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5:1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音乐教学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认识音乐、理解音乐,通过亲身探索获得知识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能否乐意接受新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活动能否真正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音乐教学法,切实提高了其国民的总体音乐素养。我国引进并采用了国外的一些教学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体现本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也未真正与我国的实际和特色相结合,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法体系。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新的突破。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与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背道而驰、截然不同的另类教学法,而是更应像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一样与世界接轨,全面引进国外成熟的教学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找出更适合我们中国人、中国学生的音乐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氛围方法的熏陶和教育下,国人的整体音乐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重任,扮演好这一重要角色呢?笔者觉得很有可能,原因在于愉快音乐教学法总的思路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愉快音乐教学法目前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进一步总结、归纳、探讨和充实。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经验,与同行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鼓励学生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体悟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艺术活动,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例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地上画上五线谱,让学生在线与间之间走动,请学生说出所在线与间的音如何唱,学生在游戏时便很开心地接受并学会了如何读谱。在试唱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方法学习,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中的枯燥为轻松。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中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直白无趣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机械操练,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紧紧吸住铁屑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美丽的神话》、《年轻的战场》、《常回家看看》等。教师可适当挑选一些流行音乐中的精品带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欣赏和学唱这些歌曲,学生也会欣然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得格外用功,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当然,这并不意味就要迎合学生口味,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应坚决不带入课堂教学中。
三、摆脱教学程式,不搞形式主义
随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不仅使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理念及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给师范音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师范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五年制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因此作为师范生不仅要熟练地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但是,就目前五年制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重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音乐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方面,学生对教法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授课形式呆板,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几年笔者的教学实践,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沙龙交流”法
《小学音乐教学法》的理论部分,教师通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边听边记笔记。这种方法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习惯于沿着教师指点的路子去思考,结果造成学生思路狭窄,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而“沙龙交流”法正是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同积极、主动参与的双边关系。
在“沙龙交流”法中,学生根据教师确定的交流主题,课前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围绕主题内容撰写交流稿。课上分组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集体交流,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发言。
运用“沙龙交流”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恰当地选择交流主题是确保交流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交流的主题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简单,难易要适当,需要经过教师精心地筛选,富有针对性。如:教师在讲授“唱歌教学”这一章节时,可确立交流主题为“新授歌曲采用听唱教学法还是视唱教学法?” 在讲授“音乐欣赏教学”这一章节时,可确立交流主题为“音乐欣赏教学侧重点是放在教师对作品的详细介绍上还是学生的反复倾听和感受上?”
(二)教师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途经和方法,是使学生在课堂交流中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必要准备。课堂交流前,教师根据交流主题可以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的目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查阅,搜集有关文章、报道及实例,掌握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音乐杂志:《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创作》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音乐网站。
(三)课堂交流可以采用先分散(小组交流)后集中(集体交流)的方法。小组交流时,尽量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交流中可以保留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在集体交流阶段提出来,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四)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多听取学生的观点,教师可发表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提示,千万不能让自己变成小组的主角。
(五)要充分重视分组交流后的集中汇报和教师最后的总结性发言两个环节。分组汇报加强了小组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教师的总结性发言既是对交流中争论焦点的解答,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理论性。
实践证明,“沙龙交流”法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音乐教学法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扩大了信息容量,培养了合作精神。
二、“先试后导”法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明确指出:“师范教员不只是教师范生求学,还要教他们怎样用所学以教人。”他的话表明,教法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会“教”的艺术,提高“教”的能力。
传统教法课的教学方法,总是先由教师讲解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把教师讲解的内容消化后开展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思维受到了很大限制。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音乐教学法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教学实践模式化,缺乏创造性。
在“先试后导”法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采用查阅资料、自学教材等方法,尝试着编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片段的“实战”练习。通过全班学生对讲授过程的点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争论,使每位学生自觉地成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这时,教师作为教育的中介者,只需重点讲解教学关键的部分,给予学生教法和学法理论上的指导。如:请学生在小学音乐课本中自己寻找素材,设计五分钟的新歌教学片段。在教学中,有的学生采用听唱教学法,有的学生采用视唱教学法,有的学生采用师生接龙法,有的学生采用游戏法……教学实践结束后,全班学生对讲课的学生进行一一点评,提出了“新授歌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作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论点。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把新歌教学的常用方法,新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分别介绍给学生。
“先试后导”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顺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教学实践入手,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由感性到理性两个方面掌握了教的本领。
三、“实践比较”法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师范生在学习教法时很少有机会看到优秀音乐教学的实例,更谈不上与一线教师的亲密接触。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脱离小学音乐教学实际的现象,有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不时地闪现出来。运用“实践比较”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实践比较”法中,由教法课老师确定统一的教学内容,邀请小学音乐教师与师范生分头钻研教材,撰写教案,并在小学挑选平行班,由小学音乐教师与师范生分别执教,全班同学参与听课。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同教学内容的优秀录像课。在此基础上,由教法课老师、小学音乐教师与师范生共同参与这节课的点评。
运用“实践比较”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实践比较”法牵涉的面较广,因此当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要及时与小学音乐教师取得联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对师范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参与学生试教时应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平时教师要注意搜集优秀录像课的资料。
(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比较和点评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比较和点评是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关键。有比较才会有所发现,通过对几堂相同教学内容小学音乐课的观摩,学生们心中一定感触颇深。这时,教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和点评,为学生们充分提供了思维释放的空间,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把教学法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师的点评,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为下小学实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选好“实践比较”法的使用时间
“实践比较”法应在教法课后期采用。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小学音乐教学法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一些教学实践的经验后用此方法效果最好。这样做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精髓,学生在课与课的比较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后,会更有目的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去。
“实践比较”法的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与小学间的紧密联系,促使学生针对统一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今后“个性化”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音乐教学;探究式教学法;有效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问题、事例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主要包括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一)教师如何“教”。
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是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得出结论。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设置问题情境。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高效利用教材。在音乐教学中,教材是死的,但人是灵活的,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找出其中的智力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能力等,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进而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智力发展;3.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学法指导,此时需注意两点:①了解学生需要什么;②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即促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
(二)学生如何“学”。
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掌握如何“学”,从不知转变为知,从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以及利用知识等。具体来讲,包括两点:1.学生如何根据教师的指导来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结合教师的相关指导,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2.学生如何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结合已有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来钻研,然后与同学、教师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其中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组织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进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文主要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注重课堂导入。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导入属于初始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的时间较短,大多只有几分钟,但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加强对学生的导拨。
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但教师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学生自身认知能力、阅历等较少,需要教师予以点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导拨。针对一般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可以采取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知识理解情况,比如罗列出可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需注重引导,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逐步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等。当学生的发言具有创新性时,教师要给予充分鼓励,促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三)强化实践探究。
实践是音乐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对导入、导拨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导拨以及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已经大致了解知识要点。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中掌握相关的技巧。
(四)充分利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评价。第一,学生自评。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古筝学习效率;第二,教师评价。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针对表现突出者,可给予口头表扬等激励,对于表现较差者,同样需给予鼓励,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何芳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在小学教学内容中,音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听觉艺术,它借助听觉唤起学生内心思考和灵魂体验,通过很多教学手段,如,打击乐器、肢体律动、戏剧表演等外化为情感表达,以此促进学生有所感、有所现,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平衡发展。
一、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概念内涵
不同的老师对“音乐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理解和解释,但对教学方法的实施意义有着一致性:首先教学方法不能脱离学生,依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理念来设计教学;其次,教学方法的支撑和融会贯通的作用,它流动在音乐课程的各个环节,既能服务于教学目标,横向明确目标的方向,又能在纵向丰富教学知识内容。可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课程设置成熟化、人性化、灵活化的关键所在。
“在新课标中,小学生音乐的学习被分为两个阶段,一年级到二年级为低龄阶段,三年级到六年级为高龄阶段,他们在年龄上的差距导致了其在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上的不同,因此,结合不同阶段小学生在生理上的音乐反应能力和心理的接受程度,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音乐的教学活动必须生动。音乐课不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也不是借用音乐直接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教育的严肃课程,而是依据音乐本质,建立一种活泼的、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音乐教学形式,来体现科学的音乐精神。所以,教学方法也要依据教学对象一般的生理心理变化、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音乐课上也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起来,尽情体现音乐的美、抒发自己的感受。
(二)音乐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主要为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四种。体验性包括“欣赏法”“演示法”等,实践性包括“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语言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探究性主要是以探究、发现为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学习、获取经验的一种方法。小学音乐课要有效运用教学方法,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变“静”为“动”,要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灵活展开。
二、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影响音乐教学法的因素
首先,课改是音乐教学法改变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课改后,音乐课要求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求音乐课程的设置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其次,2010年国家公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提出重要指示。质量问题就是指小学课程能否有完好的质量,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音乐是实践的、直接的学科,学生要从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听,让学生做,是无法让他们完全理解音乐美的,因此,音乐教学法的选择需要技巧,更有一定的难度。一种教学方法不能贯穿一堂课,更不能完成整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种教学方法并没有一个万能法则,只有靠教师经验的积累来掌握。”教师是教法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音乐,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音乐教学法的创新体现
20世纪以来,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对各种优秀教学方法的借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至今,还有深刻、广泛的影响。
1.对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借鉴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本人创立的教育体系,本质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它是一种综合的音乐教育,将音乐、语言、动作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教学,通过音乐培养一个感性理性平衡发展的人。就如奥尔夫本人所言,“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该教学法参与性强,要求学生在唱、奏、动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的乐句、结构、情绪、要素、风格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符合小学生爱动的生理特征和“做中学”的认知方式,让小学生能够以一种有效的、有趣的手段参与到音乐的感知、体验和表现中来,体现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并让学生在即兴表演过程中激发创造力,从中体验音乐的乐趣。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法之一,目前,被我国小学音乐教师广泛借鉴。
2.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的借鉴
至今仍被一线教师不断运用的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是依据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教学。“体态律动”是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进行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节奏教学”“视唱练耳”和“即兴”。该教学法不仅丰富教师的课堂手段,重要的是将音乐与学生自身结合,让学生在教师有意义的引导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学生的体态动作和音乐有着紧密关联,通过动作可感知音乐的乐句、节奏、结构、情绪、风格、要素等,这一切来源于人的本身。
3.对柯达伊“集体歌唱”教学的借鉴
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是以集体歌唱为主的全民教育,而音乐的歌唱教学是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以首调唱名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借用柯达伊的重要手势――科尔文手势,即用不同的手部动作在垂直空间上做高低变化,由低到高依次表示七个基本音级“Do、Re、Mi、Fa、Sol、La、Si”和首调唱名法,可便于学生熟悉音级关系、建立音高概念,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音高变化和音程关系。
上述三种有影响力的教学法,需要结合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教师的融会贯通不仅丰富了教学方法,还促进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法的不断创新和长足发展。
总之,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比较丰富,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在放松的音乐课堂中轻松地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带领学生发现音乐的美和真谛。同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借鉴,让我们更清楚音乐教育的目的。它不是为音乐而音乐,而是通过音乐培养和完善一个完整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有创新意识的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好的教学方法就好比通向终极目标的桥梁,通过它,可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育的本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24-001
教育家舍吉宁曾说:“我们的任务是――不要孤立的学生,孤立的教师,而要学生+教师。”我们体会到:“互动”教学方法,能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做法不仅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二、激发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例如: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视听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眼动)、思维能力(脑动)以及反应等能力(行动)。
2.音乐与美术整合法――让学生一边唱歌(口动)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脑动)通过绘画(眼动、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
3.自主表演法――在学生能有感情(心动)地歌唱(口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的即兴(脑动)表演(行动)的形式,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形体动作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歌唱与表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此外,诸如:快乐游戏法、谜语竞猜法、写谱比赛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归纳法……等,也是激发“互动”的好方法。
三、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及学习伙伴们“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火车开啦》这首歌时,课前先让坐过火车的学生谈谈坐火车时的所见所闻,交流坐火车时的亲身感受,然后教师作为火车乘客一员,参与学生们合作自编自演的开火车、坐火车游戏。这样结合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的音乐活动,在没有教师事先安排、也没有一味教师“主宰”的情景下,学生们就乐于与教师互动起来。因此,“互动”教学方法,不光要求教师讲究教的艺术,还要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精心设置、创设适合每节音乐课内容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四、不断营造师生课堂“互动”氛围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同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内容与小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学习、活动指导。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励学生主动开发自己学习音乐的潜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互动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9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创造性的提出了动作及语言等是音乐发展的本源,同时表明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人本主义。
1.1原本性。原本性音乐理念是奥尔夫教育法思想基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产生及有效应用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它的原本性。奥尔夫曾指出,这里的原本性不仅仅代表单纯音乐,它同时包含了语言、行为等在音乐中的体现,同时指出原本性指的是不同语言及舞蹈动作是音乐产生的根源。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其原本性,就是要将舞蹈动作、语言及行为等多种因素融入到教学手段当中,这样一来将产生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
1.2人本主义。奥尔夫指出,音乐教学中,原本性同人本主义是密不可分的,人本主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本性进行充分的展现。尊重人本主义,要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将知识及结构进行讲解,同时课堂中,学习者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奥尔夫的这一教学理念同新课程改革对我国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及其特征
2.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内容。(1)奥尔夫乐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乐器主要分为无固定音高和有固定高音乐器,而且奥尔夫乐器操作简单,音色丰富,同时也加强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创造力。(2)动作训练。动作训练特别要介绍的是声势训练,这也是奥尔夫的一项独特的创造,主要是通拍、打、捶等方式使人的身体发出声音,另外还要结合节奏以及力度制造出音响。(3)语言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语言也引入音乐学习当中,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创举,目的是通过当地民族法语言、童谣以及儿歌等,结合节奏、韵律进行开展。(4)听力训练。听力训练的目的主要是练习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反应能力,主要练习方法是通过学生在欣赏音乐同时加入声势等,练习学生的听力。
2.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征。(1)综合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单纯的音乐,它还结合了动作舞蹈语言等内容,更接近生命、自然以及情感的流露,另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没有失去古代最自然、最原始的音乐表达方式,并通过融合动作、语言、舞蹈等内容,挖掘人类的心灵,使其丰富。(2)亲自参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利用声势教学法,让学生都参与到当中,而不是只注重把原理和知识灌输给学生,同时学生也不受束缚,可以在唱跳以及做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以及对音乐更深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表现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同时学生的思想也能得到净化,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3)创造性和即兴表演。创造性和即兴表演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即兴表演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以及在节奏游戏中的获得的灵感,通过自己的肢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即兴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升华对音乐的体验。(4)注重本土文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本土文化对学生的音乐教育,依据本土民族的音乐,创造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应用在不同国家的音乐教学中去。
3 中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3.1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根本理念,无论在进行任何一种乐器的教学,掌握好旋律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积极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动作、语言及音乐融为一体,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奏感的朗读,将文字进行不同节拍的变换朗读,并鼓励学生努力去对不断变化的节拍进行感知,从而对节奏掌握的更加轻松。同时也可以在节奏训练中,积极的融入动作,通过不同动作形式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肢体部位所发出的声音应当是有一定节奏的,随着姿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不同的节拍,学生会对节奏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体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本性和人本主义。在学生们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听觉分辨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在进行乐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更加良好的节奏调控能力。
3.2中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听力训练。听力训练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积极融入到听力训练中,就是对原本性和人文主义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进行任何乐器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积极融入打击乐器,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奏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同时这种具有声势感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更深刻的对音乐进行感知。听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旋律、节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上要想积极体现奥尔夫教学中的原本性和人文主义,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来进行。例如,《土耳其进行曲》就是中学音乐听力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首曲目,通过对该曲目的欣赏,不断变换的旋律会促使学生不知不觉随着音乐摆动,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会大胆的运用语言和肢体对音乐进行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力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结束语
当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学音乐教学中,其主要通过声势节奏进行教学,另外把音乐、语言以及动作引入到奥尔夫教学法中,从而使学生更加的具有表演力、创造力,其不仅能够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同时可以极大的丰富中学教学内容及形式,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所谓愉快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音乐教学法,切实提高了他们国家人民的总体音乐素养。我国虽然近年来在音乐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并没有一种真正具有本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就迫切需要我们这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共同努力来实现新的突破。那么,愉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否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扮演这个重要角色呢?我个人觉得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愉快音乐教学法总的思路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愉快音乐教学法目前还不够完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归纳、探讨、充实。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一些得出的粗浅的经验,仅供同行参阅。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由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譬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的枯燥为轻松。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充当策划人和欣赏者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很多学生能够做到的事情,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二、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音乐教师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动辄就是进行食谱训练、节奏训练、听觉训练等等,这种机械操练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审美体验,最后导致厌学在所难免。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青花》《天路》等。这类歌曲我从来就没有禁止过,相反我还鼓励学生来学唱,甚至用这些歌曲来取代教材中有些比较陈旧师生认为缺乏美感的歌曲,让其登堂入室成为某学段的必唱歌曲。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出格外的卖力,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但这也不意味就要迎合学生口味,发现那些立意差、品位低的歌曲应该属于一票否决的范畴。
三、音乐教学要深化德育和美育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本源性的音乐教育。本源性的音乐教育观认为,音乐和舞蹈、表演、语言等艺术表现形式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是接近于自然土壤和人类机体的,可以让每个人都学会和感受到,非常适合于儿童。在奥尔夫的课堂上,音乐已经不只代表节奏和旋律,而是一种融合了律动、舞蹈甚至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整体。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儿童迈向音乐的大门。
一、以节奏为基石,注重整体综合性
作为音乐和舞蹈的共同基因,节奏可以独立的表达音乐的意义,通过节奏这个交织点可以通向二者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让二者结合在一起。在基础性的音乐教育中,对于节奏方面展开的训练,其作用是很大的。节奏是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节律密切相连的,它带有很强的直感特征,可以不需要借助任何的器具,通过肢体动作本身就可以表现出来,它会很容易地被学生领会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难度。比如,在上《小雨沙沙沙》这堂课时,我们可以首先以歌词道白的节奏为切入点,因为歌词通常都是合辙押韵的,可以让学生在倾听道白节奏的同时启发他们对于不同节奏类型的创造能力;接着通过使用打击乐器来配出伴奏,让学生调动起自身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其中,这样就会让学生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进入到旋律中;最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己来创编一种舞蹈动作,或者是创编出一种打击器乐的伴奏形式,通过这样的综合表演方式来传达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
二、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奥尔夫教学法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的即兴演奏。打击乐器比较容易学,而且和声相对简单,其伴奏中的每个声韵都是一种固定的节奏,因而,它比较适合让低年级的学生来进行即兴演奏,这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以及创造能力,当听到一首歌曲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依据自身的感受将音乐传达出来,通过运用简单的器乐来进行即兴演奏,即使没有器乐,他们也可以用自身的肢体或者是其他的如筷子、报纸等来进行演奏,从而在音乐中挖掘出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在一般的舞蹈、伴奏、演唱之外,让学生多加练习音乐创作活动,借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艺术表现手法和音乐特性的理解。在对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地去做,不怕出错。可以先从朗读开始,让学生挑选出不同字数的词组,如两字词组、三字词组等,将其作为节奏的原形来进行各种练习,然后可以在其中增加如节拍、音调等方面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器乐教学以打击乐器和口风琴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器乐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多声部的音乐活动,通常是以大合奏或者分组合奏居多,注重分组演奏和练习,很少有大齐奏的形式。每个人在其中都可以学会许多演奏技巧,包括常用的伴奏形式和复杂一些的打击器乐的合奏形式,这样的演奏形式对于学生相互的合作及协调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奥尔夫音乐课堂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的教学方式。它首先从最为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然后再到接近肢体的乐器,再之后到口风琴的吹奏,这种方式便于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此外,由于采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的每一项练习都是建立在对前一项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这就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注重游戏性,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育人”,就是说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材中选用的内容要适于孩子学习,最好具有游戏的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快乐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很多游戏,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注重的不是音乐这个单一的学科,也不是只强调智力素质,而是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敏感性、空间感、结构感、注意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合作协调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由于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讲解课堂的内容,降低了教学中的难度,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也提高了他们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
五、注重本土文化以及学生的主体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的是其中的教学理念,在实际过程中它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鼓励人们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将奥尔夫教学理念融汇进去,这实际上带给各国的教育者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语言甚至是方言等,采用这样的方式会更让人容易接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从学生出发,从小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音乐知识,从而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小学音乐课程中有“童谣说唱会”,可以先让学生们多搜集一些童谣,然后让他们自编动作,配合其他的伴奏进行演唱或者朗诵,许多地方童谣还可以用地域性的方言来朗诵,像《螃蟹歌》,如果用四川方言进行朗诵就会非常有特色,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传授一种单纯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多种非智力潜能,从而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学的建议[J].才智,2013(6).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有所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摸索了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启发提问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思想、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课堂结构紧凑、气氛活跃。音乐教学中的提问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这首歌曲中是几拍子?以前听过吗?”;另一种是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唱,逐渐体会,寻找答案。譬如:在教唱歌曲以前教师范唱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在欣赏歌(乐)曲时思考“本曲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这类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投入到欣赏中,并针对老师提的问题去听,听赏后要能谈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评论,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评论的问题再完整地欣赏乐曲,教师则做补充归纳。
二、体态律动法
“体态律动法”是本世纪初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和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音、舞不分家。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表演展示学生对歌曲、乐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现。例如通过歌曲《娃哈哈》(维吾尔族)的音乐,表演新疆舞蹈的形象;通过歌曲《洗手绢》(汪玲曲)的音乐,表演洗手绢时的愉快劳动情景;乐曲《游戏》(李重光曲)表演儿童游戏时欢乐的情绪;乐曲《骑木马》(刘诗昆曲)表演骑木马时的动作等。
三、自由参与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按部就班机械地跟着练,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削弱,故此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参与机会。自由参与的方法是教师无须点名提问,在教师不间断的伴奏下鼓励全体同学特别是胆小的同学逐个站起来接唱,面对挑战,勇于战胜自我,特别是胆小的同学有了第一次战胜自我表现的尝试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他们以后的学习,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分组比较法
在唱歌课教学中,如果一味采取同时学习,没有一定的变化,会使学生疲劳、机械,失去主观能动性,盲目地随大流跟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较难的歌曲学唱时尤其如此。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比较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较难的歌曲可以先集体学唱旋律,练习时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唱前半部分,第二组唱后半部分,一遍下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组都会集中注意力,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另一组会集中精神去听唱的一组是不是有错误,这样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会对整体有很好的掌握。当歌曲学唱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分组进行巩固练习。这时的分组更可灵活一些,如:男生组与女生组;按排列分组;按前后位置划分等。这样的巩固练习引入了竞争机制,使每个小组充分调动积极性;使自己演唱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使听的一组在听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五、现场录放法
按一般心理,每个儿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声音,现场录放法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演唱,老师把这一过程录下来,接着放给同学们听,然后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加以纠正。采用现场录放法多用于唱歌课之后的巩固练习。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手段能够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音乐趣味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对促进小学音乐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推进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开展对小学音乐游戏教学法的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音乐游戏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游戏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音乐学科究其本质是一门艺术审美的学科,这一学科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音乐教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音乐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感染性极强的学科。这样的学科在教学实施中运用游戏教学法是非常适宜的选择,通过丰富的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音乐教学的审美情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以此促进音乐教学审美魅力的彰显,推动音乐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是喜欢游戏、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这一阶段的学生,如果长期地被动地接受教师通过灌输方式传授的知识,一定会对其心理产生压力,由此我们要看到在小学音乐课中运用音乐游戏教学法对缓解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是非常有益的。除此之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对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对策
1.以趣味化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是音乐课堂的主宰,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实施的,如果将音乐课堂比作是一部正在上演的戏剧,那么音乐教师就是这部大戏的主要角色,学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这部课堂大戏的配角,教师在教学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音乐课堂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长此以往,对音乐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了严重压抑的同时,学习的热情也变得日渐低落,教学缺乏应有的实效。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趣味化的游戏展开教学,则会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他们对事情的兴趣更多的是看事物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将游戏教学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以红灯停、绿灯行的等一等的游戏引入,让音乐教学活动充满情趣,通过这些趣味化游戏活动的引入学生对音乐教学会更加愿意参与,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明显地提升。
2.以活动性游戏教学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实施
活动性游戏就是指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游戏,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活动的开展中要尽量地扮演不同的身份,以多样化的角色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以活动性的游戏参与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例如,教师在教学《在农场里》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的角色,有的学生可以扮演小牛,有的学生可以扮演小猪,还有的学生可以扮演小鸭等等,不仅于此,在学生扮演不同小动物的角色的同时,还要跟随着该首歌曲进行相应的演唱,有的以小猪的腔调演唱,有的以小鸭子的腔调演唱,还有的以小牛的腔调在演唱,让学生通过表演与演唱尽情地展示,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3.以竞争性游戏教学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竞争性心理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游戏活动的引入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地引入竞争性的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竞争性游戏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斗志,尤其是对一些原本对于音乐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让他们参与竞争性游戏活动时,情况就大不相同,这些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会被很快的点燃,原本在平常音乐教学中觉得很难理解的内容通过竞争游戏的引入,变得理解起来也轻松了很多,这样的教学极大地促进了音乐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例如,教师在讲《沂蒙山小调》这一课时,教师先不急于将歌曲的名字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听这首歌曲,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猜歌名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这一歌曲命名,看谁给歌曲所起的名字最恰当,这样的竞争游戏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促进学生对该首歌曲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