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16:1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有关于冬天的诗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云南省劳动厅:
你厅询问改为五天半工作制后,企业小时工资如何折算的问题,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每周职工法定工作时间平均为44小时。每月实际工作天数为:(365-7-52-26)÷12=23.33(天)。为便于计算,可统一规定每月法定工作天数为23.5天,或按每月实际工作的日历天数,小时工资亦可按此进行折算。
如果说雪是冬天的精灵,那么梅就是冬天的风骨。在诗人的笔下梅和雪往往相携出场,点缀着季节的意境。“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冬天因梅与雪的相依相伴,少了几许孤寂和冷清,而多了几许画意。同样是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的另一首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寥寥几笔就将雪和梅的特性勾勒得淋漓尽致,梅风雪韵里的浓与淡,被一个“逊”一个“输”描得入木三分,又高雅脱俗,成就了冬季里最经典的颜色。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你走出霓虹,向往高山流水。山水交融使你悟透了“静则动”的哲思。踏过草原,沸腾的血液漫过驰骋的马蹄。溢满幽香奶茶的深处——毡包,哈达觅得一个圣洁高贵的灵魂,痛惜人类的粗俗,卑劣。你犹如雄鹰高鹏展翅,在辽阔的草原觅得天外的那片天。
你的笑里,透着淡定和从容。摒弃嘈杂浮华,使得灵感让摄影有了血肉,画面有了骨架。无邪的眸子,满身的皱褶,让罪恶的灵魂震颤、退却。你以原始的方式拯救一切沉沦……
走进你的灵魂,犹如浩翰无垠的蓝海。我从绽放的浪花寻得无暇、透明和安静,这些足以融掉琐事和噪杂,还有缝补那些千疮百孔的日子,只留下-----蔚蓝,唯一赋予海的颜色。
走进你的灵魂,和你一同拥有了雨后的春天。我开始在自己的诗集里收集红豆的种子。关于你的细节,我以文字的形式慢慢地咀嚼。我想,这个冬天,也许雪花从山的那边飘来……
(二)
掠过黄土高坡眺望,你所在的方向。试图掀开季节的雨帘,触摸雨外的你。浮云从山顶飘过,我就猜想你的天空,有雨的洗礼,心扉和大地一样湿润。你用教鞭将纯粹的绿叶和红花,撑起一片湛蓝,掀起的浪涛波及远方的远方……从此,消瘦的粉笔洁净人类的灵魂。
雨后的一切显得厚重,就像我掩藏已久的思绪,沉沉地压在心海。推开窗户,那些遥远的海市蜃楼,让一缕疾风泄密吧!细雨纷飞的日子,沉静于关于你的细节,头顶的雷声总是让我忽略,还有某些相关的片段。彩虹从天边浮出,我才想起,我们之间横跨的铁桥,彼此隔岸聆听,半夜掀起的涛声……
喜欢做梦的感觉,放飞禁锢的心灵,与你拽住半墙月影,搜寻隐于夜幕背面的星辰……
孤星寂寥叹夜长,
肥梦易碎恨天亮。
指尖弹出恨识晚,
灵魂笑看好虚忘。
我将淡淡地思念掩藏,我把掩藏着的思念取出晾干、洗净切细、研磨后煮一杯浓浓的苦咖啡,慢慢地,慢慢地品尝……
挣脱桎梏的皮囊,雀跃的灵魂走进夜的深处,收集你的一切细节,藏于时光的缝隙,背面刻痕一个关于你的秘密。有关答案在来生揭晓。此时心海泛起的涟漪,犹如清晨荷叶上的一滴露珠,清凉、透明、干净。淡淡的情谊如绵绵细水,顺着黄河的源头流淌……
(三)
多事的风带着我的灵魂,与你黄昏下相遇。飘洒的云伴着我的魂儿,在你的门前散步。这份情,从午后的彩虹浮出,在高温里冶炼出炉,烈焰炙烤天边的那朵白云,夕阳映红彼此的心灵。蔚蓝色的上空绽放墨色的诗句,掬一捧思念,种植粉色的梦境。
半墙月影,扰乱心绪。我的灵魂在你的门前轻轻地徘徊。调皮的玉兔,一脚把我揣在你的心里,我假装受伤,躺着不肯起来,装模作样地抚摸着没有伤疤的伤疤。慢慢的,慢慢的我们的血液相融,重新在各自的体内循环……从此,我的梦有了色彩。梦中的风景,仅是你淡淡的背影。尽管岁月在你的脸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两鬓的白发,让我总是遐想雪的到来。我静静的等待,只想在雪的掌心写一首诗,关于你的一首诗。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戈麦,原名褚福军,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文学》杂志社工作,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至今日,戈麦离开人世已经十二个年头了,但他的诗歌仍不如比他稍早时期的北大诗人海子、骆一禾等人那样知名。戈麦的长期被“埋没”,并不证明他的诗歌是平庸之作,相反,这位把诗歌作为“语言的利斧”的诗人,生前一直致力于在自己的诗歌中发现语言突破之可能,并通过语言张力的运用使诗歌本身呈现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紧张感,互否与悖论充斥与诗句之中。正如同戈麦对诗歌的理解中所陈述的那样,他的诗歌的确是“在词与词的交汇、融合、分解、对抗的创作中,一定会显现出犀利夺目的语言之光照亮人的生存”。i因此,对戈麦诗歌语言中呈现出来的张力进行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展示戈麦诗歌的美学特征,也使这位喜欢一切“不可能”的事物的诗人的作品的价值得到应有的评价。
一.诗歌语言中的“张力”概念综述
“张力”一词,本是物理学术语,是指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力的运动所造成的紧张状态。1937年,艾伦·退特首先将张力引入诗学,主要在事物内涵和外延的范畴上进行讨论。稍后,1943年罗伯特·潘·沃伦进一步提出诗歌解构的本质即张力的观点,新批评流派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最终确定了张力在诗歌艺术中的“本体性”地位。因此,“张力”是一个从西方文论中引进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典哲学、诗学中,“张力”的含义也隐约有所体现,但尚未形成完整、具体的言说系统,如道家强调的“有无相生”、格律诗中的“一字易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运用)等。所以,“张力”的被提出,有其历史渊源。
中国大陆近年来对诗歌语言中“张力”这个概念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具体的有陈仲义教授。本文所引用的观点大多来自于他在2012年的著作《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一书。陈仲义教授在书中对“张力”一词做了这样的定义:“张力是诗语活动中局部大于整体的增值,诗语的自洽能力(即“自组织”状态)以最小的‘表面积’(容量)获取最大化诗意。”ii并且陈仲义教授认为,诗歌语言中的“张力”是“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关系结构”iii,因此“张力”主要体现为词与词、句与句以及整体与部分之间通过“差”与“合”建构起来的,在语感方面给读者紧张感、惊奇感的语言艺术修辞效果。不仅如此,诗歌语言中的“张力”还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张力”的存在好比潜伏、流动于诗歌内部的炽热熔岩,使诗人的平淡语言充满力量。因此,“张力”对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富有张力的诗歌语言,自然也是富有诗性的诗歌语言。“张力”的存在能彰显一个诗人运用语言的艺术功底。
二.戈麦诗歌语言中的“张力”分析
如前文所述,“张力”对于诗歌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戈麦,作为一名热爱语言、重视语词、“意识到我们时代的语言的弱点并竭力创造新的语言元素来加以矫正”iv的诗人,在诗歌中运用“张力”完全是潜意识中对语言的创新,也是个人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的体现。不仅如此,戈麦对诗歌语言“张力”的运用也是“利用朴素的形式传达超负荷的情感”v的需要,他在表达上追求客观性,将内心炽热的情感压缩至近乎于“无”的境界,呈现出一“冷”一“热”的对比,这种对比在他自《誓言》之后的那些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诗人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人类中的一员”的所有悲剧与不幸,他对人类的命运始终保持着警觉态度,并对俗世生活表现出了排斥。而语言让戈麦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通过“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这种对诗歌语言“张力”的自觉追求,使戈麦“在自己和语言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和亲密的关系,他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拯救”。vi因此,戈麦虽然自沉于万泉河,使自己的肉身在尘世中消失,但他的灵魂却在诗歌语言中得以保存,读戈麦的诗歌,便会感受到他看似平淡、冗长、繁琐甚至晦涩的语言背后“张力”的奔流,“张力”的存在使他的诗歌语言不同于稍早于他的海子的“热烈”,也不同于骆一禾的“平静”,而是类似于两者的综合,呈现出“外冷内热”的特点。而具体到文本,戈麦诗歌语言中的“张力”又有如下特点:
1.否定性连接词的大量运用,如“不可能”“不是”“不会”“不好”等,使连接起来的意象和诗句之间产生尖锐的对立感和紧张感,通过“不可能“来达到诗人心目中的“可能性”。如《界限》:“发现我的,是一本书;是不可能的。/飞是不可能的。/居住在一家核桃的内部,是不可能的。/三根弦的吉他是不可能的。/让田野装满痛苦,是不可能的。/双倍的激情是不可能的。/忘却词汇,是不可能的。/留,是不可能的。/和上帝一起消夜,是不可能的。/死是不可能的。”诗人先设置了一系列陈述句和意象,然后立即进行斩钉截铁的否定:“……是不可能的。”那什么是“可能性”呢?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但细读诗篇,结合诗人生平的信念和观念,可以推测出诗人虽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持悲观态度,但诗歌使他发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他把自己的灵魂置于诗句中,因此“死是不可能的”。戈麦诗歌中运用否定性连接词的例子还有“学不会的舞蹈”(《命运》)“不再理会活的东西”(《我要顶住世人的咒骂》)“生活是再也编织不好的花篮”(《我是一根剔净的骨头》),等等。诗人对现实中的“存在”总体上是持否定态度的,“现实不过是一场令人惊悸的破碎的噩梦”,因此他“渴望一种超越的生活”“向往现实背后的彼岸世界”vii,所以戈麦在诗歌中设置的否定,实质上是为了达到心中对“超越”、对“彼岸”的肯定,在“否定——肯定”之间,张力得到了凸显。
2.戈麦对于富有“绝对性意味”的词语的喜爱,在他的诗歌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示。戈麦喜欢把话说“绝”,与前文所述的否定性连接词的运用一起促成了诗歌中的紧张感,并彰显出诗人在诗句中流露出来的对世界、对人类彻头彻尾的绝望。如“人类呵,我要彻底站在你的反面”(《我要顶住诗人的咒骂》)“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竟能梦见/这荒芜的大地,最后一粒种子/这下垂的的时间,最后一个声音/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件事情,黄昏的星”(《献给黄昏的星》),同时,戈麦诗歌中的“绝对性”词语的运用也有“完成性”的意义,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只要此在存在,它也向来已是它的尚未”viii。而“最后”“毁灭”“死亡”这些词语,在意味着“存在”的终结的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完成:“死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ix。如诗人在《誓言》中所述:“好了。我现在接受全部的失败/全部的空酒瓶子和漏着小眼儿的鸡蛋/好了。我已经可以完成一次重要的分裂/仅仅一次,就可以干得异常完美。”戈麦的生前好友西渡认为,《誓言》这首诗标志着戈麦的写作风格从此发生了重要转折,诗人从而更为彻底、决绝地拒绝俗世生活,走上一条追求内心理想完整性的道路,直至死亡。
3.戈麦诗歌语言中的“张力”还有一个表现是戈麦善于把表面上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词语用“串珠串”的方式连接起来,把它们组合成诗句。这使戈麦的诗歌语言简短、简洁、富有力度的同时,又增加了读者理解戈麦诗歌语言的难度,有时甚至晦涩。这些诗歌多以“十四行诗”的面目出现,也从一个角度说明戈麦对于诗歌语言形式规范的严谨性。如《爱情十四行》《儿童十四行》《欢乐十四行》等。《爱情十四行》的主题是“爱情”,但诗句中出现的却是与“爱情”不相关的词语:“黑夜。苦水。照耀中的日子。/早晨的花。一个瞎子眼中的光明。/苍白的脚趾。苔藓。五行血的歌子。/死者喉中翻滚的话语。/不知名的牺牲者。残废的哑巴。……”一个词,就是一句诗,运用了一种类似于“换喻”的手法。所谓“换喻”,“是以密切相关的事物在推理过程中从本来事物转换到另一事物去”x,因此诗中出现的词语,表面上看与“爱情”没有太大联系,给读者一种陌生感,这是因为诗人常对“此在”的人生存在怀疑与悲观情绪,“爱情”在诗人眼中也是具有消极意义的,而诗歌中出现的词语,如“黑夜”“苦水”“死者喉中翻滚的话语”等,皆有悲伤、痛苦、短暂的特点,无形中契合了诗人心中对“爱情”主题的认知,把个人的情感紧密在包裹在词语的内部,如果不仔细品味,很难发现诗中所指,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戈麦的诗歌语言,有一种“谜语”的韵味,这便是“张力”造成的效果。
4.戈麦诗歌语言中出现的色彩,也呈现出视觉上的“张力”感,这是因为戈麦把色彩的传统象征意义取消了,换之以陌生的意义,用来表达诗人的独特认知,与整首诗的氛围相契合。纵观戈麦的诗歌,这种“陌生化”效果最显著的是对“绿”的运用。有的研究者曾认为戈麦对“绿”是持一种“厌弃的态度”xi,其实细察戈麦诗歌中出现“绿”的诗句,其中蕴含的情感的不仅是“厌弃”,还有“绝望”“悲伤”的寓意,给人一种冷冽的感觉,甚至与死亡相挂钩,与“绿”在传统意义中所持有的“生机、美丽、活泼”等具有积极意味的意义相逆反。如“死死命定的冰冷/指甲已染为绿色”(《经历》)“那些冷绿的太阳/从不曾预期的位置/向你走来”(《冬天的对话》)“在云涡中抖动的是一颗发绿的心/在一朵黑云上张望的是一个灵魂的空壳”(《大风》)等。这种对色彩陌生化意义的运用,与海子在后期诗歌中对“桃花”色彩的描写有相似之处。人们经验中的桃花是粉红色的,从色彩学上讲,这是一种柔和的,给人以美好希望的色彩。而海子笔下的桃花却是血红色的,这是一种处于压力与爆炸力边缘的颜色,从某种程度上讲,血红比黑色更黑暗xii。海子对桃花的色彩进行了“变形”,而戈麦也对自己诗歌中“绿”的色彩意义进行了变形,“张力”即在“变形”中产生。
“语言对个人的压力常常转而表现为个人对语言的贪婪。”xiii正如臧棣所说,对语言的珍爱以及对语言“张力”的运用造就了戈麦诗歌的“尖锐”的特点,这在当代诗歌史上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但对语言的热烈追求,也使得戈麦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加速”的特点,加之戈麦自觉地“站在人类的反面”,因此他的诗歌在冰山般的表面下是汹涌奔突的火海。戈麦在诗歌语言中找到了通向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但他却使自己的肉身消遁于尘世中,只留下他的那些闪烁着苦痛灵魂的诗作,以及他的格言:“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戈麦:《戈麦诗全编》,西渡编,上海文联出版社,1999年。
2.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3.谭五昌:《诗意的放逐与重建》,昆仑出版社,2013年。
4.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5.【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6.孙佃鑫:《戈麦诗歌色彩论》,《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5期。
7.吴 昊:《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分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注 释:
i戈麦在《关于诗歌》一文中曾有如下观点:“诗歌直接从属于幻想,它能够拓展心灵与生存的空间,能够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原载《诗歌报》1991年第六期。
ii 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iii 同上,第73页
iv 臧棣:《犀利的汉语之光——论戈麦及其诗歌精神》,《戈麦诗全编》,西渡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438页。
v 谭五昌:《诗意的放逐与重建》,昆仑出版社,2013年,第252 页
vi 西渡:《拯救的诗歌和诗歌的拯救》,《戈麦诗全编》,西渡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454页。
vii 孙基林:《崛起与喧嚣——从朦胧诗到第三代》,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第127页。
viii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 282页。
ix 同上,第302 页。
x陈仲义:《现代诗:语言张力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28页。
xi 孙佃鑫:《戈麦诗歌色彩论》,《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5期。
人在廊上,书在膝上。拂面的微风里,我知道春天来了;桃花开时,柳絮飘时,似曾相识的燕儿又回来了。我不知道春的希望是怎样在柳枝上发芽的,更说不清春的娇美又是怎样赶走严冬的。但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奏,来了!她从青青的草原中来了,从叮叮咚咚的水中来了,从欣悦的微笑中来了。
忽然间,我觉得心中有种神秘的活力在这样的日子里被引发出来了,好像手脚、全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就像一位魔法师,冰雪下的潺潺水声为她解开冬的封印,万物瞬间是她神奇魔法的令人炫目的施展,如果说我曾为灵魂里隐藏的怯懦而停留的话,那么在这自然的微笑里,在这位魔师的面前,那些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愿意将我的行囊交给春,送我轻装上阵,我任轻柔的春风撩起我的头发。因为我知道,这是春在我的额头印下的祝福的吻,有了她,一切从头开始。
又是一年春天来到,春光无限好。我全身心投入到了春的怀抱中,我感觉风儿从我的手指缝里轻轻划过,我看到了金色流苏般照耀在屋顶上的阳光向我微笑,那些生性好动的鸟儿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似的,早就迫不及待地到了郊外,到田野里追逐春天的脚步去了。
我闭上眼睛,仰面朝天,你可以拥有无数次的欢乐和痛苦,无数个分分秒秒,你能拥有100个春天吗?这给了我们勇气,赋予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那伟大的隐藏的力量改变了这个世界,把我们心融在期盼与幸福里了。
我心目中的春天(二)
春,穿着绿裙,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
她高兴得到处奔跑……所过之处,无不蕴含着无比蓬勃的生机。
我爱恋春——爱的是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是生命的使者,她轻轻拂醒大地,沉睡了一冬,张开了惺忪的睡眼,舒舒服服地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她又急忙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我爱恋春——爱的是那绵绵的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小草吸到了“甜汁”,高兴地一个劲向上钻;柳树喝到了“甜水”,长出了嫩芽。花儿舔到了“甜蜜”,绽开了笑容。
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带着些泥土的芳香,混着青草味儿,迎风扑来。因此,春雨是生命的耕耘者!
我爱恋春——爱的是那春风美景图。瞧,阳光明媚,花朵盛开了,芳香扑鼻。小蜜蜂闻到了,高兴极了,哼着小曲赶来采蜜。咦,那怎么有两朵会飞的花呢?噢,原来是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谁来了?原来是北归的飞燕也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从这根电线杆上飞到另一根上,活像一幅跃动的五线谱。听,小河在淙淙地流着,像琴儿那样发出偶偶细语。此时,我的心,和着它的歌的拍子,慢慢地流到远方,渴望着要抚爱这个阳光和煦的多彩世界。
再看天空中荡游的风筝吧。春风用双手把它们送得好高好远,渐渐地融进了浅蓝色的空中……
啊,我爱恋你——春。
我心目中的春天(三)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重复着,重复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本文把海子精神领域和诗歌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之前和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之后。这样分期的原因是:海子本人出生在农村,但他非常聪明,十五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他是农民的儿子,贫困的出身这个背景在他走入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后,使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他接受许多新鲜事物,又促使他有更博大而高远的精神追求。海子诗歌的独特意象和真挚感情,源于他所接受的淳朴的父母之爱和农村乡土环境的教育以及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善良,质朴,淳厚的精神气质和热爱生命和土地的情怀以及由此造就的秉性;而他的诗歌所呈现出的博襟和崇高境界,则是在考入北京大学之后,感受了北大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渊源学养,兼容并包和刻苦上进的文化精神后自主接受人类文明成果并且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所产生的理性追求。如果说海子十五岁前的生活和经历培养了他善良淳朴的性格和自强自信的品质,虔诚而真挚的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胸襟,形成了他热爱生活和人类的赤子情怀;那么,北大的学习和教育则形成了他系统而扎实的知识底盘和以诗歌为途径拯救人类的诗歌理想
一.海子精神气魄和诗歌领域理想状态的形成
海子给我们每个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来自农村,对农村的一切事物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中他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1]他这份对土地的特殊情感,不可能是一个在大城市里成长的人所拥有的,它只能出自一位像海子这样的农民家孩子之手,它带着海子对童年时期农村生活的所有回忆。从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本身就有着质朴、纯真以及对农村的土地的深厚感情。山川,溪水、绿草,蓝天等特有农村气息的自然味道都在海子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事物都是是海子一辈子也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缘。
十五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接受的是完全不同于农村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在这里,海子的精神气质和诗歌理想得以最终形成。海子凭借他的聪慧和勤奋学习了除他本专业外的很多其他的书籍,这其中有关于美术的,文学的,哲学的,尤其是文学和哲学的。这时期的知识积累为海子日后的诗歌创作积淀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海子的诗歌理想是通过他的诗学论文来表现的。海子具有自己的诗学观,他的诗学观为他的诗歌创作起到了方法论和航标的作用。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个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二.生命与艺术的交织
海子把自己的生命艺术转化为诗歌的形式,诗歌包含了海子太多的理想和理念。他诗歌的内容是他自己全部生命及艺术的贯通。海子的诗歌有短诗也有长诗。短诗主要都是抒情诗,是他对生命本身的高度凝练。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的短诗是“绝对抒情的”,具有“刀劈斧砍的力量”[2]。鉴于篇幅和海子1985年后的短诗,尤其是1987年后的短诗实质上都是伴随着《太阳七部书》的行进而产生的,是“七部书”这一粗硕的太阳火轴辐射出的火星星群。就像一滴海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海子的短诗同样折射着他的诗歌理想,所以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海子抒情诗的内涵的分析上,而对他的长诗只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
三.海子诗歌对现代人们的启迪
海子以诗歌为途径来拯救当代人类走出精神落寞、追求物质化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大胆的努力和尝试,他以最原始的手段,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出发,运用象征的手法,显示出一位诗人对这个不能让他满意的时代的既恨又爱的深沉反思和执著关注。海子的诗歌对于当下生存和精神境况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首先,从海子献身艺术的精神来看。人们繁忙的为自己工作而奔走,城市里钢筋水泥建筑起来的高楼大厦和废物污染隔断了与大自然与人清新灵动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人所需要的真诚沟通不能实现。这些闪耀着人的智慧之光的诗句和我们由此感悟到的美好生存和人性之美为我们这个心灵干燥如沙漠的时代浇灌了精神的甘露。如果说后工业时代是物质对人的异化,是精神凋萎的冬天;那么,海子的诗歌则是对精神家园的复归,是万物苏萌的春天。王家心说我们"可以按自己的内心写作,却不能按自己的内心生活"是这个时代的无奈,那么海子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是对这个时代的反抗,他的赤子情怀和他献身于艺术的勇气和精神是高悬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精神之光。
注释:
[1]西川《诗学:一份提纲》,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14页。
爱情题材作品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应着时展要求。我们应该通过这类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爱情的材料,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合文本师生共同讨论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例如我在讲授完《致橡树》后,让学生先从大家搜集到的材料中一起来寻觅,这时学生分组活动,选出本组体现爱情美好语句,初步感受爱情的纯洁与美好。(此处关于爱情的诗句略)
那么大家一起找找《致橡树》中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寻找意象、分析手法、鉴赏诗句,很快就能理解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再次体味文章中提到三个词——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之间的紧密的联系,理解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是世间永恒的美和力量,愈经历风雨,就愈显风范,她是情感的高标,人性的盾牌!
二、正视早恋,适时引导
在对课文深层次挖掘之后,我请同学们谈谈家长老师学校忌讳的话题“早恋”,引导学生正视早恋,为此,我设置了诸多问题,仅举一二。
例如:1.你觉得你在中学阶段可以开启美好的爱情吗?为什么?2.当早恋不期而入时你会如何面对?
学生讨论异常热烈,有正反不同意见,这时我引入名人对爱情理解材料及时补充。如: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软绵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这种讨论不仅让学生理智对待青春期情感,也学会了在不合适时机遇到爱情时该如何处理。在同学们若有所悟时,我适时引导:只有努力学习,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三、观看爱情影片,点评中感悟爱情
二、成语积累――品味浓缩历史,提高文字表达力
有了词语积累作为基础,接下来背成语也不算困难。在学习生字时,我给每个一类字找了一个成语,以单元的形式打印后,贴在了书上,让学生背诵。为了降低难度,在学习生字时,带出成语来认读。认会之后,让学生领读。然后每个人负责一条成语,每节课都反复巩固,一天下来接受快的孩子都能背下来了,接受慢的孩子也记得差不多了。这样既是为了巩固识字,又为了扩大积累,将来能学以致用,正所谓厚积薄发。每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见字想到成语,顺便认识了其它的字,识字量又进一步扩大了;再学其它字时,学生都能带出这个成语来,又是一举两得。我不局限于生字成语的积累,还随着课后的积累,进一步扩展,如上学期打印了数字成语、动物成语、AABB 、ABB、ABAB 、ABAC式词语;这学期积累了四季成语等等。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说我班学生上课组词都是成语,真正是平时积累到位了。为了提高积累成语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在日记中运用成语,只要用得恰当就加一颗星。孔繁一在日记中这样写到:下课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摇着呼啦圈,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揣原婷写到:在这个暑气蒸人的夏日,我最不愿意到外面玩了。孙宁泽在日记中说:张睿达莫名其妙地被妈妈说了一顿,很委屈……
三、古韵文积累――浸染学习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积累了一段时间成语之后,我觉得学生对古代的国文精华也应该了解一下,我又试着领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每隔一两周就为学生打印出一部分《三字经》、《弟子规》,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背诵。为了增加兴趣,我自费买了放音器,从网下载带有音乐伴奏的原文,学生们特别喜欢,边听边背。在背诵的同时,我还讲解意思和介绍有关的故事: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窦燕山教子……孩子们的知识面扩大了,也接受了中华美德教育。有了《三字经》、《弟子规》、成语作为基础,将来接触文言文就会很省力。教孩子一天就要想着他的一辈子,积累知识就是积累人生,让学生思想不断厚重起来。我们的一生都是在积累,平时知识的积累,何尝不是对人生的积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