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16:06: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高级经济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佘丛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部互联网研究中心总监。主要从事互联网行业研究和新业务发展战略规划,负责过多项中国电信战略规划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于吉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研究生,曾担任国家经委调研室副处长,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处长、副司长,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正司级),国务院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副局长(正局级),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现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陈赞成任职于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市场研究部。负责集团公司市场规划等重大项目,长期跟踪国际标杆运营商发展动态、国内运营商竞争格局与互联网企业发展,在《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业》等行业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程多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博士,曾长期从事国际劳工活动和国际劳工问题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目录
引言:一个理解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第一章互联网开启新连接时代之门
人类社会的五种距离//011
连接的本质//015
连接的构成要素和属性//023
连接之升维//030
第二章新连接的经济效应
新连接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041
新连接的四大赋能作用//053
新连接经济的理论认识//064
新连接重构经济新形态//076
第三章连接“资源”:液化、共享和按需即用
新连接改变企业资源观//091
资源的液化//097
资源的共享//103
资源的按需即用//107
第四章连接“生产”:柔性、分布式和智能化
新连接重塑生产范式//113
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柔性制造//119
基于协同的分布式生产//129
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138
第五章连接“消费”:泛在化、可预知性和品质化
新连接促进消费释放和升级//147
消费人群和场景的泛在化//150
基于用户画像的消费可预知性//155
消费需求的品质化//162
第六章新连接产业
新连接产业构成//169
新连接产品与服务//176
新连接产业运营模式//183
第七章新连接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连接开启产业转型新模式//193
新连接驱动下的制造业转型//198
新连接驱动下的农业转型//202
新连接驱动下的金融业转型//206
新连接驱动下的零售业转型//210
新连接驱动下的民生服务业转型//215
第八章新连接发展展望
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关键//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源泉//227
新生活方式的塑造者//233
新连接面临的挑战//236
致谢//242
(二)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规定》的要求,不同部门、单位的公务员都要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各部门要确定两门专业课程(含相关法律、政策),安排不少于20个学时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适时开展保密知识培训。
(三)强化更新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创新能力建设、依法行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适时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着力提升公务员在新形势下做好社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市干部在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公务员参加市干部在线学习,完成规定学时和学习内-indent:32pt;">(四)推动学历学位教育。继续鼓励公务员参加公共管理(MPA)、第二学历等学历学位教育,鼓励公务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各单位应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积极支持。
(五)组织对外交流培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公务员队伍建设实际,选派公务员到先进发达地区培训或到上级机关参加实践锻炼,学习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提升管理能力。
(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县级组织、人社部门对公务员培训实行综合管理,对各级各类培训建立年度备案制度,规范培训调学、考勤、教学、考试、考核等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员培训登记、学分制考核制度。将公务员参训情况与定级、考核、晋升直接挂钩,推动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以继续教育为抓手,整体推进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培训。
(一)研究制定全县高级教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副研究馆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由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并付诸实施。
(二)坚持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的培训。依据省、市人社部门的要求,启动新一轮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知识培训活动,拟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1000人次。
(三)为提高自然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在卫生、水利、农业、规划、建筑、环保等行业继续开展《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培训活动。
(四)协同县科协举办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刻苦钻研业务,立足岗位成才,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新进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建立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培训结果记入继续教育证书,作为岗位聘任、转正定级、年度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六)督促各系列继续教育基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重点加强教育、卫生、文体、财经、水利、档案、农林水产、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社会科学等专业继续教育工作,县教育局开展新一轮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计划培训200人;县农委组织开展种植业实用技术、河蟹生态养殖、园林花木育苗、农业机械化推广等专业知识培训,计划培训300人;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老年高血压的管理与治疗、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等专业知识的培训,计划培训600人;县财政局组织开展会计法律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县水利局组织开展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泵站运行与管理等培训;县住建委组织开展工程项目管理、高层施工技术等培训;县文广局组织开展基层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培训;县民政局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新婚姻法解读等培训;其他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行业专业知识的培训。各个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不得少于48学时。
(七)以考促学,围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举办各种培训。一是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合格率,举办职称晋升日语培训班1期;二是为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拟举办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1期;三是配合相关企事业单位,举办工程、经济、财会等职(执)业资格(水平)考试考前辅导班。
(八)为适应经济工作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培训空间,着力寻找培训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为各类企业培养紧缺实用的管理人才。拟组织推荐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现代企业管理规范与岗位技能”(简称MOT专家公开课)培训班,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部省市组织的各种专题研修班。
(九)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开展业余自学活动,完善自学+考试、自学+研讨+考试的自学模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各主管部门要有组织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业余学习,学习时间不少于20学时。
(十)加大和高校合作的力度,大力开展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为提升县内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好农业大学教学点农业机械、国土资源专业本科班学历教育工作;积极协助网络大学、合肥电大、工业大学在招生,开展远程教育,整体提高我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
(十一)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登记、审核、验证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继续教育管理规定,对不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学时的,不得申报或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不得晋升内部等级,年度考核一律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三、以培训创新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培训工作上台阶。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将部分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科目纳入其中,建立融在线学习、网上测评、学分管理“三位一体”的学管系统,创新继续教育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方便学员学习,降低培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继续推进“名工程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医师工作室”等各类人才培育载体建设,运用“老带新、师带徒”的方式,促进行业内技术交流和业务传承,不断提升各类技术团队的专业水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尝试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四)以编制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和项目计划为依托,不断丰富和改进继续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保障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四、以加强队伍建设为立足点,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根据《第二次全国物流基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 全国范围内规划、在建及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已达475多个,从物流园区占地规模看,大部分用地量大,占地面积广。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但在大规模建设中,也带来了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一些思考。近年来,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节约用地也是物流园区建设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物流园区建设主要涉及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地企业等多个利益主体,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启求,都希望实现自己的最优目标和利益最大化。这些利益诉求点有相互重复,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各主体在实现自身偏好的同时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对策。本文通过对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分析,找出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情况,建立对策模型,研究各方利益制衡,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可能性方法,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2 行为主体关系及利益冲突分析
2. 1 行为主体关系分析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土地所有权,用地企业和个人只有土地使用权,本文将国家称为中央政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成本高昂,中央政府不能亲自对全国所有的土地进行供应和管理,通常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务院进行管理,这样,土地的利用实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事实供给者和直接监管者。而用地企业作为土地的实际使用者,其行为直接关系着土地是否集约利用,自然是我们研究的利益主体之一。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利益主体,分别是: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企业。
2. 2. 2 地方政府与用地企业的利益冲突分析
为了吸引企业入园经营,地方政府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实施低价转让土地、降低企业经营税率等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物流园区内经营,能享受到低成本的“待遇”。土地资源是稀缺的,但这些低价获取的土地,在许多投资商看来也就不再“稀有”,投资商们瞄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愿望,因此便有了大量囤积低价土地,将其闲置起来,在未来获得土地增值收益的动力,大量的物流园区土地并没有实现其真正的物有所值的价值。
地方政府在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首先追求的是经济目标和政绩目标,但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社会公共管理机构,也要维持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维护地方社会稳定。而用地企业的囤地行为跟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目标是冲突的,是绝不能允许的。因此,地方政府会针对企业的粗放用地行为采取管制措施。另外,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也有通过集约利用物流园区用地,腾出更多土地作为经营性用地出让的压力和动力,也会采取相关的行为,监管企业的集约用地行为。
3 利益主体间的行为博弈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在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中央政府监管地方政府,防止其为了政绩目标而忽略耕地资源目标; 地方政府监管用地企业,防止其为了企业利益粗放用地而造成国有土地资源流失。任何一方的监管不力都将导致土地粗放利用,土地资源流失。下面我们用一个模型来说明监管不力是如何导致物流园区土地粗放利用。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对策中,中央政府是监管者,地方政府是被监管者。地方政府与用地企业的博弈中,地方政府是监管者,用地企业是被监管者。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将对策主体划分为两类,监管者和被监管者。
4 结论
通过上述解析,本文认为在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行为主体: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用地企业。由于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其土地利用行为都是以自己利益目标最大化,如此势必存在利益冲突。行为主体间的对策关系主要表现为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监管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规范的利用和物流园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实行信息公开,拓宽监管渠道; 完善奖罚措施,加大违规成本,让违规者望而却步。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研究中,将行为主体和博弈关系都进行了简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业用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农业用地用于城市建设须经过国家从农民手中征用才能出让,因此,在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过程中,农民是不可忽视的行为主体之一,考察农民主体行为是物流园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过程中进一步和研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方珍 . 公路经营权转让中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张维迎 .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3]邵晓梅,邓婧,郑新奇 . 土地集约利用中不同利益主体博弈行为分[J]. 技术经济研究,2009,06.
作者:白马鹏 武韬 赵道致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转贴于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杨俊峰任职的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江苏海安,集团拥有中国丝绸行业最为完善的产业链和最具特色的农工科贸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基地规模和带动农户数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是全国首批、也是国内茧丝绸行业首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单位。集团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江苏省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作为鑫缘集团的财务负责人,杨俊峰坚守“为企业作贡献,与企业共成长”的信念,恪尽职守,勤奋敬业,一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严谨务实,真抓实干,以较高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超人的吃苦精神和奉献意识,突出的专业学识和工作业绩,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与好评。
一、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思路开阔,理念先进,为集团发展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杨俊峰认真学习各种经济学著作,学习现代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中央的经济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在自学的同时,还先后参加了上百次专业培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税金融、公司理财、资本运作、投资决策、财务筹划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和税收管理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能。在工作中注重辩证法,强调全局意识和统筹规划,习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较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杨俊峰的一些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和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选择集团竞争战略,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优势。海安是中国茧丝绸之乡、茧丝绸产品生产基地,丝绸生产加工企业众多,竞争也较激烈。杨俊峰根据集团的成长阶段,运用S.W.O.T和波特五力理论进行实际分析,提出采取差异化战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的力度,形成市场的高端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始终领先市场,处处赢得先机。依据差异化战略,集团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了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并成功转化为生产力。集团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鑫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鑫缘”牌真丝绸、蚕丝被、桑蚕丝均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鑫缘丝绸工业园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茧丝绸服装家纺知名品牌示范区”,集团成为工信部确定的全国丝绸行业唯一的“全国工业企业品牌创建示范企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居行业之首,有力推动了国内外市场的拓展。目前集团生产的蚕丝被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均已领先国内同行业,2011年中央代表团向鑫缘采购6.3万条蚕丝被作为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的国礼。实践证明,正确的竞争战略发挥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差异化战略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的转型升级。
2.创新合作模式,正确处理企业与客户的利益关系。杨俊峰认为,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优势,必须稳定客户资源,与客户紧密合作共同成长,而不是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让利和扶持客户,对巩固和稳定市场有着积极的意义。鑫缘集团收购的蚕茧除少部分用于集团下属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外,大部分供应给与集团没有产权关系的缫丝企业。集团与这些缫丝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买卖关系,杨俊峰提出不能把缫丝企业简单地看成自己的客户,而是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杨俊峰的提议和倡导下,集团通过多方面的积极努力,以多种形式的创新,支持缫丝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共赢。一度时期,国际茧丝绸行情剧变,缫丝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困难,产品严重积压,资金无法回笼,生产难以为继。为帮助缫丝企业组织生产,保障工人就业和社会稳定,杨俊峰在征得董事会同意后,想方设法筹资数千万元,通过厂丝质押的方式为缫丝企业融通资金,缫丝企业将生产的厂丝质押给集团,集团将相应的资金拆借给缫丝企业,用于缫丝企业组织生产,维持正常运转,保证开工率,保障工人就业和社会稳定。集团这一做法为行业“自救”、产业“自救”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3.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减员增效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关系。公司改制初期,有些人提出来要大力精简人员,以降低人力成本。尤其是对基层茧站工作季节性非常突出、工效较低的问题,提出使用临时人员替换常年用工,以减少用工成本。杨俊峰则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员工应该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而不是负担。关键是如何用好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并指出了临时用工替代常年正式工后,茧站固定职工偏少,在蚕茧收烘的内部控制方面会存在许多弊端。杨俊峰提出,要引导基层茧站利用好现有场所设施,多渠道开拓经营,多方面增加收入。杨俊峰的意见得到了采纳,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员工队伍基本稳定,企业和员工的收入均不断增长。
4.坚持依法经营,正确处理企业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在集团经营过程中,有的股东提出要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建议采取所谓“合理避税”的变通方式,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杨俊峰针对这一情况,积极宣传税收政策,举办多期税收知识讲座,并亲自讲课,提出依法诚信纳税的重要意义和偷逃税收的危害性,使集团上下形成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依法诚信纳税的共识。由于集团较高的税收遵从度和良好的纳税行为,集团被南通市国税局和地税局评为A级纳税人。集团公司也被海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地方财力贡献大户和纳税大户。与此同时,杨俊峰积极研究税收政策法规,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通过合理合法的方法,为集团争取税收优惠和减免数千万元。
5.认真研究外汇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汇率风险。集团自营出口每年在8000万美元以上,其中丝类产品的出口量领先国内同行业。人民币升值和外汇汇率波动对公司的经营有着直接并且重大的影响。杨俊峰认真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外汇政策,及时关注汇率变动,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了汇率风险和损失,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积极影响。杨俊峰根据实践经验和心得撰写的文章《波动汇率,组合避险》发表在财政部主管的《新理财》杂志后,受到了国内众多报刊和网站的引用与转载。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重大经济事项的研究决策和集团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领导,在集团各项重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显著地推动了企业发展。
1.积极参与集团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作为集团董事会成员,杨俊峰积极参与集团重大经济事项的研究和决策,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为集团的做强做大和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作为集团经营层班子成员,他认真执行董事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决定,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杨俊峰还具体负责集团每个年度工作思路的起草,参与集团“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负责集团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筹备工作,积极推动了集团公司治理的规范化。负责集团重要规章制度的起草和审核,并组织执行,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促进了集团的规范运行。
2.积极参与重大改革方案和重大经济事项的研究和决策。杨俊峰积极参与集团经营管理体制以及海安县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方案设计,并承担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海安茧丝绸行业“厂站挂钩”的蚕茧资源管理体制,鑫缘集团“公司+基地+农户+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化模式,集团分公司的蚕茧收烘绩效挂钩考核方案,集团对子公司经营层的考核责任制及薪酬挂钩分配方案等,大都由杨俊峰负责起草相关文字材料和拟定实施路径,是改革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县政府和集团董事会的采纳。在各项改革中,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力求资源有效整合,责权利有机挂钩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取得了较好成效。海安的蚕茧资源管理体制受到国内众多地区的关注和学习,集团“公司+基地+农户+工厂+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化模式更是受到中央多个部委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这其中凝聚了杨俊峰不少的心血。
3.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积极推动管理创新。杨俊峰坚持科学发展观,善于用现代管理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并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他参与创造的《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导作用,带动茧丝绸产业不断发展》,2007年获第十四届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推行茧丝绸减量化管理,实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节能减排目标》,2011年获第十七届江苏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杨俊峰所撰写的论文《龙头企业的全面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荣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
4.积极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杨俊峰在集团内提出“质量就是企业竞争力、品牌就是产品生命力”的观点,提出了“加大预防成本的投入,保证评估成本的需要,大力降低内部损失成本,严格控制外部损失成本”的思路,并以此进行经费投入和内部考核,促进质量的提升和损失的避免。他积极推动和支持集团质量兴企方针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在集团预算中,安排足够的经费专项用于全员培训和卓越绩效准则的实施、质量管理和贯标认证活动、质量检验和检测以及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并全程参与质量管理、品牌创建和卓越绩效活动。经过努力,集团在商标、专利以及标准制定等知识产权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多次荣获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2013年荣获南通市市长质量奖。这个过程中,杨俊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5.积极参与集团科技创新,积极推动集团转型升级。杨俊峰积极参与集团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积极支持科研开发、技术改造活动的实施,筹集大量资金,保证研发需要,并对研发费用的支出加强管理,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他为集团建立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批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科技部批准的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江苏省桑蚕茧丝及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系列行业顶尖的科技创新平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项目论证、材料申报、组织管理、运行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和积极的作用。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集团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起草了一系列集团内部推动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在科技创新、质量强企、品牌运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较好的成效。集团转型升级工作受到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认为是江苏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集团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江苏省企业创新先进单位。杨俊峰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经验总结文章《传统产业成功转型的典范》以整版形式发表在2011年2月11日的《新华日报》上。
6.积极参与集团产品开发,促进集团保持新品研发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杨俊峰积极参与集团产品开发的论证、决策,参与产品开发的组织、协调,在产品开发活动中做好项目预算,营销策划,提供财务支撑,为集团产品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集团每年推出新品数十种,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的广泛好评。集团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产品开发贡献奖,多次荣获中国丝绸协会产品创新金奖,以及其他数十项行业最高荣誉,杨俊峰在这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自2005年升级为专科院校以来,就深刻地认识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加快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所以明确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就是在这个办学理念下所进行了实践探索,院系的领导和教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主要有工商类专业的“三明治”式的工学结合,机械、建材类专业的校企共建特色专业、化工类专业的“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等,“嵌入式”教学、“实习加工工厂”等产学结合的改革试点的探索也在进行中。本文是管理系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培养企业职业经理人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该专业以“三明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建设作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根本,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和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1.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高职院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高职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2.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1.实施过程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工商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8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与某一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企业开展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雷优(副研究员,营销专家,金剑南湖南部)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商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具备了现代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二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5)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门成立了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工商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2.实施效果
【引言】目前土地使用权转让税收问题,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程度商对转让的法律依据不明,对转让的规范程序不清、对转让标的土地使用权内涵范围和内涵价值不透造成的。在此,笔者对这些情形结果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和明晰,以求得相应的税负合法与公平。
一、土地使用权转让概念内涵及程序
1.1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法定特定涵义。
出让土地使用权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的法律体系,其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据此,土地使用权转让法律概念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送等方式,转让是按法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的。这个概念中,土地使用权,性质是国有,取得类型是出让。平常所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法律概念就是如此,全面的描述就是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不能把其他类型或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与之相混淆,而在操作中按雷同程序转让。对此,国家专业机构也许对此比较清楚些,但是被管理对象也许含混些。
1.2土地使用权转让特定概念的例外。
1.2.1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实质。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例外,实质是补办出让等有偿使用手续或补办其他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手续,与此同时划拨土地使用权本身的价值也在市场主体之间发生转移。转让所涉及的当事人有三个,包括国家、原划拨土地所有权转让者、土地使用权和所附着不动产的受让者。在此,从划拨土地使用权概念和转让程序的角度予以明晰。
1.2.2划拨土地使用权法律概念。根据《房地产管理法》,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这里说的无偿取得是相对的,相对于国家这一主体而言的,肯定是无偿的,而相对于国家之外的其他权利主体,不一定是无偿的。
1.2.3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程序。根据《房地产管理法》,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报批时,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或者作其他处理。
按此程序,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实质是国家是对受让方直接或间接实现所有权。先行对不动产转让方实施出让行为,然后再行转让,就属于国家对不动产受让方间接实现土地所有权;此外,国家可以对不动产转让方直接实施出让行为而实施土地所有权。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受让主体,可以保留取得方式,但是在法律上,依然是国家行使所有权,重新以划拨的方式配置了土地。
1.3集体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1.3.1集体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内在涵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集体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此,使用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享受的集体土地使用权,“确定”的行为涵义就是取得的方式为划拨,就形成了集体划拨土地使用权。
1.3.2集体划拨使用权转让前置程序。按照目前的法律制度提供的途径,并且这样的途径在可实施情况下,先将集体土地征收为国家所有,再按照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的法律程序进行转让,从而间接实现集体划拨使用权转让。这里的转让实质含义只能是前一主体让出土地使用权,后一主体得到使用权,但前者让出的土地使用权与后者得到的使用权在性质和类型上迥乎不同,有时还可能附带性出现用途的变更。此过程中,涉及的民事主体有转让方、受让方、集体土地所有者、出让方,另外还有实施审批行为的行政主体。这里所要提及的是转让前置程序的例外,就是当时受让方是符合使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时,实质上就成了纯粹地面上建筑物、构筑外等的转让,集体使用权的被所有者重新予以了相应的配置,只须转让方、受让方、所有者三方依法合意即可,在受到申请时,法定的行政主体予以备案,而没有审批的必要。
1.3.3集体土地所有权征为国有的方式。集体土地所有权征为国有,主要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方式。征收是属于强制性的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阻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如此等有关条款,可以认定征收土地具有强制性;征购属于非强制方式,但法律对征购的概念与实际应用鲜有提及,笔者认为,非直接公共利益的需要或非公共利益的需要,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的,属于土地征购行为,属于较为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行为。
二、对应土地使用权转让程序的计税依据
2.1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计税依据。
根据《契税暂行条例》、《契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契税征收中几个问题的批复》[财税[1998]96号]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的计税依据是成交价格,即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因此,合同确定的成交价格中包含的所有价款都属于计税依据范围。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的成交价格中所包含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成交价格的组成部分,不应从中剔除,纳税人应按合同确定的成交价格全额加行政事业性收费计算缴纳契税。所以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时,税收机关和作为协助执行机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出让人要求土地受让人提供税收价值构成依据时,主要应当包括出让金收据、转让前的纳税收据以及其他一切行政事业性收据。在转让时,没有成交价格或成交价格明显偏低,则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134号】的要求,征收机关可依次按下列两种方式确定:1、评估价格:由政府批准设立的房地产评估机构根据相同地段、同类房地产进行综合评定,并经当地税务机关确认的价格。2、土地基准地价: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公示的土地基准地价。当然第二种情况需要税政机关专业人员熟练完成基准地价在具体宗地条件下的价值转换工作,否则,会因忽视容积率、时点、宗地个别条件等引起的价值差异而导致税负的不公平。
2.2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计税依据。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134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其契税计税价格为承受人为取得该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全部经济利益。先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经批准改为出让方式取得该土地使用权的,应依法缴纳契税,其计税依据为应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出让费用。已购公有住房经补缴土地出让金和其他出让费用成为完全产权住房的,免征土地权属转移的契税。
所以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其划拨价格在转让方、受让方之间转移,其交易价格是计税的价值依据;但同时出让手续时发生了出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计税依据是应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加其他出让费用。因此在直接出让土地使用权给受让方的情况下,受让实际纳税的计税依据依然是全部土地价值。如果直接出让给转让方,此时,还没发生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的交易,转让的纳税依据是应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加其他出让费用。直接补办出让手续给转让方还是受让方,纳税程序是有所差别的。
2.3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计税依据。
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有两种情形,一是不符合使用集体土地的受让者,按照征地前置程序实现转让、受让行为的,按照上述出让和转让程序计算计税依据,二是符合使用集体的受让者,按照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另行配置的程序,实现“转让、受让”行为,这个程序中,因为是非交易行为,依法不属于征税范畴,交易者所以缴纳的只是房屋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等的契约税。
三、结论。
在现行土地产权制度下,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法律、法规、规章众多,法律体系复杂,形成了不同土地使用权权性质、类型,其转让所以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程序比较专业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率先熟练掌握,才能很好的协助税政机关正确征税;税政机关只有根据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并结合税收的方面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配套适用,才能很好地把握不同的土地使用权流程的环节、弄清交易过程环节的计税依据所包含的价值内涵,才能做到纳税与否正确、纳税依据客观,体现土地使用权转让税负上的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崔建远. 中国房地产法律研究[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2]王卫国,王广华. 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罗杨东. 划拨土地使用权有关法律问题研究[J]. 新时代论坛,2003(4)
[4]于东,张继安. 浅议划拨土地的收益征收[J]. 北京房地产,2005(6)
[5] (美)雷利・巴洛维. 土地经济学[M]. 谷树忠译.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