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卫生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6 11:40: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医疗卫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医疗卫生

篇1

      重庆南川市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汪力

关键词:隆化地区卫生服务,探索,建议和发展

摘  要: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最关心本部门本地区卫生事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屋满在上,知之在下,从隆化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现状分析,找出成绩和问题,提出相应的的对策,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南川隆化地区既市主城区和近郊区,辖区有3个街道办事处,49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58408户,175870人,加上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在20万以上,是南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把隆化地区的卫生工作搞好,的确任重而道远。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疗卫生条件是经过民办银行贷款县和三分之一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后,建立健全了三级医疗保健网,初步实现了初级卫生保健目标。通过实施公共卫生计划,积极开展合作医疗。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了死亡率。居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均有很大的提高。为经济建设和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作出应尽贡献。

隆化地区是卫生资源密集地区,除市级医疗预防机构外,还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民营医院和个体诊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的深化,人民生活有了不断的提高,隆化地区卫生事业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卫生事业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顺,工作重点不突出,卫生改革滞后,卫生投入不足等因素。根本的出路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步伐。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要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出三个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适应新的形式要求和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水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是社会的共同任务,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卫生事业是小康建设的组成部分,如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等指标,都是小康水平的基本监测指标,淀部门要把卫生事业纳入小康建设规划,卫生部门要围绕小康建设打好总体仗,当代政府历来关心群众疾苦,要进一步加化公民意识,把保护人民健康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把群众生老病死等实际问题解决好,作为执政为民的实际体现。

隆化地区由乡镇化步伐加快行政区规划做了相应的调整,既撤销7乡1镇建制,新成立东城、南城、西城3个街道办事处,新的卫生管理不能有机会组合,形成合力不利于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高素质的卫生服务队伍,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和大病统筹的合作医疗制度,要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最好形成卫生所+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模式,即各街道办事处分别建立卫生所主管卫生服务,隆化医疗保障制度。

篇2

近几年来,发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即墨市在21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共成立了863个医疗工作站,而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有政策的引导,而且需要大量的符合社区需要的医学人才,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一个方面影射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它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我们通过对即墨市21个乡镇和4 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作者单位:266200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1 进行随机抽样,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调查问卷入户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

1.2 按以上方法抽取501名社区居民,其中男298名,占 59.5%;女203名,占40.5%。全部样本中50岁,占15.8%。

1.3 数据处理是按问卷内容用FO×BASE+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所得资料录入后,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医疗常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见表1。

表1显示,由38.7%的人常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表2显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比较淡薄,仅有8.2的人很经常进行健康保健,而有 20.8%的人选择从不进行保健活动。

2.2 社区居民对慢性病治疗的意向

表3显示,对慢性病的治疗,85.8%的人选择家庭治疗,而仅有13.8%的人选择住院治疗(P

2.3 社区居民对医学人才的学历要求

表5显示,有85.6%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学历应达到本科或专科水平,反映出群众对社区医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3 讨论

3.1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较多和保健意识较差说明他们所具备的医学常识较少,独立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意识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人们接触医疗方面常识的途径机会不多,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容易忽视对一些医疗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且一直存在进行某些体力劳动就是锻炼活动的错误认识;二是可以反映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站的纵深发展还不深入,尤其是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3.2 对慢性病的治疗,绝大多数选择家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方式,大部分人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经济负担问题,慢性病因其病程较长,少则几日,多则几年,若长期住院势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在家治疗则花费要少得多,可免去住院费、家属陪护造成的误工费等。

其二,慢性病的治疗手段和急性病不完全相同,它的治疗往往是需要普通疗法和心理疗法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结合的过程,医院的环境(如气味、声音)对患者是一种刺激,而家庭环境下治疗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3 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期望值较高反映出现今的社区医疗服务尚有不足。在即墨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已经形成,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大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水平不高,接受正规训练较少,很难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

4 对策和建议

4.1 在政策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卫生服务结构内涵的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基本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引导和刺激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特别是健康教育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适当的机会向社区居民传播医学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形成科学的健康观。根据WTO在21世纪的长久健康战略,在新世纪的工作的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使人人尽可能活的最佳的健康水平。”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关注健康人群,使他们懂得自我保健,学会健康的生活。

4.2 在形式上,应大力推广家庭病床,入户服务,双向专诊等方式,按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保健在家中的原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病床和入户服务更容易被一些慢性患者所接受,根据即墨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意向认知研究的调查结果,家庭病床的优点在于方便患者,方便家属,患者心情舒畅,避免院内感染和符合医学模式需要,并且方便患者项与医院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 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我们医疗卫生教育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医生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有较完善的知识框架,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关于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是教育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转变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培养社区中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型高级医学人才,适应社区对卫生人才新的需要。

篇3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的质量追求变得越来越高。预防疾病与保障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而不仅局限于临床救治疾病。然而社区90%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病症的晚期治疗时期,并且重治疗与轻预防。大医院技术效率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社区小医院资源却大量地闲置,结构失衡造成的不足和浪费并在,宏观的医疗卫生保健体制亟须改革。

二、社区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现状的分析

(一)社区卫生保健系统的资源结构的分析

资源结构包括卫生人力、资源设备和社区卫生费用。广州市小城镇社区卫生人力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整体而言设备资源不齐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得财政收入仅占财政对卫生投入的3.8%,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仅占对城市医院投入的6.7%,显然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相对于城市医疗服务系统还非常弱势。

(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筹资机制的分析

根据各区的经济水平状况,各社区采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从多渠道采取措施,进行多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的筹资,主要途径有:政府筹资、企业筹资、社区筹资、消费者付费。

(三)社区卫生保健系统供给结构的分析

1.基本的医疗服务功能。据统计广州市有约82.5%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的服务。中医药服务内容主要有中成药、推拿、针灸、拔火罐、刮痧、敷贴、熏洗与穴位注射等。在以上的8种项目中,可以包括4种或者4种以上的项目的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就表明开展了相关的中医药服务。约有70.0%的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开展了向上转诊的工作,约有46.0%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向下转诊的工作。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上转率低于70.0%,而下转率在50.0%以下。

2.康复服务功能。在扶梯、牵引器、划船器、肢体康复器和助力平衡木等中具备训练用的1种或者1种以上的设施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就表明设有康复设备。约有56.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与其他的服务项目比较而言,康复项目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数量极少。

3.健康教育服务功能。广州市开展的范围最广泛的有关健康教育的形式为设立健康的宣传栏,大约有99.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该项服务,再次约有98.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相关的健康咨询的活动,约有71.0%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播放健康录像。

4.防保服务功能。广州市约有87.3%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相关的孕产妇系统的管理;约有84.8%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了有关儿童的保健系统的管理;大约85.9%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有相关的计划免疫的工作;约有89.5%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签订有关的保健合同,签订保健合同的比率明显低于建立档案的比率。

三、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概念模型分析

所谓的概念模型是指在结构或者在行为方面与所研究的系统具有相似性的,是对真实的或者是想象的系统的反映,在本质上应当与原有系统保持相似性,是简单性和相似性的统一,能为观察事实提供较为全面的解释。一般概念模型是在对结构信息和行为方面对现实系统形式上的描述,须与现实相符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政府行为特征。政府通过实施相关的社区卫生的政策或是作为投资者进入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领域,来进行调控系统的资源的总量、结构和功能,从而使系统的目标与制度的设计及社会的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实现了对城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宏观上的管理。影响政府因素有: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社区人群的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城市的建设规划等等。

(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人群行为的特征。社区人群行为的特征表现为社区人群到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就医或是享受社区医生上门的服务。其影响因素包括:人群的健康水平、人群就医的能力、社区卫生机构技术的水平、居民对疾病认知的程度、就医的非货币成本、社区卫生费用、社区卫生机构的非技术服务质量、医疗保障程度等等。

(三)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中机构行为的特征。社区机构行为的特征可用投入产出的机制来描述。从起步到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公有制一直居于主体的地位,并且由于它兼有公共卫生网底的功能而并不仅是医疗机构,其资本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利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仍是由一个需要强力的政策来推动发展的系统,所以在分析时需把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看作公有制机构。

四、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概念模型的确定

寻找或者是设计较为优化的宏观的系统结构是系统模拟主要的目的,寻求系统中的功能、行为与系统的总目标相契合,由此在探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结构的同时,要同时注意对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判别。在1973年有stafield首次提出的评价各种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的结构、过程和结果等的工作模式是对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成就和工作程度的相关评价。

本研究建模并不是对现实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进行完全地复制,而是有重点地、有主次地,简单却有所提升现实的系统反映,并根据需求来进行系统粗细、系统规模的相关控制。所以,本系统是基于建模的目的来进行有所选择的及有所简略的并能反映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总体情况的相关指标;从系统建模所需要的数据方面来考虑,要排除掉些非主要的、数据资料不具有完整性的相关指标,以此作为基础,来确定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建模研究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

根据广州市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界定与主体的分析,并结合系统本身动态性和复杂性,本论文从系统构成的主体入手来建立概念模型,这涵盖了广州市社区的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内部的定性关系。可用来定性地分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系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系统有直观的了解。

社区卫生保健机构系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在政府监督指导和法律法规的许可的范围向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实现人群就诊、社区卫生资源和资金流动是它的存在基础。居民的卫生需求包括医疗、保健、康复、预防、计划生育与健康教育等等六类,在政府与医保机构等政策的导向下选择所需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以提高自身健康的水平。政府可通过政策规制与财政投入这两方面影响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供方与需方,它主要关注人群健康水平整体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卫生服务公平性,并以此来调整政府的行为,改革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医疗保健机构包括商业保险机构和社会保险机构,通过决定的覆盖人群、服务项目、机构等三方面修正自身行为,进而来影响机构筹资的能力及人群就医途径与支付能力(图1)。

五、结论

概念模型确定系统的主体为人群、社区卫生保健机构、政府与医疗保障机构等,以上主体间相互关联并影响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存在和发展。但由于方便建模研究,进行部分的简化与假定,在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中部分做了抽象的处理,使研究过程出现一定的不足。以后将会针对以上问题来改进,加强数据的采集、卫生服务理论的研究与复杂科学建模方法的学习等,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的系统。

【参考文献】

[1]吕维,何晔.浅析社区综合公共保健体系的建立[J].经营管理者,2011(10).

篇4

广东省广州市新溶人民医院 甘标

“山寨版”颈椎疗法怎能靠谱

“山寨版”颈椎疗法虽然版本众多,但却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将“躺倒”的文字隔行穿插排列,想全部读下来,必须把头不停地左歪歪右歪歪。创作者声称:在这种歪头的过程中,不用离开椅子和电脑,不知不觉地就锻炼了颈椎,有效地预防了颈椎病的发生,特别适合天天上网的朋友。

这种左右歪头的方法可能会起虱一点儿作用。毕竟活动要比不活动好,但它对预防颈椎病起到的作用毕竟有限。因为,颈椎病的病因是由于颈椎拘前后弯曲度出现问题造成的,而不是侧弯造成的,所以这样的左右活动疗法根本不对症,“山寨版秘笈”治宁和预防颈椎病是行不通的。

北方网/张清 陈玉军

让医生“走穴”行医合法化

在国外医生资格就如司机的驾照,只要取得这一资格到哪去行医都可以,这个方式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再分配。我国的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这样必然造成因患者求医需求而引发的医疗人才擅自异地执业、医生“走穴”等现象。卫生部虽然曾经发文允许医生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但还只属于一种默许的态度,严格意义上说,还是不合法的。所以,卫生部早在6年前就提出应出台“医师多点执业”的细则,但由于涉及太多部门,到目前还未见相关法规出台。

我们应该通过逐步转变医生身份(改变医生编制制度)、政府出台保障制度、落后地方多投入、规范管理来使医生“走穴”合法化。

东南快报

公众话语权不能仅靠“征求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短短1个月就征集到3.5万条意见,足见公众对于医改方案的关注程度。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体制,与所有人的利益,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休戚相关。

篇5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54 — 0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846 559人,加上在昆明居住的外户老年人约9.7万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老龄化程度比率排第9位①。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增速快、基数大、高龄化、空巢多、贫困面大”等特点。

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需求利用的特点

老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决定了其对医疗服务需求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呈现出该年龄自有的特点。

(一)以日常护理和医疗照顾为主。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更多地被诸如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困扰。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及身体状况的特殊情况,调查表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更需要的是日常医疗护理和医疗照顾,这是相对其他年龄段患者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就诊地选择上更注重就近方便。根据老年人的多发病情来看,老年人两周患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等一些常见病、慢性病,这些问题多数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再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老年人在选择医院时,更加看重就诊地点距离所住地的距离和是否容易到达。

(三)医疗服务费用较高。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远高于一般人群。根据经合组织国家用于测算卫生总费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65岁以上人口人均医疗费用大约是 65岁以下人口医疗费用的2~8倍②,中国的调查也显示,65岁以上年龄组医疗服务要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

调查显示,昆明市城区老年人年人均医药费用远高于昆明市全人群平均水平,昆明市城区老年人的医药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超过了老年人的收入上涨幅度,昂贵的医疗费用影响了老年人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老年人对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意义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疾病和失能改变了我国卫生国情现状。老人疾病以慢性为主,这些病更严重,病程更长,致残和死亡的可能性更大。随着老年疾病态势的发生和发展,医疗服务需求量和医疗费用也在增加。而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是通过基本服务降低过度使用医疗服务资源和医疗价格上涨带来的高卫生费用。是缓解城市居民就医难、住院难的有效手段之一。

2000年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制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近年来,昆明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建设新昆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网底”的战略措施来抓。截至2010 年,昆明市共有360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全市14个县(市)区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逐步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职能。

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最佳服务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区老年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医疗需求不平衡,二者之间存在供给缺口。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社区医疗服务排在前列的是,上门医疗服务,得到有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保健信息,有固定的保健医生并经常与之交流者。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观念仍停留在“坐堂行医”、“被动医疗”的服务模式。调查中,一些老年病患及其家属表示:“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一些小病要老人到大医院就诊十分辛苦,想请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为病患做简单的治疗,但是很多医生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上门。”另外,还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防治分离,将社区医院的功能局限于生物医学上的治疗疾病,出现“重医轻防”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康复、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等功能缺位。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以《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为基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等,从中可以看出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发展的态度。

但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法律法规相对薄弱,尚无专门的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很滞后,只有一些不具备强操作性的服务框架,缺乏适合本地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在服务程序等方面缺乏规范。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医院进行治疗时,未将处方出具给病患,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无法出具有效的证明,最终将难以划定责任。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的收费标准、管理办法不配套,机构及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范也不尽完善。

(三)卫生服务人才匮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合理配置是决定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为医护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医护人员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影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职称和待遇不如大医院的好,这也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不尽如人意。在调查中,很多医生都反映:“我们现在在医院看病的医生人手都不够,怎么还可能跟你上门看病呢?”另外,全科医生匮乏也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目前全科医生主要是从专科医生转型而来,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时间较短,临床经验不丰富,在专业素养上与国际上的全科医生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拓展服务空间

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向小型化,在这些家庭中,无子女照顾的老人又占了很大比例。因而,老年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也更大。因此,这就要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工作人员要尽快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变化,在服务方式上变被动为主动,变院内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单纯医疗服务为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综合。

一是探索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即根据辖区内居民的户数和健康状况,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一个团队至少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各一人。主要提供家庭出诊上门服务,包括查体、康复、护理、轻微病症的医治,尤其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的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居民与服务机构可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规范服务。通过该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对于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应做好定期健康检查,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便于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三是经常性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组织与指导老年人参加合适的健身活动。

通过改善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更加有效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同时,也转变了居民就医观念,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和利用率。

(二)推进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标准化建设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为目的,逐步将服务标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重点可放在,一是在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规范价格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很多,是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例如疾病的诊治费、药品费,定期的健康检查、护理、康复服务等针对个人的健康促进,为个人提供医疗设备使用等,应该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按服务成本收费。而健康档案建立费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为公众提供的卫生服务应实行无偿服务,但也要计算成本,以便从其它渠道加以补偿。二是在服务程序上,政府应当制定类似相对细致的规范和运行规程。比如,对于上门诊疗,要出台相对细致、规范、统一的基本诊疗规范,在上门服务时以书面的形式告知病人或病人家属整个诊疗过程,以便监督。也可开展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的岗位责任制”,通过探索一些标准化管理模式和工作评估体系,引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既定的方向。

(三)加强社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行正规院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制订长远规划,通过医学院校培养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对于在岗人员,以继续教育为依托,以全科医学教育为形式,对现有的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层次委托高校进行相关培训。二是稳定的社区卫生医疗的基础性队伍。在薪资待遇上可参照大医院医生工资标准,给社区服务人员同样的待遇,定期输送优秀医护人员进行更高一级的专业深造,由此留住优秀的人才;规范人才管理,确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社区护理人员要有一个相应的考评制度,要定期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 对不合格的进行辞退;三是探索弹性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专业人才来源的多元化。例如,利用大医院优势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要求大中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要切实履行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的职责。

〔参 考 文 献〕

篇6

如何帮助人们预防疾病,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环境?对此,传统的基层卫生服务显得较差,并且也不关心。而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健康教育等途径,倡导社区居民主动地改善生活环境、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在实践中收效显著。

(2)以满足基本健康需求为目的: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偏重治病救人,而社区健康服务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兼顾多样化需求。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是指能够在社区层次解决的健康问题,如动员居民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管理诊断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医疗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可根据居民的需求,积极提供多样化的卫生服务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服务,如老年患者的家庭看护、生活照料等。

(3)以人群、家庭、社区为服务对象:与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就诊的个体患者为服务对象,而社区健康服务以人群、家庭、社区为服务对象,不管是病人,还是健康人都是社区服务的对象。并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作为服务重点。同时也重视对个体健康的卫生干预和指导。

(4)以主动、综合、连续为服务方式:与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相比,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动服务:传统的基层卫生服务只在医院等待患者,为前来就医者提供医疗服务,属于被动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除在卫生服务场所为就医者提供卫生服务之外,还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把健康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属于主动服务。

篇7

关键词 医疗改革 社区 社区医疗 医疗托管

2009年6月29日―7月5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市社区医疗托管暑期社会实践队”分别通过对政府卫生部门采访、托管医疗单位访谈以及走进社区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本次实践主题对武汉市汉口区多个社区及托管医院进行了调查,并取得了较为真实的数据,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这些实践数据。

一、医疗改革及社区医疗托管提出的背景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两会隆重出台了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众所周知,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是建设民生的关键点之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社区医疗托管

(一)社区医疗托管概述

社区医疗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管理中,利用市场的作用适当的调整医疗管理的一种模式,是社区医疗机构由二级以上医院承建并托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医疗专家定期坐诊,医疗人员纳入托管医院管理。由二级以上医院托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对辖区内所有社区医疗机构从体制上归口管理,把社区医院发展情况纳入二级以上医院考核体系。这样有利于医护人员双向交流,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技术与业务水平;有利于实现设备、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有利于降低医疗收费;有利于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不但可以加快医院和科室病床周转,病人在双向转诊中得到的是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和照顾,同时可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认同度,让社区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

(二)武汉市社区医疗托管

武汉市作为社区医疗托管的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卫生局为了充实医疗卫生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于基层医疗服务,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试验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经营在一段时间内交由企业和二级以上大医院托管,企业经营者及大医院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医疗服务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权并享受医保定点结算权利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管理上相对以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三、实践数据分析及理论总结

本次社会实践针对社区居民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共有15个问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的社区成员展开调查,从普通居民的角度探讨社区医疗托管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

(一)就医选择角度分析

当被问及愿意到大医院就诊的原因时,39.02%的居民是由于其技术水平较高,而31%的居民选择设备条件好,只有较少的成员由于有较可信赖的医生。而在问及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原因时,多数居民是因为离家近较方便以及价格相对便宜。可是武汉市社区医疗实施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托管后,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社区医疗托管后,82%以上的居民到社区医疗就诊的次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由此可见,人们选择大医院的主要原因还是其设备和医疗技术更为先进,在居民长期的就医观念中,还是更相信大医院,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点离家近也是一大优势。

(二)药品及就医价格角度分析

在药品及看病价格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价格与医院和市面药店相比,52.83%的居民反映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然而,在问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否存在开大处方、乱收费的现象时,有17.86%的居民表示遇到过这种情况,33.93%表示听别人说过,只有不到一半的48.21%的居民表示没有遇到过,并且大多数居民反映医疗费用有一部分没有公开。由此看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是存在一定的乱收费现象的,也许这也是托管单位应该加强监督的方面之一。

(三)医疗服务质量分析

服务质量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被大医院托管后,医护人员的数量还是比较足够的,并且大医院的专家也会定期坐班,有60%的居民反映看病时有时需要等候,看病的效果也比较好,而且医生也会对病患进行认真的检查,50%以上的居民反映从总体看来相对于未实行社区医疗托管,托管后,医疗质量是有所提高的。只是由于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在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

四、武汉市社区医疗托管的不足

(一)社区居民的医疗管理问题

1.关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困难

社区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而且是长期居住在社区周围的居民。对于社区中的中老年人来说,易多发常见病和慢性病,社区医疗是其首选的卫生服务形式。对于社区中其他的年轻居民来说,虽然其患病比率相对比较低,但是如果年轻人一旦患病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这不但缓解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而且同时也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的浪费。这样也难以发挥社区医疗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2.“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及与医院合作尚未真正实现

社区卫生中心与市级大医院之间由于现行体制和利益的影响,各自分级管理、核算,在这种利益机制格局下,“双向转诊”很难实现。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及其管理

1.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全科医学人才,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懂各科医学知识,对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准确诊断,妥善处理,对于在社区卫生站无法医治的病人,给予其最恰当的转诊建议;此外,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中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配备不足,工资待遇较低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六位一体”的工作难以落实,很多是形同虚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有限,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保健需求。

2.补偿机制不到位

目前有效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补偿机制尚未形成,政府投入不足,公共或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补偿能力弱,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政策不完善,缺乏可操作的政府资金补偿政策等已经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

3.流程优化不到位

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医流程不尽合理,特别是社区与医院的双向转诊一体化程度低,缺乏统一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转诊流程缺失,使得病人对社区认可度不够,在社区就诊的积极性不高。

4.优势发挥不到位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能应定位于提供基本医疗、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但目前社区医疗机构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十分明显,社区卫生机构运作医院化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区医疗全程、连续、系统、便捷、价廉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5.服务意识不到位

社区医疗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必须提供健康宣传、预防保健等健康相关服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缺乏主动服务和一站式服务的意识,服务念相对滞后,体现不出社区卫生服务的真正价值。

五、针对社区医疗托管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一)落实人员、充实力量,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支持工作

1.优选专家队伍,建立制度保障

医院在全院医师队伍中统筹协调,挑选了第一批业务能力过硬、服务态度优良的专家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三级医院的优质资源向社区延伸。同时医院实施卫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必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工作的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支持。

2.合理划分站点,按需调配人员

医院应根据各中心和站的业务量情况,将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分为一类站和二类站,重点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类站的技术扶持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该社区人群年龄分布结构、疾病谱和社区医疗机构的人员技术构成情况每天固定安排一至两位专家坐诊,对于本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业务量较大的一类站每天安排一位专家坐诊,对于居民数量和业务量相对较少的二类站医院根据社区需要不定期安排专家以坐诊、会诊和巡诊的方式开展技术扶持。

3.开展人员培训,夯实业务基础

一方面医院应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50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医院更要着手于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建设,整合各临床科室的技术特点,制定全科医师培训方案、考核细则,培养全科医师培训师资,为武汉市的提供一流的医师队伍。

(二)加强沟通、完善流程,做好医院和社区间的双向转诊工作

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工作能否切实开展是能否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关键所在。医院在政府部门的配合下应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双向转诊方案。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医院应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挂钩扶持工作。可专门成立社区服务科,专人负责社区卫生工作,主动与对口扶持的中心、站沟通联系,了解各站点的业务开展情况及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例会,与政府部门及时沟通,反馈社区卫生帮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2.搭建平台,畅通信息

医院应畅通社区双向转诊信息,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转诊信息系统。首先是设立专门的转诊调度中心,配备专人和通讯设备保24小时信息畅通,专门负责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工作的联系和手续的办理;第二是建立以派出人员和医院临床科室为触角的两极转诊通道,使整个转诊过程高效有序。

3.完善流程,力求实效

医院应针对社区病人的特点,制定并优化了双向转诊流程。在上转流程中,门诊病人由病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出会诊意见报告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根据会诊要求在第一时通知相应专家到站点进行会诊,提出诊疗意见;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由病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填写转诊单并通知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接到信息后立刻联系病房,安排床位,并视病人情况派车到社区接送病人来院,病人到院后调度中心凭转诊单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送至相应病房安排病人住院。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2006(3).

篇8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1全科医疗的概述

1.1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1.2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诊所、服务中心、服务站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或将其妥善地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健康的职责。

1.3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转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害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个人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协调疑难病人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②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体。④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⑤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6-0065-02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也是促进卫生服务公平性,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有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潍坊作为全国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单位之一,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余家。主要由政府举办、厂矿企业医院转型、私人诊所转型而来。在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和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加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特殊性,社区卫生工作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风险。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患者健康损失,或者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失去信任,忠诚度降低或依从性降低的风险。如何降低这些风险是社区卫生工作是否顺利推行的关键。

1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订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卫妇社发[2006]239号)(以下简称:办法)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主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这部分人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对医疗需求存在着很大差异。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社区卫生医疗风险的特殊性。

为规避医疗风险,在《办法》中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开展高风险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某些高技术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群众就医方向的选择,即“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但作为最底层的卫生服务机构,其医疗风险也具有其独特性。

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的特殊性 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私人诊所转型而来,医务人员一般在4~5人左右,未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受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技术水平、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限制,这使得医疗风险无处不在。而这些机构的设备简单、工作环境较差,也存在很大风险。再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于大医院,一般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力量差,风险发生后没有能力去抵御风险。

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项目的特殊性 医疗服务行业,既是一种高技术行业,又是一种高风险行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提供很多特殊的服务项目,如:家庭服务、上门服务等。这些服务本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更容易发生医疗风险。在《办法》中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展“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社区现场应急救护”,而上门服务产生的医疗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医疗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以参照,容易发生纠纷。当居民发生疾病时,首先被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救治。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急救培训,往往不能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地现场救治,因而造成医疗纠纷。

1.3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服务居民多在2万~3万人之间,主要是当地长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人员,服务重点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等,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服务人数众多、复杂、多样化,也使风险增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一般都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对治疗效果期望很高,由于受到医疗水平的影响,很难达到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另外,个别患者及家属在利益驱使下,为获得不正当利益或免除医疗费而无理取闹等导致了医疗风险的发生。

1.4居民法律观念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各类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某些风险的发生。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和意识的缺乏,也造成了纠纷的产生。

1.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特殊性 虽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仍不健全,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也未达到规范化管理,这种服务流程上的漏洞,制度上的不健全,导致了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而社区卫生服务正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相应的制度法规可以借鉴参考,更不能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也导致了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

1.6医学技术的局限性 医学本身就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许多疾病尚未攻克,再者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给诊疗带来了难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就不同于大医院,技术力量薄弱,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2 社区医疗服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2.1增加医务人员数量,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按照中央编办等四部门确定的标准“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医护比例按1:1配备”,而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达不到上述比例,增加人员数量势在必行。医疗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通过山东省“卫生强基工程”的机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要认真向上级医院专家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派遣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也要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进行考核,形成考核制度化、经常化。对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及时通报风险信息,组织典型案例分析及讨论,增加员工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员素质,才能有效地减少社区医疗风险的发生。

2.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现在很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患沟通欠缺造成的。而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听取患者的讲述,与患者共同商讨检查治疗方案,并认真听取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有效地避免医患之间矛盾的发生,减少社区医疗风险的存在。

篇10

[中图分类号]R1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17-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