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3 10:05: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篇1

(1) 陪客松:作者把它比作“一个绿色的巨人”,让人感受到它的高大挺拔,生命力旺盛。

(2) 送客松:从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中,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的姿态。

(3)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文中第2自然段对三大名松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此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相互交流、补充,感悟黄山松的奇特之处。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称它们为“黄山奇松”的原因。

5. 作者在介绍迎客松时,分别介绍了它的姿态、名字由来和地位;介绍陪客松时,只介绍了它的名字由来;介绍送客松时,写了它的姿态和名字由来。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默读第2自然段,你有没有发现作者描写的特色呢?

(1) 介绍三棵名松时,描写有详有略。如果面面俱到,内容就显得没有变化,过于繁琐。

(2) 作者在描写三棵名松时,都展开了一定的想象。先介绍看到的松的姿态,再写自己的想象。既然都是想象,那么,三棵名松中作者想象的部分,能调换位置吗?体会作者是扣住松的不同姿态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来描写的。

6. 指导朗读,感受作者抓住三大名松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们的动人姿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高明写法。

【设计意图】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作者介绍三大名松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但作者是如何写的,又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学生可能不会关注到。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厘清从写什么、怎么写,到为什么这么写,知道作者不仅写出了所看到的,还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来描写,从而体会、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 观千松,赞叹黄山松之“奇”

1. 欣赏完了三大名松,作者还观赏到了黄山其他松,请你自己读读第3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又有什么特点?

(1) 用排比句写出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第一句是直接描写,第二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第三句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 一个省略号,让读者感受到黄山松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

2. 如果把这段变换一下形式,读起来什么感觉?(PPT出示: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3. 小结:整齐的句式,独特的结构,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一个接一个分镜头,让我们感受到松奇、语言美。

【设计意图】通过PPT把课文中的文字呈现为诗的形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样的句式简洁、整齐,读上去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更体现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4. 这一段和第2自然段相比,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交流:第2自然段抓住黄山松中典型的三大名松“奇”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第3自然段则略写了其他松的姿态。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 读写结合,总结全文

1. 黄山无石不松,松树千姿百态。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山松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配乐出示黄山松图片)

2. 这么多的松树,你喜欢哪一棵呢?请选择其中一棵松来介绍一下,我们要比一比,谁更能抓住黄山松的典型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它的神奇。

3.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名交流,相机评价,学生修改。

4. 黄山松千姿百态,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其中的三棵松进行详细介绍呢?(选择典型)

5. 总结: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很多写景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揣摩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的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请学生选择自己搜集的一棵黄山松的资料,抓住它的典型特点,发挥合理想象来写一写。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黄山其他松树,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片段一】解读“千斤笔”,感悟“万钟情”

师: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信中写到,“我有病,写字困难”,可见这封信是他老人家在病中写成的。

生:他病得很重,手在颤抖,笔不听使唤。

生:既然这么困难,这信就可以不写了。

生:那不行,这是告诉孩子们,他只能写一封回信的原因。

生:这还告诉孩子们,来信他都读了。

师:说得有道理,这还从侧面让我们感受到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尊重。

生:我觉得“千斤重”,就是巴金爷爷对孩子的“千斤爱”。

生:我认为“千斤重”,是讲巴金爷爷写信的艰难。

师:《巴金自传》的《病中》一文里有这样的话:“起初,圆珠笔或自来水笔,真像有千斤的重量,写一个字也很吃力,每天只能写上百字光景。”想一想,巴金爷爷写这封信该花多少时间,经受多少煎熬呀!

生:那为什么不请人呢?

师:这个问题,曾有一位老友向他建议过,但巴金爷爷说:“我是一个病人,我也无法使他了解我的心情,我只好照我的想法做下去。”巴金爷爷的想法是什么?请把信中相关的话找出来,把关键词语画出来,并以写信者的角色诵读,体会巴金爷爷的内心。(生自画自诵)

师:同学们画得准确,诵出了老人的真情,让我们共同诵读 “无论如何”这段话。(师生齐诵)

【评析】“以信为鉴”,紧扣“情”字,解读“千斤重”。其一,边读、边思、边议,触摸老人的情感脉搏,体会老人抱病写信的艰难历程;其二,精细阅读文句,于细微处引领学生钻研探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揣摩文字背后的深层含意;其三,角色涵泳,置学生于老人的特殊心境,循文溯源,走进老人的心灵深处,体验“无论如何”这一执意亲笔书写的真诚,感悟“见信如面”的万钟情怀。

【片段二】品味“无限爱”,聆听“心底声”

师:“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这是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讲的真心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你们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58-02

阅读教学的功能在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会读写。阅读课设计应当旨在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的导读思路,实现以读促写,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特级教师管建刚致力于“指向写作”阅读的研究,在2014年秋季杭州“千课万人”研讨课上,笔者得以聆听管建刚老师的教学公开课。管建刚老师教学了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篇幅简短,教学设计有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指向引导学生写作,教师教学思路简洁清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自始至终向学生渗透着强烈的写作意识。这也是一堂强调写作方法和充满写作智慧的指导课,值得借鉴和品味。

一、在预习检测中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预习检查,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文本内容效果的检测,所花时间不多,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管建刚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抓住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渗透写作的教学思想。

师:三大名松是哪三棵?

生1:迎客松、送客松,还有陪客松。

师:是的,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这是你说的顺序。谁能换一个更顺耳的顺序?谁来说一说。

生2: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是课文的顺序)

师(问生1):你同意吗?(同意)你再说一遍。(生1重复)你为什么同意这个顺序?

生1:因为这是按照游览顺序得出的。一进门先看见迎客松,然后到玉屏楼看见陪客松,最后下山时看送客松告别。

师(问生1):我问你,难道到黄山去,一眼看到的一定是迎客松吗?(不一定)不一定的。(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学生说三大名松的顺序看似是师生之间很随意的问答,其实包含了教师渗透写作顺序的用心所在。教师抓住新生成的教学资源做引导,让学生对文章写“三棵松”顺序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提出的疑问进行问答,为接下来专门点拨“写作顺序”做了很好的铺垫,体现了教师强烈的目标教学意识。

二、在品味“三奇”中指导写作方法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点拨写作方法。教师预习检查完以后直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解三棵松的“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再请学生们推荐三个同学上讲台读书,生1读松树的姿态,生2读名字由来,生3读地位的顺序,读出写三棵名松的句子,并反复品读三棵松名字的由来,最后形成板书:

这个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对三棵名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完成。特级教师周一贯说:“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的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内化课文语言,体现帮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践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有效指导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较好体现了“语用”的思想。接着,教师根据板书和反复朗读描写三棵松句子中渗透写作的方法。

师:你们发现没有?“姿态”读了2次,“名字由来”读了3次,“地位”读了1次。现在我要请问(生2),为什么你要读3次“名字”?她(生1)只读了2次“姿态”,她(生3)只读了1次“地位”,你(生2)却3次都读到了?

生2:因为重点介绍了三棵松的名字。

师:为什么三棵树的名字的由来要介绍呢?

生2:不然怎么知道它们分别叫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生1(补充):不然就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很奇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凭什么名字的由来要介绍3次,3次都有它的份呢?……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指导。”管建刚老师引导学生明白了树的“名字由来”必须要写(板书:必须要写的),陪客松的姿态不必写。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象征”不必写(板书:不必要写的),然后渗透写作顺序,课文是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顺序写,结论是(板书):“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管建刚老师在这里进行作文表达手法的指导,其中“必须要写的”“不必要写的”是向学生传递写作技巧,即作文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了解的顺序≠作文的顺序”是向学生传递了谋篇布局的写作思想。

三、在品味语言中实现“言意兼得”

篇3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二)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7)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岩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闻名著名名字风景区

(二)指导背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2.写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篇4

(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三)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

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它是全文的总起."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一"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二"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四"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一"的"奇"紧扣.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二)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

(三)如何理解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联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关系联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对比联想,如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相似联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如此等等.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词语:

煞费苦心(sh4f8ik(x9n):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w3n):安徽的别称.

悭吝(qi1l@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干粮.

卓越(zhu#yu8):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zhu#ju6):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xi2z8):狭窄.

诡奇(gu!q0):奇异.

摺(折)皱(zh6zh^u):折缝.

载(z3i)(沉载浮):又.

(二)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填"奇"字.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三)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四)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篇5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已发展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理论: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完全围绕如何帮助老师的“教”而展开。它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进行形成性评价,并依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经过教育技术专家多年的努力,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已形成一套相当系统、完整且有很强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缺点是,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显然这种教学设计理论是直接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的。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迅速普及,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在国外兴起并快速发展。这种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而不是相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这两部分设计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其目标则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而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进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如此;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具,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对象。可见,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个要素也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也有确定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如上所述,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从教育技术学上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观念与技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面对新技术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1.技术的学习要以应用为目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掌握一门应用技术,掌握一门可以改进我们的教育和学习的先进技术。眼下的一些计算机培训和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就是太过于注重考试,结果收效不大。

    2.要完整理解技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既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在教育中的运用,又要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智慧手段和思路的加入,并意识到可能蕴涵着的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3.要将技术的学习整合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为了使技术革新有意义和有效果,我们必须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联系中去考虑运用技术的涵义。

    4.认识和实际体验结合。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重新思考教育现实,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其次,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创造条件让教师去体验并感受新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体验并感受新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所具有的魅力。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适用于各科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释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的普遍性。

    1.运用录音,提高阅读能力。

    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可以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朗读文字教材的趣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上课开始,打开录音机,顿时,教室里传来悲壮的哀乐声,随着乐曲,老师随机讲述:1986年9月的一天,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也达到了乐于学的效果。

    2.运用录象,提高阅读能力。

    电视录象声像并茂,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要学生理解“潇洒”这个词,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光靠查字典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眼看一段黄山奇松的录象,边看边学,让学生感受黄山奇松的潇洒、挺秀,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运用网络,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常常利用计算机网络,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阅读材料辅助阅读教学。如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后,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动物间互惠互助的事在计算机里还有很多,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操作计算机,用鼠标点击,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完成后面的练习。练习结束,计算机能自动给出成绩报告,告诉学生答案的正确率及阅读速度。

篇6

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激趣因子,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很多的隐性快乐成分。提升快乐阅读的指数,关键要看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只有科学而艺术的设计和引导,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体验美感、情感,享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人文关怀,获得成长的力量。

一、体验美感,开拓阅读多维视野

语文教材选文大多属于经典名篇,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教材选文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是多彩的,描写的场景是生动的,即使是写花草虫鱼,也都包含丰富的美感因素,具有可读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做好阅读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形成感知体系。学生一旦进入文本之中,其阅读视野必然得以拓展,阅读体验也会得到深化。

在学习《黄山奇松》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个性阅读,让学生找出精彩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在成果展示时,学生几乎将课文的全部内容都找到了,可见其语言有多经典。有的学生说:课文开头部分就直接写黄山“四绝”,让人顿生好奇之心,这“四绝”究竟有多美,自然会吸引读者;也有的学生说:既然黄山松是“四绝”之首,其描写自然也会妙趣横生……从展示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已经非常深入,对精彩词句的认知非常到位,阅读积累自然生成,这是快乐阅读的重要标志。

二、体验情感,享受阅读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多种情感因素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情感的慰藉。小学语文教材中,动人的故事、精彩的事件、感人的场景比比皆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核心,体验文本情感,必将受到极大的触动和心灵震撼。文本情感和学生情感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在教材文本、学生和教师三个要素中,教师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形成桥接,这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追求目标。让学生用心体会作者内心世界,这也是打开阅读情感体验的关键环节。

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教师设计了一组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国榷》被偷的确是一场厄运?是什么力量让谈迁重新站起来?积累一些关于磨难的名言。”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自主阅读。成果展示时,学生的回答准确到位,特别是关于磨难的名句积累非常丰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显然,这些名言是学生查找资料的结果。不管怎么说,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更深刻了,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感受,受到了感动、感染。这样的阅读当然是高效的。

三、体验成功,获得阅读成长力量

小学生的阅读学习需要动力促进。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抓住兴趣,更需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感是支持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阅读的成功感,教师要设计具体的阅读目标。当学生顺利达到阅读目标时,他们获得了阅读的成功感。教师还要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从文本中攫取成功因子。特别是那些励志性的阅读文本,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思想冲击和影响。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发挥其激励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感,这是阅读教学最需要关注的因素。在学习《少年王冕》时,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动画图片,对文本进行图解。学生观察之后,对文本内容有更多的认知。于是教师给出一组阅读训练内容: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耽误、积攒、晶莹透亮、争先恐后、年成。②背诵第五自然段。③回答问题: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能够说明这种顺序的关键句。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篇7

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是培养阅读素养的灵魂起源地。我们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阅读素养培养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把各种有趣的言语方式都可作切入点。当然,这词语昀好能作为文眼贯穿在教学中,有层次地进行出示和运用。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阅读素养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定阅读素养训练的切入点,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例如《开天地》,在初读时可把词语分成三组进行出示,(混沌,血液,轻而清,重而浊),(渐渐,缓缓,逐渐,慢慢),(抡起,猛劈,顶着,蹬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昀后让学生读段落想画面,借助上面的三组词语,自己讲讲分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开天地》是神话,故事性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适合通过复述方式积累语言。三组词语是文章语言的特色,又是学生积累句子的“拐杖”,一举多得全因为根据文本特点,就地取材找准了切入点。

三、文本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的载体

1.以题眼为切入点。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窥视全文内容。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中国)③哪个词是中心词?(爱)④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纲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也是在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很多课文中有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爱的地方)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③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问,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入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初读,捕捉中心句;②细读,扩展中心句;③品读,体会中心句。

篇8

课型:新授课

课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教学目标:与学生一起探讨缤纷世界中多彩的生命,并引申到各种生命之间该如何相处。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

过程与方法:在情境式地互动教学中提高自身对生命的意义的认识;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培养那个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担负起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责任,确立善待自然、善待他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快乐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进而为下一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感悟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理念——生命最可贵。

学情分析:对于刚入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对于生命还是有一定的理解的,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中就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内容。但是学生们对于生命的可贵的认识还是不足。例如:有些学生残害小动物,取笑有残疾的同学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实情,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导课环节

给学生出示3件教具,分别是:布娃娃、瓷娃娃和草娃娃。然后问学生:“老师要送你件礼物,请你任选其一,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只听有位学生说:“我选草娃娃。因为它孕育着生命,是生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如此设计导课环节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也非常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二、生命精彩篇——为生命而感动

学生活动:你曾被某种生命打动过吗?请有此经历的同学讲述给大家听。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话题:从下列几种生命中选出能打动你的?⑴黄山松、⑵骆驼、⑶梅花、⑷邰丽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体会生命力的顽强,进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世界是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初步激发起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教师亮明观点:正如古诗句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留恋戏碟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斓。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用古诗句作小结,既营造了生命多姿多彩的意境,同时又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魅力。是诗境、是意境、也是生命之精彩的再现。)

三、生命关爱篇——畅谈生命间的依存

如果这样的情景出现,你会怎么做?

当我看到有人在攀折花木,踩踏草坪时,我会

当我看到有人在买卖野生动物或残害野生动物时,我会

当我看到一位盲人站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进退两难时,我会

当我在学习中由于方法不当遇到困难时,我会

(设计此情景题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命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同时此类试题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活动之后引发思考: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又将该怎样与其他生命相处呢?

师生共同感悟: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在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应去关爱和呵护周围的生命。甚至包括我们可能注意不到的小生物。关爱生命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要求,只因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四、生命危机篇

践踏地球的生命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由沙尘暴想到的冬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冷空气又要频繁地侵袭我们大同了,你最讨厌什么样的天气呢?

大文豪雨果说过:“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用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学生在讲出沙尘暴的种种害处之后,教师引导:引发沙尘暴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从而引出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导致的种种环境问题。“当你杀尽与你共生共存的伙伴,你必毁灭你生存的家园。”

五、生命挚爱篇——共同浇灌生命之树

世界会因为我们大家的努力而变得生机盎然:CCTV环保用语——保护环境,世界因我而改变。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亲手设计环保小书签,然后贴在我们的生命之树上。

(此处是板书的主要构成部分,现摘抄一二)

环保语录:

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人类属于自然,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环境。

(在此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地高涨。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环保宣传用语书写在树叶上,然后贴在前面的黑板上,不仅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而且在潜移默化当中将生命教育以思想和行为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属于德育教育原理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结束语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不用自己的脚随意践踏他,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上一抹耀眼的新绿……世界上的万物是相互依赖的,生命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善待自然、快乐人类;善待他人、快乐自己。

七、布置探究性作业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对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进行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并写出你的调查结果。

八、教学反思

1.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即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2.教学活动的四个篇章:生命精彩篇、生命关爱篇、生命危机篇和生命挚爱篇,即自成一体,又层层递进,最后落脚到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主题上。

3.通过情景题和实践探究作业两个环节,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4.注重对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处理、把握,是活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厚粲.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3D打印技术进入课堂的实践意义

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创新不够”。而STEAM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技术素养、艺术素养、工程学素养、数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学校推行STEAM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3D打印技术作为开展STEAM教育的辅助工具,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更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使学习内容也不再单一、刻板,呈现出了更多的姿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3D打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以下优势。

1. 有利于提高可视化教具的使用效果

在原来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大多使用语言或者图片来描述教学内容。当遇到复杂的事物时,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3D 打印技术可以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架起桥梁,将教具进行3D打印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获得“观察的经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原来更好。例如,苏教版小学五年级《黄山奇松》一课的教学,如果学生只通过图片或视频来了解黄山奇松的奇,学生感受并不深刻。我们用3D 打印机打印出各种奇松的模型,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欣赏奇松。

2. 有利于呈现新颖的教学内容

STEAM 教育常常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多学科内容的整合,而 3D 打印为这些知识的整合提供了机会。STEAM 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科界限分明的做法,着重于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工程师精神。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很多以往难以实现的“动手做”类型的课程设计成为可能,激发了学生投身于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热情。

3. 有利于营造更愉快的学习体验

我们利用3D 打印技术,最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将虚拟快速变成可触摸的实物模型。独特的实物模型给学生提供了切身感受,使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对事物增进了解,帮助他们愉快地记忆,避免遗忘。此外,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给予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对模型进行二次设计,这将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自己设计、自己生产作品的过程中,从中获取对学习的满足感。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而3D打印技术用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设计理念去支持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设计3D作品时,首先要根据内心所想的物体进行系统规划,然后对各个部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再通过尝试绘制草图逐步去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对象、尝试设计、反复修改、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例如,我校六(5)班学生在整理笔盒时,发现测量工具有很多,于是就想制作一把多功能的尺。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数学老师后,老师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着手让大家分组设计自己的多功能尺。学生们经历了多次的讨论、分析、设计,最后成功地将多功能尺打印出来了。教师在其中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 这些开放式的交互活动不仅有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D打印课程的教学实践

由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一起玩3D打印》正式进入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3D打印技术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创造空间。通过不断地教学研讨,教师们也逐步摸索出了3D打印技术的教学方法,对各个学龄段学生的学情、学习能力有了了解,对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需要教师搭建学习的支架、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如何在玩中渗透三维设计的思想,教师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项目的创作,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获取经验、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下面就以“花盆很实用”为例分享教学实施的过程。

“路径跟随”是草图大师Sketchup 中绘制一些不规则的形状时用到的工具命令,比如绘制弯曲的圆柱体等。通过“花盆很实用”一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路径跟随”在三维设计中的作用。

1.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Sketchup设计软件构建出自己想象中的花盆的三维模型。

(2)了解花盆的结构,思考自己将会如何设计。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体验设计、创造的乐趣。

2.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花盆的形状,提出自己想设计怎样的花盆。

(2)教师演示“路径跟随”工具的使用方法。

(3)讨论设计草图。学生相互讨论,并在纸上绘制草图。

(4)三维建模,创意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Sketchup设计软件设计花盆。

(5)展示交流,创意表达。作品展示交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桌之间、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欣赏,评价。

(6)打印实物。选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打印,让学生体验3D打印的过程,了解3D打印机的操作方式。

3D打印课程进入课堂的思考

毋庸置疑,3D打印技术对学校的教学发展起到了积的促进作用。3D打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创意变为现实,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体验。3D打印激发了学生DIY的兴趣,使学习更加生动。3D打印为学习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学生可以从设计、制作、展示参与等多维度融入学习过程中。同时,在整个实践学习活动过程中,都需要学习者的实践操作,从设计到打印,都需要他们参与完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能力、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推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当然,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进入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对教师的要求

在课堂中应用3D 打印技术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工程素养是用好它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教师既有使用设备的基本技能,更要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因而,教师要从技术和教学设计等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提高。此外,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其教学重点除了传授知识经验,更要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保有个性地愉快成长,享受学习。

2. 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资源

篇10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功能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地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厚积薄发”,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分类背诵法: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整理出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按情感分类,整理出写表达思乡、爱国、欢喜、悲伤之情等的诗句;按自然景物分类,整理出写花鸟鱼虫等的诗句,等等。接着,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既复习了古诗词,又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拓展背诵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学了《台湾的蝴蝶谷》,背诵描写昆虫、动物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而且是丰富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每周一诗: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赛诗会”、“古诗知识积累大赛”、“古诗名句接龙”、“演绎诗歌,再现经典”等,使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持续升温。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无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三、诗意地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的洁白的羽毛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矫翅雪飞”,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英英学古诗》那段描写李白思乡之情的文字时,我们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学到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常常在这样诗意的课堂中徜徉激发了更大的创造欲望,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让学习活动成了富有诱惑力的行为,灵动着语文课堂的气息,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老师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重组文本。

五、诗意地创作——让学生感受智慧之美。

对文本的重组只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有了这一基础,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教师可利用平时练笔的机会,让学生也尝试着创作一些简单的诗歌,至于押韵、平仄等技巧可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地提高,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只要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放低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自然被激发,如学生在学了诗歌《乡下孩子》后学着写道:

捉几条小虫,乐坏了馋嘴的小鸡;

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采一束野花,装扮了妈妈的房间;

折几枝柳条,编织了美丽的柳帽。

写诗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敢于创作,让他们知道,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阳春白雪,遥不可及,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了这样平和、放松的心态,才会写出创造性的作品。

诗以简练、含蓄著称。短短的三五行,开始到结束,处处给读者留下空白,让读者用联想、经验填补,但它在逻辑上是极为严密的。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积累、运用和创作,学生对眼前的、心中的事物有了更为细致的探察。稍有心弦的触动,如诗般的文字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语文课堂的诗意带来的是学生富有诗意的情感,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其中诗意丰富多彩且韵味独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