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10:01: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服务社区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7号,在xx镇峡山派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宣传资料。每个小组都派几个人去分发资料,并为当地居民讲解。我们每个人都很积极的去分发资料,虽然大家都互不认识,但是我们在活动中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默契合作的锻炼。我感受很深的是,大家都有很强的集体意识。接着选出来的二十人跟着副书记步行去了xx镇敬老院。路上,当地居民看到我们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就对我们说,大学生就应该多参加社会实习活动,积累经验,祖国的明天就靠我们去建设。到了敬老院,虽然我们和那里的老人都不认识,但是他们还是露出了笑容来迎接我们。我们给他们送去了一些慰问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当我们要走的时候,有些老人还是舍不得的。其实老人的心愿是很简单的,就是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安享晚年。家里有老人就是拥有一块宝,不要觉得要照顾他们而感到麻烦。当初他们含辛茹苦的养我们,是那么艰辛,我们应该要懂得感恩。感恩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通过课题《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独立学院学生服务意识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建立了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主,其它课题组成员负责学校内其他各系部各自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加强四个联系的工作思路,即:加强课题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加强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加强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与目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紧密联系,加强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职能部门服务岗位的密切联系,在服务意识培养教育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探索出了“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的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系统化”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体系。
1 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四个联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创新机制与需求导向机制
1.1 始终坚持“加强课题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联系”,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而我国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课题改革与实践更多开始于学习国内外已有经验,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上比较薄弱,本课题重点在于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其理论支撑问题就成为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观教育理论的分支学科,因此课题组从三观教育理论入手,组织相关成员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培养模式研制方法论等相关著作,认真研究和探索培养教育研究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用现有成熟的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来指导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同时,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此需求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索了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若干理论观点。
1.2 加强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考虑到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课题组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课题研究的牵头单位始终注意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实习紧密结合,于2012、2013年先后集中组织了两批本专业毕业班学生参与到服务行业实践的第一线。并且明确提出要“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打破常规以专业对口自主实习实践为主模式,转化为以能力或以素质+能力为基础设计实习实践过程;从就业意向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改革入手,以明确就业目标需求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素质和能力)为切入点,设计服务意识培养教育过程和体系”,将实习实践、就业与服务意识体系改革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国独立学院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应该结合目前大的就业形势,打破过去学术性、教学型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充分利用教育部应用技术型大学创建的契机,做到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应用教学等有益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删减内容或进行课程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等方式,以期实现理论教学“够用为度”增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教育学时;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服务意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此同时,本课题的各参研单位都根据本系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关专业作为本课题的实践依托。
1.3 坚持加强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与目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紧密联系
加强“走出去借鉴、拿回来实践”,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与目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紧密联系致力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教育开发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创新性与可行性保障机制。
2012年6月―2014年6月,课题组在相关系部举办了21次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分别邀请柳州本地知名企业家、往届毕业校友、相关专家教师等做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服务意识与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之间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与培训班同步,引导各专业负责人与学生工作骨干联系实际,组织交流与研讨,启发思考,鼓励改革,确立高校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研究模式,要求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主线,加强支撑服务意识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环节建设,将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建设推向深入,首先在其中两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试用。
1.4 加强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职能部门服务岗位的密切联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导向需求
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岗位工作职责和性质,我们对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多以体力劳动岗位居多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强了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工作对接,使学生参与到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当中,从中使学生体会更多管理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在这一改革尝试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而且从侧面对于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学生服务水平。
但是,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基于我们课题的视角来看,当前独立学院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自身定位不明确。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学生管理服务模式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改革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没有系统总结方法。从而造独立学院中大量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靠向教学、研究型母体学校一本、二本看齐,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母体学校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的影响。
本课题组在认真剖析和研究我国国情基础上,剖析和借鉴了欧美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意识培养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解决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研究其培养模式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认识到,美国在公民服务意识培养方面的成功做法为,美国联邦政府立足于本国对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需要,从国家政策高度出发,建立起了多方协调的高校申请运行体系,其中规定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时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经历。同时,在大学就读期间的部分奖学金申请和相关学分的认定也与社会服务相挂钩。从而在青年群体中确立了以服务社会为中心的公民基本道德理念。另外,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其高校一直把培养服务社会的公民作为办学宗旨。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来培养他们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香港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服务意识对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做了调查研究。香港高校经过多年欧美经验的借鉴以及自身的实践研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香港高校普遍主张个体的全面成长发展教育,采用学生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服务意识促发展,帮学生顺利成人成才。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比较关注自身教育收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通过借助自我实现的中介,在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达成协调。所以,在香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没有像内地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一样承当“保姆式”的角色,可以说他们真正做到了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促使其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内地高校还需花大力气借鉴香港高校就业指导观念,用发展理念、服务意识指导大学生就业,实现就业指导从被动向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客观上也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教育。
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实际上都是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服务社会的职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开展的。这些先进经验与成功案例的引进对目前内地高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对形成和完善服务意识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其与内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
2 “强化理论、多形式、多渠道、确保质量”的执行方式,为服务意识培养方法的完善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践检验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选定的两个实验专业年级作为课题研究成效参照。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
课题组结合学校每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时间,在各单位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理论学习,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课题组的各项各次研讨、资料、收集整理,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思想、方法和经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研究了《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学校与社区关系》、《强化职业教育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之一》、《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强化行业服务意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加强大学生为民服务意识是高校教育工作之要务》、《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服务意识培育现代服务行业人才》等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
医学院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实践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关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精湛医术的重要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医学生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实践性。
社会实践由于其专业性强、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已成为广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良好学风建设、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并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组织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努力构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体系。宁夏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计划"等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早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1]。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大力推动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型学生社团建设,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和场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和空间。
1加强并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
在学院职工活动中心、文化巷社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爱心义诊"活动,建立每位被服务人员的档案,包括相关疾病史、血压测量、血糖监测、体重、心肺检查等,定期定点开展服务。这两个实践基地我们从上学年就已建立,并且现在每周三都在进行着。
开展医疗知识下社区为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和空间,重点发挥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作用,在农村基层,进行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活动,为农民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的健康指导。
走进原州区敬老院,为老人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方面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的将所知道的医学知识传授给了老人们,使他们能或多或少的从中受益,从而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的联系到一起。
2成立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医学院科技创新中心,由专门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大力开展科研小课题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班级、宿舍三个层面进行,层层抓落实。开学初制定出本学期活动计划,各个小团队选定课题,上报学院领导审核,活动计划经批准后,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将有好的创意的课题及认真完成的全部全部予以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创造热情,促进学风建设,为学生今后在学业乃至工作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石。
3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
积极构建学习型学生社团,包括护理协会、药学协会、口腔协会及临床医学协会,组织各个协会开展一系列的相关知识学习、学术论文分析、临床技能竞赛、护士礼仪交流会等科技性、学术性、专业性强的活动;通过广播、讲座等形式向广大学生普及卫生保健和护理知识,帮助更多同学了解国内外关于医学科学知识的最新进展,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常识,了解疑难杂症的病因机制研究方向。
4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培训学生科研意识
以我院近年来大学生科技创新相关项目,包括全区大学生创业大赛,学院每年组织的暑期及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高年级带领低年级,从这些项目中选拔出50项左右,对所有有意向参加的学生进行项目前培训,分阶段进行,如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如何查阅文献资料、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操作流程等,为项目的顺利操作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为具体操作过程,在团队人员的共同合作下,做实验、发放问卷等完成项目;第三阶段总结,将所有的调查结果经过分析、整理,形成心得、论文。通过实施具体的项目,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可以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可以让医学专业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同时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全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
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增进学校与地方的交流,为学校赢得声誉,同时可以亲近社区居民,为他们建立健康卡片,每周进行相应的活动,定点、定时、专人负责活动的进行,从而系统、全面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为社区输送大学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他(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岗实习后,按照人岗匹配的原则进行定岗确位。通过这次成功的实践,引起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为开创稳定、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丰富的人才储备
社区作为矿区最基层单位,更是承担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重任务。而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工作方法相对偏旧、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已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区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铜川矿务局从建设和谐社区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招聘大学生进社区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更是顺应了时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进社区是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我区人才结构的需要。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为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社区的人才结构,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了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家属的切身利益,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矿区,必须抓好稳定、和谐社区的建设,而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相关政策迅速贯彻落实到社区,也需要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同时,大学生进社区工作是社区“十一五”和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的需要。人才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社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切实加强培养和管理,为大学生尽快成长创造必要条件
对充实的新生力量,要按照“严格要求、放手工作、支持关心”的基本要求,全面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培养工作,确保受聘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及时适应工作,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首先,在学习上加强教育和培训。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抓好集中学习,同时还要重点抓好他们的日常自学,在他们中间大力开展“读经典好书,品人文精神”活动,用演讲和让其写出感想等方式测试他们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学习好、领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贯彻落实和实际运用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确保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能够自觉地增强宗旨意识,切实做到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树立起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能够全面理解、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实现社区工作的提档升级。其次,工作上加强使用和管理。使用是对人才的最好的培养和尊重。在具体工作上,要针对大学生学有所长和气质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更好地贡献聪明智慧,更好地推进工作;要针对大学生服务社区、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抱负,有针对性地安排承担一些艰巨繁重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压任务,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迅速成熟、成长起来;要注重帮助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最后,要加强关心和爱护。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关心关怀,要经常与他们进行谈话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他们心情舒畅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跟踪服务、管理和考核,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大学是传承和创新知识的社会组织,大学存在的状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与社会文化形态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对5所美国大学的考察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中美大学在支持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不同,这反映了中美大学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秉持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已完成大众化,处于普及化与国际化阶段,对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有需求。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强调集体和共性、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社会文化与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完成、国际化起步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是稀缺资源。
美国大学的学生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把高等教育作为产品的市场意识,其直接动力是学生自主择校带来的高流动率。从所考察的5所美国大学来看,美国大学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经济实力相一致的高投入。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4年是53101美元,居于世界第9位;中国是6747美元,居于世界第84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其大众化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到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大众化更多是源于政策驱动的。
第二,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相呼应,美国大学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在美国,生源是稀缺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学生购买服务的行为,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实质上就是消费者至上,这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以落实。同时,学生购买的是包括住宿、学生服务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总产品,课堂教学和学生服务都是产品的一部分,这就推动了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美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形成了对人才诉求的多样化。美国大学尊重学生多样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并融入学生管理的各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例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校园总体设计,以学生诉求为中心的服务中心和环境设计,如宗教场所、不同文化的区域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公立大学为主,经费来源单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经费分配的控制较强,学生在校际之间和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流动性差。中国的大学更多地是把学生作为教育与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为学生服务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动力更多地体现于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上级的评价。因此,中国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在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以学校领导为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教师为主的理念与格局。
中国的大学在学生服务与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正在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体系,并且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大学面对的不仅是有需求的学生,而且是所有学生,还要满足社会、家庭对大学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不论在工作层次上还是工作内涵上,中国大学还处在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的初级阶段,离科学化、学科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二、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的
基本状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专门职能在美国大学非常重要,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发挥就业服务职能。所考察的5所大学均设有大学生就业服务或指导中心。以乔治・梅森大学为例,该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有多达20名员工;有3个职能明晰的工作部门提供分类咨询;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应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中心工作的主要开展形式有开设就业辅导选修课,开展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咨询,举办有偿的招聘会(企业付费),开展各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与雇主加强交流的活动。
第二,将就业创业融入到学生服务体系。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体系中融入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内容。所考察的5所大学的学生服务体系始终把学生发展与社区适应和美国文化融合作为学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社团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将就业支持与创业教育融入全人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大学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将教学、科研、服务作为实现全人教育的载体,通过管理体制加以落实。美国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服务”,不论是学术还是学生事务管理,其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管理有着有效的工作机制加以协调。例如,乔治・梅森大学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同时向教务长负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务处有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教务长。5所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咨询,将其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完善学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为毕业做好准备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通过提升教师的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美国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当地政府投资建立梅森企业中心,该中心是政、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依托乔治・梅森大学强势学科的咨询公司。目前,已有80多家公司入驻该中心,其中有教师自己创办的公司。梅森企业中心不仅使大学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学生创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与中国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的不同点
第一,美国学生的就业咨询和就业教育具有自主选择性。美国大学只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就业咨询和课程的选择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例如,在乔治・梅森大学,只有约10%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课,而在中国大学,国家要求就业创业课成为必修课。
第二,美国就业教育咨询的立足点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就业,而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启发学生做自己想做和能做好的事;中国大学则是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把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先就业后择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小微企业、边远地区工作。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美国大学校内评估的重要标准。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平均就业率约为60%。与就业率相比,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的在校率和学业完成率,即更注重大学职责内能做好的事。中国大学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就业率是家长、社会衡量大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
第四,美国大学的就业率与专业选择和专业标准制定没有对应关系。所考察的5所大学都强调全人教育。美国就业市场以素质和能力用人,而不是简单地因专业而用人。大学教育把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中国目前越来越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适应度,并把就业率作为大学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就业率也是衡量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度的重要标准。
第五,美国大学的活动是由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统一策划的,比较注重活动效果的科学性评估。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其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之间不一定具有针对性与匹配性,同时中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获奖情况,而不太注重活动效果的定量评估。
第六,美国大学生创业是因学校、专业、个人而异的自主选择,大学对学生在校的创业情况并不关注,因为学费比较高,同时学业比较紧张,在校创业的学生并不多,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学生也不多。但是,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乔治・梅森大学的创新教育中心主要通过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学术课题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弗吉尼亚大学有1/3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加州波莫纳州立理工大学的高影响力活动(High Impact Practices)也是通过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其创新能力。中国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求把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允许学生在校休学创业,同时推进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第七,美国大学形成了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美国大学明确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为中心来设置管理体系,以形成育人合力。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与学生管理体系一般分属相对独立的部门。比如,教务处是教师教学的管理部门,学生处是学生管理的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部门属于学工系统。学校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割,将学生需求分离处理,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学校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更是使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科研和职称评定上,如何将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对中国大学的启示与借鉴
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部署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强调,为应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将进入全面创业的社会形态;第一,就业创业课程必须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第二,每年就业质量报告,并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第三,教育部将单列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开设创业学科,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要求各地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一开学就会十分关注就业问题,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也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面对中国国情,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综合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借鉴并完善。
(一)界定大学的职能边界,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矛盾
在美国,对于就业创业服务来说,大学与政府之间的主动权在政府;在学校主动开发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有效需求之间,主动权在企业的有效需求;在学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间,主要矛盾在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首先要明晰政府及大学的责任,抓住主要矛盾,让政府承担就业创业的主要责任,让大学回归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对政府而言,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责任,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简单要求高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尊重高校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机制,要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综合改革的相互衔接;要促进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向市场化、公司化转变,以激活人力资源市场活力,实现从给予到服务的转变;要通过税收、激励等政策鼓励企业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对学校而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上,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转为顺势治理,激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在动力
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美国大学最大的活力就是不同办学体制并存,学生享有充分的自,在市场机制调控下激发了自下而上的活力。在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大学办学自,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政府要赋予大学在人员编制、专业设置方面的自;大学要给予学生专业选择、学分互换、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可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学生享有选择权、大学拥有办学自的前提下,大学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学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促进学校自发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要按贡献度完善资源的分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支持。中国地方大学在为地方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根据《21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大学等名校约1/3以上学生出国留学,而中西部地方高校有80%~9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就业,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然而,就业贡献率最高的地方高校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往往最少。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市校共建,推动高校所在城市对其的支持。
(三)创新大学管理模式,协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美国的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方面,中国高校可以参照美国大学的模式,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相互融合;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学生服务纳入教师考核,以协同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融合。例如,安徽工程大学提出,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协同,创新、创业、就业协同,以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规模;以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以加强各方协同突破现实瓶颈,提升就业水平”。此外,安徽工程大学建立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以职业素养建设为重点,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向精细化、科学化、学科化发展
中美大学在师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上存在不同之处。相较于美国大学成熟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中国大学还处于职业精神培育初级阶段。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投入的精力比较多,管理比较粗放。因此,中国大学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生职业素养建设。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就业创业工作要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研究,从事务性的工作为主上升为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性、验证性的实践为主。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制定《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化、设立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课题与职称单列、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等方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设立专门工作室,从工作标准、活动策划、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第二,改革以科研为导向的单一激励与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岗位实施分类评估和考核,把学生服务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三,制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加强学科意识和学科平台建设,支持就业创业指导的科学研究。
第四,加强就业创业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咨询师认证、职称单列,同时开展多层次的研讨。
实践经历:其实,对于社会实践我们都已不再陌生。对于我们专升本的同学而言,社会实践我都曾有过。只是, 时光如流水,总在不经意间静静地流逝。不知不觉在潍坊学院已度过了半学年的时光。毕业的脚步已悄悄临近,我意识到自己应 该去充分利用假期,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作为一名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 实践, 从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大学生有 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走进潍坊学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知识。寒假放假,我没有立即回家,我再潍坊做了一周的兼职,做化妆品促销。随后,回到家与同学再块组办了艺梦画室。我的寒假生活感觉还不错。
我认为: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升华思想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 观实际中去, 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 只学不实践, 所学的就等于零, 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 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同时,从中所学的东 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没有实践,就没有 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今年自己的暑假和去年有所不同。其实学校要求我们参加社会实践 , 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68-02
一、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
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1.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
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1]。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
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2]。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
1.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
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3]。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
2.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4]。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5]。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
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
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6];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通过实践者,建构高校社会实践的经验体系
1.实践者理论方面。一方面,要求实践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应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在服务学习中考虑实践对象需求,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者要构建自己关于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体系,并善于结合实际,及时对理论进行修正。
2.实践者实践方面。实践者的具体实践,是构建经验体系最重要的步骤。(1)两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实践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实践者的实践必须要尊重客观实际,求真务实;(2)两者都注重反思,因此研究者应注重对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学会在反思中发现新的知识或问题;(3)两者的结合,有时需要深入异文化社区,这样就很难避免文化冲突,因此实践者的具体实践,要遵循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郝运.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徐碧鸿,张阳.从杜威教育哲学论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本土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淮安市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服务活动中涉及到的学生、市民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1.3 调查内容 调查三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服务涉及的领域、贡献力度、服务质量、受认可度等。
2 淮安市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现状
2.1 参与积极性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指导,经调查显示,各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学院的引导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社会服务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专门建立大学生爱心服务社,开展相关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到淮安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清江浦民政老年公寓、许庄小学等地,开展一系列的爱心志愿活动;组织部分优秀学生深入农村,担任淮安市清浦区黄码乡“大学生村官助理”;以“传承孔子儒家思想文化,推进淮安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宣传文化知识,服务地方发展,总之,院校努力通过各式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2 服务范围广 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主要形式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两种,其中志愿服务的内容包含互相帮助、社会救助、紧急救助、社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社团活动、知识传播、维护社会治安、免费专业服务、国际合作等。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到社会服务中,参加志愿活动,深入街道、农村开展指导、讲座等活动,涉足技术、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等各领域,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宽度越来越大。例如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学生为居民、农民举办有关食品安全、健康饮食、菜肴烹饪等讲座,将有关食品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居民。
2.3 社会认可度高 大学生积极参与各式社会活动,是大学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有效方式,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力和使命感,乐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例如在2009年暑期,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院99%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农村政策宣讲、大学生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实践服务、关注留守儿童、大学生科技服务、奥运知识宣传、文化宣传等。学生个人收获颇多且受到各界关注,社会反响好,当地的领导、居民都纷纷赶来慰问或写下感谢信,可见大学生社会服务的受认可度极高。
3 淮安市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问题
3.1 社会服务的专业性不强 通常,主要由共青团来组织高校学生社会服务,但是共青团的能力有限,繁重的工作致使其对社会服务工作缺乏一定的规划,不能完全把握社会服务的内涵和意义,对大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认识不够,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不愿认真对待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初衷就会质变。
3.2 社会服务的类型较少 淮安市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主要集中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两种类型上,对于其它形式的社会服务没有深入开展,往往会出现高职院校开展形式一致、内容雷同的活动的情况,学生社会服务在学生之间、社会上的知名度普遍较低。
3.3 服务价值含量较低 调查中显示,淮安市高职院校学生社会服务在各领域的低层面展开,很多时候,大学生都被用来充当廉价的劳动力,在能够产生更高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上,比如科技创新、大学生创业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另外,大学生的权益在社会服务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有大约20%的志愿者在社会服务活动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学生在受伤或受到他人无理指责的情况下,通常只能自己承担或请求老师帮助,这会导致很多学生不再愿意投身社会服务的行列。
4 淮安市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建议
4.1 增强服务的专业性 高职院校可以引用国内外社会服务的先进方法,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服务的宗旨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项目,让学生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在奉献中体味到幸福感和自身的价值所在。另外,要认真分析总结院校自身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在社会服务项目中引进面向市场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使学生的社会服务更加专业。此外,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要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2 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创新,持续探索,以学生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为本,着眼于开发涉足领域多、丰富多样、层次水平齐全的服务项目,推动院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走出地方、走向全国甚至被世界知晓,打造特色品牌。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年来已经着手于打造“进乡入企,理财培训”、“粮油安全,社区行动”、“对接园区,服务外包”和“携手中职,辐射提升”四大社会服务品牌。
一、引言
体育院校在全民健身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地位。由于体育院校拥有一流的体育设备、场地、人才、知识、技术,体育院校学生以体育专业为主且具有体育特长,因而体育院校的学生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不但可以解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紧缺问题,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研究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现状
目前,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多采用专业型社会实践模式。它是指体育院校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开展与本专业学习相关的指导活动,旨在参加与所学专业性质相关的体育锻炼指导活动,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它是将自身专业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其次,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还较多的采用服务型社会实践模式,它依托于在一定时间或特定阶段由学校集中性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每年暑期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党员义工日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育院校学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服务群体进行体育方面的指导。
三、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社会实践考评体系不完备,造成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不高,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体育指导的意愿不强。其次是社会保障条件不足,如存在提供岗位少、无经费来源、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利用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失去了通过社会实践这个平台进行社会体育指导锻炼的机会。再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较短,如每年“三下乡”活动大约都在一周左右,很多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实践活动就结束了,造成社会实践中的体育指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失去了连续性、实效性。
四、体育院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路径选择
(一)体育院校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投入
目前,体育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投入不足。首先,学校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关于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指导的明确规定,导致学生在认识上无法将专业学习及社会体育指导联系起来,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因此学校应将社会体育指导明确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其次,学生专业特长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实践类和操作类课程较少,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置适应全民健身需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体系,并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再次,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纽带,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难以在培养、需求、实践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为此,学校应建立“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机会。总之,由于学校对社会体育指导投入不足,没有对社会体育指导活动进行积极地引导,造成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首先应从学校高度重视、大力投入做起。
(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
高校教师是学生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具体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高校教师自身具备的素质和知识储备,决定了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的质量。因此,要提高学生社会体育指导的能力,首先要建设好社会体育指导的师资队伍,下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教师也要对学生具体的社会体育指导活动不断总结,经过“实践―学习―实践”的模式不断自我提升,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服务于社会。
(三)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体育指导团队和基地
体育院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组建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体育指导团队,这是保证活动取得实效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体育院校可以组建一支由学校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统一领导社会体育指导团队,根据各个专业特点,按比例组合。各个院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组建有特色的社会体育指导团队。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可以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依托于建立在城市的街道、社区,农村乡镇、行政村、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对群众进行社会体育指导。
(四)丰富社会体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
摘要:近年来,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获得广泛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服务学习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作用。文章在界定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内涵的基础上,浅析了服务学习对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应用革新中的途径。
关键词: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68-02
一、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现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加剧,这对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由此应运而生。高校社会实践不仅进行理论验证,还可以发现新的事实资料,同时其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与此同时,兴起于美国的服务学习,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注重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不仅满足了社区需求,更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更新;同时,服务学习的应用,也是对综合活动实践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革新。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践者不能很好地考虑实践对象的需求,双方很难形成互惠,使得实践对象不配合。而服务学习的“服务”属性,对这种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进行体验式学习,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的需求,从而达到共赢。
从以上可看出,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都取得了重要发展,并且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问题的改善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意义,并建立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二、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内涵及关系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1 服务学习的含义。当前对于服务学习含义的界定,大概从三个角度:学校教学角度、学生成长角度、政府角度。这三个角度虽有不同,但都认可服务学习的两个属性、三个特征。两个属性是指服务、学习;三个特征是指强调课程学习与服务实践并重,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文采用赵希斌的观点,认为服务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注重反思和总结。
2.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服务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杜威强调经验具有教育性,但他也提出教育和经验不能等同,因为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有教育性,比如有错误引导性的经验翻。经验是通过反思获得教育性,因此反思和实践在其学习观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正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获得知识,更应进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服务学习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经验,正是杜威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
1 高校社会实践的含义。本文所指的高校社会实践,专指大学生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含义的界定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奇柯的定义,他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观察、分析和服务社会。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本文采用当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学生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深入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考察,了解社会,并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
2 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高校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前者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正是促进学生智力与体力和谐发展的体现。人在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发展的要求,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深入生活,开展实践,获得知识感悟和价值观体验,这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依据。
(三)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相互独立,有所区别:如,在社会公众支持方面,服务学习获得的支持度高于高校社会实践;在出发点方面,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而高校社会实践以加深知识理解,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服务学习与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彼此促进。第一,两者都注重通过实践中获得认知;第二,两者都注重研究者的体验,并培养其责任感;第三,两者都注重研究伦理。
三、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
服务学习,一方面强调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另一方面强调在社区服务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学习对高校社会实践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中得到应用,有利于培养高校社会实践者的协作精神与沟通技能,同时利于其在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第二,两者结合,让高校社会实践中有了“服务”元素,有利于获得更多当地社会的支持,减缓实践阻力,实现共赢局面。
(二)服务学习对实践对象的意义
如前文已述,服务学习以迎合社区需求,获得知识技能为出发点,高校社会实践汲取这种方式,无疑对实践对象大有裨益。考虑实践对象需求的高校社会实践,第一,可以为实践对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促进其发展;第二,研究者充分考虑当地需求,利于减少或避免文化震撼,利于开展研究;第三,研究者带去先进的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实践对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当地居民素质。
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应用的途径
我们应意识到,将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主体是实践者,实践积淀的来源是学校,实践背景是社会,要想促进服务学习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需要社会、学校、实践者个人的相互配合。
(一)通过社会,确立高校社会实践的支持体系
1.社会团体方面。一方面,社会团体应建立相应机制。(1)制定资助措施,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2)加大科研投入,以划拨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服务学习应用予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团体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1)可结合自身实际,以服务学习为导向,以高校社会实践为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设立项目,鼓励和吸引实践者参与问题的解决,实现互惠;(2)增设社区临时岗位来接纳学生或高校社会实践者,为研究打开方便之门。
2.社会公众方面。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它们不是义务,也不是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一方面,社会公众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合理看待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的价值,并认识到其带来的意义;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尽力对服务学习者、高校社会实践者给予支持。
(二)通过学校,建立高校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
1.学校课程体系制定者方面。一方面,课程制定者要健全和完善服务学习、高校社会实践的相关课程建设。(1)广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吸收优秀师资,保证课程质量;(2)注重相关学科建设,善于寻找学科交叉点,完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制定者应将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社会实践这一举措纳入课程体系,并广泛吸纳此方面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保证自身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
2.学校课程体系实践者方面。这里的课程实践者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服务学习和高校社会实践孤立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会在科研中运用、实践。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两者在思维和方法上的有机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要理解两者含义,并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