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9 14:57: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索赔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索赔报告

篇1

 【关键词】索赔报告 索赔依据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索赔报告是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的正式书面文件,是承包商对索赔事件处理的预期结果。业主的反应(认可或不认可)就是针对索赔报告。调解人和仲裁人也是通过索赔报告了解和分析合同实施情况和承包商的索赔权利要求,评价它的合理性,并据此作出决议。所以索赔报告的内容、结构及表达方式对索赔的解决有重大的影响,索赔报告应充满说服力,合情合理,有根有据,逻辑性强,能说服监理、业主、调解人和仲裁人,同时它又应是有法律效力的正规文件。索赔报告如果编制不当,会使承包商失去在索赔事件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使正当的索赔要求得不到应有的妥善解决。下面就以一索赔成功案例来分析索赔报告应如何编制。

一 某工程索赔报告实例

某大桥根据业主指示进行了桥位变更设计。依据原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监理工程师认为桥位变更后地质情况与原桥位地质勘探情况相符,没有索赔的可能性。然而承包商在实际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发现桥位地质情况与原桥位地质情况不符,因此,在拍照并注意现场收集检测资料的同时,重新对地质情况进行了专业性的勘探并将检测报告随同现场检测资料、施工日志及索赔申请一并报送监理,最终形成索赔金额三十多万元,其索赔报告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索赔费用事项概述、索赔计算书、索赔附件等。

索赔费用事项概述:主要写了发生索赔事件的经过及主要依据。

索赔费用:主要写了费用的计算过程及发生的每一项费用的原因及依据,使费用计算有据可循。

索赔附件:主要是各种勘探资料、现场检测资料、施工日志等。

正是由于该工程的索赔报告做到了有理有据,使这次索赔获得了成功。

二 索赔实例分析

从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索赔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索赔事件总论

总论部分的阐述要求简明扼要,说明问题。它一般包括序言、索赔事项概述、具体索赔要求、索赔报告编写及审核人员名单。

 2索赔根据

索赔根据主要是说明自己具有的索赔权利,这是索赔能否成立的关键。该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该工程的合同文件,并参照有关法律规定。承包商的索赔要求有合同文件的支持,应直接引用合同中的相应条款。强调这些是为了使索赔理由更充足,使业主和仲裁人在感情上易于接受承包商的索赔要求,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工期延长。

3索赔费用及工期计算

索赔计算的目的,是以具体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说明自己应得经济补偿的款额或延长的工期。如果说索赔根据部分的任务是解决索赔能否成立,则计算部分的任务就是决定得到多少索赔款额和工期,前者是定性的后者是定量的。

在款额计算部分,承包商必须阐明下列问题:(1)索赔款的要求总额;(2)各项索赔款的计算,如额外开支的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和所损失的利润;(3)指明各项开支的计算依据及证据资料。承包商应注意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至于采用哪一种计价法,应根据索赔事件的特点及自己所掌握的证据资料等因素来确定。其次,应注意每项开支款的合理性,并指出相应的证据资料的名称及编号。切忌采用笼统的计价方法和不实的开支款额。

  4 索赔证据

索赔证据包括该索赔事件所涉及的一切证据资料,以及对这些证据的说明。证据是索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翔实可靠的证据,索赔是不可能成功的。索赔证据的范围很广,它可能包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政治、经济、技术、财务等资料,具体可进行如下分类:

(1) 来往文件、信件。有关工程的来往文件或信件必须全部保存妥当,直至合约全部履行完毕,所有索赔均获得解决为止。

(2) 各种施工进度计划表及过程资料。开工前和施工中编制的所有工程进度表均应妥善保存。

(3) 气象资料。在分析进度安排和施工条件时,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资料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4) 会议纪要是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定期或临时召开现场会,讨论工程情况的会议记录。它能追溯项目的执行情况,查阅业主或监理签发某项工程变更通知的背景和日期,且能查阅施工中最早发现某一重情况的确切时间。

(5) 工程照片与声像资料。这些资料是反映工程客观情况的真实写照,也是法律承认的有效证据。

(6) 工程核算资料,财务单据和工程款单据。所有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使用台帐,工程成本分析资料,财务单据,财务报表,货币汇率现金流量,物价指数,收付款凭证等内容的增减均能揭示工程内容的增减情况和开始时间。这些资料是承包商对业主提出索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索赔额计算的原始基础资料。

(7) 所有的合同文件,包括招投标书,图纸原件,变更图纸及招投标阶段现场考察,编标资料等。它们之间的某些差异和变化将是承包商索赔的最有力的证据。

(8) 工程检测和中期验收报告。由驻地监理工程师签字的工程检测和中期验收报告反映出某一单项工程在某一特定阶段竣工的程度,并记录了该单项工程竣工时间和验收日期。因为工程检测或验收报告是由监理工程师签发,向业主索赔时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往往力度较大。

三 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得出以下结论,在高速公路工程编写索赔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合同及其它工程文件,索赔事情已发生;

2 按合同及相关文件要求,及时递交了中间文件;

3 索赔费用计算的过程要有据可循;

4 索赔报告中证据要充分。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版

篇2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班级心理保健员320名,其中160人作为实验组,另外160人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班级心理保健员进行5天的集中培训后跟踪6个月再次回炉进行衔接训练.培训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前测得到有效问卷实验组148份,对照组141份;培训后再次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问卷测试,收回有效问卷实验组152份,对照组143份.

2.2研究工具

使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情绪低落8个条目、行为不当6个条目、成就感低6个条目.该量表为五级评定量表,其中反向题反向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他的学习倦怠感越高.采用campbell等人于1971年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该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每个条目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被试根据个人的感受程度对每个条目做出等级判别.

2.3研究方法

所得所有问卷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测结果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两个量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无显著性的差异.表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学习倦怠和幸福感指数水平上并未统计学差异,如果培训后产生了差异,可以认为是由实验产生的结果.

3.2实验后测结果

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表2表明: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学习倦怠感与幸福感指数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培训对于降低保健员的学习倦怠感,提升其幸福感有显著作用.

篇3

海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人才引进难,流出易。近几年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大批医学生毕业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供求几近饱和,但我市的市级、县区级医疗单位仍“吃不饱”,关键原因是一些重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到海岛来。目前国家鼓励兴办民营医疗机构,民办医疗机构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与公立医疗机构争夺优秀人才。大的医疗机构尚且如此,乡镇卫生院更是处于劣势,我区的乡镇卫生院人才存在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三大突出的问题。全区26家乡镇卫生院(包括区二院)没有一个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没有一个副高以上职称医护人员,没有一批能处理重大疑难疾病的业务骨干。因体制机制的原因造成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大幅度下降,职工收入明显减少,加上政府补偿机制未能及时跟上,使得乡镇卫生院举步维艰,个别已面临倒闭。因为入不敷出,一些有技术有能力的业务骨干自感前途无望,心生去意,已有人不辞而别。卫生院为维持自身生存,采用开大处方、开贵重药品办法来增加收入,患者负担加重,海岛群众反映很大,抱怨出现了新的“缺医少药”─缺少技术好、素质好的医生,缺少低廉有效的药品,因此,海岛群众不愿在本地乡镇卫生院就诊,宁可舍近求远到城里医院就医,造成病人资源大量流失。因为医护人员收入减少,院长们最关心的是抓业务收入,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增加收入上,除了“开源”,还在想办法“节流”─用减员增效的最直捷办法来减少人员费用支出,采用只出不进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近5年来,我区乡镇卫生院只进了8名大中专毕业生,今年甚至出现零进人,人才断层的后果已初露端倪。卫生院步入了一个怪圈:一是职工工资少减员增效控制新人进入,业务骨干外流人才资源匮乏(缺医)病人外流职工工资更少;二是业务收入少促使开大处方(缺药)吓跑病人业务收入更少。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最有效措施是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人才存量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提高人才质量。但是,根据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现状,引进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怎样在保持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盘活人才存量,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培养人才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乡镇卫生院人才轻松舒心创业的工作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从城区医疗机构人才状况看,与乡镇卫生院低学历、低职称、低技术相比,城区的医疗机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业务骨干相对较多。区级医疗卫生单位现有副高以上职称51名,中级职称192名,研究生15名,其中硕士学位2名,大学本科以上95名,能够进行冠脉搭桥、心脏起搏、内窥镜介入手术、颅内肿瘤、颅内血肿清除等高难度手术,可谓人才济济,一些专业存在人才闲置现象,因为医院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政策,一些业务骨干抢手术、抢病人,特别是2002年10月起我区事业单位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向高职称、高技术与临床一线风险较大、工作较重岗位倾斜。改革的效果是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创业积极性,业务骨干的收入显著增加,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施一年多以后,一些具有高技术、高职称、高学历并且又有了高收入的业务骨干又出现了想“跳槽”的倾向,他们觉得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大,机会不多,成就感不足,他们在获得最高职称后还渴望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物质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以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直以来,我们把“医患”关系作为供求对应的二个方面,狭义地把医生理解成只为病人服务,病人只接受医生的服务,实质上,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分析,医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既要为病人服务,还要为其自身与同行服务,这种服务不仅是医疗服务,还有帮助提高自身与他人业务水平的服务。病人不但要接受医生的治疗,还要接受医生的精神暗示和自我的心理调节。对于具有高技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来说,对病人的服务只是一种职业需要,而对自身的提高,又用自身的提高来帮助他人的提高是他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的、事业的需要。这是现阶段优秀知识分子从追求物质生活向追求精神生活、追求政治生活的一种飞跃,也是中国化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具体体现。怎样把城区优秀人才所迸发的巨大创业能量收集起来,把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使用好,使“供方”与“需方”得到完美结合,寻找一个城乡人才供求关系的一个最佳结合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二、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的主要措施

多年以来,我们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但海岛与内陆另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才培养难,乡镇卫生院更是如此。有人戏言乡镇卫生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输出的基地。城区医疗机构很大一部分业务骨干是从乡镇卫生院抽调上来,有些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从大医院进修学习回来尚未开展工作,城区医院已提出调人要求。一些民营医疗机构以诱人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猎取”乡镇卫生院管理与业务人才,较丰厚的物质利益与较优越的工作环境促使人才出现逆培养与逆流动─由乡镇卫生院培养出的人才向城区单位流动。所以,为稳定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需要创新一条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既能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又能为城区专家提供一个更大空间的创业舞台,最大限度的实现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更能使全区的卫生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成为最佳选择。

第一,用“三培养”方法来培养乡镇卫生院实用型人才,并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准备培养对象。针对乡镇卫生院人才存量不足,质量偏低现状,从乡镇卫生院职能分析乡镇卫生院最需要的是懂管理、懂业务,又具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业务型管理人才。我们把区委、区政府的农村“三培养”方案与卫生系统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业务骨干培养成管理干部”的培养方案,旨在基层培养出一批管理能力强、业务技术精、政治素质好的又能长期坚持在乡镇工作的业务型管理队伍。这一措施的实施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也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了“需方”保证。

第二,用“中青年名医评选法”来体现高层次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并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准备师资力量。针对区属单位一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在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仍觉成就感不足这一特殊现象,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评选十大中青年名医活动,这一活动在医务人员中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积极参与,出现自荐、他荐、争荐等可喜情况,在坚持学会组织、专家评选、政府监督、群众参与等规范程序下,以重实绩、重群众认可为原则,顺利评出普陀区“十大中青年名医”。因为名医不搞终身制,二年为一周期,所以被评上的名医们成就感强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也强了,没有被评上的业务骨干们正视现实,分析自己的不足,对照评选标准,努力在业务上做出成绩,在技术上得到群众认可,无论是评上还是没有被评上的,均铆足了劲,等待着下一轮的竞争。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的提高一方面实现了医务人员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医院的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社会效益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一种创业、创新、创优的工作环境正在形成,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口号变成了现实。中青年名医评选的开展为城乡联动培养卫生人才提供了“供方”保障。

篇4

Abstract: The software industry h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have a certain value to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Summarize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eaching reform, explores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outsourcing;talent training model;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54-02

0 引言

当前,我国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面向日本市场,来自日本的服务外包业务约占60%。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大连地理位置毗邻日本,与日本有着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联系,与日韩等软件和动漫强国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

1 大连软件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大连目前共有1200多家软件公司,世界500强软件企业60余家,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来自大连IT技能标准及解决方案论坛上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大连软件行业人才缺口达2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职位是高职类软件毕业生所能胜任的。

在软件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有比较大的需求;近一半的的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有需求,四分之一的企业对软件维护和项目管理人员有需求。

2 大连软件外包企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分析

企业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开发平台主要有Windows、Linux、Unix和Android,其中Windows、Linux所占份额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Android的开发业务需求越来越多。企业所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主要有Java、.NET、C\C++、COBOL;数据库技术主要有Oracle、MySQL、DB2;在企业级应用中涉及的技术主要有Struts、Spring、AJAX、Hibernate、MVC等。

企业在用人时,除了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也很明确。在专业能力方面,要求能熟练搭建JAVA、.NET软件Web开发环境、熟悉IIS、TCP/IP等B/S结构相关的网络技术、能搭建软件测试环境进行测试、能达到英语4级或日语2级水平;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较好的产权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自主再学习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岗位定位

面对企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大量需求,要把“软件开发人员”作为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首要岗位;软件测试人员的缺口接近开发人员的半数,故将“软件测试人员”作为次要岗位;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办公及业务需求,对软件维护和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持需求也不容忽视,结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等客观条件,应将软件维护、项目助理等有重叠和交叉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合,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岗位目标之一。

因此,高职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掌握外包软件开发的基本工作过程及规范,具备程序代码编写、数据库应用开发、软件项目测试、文档编写等能力,能在项目工程师指导下,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软件服务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应趋向于选择“全程企业项目嵌入,高中低三层渐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JAVA和.NET两个主要教学方向,辅以相关基础课程和三年外语全贯穿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企业实际应用为核心,以知识够用为度,以可持续能力培养为目标。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整体设计按基础入门、能力提升和实战拓展分3个级别设置,这3个级别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JAVA方向,基础入门级要求能使用HTML、CSS技术实现静态页面的设计与制作,能使用JAVASCRIPT实现前后台的交互,能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实现逻辑简单 的教学任务,能使用JSP和JDBC技术实现对Oracle、MySQL等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提升级要求能使用Severlet、JavaBean、AJAX、Severlet过滤器、JSTL标签库、JSP EL表达式语言等相关技术和方法实现企业级WEB项目的开发;实战拓展级要求能使用J2EE体系架构、Struts2、Spring、Hibernate等技术和方法实现MVC设计模式下企业中型Web项目开发,团队合作完成大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的测试与维护。在.NET方向,基础入门级要求能使用HTML、CSS技术实现静态页面的设计与制作,能使用JAVASCRIPT或VBSCRIPT实现前后台的交互,能使用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实现逻辑简单的教学任务,能使用技术实现对MySQL或Oracle等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提升级要求能使用、C#.NET、SOAP、WSDL、UDDI、WSC、WSP、WSB、异步调用、事务、缓存、WCF技术实现企业级WEB项目的开发;实战拓展级要求能使用XML、Ajax、Silverlight编程技术开发框架下的企业中型项目,团队合作完成大型项目的编程与测试,以及产品运行与维护。

实践教学的设计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企业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项目设计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主要目标。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独立实训课程、专业顶岗实践课程3个层次设置。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围绕实现项目中任务的核心技术讲解理实一体教学内容;采用“虚拟企业、再现真实需求”的实践模式,围绕企业常用技术及企业应用项目实战开展独立实践教学内容。

综上,形成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5 结语

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炼整合而来,其对于培养人才的岗位定位、岗位能力分析、知识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为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冬.高职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20期:30.

篇5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 “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 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 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 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 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篇6

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国家符合软件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软件服务外包人才亟待培养[1]。

现有的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知识体系落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需求;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更缺乏开放视野和国际竞争实力;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科研能力和沟通能力;人才培养常常是产、学、研脱节[1-2]。

成都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自然人文科学素质较好,外语应用水平较高,视野开放,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成都大学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时段、实践教学”等方面作出了探索[2-3]。

1“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针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需求,成都大学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扩展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要具有国际视野。成都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在引进微软AT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进美国卡耐基•梅隆课程体系(简称CMU),吸收卡耐基•梅隆大学在软件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积极探索和实践。

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条件是多元化、工程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大学坚持多元化、工程型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国内外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派遣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开发现场,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此同时,派遣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名校深造,学习先进的国际课程和教学方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成都大学初步形成了以“平台+模块+插件”为核心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构成如图1所示。

1) 平台是指本专业最基础的教学必修课程。平台课程由基本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以及学科专业课构成,重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基本素质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开拓学生视野;突出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课程。

公共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自然人文科学基础知识;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包括中文表达与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提供底蕴深厚的成都文化课程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课程。

学科专业课,重在本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广度和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2)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模块的学习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同时顺应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及这一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基础知识后,可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学习需求,选修本专业以外的学科专业特色模块课程。通过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管理、经济、动漫、数字旅游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又熟悉软件外包服务产业或是既掌握软件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拥有管理、经济、动漫设计、数字旅游等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3)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以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为插件,提供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实习。关注产业前沿发展,把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新标准、新成果及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及时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双方优质资源互补,有效地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

2“1.5+1.5+1”教学时段

在“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培养过程划分为“1.5+1.5+1”三个时间段,其中:

第一个“1.5”:代表前一年半本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力教育,实施“平台”课程教学;

第二个“1.5”:代表中间一年半在全校范围内学科专业特色模块选修学习,实施“模块”课程教学;

“1”:代表第4学年的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实施“插件”课程教学。

成都大学抓住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机遇,努力实践“1.5+1.5+1”教学组织形式,勇于探索和创新,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学校与颠峰集团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完成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的学习,具备相当专业能力后,即完成了“平台”、“模块”课程学习,第4年进入软件外包企业实习,即投入“插件”课程学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完成真实的软件项目中,学生担当一至两种角色,经历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熟悉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不仅训练了自身的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还提高了工程素质。2009年5月,成都大学与巅峰集团合作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案例,成功入选《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十大推荐案例”;同时,外国语学院的“培养‘准职业化’人才――成都大学与荷兰灯塔软件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作为人才培养优秀案例,也成功入选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编著的《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

3三维实践教学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要极强的工程实训能力和项目参与能力。成都大学注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密切联系,实施重视实践的学、产、研紧密结合的三维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一实践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学生循序渐进,实现三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1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是在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及实训基地,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和小案例为主,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综合实验以大、中型项目案例为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短期实习以观摩学习、体验真实企业生活为主,让学生走出学校,适应社会;毕业设计以真实的项目为题目,锻炼学生实际项目开发能力。

学校有两个软件外包实训室,共800平方米。实训室依托多家软件企业,建立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研究室。学生进入实训室,参与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大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初步接触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工作流程,体会团队协作的氛围,为下一步进入“插件”式实习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以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行业适应能力。

学校坚持推进学、产、研结合,积极与国内主要知名软件企业和部分境外软件企业联系和对接,寻找适当的合作机会。目前,已建立了华迪实训中心、江苏宿迁市投资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天津市西青经济开发区动漫产业项目基地、成都学院―荷兰灯塔软件准职业化实训基地、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校内外的“产、学、研”基地,还与微软公司、Oracle、思科、颠峰集团、中兴、昱泉公司、中嵌公司、东软、音泰思软件等40余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协议。

基于企业需求的“插件”式实习,使软件服务外包插件融入学校学科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中的毕业实习与设计融入软件服务外包插件。学生就业和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无缝对接”。

3.3创新实践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

创新工作室:学校为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创新工作室。每年从各个年级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进入创新工作室;让学生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这些团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或自行申请感兴趣的项目。

“春蕾计划”: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学校实施“春蕾计划”。每年为学生提供一批项目基金,为学生项目提供专项资助。通过项目团队的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意识。

科创活动:以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始,就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点面结合。在关注学生参加竞赛获奖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参加活动的面,举办各种校级竞赛加大学生参赛的比例,并选送校级获奖学生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仿真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组网大赛、中国动漫游戏原创大赛、全国高校数码艺术大赛等竞赛,成都大学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赛,其综合素质及竞争意识得到了锻炼。

4结语

成都大学从2005年开始,大力推进软件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成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市属高校高素质、应用型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得省教育厅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立项。

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要相应人才培养的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交叉性的产业队伍。成都大学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探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的软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延峰,刘杰周,应兵. 由软件外包人才匮乏反思高校IT专业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6(6):71-73.

[2] 杜小丹,易勇,李焰,等. 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J]. 计算机教育,2008(12):57-59.

[3] 周激流,汪令江,邱果,等. 成都软件产业人才有效供给的实践探索[J].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2-246.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fied and Applied-Oriented Software Talents

DU Xiao-dan, YE An-sheng, LI Yan, LIU Yong-hong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90―03

一 引言

软件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通常是指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一些非核心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的,如图1所示。目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球软件服务收入为7480亿美元,其中外包业务约占1/6。我国软件产业的收入在2007年已达到5834亿元,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达到1443.6亿元,同比增长29.9%,全行业就业人数超过130万人。为顺应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高速增长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软件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需要既懂软件技术,也有一定行业背景知识的人才。对于我国外包企业来说,所需的外包人才按照需求不同是有所区别的,最合理的外包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具体来说,底层,也就是技术性人才,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是编写代码、技术文档,以及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中间层是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同时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顶层,即高层次人才,是既懂得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信息化人才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呈现出金字塔结构,高层次人才占8.5%,中间型人才占35%,技术型人才占56.5%,见下图2所示,可见技术型人才占有比例最大,同时需求也是最大。

二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软件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当前我国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导致很多软件外包企业都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缺订单,缺人才。软件人才严重短缺和整体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外包企业对软件外包人才都有技术、经验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需求,但我国现有的几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具体包括:

1 正规院校学历教育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企业选择这样的学生需要经过相对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

2 培训机构培训模式,虽然有的机构重视通用技能培训,但由于软件外包项目因行业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专业性要求,所以学生在专业知识,如金融、物流等方面会有所欠缺。

3 企业通过内部进行培训,直接让学员接受外包开发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及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在团队模式下培养整体的开发和协作技能。但这样的培训模式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成本。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企业要求,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困扰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软件人才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局面: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人才;同时缺乏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和耐心,能够一丝不苟地执行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并能适应国外的开发模式(包括一定的语言能力)的低层次软件人才。虽然与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人,但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很少,而符合国际软件外包行业要求的人才则更是寥寥无几。用人企业招聘进的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培训才能令他们真正可以投入工作。这种情况是因为学历教育与新技术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严重脱节,尤其在国际软件外包这个领域上则更加突出。

三 高职院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大量出现的,它必须超前、主动的去适应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要围绕地方(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同时,软件与软件外包行业因其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决定了该行业必然是智力型、应用型人才高度集聚。由于软件与软件外包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它对人才的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有其行业自身的特征:从能力上分,需要具备复合型人才的三种能力:一是熟练使用或开发软件及信息网络的技能:二是一门以上外语交流能力;三是项目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作为激烈竞争的职业教育市场的参与者,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高职软件专业的学生要在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企业进行软件生产流程再造,如软件外包大量工作可通过分工细化和生产标准化为高职学生提供适用岗位;二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实用人才。这就提供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相关专业在低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可根据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有的放矢,培养企业急需的软件外包人才。基于高职院校的软件外包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重要保障,不仅拓宽了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供大量合格的软件外包人才,增强我国软件外包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问题。

四 高职外包人才培养新模式

现阶段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几方面的矛盾:一是企业分工不细,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高职学生难以适应;二是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三是学校教师知软件而不知软件生产,学生所学知识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这些矛盾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就业时感觉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差甚远,而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胜任工作,岗位匹配性差,缺失相当多的关键能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传统的软件专业培养

方式进行改革,完全靠学校的环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要按照产学结合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加强合作。学校只有融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效率意识和用人机制等,创新办学理念,健全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实力,提升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定位。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层次不齐,逻辑思维相对薄弱,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高职教育既然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建设一线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我们就要从需求出发,从课程做起,说白了就是让学生针对工作而学习。因此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有利于创新办学模式,拓宽高职发展的路子。但校企合作的复杂之处是如何根据企业的灵活多变需求,弹性解决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以及如何快速收集外包项目真实案例,编制教程、组织教学以及配套实训等棘手工作。研究目标是校企结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软件企业的长处,研究一种在高职院校培养外包软件人才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认为主要的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校企合作建设绍兴市外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的全面合作,在学院建立研发基地,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实际软件外包项目,同时学院在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建立多个学生实习基地,计算机系毕业学生将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政府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支持。共建外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工作,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和相关配套教材,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将直接以实际开发的外包项目作为实习训练项目,完成实训后,将具备相当于在专业IT公司工作超过半年的员工之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可直接上岗,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2 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主要目标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企业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后续进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邀请IT企业管理精英,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的职业发展规范建议,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全面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为IT企业输送更适合直接上岗的毕业生。

3 校企合作开展软件外包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及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开展软件外包方向订单培养班。目前,已有多家软件企业上门讨论合作的可能性。为此,计算机系专门召开相关的研讨会,邀请多个企业的专家,就如何开展该方向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初步确定了教学方案,并已开始实施。同时从07级起,将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让企业尽早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使学生能更好地达到软件外包人才的要求。

4 从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政策体系。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和措施扶持和支持校企合作,要求企业、行业有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义务与责任,并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对本地区的校企合作发展给予协调和指导,体现社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软件外包企业的认可度,全力调动企业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改革高职院校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外包技术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性的目标,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来带动其他相关课程的改革,并由此探索软件外包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打造完整、顺畅的教育价值链,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软件外包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 结束语

本文从高职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依托软件外包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建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软件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开展外包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软件外包的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瓶颈;而且作为高职教育机构,我们可以抓住软件外包所带来的机遇,赢得更大发展的先机。学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企业要树立支持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立足“双赢”,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梅.软件外包人才亟须大力培养[R].经济日报,2006―7―22(5).

[2]李可学.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5).

[3]赖利君.面对软件外包高职院校的机遇与对策[J]l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篇8

一、金融保险专业高职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近几年,我国金融保险业飞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规模扩大、业务能力综合要求高、人才需求逐渐理性等特征[1],这给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一方面,大量新设机构使得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如银行业的柜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需求巨大。通过对青岛市金融机构走访调查,得出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具体见下表:

表1:金融保险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

职业岗位

职业能力要求

金融岗位通用能力

金融机构综合柜员

金融综合柜台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常见证件、票据识别能力、综合柜台业务的管理能力、柜员业务风险防范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市场能力、竞争意识、应变能力

金融机构大堂经理

了解客户能力、接触客户技巧、金融业务的甄选能力

金融机构客户经理

金融产品识别、说明合同条款、接触客户技巧、甄别危险客户能力、签单能力、确定价格能力、维持合同效力、激励能力

金融机构营销人员

自我推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市场创造能力、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市场竞争意识

二、适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

(一)、 “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金融业有很严格的从业准入限制,在金融机构从事业务必须要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而事实上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知识前,很难获取资格证书,这一现实情况使得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开展很难在金融机构真实岗位上进行。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金融保险专业应以实践教学、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落脚点开展“321形式的工学结合”。“3”指在专业教学初始阶段的前三学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参观机构内部设置、观摩金融业务展业流程,完成专业认知实习;“2”指在第四学期到第五学期安排学生模拟实训,通过模拟操作,熟悉金融企业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从事综合柜台业务、保险规划产品组合、理财规划、营销策划的基本能力,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获取相关机构从业资格证;“1”指在第六学期依据学生就业意向,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从事一线市场业务,开展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将适于在金融企业进行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内完成,同时第四学期后可以组织获取了从业资格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金融机构部门进行业务岗位的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 “工学结合”。

(二)、“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实现过程

“321”结构的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岗位模拟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方式为基础,各阶段的实训环节是学生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条件。专业理论课程是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的理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岗位能力要求的基本认知,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基本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的认知。模拟实习是职业岗位的演练。由于金融行业业务是围绕货币资金展开的,学生很难进入金融机构边干边学,所以对众多的职业岗位我们采取模拟实习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是实践的桥梁,既是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延伸又是顶岗实习的基础,通过角色模拟、机构模拟、业务流程模拟、金融工具投资模拟等模拟操作环节,使学生掌握业务操作的基本流程与技巧。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目标岗位工作的一次大实践,是各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提高阶段,通过在金融机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操作,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方法。该培养模式下职业技能实现途径见图1。

图1:“321形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现图

三、“321”结构培养模式运用基本要求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职业拓展能力

金融保险公司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 [2]。这种人才需求层次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意学生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以实现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均需摆脱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实训环节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知识,整个教学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完成,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广泛开展普及面较广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投资社团、技能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金融产品解说、产品团队推介会等。再次,广泛开设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商务谈判、金融礼仪、财经法规等课程,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帮助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实训平台

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依托大量职业活动,不论是广泛使用的“项目教学”法,还是“依托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均是以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金融机构,建设和完善符合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多层次实训平台。首先整合校内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大量建立“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将学习场所由单一的教室转入多功能教室;其次要对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4]。再次,依托当地金融行业,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加强企业融合,形成“专业服务产业”、“校企联合办学”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强化职业证书考核,实现与目标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均要求“持证上岗”,在与大量金融企业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企业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也采用“持证上岗”的管理方式,这意味着在第六学期全面开展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学生必须通过目标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一目标为的实现除了课程设置做好知识准备外,还需要为学生营造职场氛围,保证考证信息的通畅,督促学生及时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刘梁炜,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2]蔡幸,高培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市场论坛,2008,11:83.

篇9

对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临床上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的效果较好,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给予患者舒适型护理的效果尤为显著[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对其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6年9月-2011年1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6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患者,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瘢痕子宫中期妊娠,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对其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数据记录。

1.2方法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每次150mg,每天3次,在服药前后的两个小时内,患者不能进食,对患者持续治疗3天。然后再给予患者米索前列醇治疗,每次0.6mg,服药前后禁食2个小时[2]。

在对患者实行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以缓解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并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比较担心自己能够保留生育能力,由此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心理情绪,从而对其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疑虑,医护人员要耐心为患者解答,并始终保持微笑,以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以消除内心的疑虑。此外,医护人员要告诉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实现病情的完全改善,以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以确保其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

1.2.2用药护理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在应用的过程中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胃肠道反应等,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在服药期间,尽量保持口腔清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的饮食,以降低口腔感染的几率,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医护人员要尽量保持环境的清洁,告诉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以有效预防感染。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注意按照医嘱配药,以保证患者用药剂量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其病情的改善[4]。

1.2.3出院指导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大力宣传相关的异位妊娠知识,以使患者对此有明确的了解,可以有效避免会导致其出现子宫瘢痕妊娠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出现此种疾病的第一时间内就诊,以免做过最佳治疗时机[5]。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治疗过程顺利进行,没有出现并发症。一般满意: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出现轻微的并发症。不满意: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篇10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软件外包如同其他服务外包产业一样发展迅猛,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是在湖南首家开设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高职学院,在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为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了宏观框架。本文主要介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一、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一)本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面向和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有:服务外包企业、软件开发企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通信服务企业、电子设备开发及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及服务企业等。主要就业部门有:软件开发、软件咨询、系统运营服务及管理、业务拓展、系统集成、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客户培训等部门。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要求可参见表1。

表1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能力和素质要求

从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分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要求是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其中涉及到的核心能力是软件测试、开发、维护、销售方面的能力,网页美工、网站管理和网站运营是其主要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软件编程、软件测试、图形图像、网站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从软件外包服务外包的行业性质考虑,软件外包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外包项目管理能力,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图1 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从上述软件外包服务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出发,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在充分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意见的基础上,会同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构建了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参见图1。

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一)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基于上述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现将其横向组成列表如下。

表2 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

从表2不难看出,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是面向服务外包企业第一线岗位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业操守,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知识、软件测试技能和软件项目推广技能,了解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能从事软件测试、软件营销与软件项目推广和软件开发等工作,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参见表3。

表3 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基本原则的,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衔接紧密,充分反映了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三、关于软件外包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说明

(一)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①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突出了软件测试软、开发、维护、销售等能力的培养。②需要强调的是,本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③突出了实训教学,实训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达到了64%以上。④充分考虑了软件外包服务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如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外包项目管理、团队协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软件外包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软件外包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依托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建立“三二三”制校企双向人才交流长效机制,即每年三分之一专任教师交换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二个月,同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到学院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三年内教师到企业轮流锻炼一次,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教学团队。

(三)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尽量缩短合格毕业生素质及能力与实际从业岗位需求间的差距,软件外包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安排具有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高职软件外包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服务外包网,2011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EB/O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