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10:49: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信息技术考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在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地位在中小学教学中日益提高。课改后信息技术已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1 1年我省也把信息技术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目前,我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十二年来,亲身感受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与革新。我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下如何对待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在此,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分析
2011年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我校参加考试人数158人,及格152人,及格率96.2%,满分100分3人,单班最高平均分90.65,全市平均分不到60分。从这信息技术考试的成绩看,信息技术课也受到部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但是其中也有不少令人担心的问题存在,低分考生不少,学生之间差距非常大,校与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基于上述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基础参差不齐。
初中入学时基础差异太大,比如来自边远乡镇的农村学校学生,在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基础。城里学生小学已开设过信息技术课,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所接触和了解,具备一定操作基础。还有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平时操作的时间就比较多,他们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但是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计算机很感兴趣。
2.信息技术课未引起学生重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作为新的学科,学生少有了解,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那么神秘,那么高深莫测,有畏惧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部分学生只对打游戏、上网聊天感兴趣,另外部分学习兴趣也不太浓,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课时开设不足,每周就两节课,甚至部分学校只开了一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课余又没有条件练习和巩固,等到下一次上课时又全忘了,这样学生就更没有学习的兴趣了。
3、课堂内容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要求。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一直有收获的占40%,不到一半;有部分学生认为从来没有收获;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满意度高的只占36%。而据调查,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课堂教学在学生信息技术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课教材结构的分析
2000年11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个指导纲要确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具体模块如下:
初中基本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初中拓展模块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该纲要指明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因此,各地在编选教材时,都是根据本地区的机器设备、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等条件在内容的选取和顺序的编排上选择。
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的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较其它传统学科起步晚,在教学模式上也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要求技术含量高,投入资金大,人才比较缺乏,再加上这门课尚未纳入高考学科,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权重不高,所以学校对此重视不足,舍不得对硬件的投入和教育人才的引进。
l、硬件达不到要求、师资不足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即使有专业教师,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是“纸上谈兵”,歪曲了这门学科的教学目的,更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么是其它一些学科教师兼职的,要么是从其它学科教师中临时找来的,或者是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上比较差的教师改过来的。这些教师中绝大多数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讲解的多,做的极少或者根本就不做。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除了知道几个计算机名词外,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不要说利用计算机去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了。
2、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难以取舍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这门课程只开设一学年(高中一年级),并且每周课时数仅为1节,除去期中、期末停课复习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每学年教学课时数大约在30~35节左右;初中阶段信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少于68学时,实际情况是开设不足40学时。按教材内容和计算机操作实际来看,就算是开足纲要规定的课时,要想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边远地区学生课后根本没有练习的条件。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学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兴趣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讲呢?
3、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过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升学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内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会考的结果不影响高考,考试通过与否都可以参加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尽管我省已将信息技术纳入了初
中学业水平考试,但权重不大,长期养成的惯性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所转变。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矛盾观来分析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把这门学科建设好、组织好和管理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89-03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们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近年来,我国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使得高等院校人数巨增,而在每个大学生的一年级阶段,不论专业如何,《信息技术》都是必修的课程。相对而产生了大量繁重的考试工作,如出卷阅卷,考试管理和成绩统计等。这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因而迫切需要一个网络考试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1 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思想
本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使用SQL Server 2000作为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端采用IIS结合技术设计,客户端只需使用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资源。由于采用了B/S三层结构,简化了客户端的工作,应用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在逻辑上是独立的,客户访问服务器,系统在服务器端进行用户鉴别,并利用SQL Server 2000的安全机制,对不同用户应用和数据的存储权限进行分层设定,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安全,为网络考试提供更快和更稳定的运行环境[1]。
2 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功能
网络考试系统应实现将考试系统移植到Internet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师的考试管理工作,达到出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后教师只需不定时地向题库添加题目,在考试时采用自动组卷或手动组卷模式即可快速生成试卷,能够较好地控制学生作弊的行为,并且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要确保考试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和网络传输安全,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本系统划分为系统管理、题库管理、考试管理和评卷分析等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
1) 系统管理模块
包括考场设置、用户管理和系统安全等子模块,实现系统后台设置维护。
本系统设置考生、管理员和教师三种用户角色,并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使用权限。其中考生是通过系统来参加考试,获得考试结果;管理员是对系统配置、数据库等进行管理;而教师主要是对学生、题库、考试评价等信息进行管理。
2) 题库管理模块
包括题库创建、题库维护、题库检索和题库安全等子模块。参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要求,建立适合网络考试使用的标准题库。题库内容要全面准确地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题型尽可能选用标准化题型,并注明每个题目的难度系数。题库可支持多种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文字录入题、Word操作题和Excel操作题等。题库设计要考虑当前技术条件,也要适当考虑将来的发展[2]。能够完成一般的日常管理功能,由教师和系统管理员管理题库,并根据其权限的不同,拥有对题库和题库中的试题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试题查询等不同操作。
3) 考试管理模块
包括试卷生成、试卷分发、在线考试、试卷提交和恢复系统等子模块。实现网上考试的相关管理,如管理员在考试时可以锁定学生用户,限制是否可以登陆、是否可以参加考试。
学生通过身份验证后,就可以开始考试,这时系统要自动生成该学生的考卷,考卷是根据考前科任老师指定的试题要求从题库中抽取生成的,即可以是规定的统一试题,也可以是自动从题库抽取组卷的;
考试进行时,需要时间监控,超时则不允许学生再答题并强制交卷;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可以自动保存,不会因为各种以外而丢失;学生考试后,可以获得评价。
在考试期间,系统会对每个考生的操作进行监控,每个考生对于同一场考试只有一次登录和交卷的机会,当发生意外情况,如死机等,需要重新登录考试时,由监考老师恢复该生的状态,使其进行“二次登录”,继续进行考试。
至于考试中试题的组卷,可由管理员设置参数,由计算机按指定算法灵活抽取试题库中的各类试题组成各种形式的试卷,其内容会随着库中试题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不同的考生生成的试题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由管理员手动组卷,使得所有考生使用同一份试卷。
4) 评卷分析模块
包括阅卷、自动评卷、质量分析、成绩统计和用户查询等子模块。实现自动改卷、统计成绩、分析考试质量和查询成绩等功能。
3 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的应用技术框架和原理
本网络考试系统是一个实现在线考试及相关考试资源管理的开放式平台。要求有一个稳定的能随时为各类用户提供界面和服务的服务器,要求用户拥有一个能够连到互联网络的终端,为了管理资源和满足对资源大量复杂的数据操作,要求有一个管理及操作数据便利的数据库,同时能有效地减少网络流量、防止客户端肥大、易于数据更新、易于实现系统间的连接和软件的维护和升级。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本系统的设计采用了B/S三层体系结构,形成基于Web数据库应用下的网络考试环境。B/S三层结构分为三部分: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结构如图2所示:
表示层:客户端IE浏览器。IE是用户与应用服务器的接口部分,负责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为客户端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风格统一、易于使用的通用界面。
应用层——Web服务器。它是介于Web浏览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负责用户输入信息的接受和动态网页的形成,完成网络考试的应用功能。
数据层:数据层包含关系数据库、HTML文档、XML文档或其它异构数据源。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取、修改、查询及访问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以及联机事务处理(OLTP)等功能。
在B/S三层结构中,客户端接受用户的请求,客户端向应用服务器提出请求,应用服务器从数据库服务器中获得数据,将数据进行计算后并将结果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将结果呈现给用户。在这种结构中用户无法直接从数据库读取数据,而是通过了一个应用层,这就使得系统的数据具有了很高的安全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很好的保证。
4 开发工具及运行的环境
开发工具:,XML,Visual Studio,SQL Server2000 ,Web页面制作工具用Dreamweaver CS3。
该应用程序可广泛运行于国际互联网即Internet,其运行要求和逻辑结构分别如下:
客户端:Windows2000/XP,Internet Explorer(IE) 6.0及其以上版本等;
服务器端:Windows 2003,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IIS)6.0 ,IE6.0及其以上版本等。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运行于服务器端。
5 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由于本系统的特殊性,数据的安全与保密显得尤为重要。保密性是指用户在网上的所有信息应有一定的保密度,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的内容是互相保密的。安全性是指用户参加一次活动是一个安全的过程,对于所有用户的动作,服务器都加以跟踪。为了确保其安全与保密性,一要确保考生不能联网作弊。二要在试卷上实时加以监控,禁止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使用同一用户名同时登陆系统;对于特殊的断线情况,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够处理。三要在时间上加以严格的控制等。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予以实现[3]。
(1) 对于Windows2000,SQL Server 2000服务器使用Kerberos和安全性授权来支持完整的认证和SQL服务器注册。
①认证阶段(Authentication);SQL Server或Windows2000系统对用户登录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用户就可以连接到SQL Server服务器,否则,服务器拒绝用户登录,从而保证系统安全。
②许可确认阶段(Permission Validation):凡进入网络考试的用户,都要通过用户身份验证才能进入。而且,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支持按权限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公共性与私有性。不允许用户执行非法的操作,防止用户无意或有意的破坏。
(2) 禁止用户查看所有试卷的源文件及拷贝功能。方法有二:①禁止使用鼠标右键等功能; ②试卷库中的试卷以无下拉菜单及工具栏等的页面方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6 结束语
本网络考试系统是采用、XML技术和SQL Server2000相结合,所开发的一套基于B/S三层结构的网络考试平台,此系统具有试题录入、修改、查询,自动组卷以及在线考试、自动评卷和统计分析考试成绩等重要功能。同时,确保了考试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和网络传输安全,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此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最大限度地简化教师的考试管理工作,学生也能进行自评自测,更快、更好地熟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本系统在应用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将随日后的运用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
参考文献:
根据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和闽教[2001]基45号文精神,今年,我省率先将中学信息技术课列入高中会考科目,这是省教育厅为普及我省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举措,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省教育厅对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由于信息技术课在不同中学的开设程度不一样,如何充分做好中学信息技术课会考前的准备工作,将是中学广大考生和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在中学称为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会考内容、命题范围仍执行原省教委实施的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2001年是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开考的第二年,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在考试中比较头疼的是上机考试的技巧问题。一般说来,上机考试技巧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本身要求的知识和技巧,二是考试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果考生能够掌握这些技巧,则他们在上机考试时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失误或错误,争取考出较好成绩;而科任教师若能透切地分析、研究这些技巧问题,则他们在教学中则能更好地抓住教学的关键,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会考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因此,结合两年来福建省中学生计算等级考试(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一级Windows)上机考试的情况,作者把主要问题分两个方面作个介绍。
一、考试基本问题
在上机考试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较多,但主要应抓住下列4个问题:
1.有关考生文件夹问题
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后,考试系统将根据考生的登录用户名和准考证号形成一个唯一的考生文件夹,该文件夹是在服务器的C:\K_driver文件夹内,例如:K:\KS01\22000101,其中K:是服务器的C:\K_driver文件夹映射在工作站上的驱动器,KS01为用户名,22000101为考生准考证号,也就是说考生必须明确考生文件夹的位置,并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考生文件夹,这是上机考试时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考生的大部分操作是在该文件夹内完成的,而考试评分系统将根据该文件夹的内容变化进行评分的。同时必须告诫考生不得随意删除或移动该文件夹的内容,否则可能会导致考试系统对该考生评不出分数。
2.有关存盘问题
考试系统共分三种题型,即Windows基本操作题,文字录入题和Word97字处理题。操作题共5小题,考生在答题时当场即完成存盘,所以不必也无法再进行存盘;对录入题,考生一进入录入题后,考试系统将自动在考生文件夹内建立一个TYPE02.TXT的文本文件,并能在考生录入文字时完成即时存盘,因此考生也无需再进行存盘。考试中需要存盘的是字处理题,该题分两小题,考生做完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存盘便可以,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应保存在考生文件夹内,如K:\KS01\22000101。同时应特别强调,考生在考试时间到时若字处理题未存盘,考试系统就会自动"死机"(假死),此时,考生应要求监考人员采用延时口令帮助存盘。
3.考试期间不得重新启动
考试系统一般有十套题组合,有的考生抽到难题后想重新抽取简单的题,于是就自行重新启动,然后重新登录(注意:也可能不是该考生的准考证号),这是考务规则所不允许的。考试系统只允许考生登录一次,若重新登录需二次登录口令,但题目还是原来的题目,并且系统将返回到退出考试系统前的状态。因此当考生明白这一点后,就会明白重新启动捞不到什么好处,不仅会浪费重新登录考试系统的时间,反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4.有关时间分配问题
上机考试时间30分钟,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后系统自动进入倒计时,除文字录入题限时12分钟外,操作题与字处理题没有时间限定。从考生考试情况看,由于大部分考生打字速度较慢,因此建议不要把录入题留到最后做,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录入文字时系统的总时间已到,而录入题在总分占了20分。同时,如有可能要求考生应留有一定的时间来验证答题情况。
二、考试技巧问题
由于不同的考生在操作计算机时有各自的习惯,或者说考生对考试系统的训练时间较少,熟练程度不够,因此若能掌握住考试时的关键问题,便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一些失误或错误,同时也可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效率。
1.系统资源的使用
在Windows95中有两个管理系统资源的程序组,它们是"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源管理器"的左部能显示出系统的树形文件夹结构。在登录考试系统后,当前窗口是考试窗口,操作题题目显示在窗口内,这时打开"资源管理器"(右击"开始"按钮),则当前窗口为"资源管理器",同时考试题目恰好能全部出现在屏幕上(在当前窗口背部);而如果打开"我的电脑",则当前窗口为"我的电脑",但考试题目却看不到,因为考试窗口已经最小化。因此做操作题时,建议考生使用"资源管理器",而不要采用"我的电脑"。但考生如果习惯使用"我的电脑",则可参考下一点技巧,也可达到答题时能同时在屏幕显示考试题目。
2."横向平铺窗口"的使用
使用"横向平铺窗口"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答题时能在屏幕上显示出考试题目。此功能主要是针对字处理第二题W02.DOC而言,因为该题是一道制表及填表题,考生必须边看题边做答,(注:字处理第一道W01.DOC题目已在该文档中,答题时不必看考试窗口),使用"横向平铺窗口"前应只保留考试窗口和W02.DOC文档两个窗口,其余窗口必须关闭,然后在任务栏空白处右击,选择"横向平铺窗口",通过适当调整W02.DOC窗口高度后,则两个窗口则一上一下出现在屏幕上,考生便可边看题边作答,并随意地在两窗口切换。
3.备份考生文件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1-001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作为高中学业水平的一项基本测试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我国高考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信息技术考试虽是过关性考试,但如果不及格将影响考生高考志愿的填报。那如何组织好信息技术考试呢?本人通过学校组织信息技术考试,总结了考试的一些相关资料并加入个人实际工作经验,来谈谈中学如何组织信息技术考试。
一、利用考前模考,充分提高认识,一着不让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考前要安排充足的人力,整理、安装、调试机器和系统环境,对微机、网络、电力等设施进行检查验收,确保考试顺利实施。切实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确保考试软、硬件环境符合考试规定的要求。首先要检查考场局域网网络是否畅通?要让所有考生机与监考机连通,考生机上禁止电子教室之类的软件,以防考试过程中,考生机的键盘和鼠标被锁住,影响考生作答试题。认真组织考生进行考试模拟演练,坚决杜绝走过场的现象发生。既要培训好考试工作人员,又要最大限度地组织考生上机练习,熟悉考试流程。针对模拟演练所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监考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系统管理员及监考员熟练掌握监考系统的所有操作程序,熟练掌握机器故障等考场异常情况的处理办法,同时,学校要与供电、交通、网络运营等相关部门积极取得联系,全力做好考试的安全保障工作,严防考试过程中各种技术故障和灾害事故的发生,制定应急工作预案,确保考试过程顺畅有序。
二、设计考试内容规范表,加强训练,组织有效试卷
在进行相应试卷命题之前需要设计考试内容规范表,虽然规模考试(如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设计考试内容规范表是相应考试机构的职责,但作为学校日常教学中单元测试、学期测试等考试,它的考试内容规范表就可以由学校教研组来承担。
考试内容规范表一般可以由下面四个内容组成:
⑴考试的测量目标和行为目标;
⑵考试涉及的内容领域;
⑶题型;
⑷题量,包括每一测量目标或内容领域的题量。由此对于高中信息技术选修科目“网络技术应用”的学分考试,可以设计有关考试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试卷的命题对于广大教师来讲是一个新问题。以往的教学过多只考虑技术的传授,操作的可实现性;但随着学科的发展与理论的进步,也需要我们从试卷中体现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操作。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多了一个任务思考学科命题。以上只是笔者在探究信息技术教师命题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得一些经验与心得,提出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如表:
三、总结模考经验,加强责任意识,提高考试工作质量
模拟演练结束后,考点在安装正式考试系统前,须清理考试环境,保证考试在无毒环境下进行。清空模拟演练数据等与考试无关的所有软件,按照规定设置考试环境,安装考试系统,确保考点考试系统安装到位,考试环境符合考试要求。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强监考、系统管理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业务培训;狠抓考场的硬、软件建设,规范布置考点考场,完善区域管理;学校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班主任职责,切实开展考生的诚信教育,深化考风考纪教育,构筑良好的考试秩序。考试期间,监考系统所有计算机不要连接外网、绝对保证无毒环境、网络防火墙必须禁用、360安全卫士类似软件禁用。(注:如果这些类似的软件不禁用,考生端和监考端不能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考生端考试系统无法正常打开等)。
四、规范考后管理,严格操作流程,确保考试数据万无一失
1.每一场次考试结束后,主监考必须认真检查本场次考试交卷情况,统计本场次考试收卷结果,检查未收卷考生数是否与系统自动产生“建议续考”的考生数一致,并将本场次考试结果数据上传考点服务器。
招生考试工作业务数据量大,操作程序繁多,传统手工模式下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有误差、易出错。2012年3月30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管,提供教育考试评价服务。
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各类招生考试的信息、考生报名、信息采集、考务编排、试题命制及、考试管理、智能评分、成绩统计、志愿填报、考生录取、学校报到、考生补录等各个中间环节实现了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招生考试工作中具体几个环节作论述。
一、考试信息的网上
以往下达考试通知必须用书面传输,要通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刷,逐层向下级单位转发,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有时还会使信息不能及时传达。随着考试工作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考试相关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手段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考试工作的效率,还使信息在网上及时,考生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登录网站查询考试时间、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具体规定等完整有效的内容。
二、考试网上报名及信息的采集
以往考试采取纸质表格报名,学生自己张贴照片、审查报名资格、到收费处交费等手工模式。在我区招聘教师时,一周的时间要有一万多人报名,每天报名点前从早上七点就排上报名的“长龙队伍”,每天报名两千余人,工作量非常大,报名者和考试工作人员都苦不堪言。通过建立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后,学生在网上填写报名号、姓名、性别等信息,通过网上银行交费,只需要本人到报名点进行数码照片和指纹的采集。通过网上报名、网上打印准考证和成绩查询有效地避免人工干预的可能性,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当然从无纸化考试中受益最大的还是考生,排着“长龙”报名的队伍再也不见了。
三、组织考试中杜绝舞弊
考试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在组织考试中杜绝舞弊,准考证是学生进入考场的重要凭证。传统考试方式是学生自己上交照片用来制作准考证。在通过电脑采集数码照片后,加大了替考的难度,考生必须寻找长相相似的人替考,但还不能完全杜绝舞弊。监考人员难以做到单凭照片信息来准确辨认身份证信息与持有人的关系,造成替考现象屡见不鲜。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指纹身份识别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指纹身份识别主要分两部分:指纹采集和指纹验证。考生在报名时持本人身份证到报名点现场采集指纹信息,报名结束后考试中心将统一汇总指纹信息到考生信息数据库中。待考场分好后,考试中心将根据考场划分情况,把指纹信息录入到考场验证终端上。在考生入考场前,考试工作人员将对每个考生进行指纹信息验证,利用指纹身份识别技术鉴定考生身份,科学快捷、准确无误,彻底避免了替考这一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计算机网上阅卷实现快速高效准确
传统阅卷操作程序多,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大,尤其对作文、论述等主观题的阅卷,判分误差较大。而且手工统分过程也比较繁杂,不能避免出差错。
计算机阅卷系统由扫描仪、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及阅卷计算机组成,教师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化的考生答卷进行评阅。客观题阅卷时用高速扫描仪或专用阅卷机快速扫描答题卡,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对比标准答案给分。
具有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籍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
二、报考办法
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必须在其学籍所在中学报考。往届生以及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在其户籍所在县(区)考试管理中心(招生办)指定的地点报考。报名时间由各县(区)或中学自行确定。
三、命题及考试
试题由各中学依据省考试管理中心编写的《2009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技术学科说明》自行命制。各校可结合实际自行确定考试时间及考试方式,并做好考试的组织实施和成绩等第评定工作。等第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60分以上(含6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组长:
成员:校委会成员及八年级班主任
二、工作职责和要求
1、地理生物及信息技术考试工作实行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制,全面负责考试、上课等相关事宜及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
2、当天送考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地理生物及信息技术考试期间相关防疫规定,特别是所有送考人员及学生都必须佩戴口罩,否则无法进入考场。
3、当天送考人员在考试期间必须坚守岗位,严格履行送考职责,并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确属因事离岗,须向领导小组组长请假。考试结束后方可离开,往返交通自行安排。
4、八年级各班主任在考试前将准考证发给学生,考试结束后收回准考证。同时密切保持与本班学生及家长的联系,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考试相关事项和突发事件。
5、七年级正常按课表上课,加强值班值守。送考人员如有因送考而与教学任务冲突的,请在班主任协助下自行调好。
三、具体人员安排
6月17日下午1:45从学校出发,4:40左右从九中返回。
6月18日下午信息技术考试大致流程是:先到休息室候考,然后大概提前5到10分钟进机房,按照安排表时间考试。
具体安排如下:
浙江省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以后,信息技术学科得到学校很大重视,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也纳入期中、期末的学校统一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也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命题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试卷的整体结构,还要仔细推敲每道题的细微处,对于命题的知识与技术,需要自我钻研。很多教师在承担命题任务之后,才感到命制一份高质量的原创试题并非易事,也感到平常对他人命题水平如何低下、试题如何不新颖、考查知识点总是不到位等指责是多么不负责。由于评判一份试卷要比命制一份试卷容易得多,正如评判一场春节联欢晚会肯定要比自己担任导演去指挥容易得多,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态度有得于纠正。
历年的高考试题,构思科学严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的考查,这是试题的典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无论何种类型的考试命题,受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可能所有的试题都是原创性地编制出来的,笔者认为命题的初级水平是对已有试题的选编与拼凑,中级水平是对已有试题的改编,高级水平是自己创编新题。对试题选编而言,一般教师都会,但是选编现有试题难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一下子创编出很多新题又有难度,大多数试题是来自于改编,所以命题新手就要从“陈题翻新”的改编入手,以提高命题能力。命题者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试题改编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编出独特的新题来。笔者对近几年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做了一番改编的探索,现在通过举例来介绍几种改编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转换为新的问题情境
一个纯粹的知识考点,如果把它放置在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知识载体发生了变化,那么这道试题就变为了一道新题,同时反映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e例:(2012年3月高考题)家用扫地机器人具有自动避障、只能清扫、自动充电等功能,这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题干所举的事例为“扫地机器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题干陈述清晰,符合学生认知。因此,对这道题改编可尝试换一个应用实例。
改编题1:如果拥有Kinect和Leap Motion之类的体感传感器,你也能如图所示一样,用最自然的手势和电脑进行交互。这主要体现了(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改编题1保留了原有试题的内核,即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理解这一考点不变,只是变换了一个“体感传感器”人工智能应用事例。但是,题干中Kinect和Leap Motion术语名词的新概念也许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在实际考试中很多学生误认为是多媒体技术。因此,这道改编题的题干陈述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歧义,所以对题干叙述细节再做打磨和改进。
改编题2:如果拥有动作捕捉技术和Leap Motion之类的体感传感器,你也能如图所示一样,用最自然的手势和电脑进行交互。这主要体现了( )
A.人工智能技术 B.网络技术
C.多媒体技术 D.数据管理技术
二、不同考点的重新组合
因受整卷的题数、知识点覆盖面等制约,往往需要减少单纯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更多地考虑如何命制多个知识点融合的试题。将彼此联系紧密的一些知识点,借助一定的素材,串联或并联起来,可以构造出新试题。
举例:(2009年9月高考题)下图是某个Gif动画序列的5幅图像,这些图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 )
A.空间冗余 B.时间冗余
C.结构冗余 D.视觉冗余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媒体的数据压缩中各种冗余的理解,知识考点单一,目前对多数学生而言,试题难度偏低。因此,通过重新组合多个知识考点来提高恰当的试题难度。由于Gif在Flash逐帧动画中也有涉及,所以利用两个知识考点有联系这一特点重新命制试题。
改编题:如图所示为某动画序列的5幅图像,这些图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相关性表现为空间冗余
B.这种相关性表现为视觉冗余
C.由该序列组成的Gif文件导入Flas舞台,能直接生成逐帧动画
D.由该序列组成的Gif文件导入Flas舞台,能直接生成补间动画
改编题通过Gif动画这一关联点将两个不同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旧题换新貌,灵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了试题难度。
三、命题角度的不同转变
一道常规试题,当把它的已知条件或者结论的一部分转变一下表述方式,可以构造出考查侧重点不同的新题。有时候压轴题的命题材料很好,但由于第二、三问难度过大,往往使学生感到畏惧而放弃解答该题,可是第一问也许很简单,这时如果对第一问变换个角度设问,或是变换一下题型,也可构造出新题来。还可以将试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结果调换一下来构造新题。
举例:(2009年3月高考题)某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一个6位“跳板开关”,此开关每一位都只有“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这个“跳板开关”最多能表示的状态数为( )
(1)把表格第一列单元格网页背景图片设置为浅蓝色;
(2)把表格下的文字“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设置成字幕;……
此题列举了FrontPage2003操作题中的2个操作问题,本例在第2个操作小问题中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对在网页中建立动态字幕的操作。很多学生尝试利用了右键法和工具栏解题都无法找出在网页中建立字幕的操作命令,而其操作指令存放在“插入”菜单下Web组件动态字幕字幕。
七、终极利器,“F1键”帮助解题
在Windows操作系统及各种软件中几乎都会设有“帮助”功能,在“帮助”功能中有详细的有关该软件的使用方法,操作指南及疑难解答等,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几乎都可在“帮助”中得到解答。例如在水平考试Word操作题中遇到首行缩进、首字下沉、分栏、字符间距加宽或紧缩等的实际操作问题,而感觉到无从下手时,学会使用终极利器“F1键”帮助解题。在“帮助”功能中,可通过输入关键字,运用“搜索”命令来快速查找到相关的内容,从而在合理规避了考试规则下完成操作任务。
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帮助”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从遇到电脑问题,达到能够独立动手用电脑解决问题的升华,那么他们使用电脑的境界将得到提升,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学校、书本和水平考试,从而达到“我玩电脑,不是电脑玩我”的层次。
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中综合、灵活地应用几种解题技巧,就能更好地在获取和解读信息基础上,丰富做题的思路和手段,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为做好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范诚.如何把握信息技术高考的解题信息.
1 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阻碍
1.1 计算机管理意识不强
现在所有的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着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人事考试工作也是如此。但是近几年来,各种网络病毒、电脑黑客等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到电脑网络之中,导致一些单位在使用电脑工作时存在一些担忧。这一点在人事考试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事考试工作涉及到考试人员的很多个人信息,大多较为隐秘,且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一些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下的人事考试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以及疑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的应用。
1.2 政策因素影响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中的应用是建立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因此,可能会影响到在报考过程中对考生的资格和条件进行有效审查,主要是因为目前网上报名的相关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部分现行政策的制约,要认真解决好网上审查问题,使之符合现行政策要求,同时对政策做适当改革和调整,使技术与制度要求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促进人事考试工作的作用。
2 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作用
2.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首先,成立专项信息化工作小组,划分明确的工作内容,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证网络的良好运营和网站建设情况,真正提高信息化保障;最后,对于信息公开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到严格把关,确保人事考试工作信息的安全性。
2.2 加强推广宣传
推广宣传是目前在人事考试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一些部门对网上报名的宣传不到位,相关设施不够完备等,使很多考生错过报名时间,或是不能合理安排相关培训工作。另外,网上报名有很大的随意性,也给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要加强网上宣传、采用建立公告栏等方式,确保宣传推广到位,实现常态化。使相关考试人员实时了解到人事管理部门在进行工作中所使用的程序和必要的方式方法,使人事考试工作相对透明。
2.3 加大对人事考试工作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
对人事考试工作的投入不单单是资金方面,也包括物力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人事考试工作实行的是政策性收费,所以相对来说没有经济利益,所以加强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配备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系统,应用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
3 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作用
3.1 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传统的人事考试工作模式是,将上级下达的考试通知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盖章后,以文件为传输媒介,经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制,逐层向下级单位进行转发,在转发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保管不利而出现重要信息的泄露等事件。而且在文件进行转发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并常常出现信息延误的情况,造成考试时间紧迫,甚至还会耽误考生进行报名,为人事考试带来了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影响了人事考试工作的有效展开。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不断推广,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一些不利影响,规避了传统人事工作的时间长、效率慢等问题,考试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进行,有关考试的具体规定、时间、要求事项也较为完整准确地得以公布,只要考生登录网站查询,便可一目了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3.2 优化网上报名流程
我国人事考试针对的是在岗工作人员,他们日常工作较为繁忙,工作日没有时间报名、缴费、领取准考证号等,只有周末有空闲时间,而有些考试单位周末也无法开展工作,这一矛盾较为突出。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开展,人事考试工作可以实行网上报名,所有的个人信息、照片、准考证号以及资格审查等相关工作程序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真正实现了全程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3 试题设置的智能化
公开、公平、公正是人事考试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人事考试的生命线。人事考试要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才能被人信服,考试命题的水平是衡量考试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试题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十分重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建立专门的题库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系统设置、题库设置、试题设置以及试卷的辅助管理等,促进科学合理地设置试题,并进行有效筛选管理。
3.4 进行网络试卷评阅、优化评卷手段
人事考试工作涉及面较广,在笔试环节会涉及到客观性试题,其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以及判断题等。还有一部分主观性试题,其中包括简答、论述、辨析以及申论等,在阅卷过程中不仅工作量大,流程繁琐,而且容易产生人为误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事考试工作中的推广应用,所有的客观性试题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评分,不但缩短了阅卷时间,提高了阅卷效率,还减少了可能因为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误差。主观性试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阅卷辅助,可进行一评或多评。这种评分方式打破了传统老旧的评分模式,更显科学化,考试结果真正达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综上,信息技术对人事考试工作有深远的影响。人事考试的信息化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构建真正和谐的考试环境,建立专门的考试网站以及网络管理系统。增强管理意识,是新时期赋予人事考试工作的责任,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人事考试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保证人事考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英,张博.基于功能主义视角的人事考试功能分析[J].中国考试.2012(4):31-35.
[2]黄庆庆.试论构建人事考试的“立体化”监督模式[J].华章.20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