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5 18:35: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专业课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专业课程论文

篇1

二、当前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案例教学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管理类专业,特别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案例教材质量有待提高。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质量的高低。目前在会计专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可选择的教材较少,导致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案例过于简单,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相关资料,且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结果变成类似课本例题式的案例,失去了案例的特色,采用这样的教材往往会使案例教学变成举例教学。

2.教师实践经验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实践经验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但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到企业参加过实践,接触会计实践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是从书本中了解企业,其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对会计实务工作流程了解不够,且由于条件有限,高校教师虽然有些能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到一些企业情况,但了解深度不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使案例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可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导致案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和引导、案例点评等存在不足,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起到辅助、引导作用。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学生受长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学,习惯于接受教师意见或课本中的意见,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的习惯,其参与意识非常低。(2)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扩展性,对案例中的一些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因此不能紧扣案例做分析,甚至是无从下手,对案例中的问题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案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3)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怕自己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参与到讨论中。(4)案例教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并且财会专业是热门专业,学生规模庞大。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往往采用合班上课,人数可达上百人,有的甚至会超过200人。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组织案例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时不足。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会计专业课程课时都较少,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基本上只能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内容讲解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能将案例中的相关环境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将案例信息变为了教师加工后的描述信息,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案例教学变为了简单的举例教学。

三、会计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优化对策

1.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案例。应鼓励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编写高质量、适合学生需要的案例教材,这就需要大量资源支持,会计专业课程和企业实务联系紧密,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了解企业对专业的需求,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使教师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会计实践中搜集真实的会计案例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编写出高质量会计案例教材,并且要每年不断进行充实更新,使其不断完善。

2.教师要精选案例。案例选得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每一堂案例讨论课之前,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侧重点来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以会计实务为蓝本,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整理和提炼。二是代表性。应让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逐步扩展到对一般的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归纳总结出会计与理财工作中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针对性,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掌握。四是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知识点的了解转化为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所采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要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外,为了弥补课时不足,教师在设计好案例、开展案例讨论之前应先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小组讨论,这样不仅节约了课上时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时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开展会计实践与调研,定期同实务界进行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首先,应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再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在课前,可将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要求其阅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课上采取分组讨论、总结发言等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又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身历其境以会计或审计人员身份参与案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有始有终,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做出评价,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另外,课后教师应对本次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篇2

二、会计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问题

笔者作为专职老师长期活动在教学第一线,为我校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笔者曾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教授过经济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所有的课堂设置都应当围绕着专业本身来建设。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专业设置了什么课程,课程在不同学期具体安排,所设课程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这门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教学效果,都应当是学校预设好的。所以,在讲授前首先应当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而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笔者在受到一次民营学院的教学邀请时,为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向其教务部门详细询问授课专业、授课学时、相关课程,而其教务部门觉得奇怪,他们认为只要是同一课程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2.法律基础欠缺

笔者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会计专业教授经济法时发现,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十分陌生。过去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是分别设置的,《法律基础》在高等院校中的时间安排一般是30-40学时,而2006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将这两门课合二为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据统计授课时间还是30-40学时,以我校为例,总学时48学时,但理论课时仅有32学时,而法律基础部分一般是8-10学时,类似基本的普法教育,所以学生大都只了解一些皮毛,对专业法律知识所知甚少,没有积累法律语言,更没有形成法律思维。笔者在讲授经济法时发现,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提到的法律名词十分陌生,光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名词就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十分紧张。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

笔者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经济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

1.确定教学内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是工具,学生应当灵活掌握未来职业过程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了解基本的规范,处理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经济法是开启未来职业资格的“敲门砖”。我国对会计职业资格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初级会计职称还是中级会计职称,甚至高级会计职称、高标准的注册会计师等,经济法都是其中必考科目之一,不容回避。比如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需要考两门,其中一门就是经济法基础。由于学时有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较为紧张,整个课程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以在章节中介绍重要知识点的形式进行,通过真题和练习题的辅助加深记忆。在教授中按照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大纲安排章节内容,今天包括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反垄断等内容。

篇3

(一)高职类院校学生对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态度不端正

高职类院校学生对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态度不端正分以下几种:其一,如今,有很多学生都人云亦云,选专业的时候一点都不慎重,采取别人选什么我也选什么的原则,完全不为自己切身考虑,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而选了之后却对其没有多大兴趣,最后采取消极的态度,破罐破摔。其二:部分学生在选了会计专业之后,认为审计课程学习的难度系数非常之大,甚至就认为自己根本学不好审计课程,最后荒废了自己。其三:有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就业前景非常之好,所以对待审计课程,学生们都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并没有将学习的热情投入到审计课程的学习中。这些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职类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高

如今,社会中人做事靠关系非常甚行,进入高校授课的教师鱼龙混杂,有的教师的专业知识量根本不达标。即使是知识渊博的教授也由于对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不重视而不尽心尽力地给学生传授知识,亦或是对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甚为失望而自己也轻而待之。这些现象都是老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导致的结果,无论及专业,无论及学生态度,作为老师,育人子弟,就得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就无法将专业知识以最高效、最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不用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将会计专业审计课程学到最好。

(三)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太过传统、落后

由于高职类院校中没有大力推行开来,所以部分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太过传统、落后,许多院校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太过陈旧、刻板,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的都是”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撕心裂肺的讲,只是原原本本的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都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了生,试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接受多少,即使学生都接受了,试问能够实践多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变通,学生心须按照既定的教学方针去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常灵活的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刻板,特是对于比较刻板的会计专业审计课程,加上刻板的教学方法,根本就达不到所谓的学习效率。

(四)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考试形式单一

现如今,大多数高职类院校还在采用闭卷考试的答题形式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测试方法只能考评学生对专业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试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本来就没有给学生安排太多的专业实践活动,再加上考试测评的不周全,使学生本身就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不重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有纸上谈兵的本领,而没有一点实践能力,即使学生从学校出来时有最高的分数,也没有太高的做事能力。这样,从学校推荐出来的学生进入到企业工作时,就会严重的脱轨,学校的就业和社会的实践工作就断了链接。学生没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五)大部分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都没有实验室

在改革之后的教学课程中,实验室的设置对于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审计课程的学习是需要实验室的协助教学。但是如今的大部分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都没有实验室的设置。在会计专业实验室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可以大胆,自由的去研究,实践审计课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之后,学生才能深刻,清晰的接受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知识。而没有会计专业实验室,一切都只是空谈,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满堂灌”,或者是老师将实验的各个原理,流程等逐一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不会达到好的效果,而实验室的设置却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

二、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想要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得提升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高职类院校可以对相关教师进行严格的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用一定的奖罚制度去激励老师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学校也可以更多地举行老师优秀教学的评比活动,让老师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合作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最重要酌是高职类学校应该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保证每个老师都有足够的专业素质,足够的热情投入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中。拥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积极投入到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其次就是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用最合适的方法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努力将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学习达到最高的效果。

(二)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积极性

要提高高职类院校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积极性,必须得让学生认识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重要性。首先,会计专业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热门,那么教师首先就得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就业前景,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审计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首先就会尽力地试着去学好审计课程。其次,相关教师应该改变百己的讲课方式,尽量让自己自的讲课方式新颖、出奇,让自己的课堂别有趣味,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再者,老师也可以采取一定酌奖罚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或惩罚,让学生对学习有一定的动力,从而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学习中,这样,学生才能够将会计专业审计课程学到最好。

(三)大力推行高职类会计专业宙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陈旧已无法与如今灵活多变的社会相契合,所以,要想提高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得大力推行高职类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的措施。首先,我们将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新时期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来展开教学工作,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中的审计课程的学习,在讨论中,学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结合同学的们不同的们观点,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生动地接受这一专业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的观点。其次,在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板主动地去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用最纯洁的心去合作,去竞争,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竞争关示,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中的审计课程,学生合作小组中可以自由地探讨各种审计结算的方法,审计的方案,审计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是最能激发彼此学好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高职类会计专业必须得配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高职类院校本来就是专门培养社会实用人材的,而且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是直接与专业就业接轨的,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配有一定的专业实习活动,可以将个别小公司的审计结算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这样既可以高效提高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节省很多的人力物力。

篇4

关键词:本科生推免生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培养

1推免生的简述

推免生是指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生。优秀毕业生必须经过所在学校的推荐才能获得推免生资格,即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获得推免生资格的考生可以获得指不经过全国统考初试,直接进入复试,即推免生是免初试不免复试。

随着具有推免生资格高校逐步增加,申请推免生资格的优秀考生越来越多。截止到2010年9月,具有推荐推免生资格的高校有261所。不同的高校,推免生资格占全校当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同(1%—50%),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教育部还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推免生还可以跨专业报读研究生。

目前,推免生报读研究生成为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考生间相互竞争,也成为各高校争相争取的优质生源。因此如何做好推免生的工作,包括招生、录取考察、入学前管理教育、在读培养成为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生源

不同的专业招收不同的推免生工作不同。会计学专业由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操技能、较高的职业操守等有异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报考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培养工作就需要做得更细更全面。

随着学科专业的相互融合贯通,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会计学专业人才需要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人才,如法务会计人才需要会计学和法学专业的知识,审计人才需要精通计算机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人才需要计算机和会计学知识等。笔者所在高校在2010年9月的招生宣讲中,不少跨专业的学生参加,并提出了申请意向。而推免生本身的素质一般都比较高,一般都是学习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会计学专业的推免生可以录取到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推免生中选拔跨专业学生可以面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单独以统考成绩选拔的弊端,能够更好地选拔出适合复合型会计学研究人才的考生。今后的会计人才,尤其是有志于到外事单位工作的,更加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多学科,如经济学、法学、信息学等专业,当然基本的英语水平是不可缺少的。而从就业角度看,跨专业的学生就业时的岗位选择机会大于其他学生。

3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招收

3.1招生宣传不能局限在本校,更应该面向全国

通过专门的招生宣传,不少对方高校的师生提出9月份宣传推免生已经比较晚。国家下发的文件一般在9月中旬甚至是10月份,短时间内如在一周内就要确定具有推免资格的学生,时间紧张,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计划或者读书计划,匆忙申请,来不及申请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把推免生的资格审查时间提前到每年的6月是最合适,推免生申请高校时间在每年的9月举行时最合适。这个时间段中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已经坚定了读研意向,开始有准备地选取学校和专业,此时招生宣讲最容易得到学生的认知。不少学生受制于经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能通过网络来了解招生信息,通过专场招生宣讲可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理清读研思路,明确读研走向和研究设计。

3.2招生场所,不能局限在本校内,更应该走向重点学校

为了节省经费提高效率,也为了更好的争取到生源,同一学科甚至跨学科可以跨学科招收,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就可以相互招生,法学和会计学就可以对有意向从事法务会计的学生招生。可以组成三人招生小组,由学科带头人、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培养单位导师或者研究生负责老师组成,重点高校宣讲和重点招生高校结合起来。

3.3招生考察

中国的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化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培养模式逐步为各个高校采用,研究生的培养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更加需要培养成“专业+英语”的通用型人才。为此,考察内容应该包括专业和英语知识,只是考察形式和难度更有不同而已。

3.4考生的录取管理

推免生在每年的10月份就能确定是否拟录取,也不用再参加统考,拟录取后到正式入学有近10个月的时间,有些考生会松懈学习或者选择退出读研,如果没有约束机制,就会造成招生质量的下降或则指标浪费。因此对于如何管理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成为一个新课题。有高校采取了后续跟踪学习管理,督促学生在获得推免生资格并被拟录取后继续加强学习,否则考生将有可能由公费变为自费生;有些和考生签订协议书约束考生不另报其他学校并承诺不放弃读研;有些把已经拟录取的推免生等同就业,把推免生放弃读研等同就业违约。

由于推免生分为校外推免生和校内推免生,校内推免生可以等同就业对待加以管理,但是校外推免生难以管理。考虑到当前的信用体系正在建立,个人信用将影响到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建议和推免生签订协议书,视同就业。一旦考生违约退出,接收单位将在学校研究生招考网络公告栏中公布考生违约退出的事实说明并定义为不诚信行为,同时出具考生不诚信的说明书,将该协议书和不诚信说明书快件到对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建议作为考生个人档案存入档案中,当然这有待于国家统一管理制度才能协调好。

4推免生的入学前教育和在读培养管理

推免生不用再参加全国统考,一般也是公费生,对推免生的入学教育和在读培养要求是否和统考生一样,也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考察力度确保推免生的素质达到培养要求,适当区分培养内容和在读考察要求,例如纪律考察方面,一旦发现推免生违纪可以采取取消其公费生资格;如果是申请奖助学金方式的,采取分年制发奖制,一旦违纪就取消获奖资格,不再发放剩余奖助学金;评先方面,同等条件下,在有奖学金方面的评先项目中,自费生优先于推免生。对于跨专业的推免生,需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提高专业素质。

5报考会计学专业推免生的学制探讨

研究生的学制是近年来热议的一个话题。当前的学制有2年、2.5年、3年、弹性学制。笔者认为3年学制适合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2年学制适合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制是灵活原则,适用于2年学制的、特别优秀的学生申请提前毕业。

推免生报考和拟录取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完成了,也即是在全国研究生报考时间截止当天确定为拟录取状态。从11月起到次年的9月入学,推免生处在准研究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完全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中,虽然有不少学校实行入学后双向选择导师制度,入学后才确定导师,但是也有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的。对推免生可以实行导师组培养机制,要求推免生在这个阶段参与项目研究、专业实习、必读书目学习、通读课程自学等,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实行了(苏州研究院)08—0年百名优秀硕士推免生苏州见习项目,上海师范大学实施的《关于2010年研究生支教团推免专项计划相关工作的实施细则》,其中规定推免生大四专业实习在校团委进行,实习结束由校团委做出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推免生继续保留直升资格的重要依据。不少高校中的导师和学生之间会达成默契,学生提前加入导师的项目研究,正式入学后深入指导学生。尤其是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研究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可以纳入研究生培养的,对这些推免生可以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推免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论文专业和答辩,合格者可以提前毕业。

篇5

职业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根据学生将来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笔者走访了多家行业企业专家,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顶岗实习带教经验,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研究。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理念

课程开发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服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突显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需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就业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以会计岗位调研为起点,以岗位需求为先导,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以真实会计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开发为纽带,配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的课程开发理念。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流程

(一)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课题组教师首先对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走访了开滦集团公司、唐山北大医药公司等企业,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通过电话、邮件形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内容包括会计职业岗位及其对知识能力要求、会计人才结构、会计发展趋势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主要的会计职业岗位群为三个: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主管岗位;次要岗位群包括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等岗位。继而,针对会计主要岗位群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二)归纳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整合为系统化的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总和,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平台。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课题组对会计职业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了归纳整合,确定出款项及有价证券的收付与管理、日常业务核算、总账登记与报表编制、成本核算与分析、税务办理、内部稽核、财务管理与分析七个行动领域。

(三)转化行动领域为相应学习领域,分解学习领域为不同学习项目

课题组教师对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确定与其相应的学习领域,具体为:出纳实务、会计核算实务、成本核算实务、纳税实务、项目审计、财务管理与分析六个学习领域,并进一步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包含具体学习任务,结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法,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成果

篇6

 

会计工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同时,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的考察的鉴定也更为严格.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是适应这种经济环境及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的培养。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

然而,在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对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掌握,融会贯通.改革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和实验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了解,接触和从事实际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建设综合性.开放式的会计实验室;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会计类课程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

一、 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模拟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会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其着眼点在于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模拟环境,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手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仿真的实验和研究环境。

会计模拟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模拟环境,所以实验室配置设计应注意环境布局的场景化与真实化,尽可能使学生直接感受现场的氛围,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地讲,一个提供以上功能的综合性会计模拟实验室,可考虑配备如下软件设施:

1、用会计财务室实景布局,每一组就相当于一个财务科,包括有制单、出纳、记账、成本核算、综合和主管等岗位,并配置手工操作用的账簿凭证、报表、会计科目章及工作台、文件柜等手工模拟的必备用具,使学生实习有一个模拟的操作环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配合会计电算化的要求,配置1-2台服务器及多个站点,并安装适当的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的选用可考虑选择市场占有率较大的成熟商业软件,如用友、金蝶等,并及时进行升级换代。有条件的话,可根据教学需要,组成局域网,并提供上校园网的接口,提高实验室的适应性,方便管理。以上装置可供学生进行会计电算操作及验证;

3、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中包括一台教师用微机,视频演示仪,录像机,视频转换器,视频切换器、电视机等设备。老师能够轻松使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并及时将计算机、录像机等各种信号传送到电视机上显示,达到良好的示教效果。

二、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会计专业基本设置的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主干专业课,辅之以会计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许多专业课教师认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要靠实验教师,专业课教师只要讲好课就可以了。这是认识的误区。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实验教师是不够的。我们在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应该在是常的专业课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时做好实践环节的安排。

1、分析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会计学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是:弄清各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而能够独立地进行操作演算。根据该教学目标,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2.进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情境创设开始于教学过程的起点。在传统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开始不是从会计的情境开始,而是从理论上的记账原理开始。学生首先接触较为抽象的记账原理、会计分录,然后要学习如何将记账原理应用到工业企业的资金筹集过程、生产准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产品销售过程和财务成果的核算。这样的学习过程完全靠老师讲授、学生想象。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生产过程,即实物流转过程,然后接触各过程的原始凭证。情境创设的另一个方面是情境创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参观生产过程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会计学基础的讲授时,情境的创设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可以将账簿、凭证、报表放在讲台上,也可以带学生去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学基础课可以完全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

3.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会计课程的实务操作性较强,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会计实务有关的内容接受较慢。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一方面通过实际业务情境的创设,用简洁的语言、形象的图表使学生对会计业务过程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创设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会计的案例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比如可以事先设计案例,先由各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讨论时间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整节课。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现在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较多会计模拟实验教程,教程的设计都尽量地接近实际。博士论文,会计实验室。建议教师在运用教程时,不要让学生独自进行,而是让学生组成固定的会计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各个小组进行教程的操作,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真正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贡献。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相应地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专业,其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也显得不太适合,急需进行改革。

一、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基础课偏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明显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学生难以就业。

(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形同虚设

在会计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中,高职院校往往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安排会计理论的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会计实践往往在每学期安排1—2个月的集中实习。由于课时紧、实习内容多,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全部实习内容;有的学校干脆把学生“散放”到社会上,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名义上是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很多学生因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而无法进行实习,最后只能找个假单位、盖个公章了事;有部分学生虽然联系到实习单位,但由于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机会,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根本达不到会计实习的目的。

(三)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开设的课程缺乏创新又不具备高职特色。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条件

(一)对现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培养通过“专升本”进入高等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环境与条件

高职会计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依赖于社会、政策、实习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条件的成熟度。

1.社会环境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类职业人才就业的市场机制已逐步形成,这些都为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政策环境是平台。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指导的政策环境亦已形成。高职学院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把“三满意”即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

3.场地和设备是保障。与会计专业课程改革配套的硬件环境(校内外的实训场所和实习基地)必须落实,否则,课程改革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查。需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和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摸清社会究竟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哪些知识,熟悉哪些技能。

2.进行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分析。根据调查了解到的学生技能情况,组织社会会计企事业资深专家进行课程设置的专题研讨,确定高职课程体系应开设的课程。

3.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应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确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法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采用通专结合的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淡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适用”、“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综合和整合。必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注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中体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的要求。

(3)课程调整与教学内容更新。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及会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有些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的要求适当调整,例如,为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专业应调整教学计划,增设《管理会计》与《审计学》课程;为适应高职“双证书”的教育模式,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尽快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可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等。

2.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与结构,是在研究了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能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起到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主要体现以下思想: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实行穿插于理论课中间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与单位实习。

认识实习:在学生入校后安排他们进行认识实习。为此学校要建立会计实训室,也就是建立模拟财务处(科),设置各个岗位,室内陈设完全仿真,备有单位内部自制的和来自银行、供应、运输等单位的各种原始凭证,配有应有的办公用品如算盘、科目章、印台等,以及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样本,墙壁上张贴一些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一进门就如到了财务科,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增强职业意识;同时增加对会计用品、会计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单位实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衔接,还有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的衔接,而其中在一定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经验是关键。会计实习就是培养现场操作基本技能的实习。建议在第三学年就让学生全部走出去实现“2+1”教学模式,实行半工半读。通过在真实职业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其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逐步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实践教学应占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按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课程,保持三年每学期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3)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只是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探,真正落实还需做大量具体的工作。课程体系将随着科技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不断改进,不断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2]李守信.《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2,(3).

篇8

2.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3.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选题、方法和理论 

4.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5.关于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综述

6.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调查

7.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8.重庆市第一位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薛云奎同志获得博士学位

9.会计学博士汤云为通过论文答辩

10.潜心治学结硕果 修身勤政展才华——记重庆三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孙芳城博士 

11.一个会计学博士的脚印——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汤云为教授 

12.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13.学而有恒 寒梅咏春——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学女博士任咏恒

14.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

15.我国培养出首位会计学洋博士

16.中国公司财务由谁来管?管什么?——访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教授汤谷良博士

17.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领导教授博士风采

18. 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 

19.锐意进取 硕果累累——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博士生导师张为国教授

20.从两篇“百优”论文多维透视我国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曲晓辉教授

22.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23.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4.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6.论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 

27.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 

2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 

29.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 

31.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2.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 

33.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34.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35.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36.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 

37.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9.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0.从会计学总体层面探讨会计学的发展 

4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42.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3.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 

44.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45.会计学的伦理诉求:方法论视角 

46.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47.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8.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9.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 

50.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 

51.会计学专业学术梯度建设的策略研究

52.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53.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54.“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

55.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

56.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57.会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问题研究 

58.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59.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

60.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

61.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以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62.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63.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64.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65.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

66.关于法学与会计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兼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67.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

68.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69.结构化研讨方式在MBA《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70.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71.税制改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73.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74.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75.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探讨——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76.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77.高校“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的取证

78.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 

79.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80.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81.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82.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研究

83.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未来展望 

84.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与构想——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85.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6.论会计市场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 

87.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88.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89.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

90.会计发展的和谐:建立广义会计学的探索

91.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为例 

92.基于多媒体辅助的会计学情境教学法设计

93.《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94.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以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

97.MBA会计学课程建设探讨

98.论会计学两大部类

99.MBA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101.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与财务知识模块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经济学院的实践

102.产权会计学论纲 

103.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04.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 

105.中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107.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

10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109.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110.基于ERP平台的会计学实验设计 

111.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112.论会计学的职业特色及高职会计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113.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

114.强化会计学应用性教学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116.《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证研究 

117.会计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118.会计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19.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120.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

121.美国会计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学与铜陵学院的对比 

122.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探讨 

123.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目标与质量控制 

124.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方法研究 

篇9

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3年公布的数据,会计专业毕业生近年每年超过10万人,是毕业生规模最大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但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了解国际会计准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却十分紧缺,高校会计双语教学因此应运而生。湖南工学院是一所注重“三重一高(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鼓励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会计专业也开展了双语教学课程,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基于这一背景,对湖南工学院实行会计专业课双语分级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展会计专业课双语分级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依据

本文提出的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模式是在差异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差异教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个性化教育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差异教学逐步走向教育实践,开始成为备受基础教育界关注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华国栋2001年所著的《差异教学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学者论述差异教学最全面的一本著作,他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而分级教学模式,正是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设计课程内容、建立考核标准,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发展。

二、实施的基础

2013年,为深化湖南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湖南工学院率先在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中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试点。新生入校后,由外国语学院和经管学院负责组织进行大学英语水平分级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大学英语教学对象分级别执行不同的教学进度和计划,目的是因材施教,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为经管学院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经验。2015年,湖南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准备实施“卓越会计师”计划,拟从每年新入校学生中遴选一批各科成绩优良的学生单独组班,培养成为基础实、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卓越”会计人才。这也为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提供了分班的基础。

三、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将学生分级分班

因为前述湖南工学院“卓越会计师”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在遴选学生时,必然会考虑其高考时的英语成绩,选择各科成绩均靠前的学生。所以,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的班级层次可以参照“卓越会计师”的分班计划,将“卓越会计师”班的学生分为A班,其他学生为B 班,共 2 个层级。

(二)教学的实施

会计专业课程双语分级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分别针对A班和B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两个层次班级的任课教师使用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各不相同。就教学目标而言,A班采用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尽量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扩大信息量,能够通过外文网站自主搜索梳理专业相关的论文,以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建立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立体化联系。同时,以学生为主组织课堂教学,课前教师提供研究方向,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内容,搜索相关文献,进行分组讨论,课堂上通过PPT用英语与全班同学交流总结学习所得。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展了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更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B班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授课时间做出相应调整。要求学生满足会计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实践,了解涉外会计实务中的基本英语词汇,提高学生会计英语的阅读水平。

(三)考核标准的制定

按照湖南工学院教务处《关于期末考试及学生成绩评定工作要求的通知》规定,会计专业课程分级教学班的期末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但A、B两个层级的班级试卷构成应有所不同。A班期末试卷难度相较B班稍难,部分综合计算题目用英语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由于A班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所以A班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50%。而B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期末试卷则采用普通难度试卷,部分填空题用英语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填空。这样的分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课堂英语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鹏云.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J].财会通讯,2013(09).

篇10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对行业特点的分析,以满足地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结合国家相关的职业能力内涵为依据改革课程体系。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重构方向

(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课程设置门类不够完整

学校现行会计课程较多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缺乏语文、科学、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相关课程,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过重的功利导向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的基本素质比较弱。

(2)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国家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不关心,对企业需求和会计工作对象缺乏真实的了解,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敢也不愿意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或虽然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但是与企业需求差距大,急需学习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3)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已经建立起了中专、高职、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记账、报账、算账等基本技能,但是对口就业率不高,大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会计工作。学生就业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等职业技能不强,生活技能欠缺,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4)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技能训练不足

由于缺乏成熟的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会计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课程实训细则;结合地区实际的校本化教材不够成熟;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够科学完整;考核方式落后。

因此,中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面向会计岗位群和学生实际学情,实现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齐头并重发展。

(二)国家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等。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和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锁定收银员和会计从业资格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三)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调查及分析

经过本校多年就业数据跟踪,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通过走访调研贺州市本地大量中小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库管、开单员、车间核算员等,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文字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二是财务分析核算岗位,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税务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分析核算、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财务核算分析、独立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选择和对企业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之后,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学力,构建了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三大平台;以学生学力学情为标准,在二年级时分为商务文员和会计考证两个方向,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素质教育课”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三、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当前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偏难和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专业培养的是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并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能胜任中小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商务文员工作。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通过分析会计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得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四、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我校在2014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置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和后续教育的需求。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融合,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通过综合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

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14级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到50%,远高于改革前学生水平。在学生技能比赛方面,获得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比赛二等奖,会计技能三等奖;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ERP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比赛三等奖;2016年贺州市青年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项目包揽前五名等好成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快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能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2(11).

[2]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需求为原则的中职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培训,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