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索赔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9 14:57: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索赔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索赔报告

篇1

 【关键词】索赔报告 索赔依据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索赔报告是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的正式书面文件,是承包商对索赔事件处理的预期结果。业主的反应(认可或不认可)就是针对索赔报告。调解人和仲裁人也是通过索赔报告了解和分析合同实施情况和承包商的索赔权利要求,评价它的合理性,并据此作出决议。所以索赔报告的内容、结构及表达方式对索赔的解决有重大的影响,索赔报告应充满说服力,合情合理,有根有据,逻辑性强,能说服监理、业主、调解人和仲裁人,同时它又应是有法律效力的正规文件。索赔报告如果编制不当,会使承包商失去在索赔事件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使正当的索赔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妥善解决。下面就以一索赔成功案例来分析索赔报告应如何编制。

一 某工程索赔报告实例

某大桥根据业主指示进行了桥位变更设计。依据原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监理工程师认为桥位变更后地质情况与原桥位地质勘探情况相符,没有索赔的可能性。然而承包商在实际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发现桥位地质情况与原桥位地质情况不符,因此,在拍照并注意现场收集检测资料的同时,重新对地质情况进行了专业性的勘探并将检测报告随同现场检测资料、施工日志及索赔申请一并报送监理,最终形成索赔金额三十多万元,其索赔报告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索赔费用事项概述、索赔计算书、索赔附件等。

索赔费用事项概述:主要写了发生索赔事件的经过及主要依据。

索赔费用:主要写了费用的计算过程及发生的每一项费用的原因及依据,使费用计算有据可循。

索赔附件:主要是各种勘探资料、现场检测资料、施工日志等。

正是由于该工程的索赔报告做到了有理有据,使这次索赔获得了成功。

二 索赔实例分析

从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索赔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索赔事件总论

总论部分的阐述要求简明扼要,说明问题。它一般包括序言、索赔事项概述、具体索赔要求、索赔报告编写及审核人员名单。

 2索赔根据

索赔根据主要是说明自己具有的索赔权利,这是索赔能否成立的关键。该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该工程的合同文件,并参照有关法律规定。承包商的索赔要求有合同文件的支持,应直接引用合同中的相应条款。强调这些是为了使索赔理由更充足,使业主和仲裁人在感情上易于接受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工期延长。

3索赔费用及工期计算

索赔计算的目的,是以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说明自己应得经济补偿的款额或延长的工期。如果说索赔根据部分的任务是解决索赔能否成立,则计算部分的任务就是决定得到多少索赔款额和工期,前者是定性的后者是定量的。

在款额计算部分,承包商必须阐明下列问题:(1)索赔款的要求总额;(2)各项索赔款的计算,如额外开支的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和所损失的利润;(3)指明各项开支的计算依据及证据资料。承包商应注意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至于采用哪一种计价法,应根据索赔事件的特点及自己所掌握的证据资料等因素来确定。其次,应注意每项开支款的合理性,并指出相应的证据资料的名称及编号。切忌采用笼统的计价方法和不实的开支款额。

  4 索赔证据

索赔证据包括该索赔事件所涉及的一切证据资料,以及对这些证据的说明。证据是索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翔实可靠的证据,索赔是不可能成功的。索赔证据的范围很广,它可能包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政治、经济、技术、财务等资料,具体可进行如下分类:

(1) 来往文件、信件。有关工程的来往文件或信件必须全部保存妥当,直至合约全部履行完毕,所有索赔均获得解决为止。

(2) 各种施工进度计划表及过程资料。开工前和施工中编制的所有工程进度表均应妥善保存。

(3) 气象资料。在分析进度安排和施工条件时,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资料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4) 会议纪要是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定期或临时召开现场会,讨论工程情况的会议记录。它能追溯项目的执行情况,查阅业主或监理签发某项工程变更通知的背景和日期,且能查阅施工中最早发现某一重情况的确切时间。

(5) 工程照片与声像资料。这些资料是反映工程客观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法律承认的有效证据。

(6) 工程核算资料,财务单据和工程款单据。所有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台帐,工程成本分析资料,财务单据,财务报表,货币汇率现金流量,物价指数,收付款凭证等内容的增减均能揭示工程内容的增减情况和开始时间。这些资料是承包商对业主提出索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索赔额计算的原始基础资料。

(7) 所有的合同文件,包括招投标书,图纸原件,变更图纸及招投标阶段现场考察,编标资料等。它们之间的某些差异和变化将是承包商索赔的最有力的证据。

(8) 工程检测和中期验收报告。由驻地监理工程师签字的工程检测和中期验收报告反映出某一单项工程在某一特定阶段竣工的程度,并记录了该单项工程竣工时间和验收日期。因为工程检测或验收报告是由监理工程师签发,向业主索赔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往往力度较大。

三 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得出以下结论,在高速公路工程编写索赔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合同及其它工程文件,索赔事情已发生;

2 按合同及相关文件要求,及时递交了中间文件;

3 索赔费用计算的过程要有据可循;

4 索赔报告中证据要充分。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版

篇2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班级心理保健员320名,其中160人作为实验组,另外160人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班级心理保健员进行5天的集中培训后跟踪6个月再次回炉进行衔接训练.培训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前测得到有效问卷实验组148份,对照组141份;培训后再次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问卷测试,收回有效问卷实验组152份,对照组143份.

2.2研究工具

使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情绪低落8个条目、行为不当6个条目、成就感低6个条目.该量表为五级评定量表,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他的学习倦怠感越高.采用campbell等人于1971年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该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每个条目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被试根据个人的感受程度对每个条目做出等级判别.

2.3研究方法

所得所有问卷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测结果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两个量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性的差异.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学习倦怠和幸福感指数水平上并未统计学差异,如果培训后产生了差异,可以认为是由实验产生的结果.

3.2实验后测结果

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表2表明: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学习倦怠感与幸福感指数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培训对于降低保健员的学习倦怠感,提升其幸福感有显著作用.

篇3

海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人才引进难,流出易。近几年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大批医学生毕业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供求几近饱和,但我市的市级、县区级医疗单位仍“吃不饱”,关键原因是一些重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海岛来。目前国家鼓励兴办民营医疗机构,民办医疗机构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与公立医疗机构争夺优秀人才。大的医疗机构尚且如此,乡镇卫生院更是处于劣势,我区的乡镇卫生院人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三大突出的问题。全区26家乡镇卫生院(包括区二院)没有一个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没有一个副高以上职称医护人员,没有一批能处理重大疑难疾病的业务骨干。因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大幅度下降,职工收入明显减少,加上政府补偿机制未能及时跟上,使得乡镇卫生院举步维艰,个别已面临倒闭。因为入不敷出,一些有技术有能力的业务骨干自感前途无望,心生去意,已有人不辞而别。卫生院为维持自身生存,采用开大处方、开贵重药品办法来增加收入,患者负担加重,海岛群众反映很大,抱怨出现了新的“缺医少药”─缺少技术好、素质好的医生,缺少低廉有效的药品,因此,海岛群众不愿在本地乡镇卫生院就诊,宁可舍近求远到城里医院就医,造成病人资源大量流失。因为医护人员收入减少,院长们最关心的是抓业务收入,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增加收入上,除了“开源”,还在想办法“节流”─用减员增效的最直捷办法来减少人员费用支出,采用只出不进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近5年来,我区乡镇卫生院只进了8名大中专毕业生,今年甚至出现零进人,人才断层的后果已初露端倪。卫生院步入了一个怪圈:一是职工工资少减员增效控制新人进入,业务骨干外流人才资源匮乏(缺医)病人外流职工工资更少;二是业务收入少促使开大处方(缺药)吓跑病人业务收入更少。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最有效措施是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提高人才质量。但是,根据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现状,引进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怎样在保持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盘活人才存量,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培养人才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乡镇卫生院人才轻松舒心创业的工作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城区医疗机构人才状况看,与乡镇卫生院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相比,城区的医疗机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业务骨干相对较多。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副高以上职称51名,中级职称192名,研究生15名,其中硕士学位2名,大学本科以上95名,能够进行冠脉搭桥、心脏起搏、内窥镜介入手术、颅内肿瘤、颅内血肿清除等高难度手术,可谓人才济济,一些专业存在人才闲置现象,因为医院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政策,一些业务骨干抢手术、抢病人,特别是2002年10月起我区事业单位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向高职称、高技术与临床一线风险较大、工作较重岗位倾斜。改革的效果是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创业积极性,业务骨干的收入显著增加,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施一年多以后,一些具有高技术、高职称、高学历并且又有了高收入的业务骨干又出现了想“跳槽”的倾向,他们觉得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大,机会不多,成就感不足,他们在获得最高职称后还渴望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直以来,我们把“医患”关系作为供求对应的二个方面,狭义地把医生理解成只为病人服务,病人只接受医生的服务,实质上,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分析,医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既要为病人服务,还要为其自身与同行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医疗服务,还有帮助提高自身与他人业务水平的服务。病人不但要接受医生的治疗,还要接受医生的精神暗示和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具有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来说,对病人的服务只是一种职业需要,而对自身的提高,又用自身的提高来帮助他人的提高是他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的、事业的需要。这是现阶段优秀知识分子从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追求政治生活的一种飞跃,也是中国化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具体体现。怎样把城区优秀人才所迸发的巨大创业能量收集起来,把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使用好,使“供方”与“需方”得到完美结合,寻找一个城乡人才供求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二、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措施

多年以来,我们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但海岛与内陆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才培养难,乡镇卫生院更是如此。有人戏言乡镇卫生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输出的基地。城区医疗机构很大一部分业务骨干是从乡镇卫生院抽调上来,有些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从大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尚未开展工作,城区医院已提出调人要求。一些民营医疗机构以诱人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猎取”乡镇卫生院管理与业务人才,较丰厚的物质利益与较优越的工作环境促使人才出现逆培养与逆流动─由乡镇卫生院培养出的人才向城区单位流动。所以,为稳定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需要创新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既能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又能为城区专家提供一个更大空间的创业舞台,最大限度的实现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更能使全区的卫生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成为最佳选择。

第一,用“三培养”方法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并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准备培养对象。针对乡镇卫生院人才存量不足,质量偏低现状,从乡镇卫生院职能分析乡镇卫生院最需要的是懂管理、懂业务,又具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业务型管理人才。我们把区委、区政府的农村“三培养”方案与卫生系统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干部”的培养方案,旨在基层培养出一批管理能力强、业务技术精、政治素质好的又能长期坚持在乡镇工作的业务型管理队伍。这一措施的实施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也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了“需方”保证。

第二,用“中青年名医评选法”来体现高层次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并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准备师资力量。针对区属单位一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在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仍觉成就感不足这一特殊现象,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评选十大中青年名医活动,这一活动在医务人员中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积极参与,出现自荐、他荐、争荐等可喜情况,在坚持学会组织、专家评选、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等规范程序下,以重实绩、重群众认可为原则,顺利评出普陀区“十大中青年名医”。因为名医不搞终身制,二年为一周期,所以被评上的名医们成就感强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也强了,没有被评上的业务骨干们正视现实,分析自己的不足,对照评选标准,努力在业务上做出成绩,在技术上得到群众认可,无论是评上还是没有被评上的,均铆足了劲,等待着下一轮的竞争。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的提高一方面实现了医务人员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医院的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一种创业、创新、创优的工作环境正在形成,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中青年名医评选的开展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了“供方”保障。

篇4

    行人刘银锁与同事嬉闹不慎闯入机动车道,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宝马车撞伤。可没想到,行人还未提出索赔,宝马车所在公司却先将行人告上法庭,并索要修车费近2万元。7月28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宣判,驳回了北京成伟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索要修车费的诉讼请求。

    2004年10月29日0时45分,在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华澳中心门前,成伟名公司的司机林科驾驶小型客车由东向西行驶,适有刘银锁由北向南步行进入机动车道,林科所驾车前部右侧与刘银锁接触,致使刘银锁受伤,小客车损坏。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海淀交通支队于2004年11月7日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刘银锁步行在机动车道外与其同事嬉闹过程中进入机动车道,刘银锁承担全部责任。

    法院认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这一规定一方面体现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即根据法律规定,在交通事故侵权行为中,无论机动车一方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另一方面强调作为高度危险作业一方的机动车驾驶员的谨慎注意义务,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基于上述法律规定,成伟名公司作为机动车一方主张的车辆修理费损失亦应包括在机动车一方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之内,故原告要求刘银锁赔偿车辆修理费无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中国法院网·范静

篇5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 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 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篇6

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符合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亟待培养[1]。

现有的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知识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更缺乏开放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才培养常常是产、学、研脱节[1-2]。

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自然人文科学素质较好,外语应用水平较高,视野开放,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都大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时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了探索[2-3]。

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针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需求,成都大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扩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国际视野。成都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在引进微软AT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课程体系(简称CMU),吸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软件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条件是多元化、工程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大学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发现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此同时,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名校深造,学习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平台+模块+插件”为核心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构成如图1所示。

1) 平台是指本专业最基础的教学必修课程。平台课程由基本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构成,重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素质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开拓学生视野;突出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课程。

公共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自然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包括中文表达与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提供底蕴深厚的成都文化课程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课程。

学科专业课,重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广度和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2)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模块的学习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同时顺应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及这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后,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学习需求,选修本专业以外的学科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经济、动漫、数字旅游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又熟悉软件外包服务产业或是既掌握软件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管理、经济、动漫设计、数字旅游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插件,提供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实习。关注产业前沿发展,把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新标准、新成果及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补,有效地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

2“1.5+1.5+1”教学时段

在“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培养过程划分为“1.5+1.5+1”三个时间段,其中:

第一个“1.5”:代表前一年半本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教育,实施“平台”课程教学;

第二个“1.5”:代表中间一年半在全校范围内学科专业特色模块选修学习,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1”:代表第4学年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实施“插件”课程教学。

成都大学抓住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努力实践“1.5+1.5+1”教学组织形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学校与颠峰集团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完成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具备相当专业能力后,即完成了“平台”、“模块”课程学习,第4年进入软件外包企业实习,即投入“插件”课程学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完成真实的软件项目中,学生担当一至两种角色,经历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不仅训练了自身的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还提高了工程素质。2009年5月,成都大学与巅峰集团合作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成功入选《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十大推荐案例”;同时,外国语学院的“培养‘准职业化’人才――成都大学与荷兰灯塔软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优秀案例,也成功入选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著的《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

3三维实践教学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极强的工程实训能力和项目参与能力。成都大学注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实施重视实践的学、产、研紧密结合的三维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实践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循序渐进,实现三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是在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和小案例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综合实验以大、中型项目案例为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短期实习以观摩学习、体验真实企业生活为主,让学生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毕业设计以真实的项目为题目,锻炼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学校有两个软件外包实训室,共800平方米。实训室依托多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室。学生进入实训室,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初步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工作流程,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为下一步进入“插件”式实习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以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

学校坚持推进学、产、研结合,积极与国内主要知名软件企业和部分境外软件企业联系和对接,寻找适当的合作机会。目前,已建立了华迪实训中心、江苏宿迁市投资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成都学院―荷兰灯塔软件准职业化实训基地、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内外的“产、学、研”基地,还与微软公司、Oracle、思科、颠峰集团、中兴、昱泉公司、中嵌公司、东软、音泰思软件等40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协议。

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使软件服务外包插件融入学校学科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融入软件服务外包插件。学生就业和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

3.3创新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创新工作室: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创新工作室。每年从各个年级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让学生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些团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自行申请感兴趣的项目。

“春蕾计划”: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实施“春蕾计划”。每年为学生提供一批项目基金,为学生项目提供专项资助。通过项目团队的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意识。

科创活动:以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点面结合。在关注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参加活动的面,举办各种校级竞赛加大学生参赛的比例,并选送校级获奖学生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仿真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组网大赛、中国动漫游戏原创大赛、全国高校数码艺术大赛等竞赛,成都大学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其综合素质及竞争意识得到了锻炼。

4结语

成都大学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立项。

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要相应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队伍。成都大学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延峰,刘杰周,应兵. 由软件外包人才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6):71-73.

[2] 杜小丹,易勇,李焰,等.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12):57-59.

[3] 周激流,汪令江,邱果,等. 成都软件产业人才有效供给的实践探索[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2-24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fied and Applied-Oriented Software Talents

DU Xiao-dan, YE An-sheng, LI Yan, LIU Yong-hong

篇7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正以无可替代的优势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在未来一段时期京津冀地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保定毗邻京津,人力资源丰富,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处于重要地位。保定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建设,正逐步成为一个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外向度高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近几年来,保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迅速,为保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目前企业和学校面临两种困境,一是企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总体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二是现在职业院校学生出口不畅,学生毕业的就业压力很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操作,上岗前还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因此,保定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保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保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高职教育资源偏少,在量和质上都不能满足需求,不足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当前,保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大专文化或技能基础的,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体系并具有扎实的职业文化素养和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及毕业生的去向等模糊不清。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不够深入,不能根据需要对培养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就业区域与行业选择以及就业期望适时进行调整。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没有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不充分,缺乏与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能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造成人才供应的及时性不够和适应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对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不能体现地方性、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性,不重视人文教育,职业道德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态度。

(三)“双师型”教师短缺

尽管近几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协调,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较为丰富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创新以及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师资队伍很少。由于教师的实践经验欠缺和动手能力不强,具有“双师型”教师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

二、保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他们不仅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遵循着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在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首先,明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根据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报告,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009年,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调查小组对京津冀20家外贸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较为集中,对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如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的需求较大,同时人才缺口也很大。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保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逐年递增,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中国电谷”更是为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了就业的契机。所以,根据行业背景分析与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同时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及企业专业人士的意见,我们将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直接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深入调研论证,变革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能很快满足企业的上岗要求,所以为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本专业聘请了外贸企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我们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特点及市场需求变化变革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根据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核心课程,分析应具备的主要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见下表:

2.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加强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比例超过了50%,并分别通过教学课内实验、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此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集中实训环节,学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通过国际互联网的虚拟环境注册自己的公司、开立独立的账户、查询各类贸易信息并开展谈判、签约、履约、结算等活动去独立地营运一家公司,从而达到锻炼和培养其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分析、组织、应变、管理能力,等等。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本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训的机会,目前已与9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近两年本专业的学生到以上企业进行了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素质拓展课程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反馈信息,我们发现学生仅仅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专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倍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很多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企业也几乎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素质拓展课程库,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协调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服务质量意识、规范的言行举止、仪态仪表等。这种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专业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的交叉和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构建专兼一体的教师团队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很多课程应用性较强,这就需要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当。通过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现实要求。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我们国贸专业依托保定优势产业,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具体来讲:“送”,就是鼓励部分教师进行深造;“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这样,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培养、聘请、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形成了企业直接参与教学、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更具职业性;使高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突出培养人才的时代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篇8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理想和目标,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规律,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的反映。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生的特性和知识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方略,确立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保障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水平、多类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本项目的开展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逻辑延续与深化。近年来,江海学院坚持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素质以职业技能为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改革和探索,这些改革措施和成果,是我们将教育教学系统改革聚焦于“因材施教”主题的深厚基础。

2、研究的主要内容。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能充分发挥他们才华与潜能的职业技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键是实施差异施教策略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确立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具体内容:

(1)教学目标分层次,实现人人有价值的教学;

(2)学生主体分层次,实现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

(4)开展专业科技活动,鼓励优秀学生迅速成长,培养创新精神;

(5)评价分层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

2、现代人才观理论。传统教学过程都是同一标准,重视共性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律发展,注重挖掘学生在学习中创造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发挥非理性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3、我国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这些宝贵的传统经验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能归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三)课题研究目标。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达标。分层的依据是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层推进的目的是求得学生的持续发展,从而使有明显差异的各类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提高。逐渐实现学生个性潜质与主观志趣的科学整合、学校专业培养计划与职业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整合、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进行市场调研,明确我院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整合相关课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2、经验总结法。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系统、综合实施因材施教的整体方案---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总之,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及面、层层退进、普及推广”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并予以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进行师资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素质。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课题研究的最关键因素。我们首先围绕课题研究进行教师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完善,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要及时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自己的知识素养不断提高,为课题研究打好扎实稳固的根基。二是观念的更新。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理论学习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文章,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扎扎实实的理论学习,启迪了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为进行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课题分解研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课题进行分解与细化,要求主要课题组成员每人抓住一个子课题,力求深入透彻的研究,并定期向课题组进行汇报,做到有分有合,分层共进。具体分工为:

课题分解内容负责人

1教学目标分层次,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刘峻

2学生主体分层次,实现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奚日宁

3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刘峻

4开展专业科技活动,鼓励优秀学生迅速成长,培养创新精神朱敏红

5评价分层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钱胜

(三)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围绕课题,按照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的研究活动。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我们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目标,分别开展了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交流、“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讨论等主题研讨活动。项目负责人刘峻老师撰写了《高职分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发表在核心期刊《高等教育理论》2007年第七期。

2、及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收集教学案例,研究“分层次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并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共有5篇学术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高职分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可以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推行来达成。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已有知识准备的差异性及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因材施教原则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根据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在详细剖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知识层次结构”,分为加强层、基础层和提高层,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层,实施分层次教学。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属大众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各领域一线岗位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即高级蓝领,亦即是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

2、高职学生生源现状的客观需要。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这也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和学生差异程度的扩大。如果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锅煮”势必加大二极分化,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则“消化不良”。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1、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学生分为加强层、基础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层,实施分层次教学。加强层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基础层适合于一般学生,提高层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2、教学分层

(1)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层次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必学内容上,各层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差别只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在编写加强层教学大纲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编写基础层教学大纲时,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编写提高层教学大纲时,以培养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2)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以适应教学需要。

(3)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如对提高层学生在教学中可通过设“疑”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设“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不断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思维轨迹螺旋式上升。对于加强层的学生,应针对其学习成绩一般,自信心不足等共性问题,采用对重点问题精讲多练,以启发互动为主要教学方法。

3、考核分层。教育的落脚点是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建立多元化评价的激励机制。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与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统一起来。

在试卷命题定位上也应有所区别:加强层试卷应定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及实际应用的范围内,以基本题为主,难度系数为1;基础层试卷除覆盖加强层试卷外还应有提高题,难度系数为1.2;而提高层试卷除覆盖基础层试卷外还应有拓展题,其难度系数为1.4。

(三)结语。作为高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社会上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变为工程产品等物化形态,并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线技术人才,教师要结合专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根据其不同条件、特点和需要,把握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认真研究各层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施教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

四、成果学术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一)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通过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在教育理论上深化了对“因材施教”的认识,提出了高职院校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可以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推行来达成,探索了实施分层次教学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法。深刻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已有知识准备的差异性及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因材施教原则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推广应用价值。本课题从内容上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教改实践。从形式上看,打破了传统的“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层次分流培养。实践证明,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是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该项研究为学校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五、项目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设想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渐进过程。作为立项课题的研究,虽已达到了预期目标,囿于研究时间的限制,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本项目作为一个课题会有结题,会有阶段性成果,但作为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它不会随着课题的结题而结束,不会随着课题的完成而完结。因材施教的综合研究和系统实施是我校一项不会停歇、不会完结的事业。

围绕“因材施教研究”立项课题的研究,共有5篇学术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在对因材施教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因材施教的系统实施,努力做到教学研究成果三面向,即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教师,促使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下一步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作教改试点,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和全面展开。

初步设想是:

1、选择实验班级,划分学生层次群类。

2、对各类群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对策,进行分层次教学试点。

3、对实验班级精心研究,并与普通班级进行对比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4、将实验班级情况汇总,形成经验,进而在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层次教学。

5、初步构建高职分层次教学理论体系。

6、通过对各届学生毕业成绩及就业及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对分层次教学理论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峻.高职分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理论,2007.7

2.朱敏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教育理论,2007.9

篇9

对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的效果较好,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给予患者舒适型护理的效果尤为显著[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对其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6年9月-2011年1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6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瘢痕子宫中期妊娠,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对其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数据记录。

1.2方法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每次150mg,每天3次,在服药前后的两个小时内,患者不能进食,对患者持续治疗3天。然后再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疗,每次0.6mg,服药前后禁食2个小时[2]。

在对患者实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以缓解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并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比较担心自己能够保留生育能力,由此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心理情绪,从而对其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疑虑,医护人员要耐心为患者解答,并始终保持微笑,以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以消除内心的疑虑。此外,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实现病情的完全改善,以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以确保其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

1.2.2用药护理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在应用的过程中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胃肠道反应等,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在服药期间,尽量保持口腔清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的饮食,以降低口腔感染的几率,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医护人员要尽量保持环境的清洁,告诉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以有效预防感染。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按照医嘱配药,以保证患者用药剂量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其病情的改善[4]。

1.2.3出院指导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大力宣传相关的异位妊娠知识,以使患者对此有明确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会导致其出现子宫瘢痕妊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出现此种疾病的第一时间内就诊,以免做过最佳治疗时机[5]。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治疗过程顺利进行,没有出现并发症。一般满意: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出现轻微的并发症。不满意: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篇10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软件外包如同其他服务外包产业一样发展迅猛,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是在湖南首家开设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高职学院,在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为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了宏观框架。本文主要介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一)本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面向和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有:服务外包企业、软件开发企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通信服务企业、电子设备开发及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及服务企业等。主要就业部门有:软件开发、软件咨询、系统运营服务及管理、业务拓展、系统集成、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客户培训等部门。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要求可参见表1。

表1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能力和素质要求

从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要求是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其中涉及到的核心能力是软件测试、开发、维护、销售方面的能力,网页美工、网站管理和网站运营是其主要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软件编程、软件测试、图形图像、网站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从软件外包服务外包的行业性质考虑,软件外包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外包项目管理能力,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图1 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从上述软件外包服务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出发,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在充分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的基础上,会同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构建了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参见图1。

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基于上述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现将其横向组成列表如下。

表2 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

从表2不难看出,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是面向服务外包企业第一线岗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业操守,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软件测试技能和软件项目推广技能,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能从事软件测试、软件营销与软件项目推广和软件开发等工作,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参见表3。

表3 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基本原则的,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衔接紧密,充分反映了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三、关于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说明

(一)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①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突出了软件测试软、开发、维护、销售等能力的培养。②需要强调的是,本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③突出了实训教学,实训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达到了64%以上。④充分考虑了软件外包服务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如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外包项目管理、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软件外包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软件外包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依托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建立“三二三”制校企双向人才交流长效机制,即每年三分之一专任教师交换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二个月,同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到学院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三年内教师到企业轮流锻炼一次,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

(三)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尽量缩短合格毕业生素质及能力与实际从业岗位需求间的差距,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安排具有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服务外包网,2011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EB/O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