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9 02:15: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习重症监护室,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本科室来自不同院校的60名实习医生进行洗手情况调查,其中男35名,女25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3岁,其中研究生25名,本科生35名。
1.2方法 在实习医生实习时根据卫生部洗手规范设计观察量表[4],对ICU实习医生洗手情况进行观察,按照洗手技术和洗手指征标准的要求,由院内感染控制专家为实习医生进行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培训。实习结束后由固定观察员再次观察,评估行为干预后ICU实习医生洗手指征、洗手技术的掌握情况及ICU实习医生手细菌培养情况,并对收集资料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1.2.1教育内容 由专家和ICU固定观察员先对实习医生进行洗手知识、态度及行为教育,再对实习医生进行洗手指征、方法和规范洗手标准的讲解及操作规范。
1.2.2教育培训方式 科室对全体实习医生组织集中讲座,印发资料,全员培训,发放洗手流程图,提供免洗手消毒剂,建立有效的洗手监督机制,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建立实习医生对洗手行为的信念,教育者不断进行技术指导,定期对学习效果评价,以提高实习医生的洗手依从性。
1.2.3观察程序 选定ICU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具有主管护师以上的带教老师作为固定观察员,跟踪观察实习医生的洗手情况。采用卫生部洗手规范要求的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表包括实习医生的一般资料、所从事的操作、是否按照洗手指征标准的要求洗手,洗手的技术是否达标等。
1.2.4样本采样及处理 采样按照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被检人员双手五指并拢,将浸有相应中和剂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2次(1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衣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判定标准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手卫生标准≤5 cfu/cm2,医护人员手的细菌总数II类环境空气≤5cfu/cm2为合格[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手洗手指征执行情况,见表1。
2.2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手卫生知识、洗手方法正确情况比较,见表2。
2.3干预前后重症监护室实习医生手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到,见表3。
3讨论
3.1由表1可见行为教育培训前ICU实习医生以接触任何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立即洗手消毒、无菌操作前后及由污染到清洁操作后洗手执行率高,而如厕后,自身接触后洗手执行率较低,表明实习医生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忽略了对患者的保护,有的实习医生认为洗手是为了减少自身感染,而对预防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控制交叉感染意识薄弱,从另一方面思考也可以看出ICU实习医生对洗手的认识还只处于认知阶段,还没变成一种自我信念,更没贯彻到行动中,这与钟洪花[6]的调查较相符,因而如何使ICU实习医生建立洗手"知--信--行"的链条是需继续研究的课题。表1中不难看出在干预前后实习医生自身接触洗手率均较低,表时还未引起ICU实习医生的高度重视,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考核力度。因而,为了提高ICU实习医生洗手的依从性,应从各方面努力,使其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建立促进行为改变策略,加强自身的行为训练等,帮助实习医生建立起"知--信--行"的链条,自觉正确地执行洗手行为。
从一开始进入ICu就感觉恐惧陌生,甚至百般无奈;可是,事实并非所想,因为有护长挤出宝贵的时间給我讲解科室的每一个细节详细情况,当中向我提问,可我的回答并不大满意;在接下来的护理工作中,老师都会指导介绍病人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让渐渐我适应ICU的理工作,深入认识关爱伤病人的观点强,工作中应细心耐心,洞察力强,应变能力强,接受能力强才能促进减轻病人的伤痛,促进康复。让我接触到课本之外平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的知识。
从实习到现在时间短暂,即使我不够聪明,动作有些迟钝的,可是老师不厌其烦很耐心的給我讲解吸痰、约束病人、翻身拍背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分析气管插管、多处骨折、脑损伤病人等等的护理要点,一次次给我锻炼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当疾病严重到危及患者生命时,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是不能被预防的[1],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临终关怀护理,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社会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其适应并接受这样的现实状态。而这些在重症监护室如何展开,以满足各方需要,是当前ICU护理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新挑战。笔者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预计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效果不错,现概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预计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的6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无误[2],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34~91岁,平均(67±2.9)岁,所患病种中,颅脑损伤8例,多发伤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6例。
1.2临终关怀
1.2.1患者方面 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是护士的职责,不能因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而家属又不是时时刻刻呆在旁边而懈怠,应加强慎独修养[3],护理服务方面,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床位,以保持床铺干净、整洁。保证根据心电监测或听觉反应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想做又没做的事或者想说而没说的话,尽可能让患者与家人待在一起,甚至可趁患者意识清楚,多见见家人。总之,应尽量考虑到患者的自尊心,使其处于舒适、安静的状态。
1.2.2家属方面 对于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释,告知家属患者可能随时死亡,即使寸步不离的护理也可能出意外,即使家属亲自护理有时也可能看不到患者断气而后悔,这些都要和家属说清楚。在护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向家属介绍监护室的探陪制度,提供探视时间以满足家属的探视需求,缩短患者与家属的距离。注意和家属的沟通,让其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性,以达到能够接受事实的可能,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满足合理要求。
2结果
本研究中对68例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关怀,其中49例患者在院死亡(10例征得患者同意转普通病房一直陪伴),19例待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护理后正常死亡,所有家属对于护士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都给予理解,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特别是患者临终时提供的一些表达内心感情的指导。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治愈疗法,而是进行适当的医疗及护理,以达到减轻其症状、舒缓其心理,让患者相对较舒适地、有尊严而没有遗憾的走完生命最后一程[4]。临终阶段一般认为是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人在这个阶段必然需要护理,此阶段患者病情较重,因有多重潜在因素存在,突发死亡的可能性大,而ICU不同于普通病房,封闭式管理让患者和家属没有一直在一起的机会,这些都导致患者的最后照料、对家属的安慰成为ICU护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
在整个临终关怀护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一个"死亡教育者"的角色[5],这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通过指导家属坦然地对待死亡,帮助患者保留最后的一份尊严意义重大,他们是与临终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人,肩负着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生理需求的任务。临终患者往往住院时间较长,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虽然无治愈的可能,但护理人员也要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以尽量延长患者生命。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进入临终阶段时,多以处于昏迷状态,但资料显示[6],患者渴望亲情,渴望各种非语言交流来安慰,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应视其一个完整的个体,使其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当然,临终患者都希望子女及家属陪伴在身边,毕竟,家属才是最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的人,再专业的人也不能代替的,在家人旁边,也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患者在弥留之际,家属床旁团聚和告别,也可减轻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
传统上[7],许多患者愿意"在家死亡",强调子女竭力送终,但因家属没有医疗知识,导致患者疾病的最后阶段受了很多苦,这与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是不同的,在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在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帮助下协助患者渡过临终期,经验更加丰富,同时给予家属相关指导而充分尽到义务,也保证了精神上的慰藉。
总之,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为保证人道主义精神,它需要护理人员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为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6):540-543.
[2]张姬,沈宁.颅脑损伤患者家庭健康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0(2):136-138.
[3]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1,24(8):408-411.
[4]魏誉民,余婷谢凤兰,等.护士在临终患者中的真实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9,42(4):301-304.
新生儿重症监护指对病情不稳的危重新生儿实施持续护理、连续的呼吸支持以及其他干预措施[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医学已由生物医学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工作也从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护理,重症监护下的新生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和心理问题,优质的护理可帮助患儿在生理、心理及社会交往的方面保持舒适状态,达到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同时使患儿在治疗环境中健康成长[2]。本文运用舒适护理对重症监护新生儿实施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新生儿重症患者135例,其中2012年9月~2013年9月73例,男39例,女34例,年龄1~26d,平均(13.1±4.6)d,体重2160~4780g,平均(2850±740)g,其中新生儿窒息24例,早产儿18例,肺炎13例,新生儿咽下综合症10例,新生儿黄疸8例;2011年9月~2012年9月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1~28d,平均(15.2±5.4)d,体重2120~4840g,平均(3010±760)g,其中新生儿窒息21例,早产儿13例,肺炎1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症12例,新生儿黄疸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环境舒适护理病室温度维持在24℃~26℃,湿度55%~65%,光线适宜,定时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滋生;保持病室干净、整洁,布置科学、合理、温馨,床单、窗帘、婴儿服、墙面及医护人员工作服等选择温暖的颜色;根据患儿情况调节灯光强度,避免直射患儿眼睛,用深色布单遮盖暖箱,24h昼夜循环,为患儿营造幽暗及昼夜交替相结合的周期性光照环境;病室声音刺激控制的60dB以内,医护人员换用软底拖鞋,说话、走动及操作要轻,尽量减低医疗仪器工作及报警声音等噪音,切勿把仪器放置在暖箱上或在暖箱上填写记录,避免振动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定时给患儿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在患儿视觉范围内放置颜色鲜艳的可爱玩具或动物卡片等,促进患儿心情愉悦。
1.2.2生理舒适护理放置患儿时先侧放,再摆放成"鸟巢"式;为患儿沐浴1次/d,及时更换尿布,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患儿衣物选择全棉系带的,尽量减少对婴儿肢体的约束,治疗中给患儿戴上保护性手套;喂奶后竖抱患儿,使其趴左肩部轻拍背部,排出吃进的空气;在患儿颈部和肩部下垫折叠的方巾,使肩部略高,有利于患儿呼吸通畅;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操作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患儿的疼痛感,治疗前,轻轻触摸或唤醒患儿,使其有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化验;对气管插管的患儿适当使用镇痛剂,以减少疼痛感,固定插管或置管时,用最小面积的胶带,撕下时顺着毛发方向,轻轻撕下;采用静脉留置针,减少侵入性操作;治疗时间选择患儿其他生理得到满足时,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集中进行,减少夜间治疗,给易惊醒患儿佩戴帽子和耳塞,保证患儿睡眠质量。
1.2.3心理舒适护理入室时医护人员可紧抱患儿,握住其双手,进行眼神交流并与患儿说话,轻轻抚摸患儿脸部及胸部皮肤,消除其恐惧感,固定同一护士持续护理同一患儿,增加亲密感,睡前哼唱摇篮曲,使患儿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进行侵入性治疗时,给予安慰奶嘴,使患儿双腿屈膝靠近身体,轻压上肢靠近胸膛,保持屈曲,增加其安全感;沐浴前后给予新生儿抚触,传递爱与关怀,让其感到安全与被爱;观察分析新生儿的行为,了解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到"因情施护"。
1.3观察指标比较舒适护理实施前后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儿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结果
实施后患儿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前,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4.5%,实施前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1.0%,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舒适护理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整体护理模式,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保持愉快状态或减少、降低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身心保持最佳状态,达到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目的[3]。舒适护理的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在护理中治疗疾病,同时获得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愉悦,其效果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一致认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4]。新生儿在母体子宫内时温暖、舒适、幽暗、噪音低,无疼痛刺激,离开母体后,对外界环境和医护人员感到陌生,缺乏安全感,容易恐惧、焦虑,且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而重症监护室患儿病情复杂、严重,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5]。
通过实施舒适护理,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避免患儿产生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相关研究发现,疼痛、噪音、光线等可是新生儿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同时,改变其生理及行为,尤其是对早产儿[6]。疼痛是不舒适的最严重形式,反复的疼痛刺激有可能使新生儿脑结构和功能重组,损害患儿神经细胞发育,对其以后的社会交流及行为产生一定影响[7]。噪音干扰严重影响患儿睡眠质量,引发心率增加、周围血管收缩,而突发噪音会使患儿哭泣、烦躁,导致血氧饱和度及生长激素水平降低,颅内压升高,加剧患儿病情;强光会损伤新生儿视网膜,影响其视觉发育,严重者可导致弱视、斜视。实施环境、生理的舒适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穿刺、化验、检查次数,尽量避免患儿产生疼痛感;降低护理人员活动和机器设备的声音,减少噪音干扰,利用音乐、玩具、卡片等刺激患儿听觉、视觉,遮盖暖箱,避免强光刺激眼睛,保护视力发展,保持患儿心情愉悦,促进治疗及康复效果;选择适当的治疗时间,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提高生理舒适度。重视患儿的心理护理,舒适的、安慰奶嘴、拥抱、抚摸、亲吻、眼神或语言交流等发育支持性护理可使患儿感受到安全、关爱及满足,改善睡眠状况,增强心理舒适感,保持身心的最佳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涂满梅,聂娇,汪金秀.舒适护理在NICU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34-35.
[2]吴丽青.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舒适护理的体会[J].健康必读,2012,11(11):313.
[3]刘慧霞.舒适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患者生命质量的评价[J].北方药学,2013,10(3):168-169.
[4]徐娟,刘希杰,董荣芝,等.舒适护理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6):172-173.
护理人员 压力源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活动所选择的对象为我院2013年01月份至2014年01月份期间,在本院及其他医院进行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调查,以其原始调查资料为本次分析的基础依据。利用分析法针对100名监护室护理员进行访问调查并分析减压措施。
1.2 一般方法:利用抽样调查的途径,针对100名监护室护理员进行访问调查。
2.调查内容
2.1 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特殊而导致的压力源
2.2 来自周边环境的压力
3.调查结果及探讨
3.1护理人员工作模式
护理人员工作模式的变更,他们的工作模式变为单对单的模式,也就是增加了服务的责任性和整体性。经调查显示这种护理人员的工作模式是体现人性化先进服务模式的代表,国内的这种单对单服务指的是,患者住院期间的一切需要都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全权负责,护理人员会用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去照顾观察患者,包括平常的心理护理、生活照顾、健康教育等等,同时也会与患者家属保持一定的联系,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那些慢性疾病、危重病,对医学不了解的患者自然也接受不了疾病,家属的不支持,就会觉得护理人员不称职,严重的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格侮辱、威胁等等。种种因素都成为压力源,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心理准备不充足的年轻护理员,更觉得不好适应。
3.2 劳动力度
劳动力度大,调查结果表明近80%的护理人员觉得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但要记录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而且还要维护病房的环境良好,对病房进行及时的打扫并做好对病人的心里安抚,最为关键的是掌握患者的病况,及时把相关问题反映给医生,并告知家属。患者病况变化迅速,急诊患者络绎不绝,突发状况时有发生,以至于护理人员加班加点,亚力山大。
3.3 工作风险
工作风险大高。现如今,几乎每一个来医院会诊的患者对护理服务不论在态度还是质量方面都要求甚高,所以护理人员经常会为不小心说错话引起矛盾而担心,还会担心在护理的过程中,用药或者其他方面出现差错而使患者病情恶化或延误,所造成医疗事故,因此护理人员一直处于心思缜密状态。因为上述情况以致于使护理人员经常受委屈,把自己的情感压抑,在精神上做出妥协,因大多说护理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只是的训练。所以很容易使心里受损产生焦虑、自闭等等情绪。
3.4 来自周边环境的压力
现如今医学方面的一大难题是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所引起的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血源性的感染,因护理人员的工作是避免不了与患者的血液等接触,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不慎被枕头刺伤或是对一些不确定的感染急诊患者的接触等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身心健康的威胁。
3.4.1 来自外周围的压力;护理人员希望自己是人民心中的“白衣天使”,但护理人员在外界中却被认为是高薪聘请的“全能保姆”。社会档次低,升职及深造的机会甚少,外国护理专家觉得要提高一个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物质与精神的奖励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护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中专出身,虽然通过自学达到了大专的水平或少数人达到了本科的水平,但付出并没有得到肯定,这不得不让护理人员产生失望、自卑等心理。而这种不良情绪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直接产生影响。
3.4.2 来自自身的压力;护理人员的工作特殊,所以经常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的状态,而且生活时间不固定,周夜班频倒造成生物钟凌乱。因与生物钟相关联的的激素分泌需要相对的时间才能复原,所以造成体力不足,睡眠质量严重下降等情况。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越发地频繁,生活规律不稳定造成的用餐时间不确定,消化酶规律遭到破坏,而使食欲下降,随着肠胃病等症状的频繁出现,也在成了容貌的不良变化,又因为女性特有的经期和对她的孩子家庭的照顾,使得护理人员超负荷生活,很容易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3.5 采取措施
医学领域相关人员应对现社会的实况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调配,对护理人员的人数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减轻他们工作力度的压力,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使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于更好地服务患者。医学领域相关人员应实施相应的政策 以调动护理人员的情绪高涨,合理地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与作息时间,以创造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使得其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医院应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训练,让他们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进行良好的培养,用实际行动获取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护理相关人员也要积极地为护理人员争取学习的机会,让护理人员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健康代言与教育的美好形象。医学领域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创造有关的职业教育等项目,吸收其他先进的相关技术与管理标准,争取让他们的职业教育知识处于不断升级状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对操作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严格遵守,仔细认真对待各种制度,时刻掌握患者的病况 并能针对病况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此一来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利用法律保护切身的利益。
总结 综上所得,护理人员这类工作是在现如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护理人员工作的压力大,其生活规律及身心健康不可省略,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光影响自身的健康,还严重影响着神圣的护理工作的性质。为他们创造合理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容小视。
【关键词】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61-01
1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责任意识缺乏重症监护病房为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抢救的场所,其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有较多的仪器设备和不同类别的重症患者,同时管理制度严格和工作流程高效,这些特点使很多初来的实习护士很难在短时期内适应。重症监护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专科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抢救仪器的使用,各种常见急症的处理、救治方法。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为适应新形势下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的需求,培养一支精干的护理队伍,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实习护士虽然身临其境,但是往往是患者中生离死别的现象给初涉职场的他们打下深刻烙印,却对责任意识明显不够,觉得自己是跟班的,凡事有师傅,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加之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有时甚至是一个旁观者。没有从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角度去加深思想觉悟认识。
1.2缺乏与带教教师的有效沟通和独立思考重症监护护士实习过程中突出学习临床操作的技巧性,往往忽视了与带教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低,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种多,病情复杂,没有很强的专科性,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可以涉及,覆盖面广。有的实习护士基础知识掌握不错,但不能结合临床对危重患者的观察不到位,急救能力低。而有些实习护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急救知识、技术部分或全部遗忘。这其中,有部分实习护士往往能够与带教教师及时、有效的沟通,得到带教教师的提醒、叮咛和辅导,对实践水平的提高事半功倍。不会再被一个问题或其他学识的因素所困扰。但是普遍现象是实习护士不敢大胆提问,不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甚至带教教师问到了,实习护士也说不清楚,沟通产生障碍,从而也忽视了对临床思维的培养。
1.3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过分依赖带教教师表现在对门诊病历书写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详细记录患者既往相关的病史;对患者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表现在对患者进行简单问诊后就向老师汇报病史。缺乏独立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患者病种不一样,症状不同,那么所提供的服务也不一样;且由于平时疏于沟通,平时应掌握的应急意识和急救能力不足,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特殊性、随机性和难预测性,实习护士应时刻保持警觉性,善于观察并快速反应,实习护士由于缺乏有效沟通,进而使急救意识和相应的急救技能不能及时应用,不能顺利、有效地配合急救。
2重症监护护士实习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岗前、岗中培训及引导强化责任意识,进行岗前综合护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对重症监护实习护士有计划、有目标、程序化的培养,使她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实习护士的学习主动性。实习护士入科时,均要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正式的入科教育,使她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使实习护士学习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了她们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护士的专业护理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阶段性的培训,实习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得到了巩固,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弥补了实习阶段专科培训的不足。岗前规范化培训使实习护士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还使她们感受到知识缺乏的危机,促进了她们探求新知识的自觉性,帮助她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培训中融入主动服务及微笑服务,整体人性化管理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实习护士,培养她们富有责任心的良好品质。
2.2营造良好沟通氛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重症监护实习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培训安排理论、技术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轮流帮教,全面负责督导和监督,并根据护生薄弱环节及个人意愿制定不同带教计划,在学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的管理。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使实习护士体会带教教师在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借鉴性地学习,取长补短,利用业余时间和其他有利时间与新老护士进行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护理质量。
虽然实习护士工作时间短,但要求每个人都参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并记录,调动了大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她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各项护理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健康宣教水平得到提高,沟通也得到加强。由于患者病情变化快,要求为患者提供预见,避免相应护理问题的发生。有些实习护士对患者病情不了解,不能主动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时,一方面要加强在老师的指导、帮助,另一方面要适当的叮嘱他们独立完成动脑思考。在对典型病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避免“一说到底”的填鸭式教学,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实例教学,提出问题,学生面对病人进行思考和检查,带教教师引导实习完成护理方案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实践,以讲解示范为主,鼓励实习护士多问、多看、多动手,并将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以便在集中授课时得以解决,给大家以警示。采用“启发式”带教,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问题,让实习护士自主解决,有意识地激发护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评判思维能力,带其参加科内业务讲座、护理查房,帮助开阔思路,增强认识问题的深度。带教教师引导实习护士进行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整体全面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意识地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以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带教老师注重锻炼实习护士的应急和急救能力,从突发病情的观察、护士如何处置到如何配合抢救,并发挥护生自己的潜能,在抢救的过程中完成教与学。实践证明,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实习护士临床思维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患者对护士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新护士上岗前必须经过有计划、有目标、系统地专科培训,此外,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对护士的培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完善护理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新护士岗前培训体系,以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霞,孙红.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若干因素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8):576.
[2]黄丽娟.新护士长在ICU轮流锻炼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8):76-77.
重症监护室是一个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全范围、全封闭的护理区域,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患者的各种体液,这样就会出现不同种类的职业危害。与此同时,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会经常接触到甲醛、戊二醛等有毒化学消毒剂,在一定程度上草成了职业危害的发生。我们采取现场访谈的方式对某医院50例ICU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护士职业危害可以范围四类: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和心理性危害。
1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基本情况
1.1护士面临的生物性危害 首先,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士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患者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有些护士为了省事,没有配备手套,从而造成了潜在的危险;其次,针刺伤容易造成生物危害[1]。通过对50例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调查发现,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大约有64%的护士出现过针刺伤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被感染的可能;再次,医院人群密集,人群流动性大,容易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受到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1.2护士面临的化学性危害 首先,在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监护的过程中,护士会经常接触到甲醛、戊二醛、乙醇等含有有毒化学成分的消毒剂,这些化学制剂能够通过消化到、呼吸道或者皮肤进入到护士的体内,对护士机体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发育等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次,麻醉剂对护士的危害[2]。在重症监护室中,麻醉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手术患者大都是接受静脉复合麻醉,拔管之后就直接进入病房由护士进行监护。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排出的具有麻醉性的气体如果被护士吸入体内,很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肝脏损伤等问题;再次,化疗药物对护士产生的危害。药品挥发之后,会造成生殖系统损伤、皮肤过敏等问题。
1.3护士面临的物理性危害 一般情况下,物理性危害可以分为物理刺激和运动功能性损伤两种,这些都会对重症监护室护士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首先,X射线对护士的危害。重症监护室经常需要在病床旁边进行摄片,护士长期暴露在X射线的环境中,会对护士的造血功能、腺体、组织器官产生造成影响,会出现内分泌失调、神经紊乱、失眠、造血功能损害等情况;其次,噪音对护士的危害。重症监护室是一个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全范围、全封闭的护理区域,有限的空间会集聚大量的动力机械、例如:负压吸引声、心电监控声、呼吸机报警声等,都会对护士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情况;再次,运动功能型损伤。在重症监护中,最为典型的运动功能性损伤就是腰背痛。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护士长期处在一种持续弯腰的状态,很容易造成护士韧带和腰肌的损伤。
1.4护士面临的心理性危害 首先,医患关系紧张影响了护士的正常心理。随着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和突发事件的时常发生,会造成护士紧张的心理预期[3],给他们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通过调查发现,86%的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失眠的症状,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多发的时期;其次,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对于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来说,平时医院的工作非常繁忙,造成了护士巨大的心理压力;再次,身心危害。与此同时,重症监护室忽视经常在应急的状况下完成抢救工作,工作往往会持续紧张,精神压力增大,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
2预防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危害发生的对策
2.1强化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职业危害防护而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首先,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其次,医院要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发现和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的结合。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详细了解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性危害,掌握正确的自护措施,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的伤害。
2.2优化对各因素的防护措施 首先,针对生物性危害的防护。护士要在工作过程中增加手套的使用率,减少对患者体液的接触,要掌握正确的扎针方法,如何不小心受伤,必须立刻用消毒水进行伤口的清洗,然后及时进行包扎和消毒;其次,加强对化学性危害的防护。配制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尽量不要直视,保持一定的距离,取用戊二醛浸泡的物品时动作要迅速,把危害性气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再次,加强对物理性危害的防护。一方面,护士要尽可能避免与X射线的接触,降低X射线对身体的损害;另一方面,护士要注意日常工作的姿势,加强腰背部的锻炼,不能够长时间是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加强韧带的弹性,不断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放置出现腰背痛的症状;再次,加强对心理性危害的防护。一方面,要不断增强重症监护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及时化解风险;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护士工作、生活、家庭之前的关系,不断提升身体素质。
2.3不断完善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体制机制 要想更好地克服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建立职业危害防护体系尤为重要。首先,不断提升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其次,医院要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医院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制定关于医院执业危害的规章制度;再次,要根据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强化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更好地指导重症监护护士克服职业危害。
3结论
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职业危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因素也非常多,主要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和心理性危害,为了能够克服忽视的职业危害,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可行的、完善的措施保障重症监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1 一般资料 59例机械通气患儿中符合VAP诊断的共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在10个月至14岁。症状出现时间分别为机械通气后的4~23 d。其中27例为经鼻行气管插管,6例为气管切开。原发病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19例(57.6%),非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14例(42.4%)。平均上机时间9.5 d。
1.2 诊断标准 ①因肺部感染性疾病和原有肺部感染性疾病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气管分泌物培养阳性或出现新的病原菌。②X光片出现新的浸润阴影,伴有肺部增多的音。③临床出现发热,WBC>10.0×109>/sup>/L。合乎上述3项标准者诊断为VAP[1]。
1.3 细菌培养 所有患儿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原发肺部感染疾病在上机后立即采样一次,所有病例于机械通气3 h内通过人工气道采用一次性灭菌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于30 min内送检培养。在机械通气过程中,2次/W痰细菌培养,连续2次以上获得的不同于机械通气3 h内的同一病原体确认为新的致病菌。33例VAP中21例(63.6%)培养出新的致病菌。
2 结果
33例VAP均经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给予综合治疗及强化基础护理,所有患儿均全部治愈。
3 护理体会
VAP的发病率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临床护理措施,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有创操作,机械通气时间,尤其是人工气道因素的影响,是机械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致死原因[2]。该病诊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预后。我们的体会是强调基础护理工作的以下几点,对VAP的防治尤为重要。
3.1 积极治疗和护理原发病,缩短上机时间,加强患者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3.2 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口咽部细菌可下行至呼吸道导致VAP的发生,因此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前后行腔护理2次/d及气管切开护理4 h1次,污染严重者要增加次数。气管切开者应注意湿化呼吸道,如果湿化不足,易形成痰栓,使VAP发生率增加。应保持气道通畅,根据患者的情况15~30 min吸痰一次,如肺部听到痰鸣音或翻身叩背等物理治疗后及时吸引,并观察痰液性状,加强翻身叩背,1次/2 h,加强气道湿化,根据医嘱使用湿化液气道内滴入: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吸引间隔时间根据患者分泌物多少的情况掌握:加强气道的湿化,在呼吸机上使用加强导线型湿化器,保持吸入管道气体的温度在35℃~37℃,但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气管内冷凝水,降低VAP的发生。
3.3 在进行鼻饲、吸痰、气道冲洗时,要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
鼻饲时取半卧位[3],不使胃液反流,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的发生减少,降低VAP发生的危险。
3.4 注意正确采集机械通气患者的痰及呼吸道创口的分泌物送检培养,力求培养结果准确,以指导治疗。
3.5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VAP简单而有效的措施[4],良好的洗手卫生习惯能避免交叉感染,所以加强洗手非常重要。如在日常工作中来不及洗手时使用快速消毒液喷手,并实行7步洗手法,从而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3.6 呼吸机管路、雾化器管路及其储液池以及接触黏膜的呼吸治疗装置均需灭菌处理。
3.7 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湿化器应每天消毒并更换无菌水。
3.8 严格无菌操作:工作人员在吸痰、处理气管切开部位时,应戴无菌手套等。在重症监护室内应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在治疗工程中尽可能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控制感染尽可能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3.9 做好呼吸道感染的消毒隔离工作:
监护室应备有空气消毒装置,配备净化工作台。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探视制度,家属进入时更换清洁的隔离衣,戴好帽子、口罩、鞋套。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室温20℃~22℃,湿度50%~60%。紫外线消毒1次/d,监测1次/d。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墙壁、床栏、桌面等。将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控制在200 cfu/m3>/sup>以下。
参 考 文 献
[1] 许峰,罗雁红.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急救医学,2002,9(4):202-203.
临床治疗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主要采取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该方法是在患者氧合功能或自然通气功能出现障碍时,采取的一种恢复器械的有效通气以及改善氧合的方法[1]。一般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较多,如何对其呼吸道做好护理以及防治并发症,是值得临床学者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12年8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78例重症病患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措施,现将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于2012年8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78例重症病患接受气管插管治疗,男48例,女30例,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为49±1.2岁,留管时间为1-8d,平均天数为(3.4±1.3)d,Ⅱ型呼吸衰竭16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颅脑损伤15例,颅脑手术后患者39例。给予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措施治疗后,其中6例患者因原发性病危抢救无效而死亡,其余72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科。
2 护理措施
2.1 固定气管插管 对气管插管实施完好固定,可有效防止气管插管的松动意外拔管。以可插入一指的松紧度固定好固定带,每天定期对固定带的松紧情况进行检查,固定带打成死结。
2.2 气道湿化 在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自然加湿功能丧失,从而导致气道黏膜表层水分出现流失,纤毛活动能力下降而导致其坏死,形成痰痂,极易出现气道感染以及出血,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肺不张等并发症[2]。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护理治疗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正常系统功能以及防御功能。因此在实施护理工作中,做好气道加湿保湿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2.2.1 设置呼吸机湿化器的参数 在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应将呼吸机的湿化器温度控制在32°-35°C,保持气体相对湿度为95%左右,保证支气管纤毛运动可处于最佳的运动状态。同时将室温控制在20-22°C,病房环境的湿度控制在60%-70%[3]。干燥、寒冷的气体会对患者的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在呼吸机管道内所产生的冷凝水应及时倾倒,避免流入到呼吸道而导致呼吸道出现感染。根据环境空气的干燥程度,及时添加蒸馏水,不能将药物以及生理盐水等放入到湿化器中,防止出现沉积而对加热产生影响。
2.2.2 雾化吸入及给药治疗 常规雾化吸入液多采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糜蛋白酶配置而成的,一天2次,一次雾化吸入时间为15-30分钟,通过雾化吸入,有利于顺利排出痰液以及稀释痰液,有利于预防以及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患者应遵守医嘱,使用更为有效的抗生素对患者实施治疗。
2.2.3 气管内滴入湿化液 可选择间断性或持续性推注湿化液方法对者实施治疗。之前临床使用的湿化液为0.9%生理盐水,现在多使用的是2%N1HCO3、0.45%生理盐水溶液[4]。在患者支气管肺内9%生理盐水进入其中,待水分蒸发后盐分多沉积在肺泡支气管而形成高渗状态,导致患者出现支气管水肿,不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而0.45%生理盐水吸入后,于气道内浓缩,接近生理盐水,不会对气道产生刺激,因此,将0.45%生理盐水溶液作为湿化液治疗效果显著。2%NaHCO3溶液吸入气道内,可有效降低痰液泡沫的表面张力,稀释痰液,便于顺利排出痰液。
2.3 清除气道分泌物 定时对患者实施吸痰、扣背以及翻身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管直径应小于气管内套管的1/2,吸管的吸引压力以及长短适宜,每次吸引的时间应小于15s,实施无菌操作。在进行前,首先充分做好扣背以及湿化工作,给予患者高浓度吸氧2-3min。吸痰时,注意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以及心率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防止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以及行动过速等情况,在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停止操作,连接呼吸机对患者实施高浓度给氧吸入治疗[5]。
2.4 预防并发症
2.4.1 做好口腔护理 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多为病史长、病情重患者,长期免疫力低下,口腔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应做好必要的口腔护理工作,一天2次,防止口腔出现感染。同时可在口腔护理前,对气囊充气情况进行检查,避免出现误吸的情况。
2.4.2 强化呼吸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吸痰管 口鼻腔吸痰管与气管导管吸痰管分开使用,并勤手套,鼻腔吸痰患者的生理盐水与气管导管吸痰生理盐水应分开使用,定期更换,并注明更换时间;吸痰时,先将口咽部的分泌物清除干净,之后将气管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之后放松气囊再次清除深部的痰液,避免分泌物进入到气管出现感染情况。
2.4.3 做好严格的消毒隔离原则,清洁地面以及空气,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认真做好呼吸机管道的清洁消毒工作。呼吸机管道24-48h定期更黄消毒,防止出现吸入感染情况。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 陈婉珍.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40-241.
[2] 程蕾,李星,罗霞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知识及实践调查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59(6):858-859.
[摘要] 目的 对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从我院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选取184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均92例,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感染率仅为1.09%,导管阻塞率为0.00%,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为0.00%同对照组患者的8.70%、6.52%和7.61%相比,P<0.05。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中具有良好作用,其可显著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发生率,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
[
关键词 ]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对策;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071-02
目前,在重症监护室中中心静脉置管被广泛应用,其为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和实施手术治疗后对其生命监测、补充液体、输血、抢救处理和输入营养蛋白物的重要通路,具有长时间留置体内、弹性好和输液选择种类多等优点,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对策,特从我院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选取184例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84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并按照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92例,男61例,女31例;患者年龄为19~60岁,平均年龄(39.56±1.15)岁;分析患者疾病类型:18例为癌症晚期,17例为肺部感染,8例为脑血管疾病,15例为重度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1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5例为急性创伤,7例为植物人状态;分析患者静脉置管位置,61例为右颈内静脉置管,14例为右颈外静脉,8例为右锁骨下静脉置管,9例为右股静脉置管;对照组患者为92例,男62例,女30例;患者年龄为20~61岁,平均年龄(40.03±1.20)岁;分析患者疾病类型:17例为癌症晚期,17例为肺部感染,9例为脑血管疾病,14例为重度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1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15例为急性创伤,7例为植物人状态;分析患者静脉置管位置,60例为右颈内静脉置管,14例为右颈外静脉,9例为右锁骨下静脉置管,9例为右股静脉置管。对184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为其介绍置管方法、意义和应注意事项等等。
1.2.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患者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其主要包含置管前护理、置管后护理和拔管护理等。(1)置管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前对其凝血功能进行充分了解,对于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禁止对其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中心静脉置管的重要性和安全性,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减轻其出现的不良情绪,提高置管成功率。(2)置管后护理。①在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2 h后,避免其翻身,并用沙袋进行压迫止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阻断外源性污染细菌。在对患者进行备皮时应避免出现滑坡皮肤现象,并将可能造成污染的诱因去掉。确保室内通风,每日采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30~60 min的消毒,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对于出现体温过高和畏寒的患者,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查找相应原因,采用相应处理措施进行处理。在患者置管后,每日应进行消毒和更换无菌敷贴,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避免细菌沿导管和置管口进入血液循环中。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保障导管通畅,避免出现受压、扭曲、肝素帽松动和滑脱等现象,每次使用导管进行输液前,应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回抽,确保导管通畅后接上液体线,输液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同时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等等。对于老年患者和躁动患者,应加强对其进行巡视,避免因抓挠时将导管拔出或插入,影响整体治疗效果。②临床上到管脱落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主要因患者自行拔管、封管或是更换敷料时操作不当、导管同患者皮肤缝线断开等产生的。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应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有效降低该种现象发生率。在对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临床护理和指导,有效避免出现导管脱落。对于导管完全脱落的患者,其可能出现大量失血现象,威胁患者健康,失血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休克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以患者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③对于置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其极易出现堵塞现象,该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在患者输注高价营养液后没有彻底清洗导管和导管内遗留物质;还有因导管出现打折扭曲和输液速度过慢时致使导管内血液出现反流现象,反流至导管内出现药物沉淀和形成纤维蛋白等,造成导管堵塞。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置管前,应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叮嘱其置管后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在对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避免导管出现打折、受压和输液器同感冒素接头处脱落等现象,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出现导管堵塞现象。(3)拔管时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拔管时,护理人员应通过常规消毒方法对穿刺点进行消毒,之后将导管拔出。同时,在拔出导管时避免压迫导管,防治管内血栓进入患者血管中,拔管后用两块纱布放置在穿刺点,确保充足的按压面积,有效避免血液流出血管外,按压时间不低于5 min,对于老年患者,按压时间不应低于10 min。对于没有出血的患者,用无菌纱布对其进24~48小时的包裹。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后,其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 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χ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感染率仅为1.09%,导管阻塞率为0.00%,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者感染率高达8.70%,导管阻塞率高达6.52%,拔管后出血发生率高达7.61%。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治疗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P<0.05,见下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因深静脉管径较粗,其血流速度较快,因此,极易固定,满足抢救的需求,同时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除此之外,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可保障给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持续性等,且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出现静脉炎现象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3]。但在采用该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因患者自身特点和置管特点,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断裂和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状,影响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在患者采用静脉置管进行抢救过程中,需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护理,有效降低其出现的不良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没有针对患者具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同时没有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不利于提高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护理干预措施为一种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措施,其主要包含置管前护理、置管后护理和拔管护理,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采用富含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进而有效降低常规临床护理措施中出现的弊端,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等[4-5]。综上所述,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中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良好作用,其可显著降低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本次研究中选取的184例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治疗组患者感染率仅为1.09%,导管阻塞率为0.00%,拔管后出血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70%、6.52%和7.61%,对比两组患者感染率、导管阻塞率和拔管后出血发生率,P<0.05,该研究结果同朱建萍学者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中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因此,护理干预措施值得在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中推广应用,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
参考文献]
[1] 王静.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1(17):129-130.
[2] 肖寒,马艳辉,金洪燕,等.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和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9-220.
[3] 郁海英.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92-3893.
[4] 蔡艳.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09,20(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