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9 13:11: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美术教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

篇1

中国有着绵延上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但在数千年的时间中不变而沉淀下来的教育习惯与教学心理却是一以贯之的保守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的心理原本是告诫与提醒中国人学会居安思危,学会未雨绸缪,但这种适当的提醒谨慎却逐渐发展的偏颇过了头,演化成一种悲观、放弃、见不得失败、只受得成功的思维模式,并应用在了教育方式中。从这一点来看,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我们中国人尤其需要采取赏识教育,鼓励学生的尝试与失败,而非只要有一点点的失败就去训斥与批评,或者加以否定和警告。

2.职业学校学生的受教育经历需要赏识教育

职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自小的受文化教育经历多是批评多、表扬少,长此以往,自信心受挫,更加不愿去尝试,接受不了失败与打击,整体在教育的接受方面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样的受教育群体,教室能够做的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与支持,减少甚至不用批评与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在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与学生的长期发展。3.美术教育需要赏识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她们来自四面八方,拥有着不同的学识背景与美术学科基础。而就某一班级而言,很可能出现同一班上肤色不用,方言不同,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等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很小就有了素描、油画、书法基础,也有的学生连三原色为何物都不甚了解;有的同学初高中时期为了文化知识学习,不曾接受过美术教学。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就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采取赏识教学方式,在鼓励与赞扬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术表现出接受状态,此后再进行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更好的接受美术知识的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心理学意义

1.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运用心理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核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鼓励与赏识学生,是学生感受到被他人认可与赞扬,从而满意自身的行为,逐渐的增强自信心,接受自己。职校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时期,如果此刻进行赏识教育,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与赞赏,能够有效地扭转学生过去在文化课业上对自信心的打击。这种由外到内,再从自身焕发出的新的自我肯定能够更加深入的巩固的在学生心里上形成成功与自信意识,有利于今后的美术教学,更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在长期上的发展。

2.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的动机或者说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根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教育中,更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反过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也极大的受其学习成果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学生家庭困难,父母期望极高,学生带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或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抗打击性强,学习中“屡战屡败”,却依然不减学习兴趣。但倘若我们的学生属于以上两类之一,他们的学习也大多很成功,也就很少会上职业学校。因此,归根结底,我们要提升教育效果,更好的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赏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教育,它通过鼓励与激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希望自己的学习有成果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扬与鼓励等相对的外在化来表现出来。当教师对学习的学习加以表扬或者赞赏,学生会从中接收的信号,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成果的,自己的辛苦付出是有回报的,从而更加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这样的良性循环一再重复下去,逐渐形成了学生固定的不再脆弱的学习动力,并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美术课堂上的赏识教育

1.赏识学生的绘画兴趣

有句名言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一定会遇到困难,但一旦产生了兴趣,这些困难就会变成别有一番风味的乐趣,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因人而异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兴趣化教学,受教育者有了兴趣,在兴趣中逐渐萌生出艺术感应的想法,从而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赏识性培养。美术教育的开始部分,一般是引导学生拿起画笔随意的进行涂鸦,按照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创作”。而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交上一幅自己的“处女作”上来,此刻便是赏识性教育的最好应用机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找出他们作品中的闪光点,发掘朴素的画笔下的精彩之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适时的引导他们向着更加正式的创作方向前进,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保持并增加了自身对于美术的喜爱,更能在表扬中教会学生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一举两得。发过来,倘若教师看到学生杂乱无章的画法就严厉的批评学生,使用强硬的方法灌输正规的美术画法,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给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得他们丧失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厌倦上美术课,那么这样的美术教育就真的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了。

2.赏识学生的提问技巧

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常常是采用灌输式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极易丧失对美术的课堂参与兴趣,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低下,学生难以有效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进度也难以跟上节奏。因此,教师应当学会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也有必要设计一些有深度、避免生硬肤浅、留有独立思考与想象空间的问题,用以从外界激励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产生共鸣。当学生对老师提问或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应当更多的采用诸如“这个问题回答的好!”、“问的好,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类似的赏识性语言,从而给本来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时间短暂,教师要注意提问时间的控制,以免分散教学目标,使学生脱离教学主线,脱离对美术作品本身的理解与思考或是学生自身的创作思路。

3.以分数作为赏识学生的具体性激励

有人曾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确,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我国,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分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加以评分时给分不要过于严苛,要适当的宽松给出激励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个惊喜的分数,学生为了下一次的“惊喜”自然会努力学习;对于有进步的同学,更要多加鼓励,不纯粹的进行众学生的横向对比,而要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进步,给出进步分值,依次减少本身美术基础不高的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的情况,鼓励他们尽快的跟上整体的教学水平;最后,多使用赞美性评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适合作品的评语,使得学生体会到自己受到足够重视与欣赏,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潜力。

篇2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quot;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

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会有上一段时间的"考级"之争。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篇3

当同学们伫立在一幅幅美术作品前,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们在尽可能讲授一些基本知识以外,更需要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引导并带领同学们积极拓展美术实践活动的有效空间。

实践一:以“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促进某一教学项目的整体开发、设计,充

分体现区域特色课程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考、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

早在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就创导了著名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得到迅速推广,并发展成为多种不同的单元教学法。

我国目前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积极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美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强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几个课时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主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适用地方主题性课程的开发,又便于体现灵活多样的技能训练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地方特有的资源来组织教学,如乡村的麦秆、黏土、谷类、果壳、竹木等,海边的贝壳、卵石等,城市里的易拉罐、各种包装盒、装饰材料的边角料等等。WWW.133229.coM

学生作业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和装饰,提高作业的品位。某一日本学者说:“学生的作业不是垃圾!”说的是要珍视学生的作业,美术教育就应该设法让学生的作业更美,有更高的品位,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充满自信,而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各地学校纷纷研究开发综合课程,而美术作为一种表达语言是最能与各学科有机结合的。我们的做法是将寓言、童话、历史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设计、制作木偶或面具,以及相应的服装、道具、舞台进行表演;将物理、数学知识制作有创意的文体造型或运用于室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之中……

结合团队活动组织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然后组织教学。比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剪纸、刺绣、蜡染等教学内容让学生调查身边擅长此类艺术的艺人,请他们讲述这一艺术的传说、历史、特点、方法,收集相应的资料,然后回来创作;我们还组织学生调查社区(乡村)的历史和变化,让学生结合社区(乡村)的地形规划设计未来的社区(乡村),并分头设计制作各种建筑模型,然后将全班的建筑模型结合绿化、休闲、文化、服务等功能的需求,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组合成一个社区(乡村)整体的模型,最后可以此举办主题班会,届时可以请家长、社区里的人们一起参加,听学生们的想法,也听听大家的意见。

无论是乡村的麦秸秆、谷类、果壳,还是城市的易拉罐、包装盒、装饰材料的边角料,或者是民间传统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我们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其中的响应内容,采用“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实现地方特色的课程开发,从而摸索出美术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平时的作业展览时,展出的每一件美术作业旁都配上一本活页夹,其中存放着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时所做的文案。比如,中职学生服装设计的作业(在一个等人大的服装模特儿架上制作的以创意为目的的作业),在其文案中包括:服装设计知识,不同风格服装资料的收集(电脑打印、画报剪贴、手绘或复印)与说明,自己的服装设计稿(手绘、电脑绘画或实物拼贴)与设计意图,计划采用的材料(包括布料、线绳、纽扣、敷料以及废光盘、瓶盖等杂物),在制作时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了这一问题,最终的作业效果(照片),作业的体会或小结等。可见,我们不仅要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业,更要看重学习过程——学习、计划、研究和思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我们是通过“主题性单元教学”的方式去实现的。

实践二: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展使学生视野开阔、激情倍增,同时也让校园文化更添风采

与教学结合紧密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展览,可以使美术教学出奇制胜、别开生面。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且能给学生创造学习美术的浓厚气氛,使其在自觉、主动和热情中学习。同时也为实现美术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学生阶段性作品(作业)汇报展。这种展览可不间断地举行,因为美术教学中阶段课是我们惯用的设课方法,也称强化训练。只要完成一个阶段课,接着就来一个学生作品(作业)汇报展,这样既可以鼓励先进的学生,也可促进后进的学生,也让所有来“读画”的观众评出优秀的作品编入画册,从而又提高了展览的品位,扩大了美术教学的影响面。

教师作品示范展。这种展览适宜安排在新学年之初,此时正值新生入校,豪情满怀。新的一天带给他们美好的开端,预示着今后的路将是什么样的一幅图画。教师的示范作品能够带给同学们美的享受,美的追求。同时,在技法表现上也能给以同学们一定的启发教育,为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绘画之路上注入新的活力。

分门别类专题展。这种展览一般适用于单元展、年级展、不同美术专业展、非美术专业兴趣特长展。比如:现代招贴画展、标志设计展、民间剪纸展、蜡染、扎染作品展、挂壁制作展等等。这种类型的展览,具有很好的可欣赏性,人人喜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成就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激发更好的学习热情。

全校学年大型展。这种展览是指举行学期展、学年展、分届展等等,一般选择上述方法之一种。比如分届展,可以把某专业班级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作个总结,并评选出更优秀的作品。学校不仅要发给学生美术作品收藏证,还将被藏的优秀习作推荐参加全国、省、市级举办的学生技能制作、美术作品比赛,或推荐到有关报纸、杂志发表。

篇4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在教学方面,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也不会得到有效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已经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结合了多媒体技术,对于语文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运用PPT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集中到课堂上,主动掌握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适应时势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对周围事物很好奇的阶段。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应如今时势的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导致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理想,课堂效率低下。因此,顺应时势,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及人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构建自主、开放、探究学习方式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和点拨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来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手、口、脑,使之协调联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讲究实效

教师要用最简单的教学形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效。比如,使用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具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自制课件,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教师在课件制作前,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确定位,抓住切入点,恰当选用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当教师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小学语文课堂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动听的音乐、多彩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增添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的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因此,教师要懂得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在教学《背影》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父亲在蹒跚地走着,然后艰难地爬上月台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篇5

提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笔者拟在本文中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与学方式变革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网络的跨时空性等,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枯涩、干瘪,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传统的讲台上,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就其美育目标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不只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暂,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学生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篇7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篇8

4月12日,我们调研组赴宁波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下午到余姚市高级中学(职业技术学校)、舜水中学四所学校进行一天实地考察调研。这次以“提高音体美课堂效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为我市教师提高特长创造更大的助推力。

这次调研主要采取观察、了解、听课、交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对余姚市学校进行全面交流。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教学活动灵活多样,周一按照惯例音乐社团活动,周二是体育社团、周三是美术社团等,周五下午是学生按班级展示美术等技艺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推门课共听3节课堂音乐课,其中一个班级是声乐班共15人,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进入教室、其他学生可选美术、舞蹈等,还有尚未选课的学生的在教室里可以自由阅读书籍。

一、调研学习的收获

(一)组织管理讲究规范,机制不断完善创新

美术课程的建设需要管理和经营,学校的人、财、物、事、信息的管理制度及其建设,是实现学校管理、理顺学校管理过程与环节的重要保证。不仅仅有学校的整体五年规划,更有艺术方面的年度专项计划,除以上规划外,还以有较完善的学科评估督导方案与具体措施,鲜明的提出“大造魅力小班,让教育精致,让学生自主”办学的理念,把美术教室往专家工作室发展,美术老师的名字命名工作室,以此来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值得我市学习。

(二)经费投入不断的增加,场地设施资源更趋完备

曾经学校的美术教师也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从事美术教学,再者多媒体以其他影像资料,许多学具与教具很难配齐。从评估情况来看,各校近几年来对美术设施设备的投入随着经费不断增加,各校均有不同层次的固定美术专业教室,有一定的写生器材与教具,部分学校有书法教室、手工教室等,为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美术教师的队伍不断的扩大,教学业务持续上升

近几年以来,余姚市美术老师的数量不断增多,教学业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教学常规深入落实,教学“五认真”规范发展

几年来,余姚市教育局了有关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常规专项培训文件,并随后进行了教学常规培训,对相关的备课、上课、教研组建设,作业、考评管理等方面有了明确的规范。有3个省级艺术课题。

二、结合库尔勒市中小学美术教育谈谈存在着主要问题

(一)美术课现存的状态

1.问题一。课程与师资安排问题多。目前市属公办中小学48所,民办中小学6所,公办幼儿园14所,在校生70000人,教职工6880人。其中:美术专职教师170人,汉语中小学美术专职教师123人,民语中小学美术专职教师47人。部分兼职教师的课务没有做到相对集中。部分学校还将美术课分包给班主任、校外聘请代课教师、退休教师等,不能保证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2.问题二。教材内容过于笼统,内容多而杂。学生每周两节美术课学的过于笼统,基本都是按照人民美术出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进行上课。有时候一节课的内容有的学生感兴趣,而有的学生不感兴趣(如有的孩子喜欢绘画课、有的喜欢手工类课),他们对自己不喜欢的课业类型课,就会缺乏积极性,甚至不准备学具,上课就无法正常进行。导致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自己的美术技能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

3.问题三:教师的专业和教学问题。以市二小校为例:美术教师基本上都是18节课以上再加每周两节的兴趣班课,都在20节课以上,每天都是4~5节课。美术教师每天忙着在每个班之间来回穿梭,没有时间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进行专业上的训练(如练毛笔字、画画的时间基本没有,美术教师都是抽课间操和中午时间进行专业练习)。导致美术专业教师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准备不充分直接进班上课。教学方法古板缺乏灵活性,美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基本功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不断薄弱下滑。

(二)教研与科研方面有待加强

1.学校教研组织分散,活动主题不明。大多数学校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综合组,却没有统一性、集体性活动,“唱独角戏”过多。每年教研组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与研究性方向。

2.科研意识薄弱,不善总结归纳。全市学校有艺术课题的少,只占考评学校的8%。教师论文获奖与期刊发表层次跟不上。

(三)课外活动方面

很多学校还没有形成一定有层次的系列性艺术节活动,安排活动比较随意,缺少规划与方案措施。学生的参与面还没有达到60%的要求,更多的学校考虑操作上的方便而忽视了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的规律。

(四)考评方面

还有不少学校的教学方向不清晰,教学目标达成度低,难以达到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年级素质要求。

三、库尔勒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科学设置课程与安排师资

1.要开齐开足开好美术学科。全市48所学校已经开齐了美术课程,但开课层次差异大。由于各种原因,可能还存在部分非中心校与片校没有开足美术课程,或是变换课程、少开课程等情况。所以,开足开好美术课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反映了W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教育质量的受益。课程实施总体上来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专职与兼职教师课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根据每个学校的情况,自行制定课程。如:一二年级每周可以是按照统一的教材走,遵循让学生对美术的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从三年级开始选修自己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儿童画、科幻画、水粉画、版画、国画、油画、雕塑、手工、剪纸、素描、彩铅画、线描等),根据本校的美术教师专业情况开设以上相关的社团班。学生走班,时间固定、场地固定、教师固定,学生选修自己喜欢的音体美专业社团班。因此,科学的安排课程、合理地安排教师是开好美术课程的关键之一。聘请巴州或校外美术专业人士每周两次作指导等,保证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化的提升。

(2)学校整体课程安排:1~2年级每天可以开设5节课,3~6年级可以每天开设6节课;7~9年级可以每天开设7节n;上午是文化课的学习,下午就是音体美专业课的学习。音体美教师单周进班传授国家研发的教材内容,双周在自己的社团教室等待学生走班进行专业训练,让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就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二)外在条件要求

1.领导的重视。音体美课一直作为“小三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不被重视,如果领导把它当作主课来要求安排,那么音体美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将体现出很重要的存在性。孩子的音体美学好了,文化课自然就上去了,文明修养艺术素质都能提高了。

2.师资配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日积月累的成果。并不是其他的文化课教师就能教授的,要想孩子也能学得专业,就只能是专业型的教师才能教授。所以需要配齐专业教师。

3.场地需求。每个社团班都要有自己固定的专业教室,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能被打扰,作品才能得以完好的保存,学生才能从积累的作品中看见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篇9

2. 校本课题保证实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操作过程中,陆续发现了新的问题,即规划课题虽已分解为部分子课题,但一些教师仍然觉得范围大,不易操作,为此感到迷茫。当时恰逢长春市教育局周国韬副局长对全市的小课题研究工作进行详细的部署,我校就派教师多次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小课题培训,使教师认识到小课题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依据小课题研究,就能很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对小课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借此机会,鼓励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从此,我校开始走上了以小课题研究带动规划课题研究,以校本科研促进教师成长的道路。

3. 规范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首先,科学选题,明确目标。选择确定研究问题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课题来源于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研究的课题,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呢?我们送给老师三把钥匙:即“小”、“实”、“值”。小就是切口小,要从身边的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选择易操作、以小见大的问题进行研究。“实”就是实在,既要贴近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校的规划课题,又要从教师本人的现有水平和特长、爱好出发,选择确实存在的真实问题。“值”就是有价值,选择的小课题要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在“小”、“实”、“值”原则的指导下,学校领导和教师纷纷选取了自己小课题的研究题目。这些选题来源于三个渠道:学校规划课题中的子课题、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根据教师特长和爱好进行的选题。如,《六、七年级语文学科知识的衔接研究》就是规划课题《中小衔接过渡期教育的研究》的子课题;王伟老师的小课题《结合字的本义识字方法研究》,源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识字量大、效率低的问题;蔡丽莉老师的小课题《学生写字技巧指导方法的研究》就是根据她书法好的特长进行选择的。最初,个别教师混淆了小课题题目与论文题目,例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英语学习兴趣激发》这就是论文题目,而小课题的题目要体现出学科、年段、内容等关键词,经过培训,教师改为《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培养方式研究》、《通过“录音”活动激发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研究》,这样就使小课题在选题方面明确了方向,富有科学性,为教师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4. 积极实践,提高实效。我校小课题研究本着立足课堂、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实践反思——理论学习——行动研究——案例积累——提升实践”为基本思路,以课例研究和教学反思为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采取个体研究和群体协作研究两种模式,使小课题研究真正做到“研究自己,为自己研究”。我们将“主题研讨+分项研究”作为教师群体协作研究的模式之一,即从确定研讨主题入手,以分项研究为主要形式,以课例研究为平台,开展小课题研究。在群体协作课题《六、七年级语文学科知识的衔接研究》中,语文教师发现,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些古诗在中学再次出现,如《浣溪沙》、《龟虽寿》、《观沧海》、《春望》等。那么,这些古诗在中学再次出现的意图是什么?如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基于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将“古诗教学的衔接研究”作为学期研讨主题。首先,教师互看教材,交流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然后对该年段古诗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讨论同一首古诗在小学、中学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接下来进行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的课例展示;课题组的每名教师针对研究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同研究点进行分析诊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课题组成功地总结出古诗教学的衔接策略:营造古诗学习氛围;重复内容分段设计,由简及繁,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教学实行由扶到半扶、半放,最后让学生放手自学;学生活动和古诗考核整体规划。教师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实现了专业成长。

5. 积累反思,提升成果。积累过程性材料和总结研究成果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部分。以往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研究工作做了很多,但是在结题时却拿不出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很难进行成果提升。经过学校领导的培训指导,教师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所做的访谈、问卷调查和不同阶段的实践材料,搜集整理相关教育科研理论,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材料,定期对过程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成了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学课例等。及时反思,不断总结,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成果。

6. 制定小课题奖励制度。为了保证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的百分率与研究质量,学校不仅做到一题一档,而且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教师校内获奖的小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校进行交流推广,年终考核加分奖励,而且推荐到市里参加评选;市里获奖的小课题成果允许立项为规划课题;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各种评优和外出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些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推动了小课题研究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