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2-01 12:20: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

创造性思维培养,是一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但各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很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先是发散性思维过程,后是收敛性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收敛性思维则是综合多种信息,找出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向外扩展的,有可能找出更多更好的适当答案。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先设出几种方案,再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检验和论证,从而淘汰一个个欠佳答案。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是发散性思维,表现为“大胆的假设”;这一过程的后半部分是收敛性思维,表现为“小心的求证”。实际上,解决问题往往是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多次循环的过程。只有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两者协调的活动,才能发现新关系、新联系,提出新假设、新方案,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对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学校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在此,我仅以习题课教学为例来阐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须持之以恒,每讲一个物理题,都要引导学生思考已知量和待求量有关的物理公式、定律有哪几个,这就是发散思维;然后用“双基知识”很快判断出到底用那几个公式或定律,这就是收敛思维。这样,每做一个题,都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一题多变

采用“一题多变”既可防止“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原题的题设条件略有演化和改变,而使问题的物理情景发生变化时,一些反应能力差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不加深思就“依样画葫芦”,结果导致失误;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时也会被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迷惑。这样由于发散思维,同学就有这样那样的许多错误和正确的解答,进一步研究题目,使答案越来越趋向正确化、简洁化,最后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深化、活化知识,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又可培养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敏感性。

一题多解

对于创造性思维,发散的幅度越宽越广越多,因此在习题课中“一题多解”是个好方法。

一题多解具有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解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探讨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殊途同归。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技巧越高,对解决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有时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师所不能想到的。一题多解能从题目的不同侧面去探索题目的多种解法,这是A・F・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图所示,重量为G的物体挂在三角形框架ABC上,求横杆AB斜杆BC上各受力多大?

要求解法越多越好。结果学生提出许多解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a.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法

b.力的分解法

c.正交分解法

d.三角形法

篇2

实践的经验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因此,能带来许多便利,给人一种安全和稳定的感觉.下面的两种做法对克服思维定势有帮助.

1. 用类似问题试误

有一道题:一条直线过A(1,5),它的图像与y轴交于B(0,-3),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解:设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经过A(1,5)和B(0,-3)两点

k+b=5b=-3

k=8,b=-3

直线解析式为y=8x-3

要求学生对这类题不断训练后,肯定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产生思维定势,用“类似而非”的问题“试误”.

2. 在比较中不断深化理解

八年级数学的一次测试中的一道题:

计算■+■+■+…+■

解:■+■+■+…+■

=■-■

=■

学生做这道题时,一般来说对数学归纳法,学习到了观察、归纳.证明阶段,利用通分逆运算,将分母为积形式化成两个分式的差的形式.

由于分母中两个因式的差为1,且分子为1. 如■=■-■,学生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类似题目只要经 “观察,归纳,证明”步骤,一定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形式思维定势,可事实并非如此.

例:当n为有理数时,比较2n与n2的大小关系,猜想并证明你的结论.

当n=1时,21>1;当n=2时,22=22;当n=3时,22

当n=4时,24=42,如果验证到此,似乎可以得出:2n与n2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事实上,继续下去就可以得出结论.

当n=5时,25>52;当n=6时,26>62;当n=7时,27>72;当n=8时,28>82;……可以大胆地设想,当n≥5时,2n>n2,接着就是数学归纳法证明的问题了.

这道题改变了学生认为结论是一种形式的固定思维,加深了他们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理解和深化.浅尝辄止,怕数据大而不验证,往往会与结论失之交臂.

二、提倡论辩,强化逻辑思维

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面前,人们往往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析筛选出几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结论.讨论和争辩有利于打破习惯的思路;另寻新径,可以强化人的逻辑思维.思维一旦具有逻辑性,则表明人的思维过程目的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楚、连贯,不但解决问题,而且能清楚地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经常出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在此过程中达到强化逻辑思维的目的.

比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10,面积为42,求扇形的中心角.

解:设扇形的半径为R,弧长为L,依题意得:

2R+L=10■RL=4

解得R=4L=2或 R=1L=8(舍去)

篇3

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1. 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教育理念陈旧;2. 幼儿的创造潜能未被挖掘,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的能动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的思维模式是固有的,1就是1,2就是2。如,老师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绿色、黄色)有孩子回答说:黑色、彩色;老师问:坦克在哪里行走?(陆地)。有孩子回答说:可在水上行走等等一系列类似问题时,老师们都会有耐心地给与肯定与否定。一类是教师们都有了初步的创造意识的创造教育理念,而现有的课程却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如,材料提供的单一性;说教式教学占比重较大;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陈旧、时代感不强。

二、 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能力是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做到:1. 增强实施创造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2. 树立正确的实施创造教育的角色观、职业观。3. 提高对幼儿心理指导、观察记录、分析评价的能力。4. 具备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发展意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兴趣,使需要得到满足,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有趣的数字

活动目标:

1. 幼儿通过欣赏有趣的“数字图画”,对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幼儿通过观察、分别系,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幼儿在创造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创造与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图画2幅,笔、纸张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图片一:大公鸡,请幼儿观察,吸引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客人,你们看是什么?(大公鸡),对这只大公鸡与你们平时画的大公鸡有什么不同?

小结:平时我们都用线条绘画,这幅画是由数字组成的,没想到数字也能画画。

2. 出示图片二:小兔,请小朋友分别指出小兔都有哪些数字组成的,讨论数字变成多种形态。

小结:把数字形态改变,可以组成图案,把它形象化、趣味化。

3. 在观察图二小兔中各个数字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

知道变形数字6用了3次,分别做了小兔的头、身体,明白根据不同要求,数字可以多次变形和使用。

4. 组织幼儿讨论,进行发散思维,互相启发。

例如:一个0和八个1画成太阳;四个0和一个1可画成糖葫芦;两个0、两个7和一个3可画成眼镜等等。通过互相启发,请小朋友大胆地表述,尝试自己的创意,教师给予鼓励、肯定。

5. 请幼儿自己创作“数字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6. 幼儿游戏“猜猜看”,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

延伸活动:可开画展或在自然角投放橡皮塑造实物,请其他班的幼儿及家长参观。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孩子们发挥创造力、施展想象以及动手操作这一舞台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你用孩子们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再会因为无所事事感到无聊,而造成一些“麻烦”。

三、 鼓励 、尊重 、开发

首先,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有自信心,能平衡好自由与必要的约束之间关系。不过分拘泥与此而失去灵活性,在一定的界限内给予孩子创造广阔的天地,尊重他们、宽容他们、期待他们,做他们的朋友。在西方,家长们不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么好、多么高,他们注重的是孩子这一天是否快乐,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兴趣是否得到了满足,思维是否得到了开发,是否有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有小发明,小创造。当然,不是西方文化完全就好,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国情也不尽相同,我们只有扬长避短,取其精华,才能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50-02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找出新答案,发现新关系或创造新方法的思维,可以说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鉴于此,本文就如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谈点拙见,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1.启迪思维留有余地,就是改变教师的单向灌输,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出他们的钻研和探索能力

例1:已知a1=3,a2=6,an+2=an+1-an,试写出数列{an}的前五项。

课堂上学生很快求出了前五项:a1=3,a2=6,a3=3,a4=-3,a5=-6。

我接着要求学生再求出五项后,看能发现什么?并计算出a1+a2+…+a1998的值。

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能求出:a6=-7,a7=3,a8=6,a9=3,a10=-3,并发现:从第七项起开始重复前面的各项,此数列为周期数列,且周期为6,于是轻而易举的得出:a1+a2+…+a1998的正确结论。

2.深入探讨问题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和练习来体现并完成的,如果教师能重视启发学生通过揭示问题的背景,发现问题的实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而且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氛围,调动全体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也就成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了。

例2:若抛物线y=ax2-1上存在关于直线y+x=0成轴对称的两个不同的点A、B,求a的取值范围。

先探求问题的背景,欲求a的取值范围,关键是得到一个关于a的不等式,也就成了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了。

分析1 利用二次方程判别式≥0

设A(x,y)是抛物线y=ax2-1上的点,则A关于直线l:y+x=0对称点B(-y1,-x1),也在该抛物线上,故有:y=ax2-1-x=ay2-1,再两式相减得,a(x-y)=1与y=ax2-1联立得ax2-x-1+ =0,由>0得a> 。

分析2 利用直线参数方程几何意义l1・l2

设P(x0,-x0)是直线l: y+x=0 上的两点,过P且与l垂直的直线参数方程是:

x=x0+ ly=-x0+ l 代入y=ax2-1得, at2+( ax0- )l+ax02+x0-1=0,

由t1+t2=0t1・t2 且x0=

分析3 利用AB中点M(x0,y0)在抛物线y=ax2-1内部关系式y0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探索途径,汇集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解法,这正是源于对问题背景的挖掘,它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机会。

3.打破呆板的教学模式,激励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求异性,正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必须坚决克服‘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应激励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的培养。

例3 比较log23与log34的大小

教科书选取中介值来比较:

因为log23=log >log23=log2 =

log34=log

所以log23>log34。

如果将题目换成比较“log45与log56的大小”,很多同学仍试图造用中介值,但是因选不好而败下阵来。

我跟学生说:比较两数的大小,除了用中介值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很快说出还有作差法、比值法等,我再让他们用作差法将上例再做一遍,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不少学生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因为log23-log34= - = 依重要不等式有

lg2・lg4 -lg

所以lg23 -lg2lg 4>lg23-lg =lg -log >0

再让学生比较log45与log56的大小,他们都能很快的得出正确结果,并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4.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中对各种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学生辨认隐蔽的和谐关系和洞察力越强,从而选择、判断、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可以从条件,结论、图象及解题过程入手,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培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例4 解方程:( )m+( )m=4

分析:先找题中的隐含条件

( )m・( )m=1又( )m+( )m=4

所以,( )m・( )m=1是方程的两根,解得x1=2+ ,x2=2- ,故:m=2或m=-2。

由此可见,能否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并加以适当的应用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造思维火花

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好新、好动)。故在教学时,应尽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例5 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当然也可以在幻灯片上)设计了这样一题:“从前,有一座山……,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若下山既可以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2条路,后山有3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

因为每个和尚都有2+3种不同的下山方法,所以3个和尚共有(2+3)3种不同的下山方法,另一方面,若分类考虑:

①若没有人走后山,即3人都走前山,有2×2×2=23=C ・23・30种不同的走法。

②选1人走后山有C 种选法,这1人走后山有3种走法,另2人走前山有2×2=22种走法,所以只有一个人走后山有C ・22・3种走法。

③选2人走后山,1人走前山有C ・21・32种走法。

④3人都走后山有C ・20・33种走法,所以

(2+3)3=C ・23+30+C ・22・3+C ・2・32+C ・20・33

将上题一般化:“…n个和尚,前山有a条路,后山有b条路…”,则:

(a+b)n=C an+C an-1b+C an-2b2+…+C an-rbr+…+C bn

三个和尚的故事学生很熟悉,略加改动,成了一个趣题,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利用加法、乘法原理,愉快地从生活中“发现”了二项式定理。

上述过程好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无关,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把学的知识看作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景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愿以我们创造性的劳动、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志群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尝试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5)

篇5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四、教育对策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篇6

培养学生的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并不能仅仅从课本上出发,艺术类的学生对创意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学生。比方说,一名美术学生要想在创意上获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利用身边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利用独特的视角和突出的思维,再加上专业知识的辅助,使得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但又被大家所接受。这样的创意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本文就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一定的分析。

传统教育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思维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属于典型的传统教育,也可以称之为应试教育,对学生来说,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一切都要以老师的教学为标准,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如果老师给予否定,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逐渐的,他们就失去了创意的能力。本文认为,现阶段的创造性思维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杆”作用

在艺术类的学生当中,图形创意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常常将某一位学生的出色创意或者作品当做标杆在学生当中展示,并且鼓励学生向该学生以及标杆作品学习,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其他学生原本的一些创意,很有可能直接被扼杀。他们会努力的朝着标杆努力,造成大范围的雷同现象,最后导致自身的创意思维缺失。

2.老师的传统教育思想

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的身上。比方说,当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创意的时候,无论合理还是荒唐,教师都会先从自己的创意以及作品角度出发,去评价学生的观点和创意,这种方式并没有在客观上做出相应的评价,而是在教师的思想上进行对比,符合教师的思想,将会被采纳,如果不符合教师的思维,一定会被拒绝。虽然目前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和对事物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观点,但面对教师强大的压力,还是选择了顺从。

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图形创意的培养

图形创意从某个角度来说,显得既虚拟又具体。显得虚拟,是因为构成图形的线条和点可以任意组合,在学生没有成型作品之前,所有的图形都是虚拟的存在,并且只有学生自己才明白;从具体的方面来看,图形创意可以通过很多的介质来具体化,比方说木材或者钢材,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能够将图形创意具体化,用来供人们观赏或者应用。在培养图形创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注意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实际诉求,因为所有的图形创意都要拥有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图形创意在思维方面,要遵循实用但不单调的原则,要让作品真正对人们的生活或者工作起到作用,但是又要给予人们一定的惊喜;在制作的过程中,材料要精挑细选,方式方法要合理,时间要充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图形创作,让创意最大化的实现价值。

2.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入手。通过挖掘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轻松地完成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快题训练,通过一题多解或一形多变的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何灵活性。如关于“水”的图形表达,按照习惯思维很有可能是每个学生统一地用波浪曲线来表达。在图形创意课程中就是引导学生冲破习惯思维的局限,重新观察、重新认识事物、重新表达。例如可以从水的各种形态如液态、固态、气态等不同角度描绘;通过水也可以联想到湖水、河水、海水、溪水、瀑布、冰水、雨水、雪水、洪水、露水、汗水、血水、脏水、污水、等;从以上的阐述来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难,只是需要把日常忽略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并且从多个角度出发,就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对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部分教师选择分开培养,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本文认为,在日后的教育当中,可以将图形创意在一定程度上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二者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处,以图形创意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图形创意当中,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创意不断,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较大的便利。

总结

本文对图形创意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阶段,思维是最活跃的时期,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培养。自己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借鉴和参考,不能作为最终的定论,否则会对学生的图形创意以及创造性思维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今后必须对学生的各种思维进行肯定,同时以此为基础,优化创意,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毅.谈图形创意课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02).

[2]许倩菁.启发式教学在图形创意课中的有效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篇7

因此,通过少儿科幻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兴趣基础上产生的灵感之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关键词】科幻画 灵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少儿科幻画创作,是一项深受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亦是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对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以及三者关系的论述,探索了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学生创造性即想象力思维的机制,同时借助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作品实例加以论证。

一、对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一)少儿科幻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偏向形象思维的学科,是以颜色、形体甚至物件的外观等图像视觉来传导信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美术教育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有培养创造力的要求,但在其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绘画题材和画作内容缺乏大胆想象、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缺乏新颖性与独特性、作品大同小异、创作思路相互模仿了无新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等。上述现状亟待改变,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时代需求。

(二)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所谓“科幻画”中“科”指的是科学常识、科学知识;“幻”指的是幻想、联想和其他符合科学逻辑的想象;“画”则是指美术技法和技巧。总之,科幻画是把科学元素渗入到美术创作画教学中,它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幻想和美术表现能力三大要素,是三位一体的艺术结晶。

少儿科幻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平面艺术展示创造性思维和绘画表现技术有机结合的科学和艺术的教育,也是一种倡导动手动脑的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科幻画来表现对未来世界的种种憧憬,以及对困扰人类种种难题出于科学角度的解决方案。因此,一方面想象空间不能局限于科学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毫无科学性的漫无边际地把绘画变成科学神话。就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而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发挥来自于对科学和美术的双重热爱以及把科学融于美术的冲动。但是光有内心的创造冲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使其外在化的美术语言。而科幻画就是这样一种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力图探索出符合少儿兴趣的把科学和绘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规律和艺术表达形式。

基于上述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出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如下要素:第一,受教育对象是中小学学生;第二,教学内容是围绕着科学题材的美术绘画技法的传授;第三,教学途径是积极启发学生的科学加幻想的想象,随之用各种美术技法加以具象化地表现;第四,教学目标和重点不是绘画作品本身的优劣和奖项的层次,也不是美术技法的娴熟和艺术性,而是着眼于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对科幻美术具体化的创造力的不断挖掘、激发、发现、催成、培养和成熟,即内在的创造力的培养。至于绘画作品所使用的美术技法、技巧,是否得奖等都是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参数,绝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目标本身。

(三)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的特点

科学幻想绘画是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遐想而形成的绘画作品。以科幻画为媒介的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因而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教育特点:

第一,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美术心理特点。受教育对象一般为7岁至 14岁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美术心理特点具有阶段性,从“画内心自己”到“画外部世界”,从“无目标地为玩而画”到“有目标的题材创作画”,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此外,学生们富有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常常缺乏合情合理的科学,要把“幻想”和“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变成科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的。

第二,要十分关注丰富多变的绘画技法对学生的美术心理的影响。正如现代中小学生对教师的年龄、着装、打扮十分敏感,这对教学效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样,美术技法的表现力对教学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加上科幻画题材的迷幻神秘性,绘画技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简单的一只蜡笔虽然可以成画,但成不了科幻画,正如自行车的快慢无法表达飞机的速度,何况是光速”。

第三,要耐心地启发和期待并小心翼翼地关照和呵护学生流星掠空般转瞬即逝的科幻灵感。而科幻灵感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

二、对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

在指导少儿科幻画创作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眼于对学生科幻灵感、科幻创意以及科幻兴趣的研究。灵感一词有点玄妙难以捉摸,在心理学意义上解释为作者在独创性活动中,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的极富创造力的意念;从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科幻灵感则可以解释为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示具有科学幻想内容的意念。科幻灵感、绘画创意和美术兴趣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大核心要素,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之门的钥匙。

(一)科幻灵感与科幻画创意

就科幻灵感与创意的关系而言,科幻灵感是科幻画创意的起点,一种主题创意的产生首先来自某种灵感意念,灵感如流星掠空,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活跃灵动但不够稳定,要形成真正的创意则必须善于感知灵感,抓住灵感,并不断强化和放大灵感,使它最终成为可以感知的东西,成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

(二)科幻灵感与美术兴趣

就科幻灵感与兴趣的关系而言,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灵感的产生奠定基础,灵感的基础是兴趣,兴趣是灵感的源泉和滋生土壤。

要让学生对科幻美术创作产生灵感,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让科幻画真正走进他们的视野,走近他们的心灵,诞生于他们的笔下。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用其带有童稚的美的原则,把心中的世界再造成为眼中的艺术世界。这会让学生在科幻画的创作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欢乐,而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发现、唤醒、引导他们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可能来自学生自然禀赋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但比兴趣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兴趣的维持。兴趣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兴趣的鼓励,特别是来自教师的鼓励――即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鼓励对学生兴趣的维持具有显著的作用,这也构成了现代美术教育以及少儿科幻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础。

科幻灵感产生的依据来自科学的引领。科幻灵感不是胡思乱想,应该遵循科学规则。少儿科幻画不是神话或童话故事的绘画作品,它是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技术性的少儿幻想绘画作品。中小学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但是丰富的想象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而不能漫无边际。笔者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的同时,十分注重想象力的科学化引导,即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有趣的科幻知识的基础上再进入科幻联想,同时对科幻联想也还要加以积极引导,不能随意放鸭子,否则联想的效果也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的关系

如果把科幻灵感、创意和兴趣三者一并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简单的关系结构:

兴趣是滋养灵感的内心源泉和动力,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在兴趣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下催生出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由此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上述三者的逻辑关系是:

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兴趣(内心源泉和动力)灵感(微弱闪现的灵感意念)创意(稳定可以感知的创意之果)

因此,在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他们在对科幻画兴趣基础上的科幻灵感的关注、维护、强化和放大。

三、少儿科幻画创作中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实证探索

(一)从作品“奇特的树”看对科幻灵感的敏感、捕捉和提炼

“奇特的树”这幅画获得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该画的诞生在于小作者有感于马路上的电线杆极难看又影响行人走路,于是灵感闪现,要用树来代替电线杆,后又想把电话亭、售货亭、商店等都搬进树里面,但这显然不科学,一棵树心怎么能容纳一个商店呢?怎样才能把商店压缩进一棵树呢?经过对幻想的科学整理,小作者只把售货亭搬到树里面,从而确立了 “奇特的树”的创作主题。

在创作过程中,小作者还产生过要把行道树用作公共汽车站牌的灵感,笔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她这个不科学的灵感,而是带她逛马路,让她仔细观察公共汽车站牌和行道树数量之间的关系,让作者对自己的科幻灵感经受科学和常识的选择。无数个与树有关的科幻灵感在不断得到提炼、升华,最后诞生了具有公用电话亭、售货亭、广告招牌、街头地图、交通指示牌功能的奇特的树,树叶白天收集太阳能,晚上用于树上水果灯的照明。

(二)从作品“仿生鱼”看对绘画创意的鼓励和放大

画作“仿生鱼”曾获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画面中三条环保鱼,一条鱼专吃垃圾,一条鱼专喝污水,第三条鱼给其他鱼看病。该画在构思上把被保护动物变成了具有环保能力的动物,这种动宾颠倒的奇思妙想充分再现了儿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和打破常规又合情理的童趣。该画的构思起先来自于国外画有鱼的装饰画,画面装饰性很强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科技成分,笔者引导学生由鱼想到了大海和海洋污染,再想到清除海上污染的机器,再想到可以像鱼一样在海里游动的机器鱼,最后想到可以治理污染的仿生鱼,该画的创意就这样产生了。

该画在绘画技法上也非常具有创意,是在色布纸上使用了固体水彩笔、珠光立体笔、珠光笔,甚至修正液,画面效果非常特别,有些部位的颜色即便是成人也难以理解其形成的机理效果,几乎无法复制。许多看过该画的儿童画专家对其绘画技法惊叹不已。当作品最后完成后,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弄不明白这幅画究竟用了哪些材料。

学生的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内在的构思,同样也表现在对科幻主题外在的艺术表现,这种兼具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造机制恰恰是科幻美术思维机制的特点,也是科幻美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美国).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篇8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经常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从思考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完美地设计课堂提问,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使学生浮想联翩,提高思维的主动性、发散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提问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提问的时机和技巧,问题的设计。

一、提问的时机与技巧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1.营造适宜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创造性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宽松的、积极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4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中国学生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养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思维特别活跃。

二、问题的设计

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的将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翅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具有强烈个性的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计渐进式问题,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能力

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很紧密,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就要有目的地针对与之相关已知知识点。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揭示知识,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例如,在讲乙酸的分子结构时,可以先复习乙醛的氧化反应,让学生写出乙醛的银镜反应还有与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并复习断键位置,从而引出了乙酸的结构。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对乙酸的分子结构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发散性。通过对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秀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具备发散性思维;而一般学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训练这些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比如在将有机物的燃烧规律时,先讲等物质的量的有物燃烧耗氧量如何比较,接着引发学生思考等质量的有机物燃烧耗氧量如何比较,再近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是等物质的量的有机物中有两钟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应如何比较……如此由一道题演变出多道题,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培养思维的非逻辑性、发散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推测与假设能力

推测与假设能力,是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一面。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例如在讲酯化反应原理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1]乙酸和乙醇是通过脱水缩合而生成乙酸乙酯,试分析脱水断键的可能位置?[问2]现代科学可采用示踪原子18O的方法确定断键位置,试想如何确定?[问3]分析乙酸的酯化反应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的断键成键的位置关系?[问4]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若使平衡正向移动,应使浓硫酸还是稀硫酸,为什么?若使平衡逆向移动应使浓硫酸还是稀硫酸,为什么?[问5]若使平衡逆向移动趋于完成,需要在什么条件下,为什么?

这就要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回答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推测与假设能力,这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4.难其所难,以求化难,尝试头脑风暴训练

难点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认知过程中的“鸿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能结构,在难点之处质疑问题,或引起学生的重视,集中注意力听讲;或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对难点作探索。这样在难点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也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从非常压抑、不知所措到豁然开朗的过程,使思维产生升华。

例如,在讲授“氢硫酸与某些重金属盐反应”这一性质时,可先进行有关实验:H2S+CUSO4CUS+H2SO4H2S+Pb(NO3)2PbS+2HNO3H2S+CDSO4CDS+H2SO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鲜明感知,要学生接受上述议程式并不困难。若进一步质疑:“这些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这一问题就像在学生平静的脑海里一石激起疑问的波涛。当学生判断出它们都是复分解反应时,自然而然地又会产生“弱酸怎么能制取强酸”的疑问来,在学生显得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再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对照实验室制取H2S反应方程式,于关键之处(金属硫化物在酸中的溶解性)轻轻一点,使学生恍然大悟,黑暗之中突现光明,学生的思维能力会突然升华,大大发展了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设计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讲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独立和创新精神。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断地培养。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5-02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走,教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来回控制,把学生引向预定的结果,而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意见时,往往被教师斥之为"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从而扼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以此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与惰性,毫无疑问的,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必然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新物理课程标准试图用探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一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遵循课本上正确的推理逻辑,预定的探究程度和表面的实验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的探究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与探究观:探究学习、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在证明一个已知结论的假设而已。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外显、表浅的实验操作与验证,学生的探究体验肤浅,更谈不上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意义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一个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艰辛,体验挫折感与成就感,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也是探究教学的目标所在。

2.猜想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从猜想的思维过程看,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而更能促进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并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做准备,只要正确引导,亦能激发其再度猜想,探究的热情,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猜想对于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道尔顿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促进了当时化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分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培养出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与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即出校门就能从事某种工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定论。何克抗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智能品质。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有研究者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来描述创造性思维,指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发散思维是最有代表性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有不同的侧重,但总体上来看,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以“新颖”或者“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中职生的思维状况分析

中职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没有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缺乏创新意识,思维懒惰,依赖性强,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通常相对较低。但学习成绩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对于中职生而言还有着某些优势。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段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情况。因此,对中职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更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授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地学习,也更能取得成就,因此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才会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富创意和想象。创造性思维具有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等特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音频和视频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我们在讲《动画制作》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段动画,从外部进行刺激,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2.采用“交流合作”,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学生开始对信息进行加工、组合、选择。老师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可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所经历的经验,运用联想的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之间新奇而富有意义的联结关系。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学习中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学习潜能。教师要用自己的动作、表情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创造的热情和欲望,自觉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生之间通过教学,相互学习,了解信息,也相互提出建议。交流的过程使学生相互间的思维再次产生碰撞,鼓励学生重新构思,争取与众不同,激励学生强化创造性思维。

3.科学评价,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评价,检验学生作业中创造性思维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作业展示时,相互欣赏,在比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对出现的“亮点”,发现“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作业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因此,评价学生的作业,进一步挖掘、帮助学生分析认识,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培养中职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中职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需要老师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教学。以上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