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品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4 02:20: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筑作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建筑作品

篇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伊东丰雄是活跃在当今世界建筑舞台的先锋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来源于他的独特的建筑思想,其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德勒兹的“游牧”(Nomad)的概念表现出来。

0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0.1 哲学基础

在上世纪60 、70 年代,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作为时代变化的敏锐观察者,提出了“游牧”的概念,并作了比较系统的思想阐发:认为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已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纽带关系,时代的本质更多的表现一种“块茎式文本”,即一切去除了中心、统一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实体。它去除了 “一”(总体性、整体性、统一性);解除了根—树结构的中心化和层级化限制,自由伸展,不断制造新的连接;不断衍生差异,形成多元和撒播。

通俗的来说,“游牧”的概念也就是指时代的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表现为多元化、复杂化等等概念,认为世间是不确定的。而后现代思想就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为抵抗客观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急速膨胀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排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后现代思想中的一块湿地,它几乎聚集了所有后现论的特性,并对整个后现代思想起着巨大的调节和引领作用。

0.2 建筑思想

伊东丰雄在德勒兹的“游牧思想”的影响下,对日本社会的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建筑创作、建筑空间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在伊东丰雄看来,“在日本,建筑不是一件长久的东西,他的生命也许就是几十年,大家对这也没有什么抵触感。”“我认为,是运动、缓慢变化的空间以及它们将如何变化下去的那种感觉,产生了建筑中的时间单元。”从伊东丰雄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伊东丰雄对于建筑的“不确定性”的钟情,他认为我们在设计某个项目是,我们只应该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的用处,没有必要存在10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极有可能,随着社会条件、经济、技术等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游牧”思想认为时代的本质是“不确定”的,通过这种“不确定”可以推导出多元性、复杂性等概念来概括这个时代。而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就可以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多元化、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也并没有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所以说,对于“不确定性”的追求可以说是伊东丰雄建筑思想的根本源泉。

下文将通过具体的建筑作品分析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在其建筑中体现。

1建筑作品

1.1银色小屋

“不确定性”是“变化”的衍生,因此,也是“短暂性”的表达。正如原广司所说:“如果轻盈是空间的特征,那么短暂可以说是时间上的轻。”

伊东丰雄早期最惯常使用的手法就是通过轻型材料和临时性的材料,来表达他的建筑短暂性的想法。在1984年设计银色小屋时,一个最为原初的想法就是企图用轻金属材料来表现建筑的短暂性。建筑是由7 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菱形钢结构是工厂预制好的,用螺钉固定在相应的点上。建造方式就已经向人们表白了建筑的短暂性,小屋可以被快速的建造,同样也可以快速的消失。这样,环境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如果我们再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石制或砖制,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曾存在。由此可见,日本传统建筑本身就是短暂性的一种表现。

通过银色小屋,可以看出伊东丰雄的早期作品,多是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不确定性”的意向,也就是说对于时代的“不确定性”,伊东的回应还主要落在建筑形式的层面,通过形式来诠释时代精神。

1.2、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

伊东丰雄将对于“不确定性”的追求扩展到对自然界展开研究,“风”的流动启动了他的建筑思想研究。“风”的特征有:流动性、飘逸性和轻盈性,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即为“不确定性”的变体。藉此,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开始追求自然界的轻盈感、流动感、漂浮感,企图打通时代精神和自然的障碍,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由此造就了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有着轻盈的造型和流动的空间。

伊东丰雄在这里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造型。漫步在公园里,你甚至会忽略建筑的存在,因为它与地形和环境结合得如此之巧妙;行走于建筑中,你还会感觉不到室内室外的空间变化,空间的流动性在不经意间达到了极致。在这里,伊东丰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与大海、阳光、沙滩等自然物亲近的方式。看上去尽量少的设计,目的就是摒弃传统建筑的体量感和笨拙感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更加轻盈,似乎可以随海浪和海风自由摇摆。而这样的轻盈感也使造型和空间具有了与生俱来的流动性。

在这个设计中,伊东丰雄通过轻盈的造型、流动的空间表达出对“不确定性”的追求。

1.3、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后期的建筑作品更多的是通过追求“意境”中的轻盈来表达”不确定性”,为伊东丰雄赢取世界声誉的作品仙台媒体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建筑作品,他也因此获得年度世界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等。毫无疑问,这样的建筑也是最系统展示伊东丰雄建筑思想的作品之一。

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伊东丰雄采用了三种元素:正方形的楼板,树形的管子和分隔内外的表皮。方形的楼板是活动的载体,无柱的流动空间为活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无穷的适应性, 而轻巧的楼板和倾斜的钢管则形成了一个轻盈的视觉感受,再加上表皮玻璃的使用,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朦胧,玻璃的反射与折射使得建筑室内犹如陷入一种视觉迷宫之中,这些都使得仙台媒体中心成为艺术精品。

2 结语

总的来说,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和作品一直围绕着后现代社会的 “不确定性”。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多是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飘浮性的意向。也就是说,对于时代的“不确定性”,伊东的回应主要落在建筑形式的层面,以形式来诠释时代精神。而伊东丰雄后期建筑思想开始转变到对材料质感层面的研究。到了此时,伊东的建筑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建筑材料的质感上来获取这种轻盈感,也就是由从强调形体所营造的轻盈感,进而转向“意境”中轻盈,以此来表达时代的“不确定”。这种超越形式而深入到质料中是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和作品的一个飞跃。

与20 世纪初的大师们一样,伊东丰雄代表着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短暂性、还是轻盈流动,这些都是伊东对于时代特征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所处时代不断思考的结果。20 世纪70 年代至今是日本飞速发展的一段时光,伊东丰雄以其独特的建筑思想,创造了一个个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引导社会生活的优秀建筑。

参考文献:

[1]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伊东丰雄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5.

[3]C3设计.伊东丰雄作品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篇2

我国的建筑领域中以前是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的,但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和累计,我国建筑领域中各种高深的理论以及复杂的建筑形式不断的涌现。但最后都是为了要回归真正的建筑本质,即对美学的一种追求,建筑美观这一命题永远都是中心内容。而建筑界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建筑的形象更加丰富、新颖以及美观。

1、建筑表现

建筑是构建一种人为的环境,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提供适宜场所。在哲学范畴,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其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具有功能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筑造型可以是复杂多变的。建筑艺术是作用于建筑群体,立足于平面,对建筑群体的形态构成,色彩处理、材质运用等方面进行设计加工,最终形成了一种实用性综合造型艺术。而建筑表现即是这种实用性综合造型艺术的前期展现方式。在计算机还未如此发达的时期,建筑表现主要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手绘制图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建筑速写,速写草图可以快速记录和表现设计师的想法,速写则是绘制技法之一,利用线条的虚实、疏密,来表现建筑体或建筑群体的形态特征和前后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表现的形式更加拓宽了,衍生出了有电脑模拟现实参数所渲染出的效果图和三维形式,将原有的手绘效果图纸转化为视觉表现形式。相较于手绘制图,计算机绘制的效果图更加逼真,是将模型在真实的环境数据下渲染而成,给观者的感受更直观。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出的效果图,在当今建筑业中已经成为了建筑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建筑表现效果图中,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是最基本的要素,通过构成中不同手法的理解,来表现所要求的主体。例如在后期配景中,植物的疏密分布,排列方式整齐或组团分散,色彩鲜艳或厚重,这些因素都可以丰富效果图的层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建筑表现效果图不用于普遍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作品,它不仅着眼形式,更要求抓住设计作品的重点,使得图中主题鲜明。针对这种特殊性,效果图必须在确定大基调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虚实与主次。加之一定的技术辅助,将设计作品细致呈现。

2、建筑形式的概念

(1)建筑形式的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建筑师多采用水粉、水彩及喷笔工具来辅助设计,或制作木质、纸质的简易立体模型,依靠透视学和人体工程学等手段来设计表现建筑。其一,由于有些绘图工具的特性,导致了绘制效果图难度增加。其二,这样的建筑表现形式虽可以体现一定的空间感,但只能局限于某一个角度,不能让观者深入了解和感受建筑本身。其三,也局限于画材画具,很难表达出建筑的特殊立面材质。九十年代,“CAD”等系列软件开发和应用,同时“3DS”、“PHOTOSHOP”及“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的出现,将建筑表现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计算机中的建筑模型,可多视角转动,拥有逼真的视觉效果,细节表现丰富。为建筑设计师与客户沟通上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但是这样的效果图也存在着弊端,有模型经过渲染而得的效果图,视觉角度还是有限制,观者在观看效果图时,可能会产生抽象感,不能真切体会建筑群体间的空间关系。建筑动画虚拟技术的产生与广泛的运用,可以增强建筑作品给观众的直观感受,不仅是观者走进建筑作品,获得想要的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双方的效率,对后期施工、宣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2)建筑形式的现实意义。建筑形式是指为表现建筑以及建筑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动画影片,是动画体系中将动画技术应用在建筑表现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如剧本设计、镜头切换、音效、字幕、后期配音等。建筑动画是建筑设计作品的一种动态演示,能够全方位、直观地给观者提供有关虚拟建筑的仿真空间效果。建筑形式能够节省物资、快速表现的。通过建筑形式,建筑设计师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不受空间、工具的限制,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在虚拟空间中构筑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可做出不同的方案来比较,分析不足,及时补充改善方案。建筑形式能够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通过生动形象的三维动态模型,建筑设计师可以像甲方全方位展示了建筑内外部空间与周边地理环境,使甲方能够身临其境,提出修改意见,决定最终方案。在确定方案后,建筑动画也可以为项目进行宣传,为大众所知。消费者也可预先了解项目和订购方式,刺激产生的购买欲望,达到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3、建筑形式的表达方法

(1)建筑形式的视觉符号系统。建筑形式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系统来传达的,根据皮尔斯的定义,符号形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对象就是符号形体所代表的那个“某一事物”;符号解释也称为解释项,即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亦即意义。[1]将建筑形式中的视觉对象被归纳为一个个符号,并最终区别于其他形式。这一概念建立在符号三元关系的基础之上。在建筑形式中包含了大量的符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建筑形式的视觉符号之所以产生,其实是以认知为目的。真实建筑空间中的体验和感受是一种包括五官感知的综合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观者更加亲身体验建筑群体,建筑形式中所要包含的内容就极为重要了。这其中,视觉符号就发挥了充分的认知功能,使得观者能够从建筑形式中迅速地对建筑深入了解,对其周边环境直观而准确清晰的认识。

(2)建筑形式的视觉传达。建筑形式生成方式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在计算机上制作出虚拟的三维建筑环境。可以根据实际地形的等高线生成虚拟的数字化三维地形,并将各种三维建筑模型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布置其上。在这其中,用于建筑形式中的每一个虚拟模型都具有可观、可感性。在建筑形式中,每一个建筑形象的视觉符号都必须有相对应的那个真实建筑构件,而各个元素之间的尺寸比例也会符合建筑图纸所标示的尺寸比例,材质表现更是贴近于现实存在。

4、结论

要让一座建筑获得人们需要的美感,要从整体着手,要具备完整性,不仅在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去考虑这一点,更要从建筑物所能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上去体现内外整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篇3

提高建筑的情感品质。隈研吾是善于将当地传统技术或材料与现代形式相结合来表达建筑的场所性并赋予其情感的当代典型建筑师,他的建筑一直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对话。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一般在屋顶才能看到的“瓦片”被隈研吾用做建筑表皮。其作品成都新津•知艺术馆运用当地传统工艺将瓦片用金属丝悬挂营造出的历史感与现代形式的结合,表达对当地文脉的尊重。艺术馆建于道教圣地老君山脚下,瓦片的利用既是纪念当地的道家文化,又为教徒创造出全新的空间体验。轻盈的瓦片幕墙作为遮阳装置,保护内部的玻璃体量,并且由于悬挂瓦片的随风而动性,使得内外空间得到了自然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散点式”的微粒表皮模式,可以归结到其以“弱”求胜的消隐建筑哲学理念中。这种方式使得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环境上,而非建筑。相似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设计中,他将瓦片悬吊在空中来组合墙面,形成一种游动的空灵感。

2空间体验的诉求

一些外来建筑师善于运用创新的技术构造方式来配合空间的体验需求。山本理显设计的天津图书馆通过创新的“墙梁构造”,实现了建筑室内的无柱大空间,空间里套有若干个封闭的小空间,或有开放的共享空间,共同创造多层次的空间体验体系。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通过斜柱、连体、长悬挑等结构方式来实现四个中空卵形体的连接以及室内崭新的体验。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结构体系与空间体验同构,技术手段完全为建筑所表达的情感服务,用技术体系的一体性表达出空间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将连续的墙体作为结构体系,抛弃空间中任何支撑构件,塑造了一种柔性空间。深圳证券交易所新总部大楼通过南北向悬挑22米,东西向悬挑36米的巨大悬挑结构,形成一个巨大的悬浮平台,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空中花园,同时在平台下营造出巨大的城市灰空间。作为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先进的技术结构及前卫的建筑形象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二.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数字技术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开发,这在外来建筑的设计中屡见不鲜。这种建筑趋势实质上是关注建筑形式的实践方式,即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生成建筑形式以及对建筑空间的开发。

1形式空间的探索计算机技术帮助

人们想象并构建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性形态。其独特的运算和模拟能力使得形体生成的过程动态化,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形态既不能被预测,也不能被预设,带有一定的探索性。扎哈设计的北京银河SOHO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其前卫的空间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采用参数化设计,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将传统的自然形态高度提炼,抽象并融化在现代文明中。从概念草图、建模推敲、功能设定、形态调整直到结构、幕墙与设备系统的整合及最后的施工结束,开创了全新的整合化的数字建筑设计过程。作品广州大剧院采用三维空间的虚拟设计方法,利用“犀牛”软件建立整个广州大剧院的模型并指导控制所有技术图纸的完成,各个专业在虚拟空间汇总集成,最后达到预期的结果。由于声学、视线、照明、设备及舞台机械等各专业的要求与反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连续的自由曲面。曲面的灵活适应性使得设计过程中各个专业的调整均不会对室内的整体效果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参数化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使最终建成的效果得到了有力的保证。

2结构技术的开发

计算机数字技术改变的不只是难以实现的形式和空间,更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结构技术领域引发巨变。新的结构过程开始以模糊性和复杂性为基础进行更加灵活的设计,不再受网格限制或遵循严格的几何定律。广州大剧院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而保证施工顺利完成。鉴于钢结构特点,对卸载过程采取计算机仿真模拟,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利用,按照既定的分级逐步卸载的程序,将每个建筑构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定位,分析其在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化及变形,确保结构安全及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矶崎新设计的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也是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加以完成。通过ESO2方法的运用生成独特的有机形态。先根据设计条件及力学条件自动生成造型,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后以其崭新的空间形态得以利用。这是对以前采用过的相似手法的深化尝试,探索笼罩巨大空间的结构体和支撑它的结构体之间的形态是否合理,最终得到犹如树干支柱的结构造型。

三.生态技术的广泛

引入生态技术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是建筑师对建筑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外来建筑师通过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可再生资源及其对现代技术生态建筑的探索,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趋向。

1适宜技术的运用

深圳万科中心项目依据美国LEED金奖建造,以“低技术”为主,通过对场地规划及单体设计合理利用自然技术、当地绿色建筑材料等低成本、低投入方式,保护周边生态系统并与之平衡来适应当地气候特征。设计过程中各项技术单元均通过“整体统筹”的模式来操作,保证各项技术环节的统一协调和绿色目标的实现。隈研吾常运用被动式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的生态理念。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地形契合,融入环境;成都新津•知艺术馆利用表皮瓦片自成遮阳装置;上海Z58外表面常春藤的种植为建筑隔热除尘,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这些虽然投入低,却起着良好的生态效果。此外,北京银河SOHO项目在前期规划中采取一系列绿色建筑策略,如设置更衣室和自行车位、低排放机动车位等,以激励员工选择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这种通过建筑设计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保的行动值得借鉴。

2现代科技的引入

外来建筑师常常将现代科技注入到外来建筑中达到生态的效果。SOM事务所设计的北京凯晨广场的玻璃幕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环楼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外层玻璃运用夹层玻璃,平整度好,减少折射与变形;内层玻璃采用LOW-E玻璃,可反射外部热量,隔热性较强;内外两层玻璃之间内设宽80毫米穿孔铝合金百叶用来遮阳,根据气候与日照条件自动改变遮阳角度,既避免暴晒又保证阳光。霍尔的作品当代MOMA遵循建设部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开发研究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小区热环境舒适,全年室内温度维持在20℃-26℃,湿度30%-70%。

篇4

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权界定方法分析

(一)分析该建筑作品是否为:独立思想之表达

分析某一建筑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范围,我们首先应当分析该建筑作品是否为独立思想表达之结晶,即,该建筑作品的创作不受其他已经、已经公开建筑作品创作之影响。

(二)分析该建筑作品创作源泉是否独立

篇5

abstractAnthony Gaudi with its rich imagination, bold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leaving an impassable peak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lso offers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for today's design thinking

Key words Anthony Gaudi; surrealism;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中图分类号: X7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东尼・高迪(Antony Gaudi,1852一1926年)是现代设计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西班牙最天才的建筑师”,高迪的一生是奉献建筑艺术事业的一生,奇异的幻想支配着他的设计灵感,他用自己的建筑塑造了一座“超现实”之城。

1 选择性继承

高迪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首先不仅是历史的传承,蕴含在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而且对设计美学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唯一且不可复制性是高迪作品最大的特征,设计中充斥着各种风格的杂糅,也伴随着浓厚的地方文化与传统烙印。

1.1 加泰罗尼亚的影响

高迪出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一个加泰罗尼亚铁匠家庭,其一生在巴塞罗那度过,他的建筑活动也基本没离开过这个塞万提斯心目中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历史上的加泰罗尼亚曾经被来自西欧和东方穆斯林的不同强权统治,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迥异于西欧的独特地域文化。而高迪生活的年代正是加泰罗尼亚民族自治运动的巅峰阶段,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振兴无疑是那个时代建筑师创作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创作内容。在文森公寓、居埃尔之家的实践中明显带有摩尔人的装饰风格。

1.2自然主义

“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

高迪从观察中发现自然界并不存在纯粹的直线并且终其一生,都极力地在自己的设计当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当中几乎找不到直线,大多采用充满生命力的曲线与有机型态的物件来构成一栋建筑。加泰罗尼亚的山脉、地中海的海水、大自然的各种生物都是高迪创作的源泉。自然界各种偶发天成的形态使得任何直线在高迪看来都是人为的存在,而只有曲线才是自然的。

2超现实主义风格

高迪世界既柔软又坚硬,他的建筑实践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崇高的,神秘的力量。即使是最细小的部分,高迪的作品也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也包含着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圣家族大教堂,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被腐蚀的牙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圣家族大教堂与其他建筑作品不同,并没有遵循任何风格理论的指导规则,基本上是个人风格的表现。他花了四年时间,以颠覆性传统的方式重新修建了教堂的地下室,改变了地下室的朝向,并用五个祭堂代替了大台阶,正中的祭堂安放主祭台,并加高了拱顶,重新彩绘了圆柱,在地下室的周围挖出了沟渠。与通常的圆柱不同,这些石柱带有条纹,在他看来这些条纹“赋予了石柱生命,使它更加挺拔,使它在沉睡中苏醒过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支撑穹顶的石柱在穹顶的起点处如树枝一般分叉开来,从视觉上看,顶部空间划分更加多层次,从技术角度看,也有效地分担了重量。空间的划分犹如树林间的树枝层层叠叠,光影作用下透露出神秘的气息,行走于中又有灵动的空间感。

3 审美特征

3.1 形体美

高迪喜爱大自然,特别注意动、植物及山脉的造型。他观察入微,他所看到的自然美并不是刻意的美,而是具有效用、实用的美。所以寻找到他所要的美感 ――自然就是美,美即是实用性,实用即是自然的存在,自然即是实用的展现。因此在高迪的设计作品中,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你会不由的感受到高迪创造的奇异建筑中,所流动着万物的生机、自然的生命和对神的虔诚。 米拉公寓无论外表还是内部,包括家具在内, 他都尽量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外观到处可见蜿蜒的曲线,有连绵起伏的动感,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窗前阳台栏杆由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就像植物的藤蔓,自由的生长卷曲又相互缱绻而富有灵性。里面窗户犹如蜂窝,整座房子就像被海浪侵蚀又经风化后布满孔洞的岩石。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螺旋形的天花板设计,既像海浪的漩涡,又像是海洋生物。墙面凹凸不平,房间的平面形状也几乎全是离方遁圆,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内部的家具、门窗、装饰部件也全部是模仿植物、动物形态的造型。有机形状的窗洞、门洞、裹嵌在墙壁上,如天生的一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造型的纹路都有明显的差别,感叹其卓尔不群的创造能力!

3.2 工艺美

“建筑的作品就是光、雕塑、结构和装饰等的和谐。”

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建筑中大多采用玻璃、陶瓷碎片、珐琅、天然石材等料器进行有意味的镶嵌装饰,是高迪独创性的艺术特色。他把平面镶嵌用于立体的建筑和雕塑,使古老的镶嵌艺术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拓展了镶嵌艺术的语言表现力。繁复的细节与装饰是高迪作品让人着迷的地方。巴特罗之家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加泰罗尼亚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民间神话传说。该建筑样式怪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梦幻气息。 “帽子”屋顶表面被设计成龙的脊背造型,并用较规则的彩色釉面陶板有规律地密集排列,犹如层层龙鳞,色彩由粉红过渡到浅蓝色,在光线的照射下折射出神秘光晕。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色彩浓丽的陶瓷、玻璃碎片、天然贝壳进行镶嵌,从而打破了建筑外观的平整感,而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视觉变化,使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镶嵌所用料器也大小不一,色彩斑驳陆离,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变幻莫测,加之窗户上用彩色玻璃镶嵌的纹饰和怪异的建筑风格,使整座建筑透射出神秘而诡异的气息。

。除了在建筑中使用镶嵌装饰外,对铸铁工艺的应用亦堪称一绝。高迪自小接触各种材料,参与手工艺制作,使得他对各种材料的特性和手工艺技术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认识与见解,从而得以在建筑上得以娴熟运用。例如格尔馆的正门、巴特罗之家阳台、米拉公寓阳台等等都是高迪在铸铁工艺上富有天赋的绝佳例证。

3.3 色彩美

建筑本身是离不开色彩的,色彩成为表达建筑心情最直接的方式。

在古埃尔公园百柱厅的顶部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镶嵌图案,呈放射状的太阳纹,镶嵌所用的料器材质、形状、大小不一,色彩分布不对称,并巧妙地运用了三组对比色。由于面积和量的不同,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在灰白色碎瓷片的衬托下耀人眼目。在不同时刻的光线下,镶有各种图案的镶嵌物体表面都会形成不同效果的美感,用众多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拼成的图案,颇具印象派的点彩效果,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

4 结语

高迪的设计考虑的已不再是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多的关注个人的思想与内心世界的外部表达。安东尼・高迪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意思维、及其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为建筑界留下一座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建筑在一个世纪后被“超现实主义”的支持者奉为经典,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超现实主义”特质,为现如今的建筑创作留下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赵鑫珊著. 建筑是首哲理诗:对世界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2008

[2](西)夏威尔・古埃尔著 曹新然译. 安东尼・高迪.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篇6

前言:

建筑与装饰二者相辅相成,在受众的视线之中展现的是一幅整体的建筑艺术。建筑与装饰艺术能够使人们在观赏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启发和深刻的历史意境。人们可以在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所带来的愉悦之感。一个卓越的建筑总是和装饰艺术紧密相联,并且,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它必须具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足以使人们一眼望去便顿生敬意,并受到强烈的震撼。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在观赏建筑美带来的喜悦和的同时,也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

1.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效果

1.1中国书法、绘画作品从原始符号到甲骨文,从原始洞画到水墨山水,是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中华特色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是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在对室内装饰的书画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的画面来表现出特殊的效果,以及诗词文赋的意境,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能够产生心灵沟通,形成一定感觉上的自然空间。这就是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中的视觉效力。

1.2不论你是在经过一天的劳碌,还是在家休息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欣赏着眼前的书画作品,你的思想和情感都会或多或少的,因眼前的画面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是悟道或是放松。久而久之就会因对书画艺术品的欣赏,增添不少相关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的知识,就会从一种单纯的精神释放,达到一种审美素质的提升。试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有趣的过程。由于这些美术作品装饰的存在,其所产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风格的类型特征,同时对文化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2.美术作品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

2.1中国的书画作品在用于建筑装饰中,像装裱工艺精良的大幅作品可以装饰在墙壁上(可以根据墙壁的大小),较小的书画作品则可以装框摆放在床头或书桌上,作为装饰,而传统杆轴式装裱的书画作品,要依据锦、绫、纸等材料的色彩与作品的颜色,协调搭配,在室内空间中,起到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的作用,有时装饰艺术甚至成为整个时代艺术的中心。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整个装饰空间风格趋于现代化,使用的书画作品最好选用前卫、现代感强的,而风格趋于传统中式的室内空间,最好选用传统卷轴的书画作品。

2.2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室内装饰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对于室内装饰有着重要作用的艺术品也同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装饰的作用,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大面积的填空补白、转角处的过渡衔接、线型构件的起头煞尾和建筑构件的美化加工等,都要求用装饰来丰富建筑造型以前人们对于室内装饰,更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忽视它的装饰功能,随着人们对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居室除了要求舒适更要求美观,室内装饰的装饰作用更加突出体现出来。

2.3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美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和空间。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装饰壁画,还有应用最广的陶瓷壁画,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陶瓷壁画强度高、易加工而且耐腐蚀还防水,好处多多,并且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就逐渐的把它大量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了。在室内装饰中,陶壁画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是装饰室内空间的重要美术作品之一。例如: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环境中,如果有一副视觉效果和寓意非常好的陶壁画做装饰,对环境气氛的提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一副好的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陶壁画,可以提高环境氛围,和谐气氛,促进人们精神发展,以达到质的飞跃。这种功能可以加深人们对建筑主题的认识,也使建筑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2.4美术作品作为建筑装饰,除了可以装饰内部空间,还可以分割和创造内部空间,并且能充分体现出,每一个空间局部的功能。随着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装饰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此类装饰风格也开始厌倦起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师们结合当前建筑装饰现状,推出了“波普设计”。该设计将色彩与装饰重新运用起来,主张利用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审美的效果,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风格会不断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

2.5雕塑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是有它独特的装饰空间地位的。雕塑作品在建筑装饰中,主要指那种三维立体形式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中,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实用,还是装饰,作为美术作品都应具有这一特性,而作为建筑装饰的雕塑,则是展现这一视觉效果特性的典范。雕塑作品,既能装饰环境又能起到空间过渡和分割的作用。作为建筑装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雕塑作品,有价格低廉,工艺精美的,由树脂塑造的雕塑模型和砂岩雕塑模型,还有做工精细,用料上乘,价格也昂贵的木雕,石雕等,多种选择,总有一款适合您的室内空间。建筑装饰中的雕刻、纹饰、色彩、线脚以及构件排列、组合的秩序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和理解建筑的风格、类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信息,人们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而得到具体的体现,在现代的建筑环境中,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界限有时人们分的不是十分清楚。而利用雕塑就可以装饰建筑的空间,又可以分割和创造出新的视觉空间,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美术作品装饰。

2.6在建筑工程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面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对建筑的装饰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结合,从而使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装饰艺术的根本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当前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创新,相关设计者必须立足于各自的民族、文化根基,并广取博收、借鉴创新,这样的设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果不注重历史,不注重文化内涵,不注重建筑实体的保护,其建筑装饰设计就可能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协调性,就会产生副作用。

结束语

一个和谐的建筑内部空间,需要有一幅或多幅好的美术作品作装饰,同样好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要陈列在合理的建筑内部空间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装饰和审美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另外,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品味,还取决于居住者的欣赏和审美品味。总之,美术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其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审美素质,就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室内装饰做起。

参考文献

[1]徐如宁著.《装饰材料与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篇7

建筑作品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承认,《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二条明确把建筑作品列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同时各国也分别对建筑作品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虽然建筑作品被多数国家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其具体的规定各国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关于建筑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是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确定建筑作品的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他是进行司法诉讼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一、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1.国外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国外对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种,这三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使得独创性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以英国为代表的“投入技巧、劳动或判断”的标准。英国的标准相对比较低,属于三种标准中最低的。英国作品的独创性主要看两个方面即独立创作和适当投入。这种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技术或者是劳动,因此他主要强调的是在于独立完成非抄袭他人之作品。

以美国为代表的“少量创造性”标准是第二种判断标准。这种标准与前面所述的“投入技巧、劳动或判断”的标准相比,要求相对较高,它不仅需要作者创作的过程是独立的,非对他人的抄袭或篡改,还要求该创作必须具有少量的创造性。创造性一词本来用在专利法中表示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将创造性一词用该判断作品的独创性中,主要为了说明创作的作品与现有作品相比要具有一定的革新,即要有一部分不同于其它作品,而这部分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的程度相对比较低,因此采用了“少量”一词。

第三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反映作者个性”的标准,它特别强调,作者的创作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得到著作权的保护。作品的独创性部分要能反映作者的个性,打上作者个性智力的烙印,并非所有的独立完成的“作品”均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

2.我国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作品是独立构思而成的属性,作品不是或基本不是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作品不是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也有些学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又称作品的原创性,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某种智力性的劳动,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作者的表达系独立完成并且有创作性的,应当认定作者各自享有著作权。因此我国的作品独创性的标准是普遍适用“少量创造性”的标准,在认定独创性的过程中主要考察两个内容:一是是否为作者独立创作完成,非抄袭、篡改他人作品;二是该创作是否具有一定量的创造性。

二、对建筑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由于关于建筑作品的范围各国存在争议,有些国家规定只包括建筑物本身,而有些国家则规定建筑作品不仅包括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但是建筑物本身是属于建筑作品的范畴得到一致的认可,因此本文仅讨论以建筑物本身作为建筑作品客体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1.建筑作品的特征

实用性是建筑物的固有属性,人们可以在建筑物所提供的空间内生产和生活。同时建筑又是一种艺术作品,具有艺术性。建筑作品凝聚了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艺术效果。因此建筑作品聚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身,这是他区别于其它作品的重要特点。

同时建筑作品也是艺术作品和科学作品的结晶。凡建造建筑物往往少不了要运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筑作品本身是一个科学作品。

2.建筑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虽然可以加以一定的抽象概括,但是毕竟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对于各具体的作品他们之间的独创性标准应当有所不同,这是由各作品自身的固有特征不同所决定的。

关于建筑作品,正是由于其有上述几个特点,因此它的独创性标准有别于其它作品。笔者认为在建筑作品的独创性中应该要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创作能力,所创作的作品必须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效果的作品,因此建筑作品的创作应当达到一定的高度。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建筑作品的实用性使得设计存在很多的限制,因此应当降低建筑作品独创性的要求。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建筑作品的设计存在很多的限制,其基本的一些设计原理和方法都已在教科书中写明,他没有美术作品这样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他的独创性标准应当要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对作品创造性较低的作品也进行保护,由于建筑物施工完成后是露天能被人们轻易看到的,那么第三人所设计的近似的作品,可以以其独立构思为由作为反驳的理由,即使该第三人可能接触到过该建筑物,作者也很难取证其是抄袭自己的建筑设计。创造性部分越是富有个性越是有艺术感,那么第三方的近似侵权就越是明显,因此对于建筑作品中独创性较低的作品进行保护其实是名存实亡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另一方面,对建筑作品独创性的较高标准要求,有利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推动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出更加富有个性和美感的作品。

三、立法完善

为了能更好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智力成果,应当对建筑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立法的完善。相对于我国的立法情况来说,为建筑作品专门立法为时尚早,但在著作权法或著作权实施条例中可以对建筑作品的范围,权利主体,著作权内容和侵权认定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而对于建筑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加以确定,以统一司法口径。笔者认为,建筑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筑作品是作者独立完成,非抄袭、篡改、模仿他人的作品;二是建筑作品必须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部分,该特征部分是富有美感的具有一定创作高度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中图分类号:F722.2文献标识码:A

一、对建筑作品商业目的复制的性质判断

合理使用是指他人依据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需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但是应当尊重作者的精神权利。对于建筑作品的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10项规定:“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对于著作权法所规定的这种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复制行为,从复制的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非商业性目的的复制行为。这种情形一般是指在旅游途中把自己欣赏、喜欢的建筑物拍摄下来以作纪念等不具有营利性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第二,商业目的的复制行为。我们在这要讨论的是对设置在室外公共场所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进行拍照、临摹制作成画册进行出版或是用作广告目的,亦或是以立体建筑物为原型制作平面的拼图产品销售等,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再次建造立体的建筑物,但它同样能为非著作权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基于商业目的的复制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各国立法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则认为无论是非商业性目的还是商业性目的的复制行为均作为合理使用制度加以规定。美国《版权法》第120条(a)项规定;已建成的建筑作品的版权不包括禁止制作、发行或公开展出该作品的图画、油画、照片或其他表现形式,假如体现该作品的建筑物位于公共场所或位于通常从公共场所可看到的地点。其之所以对著作权做出这种限制,理由是建筑物是开放性的,是公开为人们所欣赏的艺术形式,建筑学理论的发展、交流和传播还有赖于譬如照片、海报或者其他形式图画的展示。他们认为这样的规定对于个人的经济利益没有造成实质上的损失,对公共利益来说无疑也是很有利的。

另一种观点将商业目的复制行为排除在合理使用制度之外。如俄罗斯著作权法将合理使用制度规定为:对永久设置于自由参观公共场地的建筑艺术作品、摄影作品、造型艺术作品进行复制、无线电播放或者电缆公开传播,用于商业目的的情形除外。日本著作权法第46条规定:对永久置于街道、公园及其他向一般公众开放的户外场所的美术作品或建筑作品,允许他人通过油画、绘画、雕刻、摄影或其他艺术工艺手段复制。但是,如果增加雕刻物,采用建筑手段复制建筑作品,为永久陈列公共场所而进行复制或为销售美术作品的复制品而进行复制等,不属于合理使用。我国台湾《著作权法》第58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在街道、公园、建筑物的外壁或其它向公众开放的户外场所长期展示的美术著作或建筑著作,除下列情形外,可以任何方法加以利用:以建筑方式重制建筑物;以雕塑方式重制雕塑物;为在街道、公园、建筑物的外壁,或其他向公众开放的户外场所长期展示的目的所进行的重制;以贩卖重制物为目的所进行的重制。

相比较看来,我国著作权法的“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属于合理使用目的的规定则显得不是很明朗。该条款只是对被使用艺术作品所处的地点、使用艺术作品的方式作了相应的规定,而没有对侵权者的使用目的(以商业性营利为目的还是仅是娱乐、欣赏为目的)进行规定。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条规定“艺术作品的临摹、绘画、摄影、录像人,可以对其成果以合理的方式和范围再行使用不构成侵权”。这也没有对合理方式进行明确的解释,仅仅是从司法解释我们也无法判断“合理的方式”是否包括以商业性、营利性作为目的的情况。况且对于“合理”这一具有很大模糊性的概括性的词汇,不同人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这在司法实践中就留给法官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有可能造成对同一案件有不同的判决,这对于维护司法的公正,稳定市场秩序是很不利的。

二、对建筑作品商业目的的复制的应然性质

那么对建筑作品商业目的的复制到底属不属于对作者著作权的侵犯呢?作者的复制权是作者著作权中重要的财产权利,是受到国际公约和著作权法保护的合法权利。因此,在建筑作品的侵权复制案例中,如果承认对建筑物进行商业目的的复制是合理使用,那将会极大地损害作者的复制权。一般建筑作品的投入都是巨大的,收益相对来说也是较大的,承认对建筑物进行商业目的的复制是合法的,将会严重损害作者的经济利益。此外,将商业目的的使用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也会对导致侵权复制之风盛行,对作者创作的积极性和建筑作品潜在的市场价值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笔者认为,基于商业性或营利性目的使用建筑作品,使得除作者以外的人虽然没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却可以通过使用作者的作品获得经济利益,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作者原本可以通过许可方式获得的经济利益,这不符合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构成要件。因此,未经作者允许,以商业目的将建筑物从立体到平面进行复制的行为不属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对作者的著作权构成侵权。

综上,为了加强对建筑作品法律保护,完善建筑作品的合理使用制度,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吴汉东先生的立法建议,将《著作权法》第22条第1款第10项规定为“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但将其复制品用于营利目的的除外。”

篇9

二、研宄方法

中国绘画与中国建筑同可在视觉感知上为人所认识理解,只要掌握相关的研宄方法,研宄者可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取较大信息量,再结合其他研宄方法,例如实务研宂以及研宄方式主要侧重研究阶段对资料的整理及罗列以及建立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其可通过分类研宄以及比较研宄再将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为其研宄的对象进行手法性基础。再通过对研宄对象分析,得以在不同方面,中国绘画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宄中的资料性意义。

1.1相关其他文献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及历史及区别等

通过中国绘画研宄中国建筑,在具备基本的建筑素养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素养的同时,我们需要把握一般的研宄方式,再确定研宄对象,在图纸与空间的转化过程中,逐个深入,全面研宄了解需要研究的客体。

1.研宄方式

1.1分类研宄

分类研宄是中国古代建筑研宄重要的方法。在通过中国绘画研究建筑时,可以对绘画作品进行相应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也可对研宄建筑进行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之后通过对其进行下文探讨的研宄方向的共性总结或差异性总结,而整体服务于中国古建研宄。品,对建筑比较。而横向比较则是通过罗列整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绘画作品展等方面的知识资料。最后配合其他文献以及实物调查深入探讨。又比如探讨宋朝建筑形式。以清明上河图为例,研究者可片段性整理图中不同建筑,进行分类,分类可按功能分或形式分类。按功能分类即分为:城镇,城防,宫殿,衙署,宗教,祭祀,文教,会馆,园林,村落,塔,桥,枋等。而按形式则可以分为: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塔,坊等。分类后整理,根据下文谈及的研宄方向,整理其相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共性及差异性,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对宋朝建筑形式做综合性了解深入。

1.2比较研究

与分类研宄不同,比较研究主要注重通过研究建筑与其余建筑的差异性,来综合分析其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特点,以及建筑转变缘由。比较分析的条理性主要有建筑纵向比体现的同种建筑类型,来比较分析,以得出研宄到碉楼,毡包等建筑类型。这些信息皆为简单对比分析得出的初步信息,如果进行深入探讨,其绘画作品为古建筑研宄提供的资料性肯定更为充实。

1.3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

同时,对于写实性较强的建筑绘画作品,比如界画,其记载的史料是相当充实的。对于这类绘画,在研究时我们因此描绘连续的城市建筑也成为可能。画家把想描绘的地区沿着主要街路,不同地区视点有所变化,但各个地区的景观都能正确描绘,以此来正确地描绘连续的城市景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彩虹方向的特点差异等信息。以横向比较分析为例,分析建筑形式特点。先将所收集的绘画作品进行整理分类,从绘画作品的色彩,主题,及其中涉及的建筑类型等进行比较。从上图简单分析则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藏族更带神秘宗教色彩,其对多,防卫性较强。这类从写实性绘画中得出的信息,可以为建筑提供资料性较强。包括虽然《清明上河图》的绘画不能全面的全方位的表达建筑,但是其轴侧的表达方式,可以清晰的展现建筑的两面,再通过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所具有的对称性,以及一般所具备的建筑学常识,及尺度感受。我们可以模拟出当时建筑的基本形态。再通过绘画作品中所展现的细节花样图腾等,则可以近乎完美地复制出当时的建筑,以服务于建筑研宄。2研宄方向通过上文所提供的研宄方式,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相联系。之后将研究方向确定,分析可以从怎样的角度来研宄建筑,即为研宄方向。从中国绘画的二元视角到中国建筑的三元体验,我们可以从绘画作品中展现的建筑本身的形式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宄,以完整并补充人们对古代建筑的知识。

2.1建筑本身的形式

从绘画中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本身的形式,即是注重建筑部分。其主要包括从古代绘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研究建筑符号象征等。而再进一步探宄,则会发现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人们同样在空间形式上追求美好的个人世界,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兴起。如左图对文人私家园林的图解,外面纷纷扰扰,主人以园林的形式将自己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同样这类从绘画艺术到历史及地方文化背景,再到建筑类型研究可以与“为何宋朝楼阁建筑会兴起”“商周时期建筑的简陋古朴原因”等等研究相联系。研究需引用前文的研宄方式通过绘画主题的不同,来对绘画进行分类或比较等,再通过绘画主题与建筑类型的联系进行研宄分析。研究不同绘画主题对应的建筑类型(如下表),过程为建立绘画作品题材与建筑类型之间的联系,即因果关系探究。绘画作品作为一种二元的物质体,其在史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其对于符号及图腾等文化的记载。绘画作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从古到今一直与人们的思想生活相关。而其对于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域,其信仰与崇拜不同则形成的图腾文化不同。这些也会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得到剖析,无论是人物绘画,风景绘画,图腾绘画,还是建筑绘画,其中均会有体现。而该图腾文化转化为建筑语汇,则在建筑细部上体现,例如,鸱吻,脊兽,雀替,辅首,抱鼓石大样,悬鱼,各种雕刻彩绘等。所以在研宄复原中国古代建筑时,参考中国古代绘画会对建筑研宄的细节完整性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做研宄,其图腾绘画文化研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近期进行的老司城遗址复原图设计中,除参考考古报告,文献资料,实物测绘以外,对当地花瑶族居民的信仰及图腾绘画或刺绣作品的研宄也是必不可少。而这些图腾也可能会在其鸱吻等部分细节构建得以体现。按此理由复原遗址建筑也能使这类建筑文化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及资料客观性。

2.2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指,通过前文提及的

2.2.1从绘画研究建筑城市规划政策

通3D成及较及节点放大模拟现场的方《宋史?舆服志》也记载了宋代一般宅第制度”私居执政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诸道府公门得施赣,若私门则爵位穷显经赐思者许用之.口口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由此可见.宋代宅第建设同其他朝代一样要遵守封建社会的整体秩序的原因了,因其非”官舍”。从《清明上河图》上反映的市井繁华可以看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强烈抑制工商的时代。《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东京的奢侈消费行为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其中对街巷的介绍一笔带过,详细描绘了酒店、饮食店和瓦子勾栏.即餐饮和娱乐场所。《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在所有店铺中酒店和餐饮占有绝对优势,以彩楼欢门装饰门面者除城内十字路口处刘家香铺外,其余皆为酒店。证明北宋东京的消费观念中,虽然“器物服玩”皆为奢侈消费的对象,但餐饮娱乐却是引领奢侈消费的最重要载体,超出其他消费。

2.2.2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

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以宋朝绘画作品为例。

篇10

1.概述

建筑的形体形态多种多样,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师们钻研和探索的课题,建筑的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内部空间,就有什么样的外部形体。设计者充分利用这种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建筑各具独特的个性特征,造型无疑是最吸引我们的建筑要素,因此在此进行探讨。

在建筑中,空间与形态的呼应是必然的,他们互相暗示,互相衬托。在这么多类型和学派的建筑形态中,王澍的建筑从尊重传统,注重传统精神的角度出发探索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场所,以一种独特和崭新的形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王澍的建筑除了空间的和建筑体型之外,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建筑以及环境给人带来的感受和回忆。

中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更加注重传统的传承,注重一种建筑与时间的关系,一个城镇,显然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有很多种愿望、很多事情最后促成的这样一种结合体,而这一点正是现代建筑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现代建筑基本上是把历史线索中断、并且试图重造的,这样的文化与建筑形式没有办法和时间积累的东西相抗衡。王澍则正是强调传统文化所承托的历史与地域的表现性氛围,从而以一种清高的姿态与均质化,商业化建筑形态保持距离,他对一个正在消失的充满特定性的建构传统表现出眷恋,而对正在到来的均质化建造文明感到恐惧。

2.王澍建筑中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寻找中国式的文脉表达始终是中国新老建筑师们的不懈追求,在王澍的建筑中,将传统建造工艺同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青砖砌筑,斩假石压顶,收边这类的传统的做法和型钢组合,焊接锚固这些现代做法相结合,这两者在以一种倾向朴实的建筑形态中得到很好的统一。

2.1.“造园”

在反复阅读王澍的作品后发现:他想创造的充实是一种使用者赋予建筑实体之上的思想上的充实,是感受、经验和回忆的充实。对他而言建筑实体只不过是容纳这些感观反应的一个容器。他有意让这个容器显得“单薄”是为了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所要承托的东西。“造园“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建造或创造园林,而是传承了造园的精神,园是一个容器,是自然和人类生活融合的容器,“造园”并不是建造园林,而是作为一个容器将人们的回忆与感受容纳其中,手法质朴但是内涵深远。苏州文正图书馆真个建筑群都像是处在园中,建筑与环境和自然的融合令人仿佛置身与苏州园林中,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2.2. “小品主义”――追求表现的自由设计理念

在王澍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似建筑又非建筑的东西。在细部处理、材质选择、位置摆放上无不倾注了他的设计,这些装置就如同园林中的小品一样,是王澍建筑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他为满足自我意识的表现欲望争取的最后一块自由领地。这些奇趣的小品例如一些斜的、曲折的廊桥,尺度过大的门洞、庭院空间中精心摆置的石凳木椅,甚至是一条悬空的楼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小品却能给参观者及使用者带来一种强烈的场所感。

2.3.传统元素――诗意的表现手法

王澍的建筑作品大多会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传统江南水乡的意象。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王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例如:在最早的陈默艺术工作室的室内设计中,王澍就采用了一种砖墙不抹灰,直接涂水性涂料的方式处理一堵分隔墙;在自宅中厨房厕所之间的转角处做了一扇移动的挡栊,这是江南乡下住宅的门上的一种传统构件;杭州太子湾公园夯土“墙门“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夯土工艺海运哟够了3000块青瓦,纵向铺成一条青瓦小路;又如苏州文正图书馆中的竹子林和青砖墙面。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建造工艺以成为王澍建筑作品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师和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王澍一直梦想着创造一种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统一体。他一直探索着一条将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同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相结合的建筑设计之路。

2.4.场所精神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场所精神”这个概念,是否也和我们中国人讲的“地灵人杰”中的“地灵”不谋而合?地,当然有它灵性。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气氛”。但这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可以用非常具象的方法表达出来。比如说:地面的材料,一堵墙的质感、颜色,一排房子的高低,一座山的形,水的声音,一阵风的味道,甚至一道阳光的强弱,都是构成“场所精神”的整体性特质的综合元素。 在王澍的建筑中,建筑形态往往返璞归真,有一种质朴而似曾相识的感受。在手法上,露天大斜坡和坡屋顶,青砖小院,柱林,临水走廊,各式各样的亭子以及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及尺度感的过道空间和通道都令人行走于建筑中仿佛置身在中国传统街巷庭园中。

宁波博物馆是王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由青砖、缸片等材料构成的瓦片强,呈现出一片青灰色,巨大的青色墙面,能将人带回明清时期的江南古镇。墙面的用料似乎更具有历史感,外墙的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最常见的“瓦爿墙”,而斜壁用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瓦爿墙”,是为了体现宁波特色。 “历史上,以宁波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其实随处可见,它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由青砖、缸片等材料构成的瓦爿墙,呈现出一片青灰色,巨大的青色墙面,能将人带回明清时期的江南古镇。

3.结语:

王澍作为一个文人建筑师,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诠释。有些人说他的建筑手法过多,繁琐并且不细致,不过似乎他也并不介意,他已经迷恋在这种文人化的空间信仰里不能自拔了。仅仅作为一个知名建筑师的个人风格,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破的过程中,原本完整的功能体系要么重发异彩,要么不知所云。当你走着走着就要撞到脑袋或者掉下平台的时候,完全可以理解那些对他的批判。若建筑的功能局限于艺术类别则比较容易接受,而教学楼之类似乎只适用于不拘小节的艺术青年。

这也大概也是他的创造性值得质疑的原因。因为好象迷恋传统过了头,虽然想要求新求变,但已经有个潜在的框架把自己束缚住了。无论是褒是贬,王澍和他的建筑的出现和由此引起的关注都证明了,当今中国缺少这样的建筑师,缺少这样能够反映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形态,缺少打破主流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的创造思维。或许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中国式的建筑形态而非随波逐流的走西方主流建筑道路,作为建筑师或者未来建筑师,更多的思考现状思考建筑中最本源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 王澍著. 设计的开始/2.,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