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20:26: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教育调研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是加强农牧区妇女的基础文化教育。掌握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已走上社会实现就业的农牧区妇女加强继续教育,让广大妇女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妇女学校对妇女进行培训。重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业理念、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使她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她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水平。目前已建立妇女学校(班)318所,各级妇女学校注重规范运作,增强实效,具体工作中做到五落实”即:组织落实,师资队伍落实,办学场地、设备落实,培训时间落实、培训内容落实。初步形成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网络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进展。各级妇女学校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牧区妇女,以开展普及性培训为主,围绕产业设置教学课程,根据农村妇女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了标准化棚圈建设、奶牛、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獭兔等养殖和麻黄、玉米制种、特色蔬菜、蘑菇、芦荟、小弓棚西瓜、冬季温室小瓜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及绿色证书、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普及性的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每年对5万多农村牧区妇女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又把农牧业标准化知识纳入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1万多名妇女接受了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增强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为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截止目前,各级妇联通过联合“双学双比”成员单位等各种形式累计举办培训班13283期,培训1645岁农牧民妇女近70万人,使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牧民妇女达到15万多人,全市有11849名妇女入学农函大,157750名妇女获得农牧民技术员职称,培养了一支农牧民妇女科技骨干队伍。
三是注意抓好高、精、尖妇女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使她具有建设新农村新农牧区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合理而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带动和影响整个农牧妇女群体素质的提高。使大批农牧区妇女都能求学有门,学艺有师,学有所得,生财有道。做到不仅能够提高妇女素质,还有利于女性人才的培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妇女科技大户、龙头项目、示范基地负责人。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组织她学习农牧业高新技术、经济管理、wto有关知识等,开阔她眼界,提高她技术和管理水平,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妇联在年和年举办了全市养殖、种植、龙头项目负责人培训班,150多名妇女接受了培训。培训班结束后市妇联又组织她陕西杨凌高科技园、蔬菜种植基地、和林格尔县和包头蒙牛养殖小区、市内种养小区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各级妇联的支持与帮助下积极上项目。
四是全面推进农牧区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妇联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定向培训和联合培训,优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在培训工作中,市妇联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上出实招,见实效,形成妇女劳动力输出和接收工作的良好格局。东胜区妇联把进城务工妇女的培训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广泛争取服务妇女教育培训的各方资源,巩固已有阵地的基础上,采取自办、联办、依托企业办理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功能、广覆盖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妇女学就业技能、学法律知识、学文明生活常识等,以提高她综合素质。年以来,东胜区妇联已经组织了包括驾驶员、计算机、家政、美容美发、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厨师、纺织等类培训,共有860名妇女接受培训,帮助619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72%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妇联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妇女劳动力6693人。
使广大农村牧区妇女转变了思想观念,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科技素质,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果显著,带动妇女科技致富,勇闯市场的农村牧区妇女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一线,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头雁,有的被当地乡镇聘为专职技术员。准旗沙圪堵镇伏路村的段秀英,经过几年努力学习领取了农函大养殖、疏菜种殖、果树栽培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自家先后建起了5栋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5亩,
全村建起了18栋蔬菜日光温室。当时不仅解决了沙圪堵镇吃菜难的问题,带动下。而且也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被自治区评为“双学双比”女状元和区级劳动模范,从年开始,每年被旗科技局、科协聘请为蔬菜种植技术员,指导蓿亥图乡蔬菜温室和万亩覆膜西瓜种植,同时被乡妇联聘为科技指导队队长,近几年在精心指导下,单覆膜西瓜每亩纯收入800元,双覆膜小弓棚西瓜每亩纯收入1100元,农户户均增收500元,群众尝到科技的甜头,亲切的称她为段老师。
二、开展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牧区妇女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与社会主义新型女农牧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提高农牧区妇女素质等工作方面成效不明显。
二是农牧区妇女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市农牧区妇女文盲比例高于男性。影响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创收,及妇女自身的进步,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农牧区妇女培训力度,提高农牧区妇女的素质,当前妇联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各级妇联无专项培训经费,致使培训内容单一,规模较小。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妇女培训工作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三是有限的妇女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利用。农牧区妇女培训体系还在起步建立之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建立有效机制,才能确保农牧区妇女培训规范有序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对农牧区妇女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的不适合农牧区妇女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
三、做好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是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从目前我县农机校情况看,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培训质量无法提档。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新知识、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三是近年来分配的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生少,高学历、高技能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壮大。
三、建议
1、广开生源,适应形势。生源是农机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源,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机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杜绝无证驾驶现象。三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使机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会实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切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创造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一、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区纪委监察机关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在*区政府网站设立纪检监察网页,上传纪检监察相关信息;选送1名同志参加省纪委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撰写反腐倡廉网络评论文章通过网络平台发表。20*年度,所撰写的6篇网络评论文章均被人民网强国论坛采用。
存在问题:在硬件设施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开通专门的反腐倡廉网站,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仅仅是挂靠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同级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发表和上传一些反腐倡廉文章及相关信息。同时,机关内电脑设备存在人多机少的情况,可以上互联网的电脑更是供不应求,无法适应工作需要。
在软件环境方面,相应的人员队伍尚未配备和成立,而是由兼职人员担任,同时缺乏必要的网络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提高,时间、精力、操作能力上处于疲于应对的被动状态,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对策和建议
网络宣传教育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教育手段相比,具有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实时、灵活、成本低、具有强烈的感官性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做好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对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有强大的助推作用。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网络与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强大态势。
第一,建立网络,构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新格局。各级领导应当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人员以及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廉政网络,将各类警示教育与典型腐败案件通过网络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把各种动态信息及时在党风廉政网站中,构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新平台。
第二,建章立制,保证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规范运行。建立组织,强化管理,是确保网络反腐工作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做好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机制,将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纳入其中,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规则,对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实施以及保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范,做到网络有专人负责,网评有稳定队伍,内容及时更新,情况迅速反馈。
第三,创新机制,加强对反腐倡廉网络宣传工作的管理。网络宣传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网站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严肃性、权威性,要从实际出发,吸引更多网民点击,不断扩大网络宣传教育的影响力和战斗力。首先,对于廉政宣传的各类稿件、资料、信息等,网站负责人应认真审核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其次,要保证网站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经常组织网站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从而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我市共有110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3所,校带幼儿园24所,民办幼儿园83所(具体数据由市教育局幼教办提供)。公办幼儿园所占比例是2.7%,校带幼儿园所占比例是21.8%,民办幼儿园所占比例是75.5%。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调研重点放在了公办幼儿园和校带幼儿园。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调研对象:北山、中央、进学、延新、朝阳、附小、河南、东山、新兴、公园、梨花、建工、延河、延南小学等校带幼儿园;“六一”、新苗、向阳等公办幼儿园。
调研方法:1.听取有关幼儿园情况介绍。2.走访有关幼儿园并组织召开幼儿园领导、部分教师参加的座谈会。3.填表统计数据。4.与幼教教研员了解情况。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调研情况分析
1. 政府经费投入少,办园条件差,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
“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导致幼儿在“小学化”教育教学环境中过早“成熟”。据了解,办园条件越差,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就更严重。
从以上两个对比表不难看出,我市3所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好,幼儿人均硬软件金额是2181元,班额平均人数是33.4名,在幼儿园硬软件建设方面和班额方面都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办园标准,也基本克服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六一”幼儿园、向阳幼儿园已纳入省级示范园,新苗幼儿园已上报省里)。而校带幼儿园办园条件很差,幼儿人均硬软件金额511元(政府基本没投资)、班额平均人数是47.7名,在办园条件上看远远不如公办幼儿园。大部分个体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也不例外。由于办园条件差,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日常管理等方面都给教师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很难开展幼儿所需的各种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出于好管理,只能把幼儿关在教室里让他们“背诵”、“写字”、“计算”。
2. 一些家长的传统观念,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办园条件较差的民办幼儿园和校带幼儿园来说,生源是生命线。为了满足家长提前教孩子一年级教程的要求,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和校带幼儿园,不仅专门设语文、数学、英语课程,还要每天留3门课程的作业。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使幼儿过早陷入“小学”生活,带来幼儿入学之后厌学、逃学的不良后果。事实上,略懂教育的人都知道,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和中小学的正规学业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珍惜幼儿童年的独特价值。学前教育“小学化”教育,是在拔苗助长,只能是适得其反。
3. 师资力量不强,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师资力量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3低”。
(1)教师配置率低。我市3所公办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比是“1:7.8”,14所城区校带幼儿园是“1:25.4”(幼儿园园长提供:教师与幼儿之比标准是“1:6”)。
(2)教师专业对口率低。公办幼儿园教师对口率为59%,校带幼儿园教师对口率才达到33%。
(3)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我市没有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幼儿教师对口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1个月一次的进修学校培训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远远不够,再说校带幼儿园教师配备率低,有些教师由于抽不出时间一年也参加不了几次进修学校培训,还有民办幼儿园还没有纳入到正规管理轨道,我市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大难题。
四、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策略
1. 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优先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我市现有14所城区小学校带幼儿园,共有2001名幼儿。要把这些幼儿送到较正规的公办幼儿园,至少要盖三所“六一”幼儿园规模的公办幼儿园,才能缓解幼儿入园难的问题。
(2)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硬软件建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倾向。”改善幼儿园保教条件,配备基本的保教设施、玩教具、幼儿读物等,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最基本的保障。
要解决我市14所城区校带幼儿园2001名幼儿,所需的教育环境问题,硬软件建设方面,政府至少要投入436万元。(2181公办幼儿园人均金额×2001校带幼儿园幼儿数≈436万元)
2.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1)要配齐教师。目前,我市14所城区校带幼儿园,要达到公办幼儿园的标准至少要增加(2001幼儿数÷6-85现有幼儿教师数≈249名)249名幼儿教师。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环卫星镇”多镶嵌在成都三环路发展带上,地处城乡结合部,因土地征占搬迁安置等因素,导致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占据较大比重、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矛盾问题尖锐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与近邻的主城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管理难度增加。
很长时间,“三环卫星镇”在做群众工作方面都存在着“三难”问题:干部找人难,想听真话难,解决问题难。群众工作做不通,发展就容易卡壳,不但该圈层群众利益得不到充分保证,而且许多重大规划建设不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形成“三环内外两重天”的不均衡局面,出现阻碍成都又好又快发展的“三环阻力带”。因此,在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度开展大规模的基层群众调研,找准查实群众需求,准确研判“三环卫星镇”圈层的社会发展难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挥优势,确定调研课题
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相结合的宗旨,学校党委积极响应、认真践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立足地缘,与校区所在的十陵街办党工委一道,共同开展了以“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为主题的调研课题。
学校师生、各村(社区)工作人员共同运用专家座谈法和恳谈沟通法,就调研思路、调研提纲与调研问卷等反复交换意见,多次调整与修正,找准突破点位,确定了6个部分60个问题。针对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医疗卫生、城乡环境、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当地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剖析“十陵街道”这个典型例子,深度挖掘“三环卫星镇”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
校地携手合作,提升调研质量
为顺利完成此次调研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成都大学与十陵街办成立联合调研项目组,下设综合协调小组、抽样调查小组、基础数据普查小组、调查报告撰写小组。
2013年7月中下旬,成都大学15名专业教师、83名在校大学生和10余名街道办工作人员,深入十陵街道的12个村(社区),针对辖区常住人口进行入户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每户一份调查问卷。高校师生走村入户,与居民拉家常说民生,与群众耐心沟通、感情到位。当调研中被问到“你认为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民生问题”“你对小区管理有何建议”“你认为十陵征地拆迁工作开展如何”等方面问题时,受访群众纷纷打开话匣子,对师生们敞开心扉,诉说心曲。此次调研共深入家庭1.2645万户,走访群众近5万人,覆盖了十陵辖区总人数的60%。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来说,首先在就业意愿上就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打工赚钱、回家盖房、娶亲养老、供养孩子上学等;新生代农民工则完全摆脱了为最基本的生计而外出奔波的宿命,与之替代的是“从学校刚毕业,出来见见世面,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不愿待在农村务农,到城市中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到外面学点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等等。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格外强烈。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在2010年6月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就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在建筑业中呈下降的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则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所占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分析
(一)受教育水平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分析,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占到了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段的比例则达到31.1%,远远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半文盲、文盲、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从90年代开始, 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成为最高。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人都已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利用。
(二)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分析也可以看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初中刚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因此,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就成为决定他们前途的重要因素。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了36.9%,高出老一代农民工14个百分点;而对于从农村走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务农这项基本的生活依靠也可以是他们最基本的技能,而调查数据则显示: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从事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则从来没有务工的经验。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水平为主、职业技能水平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的以高,但是,他们目前的职业技能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意愿中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导向
(一)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公布的信息数据来分析,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到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还不到30%。同时,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也只有20%左右。所以,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激烈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背景下,知识和技能逐渐取代以简单体力劳动而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标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就很难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失衡,这就需要相关政策的介入对其实施积极的干预,促使劳动力市场从失衡转变为供求平衡。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主要从技能水平上下功夫,目前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1.委托模式,即政府委托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进行常年培训;2.定点模式,即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两地政府牵手,有目的进行培训;3.订单模式和联合模式,即政府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对企业用工进行培训。此外,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回乡创业等。从而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四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角度出发,对其就业取向、素质技能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导向,有助于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就业问题。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无论从其自身还是企业、政府都应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最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企业廉洁建设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理念的重要体现。加强企业廉政建设工作,建立企业廉洁文化,不仅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更是一个企业实现健康有效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动力保障。**集团作为**省的大型民营企业,作为有着30年发展历史的大型企业。要想科学持续、稳健和谐地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抓好企业廉政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廉洁文化的基础作用。下面我就公司廉政建设方面的工作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近年来,我公司在廉政建设工作中,始终紧紧围绕“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保障企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积极有效地探索非公有制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之路,通过实施“三大举措”,深入推进党内纪律教育和机关作风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党风政风好转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加快建设“百年**、和谐家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作风保障。
所谓“三大举措”:
一是完善机构,健全制度。2004年,公司就组建成立了监察审计部和党委纪委组织机构,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强化管理职能,加强企业内部监察审计。先后制定了《廉政建设六项规定》、《三级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员工思想教育制度》、《领导班子建设规定》、《管理干部诫勉谈话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
比如,我们从管理程序入手,对涉及人事、采购、营销、质量等容易滋生腐败、违规违纪的关键岗位,实施重点防范,严把“选好人、用好人、激励人”三道关,不断强化监督,理顺程序,规范流程。针对这些重要岗位的员工在考核上岗时,坚决要求做到“作风正派、公私分明、热爱**、严格自律”。从人员素质、规章制度到监督考核都做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筑起一道道企业反腐倡廉的“防火墙”,有效预防和管控了企业的内部腐败。
二是以人为本,宣传造势。建立良好的廉政文化,需要坚持廉洁自律,弘扬正气,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事业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始终倡导并发扬“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2007年,围绕“以人为本,构建百年和谐**”企业愿景,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廉政文化纳入企业文化之中,提出了“事前预防、照章督察、惩前毖后”的监察理念,防微杜渐地开展员工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由此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增强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公司充分利用《**之窗》内刊、《**之声》广播、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媒介对廉政文化、规章制度进[此资料转贴于学习网]Gzu521.com行广泛宣传。通过举办各类廉政文化演讲比赛、红歌会等健康向上、积极有益的活动,营造氛围,弘扬正气。还比如,我们每年都组织党员干部和各单位、各部室领导班子到河津及运城、延安的革命教育基地、党建先进单位、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使廉政文化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这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不仅丰富了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把党关于廉政建设的要求,融入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在职工队伍中营造出了“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的优良文化习俗。
其次公司在廉政建设上,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并实施了举报奖励制度、管理干部提拔任用、民主推荐、公开选拔制度和工段长竞选上岗制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监督体制,坚持年中、年末两次领导干部民主测评制度,把各项管理工作始终置于员工的监督之下,使公司管理经营始终处于“**作业”,为扼制违法违纪的行为,弘扬**的廉政文化构建起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比如,为了加强廉政建设、人员自律,确保公司各项经营活动规范运作,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的自律能力,每年公司都要求厂部、车间、科级三级领导干部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重要岗位员工人人写出《廉洁自律保证书》,一般员工做到有廉洁承诺。通过个人保证和责任承诺,有效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了内部管理,防止因管理失控、行为失范而发生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
三是深入调研,问计于民。近年来,我们每年开展一次“管理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通过深入一线,体验生活,面对面与职工交流沟通,向基层职工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管理干部的工作作风,增强大家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尤其是在今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和科级以上干部,深入车间、工段生产一线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并针对企业实际拟定了20个课题,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探讨企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破解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共写出调研报告120多份,内容涉及企业发展思路、结构调整、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以及员工思想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同外国人进行顺畅无碍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以及学习该国的社会、文化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了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对日本人的思想、行为处事的方法就一无所知,在跟日本人的实际接触和交往中,就很有可能发生误解、摩擦,从而引发文化碰撞。
二、培养社会文化能力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中国的日语教育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单纯的语法教育阶段,换句话说,这种教育仅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以《日本概况》课为例,国内很多大学的日语专业开设有《日本概况》课,但大多局限于向学生介绍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学习笼统、概括的文化信息和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日语教育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了改善国内《日本概况》课的现状,致力于真正的社会文化能力教育,有必要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充分理解语言背景中的文化因素,日语学习者就能够同日本人进行顺畅的交流和更深入的交往。而且,在此基础上,培养社会文化能力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异文化和自文化,体察异文化、自省自文化,进而为世界和平、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排斥做出贡献。
三、先行研究
《日本概况》在日本一般被称为《日本事情》,数年前已经有日本学者开始对《日本事情》的教育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日本学者长谷川恒雄说:“与其老师传授知识,不如让学习者直接接触日本文化这种所谓的异文化。在学习者本人和日本人、日本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亲眼所见的日本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才是《日本事情》所应该学习的。”
佐佐木伦子认为:《日本事情》教育仅仅传授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信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基础知识和学习目的多样化的时代正在到来。另细川英雄指出:《日本事情》一直被定位为教授日本社会、文化知识的科目,日语教育领域中还很少有人从学习者同社会、文化的关系这一角度去看待《日本事情》。
当今有关《日本概况》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例如:以学习者为主体、重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互动等。但这些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的学习日语中,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学习者能够接触到的,日本社会文化的资源在数量和多样性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因此,有必要更加有意识地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中国的教育现场、在《日本概况》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四、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日本概况》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日本概况》课
(1)使用日本国际文化论坛的《相遇是缘》教材。例如,让学生观看日本学生的照片,并且把看到的照片用日语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日本学生真实的校内、校外生活,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日语听说能力。
(2)使用《日本人的一生》这一电脑游戏。此游戏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双六游戏,它把日本人的一生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落实到了电脑画面上。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演变,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历普通日本人一个人的一生,一边近距离地感受日本人的生活和年节活动,一边学习日本社会、日本文化。
(3)就报纸或杂志的某篇报道为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之后让学生就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现场采访或实地调查。通过教师也参与的这种讨论,能够提炼、勾画出整个班级对于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的印象。
2、面向高年级学生的《日本事情》课(包含《异文化理解》、《异文化交流》等课程)
(1)以“描绘日本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各自设定题目,然后各自进行观察、调查、采访。必要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观察、调查、采访的各个阶段,将其各自的成果或课题用日语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同时,还要在每一阶段提交各自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采访报告。最后,进行最终口头汇报并形成最终调研报告。
(2)中国的日资企业、日本留学生、日本观光客日益增多,当今又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将多种日语文化项目导入到《日本概况》课的学习中来。例如:
①参观日资企业。参观当地的日资企业,邀请该企业的日本员工介绍该企业,并向其中国员工征询关于商务日语的学习方法和建议。通过此项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日资企业的实况和动向。
②参观日本餐馆。参观当地的日本料理店,听取从业人员的介绍,从而可以了解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和饮食文化。
③采访日本人。拜访当地的日本人家庭,以采访的形式就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收集相关信息。
④面向日本大学生做问卷调查。通过电子邮件,以在日本居住的日本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⑤利用因特网和他人交换意见。在因特网的网站上,通过撰写文章、留言的方式同其他学习者或日本人进行交流,交换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和意见。
(3)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举办日本文化节等活动,向日语学习者以外的学生、市民、社会人士介绍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