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3 21:57: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篇1

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好的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可见,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它的综合性也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这就决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映是多元的,也决定着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如由我校教师执教的课题实验课《新型玻璃》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是有偏差的:知道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这种内容性的东西并不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更重要的目标的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去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课前教师要确定本课时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如果只让学生知道这些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就不能体现语文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每单元前面的单元介绍以及课文后面的练习。两方面结合起来,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语文层面的东西就发挥出来了。现在很多老师把说明文类的课文上成科知识课,把叙事类的课文上成故事课,把语文的要素忽略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宜过大过空,要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应把具体的目标更加细化,最好能细化到十几条。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如课前预设过于细,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呈现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就《新型玻璃》这类科普小品的课文来说,它的目标肯定不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科普常识,进行科普扫盲,它肯定有一个内在的目的。应把学生兴趣的生成,以及学生能力的递进生成考虑进去。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只关注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状况。年龄低的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在评价和讨论中生成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多元智慧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把自己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中请下来,由教学中的“统治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积极营造新环境,少限制,多宽容,实施“六让”策略: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空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三、关于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一节课要上出它的语文味,不外乎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也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训练。如中年级比较关注的段的训练,《新型玻璃》这篇课文很多片段就叙述得非常好。前面所说的,现在很多老师把说明文类的课文上成科知识课,把叙事类的课文上成故事课,把语文的要素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问题,其目的都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果一节课下来,你是让学生读懂了,还是问懂了,还是讲懂了?就语文的工具性而言,应该是让学生读懂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读懂课文是一个铺垫,重要的是怎样回到文章中去,学会表达的方法。一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上,放在能力训练上。《新型玻璃》这节课也不乏说的训练,但只停留在形式上。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回答,学生说完了,老师说好,那么好在哪里?是不是用了总分的方法,逻辑性是不是很强,说话前是不是有很好的引导等等,学生说的能力是否得到训练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导,教师在此时更要关注的是怎样导才能让学生得到训练。总之,语文课上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回到语文的根本上,即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上,然后是怎么感悟,怎么积累,怎么运用。当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各方面都训练到,而要根据这节课的技能重点来训练。

篇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1

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仍然希望把学生置于自己的管束之下,在课堂上进行“满堂灌”,一切为学生包办,像保姆一样。就目前而言,“填鸭式”教学仍然是主流,就像给小孩喂饭,施教者不管学生能不能消化只管让其吃下,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太大营养价值的,甚至会危害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若不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只是一味地灌输,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还有一些教师直接就是“满堂灌”,一节课45分钟,教师就在讲台上讲45分钟没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授课教师只是把自己提前备好的课和准备好的东西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不能表达,如此学生就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下降。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与现在的素质教育已严重背离,故而我认为,教师应从“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主动时间返还给学生。

一、教师要变“讲堂”为“学堂”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例如,我在教《新型玻璃》一课时,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留心观察生活中哪些建筑用了玻璃,它们有哪些颜色,有什么用途,并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找些样品。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看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把文中所讲玻璃的名称、特点、用途一一罗列出来。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连线游戏竞赛,看哪组学生连得又快又准确,在学生争先恐后地找出了准确答案后。我再让学生拿出自己找来的常用玻璃样品与课文中所讲的做比较,说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将来长大后能否设计和创造出更高层次的新型玻璃,并把它们应用到各种建设之中,为社会添美,为人类造福,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完了这一课。

二、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步骤,以保证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内让学生有事可做,学生要在自己设计好的框架内把事情做好。这个看似简单,但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就学生而言,教师给了他们充足的自主时间,有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了小组合作,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小组分配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面和自学能力也都是考验。所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有较大的改变。

课堂教学只把生动活泼还给学生是不够的,还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主动学习,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教学就不能成功,所以我认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就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导学案上又没有相应的补充和点拨,而只是问题式的、习题式的训练,学生是不可能有真正收获的。所以在做教学设计时,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就要富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教师在学生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应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教师要牢牢树立教是为学而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的观念。教师除让学生在课内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外,还要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获取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和精神情感。如课外,可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他们办书画展、作业展、手抄报、作文周刊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多让他们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采访、调查、讲演、知识智力竞赛等;多让他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陶冶情感;多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现实生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表达个人观点,使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思路。

(二)关于返还时间的设计

篇3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

...方式,提高...

...能力,体会...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

...共鸣;培养...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A.初读: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2)内容关:

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5.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6.归纳小结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7.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8.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文体知识

人物描写万能教学:

语言描写:这句话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吗?

例:“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上台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个动作吗?

例: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

外貌描写:这是刻画人物的?(长相、穿着)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状态?(精神状态、身份、喜好)那你能试着用外貌描写来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吗?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

心理描写: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态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例:“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掌声》

写景角度万能教学:

色彩上:这句运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词语?你能造出类似的词语吗?(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艳丽、鲜艳、亮丽)

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记金华的双龙洞》

远近上:这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否删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天都峰》

感官上:听觉(播放视频)、视觉(播放图片)

例: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观潮》

例: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观潮》

修辞万能教学:

比喻:这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还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加强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吗?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拟人:他们真的能发出这种行为吗?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下身边的景物吗?

例: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对比:删减法,我可否删掉对比,直接展开事物的描写?为什么?

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

夸张: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这一句吗?

例: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说明方法万能教学:

举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能否删掉?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实具体的说明了...

...)

例: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数字: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数字?我们能否把数字换成...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例: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例:我们发现过一头鲸,很重也很长。

作比较:作者明明是为了写...,为什么却要提...?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的说明了...

...)

例: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篇4

阅读可以使人充实和智慧,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思考,并在拓展阅读的策略下,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对语文文本教材内容的体悟,从而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增强语文素养和能力。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问题分析

1.拓展阅读教学的认识不明确

在对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认知不明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是随意性的拓展阅读,或在课堂结束后推荐一本拓展阅读材料即可,这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2.拓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文本教材中,有语文园地或回顾,并链接有阅读材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拓展阅读材料,只是让学生回家将这些材料进行抄写,作为一种家庭作业完成,并没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使拓展阅读流于形式。如,语文园地中的《小儿垂钓》、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的拓展阅读部分,仅限于抄写和背诵,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其拓展阅读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实现路径

1.从引导的角度,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进行课内拓展教学

(1)运用导语设计,实现拓展阅读

在小学生的拓展阅读的课内延伸环节中,为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欲望,需要有良好而适时的导入,由旧知引发新知,从而进入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内化过程。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既有的旧知识导入,将原先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拿出来,让学生传阅,并由学生已学的课文知识,讲授做人要谦虚的道理,不能取笑别人的短处,要知道人或物都各有长短,由此引发到课堂阅读内容《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的拓展阅读中,在旧知与新知相连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延伸。

(2)穿插拓展阅读的背景知识,实现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尚浅,对于历史和社会知识的理解还较为浅薄,难以理解课文教材内容中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拓展阅读的背景知识,突破学生的知识和阅历局限,引导学生“拨云见日”,体悟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和情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小学生无法理解中国的志愿军为什么会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朝鲜战争的背景资料,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同并肩作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体会到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信任和温情,用“亲人”两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2.从分析的角度,实现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

(1)辨析拓展阅读内容的审美知识,深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本知识,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语文基本知识或文学知识,深化对拓展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在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的情景,有针对“凤辣子”的容貌和服饰的描写,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让学生看到文本中王熙凤的装饰显得彩绣辉煌,透露出她本性中的贪爱钱财和追求荣华富贵,使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审美情趣,增强了文学素养。

(2)抓住学生的兴趣,实现拓展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兴趣点是最好的老师,在拓展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教学契机,提升拓展阅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新型玻璃》的拓展阅读教学中,如果纯粹地对文本进行阅读,学生必然觉得枯燥乏味,然而,如果教师让学生思考新型玻璃的特殊之处,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等,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产生对新型玻璃的学习兴趣,例如,一种新型玻璃――二氧化钛涂层玻璃,可以让学生不用清洗就达到清洁的目的,学生觉得意外而惊奇,感受到新型玻璃的奇妙之处,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其他新型玻璃的拓展阅读学习中,从而增强了科学知识,理解了拓展阅读文本内容的含义,由兴趣激发学习探究,真正提升了拓展阅读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文化瑰宝,渲染出小学语文学习的斑斓色彩,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培育,在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从导入的角度和文本分析的角度,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旧知联系新知,推进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持续发展。

篇5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小幼稚,无意注意占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因此,在一堂课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性原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有形可见、有话想说。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先用幻灯机放出中朝两国人民友好的图像,然后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直观的形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支援朝鲜战争中浴血奋战,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本文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既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话别时的场景。这时,趁机利用多媒体教学,放出真实场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战士等好多人,他们你拥我抱,痛哭流涕,依依不舍……”这样力图把学生的视线引到情境中去,使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较语句,强化语感训练

语句比较是语感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较才有所鉴别、有所感悟。可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们家的猫》中有一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体会“乖”字好在哪儿,可采用先质疑启发思维,再进行语句比较,从中感悟的教学思路。

师:“乖”是什么意思?生:听话。师:可不可以把“乖”替换成“听话”?(生):答案不一。趁机投影句子:(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2)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听话。究其原因,同学们可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不妨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老师很听领导的话,他们都很‘乖’。”同学们看了这个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几个句子进行比较,同学们从中悟出了“乖”与“听话”两词的适用环境。虽然教师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学们凭借着对语句的比较,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感觉,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中对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关键词的含义或适用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训练。

三、语言重组扩展,深化语感训练

篇6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85-02

一、情境的巧设,激发盲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盲生倍受吸引,让盲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可用故事的形式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准备划破玻璃,偷里面的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院子里便响起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迅速赶来,把小偷捉住了。”这样,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同学们一定会疑云层层: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就发出警报呢?教师精练的导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求更深入地了解新型玻璃的欲望。

又如,笔者在课文《一路花香》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印度有一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去小溪边挑水,可是他挑水的水罐却有着不同,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盲生回答以后,教师接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这位挑水工却在感谢那只有裂缝的水罐?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谁先把答案找到。再如,笔者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开头就用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年7月21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来创设情境。

二、多边的互动,创设盲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多边的互动,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盲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盲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组织盲生的自主活动;盲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盲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鲸》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凸现鲜明形象,促进学生自悟;落实自主阅读,促进盲生自得”的方法,成功实施了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盲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盲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又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紧扣“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采用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盲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盲生心中。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

再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先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小组讨论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调动所有盲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盲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盲生的学习兴趣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及不同见解。讨论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辨的过程。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也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深化。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尊重盲生差异,发挥其已有知识,讲究合作。

例如,在教学《雨中》一课时,笔者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又如,在教学《春天来了》,在课前,布置自主性作业,让盲生写出有关春天的词语或句子。这样既尊重了盲生的差异,又体现了层次性,盲生有了自,课中小组交流,分层展示:“春暖花开”、“我喜欢五彩缤纷的春天”、“春天来了,小鸟飞来了,花朵开放了,小雨沙沙下,我笑了。”成功的喜悦激荡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情趣和勇气。

再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营救儿子时,儿子在干什么?父子相见后,家长、警察、救火队长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这两个场面在文中是空白,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提出不同的意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提出或者借助学生的问题,引发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意见,让观点不同的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辩论,最终达到自悟的学习。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培养盲生自主探索的愿望,积极创新的能力,研透《盲校语文课程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盲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面向21世纪,中学物理教育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纵观世界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新型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创新型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而在创新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合作、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谈点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与引导要到位

教学设计与引导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学过程设计的巧妙,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从问题中获取知识。例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时,我设计了几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⑴要求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再探究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探究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后共同体验声带的发声特点。探究活动⑶在学生答出是在振动后立即追问是不是物体发声时就一定在振动呢?发给学生音叉和鼓,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它们发声时都在振动。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情景和环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教学设计与引导的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在“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合作”中增长知识,在“探究”中努力创新,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尽情地发挥个人才能,在开展的各种课内外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实验设计要精巧有创意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如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组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教学时,在课的开始我安排用“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一点就能燃烧的纸,折成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时,纸盒肯定会被烧破。考虑到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我决定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并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课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探究大气压强时,在课的开头利用演示实验“烧瓶吞鹌鹑蛋”,即将一个用开水烫过的烧瓶倒扣在铁架台上,在烧瓶口放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鹌鹑蛋,当学生看到蛋从瓶口慢慢进入烧瓶中的过程中时,他们心中充满了疑问。此时让每个学生写出心中的疑问后交流,学生很自然地会达到共识:是什么力量使鹌鹑蛋慢慢进入了烧瓶中呢?带着这些疑问再去探究,学生就会趣味十足地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实验贴近生活且极具吸引力,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能使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之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篇8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五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位,贯穿于所有的单元之中,其主旨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实现这一转变,对任教多年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要经历一场不小的变革。虽然教师们多次参加学科培训,但真正实施起来仍然很难扭转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一时还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是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由开始尝试到初步运用,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首先应从创造性处理教材,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性活动开始。下面就在鲁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为例的教学设计来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教学案例】 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设计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和学生一块穿越到300年前,看看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并引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充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

探究一: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在实验桌上分别准备一个点滴板、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和蔗糖,小组同学合作探究,这些物质分别滴到两种指示剂中,指示剂会显示什么样的颜色?

探究二: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吃到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呢?

学生自学:自学课本40页,溶液pH值的测定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桌上准备好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白醋、自来水、肥皂水、食盐水、玻璃棒、蒸馏水、白瓷板等用品,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值。并完成下表:

规律:酸性溶液:pH

碱性溶液:pH>7

中性溶液:pH=7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提示:刚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pH试纸测出了稀盐酸的pH值,下面请同学们取刚才你们用到的稀盐酸5mL于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用玻璃棒搅拌,再测出此时溶液的pH值,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后,再测这时溶液的pH值。

小组合作探究:分别测出两次溶液的pH值

向烧杯中加入水后,单位体积内H+的数目变少了,所以溶液的pH值就变大,酸性就变弱,同理碱溶液中OH-的数目越少,碱性越弱。

提出问题:照这样下去,如果向烧杯中再加入20mL水,溶液的pH值会不会变成8呢?

小组合作探究:再向烧杯中加入20mL水后,测定溶液的pH值

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绘制出向酸和碱溶液中加入水后,pH值的变化曲线图

(三)当堂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扮演。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教师给予补充。

(五)达标检测

检测本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

【案例反思】 创设优质、高效、和谐的课堂是化学教学永恒的主题。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特别是重点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本节课主要以活动探究为主线,得出结论,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但是对探究性课堂教学,该案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想法,浅谈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设计:

1. 合理选择探究内容。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出符合科学探究学习目标要求的、适合学生探究的探究对象。为促进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性,即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回答不了他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探究内容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学习完酸和碱的性质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同学们可知道酸溶液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学生肯定能答出是氢离子。我们如何通过一个探究性实验验证你的结论呢?为学生准备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氯化钠溶液、蒸馏水及部分仪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探究性实验。

2. 合理制定探究目标。探究目标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置好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上述实验中可将目标制定为:

知识目标:知道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会设计实验验证酸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粒子是氢离子。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敢于创新的美好情感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3. 科学设计探究活动。

4.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学习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探究活动设计, 学习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设计的活动符合科学探究的本质,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猜想――解决问题――迁移创新”,这样才能使整个探究活动更有效果。

5. 教师提供必要指导。教师不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探究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让学生思维更开阔、兴趣更高昂,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通过上述探究性实验设计看出: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个性发展,通过体验探究活动成功的喜悦,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运用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参考资料】

篇9

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化学教学和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只有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更有兴趣与热情,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教学,不断提高认识。我认为初中化学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新教学设计,活化化学课堂

初中化学虽然只有两册书的内容,但每年都要求教师积极探讨,有效地备课与上课。这势必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不断研究和创新。这里举一个我平时创新教学设计的案例。

案例:《分子、原子》这一节的内容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对比于前两章的学习,其是很抽象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讲授、练习、评讲的方式对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与巩固,但是在复习的时候,学生遗忘率比较高。分析评价下来,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对于这块知识强记,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与应用。所以在新一轮的教学中,我打破传统思路进行创新,采用形象性的模型图像对抽象的内容进行教学。

我先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预习,并在家裁剪10个纸质大圆和10个纸质小圆带入课堂。在课堂中用水、氧气、氢气引入,如果大圆■■代表O,小圆■■代表H,先让学生尝试拼出一个水分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氢分子。学生很快可以拼

出:■■■,■■■,■■■,并尝试说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

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这样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印象:分子由原子构成。然后让学生尝试

摆出两个水分子,学生很快可以摆出: ■■■■■■,再总结

如果无数个水分子在一起就会形成水,让学生形成水由水分子构成的概念,总结得出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再让学生尝试用手上的圆圈摆出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有

学生会很自然地摆成:■■■■■■■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

什么会多出一个氧原子?再让学生想想办法能不能让氢氧原子在反应前后一样?有的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尝试会

很快摆出:■■■■■■再接着提问: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

氧原子是怎么到氢分子和氧分子中的?有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水分子的破裂,再进一步让学生完善微观示意图,就会得到

■■■■■■■■■■■■■,学生很快可以说出水分解的

微观过程: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再进一步总结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组。

最后让学生尝试摆出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知道水蒸发是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空隙变大,于是

很快可以摆出:■■■■■■■■■ ,总结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水分子不变,水分子间空隙改变,进一步总结物理变化的微观本质:分子不变,分子间空隙改变。

通过这种拼图式的形象化学习,学生记忆比较深刻,复习时只要通过进一步拼图巩固就可回忆,这种创新既省力又高效。

二、创新化学实验,激趣化学课堂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很多化学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生如果对实验印象深刻,对于这块知识就会记忆犹新。所以创新化学实验无疑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法宝,这里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案例1:学完酸碱盐后复习时,我采用了“花开花谢”这一新型实验,就是在一个大钟罩的塞子中插入装有浓盐酸的针筒,针尖顶端放一团棉花,将钟罩罩在插有事先用酚酞浸湿棉花的铁树上,然后再钟罩中放入一小杯浓氨水,可以很快看到铁树上的棉花慢慢变红,铁树开花了。一段时间后,再将针筒中的浓盐酸打入棉花中,过一会儿可以看到棉花上的红色渐渐褪去,铁树花谢了。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很感兴趣,对其中酸碱盐和微粒运动原理的解释竭尽全力地思考,很难忘记。

案例2:学完酸碱盐后复习时,我还采用了一种微型实验。在4根弯成V型的玻璃管中分别滴入少量紫色石蕊、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AgNO■溶液、浓氨水,在最左边连上HCl气体的发生装置,最右边连上针筒。当发生装置中产生气体时,从左边管子开始依次看到溶液变红、溶液退色、白色沉淀、白烟的现象,同时针筒中的活塞被冲开,现象很快很明显,学生在感慨微型实验神奇的同时,对其中酸碱盐的反应也会进一步巩固。

这样的实验在课本上是没有的,都是通过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知识积累和创新,才研究出适合学生深入学习的新型实验的,确实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三、创新教学语言,生动化学课堂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灵魂,幽默风趣的语言往往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对这样的语言也会记忆比较深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灵光闪现。其中,口诀、绕口令、歌曲、谐音都可以尝试创新,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欢声笑语。

篇10

一、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弊病

农村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存在很大的弊病: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堆”中,作业形式枯燥无味;题目训练要求统一,浪费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什么是分层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是指老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各自的作业。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优等生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中等生稳中有升,学困生能掌握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作业的策略,既要让学困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又要确保优等生不受“吃不够”之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各类“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

三、分层作业设计的重大意义

分层布置作业,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达到了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他们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自由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张扬,语文老师也能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1.作业类型的分层突出语言文字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学习《凡卡》第八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课堂作业:

①请你找出凡卡被打的动词。

②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内容吗?

③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凡卡还受到哪些折磨?你有什么体会?

对学困生,我只要求他们做第①题,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做第②题,而对优等生则要求做他们第③题。学困生们很快就找到了“揪”“拖”“揍”“戳”等动词。中等生通过多次朗读读出了老板和老板娘的凶狠,还读出了小凡卡的可怜,在读到“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时,学生为凡卡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优等生做第③题时,想象力很丰富,还将自己的生活与凡卡的生活进行对比,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而凡卡所生活的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个训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表达水平都得到有效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2.作业量的分层有利于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对于优等生,我着重研究具有发展性思维的作业;对于学困生,我适当增加基础性作业。

学习《假如没有灰尘》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①请选下面的一个词造句:“埃尘”“湿漉漉”。

②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危害?如果没有灰尘行吗?灰尘有何作用?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灰尘的作用?

③学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有利又有弊?你怎样看待事物的利与弊?请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某种事物。

学困生完成难度小、题量少的第①题,中等生完成难度和题量有所增加的第②题,优等生完成稍微费脑筋的第③题。这样设计,可以让学困生“跳一跳就摘到苹果”,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一般的学生也能提高学习能力。

3.作业难易的分层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指导学生

学生语文能力参差不齐,老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新三个目标,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给他们搭建便利的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享受到成为作业主人的快乐。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按知识结构难易的程度,我把作业分成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三个层次。一颗星是基本练习,重在基础知识,如生字、词语、朗读、背诵等方面的巩固练习,适用于学困生。两颗星是语文知识的综合练习,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运用,如词语的运用、句子的练习,适用于中等生。三颗星是语文知识的课外拓展,属于提高层次,优等生可以选做这些题。

回忆课文内容,连一连

小水珠的 停机坪

小蜻蜓的 歌 台

荷叶是 小青蛙的 凉 伞

小鱼儿的 摇 篮

选词填空

座 架 把 块 只 片

一( )石头 一( )雨伞

一( )蜻蜓 一( )楼房

一( )树林 一( )飞机

照样子,完成练习

金灿灿

飞来飞去 ( )来 ( )去 ( )来( ) 去

很多很多 很( ) 很( ) 很( )很 ( )

这些作业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保证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提高了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作业趣味性的分层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作业,这样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新型玻璃》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①长大后想当老板赚大钱吗?请开个“玻璃专卖店”,把课文中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

②上网查询: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哪些新型玻璃?

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设计出什么玻璃?请拿起你的笔,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设计。

班里有一位女生设计的玻璃是“防晕车的玻璃”,因为她每次坐车都晕车,翻江倒海似的吐出来,痛苦不堪,车上要是能装这样的玻璃,她就不会害怕坐车了。还有另一位同学要设计一种“助睡眠的玻璃”,房间里装上这种玻璃,人类就不会再遭受失眠的痛苦了……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功能的玻璃,在学生的笔下被设计出来了。

这样的题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样的作业设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会学,形成良性循环。

四、分层作业激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分层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老师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自己挑战。

对学困生要降低门槛,激发兴趣。学困生接受知识慢,教师应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实际的知识。这样,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每次布置作业,我都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让他们能轻松地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中等生要树立信心。中等生最常见的问题是,他们甘居于中流的位置,畏难,退缩,不思进取。机会到来之时,他们会说:“我可能会失败,别人一定会取笑我的。”这种心态妨碍了他们内在潜能的发挥。他们常用的借口是:反正我得不了第一,也不想得第一。其实他们并非真的不想争上游,而是潜意识中害怕失败和挫折。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可能获胜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少不了困难的磨炼。对此,老师要在一旁鼓励学生勇敢地走进生活,寻找自己的位置,驱除学生害怕失败、害怕竞争的心理。

优等生要认清不足,超越自我。教师要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在平时给他们另外布置一些相对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不断接受挑战,拓宽领域,同时不断肯定他们。

通过一年多的分层作业设计实践,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这两个表格的数据,我们发现设计分层作业后,学困生越来越少,而优秀生不断增多。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施,使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分层作业设计值得关注的几个小问题

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各有千秋,但是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天性是一样的,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有“摘得到”的成就感。分层作业在这一方面展示了其优越性,但也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小问题。

1.不能放任自流,老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挑战难题

个别孩子上进心不强,拈轻怕重,本可以顺利完成的题目,由于懒惰就草草完成了事。老师一定要独具慧眼,避免学生浑水摸鱼。

2.学生的等级不能一锤定音,要相信朽木也可雕龙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困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中等生的水平,中等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可以跃入优等生的行列,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并改变作业布置方案。

3.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