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17:14: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专科水利水电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988年10月25日,在淮河流域四省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宗新先生首次提出应大力开展水文化研究。①历经近30年的发展,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建设、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计量分析和统计学知识,对检索到的水文化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水文化研究的学科分类与发展轨迹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设有13个学科门类,110个学科大类。水文化归属哪一个学科?经检索发现,文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文献比较集中,教育学、理学、法学、历史学居中分布,管理学、艺术学、哲学分布的较少,农学、医学、军事学没有相关文献,文化及水电工程是关注最多学科。在上述学科门类中,排本学科门类首位的是:文学是中国文学33篇,工学是水利水电工程239篇,经济学是工业经济119篇,教育学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学是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25篇,法学是民族学13篇,历史学是考古10篇,管理学是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10篇,艺术学是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8篇,哲学是中国哲学6篇。除上述研究领域文献较多外,还鲜见于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中药学、医学技术、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等学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有文史哲人文学科内容,而且还有理工类自然学科,同时还有经管法等社会学科的内容,属于新兴的文理交叉学科。我国水文化研究历经开展宣传研究(1989—2003年)、服务水利实践(2004—2006年)、政府倡导推动(2007—2010年)和规划专项建设(2011—2014年)阶段,基本上与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势相吻合(见表1)。特别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和《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点)课题相继立项,国内学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论、水文化遗产、水文化资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传播等方面。从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论文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数的年度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别为0篇,这说明水文化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002—2006年,论文数量呈平稳缓慢增长态势,平均每年约20篇,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007年后,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08年、2010年达高峰期,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正趋向稳定和成熟。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均为86篇。2011—2016年篇数占所有论文的53.4%,说明此阶段是我国水文化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1989—2003年,没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选题作为学位论文。2004—2016年,学位论文共3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37篇),学位论文数占所有论文的4.06%,说明我国水文化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位论文中,最早的博士学位论文是2004年艾菊红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是2005年刘虹弦的《水脉相连气韵横生———水文化在现代城市形象中浸润和延续》。在水文化文献中,主要来自《治淮》《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水利发展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中国水利》《江苏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业高等院校期刊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成为主要学术交流阵地。尤其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自1985年创刊就设有“水文化研究”专栏,成为全国期刊界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特色栏目。此外,《北京水务》《中国三峡建设》《山西水利》和《城乡建设》这四种期刊数量也位居前列,说明水文化研究与水利建设也紧密相连。
二、水文化研究的热点、焦点与团队分布
文献分析表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还没有刊发与水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历史类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论文中,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期刊论文较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收录论文屈指可数。这说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层次和期刊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一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焦点。水文化研究出现频率极高且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人水和谐”和“水文化建设”。这说明,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的文献相对比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同时,频率在4次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建设”“水利风景区”“保护”“内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观/开发/保护利用”“教育/水资源/水利院校/城市发展/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传承/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播/和谐/水利工程/水环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见,水文化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如水生态文明、水文化传承创新、水教育传播、人水和谐等成为水文化研究新态势。通过分析研究机构,可以了解我国水文化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发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来自高等院校,分别是河海大学、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其中,河海大学38篇,发表文献最多,占总数的3.94%;南昌工程学院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发文章分别占总数的2.07%、1.87%,这与河海大学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经成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8(4):301-307.
[2]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9(1):1-6.
[3]王先甲,肖文.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与原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4):458-465.
[4]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傅春,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水利)原理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4):436-440.
[6]金菊良,丁晶,魏一鸣,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10-615.
[7]李继清,张玉山,王丽萍,等.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41-43.
[8]楼文高,刘遂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2):113-116.
[9]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89-92.
[10]陈守煜,柴春岭.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27(5):1-5.
[11]吴季松.用循环经济理念创新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水利,2003(5A):14-16.
[12]花建慧.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1,34.
[13]宋超,吕娜,栾贻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5-10.
[14]盛代林.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37-40.
[15]谢继锋,胡志新.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59-262.
[16]陈琨,姚中杰,姚光.我国实施水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120-121.
[17]马忠玉,蒋洪强.水循环经济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2):416-423.
[18]张凯.水资源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李雪松,伍新木.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93-297.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116-120.
[2]闵庆文,成升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水资源安全与对策[J].资源科学,2002,04:49-55.
[3]夏军.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J].地理科学进展,2002,06:517-526.
[4]邹波,安和平.贵州省水资源安全问题及战略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5:529-534.
[5]刘斌涛,陶和平,孔博,何兵.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4,03:454-465.
[6]李锋,王春月.虚拟水贸易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49-54+91.
[7]夏军,刘孟雨,贾绍凤,宋献方,罗毅,张士峰.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05:550-560.
[8]焦士兴,李俊民.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26-28.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王敏,张振卿等.中国水资源费政策的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0(12):37-44.
[2]姬鹏程,孙长学.对我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8-19.
[3]林洪孝,管恩宏,王国新等.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52-157.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随着高职院校数的增加,高职学报数在不断增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学报已有540余种,其中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学报仅12家。虽然大部分为具有雄厚基础和实力的刊物,在各省优秀高校学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学报要想成为全国高职学报中的一朵奇葩、一个亮点,需进一步强调特色,全方位提高学报的质量,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将学报打造成具有电力学院特色的学报,才能成为精品学报、品牌学报。
1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1行业性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以工科为主,工、管、文、财等学科相结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大多数学院隶属于地方电力公司,业务上接受教育厅指导,其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是面向地方、面向电力行业,培养地方和系统内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报应结合学院的办刊宗旨,立足电力系统,使行业性成为学报的特色。
1.2应用性
本科高等学校学报通常把学术价值放在第一位,但高职学报应结合高职学院重实践、重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在重视学术价值、不排斥高尖技术外,更多要求是应用性,需要覆盖面广,兼容各门各类层次的适用技术,以便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当地政府决策服务。这一点无疑要成为学院学报的“重头戏”,所以“应用性”是学院学报选题和栏目编排的重点。根笔者统计,在高职学院学报2006年自科版刊发论文中,应用技术方面的论文约占总数的75%,这个比例充分证明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在高职学报中占有的份量。以我院学报为例,2006年全年刊发的128篇论文中,电力系统、动力工程及电力发展论坛、电力企业管理类论文60篇,占总数的47%;在全年刊发论文的178位作者中,省内作者高达126人。学报的行业性、地方性可见一斑。
2求是创新,打造有电力特色的品牌学报
2.1设置特色栏目
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很重视报刊的个性和特色,他曾经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邹先生将刊物的个性特色提高到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并将特色作为衡量刊物力度的标志。一个刊物,尤其是学术期刊,应特别重视和倡导个性特色的形成。
电力类高职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服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报自然科学版在栏目设置上紧紧结合学院所办专业性质,突出技术应用性,要将电力工程、动力工程设为特色栏目;社会科学版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发展论坛设为特色栏目。这些栏目是固定常设的,相应的稿源较丰富,且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反映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形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为重点的学术氛围。这些栏目特色鲜明且独树一帜,读者反响热烈,论文的下载率和引用率较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有关电力供应、电力价格等敏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电力类高职学报应考虑增加“电力市场”栏目,以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笔者调研,目前该栏目在电力院校学报栏目中尚为空白。
客观地分析,自2004年夏季的“电荒”波及到全国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后,未来的10年内电力这个原本应该提前出发的“先行官”,一定会迈开大步,奋力赶超至其他行业的前头,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有关电力方面的各类政策性研究课题、技术类研究课题会很容易地得到资金赞助而获得批准,自然也就有相当多的论文伴随着课题的进展和完成而诞生。多发表与学报的专题化栏目选题一致、高级别课题类稿件,是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在我国,专门设置与电力相关栏目的学报屈指可数,除几所电力学院外,只有几家综合性大学学报刊登电力行业相关技术的论文,因此,学报设置如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管理、能源动力工程等电力类特色栏目,将为广大作者提供有选择余地的、对口的园地。
此外,所有学报目前都设有教育教学栏目,笔者认为,高职学报应专设“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栏目,并作为特色栏目,及时将高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刊发出来,以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从师资和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跟普通高校相比是存在相距,但在高职教育领域上大有文章可做。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建制使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独特的地方,高职教育在高职学报上完全合适,也增强了高职学院特色。如果电气学院学报设置该栏目,将在高职院校中树立起一面旗子,既能对高职理论的发展作贡献,又能将作者群和读者群扩大到全国各地,可谓一举两得。
2.2发挥优势,正确定位,文理分开
目前,所有的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虽然侧重于发表工科版论文,但事实上均为综合版,即文、理兼顾。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可适当发展高校专业性学术期刊[1],电力类院校学报应抓住这一机遇,抓紧策划,对现有学报进行改造,文理分开,创办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期刊。根据本院校学科的优势,将自科版集中报道强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文理分开后更能体现栏目特色同时缩短发表周期能对重大的吸引眼球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跟踪报道这样不仅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还能保持读者对这些课题、对学报的兴趣和热情。
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评比中,《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电力类学报均获得优秀学报的称号,充分说明电力类高职高专学报的整体实力。如果电力类学报实行文理分开的办刊模式,将会使社科版的文摘率大大增强,自科版的影响因子大大提高,从而使学报在界限分明的文科学报和理科学报评比中均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和名次。
2.3围绕特色征集稿件
电力院校学报要围绕特色征集稿件。社科版围绕高职高专教育观念改革、体制改革,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电力企业管理、电力市场板块;自科版围绕水利工程、电力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技术板块;总之,只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院校学科建设特色,能让读者了解所在领域的研究进展,关注科研动态和研究的焦点,又能提供专业的知识积累的文章,都属于学报征集的主力稿件范围。2.4建立开放型编委会
编委会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编委会的学术阵容、学术水平与学报的质量息息相关。
高职院校的学报编委会成员,大多是学校各部门负责人,虽然能胜任把握学报的办刊宗旨,使学报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任务;但在学报的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学术发展视野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对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高新技术发展动态把握不够。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应考虑增加编委会成员,从其他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聘请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和技术精英,组成阵容强大、学术造诣精深、学风严谨、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学报编委会,在这样的编委会指导下,学报的水平会很快提高。
特色是质量的体现,但特色并不等于质量。学报质量的保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编辑的责任重大。
编辑工作的本质是选择,而选择的核心是前沿性选择,只有立足于科学前沿,才能准确地发现并选择具有科学价值的稿件。因此,编辑首先应紧跟社会发展,紧跟科技发展,了解科学前沿动态。编辑既是杂家,也是专家,编辑应有一个主要专业方向,并融会贯通多门学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报,学报依托行业,编辑应熟悉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发展方向,才能保证特色栏目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学院教师提倡是双师型的,高职学报编辑也应提倡是双师型的。编辑是教师,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才能保证论文中基础理论的正确性。编辑是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掌握管理新理念和科技新技术,才能从众多稿件中遴选出具有最新科技含量,对生产实际有指导推广作用的好稿子。学报的特色是编辑们赋予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3],学报上发表的每篇论文都倾注着编辑的心血。而高素质、双师型、强阵容的编辑队伍,是建设具有电气学院特色的精品学报的基本前提。
3结束语
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院校学报也在发展。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报发展的思路,深化学报改革,突出地区和专业特色,提高编辑素质,促进学报成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的品牌学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857.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化进程加快,水利工程成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在我国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文勘测事业,对于推动水利工程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我国水文勘测由单一的主站固守断面朝向站队结合的模式转变,并且逐步稳定运行。同时,提高了对水文的勘测能力,使水文勘测工作的技术手段更加的专业化科学化。
一、水文勘测的特点
水文勘测是指按照计划方案为系统收集相关的水文资料,从而进行水文检测和调研。水文勘测的特点包括基础性、地区性与综合性、长期性与时效性以及公益性等。
(一)基础性
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对水文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调研与了解,而这些工作的基础就是水文信息。
(二)地区性与综合性
由于建设规模与建设层次的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提前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水文信息进行了解,形成点、线、面模式的水文勘测体系。
(三)长期性与时效性
水文勘测不只是对空间信息的积累,也是对时间信息的积累。因此,对水文信息的检测必须紧跟经济建设活动的步伐,保证时效性,同时还需要进行长期调查,提供持续的基础信息。
(四)公益性
由于水文勘测工作枯燥乏味,工作条件相对简陋但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有一颗甘愿为国家建设贡献的心。
二、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在提高水文勘测数据准确性以及水文勘测能力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我国水文勘测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面对河道控制受水面涨落以及冲淤等因素影响的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找到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解决,改善水文勘测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区域或者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文勘测区域,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手段,改善水文控制条件以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第三,对水文勘测工程中的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不仅要对信息化条件下水文勘测设备的结构和变化进行总结,还需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功能的水文勘测站点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使设施设备以及配置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第四,加强研究不同水文勘测技术手段的适用性,避免出现一些盲目情况,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只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水文勘测工作,为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在水文勘测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机制不健全
水文工作包含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快更好的推进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水文信息在管理、存储、服务、分析、传输以及处理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了综合效率和技术手段。但是由于政府和相关企业一味的重视对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技术手段以及设备更新方面的支持。虽然在投入机制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够健全。虽然将自动测报系统以及ADCP测流新方法投入使用,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与之对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水平有限,限制了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利于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技术引进滞后,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水文勘测站不能及时的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一定情况下制约了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对水文勘测工作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水文勘测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硬件设施上的技术更新不及时,在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无法及时的做出合理的解答,导致在工作中出现滞后情况,严重影响水文勘测工作的效率,严重阻碍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为了适应水文勘测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些既精通计算机又能够熟练掌握测绘以及水文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线职工对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维护都无法熟练操作,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健全培养机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一线人员和实际操作工作者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对我国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四、完善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水文勘测为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加快水文信息化进程,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我国水文勘测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开发进行不同业务信息采集、处理以及信息服务系统。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如下:
(一)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水文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水文事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水文信息化不断发展离不开数据库的发展,推进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对我国水文数据库进行同意比对和审查,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补录和解决,进一步完整和准确水数据库,早日实现跨流域以及跨河流,跨地区以及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软件和平台,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综合需求,使信息的传输与管理更加的便捷高效。
建立功能强健的自动勘测系统,保证水文勘测的工作质量,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勘测任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减少员工的工作量,要根据勘测地域的实际情况,保证水文勘测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出更适合本地水文的测验设备,测验技术以及相关软件,并投入使用。
通过建立相关检测河道数据库,把水流的实时数据库作为工作基础,地理位置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作平台,利用防汛会商的系统,综合运用B/S三层体系结构,通过WEB 服务,对防汛水情的基本信息进行实时查询。同时,政府和相关企业部门也应该对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
发展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应用软件系统,不断促进我国的水文勘测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快速实现资源的共享。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二)全面培养具备信息化技术的水文勘测专业型人才
我国水文勘测事业能够如此快速发展离不开作为水文勘测工作实施的执行者的专业型人才,也是保证我国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和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无论在知识框架结构问题、实践操作问题,还是人才建设结构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建立健全水文勘测综合性专业型人才培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要根据实际需要,满足我国水文事业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到地区的综合性与差异性,培养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知识专业人才。使他们充分掌握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具体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引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广泛引用,而且对于推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水文勘测事业信息化与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了水文勘测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化程度的加深。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解决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对相关环境和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模,尽快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之中。推进技术创新,使水文勘测系统更加的完善,使勘测数据更加准确,有利于推进水文勘测信息化与现代化。
五、总结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环境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河湖、地貌、植被、地形,这些改变对水文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水文勘测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虽然面临这机制不完善、人才缺乏、技术设备不先进等问题,但我国水文勘测事业依旧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只要完善对水文勘测信息化制度的建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基于完善的数据库建设,就能够充分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水文勘测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文勘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水文勘测的工作效率和数据检测的精度,使水文勘测工作朝向专业化、科学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促进水文勘测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结平. 小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中洪水标准复核计算[J]. 中国农村水利水
电, 2008,(04) .
[2] 贾志宏.川中地区公路中、小桥涵水文设计新方法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1,9(5).
小型水电站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严重缺乏安全意识。电站管理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定期对电站的设备进行安全监测,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在汛期,对电站设备仪器出现的各种异常一定要十分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灾难,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很强的责任心。而实际上,因为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他们有些并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也不能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
电站管理制度不明确清晰,管理体制不健全。受小型电站的领导和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限制,电站的管理制度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被电站人员所忽略。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分工,不按规定要求的时间间隔检查设备,采集数据,以及进行必要的设备维修,同时电站现场堆放比较混乱,无人负责清理。长此以往,部分人员逃避责任、开小差的现象变得很普遍,对电站的安全非常不利。
电站设备资源严重缺乏。因为小型水电站所在位置优劣以及电站的重要性都远远不及大型水电站,所以政府往往把大量资源和设备都投在了大型水电站上,运用到小型水电站上的资源和设备都相对较少,造成了这种分布不均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小型水电站的安全管理,因为缺乏必要的设备及检测条件,或者检测水平低,不能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安全排查,大大增加了意外发生的概率。
2 针对小型水电站存在问题提出的策略
在对小型水电站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将在以下部分列举解决上述问题的各种措施。
2.1 构建安全管理机构
小型电站安全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只有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地规定每个电站工作人员的责任,并且有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具体来讲,要从电站的所属机构开始,成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包括站长、主任、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包括其中,各级工作人员的任务要明确到在什么时间由谁负责哪台设备上,上岗前要进行签到,退岗前要有其他工作人员来替岗,站长要做好电站管理的统筹工作,在主任的协助下合理安排好普通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时间。必要时政府要对其进行监管,经常到电站进行监督检查。
2.2 规范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水电站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成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后,必须相应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到底。所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要以国家在水电站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再根据水电站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管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简单明了同时又细致入微。规定领导承担的责任要大于普通员工,领导违反规定后,也要接受应有的惩罚,安全管理制度不只是用来约束普通工作人员的。
2.3 普及安全管理教育
小型水电站的安全管理进行得如何,关键还要看电站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安全意识提高了多少。即使成立再有效的机构,制定再合理的制度规定,没有一群较高素质的电站管理人员,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在规范实行的过程中,普及电站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变得很重要。具体来讲,首先要组织好全体管理人员,邀请相应的专家对其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培训完成后,对其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职工评定年终奖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日常管理中,还要要求所有人员到岗后先回顾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所有人员在进行电站管理工作的时候,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对于在自己负责的设备范围之外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没能做好自己理应负责的工作的人员要给予提醒、警告,做到奖罚分明,使大家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力求更好地完成电站的管理工作。电站领导还要定期组织电站的安全会议,要多列举全国优秀电站的管理模式,还要举一些因为工作人员疏忽而造成电站事故的例子,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大家,用血的教训警示大家。会议中,全体人员还应该交流在最近一段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对于电站中需要维修、整改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如何使电站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行。在电站工作的高峰期,尤其是汛期到来之前更要组织安全生产会议,督促全站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汛期电站的安全运行。除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还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些工作人员不能发现电站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非因为缺乏安全意识,而是因为他们技术水平太差,缺乏工作经验。针对这一问题,电站领导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比如让本站有丰富电站管理工作经验的骨干对新一届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或者播放一些电站管理方法的视频组织大家去学习讨论,还可以推荐工作人员去参加上级水利部门召开的电站安全培训,等等。
2.4 加强对水电站设备的管理
要按照规定严格地对设备进行操作,严禁违规使用设备。还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保养和维修,对每次使用设备要有相关的记录,记录的内容要详细具体,内容包括:每次设备运行中出现的状况,是否有异常等等,还要记录设备使用的起止时间。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时同样要做好记录,方便以后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设备和流程,要经过谨慎地考虑和分析后再操作。
2.5 实施安全管理措施
在严格的制度规范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实施这些管理措施。首先要求电站的领导以身作则,给工作人员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部分工作人员的一定要加以教育。对于防不胜防的安全问题,一定要做好应急处理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将损失控制到最小。
2.6 做好安全管理监督工作
对于良好的管理体制,监督部门是必不可少的。在电站内部或者在上级电站管理部门成立电站安全管理监督小组,不定期检查电站的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一定要通知站长或者上级部门,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
3 结语
本文对小型水电站安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小型水电站的管理上一定要注意上述几项措施,通过不断的完善才能保证电站的正常运行,才能造福更多的人民。
参考文献
[1]陈华通,徐建峰.小型水电站的安全管理[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1.6(13):16-l
[2]赵国防,徐学章.加强小水电站标准化管理[J].小水电,2001(5):12
[3]周延松.中小型水电站监控系统及其软件设计[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陈习东.浅谈发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华中电力,2002,15(I):59-60
2毕业设计选题的性质
选题恰当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按照我校“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宗旨和新疆地域特点,我院农水专业方面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都与新疆当地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且都是教师亲自规划设计过的工程项目。毕业设计选用最多的题目主要有两大类。
2.1滴灌工程规划设计项目
滴灌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节水的一种与机械化配套、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特别适宜于果树、蔬菜、设施农业和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大田行播作物种植的一种现代化精准灌水技术口]。膜下滴灌系统已经在新疆各地广泛采用。给学生做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都是教师自已做过的工程项目,稍加以改变,编写成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如新疆布尔津县、沙湾县、轮台县滴灌系统等工程项目。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规划设计内容:分析基本资料、系统流量推算、系统工作压力确定、主干管长度确定、滴灌区各级管路规划、管网水力计算、水锤计算、附属建筑物(如沉沙尺、闸井、镇墩等)设计及工程量与材料明细表等口]。毕业设计提交的成果有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8~10张),主要包括滴灌系统工程平面布置图、地埋于管纵断面图、管路节点连接图及附属建筑物设计图等]。以上提交成果均为计算机打印和计算机绘图。早期该题目给毕业班学生做得较少,但学生毕业后反馈回来的意见,一般认为该类工程项目在工作基层单位碰到的机会现在越来越多,因此,近3年来把该题目也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2.2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项目
新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及各项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许多地区有待开发,同时已建的老灌区也有待改造。因此,该毕业设计选题在学生毕业后出去工作碰到的机会较多,反馈意见良好。有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就用上了,有的学生还返回学校要资料。笔者曾利用到南、北疆出差的机会,向当地的水利局、流域管理处及设计院等单位的主管领导征求过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该选题为主,是基本功,对今后搞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专项工程设计(如灌溉渠道设计等)都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大多主持或参加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以该毕业设计选题展开讨论、分析。
3难度
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必须适中,切合实际。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行,不作高深研究。对于“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其难点也是重点。
3.1蓝图规划
学生在经过分析基本资料及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计算后,根据“以水定地”原则,确定了灌区规划的灌溉面积,即开始在1:lo000地形图上进行蓝图规划。主要规划内容有:条田规划、灌溉渠系、排水沟系、林带布置、道路、居民点等图上作业。蓝图上应有典型路一沟一渠相对位置示意图、土地利用面积统计表、渠系建筑物统计表及图例等。蓝图图幅为加长的1号图纸。要求学生在1.5~2周内完成,包括比较方案。这是农水专业毕业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因学生实际接触工程较少,以前仅从书本上得到一些灌区规划的知识,现在要真刀真枪地实干,学生往往面对蓝图,无从下手。此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多看些有关灌溉排水工程实例的资料,运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上要求的总体规划原则,及新疆已建灌区的经验,仔细构思,敢于动手。
3.2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
蓝图最佳方案确定以后,即开始进入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阶段(简称内业),这中间缺少户外作业(工程测量)——放线(因时间等原因未作安排)。灌溉渠系纵、横断面设计是农水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难点之一_4]。要求学生在2周内完成以下工作:首先进行各级灌溉渠系的设计流量推算,选一条典型灌溉渠系(干、支、斗、农渠级)进行纵、横断面设计,设计深度按初步设计阶段;然后绘制4~6张图,图幅为2号图纸。图纸要求布置合理,比例适中,符合工程制图标准_5]。图上内容除灌溉渠系纵、横断面图外,还要有水力要素表、工程量统计表及说明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以前只做过一些简单的作业题,并未真正设计过。我们通过工程实例挂图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上的有关规定,反复给学生讲解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不能截然分开,要统盘考虑、交替进行、反复调整,直至合理,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渠道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
4份量
4.1早期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内容
(1)分析、研究灌区的基本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气象、土壤、水文地质、水资源、作物、建筑材料、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工程任务和规模及今后发展计划等。(2)根据农作物灌溉制度绘制、修正灌水率图,求出最大设计灌水率。(3)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计算。根据“以水定地”原则,合理确定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4)提出达到水土平衡后所采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如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及机井规划等。(5)蓝图规划(需提出比较方案)。绘制蓝图一张。(6)各级灌溉渠系设计,包括设计流量推算及渠系纵、横断面设计。绘制4~6张图。(7)排水标准的确定。(8)各级排水沟系设计,包括设计流量推算及沟系纵、横断面设计。绘制4~6张图。(9)工程量统计。(10)交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
4.2近期增加内容
(1)供水河年平均流量经验频率曲线的计算,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选定作为灌区设计依据的典型年。(2)节水灌溉工程的典型设计(喷灌、滴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等,指选一个)。绘制1~2张图。(3)渠系建筑物的定型设计(闸、桥涵、跌水或陡坡等,指选一个)。绘制1~2张图。(4)环境影响评价。在早期毕业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约3周工作量的内容,要求学生在12周时间内完成。所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除蓝图外)必须计算机打印和绘制,难度大,任务重,学生如掉以轻心,就难以完成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成绩可能导致不合格。
5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的综合训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5.1多项单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农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多项单学科知识的大作业,含有实战意义,主要包括“灌溉排水工程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水力学”、“工程经济”、“水工建筑物”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等课程,涉及许多水利工程规范、规程。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讲是个锻炼。要求学生能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水利工程规范和规程等,通过多方位的思考,提出合理的见解,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对学生就业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都牵涉到其动手能力大小的问题。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或《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书写,图文并茂,表格齐全,并用计算机打印。新疆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用汉文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是较高的,但也是提高汉语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绝好机会]。设计图纸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另一大体现。学生不仅要熟悉工程制图标准和掌握CAD绘图技术,而且必须要有扎实的绘图基本功,才能做好此项工作,否则将一筹莫展。
6质量管理模式的探讨
6.1毕业设计学生分组、分题情况
(1)学生自由择题和选导。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的半个月,向参与农水毕业设计的学生公布“毕业设计的题目”和“指导老师的姓名”,由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然后作稍微调整。水工专业的学生如找到工作,单位要求搞农水毕业设计选题的,也可参加。(2)民汉混合编组。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互相学习、帮助,毕业设计学生分组时采用各民族学生混合编组。经过数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3)设计任务细化。早期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组一题甚至二三组一题,后来慢慢经过细化,发展到现在每人设计内容、设计参数各不相同,做到一人一题。如“灌区灌溉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这一大题目下,细分灌溉设计保证率、分水比、作物种植比例、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渠道防渗程度、典型灌排渠系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渠系建筑物等项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所指定的设计任务,避免了相互抄袭现象。
6.2机上文件COPY问题
早期毕业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集都是手工书写和绘制,只要符合有关规范或标准就行了,现在则要求设计说明书用计算机打印,设计图纸用CAD软件绘制。但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学生互相COPY现象严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设计说明书要有草稿,设计图纸要有草图,且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分期检查,有教师签字认可,方可上机,否则无效。
6.3毕业实习
除了在大四安排学生5周的毕业实习外,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安排一次实习活动,时问1天左右,一般在毕业设计进程过半时进行,参观乌鲁木齐市近郊的水利工程设施、农场规划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等。时间虽短,但学生是带着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去的,他们会非常仔细地观察、记录有关条田规划、渠系建筑物(闸、桥涵等)和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方面的情况,对完善毕业设计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6.4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教师、学生来讲都是一个检验。原则上所有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要答辩。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在答辩前必须精心准备,写出汇报提纲。答辩时先汇报自已的设计成果,后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在黑板上挂出自已的设计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02-01
0 引言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在经过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和信息集成与社会集成等四个阶段后实现的[1-2]。现阶段,多种原因造成了一种对教育资料严重浪费的现象,原因是这些资料没有办法达到一种能够重复利用以及交互使用的状态,这一现象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信息孤岛”,其在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3]。因此,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让人们能够反复利用教育资源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这已经成为现阶段对于高校信息管理的重要关注方向之一。
1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现状与SOA工作原理
1.1有关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与现状的分析
针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归类、整合。如果一所高校中的各类信息都杂乱无章,没有相应的管理的话,许多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就没办法进行。一所高校在硬件设施上有不同功能的建筑、各种类型的设备、图书馆的藏书······除此之外还有对师生信息的整理,可以说高校中的信息是一个很错综复杂的系统。由此可见,对于高校信息的管理是多么重要。而这些信息是一所高校中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4]。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高校信息管理都存在哪些问题呢[5]?首先,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够明确和数据共享性差。其次,软件的重复使用比较困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的解决。
2 基于SOA工作原理
SOA,是一种面对服务系统的主要框架,就是将框架提供出来之后,再根据不同的需要填入必要的软件,组成一个新的服务系统。SOA可以使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的功能与需求相对应起来。SOA的构建方法主要是针对一所高校中信息管理需要整合和比较抽象的内容,通过独立地对每一个服务功能模块进行定义,因为所有任何一个独立部署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模块不会只运用和只依赖某一种相同的系统,所以这样就要将各系统的功能需求有机的用SOA建立起来使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达到应有的相应结果,这样就能够让不同的系统和其他的一些资源来达到共享以及软件的复用。
3基于SOA的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SOA提供了标准化的实现模式,其实现的具体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描述。即采用WSDL文档描述网页服务技术的功能 [6]。其次是服务注册。即UDDI提供与查找服务描述的相应WSDL文档[7]。UDDI的数据库能够根据WSDL文档中的内容来找出抽象与实现之间的区别。进而在UDDI中注册服务。第三是服务发现。就是让Model Key在UDDI中查找实现抽象接口的Business Service,进而查找到所对应的WSDL文件。第四是实现。根据查询的WSDL文件从而生成对象。网页服务技术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SOA架构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对于这四方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形象的表示:
针对于以上四方面的主要操作有以下三点:第一,信息。只有信息之后才能供消费者去选择,进而在产生价值;第二,调用,就是不同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第三,确定与使用,也就是在不同的消费者有根据的选出自己的信息之后再去确定使用的过程。
4 结论
对本文所提到问题的研究,对于新时代下快速发展的高校信息系统的完善,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所介绍的以SOA结构为主的管理,是未来信息化在高校中进行管理的一个理想的方向。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该系统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赵莉娟.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钟玲,张俊华,付金华.基于廊坊建设工程构建高校信息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2(10).
[3]田洪健.基于SID的数字电视值机监管平台方案研究[Z].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
[4]曾鸣.基于SOA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级服务研究[J].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5).
1前言
高校体育作为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课外体育活动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目的,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弥补体育课教学的不足,在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到以“应试教育”和“课堂为中心”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学校体育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体育的偏差,课外体育处于可有可无,可抓可放,无关紧要的地位。因此重视课外体育工作,已经成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本课题在成功学院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郑州地区高校课外活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郑州地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若干个主要消极因素,并针对此种现状,成功学院积极的提出了以体育社团为龙头带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模式,旨在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提出新的思路。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10年国内外的关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专著、论文和文件。
2.2访谈法
对包括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木业工程高等专科学院、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10所郑州地区高校的体育部主管和教师进行了现场和电话访谈。
2.3问卷调查法
分别对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木业工程高等专科学院、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共10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采用分层抽样法进行发放。其中成功学院发放问卷600份,郑州地区其他高校发放900份,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91份,回收率99.4%,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98.9%。
2.4数理统计法
分别运用excel 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郑州地区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消极因素
郑州地区大学生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影响郑州地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消极因素前五位的是场地器材问题、缺乏组织指导、缺乏活动氛围、没有时间和不喜欢体育活动。(详见表1)
3.2成功学院 “社团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
3.2.1设计思路
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根据郑州地区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社团发展情况,改变传统的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放任自流、自由发展的管理思路,开创了以各个体育社团为 “龙头”带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模式,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并每周必须参加两次体育社团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其中体育社团隶属于体育部的各个单项运动队和团委共同管理,学生参加社团的活动将会被记录,作为期末体育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3.2.2 “社团推动”模式的内涵
3.2.2.1课外体育活动有秩可循。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灵活自由的特性,自由的特性也就给课外体育活动滋生了一定的随意性,正是活动的随意性导致了现在体育课外活动的不健康发展。有一些运动基础的学生会真正积极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没有运动基础的学生则会完全放弃体育运动时间。
3.2.2.2为课外体育活动找到新的动力。由调查所知,郑州地区高校课外体育处在一种作用重大,学校重视,但是却无人真正组织和管理的尴尬位置。在调查中我们知道,大学生对群体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持有喜欢的态度。鉴于此,此种促进模式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放在了各个社团的身上,社团定期组织学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专项体育教师只是负责监督,场地和器材由体育部统一提供,运动技术的指导和培训由校运动队安排。不管从组织到指导再到场地设施,都有专门部门、专人负责,这样就确保社团所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充分开展。社团活动能够成为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动力。
3.2.2.3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运动队的作用。高水平运动队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学校参加对外比赛,它是学校在某项运动项目中最高竞技水平的代表。在本模式的实际操作中,单项体育社团设竞技科和群众体育科,学校运动队以竞技科的形式隶属于各个单项社团,在完成日常训练任务之余,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组织某些队员参加对该运动项目体育社团的技术指导工作,这样就不仅可以充分挖掘运动队的潜力,更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体育社团对运动队的隶属关系也同样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榜样作用,增加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院运动队的成员从社团中选拔,成为一种形为“金字塔”状的人才选拔制度。
3.2.2.4参加体育社团的情况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指标的一项因素。成功学院体育评价体系采用六个维度的立体评价方法,分别包括运动能力(50%)、课外体育活动(10%)、体育修养(10%)、体育比赛和服务(10%)、体育态度(10%)和体质测试(10%)六项。其中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情况作为学期末体育成绩的10%纳入学期末总成绩。此种方法不仅使体育社团对社团成员的管理进行了权威性约束,而且也从政策上强制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3.2.3单项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构架
各个单项体育社团采取纵向配合,横向辅助管理的模式,各个单项俱乐部既从属于体育部又受校团委的统一管理,院单项运动队在训练之余,主要负责对各个单项社团成员的体能和技能培训,体育部安排教师对每个单项体育社团分别进行理论指导和培训,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课评价的10%计入学期体育成绩总分。
各个单项体育社团受体育部和团委共同领导和管理。团委主要负责人事选拔,组织比赛和社团活动等事项;体育部负责提供场地和指导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开办讲座,对社会指导员的培训等事项;校高水平运动队负责对普通社团成员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培训,对比赛进行指导。(见图1)
图1 成功学院课外活动运作方式图
3.3实施“社团推动”课外活动促进模式后的对比研究
3.3.1学生体质水平全面提高。
体质达标测验结果表明,成功学院全校体质测试的总达标率和优良率稳步提高,不及格人数逐年减少。从2006级体质测试的四年跟踪结果看,合格率从入学的41.9上升至84.7,优秀率从3.1提高到9.7,其中可喜的是,即使到未开设体育课的大学3、4 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上升趋势。证明学生的体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3.3.2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和投入时间较郑州地区增多。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投入时间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指标。这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只指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投入时间是指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所持续的时间。据调查,郑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和成功学院学生再课外活动参加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成功学院学生的课外活动次数要明显多于郑州地区大学生。(见图2)
3.3.3参加课外活动的锻炼形式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单独进行、与同学朋友自由结合、学校统一组织、参加各种单项体育社团。这四种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本研究同样调查了郑州地区高校大学生所期望的课外活动形式(见表2)。
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过成功学院“社团推动”课外活动管理模式的推行,成功学院大学生的参加课外活动的方式较郑州地区大学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愿意参加体育社团的比率较郑州地区明显增加。这一方面是因为体育社团相对于自由结合有一定的组织性,并且参加人数较多,并且体育社团有专门的指导教练为社团成员提供技术、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支持;参加体育社团相对于统一组织又有其自由结合的松散性。所以说体育社团这种课外活动模式可以说是自由结合和学校统一组织这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
4结论
4.1郑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大学生活、人生发展、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然而郑州地区高校队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重要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作者简介:凌玲(1989-),女,安徽安庆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14)徐金寿(1962-),男,浙江临安人,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副校长,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142-02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背景
1.学科背景
高职是以培养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近几年来,高职的大力发展,丰富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高职的跨越式发展,顶岗实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2.政策背景
高职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结合国家相关要求,根据职业院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院甚至是部分本专科院校都已开始探索和实施学生的顶岗实习。
200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顶岗实习指导意见。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顶岗实习的学生同时具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参加工作的职工,另外一种是院校的在校学生。
国发[2006] 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及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半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发[2009] 3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教育部2009年的八项举措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建就业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双证书’制度和订单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前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因为顶岗实习过程复杂,关涉对象多,难于控制,同时现阶段出现的各种研究其普适性较差,所以在法规及政策上给顶岗实习过程以规范、监控甚至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以上的国家文件在不同程度上对顶岗实习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建议,可见国家对顶岗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很高。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
1.现有文献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1)高职学校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组织管理松懈,对实习学生教育指导缺乏力度,很多院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对学生顶岗实习放任自流,实习效果不佳,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实习指导教师能力欠缺,业绩和工作量难以估算,缺乏对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此外,顶岗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学校的管理难以到位甚至失效。
(2)企业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因为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影响生产。如果企业对此没有兴趣,学校即使通过各种关系把学生勉强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也很难长期维持。目前,许多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缺乏积极性。
(3)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对顶岗实习认识不清,实习身份的自我定位不准,缺乏顶岗劳动和吃苦的思想准备,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学生半途而废,当了逃兵。顶岗学生联系不便,缺乏学习交流的平台。
(4)顶岗实习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毕业生顶岗实习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过程,学生之间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主要表现在:首先,当前的交流方式存在联系方式多样,统一性差,联系方式变化快,更新不及时;指导教师工作量大,效率较低等弊端。因而构建一个统一的集信息、实时通讯、论文指导、成绩评定、综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实习指导平台尤为重要。其次,总结和考核方式单一,当前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主要以学生提交的实习论文为依据,但单一的评价主体已不能满足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实际要求。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缺乏行政和法律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