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3 07:2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审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审计论文

篇1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标

1.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资源是否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漏系统中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文件、系统文档、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设施。这些资源经常放在一处或几处,硬件可能被恶意破坏,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内容可能丢失或毁损,消耗性材料和数据资源可能未经批准而被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护的,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2.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数据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运行环境中,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或规定的运行次数下,程序和所有数据元素运行不同测试用例的无差错概率。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在给定的控制条件下,硬件系统执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数据可靠性是指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它取决于系统绝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否准确无误,以及确保数据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统的可靠性还体现在它的容错能力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评价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扰而正常工作。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时,审计人员应对决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

3.会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是指该系统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系统的各项处理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审计一般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通过事后审计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审计的结果,管理者可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审计的所有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审计在每一领域都还做得不够,如:尚未构筑起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多维审计理论—,这种理论将使对审计环境、目标、本质、假设、概念、标准、技术、方法、过程等的论述更新颖、更丰富、更具逻辑性和环境适应力;急需加速我国的审计工作从落后的“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先进的“通过计算机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责任与风险巨大的审计(尤其是独立审计)行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时期,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而这是审计(后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2.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实时、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也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特征,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

3.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进行重整

尽管“两权分离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主体的种类和被审计单位的形式”,“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决定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历史变迁”,但如果所有的计算机只囿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单一、过时、封闭,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其必须依赖于多元、实时、开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达到其总收入的70%(我国仅30%左右)?事实上,正是信息量极大丰富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和全新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及其或集权或分权的管理模式,支持了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矛盾的最有效的解决,从而支持了现在和将有的多种繁杂的具体业务。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将会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领导力度,从宏观上搞好规划安排,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效规划、部署和指导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审计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审计实践,审计理论无法产生,没有审计理论指导的实践会走弯路。因此,要在审计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国内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3.制定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

会计信息化审计同传统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应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和统一起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

4.强化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树立企业领导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意识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企业主管部门在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业领导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意义,重视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将会计信息化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从内部讲,一是强化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从自己的需要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二是重点选拔。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完善机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使知识最终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求参与分配。

6.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如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5-52.

篇2

二、对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的完善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本着从构建优秀从业团队目的出发培养优秀的人才;对目标加强管理,不断强化任务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这样做确实对提高会计审计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在具体的工作细节中,必须要有一个看不见的操手来实现对其的约束,这个操手就是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对所有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监督,通过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可以使所有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从而对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保障作用。同时,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会计审计质量的保证。同样,对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说,一旦财务部门在内部构建起了良好的控制体系,并通过一定的举措来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并对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如果这样,就可以使会计审计人员和会计监督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特点,不断地努力,实现在工作上的突破,使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但是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支持和保障,这个支持和保障的核心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对制度的重视程度以及企业团队的凝聚力。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要想使其更好地运行,就必须要有领导的参与,只有领导重视了,并以身作则,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可以使制度得到更好地开展和遵守。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有全局观,通过对岗位行为准则进行确立,可以使工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使工作中的任务目标更加明确,最终实现审计监督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加强团队凝聚力的培养。团队凝聚力要想形成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价值理念会使所有员工紧密合作,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有句话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一旦有了凝聚力,大家就会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通过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交流,为会计审计人员和会计监督人员提供一定的便利,这样做不仅使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得心应手,而且对于保障会计审计质量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三、引入外部审计单位

在企业内部审计和监督的基础上,可以引人外部审计单位,确保审计质量。企业跟企业之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换审计、监督人员,通过交换,不断地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纠正。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单位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对对方审计和监督体系有效措施的学习,不断来完善自己。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力度,从而使企业的责任意识增强,促使企业提高审计质量。此外,政府要实行公示制度,对外披露监督结果,使相关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只有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相结合,才能能保证会计审计质量又快又好的发展。

篇3

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影响分析。从现代的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最终寻求目标,故此对会计审计的管理要能够从主要的机能进行着手,在审计职能的有效管理过程中才能够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会计审计的科学化管理,对企业的决策机能进行客观性的审查及评价,能有利于对决策机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会计审计人员要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对其的考核要严格地遵从制度内容,结合实际制定考核的内容。这样,在企业的会计审计上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会计审计的科学性是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为能够在这一领域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就需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当中尽量地对劳动消耗和占有等采取降低的措施,然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加以准确客观的审计,由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详实和准确的经济信息。不仅如此,从会计审计中的会计监督层面来看,这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的保障,这样能够及时将企业的各类物资实际存储数目与账目的契合度得到准确掌握,这就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安全性得到了确保。再者就是企业的会计审计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性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企业整体实力等,都能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也会反映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层面。企业的发展最为主要的就是依靠着资金的运作,所以资金的管理在信息上的准确性就能够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得以及时掌握,从而能够对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加以避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会计审计也是企业经济监管的关键环节,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缺陷进行弥补,对其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完善,进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就是企业在会计审计工作上的加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自觉的对自身缺陷或者不足及时的修复,将管理的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企业正处在经济活动多样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从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部门内控模式着手,从各个环节进行搜寻管理执行中的漏洞,通过对其精确全面的评估判断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最大化的降低,关键时候也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损失可以有效地避免,保障了企业根本利益。在以上的积极影响中要注意,会计指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的前提。

篇4

在对企业的会计审计质量进行提高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对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高。在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的过程中,一项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做好人员招聘工作,要具体结合企业的岗位职责,对岗位技术要求与能力要求进行有效确定,面向社会将具有相关技能和能力的人员积极引入企业,在员工入职时,要让其进行会计审计操作,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企业对会计审计人员进行控制时,不仅仅是对员工的技能以及能力进行要求,重要的的是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要求,要求员工必须忠诚于企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责任心;第二,对于企业会计审计人员,企业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迅速提升其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使员工能够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对有效的会计审计操作手段进行掌握,并且要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让员工可以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对会计审计的质量进行提高;最后,需要对企业制度进行改进以及完善,尤其要建立规范的员工薪酬福利制度和奖惩机制以及福利机制,使员工能够在企业中受到公正、公平、合理以及人性化的待遇。

二、实现会计监督的措施

会计监督的主要职能就是保证会计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企业要想实现会计监督,就必须将其目标管理作为切入点,努力做好企业的目标管理工作。企业一定要做好自身的目标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表面看上去简单,其本质是很复杂的。对于企业,其存在目标具有多样性,企业的具体目标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程度来进行确立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目标管理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短期目标管理,另一方面是长期目标管理,但无论何种管理,都有助于企业的会计监督,因为企业如果确立了目标管理,就必须经过财务部门将这个具体目标进行数字化处理,而企业如果确定了数字化,就需要遵照自上而下的体系原则,对这些数字任务进行分解,等到数字任务被分解到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身上后,企业就会制定出相关的指标考核,一旦指标考核被确定之后,会计人员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对每个人的工作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最终就能够有效实现会计监督的职能。

篇5

审计系统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产生,又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和发展。它是环境的产物,必须和环境相适应。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一样,审计系统的生存、生长受制于环境,但审计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环境。回顾审计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取得工业革命成功的英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审计(称英国式审计或详细审计)。当时的审计对象是会计账簿,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所使用的审计工具是详细检查,审计信息的使用人是股东。第二阶段是本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发达的美国出现了以资产负债表为对象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其目的是判断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审计信息使用人从股东扩大到债权人(主要是银行)。第三阶段是本世纪20—30年代,由于资本市场证券化,在美国出现了以损益表为中心的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目的是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审计信息使用人是所有的企业利害关系人,对上市公司而言就是社会公众。到了40年代以后,由于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间资本流动频繁,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际化的会计公司。

从上述审计系统从一个阶段向高一阶段的进化过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审计系统每一次进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适应环境的系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就出现了英国式的详细审计。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企业大型化和证券化,经济活动剧增,审计师不可能对每笔交易都进行检查,审计系统就由详细审计进化到抽样审计。有了跨国公司,就有了国际性的会计事务所。正是审计系统适应了所生存的环境,才使得本身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进化后的审计系统又反作用于环境,对社会经济起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人类经济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二是审计系统的每一次进化都有赖于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支持。从英国式的详细审计进化到资产负债表审计,是因为有内部牵制理论和统计抽样技术的支持。同样,从资产负债表审计进化到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是因为有内部控制理论和审计风险测试评价技术的支持。这是审计系统一次具有非常意义的“进化”,正是由于审计系统普遍采用了统计抽样技术和内部控制测试技术,从而使审计系统的功能大大增强,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的同时,又有效地控制了审计风险。

同理,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审计系统又面临着新环境的挑战。新经济和数字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等将对审计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面对新经济环境的挑战,审计系统必须适应这种环境的进化,而要进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即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笔者将由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化了的审计称为系统审计,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详细审计和内控审计。下图表达了审计系统的进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系统审计”与“审计系统”是二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系统审计是指在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审计理论方法,表明一种审计理念,是相对于其它审计方法而言的。审计系统则是泛指审计体系,详细审计、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系统审计都是审计系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二、系统审计和传统审计的比较

传统审计的思维方式是:部分整体。传统审计总是先分析对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综合为整体。这种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把分析与综合、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机械地割裂开来,认为部分是原因,整体是结果,部分决定整体。传统审计方法着眼于一个个要素,进而得出整体的性能,其逻辑结论往往是组成整体的要素好,整体的性能也就好。不论是一百五十年前的详细审计,还是目前的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的思想方法都是从部分去推测整体,而系统审计的思想方法则是从整体到部分。详细审计是从每一笔交易账户再到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和控制风险的研究抽取部分交易为样本账户最终证实报表信息的真实和公允性。详细审计和报表审计在研究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时,只把各组成部分孤立地、简单地加起来,这并不能说明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整体性质和功能。因为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篇6

2.会计中的诚信。会计诚信在以上几个诚信方面是与其它行业相同的,但是它也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会计审计多表现在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否对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多种信息进行合理审查,按照现阶段工作要求的标准制定相关制度和行业标准规则等等,这些信息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条件。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出恰当的管理意见,也是衡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准。会计诚信价值诚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个人行为,二是企业行为。当然,在两个内容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会计工作人员的各种行为,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到实质,都是为企业来服务的,企业决定了工作人员个人的行为标准和准则,所以企业行为必须占据着较个人行为更为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以企业要求为基础,使得员工的诚信能够满足工作基准。

3.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诚信问题。一个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多数企业会严格按照规章来办事,但是个别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诚信问题:第一,个别企业盲目追求自身利益,粉饰财务报表和体系,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真实的财务报表隐瞒,用一份虚假的报表来迷惑大众以达到自己追求利益的目的,这就出现了财务报表与实际不符的现象。第二,会计审计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在财务工作中造成财务信息失真。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最终为企业管理决策中存在重大过失埋下隐患。

4.诚信的重要性。我国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追求自由,自由环境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诚信是保障经济能够自由健康发展下去的重要原则。会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各种经济得到运行和应用都离不开会计,若是诚信问题出现在会计工作中,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必然是不可估量的。会计行业是对诚信要求最为严格的行业,若是会计行业中失去了诚信,那么独立的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了。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会计师事务所与评估方、审计单位一味迎合,抛掉自己的专业素养,只顾自身的利益,不能如实评估实际资产价值,制作出虚假的审计报告,这不但损害了会计行业的诚实信誉,还会损害到国家利益。目前看来,我国的会计行业的确出现了所谓的诚信危机,并且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会计师出具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对自身有利,对被审计单位也是有利的,所以说这种诚信问题是被审计单位默认的,他们喜欢这样的审计报告。在这个恶性循环当中,受益的是当事人双方,受损害的外部企业和社会。因此,这是恶性循环得以长存的道理所在。

二、会计审计诚信价值的博弈

理论经济学领域有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方法论,即博弈论。博弈论主要集中在博弈双方或多方就彼此之间存在的对抗、冲突等进行讨论。市场经济运行原理也可以通过博弈论来进行解释,市场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看作是博弈论中的一个主体,不同的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但是这些主体所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尽相同的。就经济发达的地区而言,市场经济机制相对成熟,信息流量大,流转速度也快,不同的主体之间掌握的信息量也可以更加对称。此时,博弈的结果是呈现均衡趋势的。但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善的,信息量很小,信息流转速度慢且相对闭塞。此时,博弈的结果就要取决于各个主体掌握的信息量的大小,谁的信息量大且有效,谁就是这场博弈的胜出者,非对称信息也是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篇7

1.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会计审计,而几乎所有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这导致了会计审计工作在先天上存在着依附、不独立的特性,会计审计工作在展开过程中受到利益的约束和权力效力的制约,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也就难以对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会计审计工作形同虚设。

其次,会计审计工作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会计审计工作在本质上是要促进企业的审计人员自觉地履行自身的职责,遵守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使得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但是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在运用会计审计工作时却对会计审计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得会计审计工作在应用的时候出现差异和分歧。国家要求会计审计在工作中将重点放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之上,防止企业出现舞弊或者重大舞弊现象,侧重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而企业更多的是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做出综合性的谋划和建议,侧重于会计审计决策作用的发挥。在有限的人力和时间范围内,对会计审计工作侧重点的要求不同必然导致程序和实践的冲突,使得会计审计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最后,企业和单位的领导对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视明显不足,对会计审计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计审计工作的专业素质不高,在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时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2.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我国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定位不明确。绝大多数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单独地将会计核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将会计核算工作和其他审计工作融合到一起进行,会计核算界限不清晰,财务会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财务会计人员在自身的专业素养、工作精力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中一直处于被动和消极状态。

其次,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作保障。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往往手动管理层的行政指导,在企业中是上下级的关系,这就出现了管理层干预财务核算监督职能发挥的弊端,导致了我国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保障,企业内部经济腐败现象严重。

最后,我国的企业在安排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缺乏统一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在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属于被动工作,是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展开的,而会计核算和审计的战略引导和规划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展现。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失真情况严重,存在很多人为的目的性操作。

篇8

国内很多开展国际化会计审计教学模式的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校教师存在语言和从业经验的问题,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团队。要么直接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教师,要么从直接聘用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来进行。不管是哪种方式引进的教师,都存在着教学人员流动性大的缺陷。“外来的和尚”在这里出现了水土不服,也不一定好念经。从国外高校或联合办学的机构以交流的形式引入的教师,由于语言不通,也不熟悉我国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一时很难上手,等师生彼此相互熟悉了,一学期也结束了,教师的任期也到了,下学期学生又要面临新的教师开始新的磨合。而有国际化业务背景的社会人员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实践经验为背景,讲授方式常常是跳跃性的,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铺垫,讲课方式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缺少自己的教学团队,也加大了学校的资金负担。

(二)国内外会计准则与制度变更频繁

导致教学滞后目前会计审计准则变更频繁,在各国范围内也开始向单一的会计准则趋同,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其终将会成为全球统一的公认会计审计准则。就目前的国内办学来看,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偏重对准则理论的解释的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实践教材总结经典案例和对学生进行的有启发性的练习。在会计审计准则趋同日益白热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即使出版了既总结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能使其适应国内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资料,也往往因为一本资料从编写到完成印刷所花费时间太长,致使相关内容要么过时要么过于陈旧的现象频频出现,很难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

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学生教师要过语言关,学生要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对同一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和处理背景,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使得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实务教学往往关注的太少。如学生不能独自完成对外币真假的识别活动,对国内外发票无法进行真伪的分辨,金额填写不够规范,点钞验钞的训练课时不足等,这些累积效应导致学生一旦被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开展工作,就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而又由于过于偏重理论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往往缺乏对会计审计知识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四)教学方式仍比较传统

国内高校在会计审计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诸如对案例进行分析、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已经编入了教学计划,但却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完善的标准,老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结果、课时进度,自主灵活安排,一旦教学时间不充裕或不够就直接删减教学内容。相对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近几年虽然在国内逐渐开始推广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由于知识点已经被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详细讲解,在相关书籍阅读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硬性要求,学生只要完成了课下对教材的阅读,捋顺教师课堂上所讲授过的知识点,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教学方式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非常不利的,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眼界过浅,动手能力不强、自学能力不足,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考核方式单一

重理论不重视综合素质多数情况下我国高校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时,给出的平时成绩时习惯于考虑学生的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等,在期末总评成绩时尽管也考虑到了平时的考核,但远远达不到能引起学生重视的程度。因为教学内容多、庞杂且有一定难度,期末考试所考察的题目对具体内容的考查过于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被忽视掉或压根就没考虑,教师还需要就试卷内容提供完备的标准答案,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空间非常之有限。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既没有足够的压力,又缺乏足够动力去主动完成学习和思考,对其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二、加强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成立会计实践教学

团队与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一支拥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对从事会计审计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要具备最新会计审计专业理论知识,其应尽可能的丰富,对国内外会计审计准则到做到烂熟于心,具备某些会计审计学科方面较高的学术造诣;其二是英语表达能力流畅自然,会计审计行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国内外的执行环境,这对于把会计审计教育提高到国际化进程的高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教学能力强,尊重教学规律,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是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外语的运用能力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外语并不是万能的,但不懂外语却是致命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些人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也能把国际商务做得初见成效,但这样的人并不多。另外,我们应该知道国际化人才并不是唯外语人才,二者是不能等同的,不是所有外语专业的人都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或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潜在对象。实际上,高校培养的应是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计审计人员,简称为“懂技术、会外语、能交流”。在此基础上,引用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直接用外文教材学习,双语教学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快速且透彻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兴趣。如清华大学1994年就将CGA教材融入国际会计系本科教育体系,缩短学生掌握国外先进、前沿知识理论的时间。

(三)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和社会实践

1.开展种类繁多的校内实训。比如:(1)对常见的国际货币和汇率能熟练掌握,具备识别各种货币真伪的能力;(2)能辨别各种票据的真伪,尤其是发票的真伪;(3)掌握相关税法,具备纳税筹划能力;(4)掌握五大审计循环与内部控制审计。

2.到实习基地进行社会实践。目前会计审计专业的实习基地还主要集中在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年年末和下一年年初,事务所都能为高校学生提供大量的岗位实习。在实习岗位上,更方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及审计工作的作用,更深层次的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对现行的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从理论升华到实践,同时对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颇多帮助。

3.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感受真实的执业环境和操作流程,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学校学到的会计审计理论与模拟实践的教学知识,并对自身实习情况进行总结,以实习报告或毕业实习论文的形式呈现,把理论与实际操作、实践教学与实践实习强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四)教学为辅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全部进行深入挖掘,应将重点转而放到讲解重点、难点和专题的框架结构上。这样学生要想充分掌握这些内容,除了认真阅读了解课本内容外,必须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完成教师课上要求阅读的参考书目。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翻阅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报纸、杂志,来拓宽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结构,防止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轨。如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按能力分组进行,选择热点问题或某篇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报刊报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发表各自的看法,组与组之间就各自看法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辅导课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篇9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而非报表以外的因素,并以此作为是否投资的依据。因此,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就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宇通客车虚减资产、负债各1.35亿元,河南华为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证监会给予警告处罚并罚款30万元。华为会计师事务所上诉,申辩自己不应承担审计责任,不应受到法律制裁,并声称未发现错弊是因为被审计单位与银行做了手脚,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全部责任。不管该案的判决结果如何,从中可看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注册会计师都在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其实,审计责任不能替代会计责任,同样会计责任也不能替代、减免审计责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时,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同在。

一、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社会公众的认识误区

会计信息的编报日益复杂以及会计信息的常常失真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完全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会计报表里有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未发现,就肯定会给报表的使用者带来损失。此时,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往往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为一谈,并且认为审计过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就是会计报表质量的当然保证人,注册会计师即要承担会计责任同时又要承担审计责任。从目前发生的诉讼案件来看,会计报表的使用者都是控告注册会计师,而很少有控告造假的被审计单位。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认识误区

由于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件的增多,注册会计师总是过分强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从而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审计责任。

(三)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识误区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认为会计报表经过审计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就意味着会计报表经过了注册会计师的确认,一旦已审计过的会计报表被发现还存在重大错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常常以会计报表经过审计为借口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会计责任,而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二、存在认识误区的原因

(一)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不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会计和审计职业在目标上存在关联性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不能区分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它们都以会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凭证、账簿等)作为工作对象。区别在于,会计强调收集和加工满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审计则强调监督和鉴定被审计单位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以便为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提供依据。这两者的基本目标一致,即都是为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正是审计与会计目标的关联性使得那些使用错误的会计信息而造成了决策失误的使用者,很难分辨这是属于审计责任还是属于会计责任。此外,会计造假以后,企业往往会陷入破产的境地,会计报表使用者也难以追究其责任,因此只有让注册会计师承担全部责任。

注册会计师充分履行审计责任,能帮助和促进被审计单位充分履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充分履行其审计责任,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会计报表里存在的重大错报和未披露事项调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和披露,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出具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这样可以使被审计单位重视其会计责任,帮助和促使其充分履行会计责任。所以当审计责任未充分履行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便认为注册会计师既承担会计责任又承担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遇到的法律诉讼源于社会公众对该行业的过高期望,这种期望又源自社会公众不了解审计活动的特性以及不了解在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双方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审计失败案例的增加,对注册会计师惩罚力度的加大,但对于造假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远不及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会计造假只需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二)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履行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履行审计责任,甚至参与造假,导致审计失败,又不愿承担审计责任,而过分强调会计责任。

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签发的是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这三种意见类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不会追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的,当然也不会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会计责任。但如果签发的是无保留意见而会计报表里又存在重大错报,就表明审计失败了。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在于:不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这一专业标准;部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高和业务能力不强。由于会计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如果没有足够的审计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会计信息里存在的重大错报有时很难发现;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少数注册会计师缺乏诚信的职业道德也是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处罚力度的加剧,因此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尽可能的推卸自身承担的审计责任,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三、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理解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应让社会公众对审计活动的局限性和审计职责有基本的了解,让报表使用人理解并接受审计意见只能合理确信而非绝对保证,当出现审计失败时应正确认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更多的承担起宣传与沟通的职责。特别是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理解。

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充分利用财经信息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责任内容不同。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负有的会计责任包括: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合法性。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应尽的义务,是审计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负责。其次,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是会计报表质量的保证人,而审计责任的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再次,所适用的法律不同。不充分履行会计责任,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按照《会计法》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充分履行审计责任导致审计失败则按照《注册会计师法》承担法律责任。无论管理当局的会计报表是否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会计报表的质量永远由编制者负责。当审计失败出现时,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同在。

(二)完善相关法律

把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明确写进《注册会计师法》。

(三)注册会计师要诚信执业

1、坚持诚实守信,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原则。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的资本就是自身的诚信。诚信具体体现为在执业时保持独立的、客观的态度、公正的立场这三个基本原则。

2、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这一专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虽然司法界和审计界在对审计准则的地位的认识上仍存在分歧,但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审计案件,大都是由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遵守审计准则要求造成的。注册会计师只有严格遵守专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审计失败。

3、重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提高其业务素质。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系统、正规、制度化的职业后续教育,才能确保执业所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当重视并加强后续教育学习,规范注册会计师接受后续教育的方式和时间要求。

4、当审计失败案例发生时,会计行业监管部门既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同时也应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者的处罚力度。让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分别承担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并受到法律的制裁。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价格体系也日趋成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一些价格信息成为决定公允价值的主要参考,这部分的信息较为容易的获取。然而公允价值本身具有的可协商性成为审计实务工作最大的难点,成为制约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发展的拦路虎。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对于信奉市场的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我国市场还依旧比较年轻,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这样对于审计实务工作获取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由于市场的特性,公允价值信息是作为大企业交易工作的隐秘,难以形成透明的公允价值体系,同时我国公允价值交易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的审计实务工作质量的降低,为审计评估工作带来了难度。2、公允价值审计时间和成本更高在上文提到了公允价值信息获取困难,而目前市场没有一个较为简易确定公允价值信息的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的特点来看,其价值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预估性。因此,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确定一个较为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及其合理性,严重耽误了审计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审计,只是凭借工作人员自身是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的,需要采取专家会议法来进行协同工作。这种种的因素,必然会导致审计实务工作时间的增加和成本投入的提高。

3、公允价值的应用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的灵活性与可协商性,其应用将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评估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风险进行分析,而这具有工作人员的主观性,也容易造成一定的风险,对此,审计人员必须保持时刻的警惕,设计合理的方案进行风险的规避。除此之外,在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工作中,不可避免需要采用专家会议法来进行协同工作,因此,与会专家的职业能力及其通过会议所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否能够直接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去还尚未得到保证,依旧需要对此进行取证。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成本审计来说,这明显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成本投入的提高,然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审计机构来说,他们必须要考虑成本的问题,在减少成本的工程中,无形的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提高。

4、公允价值的应用对技术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公允价格是属于一种隐私性的信息,影响企业之间价格的竞争,因此,对企业公允价值的取得也成为了一大难点。因此,对于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工作人员来说,就需要他们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自2006年起,国际权威机构就表明,目前阶段审计工作人员们的专业能力还不过硬,随着市场的发展,注会们的脚步或许会被市场远远甩开。对于当期阶段的大多数注会们来说,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在价值预估方面的深造,因此,这就要求了注会们需要增强此类信息上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步伐。对此,注会们需要早做准备,固守陈旧只会被市场所淘汰。

二、关于促进公允价值审计工作发展的方案

从之前的信息我们就已经了解到,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工作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公允价值审计实务工作的要求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其完善。

1.确定一个被企业所接受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