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1 23:11: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层林业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作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单位,基层林业站本身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其自身的工作开展水平,直接影响了林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伴随我国在各项领域内的不断完善发展,经济建设逐渐加快的大前提下,我国在森林方面有关资源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增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在相关领域每年的总产量已成为世界供应排名第一,其领域资源开采已带来超过五千八百亿的总产值,同时在有关木质产品的制造与出口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而伴随着森林开采产业链的不断调整发展,约有五千万的国内人员获得了工作岗位的机会,为社会的进步,劳动力的使用解决了相当巨大的问题,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群体,通过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开采发展,而获得了收入,解决了生存问题。在这些惊喜数字的背后,实际上我国在相关领域当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不足,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我国基层林业部门应该积极推进林业技术的推广,为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和支持。
二、基层林业站中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人才队伍方面的问题。对于林业技术推广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现阶段,基层林业站中,整体推广人才队伍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的数量有限,面临繁重的推广任务中,难以有效地进行推进和落实。部分林业站机构内部,岗位的设置没有结合人才的特长和专业技术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没有实现人尽其才,存在一定的人才浪费和流失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日益发展的新技术形势下,林业人才本身应对于各类新技术进行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研究,但是目前队伍本身的培训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队伍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这也不利于对各类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推广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虽然目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是整体推广工作开展中依然具有较强的“行政性”特点,推广工作的开展没有结合实际林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推广工作缺乏足够的“本土化”变革,实效性相对有限。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林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了推广工作的开展落实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体的有效配合,这也是导致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3.推广环境方面的问题。当前,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逐渐走入城市,农村地区目前留守群体大多以老弱病残幼为主,这也为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困难。留守群体本身的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对新技术的有效认知,并且很多农民对新事物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很多技术方面的创新都很难得到落实。部分技术的实施也缺乏一个良好的支持和配合。
4.推广经费方面的问题。当前的林业推广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整体资金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林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方面的拨款投入,很多技术指导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和保证。当前的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这就造成了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开展较为被动。
三、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开展思路
1.加强队伍建设。对于林业技术推广来说,一直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当前推广队伍平均年龄较大,综合素质不强的问题,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并且科学合理地调整队伍结构,让整个队伍具备更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的选拔上,应该做好把关,聘用具备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人员培养上,要给予队伍一个良好的成长发展平台,积极有效地做好培训和再学习活动,让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和作战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林业技术推广的新需求。
2.创新推广方式。基层林业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合法、合理地对于当前的经营结构进行调整,引入市场和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与地方高校企业进行联合,让服务模式得到改进和丰富,以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满足当前林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在林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分析和对于推广方式进行调整,积极有效地提升技术推广工作的可行性。做好对推广方式的创新,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技g推广的实际效果,降低推广成本,提升推广效率。
3.做好农村劳动力群体的有效培训。对于当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中,农村劳动力群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培训,在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丰富培训形式,可以结合开讲座、做技术介绍指导,新项目的讲解等等,通过强化培训,让农村劳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做好新技术推广的协作,另外,还要通过有效方式吸纳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参与到技术推广中,鉴于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应该采取资助、贷款等方式吸引年轻的劳动力,使他们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长远的就业道路。
4.做好技术推广的保障工作。林业技术推广对于经费方面的需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争取更多的外界支持。针对这方面情况,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就成为了必须考虑的一方内容。在实际推广中,也要融入更多的创新意识,重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实现,将公益性与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论证项目推广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将林业技术推广的长远意义宣传到位,使农民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由此提升农民参与林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的来说,对林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基层林业站本身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基层林业站可以被视为重要的技术传播推动器,在技术推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目前我国在基层林业站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该管理把控方面还应当着重进行一定的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这也是能否实现我国林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因此应当受到有关业内人士的重视,积极实现更好的林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涟水县原有31个乡镇,乡镇辙并后保存23个。至2010年乡镇改革前23个乡镇林业站共定编33人,实有29人,成立7个中心站,为9家发展较好的乡镇林业站配套了办公设备。
1 涟水县林业站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站职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从2003年涟水县事业单位机构精减开始,逐步建立健全林业站的人员编制,但是其专业水平不高。在29人中只有几个是林业专业学校毕业的,别的都是农业相关专业的,正式上岗以后只进行几次业务培训,从没系统的进行培训过。
1.2 镇林业站基础设施较差
为了加快林业发展, 县上级领导也非常重视林业站,加强了对镇林业站的建设,现有9家乡镇林业站的配备了摩托车、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但是还有十几家的林业站办公室里只有一部电话,甚至除了办公桌连电话都没有,设备简陋的不能再简陋。
1.3 管理体制未理顺
涟水乡镇林业站实行的是县乡双重管理,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人、财、物“三权”均由乡镇掌握。这种体制虽然有整合社会力量突击林业生产、便于组织建立基层护林网络等优点,但也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林业站人员的不稳定性。由于乡镇对林业站有人事权,乡镇可以不同县林业主管部门协商通气即可因工作需要调配人员,林业站人员调整比较频繁且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科学合理的充分调配和使用林业人力资源,有效的挖掘人的潜能,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二是林业站工作任务的广泛性。多数林业站反映,林业站职工从事林业工作的时间每年不足40天,其余时间主要是根据乡镇的安排包片包村、计生收税、督导催费。林业站人员大多身兼数职,难以集中精力投身林业生产、管护、技术服务等工作,造成了姓林不务林的现象;三是乡镇工作的优先性。调查中了解到,林业站对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是比较重视的,但林业工作经常与乡镇的日常工作争人员、抢时间,林业站工作人员也左右为难,林业工作与乡镇工作的矛盾无法调和。所谓“吃谁饭,看谁脸”,当林业工作与乡镇工作发生冲突时,往往把乡镇工作摆到优先位置,林业工作放到次要位置,先完成乡镇工作,再完成林业工作。从而贻误了林业工作的大好时机,对林业工作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四是人员管理的失控性。
1.4 是职能作用不明显
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公益性机构,承担着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2 涟水县基层林业站的发展对策
2.1 理顺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制约乡镇林业站建设、发展的最大障碍。随着森林资源的迅速增加,涟水县乡镇林业站所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越来越重,应明确乡镇林业站为县市区林业局的派出机构,人员和业务应由县市区林业局垂直领导。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政令畅通,确保上级林业政策的落实,保持林业生态建设良性发展的局面;有利于林业站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林业站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排除地方干扰,提高执法质量,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
2.2 推进机制创新,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要有计划地对在岗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使基层林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业务水平能力得到加强,以更好地为基层林业工作服务。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 “全国林业重点工程区林业站建设项目”和当前国家实施拉动内需促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建设项目投资和各项建设资金,新建或维修林业站站房,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电话传真机等通讯设备,摩托车、汽车等交通设备,gps定位仪、精确测高仪、求积仪等林业技术装备。近几来要新建站33个,其余站全部进行维修。要在2 年时间内投入资金1500万元左右,按规范化建设的标准要求,使我县乡镇林业站的站容站貌和设备装备有一个大的飞跃,实现所有林业站都有独立的办公用房,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4 加强队伍管理
各乡镇林业站要建立健全林业站内部管理制度,将工作职责、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制度、定期学习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以及需要进行公开的站情站况、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等政务公开栏目制作上墙。用制度管理干部职工,用工作实绩考核干部职工。
参考文献:
主管单位:安徽省林业厅
主办单位:省林科院;省林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一、做好森防工作的措施
1、要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宣传“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用量化的数字宣传森防工作与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息息相关,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性、危害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紧迫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是发展的观念.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另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
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来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建立行政领导和业务部门双层责任制,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责任,切实把森防责任落实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肩上,促进由部门搞森防向政府有责任、社会齐关心、大家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通报制度和奖惩制度。基层林业站要积极当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及时报告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建议将基层林业站参照公务员管理。在机构改革大潮中,要按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站的建没,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森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林业标准站建没,逐步健全并规范测报、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现森防工作网络化管理,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4、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进一步完善测报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省级测报点为骨干,基层林业站为最基础的测报网络。做到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定期趋势预报,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同时,建议省、市、县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报队伍。提高行业认识,推进职能转变。提高自我行业认识,强化森检机构检疫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点从“防治技术服务”为主转变到“行政执法管理”和“防治技术服务”并重的轨道上来。还要加强基层检疫机构、提升执法水平。为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的作用。发挥基层林业植物检疫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确定专人负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检疫监管工作。也要建立健全植物检疫网络平台。在流通领域上加强对流通领域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力度,形成以检疫站为中心,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检疫检查点,以及乡镇林业站为网点的检疫监管网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网状检疫平台,严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侵入。
5、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检验水平
一是突出抓好检疫队伍的建设,提高检疫执法水平,规范检疫执法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县检疫实验室.提高检疫检验水平。要搞好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蔓延,就必须抓好产地检疫。今年来,产地检疫一直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我们今年对实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都进行多次以上产地检疫,特别是苗木,做到现场调查、现场取料、现场记载、原始资料齐全。我们明确规定,凡种苗、木本花卉和其它繁殖材料必须实施产地检疫如发现有病虫危害,及时指导开展防治,明确规定本县木材企业所经营的应实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原料的来源及其它相关情况,必须上报森检部门,通过产地检疫既方便了群众,又有效地防止了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6、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
首先是基层林业站要真正参与本地区造林规划没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在森林公园建设方案、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以及造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方面,要有林业站专业技术人员的影子,做到没有病虫害预防措施的造林设计不予审批,达不到混交林比例的造林项目不予验收。二是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培育抗干旱和抗病虫害的乡土树种。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三是在林业生产建设中,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营造多树种、多林种、多形式的混交林,特别是要发展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树种林种配置、林网结构调整等方面多做工作。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比例不低于31)%),彻底解决树种单一、人工林纯化问题。四是要结合低产林改造,有计划地将病虫危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五是对病虫害常发区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抚育间伐等,增加树木的生长量,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利用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7、科研和技术推广并举,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和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1 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实现乡村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当前,乡村林业主要目的不是生产木材,但在各大乡镇也有一定量的用材林,每年也有一些木材产量。这就决定了每个乡镇不应该都建立一些小的木材加工厂,需要从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区域布局原理,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在交通便利、木材产量较大、地理区位优势较明显的乡镇培植一个林业龙头企业,其他乡镇生产的木材都是为一龙头企业服务的,以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乡村林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中,提倡和鼓励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现有林业企业进行改制、兼并,通过资产重组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来增强龙头企业的活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龙头企业建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林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1]
2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
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运用媒体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2]对农民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向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和成果的推广,应该成为媒体、农林院校和各级政府所设种子站、林业站、果树站等技术推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 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
多年来,林业站发挥懂技术、会管理、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为林农提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指导林农发展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通过向林农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为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林农增收致富的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逐步将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林业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引导林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和个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动乡村业的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林农增收节支、脱贫致富,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3]
4 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
观光型林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其开发经营不仅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带动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特别是离城市相对较近,又具备财力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农村,要注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建设,注重发展景观林、经济林、果树园艺业等。形成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观光、度假及普及学习现代农业林业知识,增添体验民间生活的实习基地,锻炼他们的自种自收的动手能力,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田园生活的需要。这样既可丰富城里人生活,同时也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需求开辟新的渠道。农村修复传统文化更有基础,这样能促进城乡居民交流、沟通人们的思想,弘扬并传承先进传统文化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形成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和谐社会氛围,促进城乡交融、和谐协调发展。
5 加强林业科技研发创新
目前,我国乡村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比较薄弱,从整体上看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新时期,乡村林业必须要注重科技含量,加快保护与建设技术的发展,加快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开发,健全乡村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提供村民愿种、市场需要、效益较好的优良种苗,供其在庭院发展。做好庭院林木资源经营管理的技术指导,让村民比较熟练的掌握培育方法,并协助村民搞好庭院结构调整,做到合理配置、规范种植。开展乡林业站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传授各类林果经营管理和乡村林业评估等知识,让他们认识乡村林业,参与乡村林业建设,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广泛的宣传、传授乡村林业知识。在各村社选择1名对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感兴趣且有一顶实践经验的村民为林技员,通过他们的示范、试验、指导,带动所有农户积极参与,让每户村民掌握12项林业适用的技术,推动乡村林业的发展。
总之,乡村林业要求在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优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实际工作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往往造成事出多门,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村级科技服务网络更是一片空白。
2.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二是不到位,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2008年灯塔乡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要求他们自主创业,进行有偿服务,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被迫放弃职责,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个样,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内容欠缺,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若采用有偿服务,一部分群众会放弃,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也有收益。同时,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若采用有偿服务,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领导,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相关部门关系,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发挥各自的职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管理工作[3]。
2.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并需制定预算,积极争取经费。
3.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4]。
4.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掌握农村林情,广泛收集信息,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使经济效益高效化,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晋升技术职务时,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6.加强对乡镇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做到乡镇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完整的设备,如电脑教室,村村有科技联络员等。
7.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应点面结合。林业科技转化,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推广,建立示范点,做到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詹祖仁.林权制度改革后新型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7(5):87-89.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抗滑、降噪和便于养护维修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中,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沥青路面的通车里程逐年大幅增加,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许多早期修建的公路达到了使用寿命,或者在繁重的交通荷载作用下,功能透支,进入了改建期,铣刨下来大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如果不及时对其处理,废弃带来的代价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如果将其再生利用,将具有减少开山采石,节约工程造价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许多道路研究人员将废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水泥稳定基层中,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早在1915年美国就开始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研究,并且该项技术在欧美各国迅速得到推广应用。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全套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应用技术,出版了相应的规范和规程,各国也开始了沥青路面再生的技术研究,经过半个世纪来的研究与应用,证明废旧沥青混合料不但可以完全再生于水泥稳定基层中,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为此,得到了道路工作人员的普遍重视。这项废品再利用的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 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再生方式
常用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方式包括:就地冷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和厂拌热再生。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就地冷再生和厂拌冷再生两种方式。
1.1 就地冷再生
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就地冷再生是指采用铣刨、翻松、添加水泥等胶结材料及新料,搅拌、摊铺、碾压成型的再生工艺。就地冷再生具有再生速度快、恢复通车时间短的有点。其缺点在于,设备比较庞大、转场较费时费工,因此,耗费资金较多,推广应用较难。
1.2 厂拌冷再生
沥青路面铣刨后,将废旧沥青混合料运送到拌合站,对其取样抽提,分析级配组成状况及沥青含量,在混合料中添加水泥及新料拌和及摊铺。流程如图1所示。根据目前的研究,对废旧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调整后,采用水泥作为稳定剂,再生的水泥稳定基层使用效果很好,可以应用于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中,由于该技术比较容易推广,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图1)。
在废旧沥青混合料厂拌再生方式中,根据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利用工艺,可分为直接再生与加工再生两种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模式。查阅国内文献,国内的高校如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针对两种应用模式均进行了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刚度、收缩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2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直接再生
由于许多铣刨后的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碎化,为了保证水泥稳定基层的材料级配,废旧沥青混合料铣刨后通常被筛分成粒径不同的几个粒径范围的材料,进行新的组配,形成满足规范要求的级配,然后在其中加入水泥等稳定剂拌和,这种方法为直接再生。如,2005年,辽宁省在202国道的大修改建过程中,采用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技术,通车一年后调研结果表明,路面各项性能良好。由于废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的存在,使得这种水泥稳定材料具备了半刚性与柔性的中间属性,可抑制路面反射裂缝的发生,改善半刚性基层的性能,对此国内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表明,废旧沥青混合料应用于水泥稳定土中有利于提高基层性能。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强、马松林等人针对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展开研究,表明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早期强度增长较快,有助于缩短开放交通时间,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路面基层的可行性、施工工艺等。东北林业大学的刘广环研究了水泥粉煤灰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刚度增长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评价了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最终证明,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直接再生技术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其利用率相对较高,技术已相对成熟,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再生方式。
3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再生
随着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的广泛应用,许多道路研究人员发现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级利用可更好地发挥颗粒性能,对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具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如,长安大学的王海朋开发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破碎筛分设备,将4.75mm以下的细废旧料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中,利用细废旧料沥青含量较大的特点优化了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试验证明了掺入细废旧沥青混合料有助于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改善水泥稳定碎石的抗裂性能。筛分前后废旧沥青混合料如图2和图3所示。
对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应用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可避免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碎石中应用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废旧沥青混合料的颗粒特性,有助于提高水泥稳定基层的性能。
4 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研究的挑战
(1)高利用率废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工艺。由于废旧沥青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利用率较高,很多工程利用率达到100%,在高利用率下,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难以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增长规律的机理、水泥与沥青的交互作用机理不清晰,此外,高利用率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与施工工艺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2)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设备。为了使废旧沥青混合料不结团块应用于水泥稳定基层中,同时使废旧沥青混合料分级时获得高含油量的废旧沥青混合料颗粒,高效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加工设备开发就显得特别重要。
(3)废旧沥青混合料部分利用的拼接。废旧沥青混合料部分利用可充分发挥颗粒特征,但利用率较低,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粗细分级利用的拼接可提高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利用率,并达到发挥材料特性的目的。
结语
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具有极强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1)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不但可以达到规范规定的性能,研究表明,也可改善水泥稳定基层的性能。
(2)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加工后部分利用相对直接全部利用更能发挥颗粒特性,改善水泥稳定基层的性能,但利用率低,对水泥稳定废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带来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毕宏建,张秀文.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J].交通世界,2006,(1):70~73.
[2]再利用技术在辽宁公路养护中的应用[S].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2007.
随着“退耕还林”、“天保”、“三北”等林业重点建设的实施以及经济林基地的建设,营林建设的种类逐渐增多,据统计,我国的营林面积以每年年均面积10000 hm2左右上升,占总森林资源面积的3.1%,且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发生面积每年均呈上升趋势,对造林绿化、生态建设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强化林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林业建设现状
(一)基础建设薄弱
在林业建设中,缺乏全面的和可操作性的林业建设规范,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存在统计不严肃甚至弄虚作假,严重挫伤了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另外,林业建设中忽视了以基础建设为主的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缺乏对地质环境的了解,基础设施薄弱、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消防资金不到位,制约着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之林业建设起步较晚,各部门往往不从整体出发,基础建设缺少全局性和科学性。在春季防火中,表现为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各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缺乏统一的预防机制,使得安全工作难以开展。大家都在疲于奔命于防范却疏于管理。在法律条文上没有可操作性的条款和技术规范,致使造成树势衰弱和生物多样性差等问题的出现。
(二)工作管理不到位,力量投入较小
资金投入是整体提高林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但很多地方存在缺乏必要的测报、检疫、防治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加上防治新技术的技含量不高。又由于偏远地区的水源缺乏,造成林区建设处于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
(三)没有统一的防护机构
目前我国对林区防护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行业垂直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示出较多的弊端和缺陷。长期处于分散运作下的各种防护,需要多方合作和各种资源协同应对灾害的复杂局面。如:分散的指挥中心和救援力量的维持费用较高,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灾害管理的要求。诸多因素导致不能形成有效配置并发挥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对一些发生概率较低的灾种更是如此。
(四)缺少规范的规划信息披露制度
长期以来在公布安全隐患的问题上采取了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将规划信息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这种情况下林区建设的传播就往往有失真性、放大性和快速性。不能适应现代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最起码的知情权,也失去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加强林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更新理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营林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期,林改工作要推动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要 “建好工作班子”、“开好动员大会”、“搞好培训”。要根据建设现状,成立“安全”工作指导小组,做好营林技术指导以及检查验收工作;各有关部门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同时,要切实立足丰富资源这一核心,加讲查研究,加大基础设施组织建设,全面推进林改政策。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规划体系
林去规划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因地因时按照生态健康原理来恢复受灾森林的健康。从社会角度来看,林业系统是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概念系统、动态系统的组合,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同时也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林业安全管理的可持续控制。
首先是政府部门应正确引导和基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的投资规划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作支撑。其次是严格执行《林业建设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规划体系,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快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的步伐。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依据地域性特点,使开发、防护、产业并驾齐驱,促进林业资源总量的持续增长。
(三)完善防护组织
林业发展不仅需要森林资源作保障基础,更需要人力资源作支撑。林业建设工作是一项面向基层的工作,只要把队伍建设好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要进一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良好的林业形象。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理顺林场体制,促进林场发展”的目标,建立集森林消防、公益林管护为一体的森林资源保护队伍,使林业建设在我们的精心管护下,更加安全。同时要深化林业改革,针对当前林业管理人员老化和技术力量薄弱现状,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根据需要选派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第一线,切实加强管理力量,为搞好林业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四)加大规划信息的披露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宣传《林区建设整体规划条例》,局属各单位统一行动,出板报、贴标语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入山不易控制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改林的舆论氛围,使林业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统一,得到保证。同时还要参照国外经验,林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所在森林经营管理站负责调查私有林和集体林,通过专家座谈与咨询的方式向私有林场主或森林经营者建设方案。
总之,林业建设工作是扩大我国物质资源的基础,林业主管部门要转变思想,统筹兼顾,加强监测检疫工作,完善建设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建O,重点发挥营林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林业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沛.林业建设战略 [J].北京农业,2011.
[2]张雄.浅谈林业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
中图分类号F326.2;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25-01
霞浦杨梅岭国有林场隶属省办、市管的事业单位,是林业基层单位,在长期森林资源培育经营活动中形成文书、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木材采伐销售、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财务会计、林业科学试验、、林地林权争议等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和不同类别的文字材料,是林场的宝贵财富。分析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使之更好地为当今林场的经营活动服务,并为林业的长期经营提供参考和林业科学试验提供数据资料。因此,森林资源档案建立不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1森林资源档案的种类和内容
1.1营林计划类档案
主要包括年度的造林、营林作业设计、伐区调查设计、森林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调查、林区间伐道路设计、防火林带设计、生产承包合同、质量检查验收和森林保护等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类图表数据和文字材料[1]。
1.2科学试验类档案
林业科学试验中形成的相关资料是林业科技档案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年度科研计划、试验设计方案、项目调查记录、试验课题总结、成果申报、成果推广应用、论文专著和获奖证书等内容。
1.3良种基地类档案
良种基地从事生产优良品质的种子和优良穗条,其档案主要包括优树选择、种子园营建、母树林、基因库、采穗圃、全同胞和半同胞子代测定、种源试验、远缘杂交试验等试验设计方案,试验调查记录、总结报告、及获奖证书相关文字图表资料。
1.4仪器设备类档案
主要包括专业设备仪器说明书、图纸资料、照片、鉴定证书及各种仪器设备的登记使用和其他科研的材料。
1.5其他类档案
主要包括该单位的基本建设规划和各种房建改扩建项目图纸及预决算、施工合同书及竣工验收等活动形成的文字、图表材料相关内容[2]。
2林场档案管理的现状
2.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档案管理工作在林场基层重视不够,领导到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做为一项工作来抓,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利用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宣传。有些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在林场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人把一些调查材料据为己有,有的长期不归档,有的因人动等原因造成材料失散或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收集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和档案资料的中断损失[3]。
2.2档案员没有直接参与林业经营活动
森林资源档案与文书档案不一样。林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特殊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研究领域涉及到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林产品加工利用、林业机械、生物防治技术和森林生态中形成大量的计划、设计、调查、图表、文字报告等森林资源数据内容材料。而档案员对林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熟练,加上没有直接参与林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致使森林资源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易出错漏,造成归档资料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及连续性,同时也必将造成档案员思想观念、业务管理水平跟不上时展,缺少创新与活力。
2.3档案管理模式陈旧,效率低
长期以来,林场档案基础设施简陋,目前存放档案多采用铁柜,有的还用木柜,防火、防潮、防虫、防霉等安全措施不完全到位。同时档案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查询不便,不利于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加强林场资源档案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学习,增强档案工作的认识
加强《档案法》的学习,增强林场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观念,特别是增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领导的重视是档案工作管理的前提,应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与经营活动同步规划,同步开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场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3.2健全制度,重视档案的利用
根据《档案法》要求,结合林场基层单位的具体情况作出规定,制订林场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每年3月各股室的经营活动、规划设计、科研实施总结等有关资料各自收集归档,由档案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立卷、归档保管。使之有条理性和系统性,进行有序地排列。确定林场档案管理部
门的职责,做到档案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保密和档案的防潮、防火、防虫、防霉等保护措施,健全完善措施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环节有章可循,发挥档案工作的效能作用[4]。例如,近几年林场林地发生多起纠纷,群众反映林场侵占村民林地,只有通过林场历史档案资料,查询建场初期林场与村委签定的山界议定书、林权证和林场1965年建档绘制林相分布图及小班卡片档案资料,才能证实林地的使用权属,使林地纠纷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3.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档案员不管是专职还是兼职,均要纳入人才培养的计划,多参加培训,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使林场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具备档案管理的知识,还具备收集、整理、归纳林业资源档案资料的业务能力。档案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必须熟悉计算机和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搞好森林资源档案资料的联网管理工作,并做出决策和反馈,使档案人员从传统、简单、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跟上时展步伐,提高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特别在传递信息、促进科技发展方面,提高管理水平,使林场经营活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步走向标准化、电脑化,为林业现代化服务。
4参考文献
[1] 黄素兰.谈林业科技档案的建档与管理工作[J].林业勘察设计,2000(2):73-75.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