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23:45: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入学教育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首先,校长代表校领导和老师向新生表示了欢迎,同时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及校园文化,并对同学们的初中学习生活提出三点建议,要求同学们要为三年的初中生活作一个计划,然后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努力,不虚度青春时光。他希望同学们做到要尽快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做三好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务主任,对教务、学科设置、和学习方法等相关事宜作了详细的介绍。
接着,七年级新生代表发表了激情向上的讲话,代表全体新生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做个优秀的中学生,将来报效祖国。
最后,全体新生在会上进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
本次新生入学教育大会针对新生刚进初中时心理压力大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指导,给了新同学们满意的答案,赢得了新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通过这次新生入学教育大会,新生们对初中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同学们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思想道德培养目标对于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不免会感到各种迷茫和不适应,而入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且指导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及时的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比较强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外界的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他们对价值的判断。所以除了学习目标,及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自身思想道德培养目标,这也是大学生最终取得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完整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的共同努力,而高校也就成为了培育主体力量之一。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可以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系更加完备。
(三)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使其从精神层面及早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督促其尽早进入状态,为其注入前进动力,鼓励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早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报效祖国。
(四)有助于丰富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一般包括校史教育、校规校纪教育、院系专业简介、就业方向介绍、安全意识教育等,其中虽然穿插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无论在教育深度还是针对性上都有所欠缺。在此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入学教育的深刻性、巩固入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五)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提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最主要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修养的全面提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达到认同和践行的目的。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由几门课程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其开展方式依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在思政课堂外开展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整合资源,构建入学教育综合体系,扩大教育者主体范围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工作专门负责人员,也不能依靠单个或几个部门来完成,而应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只有各部门分工合作,各自发挥优势,才能将新生入学教育资源完美整合,为其构建一个入学教育综合体系。在此前提下,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的融入入学教育中。同时,要扩大入学教育者主体范围,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应积极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者队伍中来。如:邀请学校里德高望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为新生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用自身爱岗敬业、爱国为民的精神感染新同学;由充满活力、极具创新意识的年轻教师向同学们讲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感受,以此拉近师生距离;邀请教职工和学生中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为同学们讲述自己的先进事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新同学,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由老生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作为老生代表,与新生进行交流,鼓励新同学在大学生活中勤奋进取,努力提高自身全面素质;挖掘新生中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典型,为其他新同学树立榜样;邀请在社会各行各业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回校为新同学介绍其职业生涯和拼搏经历,激励新同学及早树立目标,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等。以上所列无疑都可以成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充实入学教育内容要在高校入学教育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一定要创新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新同学参与实践的途径,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开展丰富的活动。如将大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目充实到校级和院级的迎新晚会中,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同学们认识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拍摄校园宣传片、将校园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排成舞台剧或者微电影,组织新同学们观看,用艺术形式增强入学教育的生动性;组织新生摄影大赛,鼓励新生用镜头去捕捉校园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瞬间等。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入学教育。新媒体本就具备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加之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新媒体的青睐和广泛使用,利用新媒体对新生开展教育无疑成为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途径。如鼓励新生主动浏览校园网、利用微信朋友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等。最后,鼓励新生开展自我教育。教育想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外部教育和被教育者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鼓励新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觉内化为行动。
(三)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新生入学首先接触并感受到的就是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想要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一定要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既能增强入学教育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又能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又要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文化方面,可以通过校史馆、校园精神文化园、校园雕塑等人文景观的建设来表现大学精神和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等。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要能体现高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又要能展示出高校师生拼搏向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也要成为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主要可以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来实现。在此前提下,使入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合力,大学新生才能在入学初始阶段就充分感知到高校的魅力所在,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四)延长入学教育的持续时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入学教育都会集中在新生入学后一到两周之内进行,持续时间少则三四天,多则半个月。这种集中式、短暂式的入学教育虽对学生有一定帮助,但学生很难在几天之内真正理解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在此前提下,在入学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那么教育效果也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必须适当延长入学教育的时间,增强入学教育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具体来说,入学教育应该贯穿大一上学期或者整个学年。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到入学一个月的期间内,以较高的频率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形式以集体教育为主。从入学第二个月到第一学期结束,从学校到学院到各专业班级,应针对新生入学后遇到的问题,结合新生入学后的表现,对其开展专题式教育活动。该类活动既可以是针对全体学生,也可以是针对特定群体或个别学生,开展的频率依据新生的需要和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而定。而在整个持续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同学们及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和入学教育做到相辅相成,帮助新同学顺利完成人生新阶段的角色转变。
(五)广泛征集学生意见,注重入学教育效果总结和反馈为了了解新同学的心理,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在入学教育之前、之中、之后都应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尤其注重入学教育效果的调查和总结反馈,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具有针对性,能够为同学们所喜欢和接受,那么融入入学教育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能够更具实效的进行。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教育正式开始之前,高校可以以问卷调查或者座谈聊天等方式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以求了解新同学们感兴趣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以此作为确定入学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重要参考。在入学教育活动进行中,活动开展者和学生管理人员也要适时和新生进行交流,以求对教育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的掌控,并争取做到据此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及时调整,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在入学教育阶段性的结束之后,以交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再次广泛征集同学们对教育效果的反馈,以此作为参考来检验入学教育效果,同时对入学教育进行总结,以此为依据,在今后的入学教育中做到扬长避短,提高整体的针对性。
何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特点,针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学习适应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和心理适应教育。而目前国外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则普遍被描述和概括为帮助新生从中学生过渡到大学生以及在大学成功学习的策略、战略、课程和服务等。[1]笔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年开展的一系列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既是大学的适应教育,也是大学的开端教育,更是未来一生的基调教育。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只有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使工科大学生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帮助他们打牢专业基础,积极投身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起步较晚,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成长引导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在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完善、优化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增强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大都集中于开学的头两个月,通过军事训练、集中讲授、提问解答、团会班会等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课程、学习纪律、环境适应、安全稳定等内容的教育,对新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很好的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教育目标不明晰,教育手段较单一,教育者范围较窄等原因,导致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没有对工科大学生大学的开端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以江苏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入学教育效果评价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的学生对入学教育非常满意,32%认为满意,56%对入学教育不满意,认为入学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认为入学教育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内容过于单调,缺乏针对性,仅限于规章制度的学习、专业介绍、学籍管理等,入学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指导;57%的学生认为,在入学教育期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2]
二、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重过程轻结果,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对入学教育的目标缺乏深入的思考,仅仅将其当做大学的适应教育,缺乏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入学教育只是简单复制现有模式,看似大张旗鼓,实际上只是片面强调入学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了入学教育对大学生的长期效应。
(二)形式内容较单调,缺乏启发性
当前高校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与课程介绍、大学生活适应、心理状况排查等,形式主要为军事训练、集中讲授、会后问答等,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介绍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缺乏启发性,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效果不理想。
(三)未能体现工科学生特质,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未对教育对象开展充分调研与分析,不同学科的入学教育都大同小异,出现教育对象泛化现象,学科区分不明显,没有针对性,导致入学教育仅仅是传递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内容,而不是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和热切需求的内容。特别是针对工科生学业压力大、家庭情况相对困难、思维相对不够活跃等特点,入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体现。
(四)实施者较单一,未实现全员育人
在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仅仅被认为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庭未发挥相应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工科专业来说,教师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结合起来。工科大学生入校后,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如果能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入学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五)持续时间较短暂,系统不严谨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开学后的头两个月,入学教育以点状分散于各个时间段,没有形成严谨的入学教育系统;入学教育与之后的大学教育的衔接不够,导致入学教育对大学生活、职业生涯的影响甚微。
三、提高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把握90后工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规律
工科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更重,想象力、活跃度和发散性相对较弱,男女比例较不平衡,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家庭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这些都是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90后的工科大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思维越来越活跃、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等。因此,只有把握好90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大学适应、思维创新、自强自立、安全意识、人际交往、基本礼仪、性别观念、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入学教育,探索并掌握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保证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明确入学教育目标,做好入学教育规划
目标是入学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只有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入学教育的模式、内容、形式等,做到过程、结果两手抓,既保证了过程的精彩,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活动而言,入学教育这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养成”,[3]也不仅是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大学情况、掌握相关知识、适应大学生活,而应是帮助工科大学生全身心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明确大学四年甚至整个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储备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和素质。换句话说,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唤醒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和成长。正如作家秦文君所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以此为目标,做好入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规划,进而改革入学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让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大学生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
(三)丰富内容,健全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工科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集中讲授等方式开展,理论性较强、互动性缺乏,效果不甚理想。新时期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与民族历史、时事政治、校史校情、大学生的专业、大学生的未来梦想等相结合,增加大学生的体验和互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实现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二要重视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认知教育应包括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入门教育中,由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专业介绍,并通过参观、实践的方式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和用途,使新生们对所学专业有总体的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则帮助大学生们做好职业定位,一步步明确未来发展路径。职业道德教育则应通过观摩、体验、警示等方式,使大学生严格遵守道德准则,自觉担负社会道德责任与义务。[4]三要重视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首先便是法治意识教育和规范意识教育。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不够,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法治意识教育,通过集中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校纪校规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拓展载体、丰富形式,除讲授、考试等方式外,增加游戏、竞赛、案例分析、情景演绎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活学活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的效果。入学教育中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仍然存在随地吐痰、粗话脏话、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不文明现象。因此,在入学教育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生活引导等工作,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新形势下,基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还要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社会态度和爱国方式。四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通过制定制度、军事训练、体育活动、发动倡导等方式督促大学生们勤于锻炼,响应团中央的“三走”活动号召,引导工科大学生们练就强健体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则通过团体辅导员、谈话谈心、举办活动等方式引导工科大学生学会合理释压,保持积极、乐观。对于入学心理普查中发现并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建立档案,长期跟踪,及时干预。五是要开展自强自立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工科大学生更为内向、简单,家庭经济困难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自强自立教育的内容,引导工科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励志奋斗,顺利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过渡。在自强自立教育中,可以树立自强自立的典型,形成示范,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营造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对自己负责的积极氛围。
(四)改革入学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入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靠辅导员、班级导师、学生干部等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将入学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5]身处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的教职工,同样肩负育人职责,把日常管理与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家庭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建立政工干部、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学生家长“六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入学教育不应仅限于开学后的两个月,而应持续整个大学一年级,分阶段按任务进行,并与随后的大学教育相衔接,使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大一整学年全过程育人体系。入学教育还可以引入选课机制,将其设定为必修课程,计入工作量,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在入学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等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6]
(五)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考核机制,保障教育收获实效
首先,应设定入学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将入学教育的效果量化,教育对象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可通过问卷、评分、后期追踪等方式,评估入学教育的效果;最后,还要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方案,督促实施落实,保证入学教育真正收获实效。
四、结语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正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入学教育对象特点,找准突破点,采取措施,重视反馈,使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落到实处、凸显成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阴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2]姜宇,曲云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6).
[3]魏丹.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功能和实践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徐国峰,潘俊波.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遭受来自社会多元思潮以及就业、生活上的诸多压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巨大困扰。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不断积累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很容易因承受能力不足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身心健康遭受重大危害,对校园的和谐稳定也十分不利。近年来,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从入学教育课程化入手,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置到新生阶段,以课程化的长期干预,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压力,以更好地投身于大学生活。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难度较大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心理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家庭环境和生理遗传因素外,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理危机会随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出现相应变化,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解,但存在反复的可能,一些自我调节能力不佳的学生甚至会出现恶性循环。心理危机相对隐蔽,旁人很难直接发现并判断,心理患者自身也可能意识不到心理危机的存在。部分大学生即便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讳疾忌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告知周围的人或积极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巨大困难。
(二)学生及其家属对问医就诊存在抵触情绪
虽然心理问题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但相应的治疗机构仍不够专业,数量方面也亟待增加。就高等院校来说,很多不具备心理疾病诊断资质,心理疾病患者只能从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方面寻求治疗和帮助。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属受到传统和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心理问题并不属于疾病,将其划归到精神疾病又惧于来自社会和周围的压力,往往对就诊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仍在成长期,在思想上仍不成熟,慢慢会自然变好。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忌讳去精神机构进行治疗,而是采取封建迷信等错误方法来解决,不仅延误治疗,还可能让孩子遭受进一步的心理伤害。
(三)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
心理危机相对严重的学生,存在着自残、自杀等倾向,对于这类学生高校往往以劝返作为处置措施,让学生暂时休学,前往专业的治疗机构接受治疗和帮助,待治疗完成再决定是否返校完成学业。实际上,许多存在相应问题的学生均有着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家里本来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劝返往往难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尤其对于生理性遗传疾病来说,患病学生的家长也多需要照顾,将学生劝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甚至可能使其走到更为艰难的地步。对心理危机严重的学生处置困难,是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面临的巨大难题。
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专门的入学前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对今后需要学习到的知识和课程以及接受的教育内容提前传达,让新生有更加充分的准备走完过渡期。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国防国情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学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等,教育的形式包括军训、讲座、班会和主题活动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内容的入学教育也更多地进入到高校。从表面上来看,入学教育有着多种载体和多元内容,但实际的教育存在学时不足、教育方式枯燥乏味、教育评价不成体系等缺限。入学教育多为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不能真正地给大学新生提供充分的帮助。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建构科学的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入学教育教学方式,打造科学的绩效评价办法,能够提高入学教育效果,为新生提供切实的帮助,让大学新生对于大学阶段可能要面临的困难和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提前的、清晰的了解,帮助其做好提前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能避免问题的挤压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
(一)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落实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首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以系统化的入学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专业的教育指导,获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避免知识传授式的设计方案,而是注重课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包括校园知识、安全知识和生活常识等,以情感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方式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避免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帮助者,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性。新生初来乍到,难免存在焦虑和恐慌,缺乏目的和方向,通过入学教育课程,由教师发现问题、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此外,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应将重心落在预防上。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全体学生,不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患病学生的专门教育,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提升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消解能力。为此,高校应创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为每位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帮助外,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窗口,让学生获得及时的帮助。同时,还应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趣味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入学教育课程设计,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其中,打造相应的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应落实到两个层面,即理论基础层面和方法技术层面。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宗旨,明确课程的教育目标,进而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开展方式;方法技术层面则是设计课程组织结构与形式,除了确定课程目标外,还要对课程学时、课程具体内容、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选择与确定。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体系应以相应的课程设计为依据,确定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体系。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当前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实际需求,做好学时、内容与评价方式等的设计与落实。同时,通过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小组,打造以班级、院系和学校为一体的三级联动机制,做好新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首先,各班级成立心理小组,由学校组织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向院系汇报。院系则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若心理危机相对严重,则应进一步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由学校判断危机状态,指导进一步的工作,如,及时进行转介,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产生积极作用。
(三)加大与专业精神机构的合作力度,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过渡,熟悉学校里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白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新生在其大学生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努力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环,更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在与大学新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和对当前高校实行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统筹安排,从而提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2]。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针对当前形势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以下探讨:
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主要分为: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诚信感恩教育10个板块组成。
1.1校史校情教育
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使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和进步,促使大学新生对学校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2校规校纪教育
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使大学新生明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格要求自己。
1.3学生安全教育
开展学生安全教育,针对学校及周围复杂的社会环境,提高大学新生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谨防盗窃、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对大学新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1.4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健康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主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新生进行讲授和疏导。
1.5专业学习教育
开展专业学习教育,举行师生专业交流会,专家、校友报告会,使大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研究目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所认识和了解;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班主任,帮助大学新生早日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1.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可以组织到相关公司参观实习,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所需素质,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前期的准备工作。
1.7国防教育
开展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大学新生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生活习惯。
1.8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新生找到其大学生涯的目标和动力。
1.9集体观念教育
开展集体观念和诚信感恩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确立健康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依赖性强、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的大学新生尽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之中,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10诚信感恩教育
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培养大学新生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宝贵品德,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信待人、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整体部署,考虑长远,整合利用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各学院的优势;还应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贯穿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年,而不是只在开学后的一到两个星期集中开展,并且做到及时总结经验,与时俱进;更应与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不能只流于表面,而应当深入的、细致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新生遇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和辅导,做到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不断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总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好规划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引导。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需要全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长期不懈的思考、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入学教育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课程设计是否科学,方式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当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不高。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方法与新生的基本特征和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引入体验式教学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当代大学新生基本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选择。这种多元化选择,反映在当代大学新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在思想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新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新生富于时代气息,习惯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他们的眼界开阔,思想表现出超龄的成熟,能教快地接受各种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个性独立有主见;在心理方面,当代大学新生出生在经济飞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成为国策的时期,所受到的关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人,却较少有独自面对困难的经历。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独立学院,许多学生心理上存在着高考失利的阴影,挫折感强,思想萎靡,生活懒散;在生活方面,当代大学新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不做家务。进入大学后,他们住校学习、生活,面对学校简单的饭菜,简陋的住宿条件,面对陌生同学习惯的差异,他们很难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吃不好,睡不好,不会与同学相处;在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一部分新生因高考失利,产生厌学情绪;另一部分则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积极性不高。总之,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所授课程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
一般说来,大学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学习。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即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任务。学会做人,是要形成积极上进的做人准则。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做人的重要性,不断地学习做人的方法和道理;学会做事,既包括完成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学业,还包括完成其它公益事项。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要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奉献精神;学会与他人相处,是指培养处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处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只有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的哲学,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学习,是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在入学教育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要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学会制定学习计划,讲究学习方法,及时总结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引入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目前,不少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容易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采取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或把既定的知识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口头讲述给新生,或以规章制度汇编等文本的形式分发给新生,片面强调新生的知识识记,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造成了学生对入学教育的怀疑、厌恶等逆反心理。由于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不能及时调整和补充教育内容,不利于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学方式。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式的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经验,形成行动策略,并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中体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不仅包括了把具体观察和反思综合起来的个人体验,也包含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这种教学方式一旦被引入到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1.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更好地推进新生教育。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讲究记忆,以接受知识为导向;而体验教学则强调感受,讲究领悟,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体验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体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使新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培养新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新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2.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验教学中,教师借助活动引发新生的兴趣、注意和思考,使新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进而对其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体验教学可以在引导新生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激发其潜能,让其在体验中开拓思维,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新生还可以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点,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在体验中学会判断,形成坚韧自信、真诚合作、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3.加快学生素质养成,提高育人成效。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较短,注重从“面”和“方向”上对新生的指引,要求新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接触知识理解、融通和内化,强调素质的养成。体验式教学适应了这种要求,在新生入学教育的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认知系统的参与,也有非认知系统的参与,往往将蕴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内心深处,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使知识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使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四、大学生入学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式教学
2007年7月,广东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训中心在广东省第20期思想政治骨干培训班上,首次开设团队拓展训练课程,由此揭开了体验式教学纳入广东省大学生入学教育的新篇章。从2008年9月开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每年都将素质拓展训练写入新生入学教育计划,着力试行体验式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体验式教育不仅仅是强调“在做中学”,它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心认知情感共鸣。交流与互动是体验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它对培养新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和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等都大有裨益。在城市学院,从事体验式教学的老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关注开始,逐渐了解和掌握应用体验教学的基本技巧和技能。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将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与丰富的新生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体验”和“先行后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入到角色体验中来,在游戏活动后,老师们引导新生深入挖掘活动的内涵,将活动带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老师们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特别设计的游戏项目,在个人和团队经历了一番思考和挑战之后,把个人和团队的感悟一起讨论分享,把这些从“体验”中得来的认识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将培训中的情景与学习、工作目标相联系,最终达到激发新生个体潜能、锤炼团队整体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英]柯林・比尔德,约翰・威尔逊.体验式学习的力量[M].黄荣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3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48-02
Abstract:College life and high school are quite different, how to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university,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university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in view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niversity and high school , and thus lead to the adaptability problem in freshmen enrolled in recent years, put forward to construct efficient perfect system of college freshmen entrance education, aims to help new students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ity to adapt to college life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entrence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learning;adaptive education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90后学生思想特征以及国内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学习特点的显著不同,给入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目前,各个高校非常注重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但大部分研究是从90后思想特征出发,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新生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很多内容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晚开始早结束。如何依据大学与中小学学习的不同特点以及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构建完善的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创新方法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患者,其要求更为严格。
1 新时期大学学习特点
大学学习与以往任何学习阶段相比更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首先,高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大学学习的专业性强,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其次,高中学习知识比较单一,而大学学习范围广;再次,高中学习与大学学习模式不同,高中授课比较精细,老师讲解详细并且安排练习多,大学授课速度快,内容庞大并且安排练习少,主要以自学为主;最后,高中学习则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进行的,高中是被迫的灌输式学习,而大学是自主性的学习,家长和老师不会干涉太多。由于这些不同,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后就会面临一个适应调整再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严重的适应性问题,有的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大学学业,有的学生心理出现疾病,有自杀或伤他的危险,也有部分高中优秀的学生退步大,出现严重挂科等现象。
2 新生遇到的适应性问题
国内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显著的不同,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遇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轻微的出现厌学、翘课等现象,严重的放弃学业,特别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自残,伤他。依据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以及钻研相关的文献著作,总结起来共有六大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2.1 新生社会经验少,容易受到社会各种势力渗透
网络时代的今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西方资本主义以及亚洲部分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西方具有欺骗性的渗透、价值观多元化、行为选择现实化以及科学主义的泛滥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时很少接受专业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且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这样的情况下新生很容易受到各种势力渗透,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2.2 新生普遍存在迷茫,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教学模式,对于专业了解不够,缺乏学习动力
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小学差异较大,高中学习理论基础,而大学更加注重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并且高中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经过激烈的竞争来到大学后会出现放松,突然缺乏学习动力。根据这种现状,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必不可少。
2.3 新生适应能力差,对于陌生的环境出现适应不良
中小学的学生在父母的呵护及老师的关怀下学习生活,而大学时全国各地的学生,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异地求学,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引导不到位,这些学生会逃避现实生活坏境。
2.4 新生心理开始变得比较复杂
中学时代学生的心理由于受到干扰少而比较稳定,而大学时期影响新生心理的因素发杂多变。学习状态,感情问题,交际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家庭情况都会影响到新生心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引导新生应对这些变化显得非常重要。
2.5 新生宿舍适应不良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每个宿舍同学的生活习惯差异较大,近年来宿舍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解决宿舍适应性不良,将宿舍适应性教育纳入入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2.6 困难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据统计,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出现适应性问题。这些学生来到大学后容易迷失自己,出现迷茫,自卑等心理状况,从生活实际出发,对他们提供一定的资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经济困难,引导其自强不息,建立正确的生活学习观,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3 构建完善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针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突出重点,创新方法,构建完善的入学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与国防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校史校情院史院情及班团组织建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宿舍适应性教育、资助助学教育等,整合学校各个部门,以政工干部及专业老师为主要骨干,以团学为依托,构建完善接地气的入学教育体系。
3.1 理想信念教育与国防教育
从当前国际形势与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想现状出发,通过班团组织建设、思想理论讲座、形势与政策课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探讨与看法引导等,加强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养成大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加强对新生的国防教育,通过一系列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深爱国主义情怀,抵制各种不正思想的渗透。
3.2 校规校纪院史院情教育
安排校规校纪院史院情教育,带新生参观学校学院,重点参观一些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学校图书馆,为新生讲解学校学院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目前的特色及著名校友,为新生讲解校规校纪,学习《大学生学生手册》及《大学生行为准则》,增强学生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斗志,巩固新生爱校荣校情怀。
3.3 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与中学学习内容及方式千差万别,大部分新生对所报专业不了解,对人生没有规划,入学后人云亦云,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通过开设专业介绍会,邀请专业各方向学科责任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向新生介绍专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就业情况,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依托团学组织,通过新老生交流会、直系师兄弟交流会、校友新生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交流,增加新生学习的技巧性方法性。邀请职业规划师开设讲座,对其在学习发展、素质拓展、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3.4 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
从近几年新生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心理普查、健康知识讲座及新生心理健康课,帮助新生了解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深刻了解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强化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追求。同时邀请安全领域专家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保证新生在生命、财产等方面安全非常重要。
3.5 宿舍适应性教育
大学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阵地,宿舍和谐安全一直是学生工作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举办宿舍评比,宿舍篮球赛及文明宿舍月等活动,加强舍友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他们之间的友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6 贫困生资助助学教育
贫困生适应性教育是近年来入学教育缺少重视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贫困生遇到的适应性问题非常多,主要原因在于其特殊的思想心理特征。为贫困新生设立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及企业助学金,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解决贫困生上学资金的问题,同时专门为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自强不息。
构建完善的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体系,帮助大学新生解决目前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关键在于:(1)创新入学教育方式,改变以往讲座开会的入学教育模式,入学教育形式多样化;(2)构建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入学教育教师队伍;(3)注重招生阶段的宣传,让报考学生在入学前就对大学生活及所学专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综合以上六个方面,将入学教育贯穿整个大一学年度;(4)将新生入学教育贯彻大一整个学年,重视每个阶段的主题教育;(5)注重归属感与生活环境适应性引导,一定尽快让学生熟悉学校坏境,找到归属感。
依据大学学习特点,总结因此导致的适应性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内容重点抓,将入学教育每个内容落到实处,并且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林海,龚放.大学学习方法研究:缘起、观点及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2):58-66.
[2] 万忠伦.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6,12(2):48-50.
(一)环境适应性教育
大学环境是指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经济条件,按功能具体分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大学新生面临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特殊转变,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等要逐一适应,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气候变化和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也是大学新生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习环境主要指大学新生有新的任课教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设施等的差异对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生活环境变化是指大学生所处的高校环境的变化,具体包括远离父母、独立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娱乐环境是指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涵盖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设施、共同爱好的朋友或同学等。
(二)心理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主要是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大学新生遇到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主要是由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变化间接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变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优势弱化的落差会加剧大学新生心理的不适应感。在心理适应性教育中,学校举办的大型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等偏重理论知识,教育时间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大学新生难以消化和学习,不免加重心里负担。因为国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认为最需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缺乏专门的辅导,因此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则没有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
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历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形式单一,书山题海、责无旁贷,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大学的学习则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的自觉性、知识的广博性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于新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之初,大部分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然而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改变,便出现明显的差异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追求的“60分万岁”,导致平时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现象明显,最终导致学业吃紧,毕业一再延期。学霸一直奉行的“我有绩点4.0”,在专业化发展上目标明确,学习成绩优异,但各方面依然均衡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上述现象无不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学习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从远离长期生活的地方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不适应感油然而生,但是期交际范围较之前变得更加广泛,主要包含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朋关系、以及异性关系等几个方面。如何处理好各种人家关系是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因此,对大学新生加强人际关系适应教育不可忽视。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兴趣各异的同学走到同一个集体中,开始共同的学习和生活,难免产生矛盾。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良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院校入学教育时间短,强度大
根据调查表明,国内高校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多为一个星期左右,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集中而短暂,缺乏连续性,而在短暂的入学教育环节中,要安排学校开学典礼、学院开学典礼、新生体检、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讲座,教育形式缺少创新,教育内容枯板干燥。90后的大学生多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教育形式的要求较高,单一的讲座教育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回避的心理,教育效果欠佳。
(二)入学教育组织部门间缺少沟通,缺乏系统性
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计划和谋划,以辅导员为主的新生入学教育思想严重,入学教育讲一讲,校园看一看等走过场局面依然持续。入学教育应涵盖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学院等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以任务的方式下到各个学院,以辅导员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情况严重,在一周的时间里,安排涉及近十个单位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多以集体教育为主,较为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缺少个性化指导,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极少,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三)入学教育内容模式化,创新性不足
目前,国内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新生开学典礼、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在方式上采用传统集体讲座的形式,以至于台上天花乱缀,台下昏昏欲睡,重在教育的形式,走过程,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缺少创新。90后新生是一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他们大规模进入高校后,传统的入学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但国内入学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原来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四)入学教育考试走形式,缺少实际意义
国内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周结束后,都会安排相应的入学教育考试或总结,内容多以校规校纪、安全教育为主,但是很多学校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以降低难度,学生的通过率近乎100%。据调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情况,甚至有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处理结果尚不清楚。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以一周为时长,要先后参加近乎10场的讲座,同时预习200多页的学生手册,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一)入学教育时间长期化
国内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教育内容多、活动集中,时间紧,如此短的时间安排10多场讲座,学生参加每个讲座都是在赶场,会出现20分钟前在一个地点上心理健康讲座,20分钟后赶往另一地点参加安全教育讲座,造成学生身体疲惫,心里排斥的现象,因此入学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学生缺勤的现象。建议将入学教育周改为入学教育月,以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应作为辅助手段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应局限于任何一段时间。适应性教育应结合学校历史、学校环境、校规校纪进行宣传教育,使其真正适应大学生活,顺利渡过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期。专业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名师、名家、优秀校友大讲坛,提升新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愿景。
(二)入学教育组织专业化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阶段。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方案中,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教育时间和教育责任人,而不能将入学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的事务性工作,单纯辅导员、班主任等单独完成,组织若干场几百人的讲座就匆匆结束新生入学教育。因此,建议成立相关入学教育组织,专门负责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由学生处、教务处为主、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各学院组成专门团队,负责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提高入学教育的层次,增加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入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高等教育的节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入学教育的效果却令人担忧。
据一份针对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在茫然中度过了入学教育阶段,竟然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入学教育对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有较大帮助,[1]新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不适应并未真正消除,以致经常听到高年级学生“早知今日”的慨叹和悔恨。也有媒体曾经指出,当前的入学教育因为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而对新生的作用不大,并呼吁“入学教育莫成点缀”。[2]这种现象也早已引起了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普遍认为现有的入学教育在适应新生的实际需要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毋庸讳言,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低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高校入学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 对入学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认识不清晰
入学教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施入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入学教育的方向、内容和方法。[4]然而许多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入学教育目标,并且,入学教育做得怎么样在短期内或较长时间内都不易显现出来,造成了教育者对入学教育的目标和结果不够重视。
2、全员育人的教育格局尚未形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全盘考虑,总体部署,必须依靠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入学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新生入学教育往往全部交给了学生工作者,本来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应从各个角度进行的入学教育工作,却成了辅导员唱“独角戏”,导致入学教育效果不理想。
3、入学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90后”大学新生走入校园,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新特点使得延续多年的教育内容与新生的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长于网络时代,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关注焦点和面临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对象已发生改变,但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过去的状态,未能充分认识和考虑这一新群体的发展要求和群体差异,在如何认识大学、适应大学方面缺乏具体和感性的指导,不能深入学生内心,给新生们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内容缺乏明显的针对性。
4、入学教育形式缺乏互动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主要采用集体式“我说你听”的传统方式,对新生进行“填鸭式”的单项灌输,这种教育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整个教育过程新生只是被动机械的接受,缺乏教育者与新生的双向交流,教育者很难了解新生的实际想法,从而不能充分满足新生的心理需求,使入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5]
5、入学教育时间短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入学第一周,有的高校由于教学环节安排紧张,还会在第一周安排军训,这样入学教育只能穿行,时间很短,使得大容量的、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信息在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并且由于时间跨度短,许多内容只能浅尝辄止。入学第一周真正的学习尚未开始,许多问题没有暴露,许多事情没有涉及,许多教育内容新生很难真正接受和理解,等真正对大学生活有所认识感触时,真正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入学教育已经结束,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
6、入学教育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虽然许多高校将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学计划,也规定了相应的学分,但与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相比,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明显欠缺。有些高校也实行了入学教育考试制度,但考试内容仅限于校规校纪和学生手册部分,采用开卷形式,考试结果不能真正反映新生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另外,高校对于承担入学教育的部门和个人对此项工作的实施情况缺少必要的监控和考核。
二、增强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明确新生入学教育目标
入学教育目标既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动力,也是最终衡量此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更是决定我们选取什么样的教育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措施的重要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四个具体目标,第一层次为基本生存层面的目标,即通过入学教育消除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不熟悉和不习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体为一要适应大学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出行办事等基本内容,二要适应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第二层次为发展层面的目标,即在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引导新生理解大学、认识大学、融入大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初步的规划,具体为一要理解大学精神,了解大学职能,修正对大学比较理想化的期望,二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初步确立自己的学业目标,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2、各部门齐抓共管,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入学教育是全员工程,要从员工到领导,从学生到教师都要参与,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互相协调,齐抓共管,改变辅导员单打独斗的工作格局。要形成一支由学工战线人员为主体,以院领导、任课教师、资深教授、机关干部、后勤人员、学生党员和骨干为主要力量的入学教育队伍。由机关人员向新生介绍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的职能和位置,让新生知道有问题去找谁,到哪里去找,由后勤部门向学生介绍缴费、就医、就餐、住宿等方面的问题,保卫处进行防骗、防盗、防火为内容的安全教育,告知各种求助渠道和方式,资深教授介绍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前景,学生党员和骨干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影响新生。
3、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内容
入学教育内容要紧紧围绕入学教育的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首先,依据第一层次目标,满足新生基本生存层面适应的需求。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要详细地做好生活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详细告诉他们有关就餐、住宿、就医和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并做好校规校纪的教育,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行为规范。
帮助新生做好心理上的适应,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心理不适应现象,介绍一些自我放松、调整的方法和策略,培养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指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生进入大学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所以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向新生介绍大学的教学特点和专业学习的特殊要求,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掌握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规定和学分等方面的规定,了解学生奖励评优的种类和具体条件要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其次,为实现基本发展层面的目标安排内容。许多新生在高中阶段把考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一旦进入大学,就失去了目标,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帮助新生确立新的目标。首先通过校史校训的教育,了解大学发展史,理解大学,激发爱校热情;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确立政治上的追求目标;培养新生责任感和成才意识,将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激发其内在动力和成才愿望;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本专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导新生思考如何充实的读完大学和考上大学后的人生之路,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初步拟定个人发展规划。
4、各种形式综合利用,提高入学教育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生活指导、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入党启蒙等内容依然可以采用讲座、报告、会议的形式,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新生比较习惯这种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这种群体密集式的教育形式使新生行为受到约束,心理得到调适,也使中学与大学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过渡。专业教育、学习方法、职业引导等内容采用座谈会和小型交流的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就是充分利用现实中的典型事例的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聘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专家言传身教,邀请杰出校友,本校的优秀学生讲述他们的成功经验,也能激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生心理疏导、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培养方面可以采用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6]通过精心设计系列化活动,让新生在互动性、趣味性、体验性的活动中完成大学适应过程。另外,还要把参观校史馆,宣传材料,横幅,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校园传媒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窗口。
5、适当拉开入学教育时间跨度,保证入学教育的连续性
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需要有一个过程,绝非通过十天半月的集中教育就能完成,因此,入学教育的时间应适当的向前延伸和向后延长。开始于录取通知书的寄发,学校可以将本校特色、大学的本质、大学的学习特点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设计成入学教育的资料,与通知书一并寄发给新生和家长,让家长一起学习,共同做好入学教育的初期工作。
入学后,进行一周左右的集中教育,达到强化效果。之后,应有步骤、有计划、分专题组织教育活动,消化前一阶段的内容,巩固入学教育成果,一直持续到第一学期结束,与课程学习和大学生活同步进行系列教育。
6、建立健全入学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鉴于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应把入学教育设置为一门完整的教学课程,并纳入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年度考核内容,加强对过程的监控。要印发入学教育学习资料,包括入学须知、学校介绍、生活指南、学生手册,教学大纲、校规校纪等各方面内容。要把入学教育计划、总结、问卷调查,活动竞赛记录和新生考核结果纳入考核体系。
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并确定成绩。考核方式可以采取卷面考试,口试,问卷调查,各种活动参与情况,出勤率和认真程度,心得体会和活动总结等多种方式,将每项成绩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入学教育的最终成绩,切实改变入学教育无果而终的现状。
三、结语
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开端,对于新生适应并完成大学生活,甚至一生的成长成才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对入学教育进行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全员参与,综合利用各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我国高校入学教育更加专业化、人性化,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洪富忠.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纪桥,2008(3)97-98.
[2] 徐敏,彭德清.新生“不适应症”普遍,入学教育莫成“点缀”[N].解放日报,2006-9-15.
[3] 王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8(10)124-125.
[4] 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80-83.
[5] 聂松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29).
[6] 张峰林,陈彬.大学校园活动与创新教育的互动关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02-104.
【作者简介】
闫红敏(1975.11-)女,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接第169页)
影响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6、寒暑假对社会开放
每年约三个月寒暑假,高校图书馆几乎完全关闭,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应对公众全面开放。不仅满足了校外读者需求,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为不离开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提供的学习和休闲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张书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论略.新世纪图书馆,2009.(5)5-7.
[2] 梅群.高校目为馆观阶段对社会开放的策略研究.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4)78-81.
[3] 张辰.美日大学图书馆对社会开放诸形式.上博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2001.(2)61-62.
【作者简介】
姜 洪(1969-)女,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教育讲师,研究方向:图书管理、教育管理.
(上接第172页)
细节的把握。在高校起草和审查合同中,因合同类型的差异,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所经历的工作途径大致是一致的。为此,希望高校各相关部门树立风险意识,提高签约技巧,避免风险发生,为进一步实现完美合同的签订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 吴江水.完美的合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屈海宏,男,法学硕士.
(上接第174页)
[5] 刘志云等.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6)48-51.
[6] 唐红明,刘新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