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心理健康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8 21:29: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班级心理健康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班级心理健康总结

篇1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2

一、 活动目的: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 活动主题:心理健康

三、 活动时间:201X.05.10

四、 活动地点:教学楼待定

五、 参加人员:景观09-02团支部全体成员、心理辅导老师

六、 活动流程:1、同学自发演讲,阐述自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正视自身的缺点,积极向上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2、心理辅导老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讲座,针对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教导同学们如何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同学们自发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讲解。

3、心理委员进行活动活跃环节:首先给同学们做系列的心理测试,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请老师进行具体分析,心理委员根据平时对班级同学的观察和悉心洞悉,对班级同学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心理委员带领同学做关于心理暗示等的两组小游戏,并进行结果分析。最后心理委员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主要对班级同学的整体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

4、团支书对此次团会进行最终总结,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所在,增强同学对心理将抗的关注,提高西里健康水平,让同学们对过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活。

范文二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因此,举办此次团日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的将此次活动达到组织有序、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目的,特制定本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消除各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培养对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三.活动对象:

机电xx09班、xx10班

四.活动时间;

xx年12月5日晚

五.活动地点:

机电学院育贤阁406

六.主持人:

张超 、孔宇轩

七.程序:

篇3

一.协助老师了解并收集同学们的心理信息,及时汇报异常情况。所以我时常观察同学们的心理,可喜的是目前我们班没有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我也相信未来也不会有。

篇4

方法和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从学校-班级-寝室-学生四级对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内外因素进行一年干预。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据调查的内外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在校不同阶段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团体活动内容。要求参与干预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且人手一份心理健康培训手册,每次讲座记分并纳入考评细则。班级:聘兼职心理咨询师担任辅导员,引导学生集体制定班级公约,内含总体心理健康目标;鼓励学生参加班级和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发展计划,要求每学期有总结,辅导员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正面引导学生,防止不良班风对学生的影响。寝室:每寝室另设一名心理联络员,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寝室同学每学年在班级至少设计、开展一次班级心理活动,除常规的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墙报等,主要引导她们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拟定主题班会内容,并负责主持主题班会,以此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锻炼学生的参与与协作意识,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学生: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发展短期(一学期)、长期(在校两年)计划,每学期做一次总结。从而促进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目的。分别在学生刚入校期间及入校一年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情况。SCL-90量表由9个因子组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1~5分5级计分法,任何一项因子分≥3时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质量控制与资料处理采取单盲法,两次调查均面向12个班级。所有量表测试前课题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明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后组织现场调查,当场收回问卷,为保证真实性,问卷只要求填写班级不要求署名。调查数据经双录入检错后用SPSS13.O统计软件进行恰当的统计学分析,同一受试对象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t检验。

实验组从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来看,各因子分均有明显下降,除敌对外,其他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表略)实验组干预后各因子分均下降,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说明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和心理干预,学生们对学校学习、生活环境逐渐已经熟悉,在学校-班级-寝室-学生四级心理干预下,通过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敌对因子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4]但学生干预前后敌对因子分下降差异均无显著性,提醒今后新生入学心理健康调查要注意筛查敌对因子,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或个人心理干预。

由于在设计中我们采取匿名的方法来填写调查表,没有对新的干预方法干预前后的绝对改善值与传统心理干预措施前后绝对改善值进行比较,所以在下一步推广的同时需要做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提示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掌握高职学生存在哪些心理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加以疏导。(2)着眼点不能仅站在教育者立场,应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教师、心理课程教师、辅导员及学校各相关部门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提高学生培养良好心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积极因素多,进步力量强,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影响,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4)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交流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寝室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除发挥学校-班级-寝室-学生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外,家庭、学校、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作者:王玉蓉 周和玲 单文娟 项青云 单位: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58-02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个人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民办高校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及民办高校间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有效的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理念与方法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 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受来自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民办高校新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问题:

1.1 高考失利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录取线一般会低于公办院校同一批次的本科录取线,上了本科线的学生一般会选择公办院校就读,而民办院校就读的部分学生一般是高考失利,而又想读本科的。其中形成了强烈的落差,从而容易形成不满和失落心理,导致心理失衡。再加上,社会舆论及家长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高。因此,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身份比较敏感,非常在意周围人群对于他们的评价及认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在民办高校就读是一种耻辱。

1.2 就业形势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社会认可度较低,与公办高校间存在一定差距。民办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比公办高校学生更沉重的学业、经济、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压力,并且近年来,社会媒体对于大学生就业等新闻的报道。因此部分民办高校大一新生过早担心自己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对于前途及生活缺乏一定的信心。

1.3 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使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民办高校,相当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比较优越,且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娇生惯养,比较自我。因此民办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意志力薄弱、学习没有目标,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2 广东培正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

本文作者对广东培正学院调查研究发现,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三预”联动机制,并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主。

2.1 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三预”联动机制

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摸底排查,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预”联动机制即是指:(1)早期预警。利用新生心理普查数据,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疑似问题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跟踪记录。(2)中期监控,必要时干预。以心理健康中心为主负责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处理突发事件。(3)后期跟踪。对已确定康复同学进行重点跟踪,关注其日常表现,及时汇报。

2.2 建立以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通过“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可以使学院的规章制度从学院到院系再到班级最后到宿舍的层层深入,使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2.2.1 宿舍

充分发挥宿舍长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宿舍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宿舍成员的异常情况,立即通知辅导员。

2.2.2 班级

充分发挥各班长、心理委员等班委的职能,策划不同主题形式的班级活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加强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辅导员。

2.2.3 院(系)

各院系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定期对各系班级的心理委员等班委进行培训,提高班委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观察技巧,对各班级的主题活动进行监督及评分。另外,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心理委员上交的心理健康状况班级登记表及时了解及掌握本系各班级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异常的情况立即通知辅导站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2.2.4 心理健康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每年对大一进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另外,心理健康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3 加强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3.1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作用,并加强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心理知识培训

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开展的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与不足。

首先,广东培正学院涉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有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是挂靠在心理健康中心下的,社团的相关活动也是在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各院系二级辅导站则是在院学生会的管理之下,心理健康中心只是对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活动进行统筹,并以发文形式兼顾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活动具有自主性,但须以通讯稿的形式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会定期对辅导站进行评优。

根据对心理健康中心、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心理协会大部分活动都是以自愿报名为原则,影响力较小。因此社团对于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面存在局限性;现阶段心理健康中心应加强对于二级辅导站的指导作用。采访中的大多数二级辅导站希望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给其指明一个大方向,即希望心理健康中心通过研究新生普查后得出的结果指导辅导站的工作,使其也能了解学生之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便于确定活动策划的方向,从而使得活动能够贴合新生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对运用者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及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学院也将心理协会划分于专业学术类社团之中。本文作者通过对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的采访中发现,其中大部分同学所学专业并非心理学方向,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或存在相关心理知识存储不足的问题。这都会对二级心理辅导站及心理协会所开展的工作产生局限性。因此,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协会应加强其内部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通过定期邀请老师讲学、激励内部人员自主学习等方式为提高内部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心理知识储备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培训保障。

3.2 以多元化的方式定期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提高其心理素质

心理委员是班级干部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也是“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和对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变化动态的观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心理委员必须知道与了解心理知识,懂得一些心理观察技巧。因此,学院应强制性要求定期对大一各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讲座培训。

学院各班级确定心理委员后,各院系的二级心理辅导站会多次通知及安排各班级的心理委员去参加其院系组织的心理讲座。但讲座的培训方式是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参加讲座的同学只需要理解和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在对各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采访中发现,部分同学是被动听讲座的,对于老师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动机和兴趣,因此同学们不能把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从而产生“听起来蛮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另外,虽然每次讲座都是要求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班干部出席,但由于在大学,特别是在大一期间,同学们的上课时间都是比较零散,很难统一一个活动时间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加,所以讲座式的培训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因此,建议在讲座中穿插一些参与式的小活动,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提高参与者的热情,使同学们适应并喜爱培训课堂,欣然获得和应用理论知识。

另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及娱乐工具之一,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中,学院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心理知识上传至网络,让学生自行查阅。打破传统讲座培训上时间冲突的局限。

3.3 提升学院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学院辅导员是与学生们接触最紧密的管理人员,并且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接受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任课教师。因此提升学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是有利于学院新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前,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辅导员或其他工作者的个人工作经验的主观总结。然而学院从辅导员及学生这两方面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的总结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更多令师生满意且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活动。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谈话,并且谈话地点一般都在办公室进行。但是办公室里人员流动较大,往往会破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谈话氛围,不能达到辅导员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学院应该为辅导员提供场所的保障,配置一个谈话屋,以供师生更好的交流。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员也可以通过QQ、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学生将其心中所想真实的告知辅导员。

4 结语

对于民办高校新生而言,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达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民办高校的艰难任务,学生本身也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自我突破。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应给与民办高校更大的宽容,运用集体的力量,找到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途径,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俊鹏.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价值工程,2014.

[2]刘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技信息,2014.

[3]毕磊.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J].科技与企业,2013.

[4]马一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

[5]王文彬.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汪小瑜.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管理着力点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

篇6

辅导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平台。我院较早的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心理中心展开本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负责指导班级心里联络员的工作。我院贯彻落实了辅导站值班制度,以确保及时准时的对前来咨询的个人和团体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工作,并将这些活动资料记录在案,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我院心理科健康的相关书目有刊物杂志《心理医生》和《心理世界》,书目则有《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基础知识问答》、《趣味心理学》等等,包含了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系列书籍。

二. 三级心理健康联络员的工作情况

心理联络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纽带。建立和完善学院、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是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管理办法》的重中之重。班级心里联络员的主要任务是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给予帮助老师并向老师反映,配合学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联络员的作用,我院首先很好的保存了各班级《心理联络员报名表》、《心理联络员考核表班级心理异常情况汇报表》等相关表格,同时每两周固定的再学院会议室举行一次例会,由负责心理辅导的老师对联络员进行工作指导并作出会议总结,并将会议进程、主要内容和总结记录下来并收录。

三. 心理危机干预情况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心理中心负有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职责。根据这一要求,我院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段义权和院长张思洁为组长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对于发现的有问题的学生都进行了及时的干预,以限制其发展势头。从发现有问题学生到为其进行专门化指导直至学生走出心理障碍都进行了跟踪记录,并坚持对这些学生进行长期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 团体咨询开展情况

20XX年9月17日下午,由我院心理辅导站负责人李佳乐老师带领着07级行政学与政治学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师举行了一个主题为“深入了解彼此”的集体活动。活动结束以后,该班学生纷纷写出随感、感言等,表示对这次活动的感谢和难忘之情。

五.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情况

20XX年4月23日下午,我院在10101H举行了一场“大学生恋爱观”的心理讲座,主讲人是我院吴伟花老师,参加此次讲座的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6级广播电视新闻学、政治与行政学和英语三个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对这场讲座感慨颇深,并反映从这场讲座里,他们知道了如何处理感情与学业的关系问题。

六. 工作宣传情况

科学的宣传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展开。在我校红色太行的心理在线栏目,我院先后上传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学期第一次心里联络员例会召开》(20XX-3-26),《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XX-4-20),《我选择,我喜欢――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学生恋爱观”心理讲座》(20XX-4-29)等报道,现另有大量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新闻稿保管于我院心理辅导站,作为珍贵的相关资料,它们记录了点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进程。

篇7

【在经济危机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增加同学们的软实力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大学生是宝贵的资源,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栋梁,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大学生不仅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应锻造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正趋向成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情绪不甚稳定极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因此大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成熟,而人际关系又是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班召开此次班会,让更多的同学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

二、活动名称:【XX学院XX班心理主题班会】

三、活动宗旨:

【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班中同学彼此之间的了解,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明确大学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进一步为自己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考虑,特举办此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电0833班心理主题班会。】

四、活动主题:青春飞扬,XXXX

五、举办单位:XX学院XX系XX班

七、活动地点:1-617

八、参与人员:XX学院XX系XX班全体成员

九、组织人员:心理委员文艺委员组织委员

十、活动目的:

【在此班会的目的是丰富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授同学人际交往的技巧。促使本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让本班学生充分认识到接受心理咨询让本班同学自我调节,采取有效途径解决心理问题的意识,解答一些同学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班级凝聚力,本次班会对于破除同学对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的误解,让同学们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及心理咨询,帮助同学们树立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有重大意义。】

十一、活动流程:

1.全体同学鼓掌表示班会开始

2主持人介绍班会主要内容和开场白:

【从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和事物打交道,从激动、好奇到平静、熟悉······我们经历,体验,感受。在一天天的接触当中我们慢慢成长,懂得了很多。大学不再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而是眼前的点点滴滴,一幅精彩纷呈的山水画。从踏进校门的激动自豪,我已感受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浅陋无知的少年,(班主任 )开始明白我不再是那个可以“任意妄为”的少年,不是那个在父母面前耍脾气的孩子,我必须为其他人考虑,必须适应这个社会。对于身边的同学从陌生到熟悉,从室友到知己,在大学里我们将一起度过美好的大学三年。

对于我们而言,长大之后接触到的大多都是陌生人,他们对你并不具有责任。我们需要靠我们的努力,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我们不要做孤僻、内向的人,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实实在在的曝露在这个世界。也许我们还没做好,也许我们准备还不够充足,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找出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希望大家都有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并请同学讨论生活学习中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注意事项

4.介绍人际关系概念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意义,在意义部分,大家讨论“马加爵”案例,总结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5.介绍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并展开其中第一印象进行互相描述及对人际交往认识错觉进行深入分析

6.探讨人际交往障碍及如何调试的方法,请班中参与活动较少的同学,借班会机会抽签请另一个同学与其进行沟通,增加交流的机会。用实力告诉大家集中调试交往障碍的方法。

7.介绍心理障碍资自卑,怯懦,嫉妒和猜忌心理的调试方法,请同学们用小品剧的形式,告诉大家在真正交往中如何克服这些心理。

8.告诉大家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用几组小品剧的形式,真实,深刻的告诉大家生活中应该如何掌握交往技巧,并且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9.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在大学中的应用推及至上班后的社会,人际关系是关系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进而会影响人一生的幸福。

10.呼应本次班会的“提高同学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的宗旨,就班级近期情况进行总结。】

11主持人出心理测试题,了解班上同学的心理动态,并借此活动班会的气氛。

12.辅导员总结班会情况,给予意见与建议。

十二、总结:

【(1)今天,我们专门讨论了我们的“家庭”,这个“家”在很多时候总是充满的欢声笑语,总是让我们恋恋不忘;但有时候在这个“家”里也会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让我们烦恼。就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延续,就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人际互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我们的“过人之处”,所以就让我们带着一种向他/她学习的态度、一种宽容与大度的胸怀、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来对待每一个人。

篇8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4.64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篇9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200×××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200×××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20*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20*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篇10

一、推进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基于学校实际,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网络体系基础上,依托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选拔、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将考核合格者安排至院系、班级开展心理教育相关工作。通过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另外,推进朋辈心理辅导,还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不断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培训路径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转移到以“预防”为主,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一思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铜仁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以学生为中心在院内开展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一方面,通过对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将心理委员作为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主持人辐射至全校开展活动,学校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则监督、指导各学院各班级的活动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委员学生管理队伍的过程监督、结果反馈,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了解整个活动过程开展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反思、调整、改进工作思路。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对其开展相应的培训显得非常有必要。

1.培训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培养心理教育及心理援助骨干

每一级新生进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知全校所有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在学生志愿、班级推荐的基础上产生。根据心理委员的人数、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辅导技能,成为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及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骨干力量。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等等。

2.招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深入培训

通过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一系列培训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从全校班级心理委员中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的基本概念与定位、辅导技巧、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分析、危机的识辨与转介、朋辈辅导员自我成长等等,主要采用团体活动形式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解析、游戏体验等方式,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掌握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中注重朋辈辅导员自我心理成长,以“自助助人”的思路指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准专业”成长。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步获得对加强对自我的认知,知晓自己在助人行动中自我的角色与位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自我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优化。

3.强化技能训练,开展心理督导

培训结束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方式对培训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朋辈心理辅导员证书。朋辈心理辅导员接下来赴所在院系开展相关工作,每周将所开展情况向指导教师汇报,并接受相应的督导。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强调创设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注重培养人的自觉成长(张淑敏,2008)。在后续督导中引入心理咨询成长小组的模拟练习:将所有成员分成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求助者,一人扮演心理咨询员,一人扮演观察员。求助者扮演好个案角色呈现的心理问题,咨询员根据个案的心理状况进行咨询,观察员对整个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个角色轮翻进行,通过这样的模拟练习使大家对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有了深入的感触,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学习会如何观察、尊重、真诚、积极关注、同理心,以及如何倾听、重复、澄清、反映、询问、自我开放、具体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模拟培训,使朋辈辅导员在训练中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体悟,并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反思培训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1.总结培训过程,强化培训效果

每一次培训后,均要求心理参训者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并将心得汇编成简报,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培训成果的收集、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加强学生对培训知识、技能的内化。通过学生总结材料的反馈,使教师对培训效果加强了解,为培训反思提供了事实材料。从在他们的培训心得中,也体现出了参与培训的效果,如他们对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如何在班极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如何去发现班级同学潜在的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有问题学生的观察和帮助、如何进行干预工作理清了一些思路。

2.反思培训过程,明晰工作方向

在培训中,虽然遵循“学生为中心”建构培训路径,将发展与成长的落脚点实践于学生,但一系列的培训后仍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学专业领域是零基础,理论讲解学时比预期的多,就使得实践练习的学时减少,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虽然将大家组成三人成长小组,给他们关于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心理辅导个案,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切体验个案的心理失衡状态、探索可能的干预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分身乏术并未能对他们的活动开展逐一进行查看,给予点评、建议。第三,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培训后将在班级实践中去获得经验与成长,在进行心理辅导中由于经验不足、知识不丰富及自身能量不足等原因而导致自身心理能量的“枯竭”,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好自己,心理可能会受到影响,给自己带来一定困扰。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反思,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3.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不断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思考。现就下一步如何做好相关提出一些思考。深化“助人自助”朋辈心理辅导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助人理念是“授人以渔”而非“以鱼”,只有使受助者提高认识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缺陷,最终获取心理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助人行动时,需要秉持中立原则,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边界,勿过度自我卷入,在助人前选学会自我保护。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朋辈辅导督导体系的缺乏,导致辅导员的持续成长需求不能满足(苏英姿,2006)。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助人的责任,助人时可能会因为不切实际的助人目标、辅导中情感过分卷入或接受过多负面情绪而出现心理衰竭情况,这些问题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是极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为了避兔和减少这种现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是必要的,应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评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讨论朋辈心理辅导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问题出现时给予疏导,或通过技能训练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处理自己出现的问题。强化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积极心理学旨在从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出发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资源和优秀品质最终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实现幸福生活的目标(王芳,2013)。这与助人自助的理念不谋而合,均旨在挖掘求助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积极心理健康理念的渗透重在心理健康意识的引导,在于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塑造。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拥有这些品质,不仅可以缓解人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督导还在于将这一批人打造成为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班级中起到榜样和行为示范作用的人。通过自身的积极品质潜移默化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朋辈榜样教育。朋辈心理辅导是一个时间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管理等环节,其中培训打造是最关键部分。今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培训内容,夯实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打造具有较高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的“准专业型”的朋辈心理咨询辅导队伍,更大限度地发挥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为学校广大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颜秋农.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