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15:0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据通信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论文工业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单片机系统由于其抗干扰性能较好被大量应用到工业过程控制的各个领域。因为工业现场环境较恶劣,单片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设计时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根据工业现场反馈的各种问题,随时对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本文设计的这套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具有自动采集多路模拟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调节和控制输出、与计算机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等功能.
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综合实验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89C51单片机及其仿真系统,温度、压力等模拟量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A/D转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日历时钟模块,看门狗电路模块,FP—GA模块,液晶显示模块,通信模块及上位计算机,其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A/D转换模块将多路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外部数据存储模块为该系统采集的数据提供存储空间;按键控制模块向CPU传回键值,用来设置和调节系统参数;日历时钟芯片不仅可以给系统提供准确的时间,而且为系统提供掉电保护功能;看门狗电路模块为系统提供了精确复位和低电压监控功能,一旦系统出现故障或程序跑飞,它就可以在超时周期之后使CPU复位,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FPGA模块是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通过编程可将它作为多种数字逻辑器件使用;LCD液晶显示模块可以同时显示多行字符及自造图形,主要用来显示采集到的数据、系统时间等;兼容RS485和RS232两种协议的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可以与上位计算机进行远(约1200m)近(约15m)距离的数据通信[1];上位计算机将接收的数据进行存储、显示、绘制模拟曲线、打印曲线和数据文件,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同时发送控制参数,对被测对象的温度、压力等进行控制和调节.
2系统硬件设计
2.1单片机仿真系统
单片机仿真系统可以模拟CPU在仿真机上运行用户程序(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借用仿真机的),也可以连接外部电路来实现动态监测与控制功能.仿真机一般都具有单片机的基本功能部件,如CPU、RAM、用户程序存储区、键盘等;具有单步、设置断点(以便随时观察内部各RAM、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数据变化)、连续运行用户程序的功能[2].
监控程序放置在仿真机内,要仿真的CPU器件位于仿真机外仿真线的端头,毕业论文更换不同的仿真头和CPU,该机可以仿真8031、89C2051、89C51等类型的单片机,该机的调试软件可以直接编辑汇编源程序.通过仿真机进行编程和调试减少了对芯片的频繁写人、擦除和修改操作,只有当程序调试顺利通过才将程序写入芯片,编程方便且节省时间.
2.2传感器的选择及信号变送电路的设计
传感器作为系统的感知器件,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本实验系统中,温度传感器选用精度高,线性度好,使用方便的LM335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选用标准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它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分辨率高等特点.传感器接El电路的设计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法,设计了温度、压力等专门接口电路,直接与上述各种传感器相连.由于从传感器输出的模拟电信号非常微弱,需对这些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同时为了确保信号不失真,选用了线性度好、抗干扰能力强的高精度运放OP07,其特点是输入失调电压较高、温漂较小、开环电压增益较高、共模抑制比较大,它输出的模拟信号经10位A/D转换器TLC1543转换成数字信号后,送人89C51进行处理.
2.3通信模块的设计
计算机(PC)串行通信端口是RS232负逻辑电平,该实验系统上既有RS232接El,又有RS485接口,可以通过RS232总线进行点对点通信,也可以通过RS485总线进行多机通信_3],RS485总线上最多可挂接32个综合实验系统,总体布局如图2所示.所以实现计算机和该实验系统之间的近距离通信,通过RS232接口即可;若要实现计算机和该实验系统之间的远距离通信,则必须将RS232电平转换为RS485电平后,才可将实验系统挂接在RS485总线上.RS232-RS485电平转换原理如图3所示,通过MAX485的差动输入(A、B)与RS485总线相连进行信号的收/发,由于RS485总线上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所以MAX232和MAX485之间除了接收和发送线外,还有一个信号线来控制MAX485的接收使能(RE)和发送使能(DE),在PC与RS232相连的这一侧,通过PC的请求发送(RTS)来控制.
2.4串行总线I*2C
I*2C总线是PHILIPS公司开发的一种简单、双向二线制串行总线[4].它只需两根线(串行时钟线SCL和串行数据线SDA)就能完成挂接在总线上的若干个IC器件与微处理器之问的数据交换.该实验系统采用具有IC总线接口的看门狗芯片CATll61和可编程实时时钟芯片PCF8563,由于单片机89C51自身没有IC总线接口,所以采用软件合成IC总线与它们相接.
IC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的最大区别在于:并行总线有地址总线,CPU通过地址总线访问从器件;而IC总线利用数据传送中的前几个字节传送地址信息,所以占用CPU的口线大大减少[5].随着智能化测控仪器日趋小型化和集成化,IC串行总线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并行总线..5抗干扰设计
工业监控现场工作环境一般较差,干扰较严重,为了保证系统可靠工作,必须解决抗干扰问题.针对工业监控现场可能产生的干扰、干扰来源、传播途径等,采用了软硬件方法对系统进行抗干扰设计.硬件抗干扰设计主要包括:对电源噪声进行滤波、大功率驱动电路接口进行光电隔离、集成电路芯片的VCC与地之间并连电容、优化电路板的布线、看门狗监控等;软件抗干扰设计主要包括:软件陷阱、软件自恢复、数字滤波、求平均值等.
对于数据输入通道的干扰,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进行滤波.当存在随机干扰而使被测信号中混入了无用成分时,硕士论文首先经过一个时间连续的RC滤波电路,再经A/D变换成二进制数字量后,进行数字滤波.因为硬件滤波能很好地抑制高频干扰,而对低频干扰的滤波效果却较差;而软件数字滤波算法对低频干扰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
在控制强电设备的开关量输出通道中,为防止现场强电磁干扰或工频电压通过输出通道反串到监控系统,采用了光电隔离技术.因为光信号的传输不受电场、磁场的干扰,可有效地防止干扰信号因耦合而进入系统,达到电气隔离的效果.
3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包括单片机软件和PC机软件.单片机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利用MCS一51汇编语言编写.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该软件由主程序以及数据采集、A/D转换、数据通信、日历时钟编程、键盘中断调控、液晶显示、D/A转换、数码管显示等程序模块组成.下面以加热炉的炉温控制为例,给出系统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PC机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对单片机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动态模拟显示、报表绘制、打印输出等.PC机软件采用VisualBasic6.0编写,医学论文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实时通信程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串行通讯口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双向通信,此外,PC机程序还将单片机采集过来的数据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动态显示、数据统计、生成报表和数据文件等,并对不同情况下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变化规律.
4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了测试该系统的实时性,将5台综合实验系统与工业计算机组成分布式多机通信系统,单片机串口工作方式1(传送一帧信息10位),波特率2400bps,一帧数据采用5个字节(其中数据占2个字节是因为A/D转换结果是10位)的格式,如表1所示.5台实验系统各采集一次数据给PC机传送时,理论上连续发送速率为2400/(10*5*5)===9.6次/s.经过测试发现,计算机在120ms后收到了5台综合实验系统发送的共250位数据,实际发送速率约为8次/s,这是因为有状态转换和等待时间;为了测试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调试好的程序写入单片机芯片,使系统连续运行,120h后观察系统仍然在按设定的流程工作,没有出现死机现象.该系统经过多次改进和实验验证后,据此设计了工业加热炉炉温控制系统并在工业现场安装使用,结果系统能连续正常工作(工业计算机故障除外),测量随机误差为±0.01℃,控制结果满
足了实际要求.
5结论
该综合实验系统不仅能为以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前期探索研究提供一种方便的实验装置,而且能在远离工业现场的实验室解决工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许多分散的实验项目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验数据正确率高,通信实时性强,系统工作可靠;单片机串行网络构成的分布式通讯系统灵活性强,易于扩充,其基本原理适用于工业现场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检测及控制系统,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朝青.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2001.
LIChao-qing.DataCommunicationTechnologyofPCandSCM[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SpaceflightPress,2001.(inChinese)
[2]杨文龙.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YANGWen—long.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SCM[M].Xi’an:Xi’anUniversityofElectronicsTechnol-ogyPress,1993.(inChinese)
本设计采用CAN总线作为数据采集与系统控制的通信方式,以ATMEL公司生产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为主控单元,结合A/D转换技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某型火箭炮随动系统的故障检测。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数据采集单元由信号调理模块和A/D转换模块组成,其中信号调理模块用于模拟信号的放大、滤波和提高电路负载能力,A/D转换器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ARM主控单元实现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数据采集单元与ARM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之间以CAN 总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工作人员通过操作触摸屏显示界面完成故障检测。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数据采集单元
数据采集单元由信号调理电路和A/D转换模块组成,用于采集某型号火箭炮随动系统液压泵、高平机等被测部件的液压或气压的状态信号,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信号调理电路如图3所示,采用OP27运算放大器进行设计,它的作用是把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同时利用其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小的特点以满足A/D转换芯片对驱动源阻抗的要求。
A/D转换电路将经过信号调理模块调理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文中选用TLC2543CN和STC89C52分别作为A/D采样芯片和微控制器[3],其设计如图4所示。TLC2543CN是TI公司生产的12位串行模/数转换器,使用电容开关逐次逼近技术,12位分辨率,10 μs的转换时间,11路模拟输入,输出数据长度可通过编程调整[4]。A/D转换模块与51单片机之间以I2C总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只需要一条串行数据线SDA(DATA_OUT)和一条串行时钟线SCL(CLOCK),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单,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 经信号调理后的11路模拟量数据分别通过端口NO0?NO10进入TLC2543CN进行A/D转换,TLC2543CN通过[CS],DATA_INPUT,DATA_OUT,MEOC,I/O CLOCK这5个引脚与STC89C52单片机进行通信。为了减小外界环境及器件本身引入的噪声和扰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这5个信号与单片机之间进行光电耦合隔离处理。由于光信号的传送不需要共地,所以可将光耦器件两侧的地加以隔离,达到提高系统信噪比的作用,光耦隔离器件选用Avago Technologies 生产的6N137,电路如图5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电路板中6N137两端的电源不能共用,否则起不到隔离的作用。
2.2 CAN总线通信模块
数据采集单元和ARM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之间以CAN总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和控制。CAN总线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强、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传输距离远等特点,尤其适用于随动系统传感器多、各检测点信息交换频繁和干扰源复杂的情况。CAN总线通信模块的实现有2种解决方案[5]:一类是采用带有片上CAN的微处理器,如Philips的80C591/592/598、Atmel的AT90CAN128/64/32等;另一类是采用独立的CAN控制器,如Philips的SJA1000。考虑到应用的灵活性,本文采用独立的CAN控制器SJA1000。CAN总线通信模块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选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CAN总线通信模块的微控制器,CAN总线控制器和收发器分别选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SJA1000和PCA82C250[6]。CAN总线规范采用三层结构模型,STC89C52单片机用以实现应用层的功能,SJA1000和PCA82C250则分别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为了增强CAN总线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能力,在CAN控制器与CAN收发器之间进行光电耦合隔离处理,与数据采集单元一样,本文也选用6N137进行处理。
CAN总线通信模块接口电路主要由4部分组成:微控制器STC89C52、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光电隔离器件6N137和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微控制器STC89C52用于数据处理、实现对SJA1000的初始化、通过对SJA1000的控制实现数据接收和发送等通信任务;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和收发器PCA82C250经过简单总线连接可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全部功能。STC89C52通过DATA_INPUT向TLC2543CN发送一定格式的指令,在DATA_OUT引脚可获取到A/D转换的数据;由于SJA1000的数据线与地址线是共用的,所以将STC89C52的P0口与AD0?AD7直接连接的同时,还要将地址锁存信号线ALE进行连接,以便区分在同一时刻AD线上传递的是地址还是数据;SJA1000的中断管脚INT连接单片机的外部中断INT0;MODE管脚与高电平VCC连接以选择Intel模式;为了保证上电复位的可靠,复位电路采用IMP708芯片进行智能控制,IMP708芯片集看门狗定时器、掉电检测电路、电源监控电路等于一体,保证SJA1000芯片的可靠运行;RX0和TX0是数据的收发管脚,经光电耦合器件6N137后连接到CAN收发器上,用以电气隔离;PCA82C250有3种工作模式:高速、斜率控制和待机,本文选择斜率控制模式,通过在Rs引脚与地之间接一个100 kΩ的电阻来实现;为了消除在通信电缆中的信号反射,提高网络节点的拓扑能力,需要在CAN总线两端接入两个120 Ω的终端电阻[5]。
2.3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
数据处理与系统控制模块采用ATMEL公司生产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作为主控单元,以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方式完成系统控制和故障诊断。AT91SAM9263主频 200 MHz;内置CAN总线控制器,全面支持CAN2.0A和CAN2.0B协议;内置TFT/STN LCD控制器,支持3.5~17英寸TFT?LCD 液晶屏,最高分辨率可达2 048×2 048。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将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单独成板。技术保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上显示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随动系统的故障检测。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分为A/D转换模块、数据 处理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和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4部分。主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先对STC89C52单片机进行初始化,包括CAN总线工作方式的选择、验收滤波方式的设置、验收屏蔽寄存器和验收代码寄存器的设置、波特率参数设置、中断允许寄存器的设置以及A/D转换模块的初始化等;当单片机接收到故障检测命令时,进行A/D采样,然后由单片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量值转换得到实际的工况数据;最后由CAN总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进行故障检测,诊断结果由触摸屏显示以指导维修人员进行现场维修。
3.1 A/D转换模块软件设计
A/D转换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如图8所示。
3.2 数据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数据采集过程中难免受到噪声的影响,为了保证采到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算法处理。本文在故障检测时,对同一采样点进行5次采样,然后用快速排序算法对这5个数据进行排序,取中值作为故障检测的有效数据,以减小误差带来的影响。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值之间成严格的线性关系,将采集到的数据值乘以系数K即可获得实际的工况数据,其流程图如图9所示。
3.3 CAN总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CAN总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主要分为初始化、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3个部分:
(1) 初始化。CAN总线初始化主要是对通信参数进行设置,通过对时钟分频寄存器、验收码寄存器、验收屏蔽寄存器、总线定时寄存器和输出控制寄存器的配置实现对CAN总线工作模式、接收报文的验收码、验收屏蔽码、波特率和输出模式的配置和定义[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寄存器的配置需要在复位模式下进行,因此在初始化前应确保系统已进入复位状态。 (2) 数据发送。本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CAN总线的数据发送,首先应将CAN总线的发送中断禁能。发送数据前,主控制器轮询SJA1000状态寄存器的发送缓冲器状态位TBS以检查发送缓冲器是否被锁定,若发送缓冲器被锁定,则CPU等待,直到发送缓冲器被释放,然后将从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发送缓冲区并置位命令寄存器的发送请求位TR,此时SJA1000将向总线发送数据。数据发送流程图如图10所示。
(3) 数据接收。同数据发送一样,本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数据的接收,也应将CAN总线的发送中断禁能。主控制器轮询SJA1000状态寄存器接收缓冲状态标志RBS以检查接收缓冲器是否已满,若未满则主控制器继续当前的任务直到检查到接收缓冲器已满,读出缓冲区中的报文,然后通过置位命令寄存器的RRB位释放接收缓冲器内存空间。数据接收流程图如图11所示。
3.4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软件设计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是在Linux平台下利用Qt SDK开发完成的,数据库采用嵌入式系统中广泛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ite[8]。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包括显示界面、系统控制、检测数据库和故障诊断等4部分。系统界面基于QT/GUI开发,用于故障检测结果显示、调取数据库辅助人工诊断等人机交互;系统控制模块用于系统启动与关闭、初始化及多线程处理;检测数据库用于对专家系统中经验知识、故障诊断规则集进行组织、检索和维护,及用于存储系统采集的工况参数;故障诊断模块是该检测装置核心,本文利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对随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给出诊断结果。考虑到故障诊断的实时性要求,程序采用多线程编程来实现。
图10 CAN总线数据发送程序设计流程图
图11 CAN总线数据接收程序设计流程图
4 结 语
为了测试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在各种情况下的故障检测能力, 本文通过人为制造故障的方式对该系统进行了大量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该系统均能正确定位故障,充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研制的以AT91SAM9263 ARM芯片为核心基于CAN总线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可实现对随动系统液压、气压、电压等工况参数的测量,经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实现以自动故障诊断为主、人工诊断为辅的故障检测。文中采用的CAN总线通信方式使整个系统简洁紧凑、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实时性,这种CAN总线通信方案不但可用于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的研发,还可推广至其他模拟量信号的机电设备故障检测,尤其是多机组的分布式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具有非常实用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0, 47(4) : 951? 963.
[2] 张立云,宋爱国,钱夔,等.基于CAN总线的侦察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3,32(1):65?68.
[3] 姚远,王赛,凌毓涛.TLC2543在89C51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3,29(9):37?38.
1.校园网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的提出
虚拟专用网(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它通过“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手段提供一种通过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安全地对单位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校园网用户对校园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公网接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大多数的教师习惯于利用家里的计算机上网查资料、写论文。如果要去学校图书馆网站,或者是教育网内查资料,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查找并下载的,因为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都做了访问限制,普通Internet用户也是不能访问教育网的。在每年期末考试后,老师在线提交成绩时,都要登录学校内部“教务处”的网站在线提交,这时也只能到学校提交。
为此,校园网的建设可采用多ISP连接的网络访问模式:在原有的教育网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当地ISP(移动、联通或电信宽带ISP)出口,形成多ISP连接的校园网络结构,并且需学校的网络中心在学校组建VPN服务器,供教职工在校外使用校内资源。在组建VPN服务器时,使用当地ISP出口,为校外的教职工提供VPN接入服务,因为校外教职工大多使用当地ISP提供的ADSL宽带业务。当校外职工使用VPN接入学校的VPN服务器后,就可以访问校园网与教育网上的资源,这将为教职工提供很大的便利。
2.VPN关键技术研究
⑴隧道技术:隧道是指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隧道技术可分别以第2层或第3层隧道协议为基础。第2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帧作为数据交换单位。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L2TP(第二层隧道协议)和L2F(第2层转发协议)都属于第2层隧道协议,是将用户数据封装在点对点协议(PPP)帧中通过互联网发送。第3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网络层,使用包作为数据交换单位。MPLS、SSL以及IPSec隧道模式属于第3层隧道协议,是将IP包封装在附加的IP包头中,通过IP网络传送。无论哪种隧道协议都是由传输的载体、不同的封装格式以及用户数据包组成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的数据包是被封装在哪种数据包中在隧道中传输。
⑵安全技术:VPN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VPN可直接利用现有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认证等方式。
3.基于VPN技术的多出口校园网的设计
3.1 网络结构规划
为了满足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目标,网络结构采用典型的层次化拓扑,即核心层、分布层、访问层。核心层路由器用于优化网络可用性和性能,主要承担校园网的高速数据交换任务,同时要为各分布层节点提供最佳数据传输路径;分布层交换机用于执行策略,分别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接入层通过低端交换机和无线访问节点连接用户。毕业论文。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图
3.2 网络工作原理
在该组网方案中,学校通过核心层路由器分别接入教育网与Internet,然后通过一硬件防火墙与分布层交换机连接,分布层交换机负责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接入层设备,校园网内的终端计算机直接与接入层设备相连。终端计算机可直接使用教育网分配的IP地址。校园网内有一台安装了ISA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给其分配一个教育网IP地址(假设Ip:202.102.134.100,网关地址202.102.134.68),在防火墙中将一个公网地址(假设为222.206.176.12)映射到该地址。VPN服务器可通过“防火墙”与“核心层路由器”访问Internet与教育网,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VPN客户端—>Internet网络—>核心层路由器—>防火墙—>分布层交换机—>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的路线连接到VPN服务器,之后,ISA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防火墙和核心层路由器访问教育网,并且ISA 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分布层交换机提供了到学校内网的访问。
3.3 技术要点
⑴防火墙内网地址问题。如果防火墙是透明模式接入,各个网口是不需要地址的。若防火墙是假透明,就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同一个网段的IP。如果是路由模式,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不同网段的IP,就象路由器一样。现在有一些防火墙已经有所谓的混合模式,也就是透明和路由同时工作,这属于路由模式的扩展。毕业论文。
⑵VPN服务器的注意事项。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要求至少有“两块网卡”才能做VPN服务器,若服务器上只有一块网卡,需为其安装一块“虚拟网卡”。另外,VPN服务器不一定要直接连接在分布层交换机上,也可以是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一台服务器,只要映射一个公网地址即可。
⑶设定ISA Server2006接受VPN呼叫。VPN 可通过默认设置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或者通过使用路由选择和远程访问控制台分配的一组地址来分配地址。如果选择了DHCP,VPN客户端永远不会同DHCP服务器进行直接通信,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将分配从DHCP服务器所获得的地址;它将基于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 服务器的内部接口配置来分配名称服务器地址。如果拥有多个内部接口,运行ISA Server的VPN 服务器将选择其中之一。
⑷VPN客户端地址的分配。在给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时,在为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的时候,要保证所分配的地址不能与VPN服务器本身以及VPN服务器所属内网、公网的地址冲突,否则VPN客户端在访问内网时,会造成寻址问题而不能访问。毕业论文。为了避免出现问题,直接分配私网的IP地址即可,比如192.168.14.0/24网段。另外,校园网外的教职工,在拨叫VPN服务器时,应是防火墙映射的地址,本文中即222.206.176.12。
4.结束语
多出口是目前许多高校组建校园网时所采取的方式,多出口解决了教育网与Internet之间的出口速度很慢的问题,将VPN技术应用到具有多出口的高校校园网,可以让校外Internet用户更容易、更方便的获得对教育网、校园网数字资源的使用权。
参考文献
[1]曹利峰,杜学绘,陈性元.一种新的IPsecVPN的实现方式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7
[2]贾毅峰.双出口校园网中策略路由的应用[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
[3]吴建国,王铁,许兴华.校园网双(多)出口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3-02
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电力系统是高度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超大区域网络结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对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的一门技术[1]。21世纪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智能化[2]。以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本文探讨继电保护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特点
我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理论教学36
学时,网络教学6学时,总计42学时,作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专业必修课,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初;“微机继电保护”课程共26学时,均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结束后的大四上学期末开设,目的是顺应现代电力系统高度数字化的趋势,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硬软件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为期一周,与“微机继电保护”同时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
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现代数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目前我校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已加入“微机继电保护”,作为少学时内容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共同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同时开设的其它几门专业课使得学生大四上学期课程较为集中,学习任务量较大。此时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设计开题、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第一学期过高的学习任务和课程的相对集中对其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在课程教学上,基本停留在传统模式:即利用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继电保护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进行课堂讲授,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对教师而言,继电保护原理单纯靠板书或多媒体课件较难讲透;对学生而言,继电保护内容比较抽象且实践性强,知识描述更需要形象化演示去理解,配合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零序过电流保护原则上是按照躲开在下级线路出口处相间短路时出现的最大不平衡电流来整定”,若单纯由教师口头讲授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微机继电保护”课程主要分析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软硬件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若单纯讲解微机继电保护算法,使学生难以消化,从而会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理念不够强,教学内容需要优化
继电保护课程组与“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
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低压电气设备”等课程有很多联系,但教学上往往孤立、脱节,缺乏全局梳理,使学生对继电保护完整系统缺乏全面认识。课堂上,教师若能将继电保护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实例联系相关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并且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目前继电保护教科书内容繁多,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有所重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三) 学生自主选择力不强
学生对继电保护内容的兴趣点各有不同,部分学生未来并不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或考研方向与此关系不大。目前情况是,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课时相对较多,内容较为宽泛,对于上述内容部分学生显得索然无味,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的能力不够强。为此,以学生为本,可以在课程形式上稍做一些调整。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针对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几种改进模式和方法,且部分已开始具体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将原本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分开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和“微机继电保护”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设置在大三下学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可设置在大四上半学期。这样设置有两方面考虑:内容上,减少学生学习任务量,突出重点,使教学有针对性。比如,可缩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材中电磁型继电器、断路器等与“高低压电气设备”教材有所重复的内容,减少或者删除“微机继电保护”教材中与“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时间上,我校电气专业学生于大三至大四暑假期间设置了为期5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实习前对继电保护内容的理论学习,为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对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设备等内容建立感性认识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以现代化网络媒体、实验教学等方式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整体概念,使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网络课程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网络平台,上传电子教案、视频,演示动画等资源,并建立一套自测系统,使学生可以主动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观看和使用这些资源。教案、课件既可以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以及弥补疏漏的课后复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库;视频资源以声、像集合的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及原理;具有交互性的演示动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利用FLASH将继电保护动作过程制作成SWF动画,或用Visual C++开发保护动作演示模块[4];自测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正式考试前自我检测,弥补疏漏的知识点。利用网络交互平台有助于增强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展开网上讨论,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网络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或利用专业软件开发演示模块,并及时更新资源。目前,我校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
2.实验平台建设。微机保护已成为当前继电保护的主要形式。华北电力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先后自主开发了微机型线路保护教学仿真实验装置。实验平台建设思路为面向实践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5]。我校可采用引进设备或者利用现有教师队伍和资源对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设备进行开发。目前,我校基于TMS320F28335+PC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正在进行。
实验平台可作为本专业教学科研平台,不仅方便用于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可以作为教师的科研平台。该平台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微机继电保护硬件结构,并且通过配置不同的软件模块实现不同原理、不同对象的继电保护功能;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选做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实验、设计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创新能力。
3.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6],在传统设计内容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平台,先进行整定计算,后在平台上模拟故障时继电保护动作;建立以任务驱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框架。根据继电保护原理建立主题,比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纵差保护等;也可以根据继电保护对象形成“主题”,比如,电力变压器保护、输电线路保护等。
课程设计可以在大三下学期上课期间布置下去,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结合大三暑假为期五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使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强化为工作打下基础。
4.完善评价体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继电保护理论课成绩应综合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平时作业、网络自测、综合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考评。将平时成绩比例增大,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计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及严格书面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综合文献综述、论文质量、创新能力、实验态度等因素进行考评。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为例,对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重点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试方法以及先进设备的研究方法。若能将每个环节都做好做实,师生就能在一整套良好有序的教学体系中受益,从而培养出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文,陈少华.现代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3).
[2]付乔.继电保护发展现状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
[3]李文武,袁兆强.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其中以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组网特点而著称的虚拟局域网技术(VLAN)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VLAN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网络建设上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其在局域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校园网作为园区网的典型,其规模正逐渐地由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展和过渡,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组网在技术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不仅要考虑物理上各网段的连接,还要考虑建立在各种网络协议上子网的互联。同时,校园网访问方式多、用户群庞大、网络行为突发性高,为了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本文主要针对校园网的特点和传统局域网局限,重点介绍了基于VLAN技术构建校园网络的应用。
一、传统LAN的局限
在传统的局域网(LAN)中,由于各站点共享传输信道所造成的信道冲突和发生在网络第三层的广播风暴问题成为影响网络性能的重要因素。针对该问题,交换机(或网桥)和路由器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交换机(网桥)连接属于同一逻辑子网的网络,再由路由器连接不同的逻辑子网。然而在同一个逻辑子网中,所有的用户在同一个广播域中,会引起网络性能的下降,浪费可贵的带宽;并且对广播风暴的控制和网络安全只能在第三层的路由器上实现;由于逻辑子网间的通信必须经路由器进行,所以这样会产生延时,而且路由器也会产生瓶颈。
在由路由器连接不同的逻辑子网的网络结构中,由集线器、粗、细缆构成的物理网络与逻辑子网相对应,通常一个m子网属于一个由物理网络来划分的广播域。由于站点被束缚在所处的物理网络中,不能根据需随意的划分至相应的逻辑子网。当网络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比如网络中的工作站移动、增加、改变等会加重网络管理的负担,并导致网络的综合性能下降。同时,大通信量、低延时的要求使得网络的带宽越来越不够。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LAN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虚拟局域网的概念,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网络问题。
二、VLAN的概念和原理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即虚拟局域网,是一种通过逻辑而不是物理地将局域网划分成一个个的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一种新兴交换技术。VLAN与普通局域网从原理上讲没有什么不同,但从用户使用和网络管理的角度来看,VLAN与普通局域网最基本的差异体现在:VLAN并不局限于某一网络或物理范围,VLAN中的用户可以位于一个局域网中的任何位置。IEEE于1999年颁布了用以标准化VLAN实现方案的802.1Q协议标准草案。
三、VLAN技术的优点
VLAN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控制广播风暴。网络管理必须解决因大量广播信息带来带宽消耗的问题。VLAN作为一种网络分段技术可将广播风暴限制在一个VLAN内部,避免影响其他网段。与传统局域网相比,VLAN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带宽。在VLAN中,网络被逻辑地分割成广播域,由VLAN成员所发送的信息帧或数据包仅在VLAN内的成员之间传送,而不是向网上的所有工作站发送。这样可减少主干网的流量,提高网络速度。
(二)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共享式LAN上的广播必然会产生安全性问题,因为网络上的所有用户都能监测到流经的业务,用户只要插入任一活动端口就可访问网段上的广播包。采用VLAN提供的安全机制,可以限制特定用户的访问,控制广播组的大小和位置,甚至锁定网络成员的MAC地址,这样,就限制了未经安全许可的用户和网络成员对网络的使用。
(三)增强网络管理。采用VLAN技术,使用VLAN管理程序可对整个网络进行集中管理,能够更容易地实现网络的可管理性。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快速组建和调整VLAN。当链路拥挤时,利用管理程序能够重新分配业务。管理程序还能够提供有关工作组的业务量、广播行为以及统计特性等的详尽报告。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所有这些网络配置和管理工作都是透明的。VLAN变动时,用户无需了解网络的接线情况和协议是如何重新设置的。VLAN还能减少因网络成员变化所带来的开销,在添加、删除和移动网络成员时,不用重新布线,也不用直接对成员进行配置。若采用传统局域网技术,那么当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此类开销往往会成为管理员的沉重负担。
四、VLAN划分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VLAN的划分方式很重要,在设计和建设VLAN,实现VLAN应用时,首先要决定如何划分VLAN,即依据什么标准来组织VLAN成员。如图1所示,VLAN的划分示例。下面介绍4种常见的划分方式,不同的划分方式代表不同的VLAN实现类型:
(一)按端口划分VLAN。这是构成VLAN的最简单的方式。在此方式中,可以将分属不同交换机端口的物理网段划分为同一个VLAN,这样一个VLAN对应交换机端口的一个子集合。借助网络管理软件,根据交换机端口的标识符,将不同的端口划分为相应组。这种VLAN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容易监控,且一个端口发出广播,VLAN内的其他端口都能收到,但这种方式缺乏智能及灵活性。比如,不能在给定的端口上支持一个以上的VLAN。
(二)按MAC地址划分VLAN。这种方式的VLAN就是一些MAC地址的集合,当网络站点移动时它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要求交换机对站点的MAC地址和交换机端口进行跟踪。初始化时,对连接于交换机端口的工作站,交换机在VLAN的管理信息库的MIB中检查MAC地址,动态的匹配该端口到相应的VLAN中,实现VLAN对站点的识别和跟踪,但所有的站点必须明确的分配给一个VLAN,只有这种配置工作完成以后,对站点的自动识别才成为可能。一个大型网络,要求人工配置VLAN的工作量大而烦琐。
(三)基于网络层划分VLAN。可以基于网络层来划分VLAN,有两种方案,一种按协议(如果网络中存在多种协议)来划分;另一种是按网络层地址(最常见的是TCP/IP中的子网段地址)来划分。建立VLAN也可使用与管理路由相同的策,根据IP子网、IPX网络号及其他协议划分VLAN。同一协议的工作站划分为一个VLAN,交换机检查广播帧的以太帧标题域,查看其协议类型,若已存在该协议的VLAN,则加入源端口,否则,创建一个新的VLAN。这种方式构成的ⅥAN,不但大大减少了人工配置VLAN的工作量,同时保证了用户自由地增加、移动和修改。不同VLAN网段上的站点可属于同一VLAN,在不同VLAN上的站点也可在同一物理网段上。利用
网络层定义VLAN缺点也是有的,与利用MAC地址的形式相比,基于网络层的VLAN需要分析各种协议的地址格式并进行相应的转换。因此,使用网络层信息来定义VLAN的交换机要比使用数据链路层信息的交换机在速度上占劣势。
(四)基于规则的VLAN。也称为基于策略的VLAN。这是最灵活的VLAN划分方法,具有自动配置的能力,能把相关的用户连成一体,在逻辑划分上称为“关系网络”。网络管理员只需在网管软件中确定划分VLAN的规则(或属性),那么当一个站点加入网络中时,将会被“感知”,并被自动地包含进正确的VLAN中。同时,对站点的移动和改变也可自动识别和跟踪。采用这种方式,整个网络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路由器扩展网络规模。
五、校园网特点及VLAN划分
(一)校园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学校,说明一些目前校园网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随着学校自身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作为园区网的典型,校园网正逐渐地由中小型向大中型发展和过渡,这样就决定了它的组网在技术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不仅要考虑物理上各网段的连接,还要考虑建立在各种网络协议上子网的互联。另外,随着校园网内的计算机数量的增加,VOD视频点播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上的大量应用,网络中广播包的数量也会急剧增加,当广播包的数量占到总量的30%时,网络的传输效率将会明显下降。特别是当某网络设备出现故障后,会不停地向网络发送广播,从而导致网络风暴,使网络通信陷于瘫痪。当校园网络内计算机数超过200台后,就必须采取措施将网络分隔开来,将一个大的广播域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广播域。最后是校园网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蠕虫病毒大规模的爆发,会使整个校园网处于严重负荷状态,导致整个网络不可用,严重影响校园网的性能。此外,大学生在校园网中存在两种攻击行为:无意识的和有意的。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也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喜欢在网上尝试一些攻击软件的使用,很可能造成整个校园网的瘫痪。如图2是部分网络拓扑图:
(二)配置策略。由于VLAN技术允许网络管理者将一个物理的局域网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广播域(或称虚拟局域网,即VLAN),所以每一个VLAN可以都是按照校园的一个职能部门来划分,包含着一组具有相同工作特点的计算机。由于它是按功能划分而不是按物理地划分,所以同一个VLAN内的各个工作站无须被放置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这些工作站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理局域网网段。一个VLAN内部的广播和单播流量都不会转发到其他VLAN中,因此可以控制流量、减少设备投资、简化网络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根据具体应用,提出如下校园网VLAN的配置策略:一是以工作站和服务器的逻辑归属划分VLAN。如按部门、系、处等,尽可能地将同一工作性质的用户集中在一个VALN中,以减少跨VLAN的访问,提高网络的效率。二是按某项应用的覆盖范围配置所要求的VLAN。如学校的选课应用,不同地点选课可以将进行选课的数个机房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设为一个VLAN。选课活动在物理上可跨几个网段,但在逻辑上属于一个子网。
根据校园网的具体情况,为了达到信息流量的控制,并提供良好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和合理划分,在高校校园网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基于端口的VLAN,采用基于端口VLAN技术对校园内部网络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逻辑隔离,同时抑制广播风暴。在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和隔离用户,在汇聚层或核心层通过三层交换机采用VLAN路由进行通讯,达到灵活通讯和管理控制各网段机器的目的。本校的校园网采用基于物理端口进行VLAN的划分,来提高校园网络的工作效率。如图3所示:
六、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种技术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种技术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VLAN技术也不例外,其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比如采用交换结构的局域网通常采用一个主路由器负责VLAN之间的数据通信。在大型局域网中,当有较大的数据流通过各VLAN时,主路由器的负荷很重,长此以往,网络整体的性能,如稳定性会下降。如果发生主路由器崩溃或故障时,各VLAN之间将无法正常通信。
随着数据通信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Web文档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布广泛的、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中心。Web摘要、分类、聚类、关联分析,以及利用Web文档进行趋势预测等[1]。然而,Web文档具有半结构化的特点,在进行数据挖掘之前,必须对Web文档进行一定的预处理,以保证Web内容挖掘的有效进行。
1 Web文档的半结构化特点
Web中的数据非常复杂,难以用特定的模型描述。对于不同站点的Web文档,其数据组织方式是由各站点独立设计的,使Web文档在总体上呈现非完全结构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数据本身具有自描述性和动态可变性,Web数据又具有结构性。
Web中数量最多的是HTML格式的文档,作为一种标记语言格式文档,HTML文档具有较强的结构性Web文档,但是,由于HTML本身设计的缺陷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滥用,HTML内部结构的条理性越来越差。对于Web内容挖掘而言[2,3],Web文档的半结构化特性阻碍了挖掘的有效进行,如何对Web文档进行结构化处理,尤其是对HTML文档进行处理,成为Web数据挖掘领域的又一热点[4]。
2 半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处理
2.1 关系数据库
对HTML文档进行结构化处理,首先对HTML文档进行分析,根据文档中数据组织格式和文档的特点,在关系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表结构,其次将HTML文档中有用的数据提取出来,存储成关系数据库的记录。
2.2 XML
XML是由W3C定义的可扩展的置标语言, 它分为三层结构:数据表现层、数据组织层和数据交换层。XML的三层架构,使得XML文档具有很好的结构性,对XML的Web挖掘技术的研究[5,6]为WEB内容挖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
2.3 使用XML而不是关系数据库的原因
XML的数据定义和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通过一定的方法,二者还可以互相转换[7,8]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在这里,之所以选择XML而不是关系型数据库,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HTML文档的数据组织格式是千变万化的,按照某种标准分析后建立的数据结构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实际挖掘应用加以检验。XML文件是纯文本文件,不受数据库操作系统的限制,修改XML的数据定义比修改关系数据库的表结构要方便得多。
(2)XML具有较强的语义描述功能,这是关系数据库所做不到的。
(3)关系数据库对数据类型的控制非常严格,而HTML则没有对数据类型的控制。为了满足关系数据库的要求,有时可能会错误地丢掉HTML文档中的有用数据,影响挖掘的有效性。而XML在数据类型的控制方面没有关系数据库那么严格,这就为进一步处理半结构化的数据提供了方便。
3作为中介的XML数据定义
为了实现对HTML文档进行统一的处理,设计了如下的XML数据定义,并依此格式对需要的HTML文档进行重整和信息抽取。
<?xml version='1.0'encoding='GB2312'?>
<!ELEMENT AvilablePages (Page)*>
<!ELEMENT Page (URL, Title, Category,Content, Summary)>
<!ELEMENT URL (#PCDATA)>
<!ELEMENT Title (#PCDATA)>
<!ELEMENT Category(#PCDATA)>
<!ELEMENT Content (#PCDATA)>
<!ELEMENT Summary(#PCDATA)>
4 从HTML文档中提取数据
从HTML文档中提取数据的过程其实就是对HTML文件的内容进行整理和过滤的过程,根据过滤规则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过滤和动态过滤[9]。这里采用两种过滤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提取,过程如图1。
图1数据提取过程
4.1 过滤页面
从HTML文档提取数据之前Web文档,应先过滤一个网站的门户页面和索引页面,这些页面中包含了大量的链接和标题信息,对于使用挖掘的用户而言,在通过链接进入这些页面之后,不但需要在大量的文本和图像内容中找到需要的那一项,而且必须经过多次页面跳转之后,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需要的数据。对于某一个有具体要求的挖掘操作而言,这样的页面实际上是无意义的。通过页面特征的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过滤这一类型的Web页面。
4.2 标题
标题(Title)通常是对网页内容的最精炼的概括。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例外情况,如有些网站,为了提高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概率,往往在标题中写入所有与该网站有关或无关的信息,网页中的内容则相差甚远;另外,对于一些由网络应用程序自动生成的页面(在检索时得到的网页格式仍然是HTML文档),其标题信息往往是无意义的,如:“New Page 1”,或者一个固定的句子,如“图书信息”,这种标题对于Web数据挖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如“New Page 1”的情况,可以把它列入停止词表,也就是认为该页没有标题,以免对后续的工作造成干扰。而对于其他两种情况,只有借助专家数据或经验数据的方法,由人工定义的停止词表进行筛选。
4.3 子标题
特定的网站往往有固定的格式,如格式化的子标题信息,这些信息在进行内容挖掘的时候可以作为初步分类的基础。作为比较常见的网页设计方法,特定的标记信息用不同的图片进行表示,也就是说,这些信息是存在于<img>标记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 <img>标记和其他一些格式标记,如<br>、<font>等,在进行挖掘之初就被当作无关信息删除了Web文档,对页面的分析仅仅对文本进行。子标题信息往往处在一个HTML文件的开始部分,由若干张图片组成,通过对一个网站的门户页面以及其他内容页面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子标题图片的数量,然后对子标题图片进行编号,将这种无意义的辅助编号信息添加到XML文件的<Type></Type>元素之间,作为进一步分类参考。
4.4 页面内容
Web页面中的信息不仅包括文本,也包括图片(背景图片、插入的位图以及GIF动画等)、声音,如背景音乐、Flash动画,可执行脚本(显示日期、统计访问量、浮动窗格和捕获鼠标操作和用户输入等)、Java小程序和一些格式信息,如页面的视觉特征(颜色、字体大小、字体粗细等)和页面的排版特征(段落的长短、标题的位置、段间距等),这些信息大部分对进行Web内容挖掘没有帮助,应当看作干扰信息过滤掉。
同一个网站中的HTML文档往往会遵循统一的布局规则,通过这些规则,可以把网页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块[10],借助网页的分块特性,对网页的内容进行预分类,如利用索引页面中的<table>标记分割的链接情况,可以每个<tr></tr>之间链接所指向的页面看作一个小的分类,为进一步挖掘操作提供参考。
HTML是一种语法要求不严格的语言,在一个Web页面中,包含大量的HTML语法错误,在提取Web页面的内容之前,需要先对其中的语法错误进行处理。采用W3C提供的HTML词法分析器可以进行HTML标志名和标志属性的提取。该词法分析器可以分为五个状态:初始状态、标记开始状态、文本状态、标记结束状态和结束状态。每个状态分别调用相应的触发函数:InitLib()、beginElement()、addText()、endElement()、closeLib()会计毕业论文范文。其中在beginElement()函数里便可以取得当前的标记名及其该标记的属性。
4.5 文本摘要
作为内容挖掘中很重要的一项,摘要可以使文档的核心内容更加突出。以摘要作为Web文档的辅助信息能提高挖掘的效率。
通常采用的基于统计的文本摘要自动生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原文中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句子筛选出来,这样的句子往往位于比较特殊的位置或者含有较强的提示,含有较多的特征项。以下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句子权值函数[11]。
(1)
其中,表示句子的权值函数,表示特征项的权值函数,表示句子的长度,表示句子所包含的分句个数,表示比例因子。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挖掘的算法效率而进行的文本摘要Web文档,其结果对人而言往往是混乱的,难以找到具体的语言含义。但是对于Web内容挖掘的某些算法(如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算法),则可以有效地提高算法的效率。
Web文档经过预处理之后,就可以通过XML查询语言,如Xpath,Xquary等对得到的XML文件进行数据挖掘处理了,文献[12]将XML索引技术分为两大类:节点记录类索引和结构摘要类索引,深入讨论了XML索引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这些研究,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处理XML文件的方式。
5 结论
通过使用XML作为中间语言,对现有的非结构化的Web文档进行过滤和整理,有利于实现对Web上的各种各样异构数据进行统一操作。在数据过滤和处理的过程中,根据Web文档的标题和分块特征,对Web文档进行预分类操作,可以提高进一步分类、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操作的效率。通过摘要,进一步从过滤后的文档中提取主干信息,以提高挖掘的效率。当然,由于Web文档的多样性,特定的数据挖掘任务处理的办法也应不尽相同,增加中间层将会增大系统的开销和降低挖掘的时效性,另外,如何对Web中的大量非文本数据进行有效挖掘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ne H.H. Ngu、Masaru Kitsuregawa、Erich J. Neuhold、et al,WISE-2005 Tutorial: Web ContentMining,ComputerScience,Vol 3806,2005,763-763
[2]何晓兵,本体指导下的网络文献信息内容挖掘模型,图书情报工作,2010(24),45-49
[3]董慧、唐敏,数据挖掘及其在网络信息检索中的应用,情报杂质,2010(S1),153-156
[4]于春燕、胡学钢,Web中的行情数据获取与预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0),202-204
[5]姜霞、张晓伟,基于XML的Web挖掘技术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5(7),79-81
[6]何月顺、汤彬、丁秋林,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 (5),59-63
[7]姚磊岳,XML数据到一般关系数据库数据的转换,洪都科技,2005(1),18-23
[8]章义、黎峰,基于XML的数据库存储访问技术,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208-212
[9]李红、谭汉松,基于信息过滤后的Web内容挖掘,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0),186-187
[10]于满泉、陈铁睿、许洪波,基于分块的网页信息解析器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应用,2005(4),974-976
[11]史忠植,知识发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三、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
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五、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参考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软件、硬件和新的数据通信界面逐渐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有力地支持了电子信息服务和大众信息媒体的传播。同时,互联网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和交互式多媒体信息,它的多平台交互和多媒体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目前,许多国家已相继建成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络,使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技合作和远程学习,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科研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1]
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C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它以其巨大的潜能,丰富着现行教育的内容,对改变传统教学,提高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现行的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根据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本文拟从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本质分析入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来揭示计算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计算机远程教育的理解,增强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培养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技术人才。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促进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外延式发展注重规模和数量,内涵式发展注重质量和效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把培养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是适应地方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学生在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给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这些变化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之后,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多样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更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计划、较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计算机远程教育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调的也应当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做准备。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应当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即从职业能力入手,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2]
学生掌握知识,是发展其能力的基础。我们强调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掌握基础理论的必要性,而是要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使得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接轨,成为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当今社会,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不断地涌现,国内外一些新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也不断出台。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统编教材上,很快就会过时。使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它能够尽快地反映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建立起活的教材体系,因而它特别适宜新知识的传授,适宜以各种方式来传播完整的系统的专业知识。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师,必须完成自身的角色转变、学会合作、熟悉远程教学规律以及担当高强度的教学劳动等任务,这仅仅依靠一般的师范性职业训练是不够的。[3]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求远程教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等方面。要在以上三个方面体现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远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教与学这对主要矛盾,而教师的发展却往往被忽略了。因此,高职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应当借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教师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最终使远程教育机构成为远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校内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的一种整体性继续教育形式。与传统的教育培训相比,校内培训具有多项优势:首先,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进行,解决的是具体的实际难题。其次,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内培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与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培训需求非常吻合。转贴于
重视远程教育教师的终身教育模式有关研究表明,教师从事本职工作超过五年如果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一种职业水平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努力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远程教学过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教师职业知识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远程教育教师在任职前接受的职业训练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应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来,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的连贯性,使教师教育贯穿其整个远程教育生涯。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
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指导思想,[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作用,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积极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件点播、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以课程为单位,组织必要的面授辅导。
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中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着重进行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主导性。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实践环节的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确定各专业下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办法、考核标准等;认真落实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实习活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多数学生可以在集中实践环节中结合工作实际选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提出者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作出反应。[5]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协作者,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思考和建构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设计,更离不开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
在计算机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然后同化、加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学习过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地调动学生渴求知识,探索究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综上所述,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探求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祝义,杨清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2]林若红.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