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1 11:17: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地理七下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6.10p7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6.15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p13,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2003年)。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样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扬长补短。(工业分布的原因见活动p23)

4、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形成重要的农业区。中南半岛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图7.28p31)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4、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为黄种人。世界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是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图7.30p33)

第三节印度

1、印度是南亚面积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对照俄罗斯地形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周边国家、大洋及海,各地形区的位置及分界。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图7.48p44,阅读材料)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世界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

第一节中东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本区的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主要国家、邻国,主要河流、运河、海峡、海洋。活动p52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3、完成活动p53,记住3条石油输出路线。

航线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A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

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各国

B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北美

C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4、本区水资源匮乏,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稀少,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是中东地区除石油以外的又一个焦点。(图8.7p54)但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经本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材料,活动p56了解)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题p58,读欧盟成员国之间密切联系图8.14,读欧盟国家分布图8.15)

2、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工业分布密集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业密集区。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的乳畜大国。

4、读图8.23p64,找出主要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亚平宁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岛屿(大不列颠岛)、半岛(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及海峡(黑海、土耳其海峡、爱琴海、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北海、波罗的海)。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5、本区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内陆及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温带大陆气候,阿尔卑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图8.22p63)

6、欧洲西部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风景优美;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峡湾;中部阿尔卑斯山脉是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读图8.24p65,知道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的盆地刚果河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本地区更是人口增长率的地区。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大,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篇2

1.前言

新课标的施行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取得考成绩。新的课程标准则凸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知识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基础设计教学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进行一切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站在教师的基础上进行,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分解与归纳,课堂互动设计所占比例较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该适当的增加互动环节,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设定梯度问题并且尝试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问题:极昼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地球自传吗?(难度较低)某地的日出时间是早晨7点,那么该地的昼长大约是多少?(中等难度)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得到提高。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交流

3.1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转变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或者其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以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复习设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在复习旧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旧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契机;充分运用故事、趣闻、诗歌、谜语、新闻等课外资料,比如在讲世界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生活在距今400年前,曾经多次航海,甚至到达过非洲,他每次航海都有一个特点,即冬季起航,夏季返回,其原因是什么呢?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到课程结束再揭示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勾起来,注意力集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体会到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可以用双层夹心饼干进行演示,先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而形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沉积岩的形态以及特点。

3.2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

由于高中的课程知识点多,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地理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不积极的参与教学,拒绝自主思考,这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3.3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条理清楚,极大的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将当前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比如在讲学习城市化的时候可以对民工潮进行分析,在讲解工厂选址问题时除了盛行风向图,还可以提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对工厂的影响,将热点考点融入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此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统计图、地图、动画等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锋面的形成过程中,只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不能形象的展现解锋面特点,教师可以采用flash动画演示锋面形成以及冷暖风的相遇,由学生探索出冷峰峰前雨,暖锋峰后语的特征。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城市区位因素时,可以以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世界各地的著名城市,并介绍与这些城市相关的自然历史事件,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一味的使用幻灯片,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不能节奏太慢,导致无法完成课堂任务。

5.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地理新课标提升了对地理实践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构件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设计简单的地理实验,直观的体现各种地理现象。比如在讲密度流时,教师可以将蓝色的盐水沿边缓缓倒入透明的清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蓝色盐水沉入水底,形态高低起伏,证明了密度大的海水会在密度小的海水下流动;组织地理活动,比如天文观测、野外考察活动,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6.结语

新课标为高中地理教学指出了大的方向,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者,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的相关知识,结合经验和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篇3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整堂课的主角,师生互动比较少,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新课程标准则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目的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创新一切教学方法的根本。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在教师的基础上进行的,侧重对知识点的分解与归纳,课堂互动设计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为学生建立学情档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设定梯度问题,并且尝试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第一章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极昼是如何产生的?是由于地球自转吗?(难度较低)某地的日出时间是早晨7点,那么该地的昼长大约是多少?(中等难度)当西半球全部为昼半球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哪里?(难度较高)问题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

2.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交流

2.1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转变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创设有趣的、生活化的或者其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复习设问,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在复习旧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挖掘旧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知识的传授创造契机;充分运用故事、趣闻、诗歌、谜语、新闻等课外资料,比如在讲世界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描述明朝时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生活在400多年前,曾经多次航海,甚至到过非洲,他每次航海都有一个特点,即冬季起航,夏季返回,其原因是什么呢?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在课程结束时揭示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出来,注意力集中,不仅增强了学习效果,而且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述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时,教师可以用双层夹心饼干进行演示,先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再放一层饼干,一层奶油,沉积岩正是如此层层叠加形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沉积岩的形态及特点。

2.2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

由于高中的课程知识点多,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地理课堂普遍存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拒绝自主思考,这对于新课标的实施非常不利。对此教师可以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活泼生动的课堂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时,可以请学生到课堂前表演地球、太阳和月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讲课时可以来回走动,与学生亲近,可以设置小规模的课堂辩论赛,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3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质量。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条理清楚,极大地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时候,要注意对当前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在教学城市化的时候可以对民工潮进行分析,在讲解工厂选址问题时除了盛行风向图,还可以提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对工厂的影响,将热点考点融入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很难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问题,教师此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统计图、地图、动画等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锋面的形成过程中,只使用教材中的插图不能形象地展现锋面特点,教师可以采用flas演示锋面形成及冷暖风的相遇,由学生探索出冷峰峰前雨、暖锋峰后雨的特征。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不能一味地使用幻灯片,导致课堂节奏过快,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也不能节奏太慢,导致无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21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形势是严峻的。初中地理作为考察学科,考试成绩不入中考总分,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以及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地理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尽心尽力地让学生多学习他们应该或者说需要掌握的知识,或许他们不太愿意去学。

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说:一个人要学会倾听不容易,听只是生理过程,而倾听才是入耳入心的生命活动。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倾听,通过倾听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认真倾听课堂的声音,是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

有人觉得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多会影响课堂教学,我倒觉得,有声音的课堂更好些,哪怕有一些“杂音”。关键在于倾听和引导。虽然那些声音不一定正确、好听,但却反映出学生们现在正在想什么。课堂倾听的关键不在听而在入心,听到学生说一些题外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小差、乱说话)时,如果听而不理,他会继续说,说更多,其他同学也会效仿。必须要理,但有多种“理”法,做到因势利导最好,最后哪怕是牵强附会也要“理”到课堂学习上来,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受到提醒、肯定和启发,这才是倾听,入耳入心。

“老师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我妈妈也买了……”板书的时候听到有学生在轻声议论我穿的新衣服。“哦,是吗?***,你妈妈也买了一件?”我听到后及时地跟上说:“我这件大衣是星期天(前天)在淘宝上拍的,昨天下午就收到了。”最近地理课快要学习到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了,我就把话题往交通上引导。“这件大衣是从浙江金华发来的,一天时间我就收到货了。好了,我们不关注这件大衣,虽然老师感觉穿着既暖和又好看,我们来关注一下为什么这么快就收到了货,说明了什么或者你发现了什么。”“江浙沪包邮。”“快递公司快。”“我国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呗!”……我继续在课堂的声音中捕捉与引导:“很好,只有强大发达的交通才能支撑如此的快递服务。交通问题我们下面很快就会学到,但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做到倾听,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注,本来“开小差”的学生还会继续“开小差”吗?其他本来有“开小差”意图的学生还会有此意图吗?

教师做到倾听课堂的声音,这首先是对学生的关注与尊重,会赢得学生对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尊重。教师做到倾听课堂的声音,也是起榜样作用,借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倾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地理课堂不仅是教学地理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做人品格的地方。在课堂上倾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良好学习品质、良好做人品格的体现。

二、认真倾听课堂的声音,是发现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最佳途径

课堂上的很多精彩生成是因为学生的发言、“插嘴”而产生的,精彩生成的把握需要我们能认真倾听课堂的声音。在上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上了七下《中东》一课,有一个讨论是“中东地区为什么能持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较难把握。在初步了解中东时一名学生插嘴说:“中东最大的优势是有石油,可现在石油一点也不贵,好像就只有四五十美元一桶……(感觉没什么了不起、嫌弃的样子)”这在众多的声音中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留意到了,追问:“是啊,……(首先重复并肯定他的话),既然如此,可为什么……(投影出世界关注中东的一些新闻图片,然后出示讨论题)”这一追问既关注了那名学生的话,也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挖掘出中东地区的历史种族矛盾、冲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等知识点,也进一步挖出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不可再生性和地区分布特点等知识。倾听课堂的声音,及时引导,调整教学,这一精彩生成被评为本课最精彩的部分。

三、认真倾听课堂的声音,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篇5

所谓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归因、系统总结评价、寻找差距、肯定成功,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在及未来的教学活动。

二、课后反思,“思”什么

1.反思“亮点”

一般地,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些成功的亮点。包括精心设计的某个教学环节的实现、学生独特的见解、一道习题的巧解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都应该记录下来并深入反思:这些课堂的亮点是怎样闪现出来的?有哪些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还有更好的模式与方法吗?……这样深入地反思能使教师跳出眼前的经验圈子,摸索出理性的东西,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案例:《数学》七下《10.3等腰三角形》。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本课从学生熟悉并喜欢的轴对称图片引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进行知识迁移。同时又以等腰三角形的生活图片结束本课,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设计上也起到前呼后应的作用,教学设计中的表格与学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表格清楚地对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对比,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学案中的练习设计更是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

2.反思“不足”

“教,然后知不足。”一堂课无论教案设计得多么完美,课前的准备多么充分,一旦付诸实施,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甚至失误。即使是被认为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在后记中把这些疏漏、失误记录下来,吸取“前车之鉴”,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完善、“再设计”,这样“吃一堑,长一智”,使课后反思成为下一次教学的新起点,使整个教学工作日趋成熟和完善。

案例:还是《数学》《10.3等腰三角形》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述能力较弱,还要加以规范练习。推理书写也不流畅,我觉得较复杂的可改用推理填空的形式加以练习,对学生目前的完整推理要求可适当降低些。

3.反思“课堂提问”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

案例: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4.反思“课堂活动”

案例:在“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老教师们的指点,主要表现在:较多地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如,合作交流等),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知识点的落实,学生练的机会不多;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避免某些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

5.反思“学生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如能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后,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广泛的反思,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和策略调整。

6.反思“教学偶得”

篇6

2.物理方面.生活插图求真化,操作插图模仿化,概念定义理解化,原理推理指导化.

3.生物方面.细胞组织放大化,器官系统形象化.

4.天文地理.经纬地图帮助化,天体卫星模型化.

如何利用好这些插图呢?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插图在提高初中科学教学实效的作用.

一、借图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插图内容的生活化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例如,在《光和颜色》、《光的反射和折射》、《生活中的水》、《大气的压强》这些章节中插图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不仅能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原型,更容易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操作.在观察和实践中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在模仿中求真科学知识,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实例.

七上科学图1-10横线是直线吗?图1-11两个狮子一样大吗?从而激起学生测量的兴趣.七下科学中图1-75视觉的误差,因为再次体会“眼见不一定为实”,认识到科学的神秘性和严密性.八上科学中,图2-11杯中的水会流出来吗?图2-12变瘪的可乐瓶,模仿两图会让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在老师恰当的引导下,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就能举一反三了,突然间发现生活中大气压存在的例子有很多.从吸饮料过程的正确解释到婴儿第一次吸牛奶的情景的合理分析,从惊奇马德堡半球的神奇到自制半球中,感悟了大气压的大小.图2-21、图2-22,学生通过完成两张纸在吹气时不仅不会分开,而且会更合拢;对玻璃管吹气,玻璃管上端犹如大象喷水;漏斗内不掉落的乒乓球;会上升的机翼等等,这些图片呈现的事实让学生感觉总是“事与愿违”,想明白其中的原理,表现的特别着急,课堂气氛活跃,此时牵着学生的鼻子完成一个实验的剖析,在理解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基础上,触类旁通,其他问题借助学生的兴趣就迎刃而解了.

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借助插图,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稳定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借图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探索的勇气

教材中有不少插图是著名科学家的头像:如袁隆平、张青莲、法拉第、阿基米德、门捷列夫、霍金等.这些头像反映了他们各自的人格特征和气质风范.结合阅读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奋斗拼搏的经历,消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无惧困难所在、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如九上图1-4霍金,从图片中学生对霍金深深地敬佩,人残志不残,思维无极限.八上图1-47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学者,学生首先嫉妒阿基米德吃饭洗澡时都能有所成就,接着被“经常几天不离开博物馆或图书馆”感染,从他身上领悟了许多伟大的发明、 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 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科学就在身边,成功来自执著和忘我工作.八下图1-29门捷列夫,被他在元素周期表中做出的贡献所折服,懂得用简单的方法表述复杂的问题,尊重事实,善于思考,总结规律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九上图11-8侯德榜的肖像.在种种困难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红三角”牌纯碱为祖国争光.很多学生的爱国之情,立志报国的激情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努力学习.

这些图片中的人物犹如一面镜子,学生在镜子中重新审视自己,对照这面光亮的镜子不断地激励自己,参照这面镜子不断地修正自己,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陶冶,热爱科学付之于行动,找回儿时科学家的梦想.帮助学生从“被动要我学”向“积极我要学”的转型.

三、借图培养能力,使学生的探究层次深化

篇7

(一)前置性作业过于简单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①有时把看教材当成了预习;②有时把做练习题当成预习;③仅有找答案的形式,没有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简单获得的结论当成学会的标志,不愿再听教师的分析讲解。

(二)前置性作业过于花俏、繁杂、空洞,学生难以完成

这种类型的作业导致第二天的课堂汇报交流抓不住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就更谈不上了,这个状态我们在想,无效的前置性作业时间长,会让学生的课前先学流于形式,不仅成为学生的负担,甚至引起学生的忽视。

二、前置性作业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民主化

前置性作业设计时,考虑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也要有很大的空间。对于优秀生能够“多做”,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够加上他们自己的很多东西,也就是说能够深入思考,完善课本,高于课本。

(二)灵活化

若每天都以把题目打印出来的纸质稿的形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发现学生完成的质量一日不如一日,兴趣也没有开始时那么高了,更何况不是每个内容都需要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具体前置性作业的内容也可多可少,根据实际情况而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可以动口说的、动手操作的;可以是个人作业、小组合作的作业或两者相结合的作业。前置性作业不一定非要安排成回家作业前置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如前置性作业量较大需查阅资料等,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可以安排为家庭作业,如果前置性作业量较少,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完成。

(三)开放化

“开放”落实在具体课堂上,首先应该表现在问题或者话题的开放上。精心设计问题或话题,是前置性作业设计必然要思考的问题,有了问题或话题的开放,自然就有了交流与探索的开放。这还属于浅层次的开放,我们追求的开放其本质还是思维的开放,认知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提炼。

三、前置性作业设计内容要优化

(一)实际性――熟悉教材,夯实基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前置性作业做得面面俱到,教师设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将前置性作业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学生。鼓励他们夯实基础、注重课本,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自我学习的行列中来。

(二)针对性――抓住重点,以旧引新

如果让学生一直以熟悉课本为前置性作业,学生容易产生重复疲劳,而且学生也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初中教学中,突破重点或难点是关键,仅仅靠教师多次强调或单调的讲解是没有实效的。前置性作业的合理设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们应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些能有效分解教学重、难点的前置性作业,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感悟性――联系生活,观察体验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让学生发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犹如一束美丽的花下面连着强劲的根,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趣味性――放眼课外,巧用网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热情与动力,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新颖、有创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如今学生家中的现代化设备可不少,我们可以拓宽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前置性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化

(一)套餐式,领略层次性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数学亦是如此。但由于数学概念抽象,思维逻辑性强,远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怎样让学生读进去呢?如果在前置性作业设计中把知识概括成一些问题套餐,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教材,就不会感到索然无味了。

如在浙教版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窜套餐式前置性作业: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

②方程x+y=5有几个解?请说出几个?

③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⑤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生有太多的潜力,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回归自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

(二)纲领式,凸显简洁性

纲领式,即用词语或短语加上编号来表达。精心设计出提纲式前置性作业,一方面通过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在简单设计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简洁性。

如在浙教版八上《一元一次不等式(2)》中纲领式前置性作业设计如下:

完成解方程x-3=2x的过程:

解:去分母,得 2 (依据: )

去括号,得 (依据: )

移项,得 (依据: )

合并同类项,得 (依据: )

方程的解为 (依据: )

这个作业有着提纲挈领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

(三)网络式,展现细致性

为更好地整理与复习而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就像一张网络结构图,通过相互间的联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容串联,好像网络一样相互链接,既独立成篇又可互动。

如在浙教版八上《直角三角形(1)》的教学中,网络式前置性作业设计如下:

将新课内容形成网络图,让知识系统紧密细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散注式,涌动灵活性

散注式,即阅读与划、批、写、注相结合,帮助学生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信息和难以理解的地方。划――划出层次,找出重点;批――眉批,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写――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整理出来;注――在教材上将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来。

如在浙教版八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时,前置性作业设计对例题审题时,划出题中的量,分清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哪些量是要求的未知量;找出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在分析中写出等量关系时,将重点信息,划、批、写、注相结合,以达到让学生及时理解、深刻消化的目的。

(五)表格式,蕴含辨析性

表格式,即用词语加表格的方式以表格的分类来表达。它是在文字归纳的基础上,使其文字条理化,以表格方式来体现。表格中适当的空白,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思考。这种方法设计让数学教学内容更为清晰。在学习易混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时,如果能将相关内容整理进行对比观察,可使学生在对比中分清正误,在对比中辨析,让知识在对比中得以深化。因此前置性作业设计时应加强知识间的纵横对比,恰当适时地体现出数学辨析性。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划分,对知识点的掌握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前置性作业评价多元化

评价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业进行积极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更好地完成,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学生自评

课堂结尾,可以安排学生说说前置性作业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哪些知识是完成前置性作业时不理解但经过教师讲解后掌握的,还有哪些是仍不理解的。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思的意识,体会前置性作业的价值。

(二)小组互评

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说说在完成前置性作业中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相互启发。小组互评时,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愿望,这就成为学生自觉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内驱力。通过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认真地完成,以提高完成前置性作业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