗位提高工程实践水平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学专业,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现场经验与水平。作为年轻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他们大都是属于从学校走进学校,从学生变成老师的类型。现场知识的缺乏,严重与所学理论脱节,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卓越计划”培养体系下,青年教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将理论所学与实际更好地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卓越”教学,服务于科研,最终培养出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毛坯――学生。

未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在于本专业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提高。思考青年教师自我提升问题也正是思考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发展问题,国家“卓越”发展计划,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这个典型的工科专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本专业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指明了方向。希望“卓越计划”下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青年教师,都能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升成为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合格之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教高[2011]1号.

[2]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45-50.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4]武锦涛,银建中,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2):11-14.

[5]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51-60.

[6]谷清水.如何提高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1):120-124.

篇5

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以“师德建设、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为我省县级以下(含县级)中小学校培训教师15万名,力争使培训覆盖面达到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80%以上的中小学校,以全面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在“普九”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二、工作原则

(一)面向农村原则。“计划”的实施必须面向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尤其要以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乡镇以下中小学校为重点,为这些地区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和提高机遇。通过“计划”的实施,努力构建和完善我省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二)送教上门原则。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费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资源匮乏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农村地区师资培训水平和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为克服这些因素,“计划”的主要培训活动必须坚持深入基层、送培下乡、送教上门原则,组建模范(优秀)教师和师资培训专家讲师团走下去,把优质培训资源送上门。

(三)实践创新原则。“计划”的实施必须面向学校、面向课堂,突出实践,突出创新。要根据农村一线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研制实施方案、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后动。通过创新的活动,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够接触新理念、开拓新视野、学习新内容、感受新形式、体验新技术,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

(四)免费培训原则。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体现教育公平公正、惠及农村教师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今后五年内,省教育厅将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计划”的实施,主要用于实施“计划”的各项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和组织管理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往返交通费、生后补助费应由市、县基层财政给予报销或适当补贴。

三、工作职责和要求

(一)“计划”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实施。“计划”项目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师资与师范教育处,主要负责制订行动方案,落实培训经费,组织开展省级培训,检查、评价、验收各市项目执行情况,组织开展全省项目经验交流活动,总结全省项目工作。

(二)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订适合本市实际的项目执行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责任落实和目标管理,认真做好项目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及时组织开展项目研讨和交流活动,做到有方案、有评价、有总结,边实施、边交流、边提高,切实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省、市、县(区)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教研部门要进一步树立为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服务的意识,深入农村学校,了解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研究农村师资培训的有效内容和方式。要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培训任务,研制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篇6

1、构建德育优先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中小学校着力抓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建设,高等院校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儒家文化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牵手奥运,共创***”教育活动。做好家庭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新格式。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规范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进地方课程,并分年级同一安排课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做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天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评选全市第二批“艺术体育教育百所示范学校”。

3、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济宁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高中招生指标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20**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给学生排名次。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目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考区分开来,减轻学校升学压力。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4、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规范、创新、提升”为主题,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治理基本规范(试行)》,20**年在全市中小学深进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按时就近免试进学,遏制择校风。规范教学行为,对全市普通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上课时间。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活动,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管好用好办学经费和学校财产,维护好学校的后勤设施。开展“学校治理先进县”、“学校治理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

二、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5、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进园率达到50%,年内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开放周活动”。做好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学率达到85%以上。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5万人。加快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办好一批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努力实现职教中心建设、高职院校建设、示范院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五项突破”,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实施“2531”工程,加快建设县市区职教中心。抓好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推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嘉祥职业中专、曲阜职业中专、兖州职教中心创建“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梁山职业中专、高新区职业中专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年内10至15个专业创办成省级示范专业。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遴选部分效益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建立职教团体。继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项工程”和“百万职工大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两大社会教育工程,年内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职员和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推进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的施行。举办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技能竞赛。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7、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功能区建设,推进省属和市属高校协调发展。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扩大办学规模,进步办学层次;加快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迁建步伐,完善济宁学院建设,扩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扶持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发展;抓好济宁市技术学院迁建,努力申办技师学院,加快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建设步伐。支持高等院校科学定位、发挥上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名师队伍。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8、实施布局调整工程。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坚持公道布局、优化配置、扩大规模、进步效益的原则,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推动高中学校进城、初中学校进镇,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和新建扩建,加强城镇新建住宅区学校配套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完成包括济宁城区在内的全市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规划设计。

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定“济宁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10)”,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治理与应用,拓宽教育网络服务功能,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加快城市与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建共享,年内建设20个“中小学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基地”。发展教师教育博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国家教育干部培训网-济宁分院”培训网站,对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进步性远程在线培训。

10、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15计划”,20**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小学30所、初中2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仪器配备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5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图书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200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取热和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改造“一热三改”工程,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加快普通高中dis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步伐,年内评选50所“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强教机制

11、实施“名校长建设工程”。抓好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进步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选调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新聘校长的行政级别。

12、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全市深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树立师德标兵。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抓好各类师资培训。继续实施“杏坛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落实“千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素质进步计划”。建立农村年轻教师补充机制,每所中小学至少考录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评选全市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双师型”教师比例进步2至4个百分点。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科研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省、市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荐、评选工作。继续为人民教师办好“八件实事”,全市教师工资纳进县级财政预算并实现同一标准发放,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三金”政策和班主任补助,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13、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教科研职员的人才上风、研究上风、信息上风,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教师基本功比赛、公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大科研兴校和校本教研推广力度,加强国家级课题和省创新教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健全发展保障机制,进步经费保障水平

14、建立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进,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5、不断强化督政督学。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抓好素质教育、教育投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组织实施20**年度县市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做好迎接省政府20**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工作。推动市中区、邹城市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制定实施《济宁市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启动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

16、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基础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进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240元进步到295元,初中每生每年由340元进步到445元。20**年春季学期起,进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进步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气力消除现有d级危房,20**年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

17、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县为主、政府投进为主,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增加配套资金,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确保“三个增长”,把握好“两个比例”。依法足额征收、按时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投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外资、社会捐资、勤工俭学及教育资源置换工作,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18、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成立济宁市学生资助治理中心。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部分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对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资助,确保每个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六、积极推行依法治教,打造平安***教育

19、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实施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务校务公然,完善行政许可制度,规范教育审批行为,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维护学校、师生正当权益。做好《法治教育》课程开课工作,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抓好教育行政执法职员、法制教师和法制副校长“三支队伍”建设。评选表彰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篇7

在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教学设计能力,就无法把信息化的资源引入课堂,无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除了信息化资源和硬件设施之外,最终的实施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的作用无法替代,直接影响到学习者最终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教学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

由此,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加以实现。在我们具备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之后,需要教师培养教学设计能力,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在网络多媒体等环境下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导引、帮助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谋求全面发展的过程。

信息化教学并非单纯于技术或工具的操作层面,而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课学习困难的问题,最终指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指在信息化教学中,对学习内容如何导入、内容预习、学习活动程、完成评价等环节进行组织。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学习环境、学习场所进行设计,为学习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变化,增加了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促使传统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学设计转变。

二、信息化教学的目标

信息化教学比赛它并不是单纯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比赛,它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和功效最大化,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教学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调整。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条件,促进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监控促进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

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习兴趣。

③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在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教授技能。

④注重“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问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

⑤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1.适当运用,优化教学

信息化教育重在“辅助”,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将抽象的、复杂的信息用直观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信息化教学手段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样化,力争最优化。例如讲授《职业生涯规划》霍兰德代码讲解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FLASH 动画,实现了其它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的效果。

2.适时引入,化难为易

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要适时、适度,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有目的、有计划,讲究实用。例如,在告知学生如何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技能点时,利用视频或FLASH演示访谈的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降低学习难度。

3.适可而止,合理运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以教学效果为最终衡量目标,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优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需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综合利用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综合优势,取得最佳效果

篇8

我们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高投入,营造一流的信息化环境;高标准,造就一支具有信息素养、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高质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校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特色: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学校特色,对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两建设”、“两学会”、“两促进”的战略预想。

说明

“两建设”:一是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两学会”:一是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养;二是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促进”: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我们的认识:观念前瞻是提升学校教育服务品质的前提。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确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从2005年到2006年,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加快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抓好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目前,学校内部校园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品牌电脑已超过150台;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标准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两个;全校教室和实验室都已安装了具有3000流明的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一线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已初步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环境要求。

(2)抓好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

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学校注重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了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学校课件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配合,共同研究开发契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先后购买了大量的教学软件及电子音像制品,录制了一批影像资料,建成音像交流中心库;同时进行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经过全员培训,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用信息科技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校园网站已成为在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的师生互动平台。一支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支能在学习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队伍正在形成,学校正稳步向着实现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学校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充分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3.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互联网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需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面对未来的几点思考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资源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将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篇9

一、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纽带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然而,我们仍需注意到,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国际汉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各项能力等都有待提高。与此同时,跨文化大背景要求我们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这对国际汉语教师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文化教学、文化传播与文化交际这三个方面。2012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着重强调了语言文化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能力。

(一)语言文化教学能力。

汉语课堂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国际汉语教师教授汉语、传播文化的课堂,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从而推及文化教学。这对于学习者深入了解并正确认识异质文化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语言文化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能,语言文化教学能力是其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在语言文化教学中,国际汉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制订课堂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并与学习者产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语言文化教学实质上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交流互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掌握学习者的文化需求,做到因需施教;遵循异质文化间的组织规范,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加工;吸纳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相关信息,结合中国文化民族内涵和当代特色,开展相关文化教学。

(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介于具有不同特质的两种文化间的交叉点,是联结学习者和中华文化的纽带与桥梁,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推广祖国文化发展的重任。神圣的使命和重任要求国家汉语教师这一具有自觉传播意识的文化主体需具备较强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让学习者体验与感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文化推广活动更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文化推广活动中,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的桥梁,需要通过一系列调研确定活动主题,设计策划具体活动内容,邀请相关人士和团体承担或参与文化推广,并借助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吸引公众关注,活动结束后根据参与者的反馈和媒体报道数量等相关指标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1]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充分利用媒体扩大文化推广影响的意识,文化推广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能力,这不仅能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还能让受众理解、包容、接受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与其他异文化的交流理解。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中,加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此有详细描述: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2]国际汉语教师既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友好大使,其多重身份备受所教国的关注,其个人形象和群体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形象。国际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教授汉语的行为。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行为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汉语教师履行语言文化教育、中华文化传播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深个体间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个体间的包容,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对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超越文化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对汉语的文化依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3]

二、国际汉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

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抛开文化学语言就很难学到一门语言的精髓,也很难提高自己与对象国人的实际交际能力;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学习语言,很多时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具备能够帮助受众学习和认识中华文化,使其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通过对回国的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校授课的国际汉语教师、回国的孔子学院专职教师等访谈了解得出,国际汉语教师在思维意识、文化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一)缺乏国际化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国内大部分国际汉语教师还未形成大国际汉语教师的理念,仅仅停留在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层面,而缺乏国际化思维和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提出国际汉语教师应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应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等;应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等。由此可见,树立国际化思维方式和培养正确的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二)缺乏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

国际汉语教师是“适应国内外汉语教育教学环境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国内外多种汉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教学人才”,归根到底其实质是一种教学人才。然而,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群体中,大部分是“科班出身”或是专业的教授,但有部分是“半路出家”或是其他相关领域的教师,他们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博大精深,“班科出身”汉语教师并不一定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缺乏扎实的语言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异域文化知识是国际汉语教师走向专业化、高水平之路的障碍。

(三)缺乏充分的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肩负着语言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可以说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是国际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课堂的基础,而文化教学技能则是其在课堂上出色完成文化传播任务的有力支撑。国际汉语教师处于中华文化与受众的本民族文化的交叉点,必然会遇到文化冲突,如价值观念冲突、新生语言冲突、文化忌讳冲突及语言和生活习惯冲突等,这都对国际汉语教师顺利开展文化教学形成了阻碍。然而,国内的汉语教师培养,包括高校的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偏重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较少系统涉及汉语教师的文化教育学习,缺乏充分的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汉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国际汉语教师自身素质提升对策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汉语教育界的空前关注。国际汉语教师素质的提升不仅包括学校或培训机构对汉语教师进行的培养,而且涵盖国际汉语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在当前全球汉语教学事业面临空前机遇与挑战的时刻,国际汉语教师应树立自我培养意识,坚持提升自身素质。

(一)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树立大国际汉语教师理念,培养中华文化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国际汉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内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同时对中国与所在国的文化认知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差异等有清晰认识,,树立大国际汉语教师理念。[4]国际汉语教师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的符号,其言行、举止、服饰、气质等都代表中国形象。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具有自觉传播中华文化和接触西方文化的意识,与时俱进的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理念,致力于将中国文化的民族魅力和当代特色传递给世界的信念,从而推动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

(二)加强语言文化教育知识学习,扎实语言专业功底和异域文化知识,采用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陆俭明教授曾提出,汉语教师应该对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音乐、民俗、宗教、哲学和某些科技知识,甚至当前时代特点、国际形势与发展趋势,都要有所关注与了解。[1]因此,国际汉语教师作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应加强语言文化教育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讲座培训和业余学习等扎实自身的语言专业功底和异域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如参与网络孔子课堂教学,观摩《快乐汉语》教学,不断积累经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很好地加以运用。

(三)注重语言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个案的分析及实战训练,提高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可以学习古今中外语言文化传播经典个案,加以分析和讨论,充分领会其设计理念、传播特点和方式等,借鉴其成功经验。例如:北京奥运开幕式、上海世博会、迪士尼及其文化、圣诞节及其文化,这些跨文化传播的范例都为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很多启发。[5]与此同时,国际汉语教师要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技能的实战演练,抓住每一个可以锻炼自身教学技能的机会,如参与某些高校开展的夏令营教学工作,主动打造为留学生答疑解惑的“周末课堂”等。文化传播离不开文化推广活动的开展,国际汉语教师要主动进行具体项目策划与推介的实战训练,可根据不同国别、不同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语言文化活动,在策划和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传播的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矫雅楠.传播学视角下的孔子学院教师培养[D].山东:山东大学,2010.

[2]刘菲.国际汉语教师新标准出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13.(第004版).

篇1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营造人人学习文件,时时领会文件,处处落实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室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工作网络,制定了落实文件责任制,明确了行政领导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拓宽宣传领域。为了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学校将文件张贴到校园的橱窗中,并将重点内容、关键语段运用红色笔水画出来或标上重点符号。还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发放告家长书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其精神。三是组织学习培训 。学校将文件复印教师人手一份,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外,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自学,让教师及时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同时充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开展专题培训,并通过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四是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扎实、有序的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做好相关工作,根据文件精神及要求,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完善制定,依法管理,建立规范管理机制

文件的贯彻与执行,都离不开相应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定是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也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学校围绕文件精神及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定,坚持做到依法管理。一是树立正确观念。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优质高效教学推进活动为载体,深入探索教学增效的策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减负增效的有效机制,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二是确立正确目标。在落实文件过程中,学校树立正确的观念,强化质量意识,全面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学积极性,全面推进优质教学;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强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学效能;三是健全规章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制定了《余娟实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考评制度》、《余娟实验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余娟实验小学教科研奖励制度》等多项制度。并充分发挥这些制度的激励性、规范性、约束性,是广大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四是明确工作要求。根据文件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提出明确要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反思、科研活动也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出台了相应的检查与考核措措施。

三、立足实际,狠抓内涵,精心打造品牌校园

学校的快速、可持续性发展,始终离不开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工作是一所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所学校不断提升自身内涵的巨大源泉;是一所学校不断扩大影响、提高品位的中流砥柱。提高教师自身内涵,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一是创设科研氛围。余娟实验小学 不仅以“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科研立校”为目标,而且鼓励教师人人参加课题研究。同时引导教师把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还为广大教师订阅了多种教育教学报刊,进一步丰富教学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二是提升师德修养。 明确要求提升教师素质 ,特别是加强师德建设。根据要求,学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余娟实验小学第二届“我爱教师这一行”教师演讲比赛;余娟实验小学师德标兵评选;余娟实验小学“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教师征文比赛;余娟实验小“红烛杯”教师诗歌朗诵等活动。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修养水平和素养内涵,增强了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工作意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深化课程改革。学校以“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为指导思想,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和群体力量,积极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根据教师任课情况,将所有教师分为17个备课组,定期召开研讨会。形成写研讨稿――讨论交流――定主备人――领定案稿――实施调整――教后札记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四是搭建活动平台。学校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举办青年教师风采展示说课比赛、教师集体备课交流会、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数学教师解题大赛、教学预案设计大赛、教师美文诵读大赛等,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校本培训效果,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四、深入落实,扎实推进,取得丰硕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