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返乡创业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8 00:2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返乡创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返乡创业

篇1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农民工刘汉平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农民工转型为家乡有名的汽车服务公司老板。

刘汉平,男,1971年9月出生在留坝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0年刘汉平高中毕业后,出外到太白金矿打工,没有任何技术的他在矿厂每天重复着繁重、危险的体力工作,一月也挣不到几个钱。恶劣的生计环境,让刘汉平懂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让他明白要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必须要掌握一门技术。经过考察,刘汉平发现汽车修理虽然累些、脏些、可是收入高。于是1995年,刘汉平辞去矿厂的工作,回家乡后到本县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汽车修理技术。由于刘汉平聪明好学,不怕脏累,通过几年的学习,他成为修理厂的技术骨干。虽然收入高了,可是刘汉平觉得自己总不能给别人打一辈子工,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在一番深思熟虑后,2000年,他在银行贷款3万元开办了一个小型汽车修理厂。创业之初,由于修理厂规模小,资金短缺,没有几个员工,刘汉平是即当老板又当员工,常常身先士卒,带头干脏活、累活。由于刘汉平的修理厂在经营中一直本着诚信经营、热情服务的理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单生意,使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初见成效的刘汉平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开拓创新。因此,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获得了汽车维修技师的称号,而且每年都要派遣员工到西安、长春等地的汽车生产厂家进行修理技术深造,不断提高员工的维修专业水平。在工作中提倡讲文明、讲质量、讲效益的严格制度,加强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树立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源动力。在抓经营抓管理的同时,刘汉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心系职工,体察民情,干群同心,和谐创业。他在全公司强力落实了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并专门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职工综合宿舍楼,改善职工的住宿、餐饮条件。同时对成绩突出,在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岗位能手给予物资奖励。正是由于刘汉平心中装着职工,干群关系密切,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非常高涨,企业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呈现出浓厚的“以和共事、以和谋事”的和谐创业氛围。作为留坝县汽车服务行业的领军企业,刘汉平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也极为注重社会效益。多年来,他一直扶贫助困,帮助弱势群体,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10余万元。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身边的青年朋友,为他们提供经验和机会。公司吸收了很多下岗职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48名职工中,除了3名退伍军人和16名下岗失业人员,其余的都是返乡农民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经过十一年来的艰苦创业,刘汉平的修理厂也由最初的4个人,发展成现在的拥有48名员工,营业面积扩大到3900多平方米,年收入达500余万元的留坝县南城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能够提供汽车修理、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汽车装饰等服务项目,已成为当地修车界一块响当当的“品牌”。公司先后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陕西省个体劳动者协会、陕西私营企业协会评为“光彩之星”、汉中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先进企业”等称号,刘汉平个人也被县公路管理段聘为路政行风监督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刘汉平将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他将继续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篇2

在这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里辛勤劳作的是两位放弃优越工作环境到此创业的优秀青年――融安县雅瑶乡冠带村村民何崇科及与他邻乡的表弟韦永学。

拥有大专文化的何崇科今年36岁,2008年他在柳州市从事机械维修、电焊业务,每月收入2500多元。韦永学2002年毕业于柳州畜牧兽医学校,2008年在桂林市一家养殖场担任技术员,月工资2000多元。2009年初,他俩返回融安县老家后,带动60岁的融安县大良农械厂退休工人陈子勋等人合伙投资30万元,在大良镇良北村曹家屯大洞冲沟承包4公顷梨树园及一片山地,兴建了鸡舍6间,简易住房4间,办起一个占地7公顷的土鸡养殖场,成立了融安县第一家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融安县天正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养鸡场存栏优质土鸡4批,共6000羽。

篇3

3月21日一大早,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坝羊乡大坡村的胡清明就开始在自家的水晶加工机前忙起来。正月底开工以来,他已经接了不少订单。而往年这个时候,他早和老婆返回浙江浦江的工厂了。去年底,胡清明和几个老乡回家办起了水晶饰品加工厂,车间就设在村头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里。

2010年开始,这个深处麻山腹地的贵州偏远小县城试图另辟蹊径,以返乡创业园为载体,吸引在长三角、珠三角打工的村民返回家乡,用外出打工多年积累的技术与资金尝试创业。而这,也让村庄的生态悄悄发生改变。

农民工回乡创业

看到每次离别时都老泪纵横的父母,他一狠心,决定不走了

贵州省西南部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00元,比全国农民人均5000元低差不多一倍。

大坡村是紫云县223个行政村中的一个,11个自然村寨,15个村民小组,1800余人,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72%,外出务工青年有360余人,全村16到50岁之间的青壮年,基本在外。每年春节,打工的人在腊月下旬陆续回村,正月初七前后集体离乡。

但从2010年开始,这里的村民有了不同选择。一部分人把生产设备从沿海工厂“搬”回来,自己当起了小老板。改变,最早是从舒明勇开始的。

1996年,年仅16岁的舒明勇初中一毕业就到浙江宁波一家气门芯厂打工,一干就是8年,从最初月薪200元的新手干到月薪900元的熟练技工。2004年,舒明勇回家过春节,看到每次离别时老泪纵横的父母,他一狠心,决定不走了,回乡创业。

刚回乡那会儿,舒明勇把家里住房的一半挪出来放机器,在家门口搭起临时工棚,边摸索边生产。庆幸的是,气门芯厂活下来了。

和舒明勇一样回乡的,还有娄方成和舒建江。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娄方成打工的厂被迫关门。娄方成记得,他站在空无一人的厂里,突然想起已经七八年没有回家乡了,心头一酸。

回来后,娄方成在家里办起了实木厂。起步初期,他既当老板又当技术员,还当工人,请来6个木工师傅日夜生产。第一个月产出15套实木门,全部卖光。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舒建江的欧雅彩瓦厂现在已经小有名气。几年前,正是看准新农村建设尖顶用瓦的巨大需求,舒建江放弃在外打工,回乡摸索生产彩瓦。

2010年初,舒明勇、娄方成、舒建江3个人在一次聚会上谈起了广东、浙江建工业园的事,3个人一致提出以他们3个厂为基础,联合一些返乡创业的老乡,一起办工业园。村两委听说这个想法后,也很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进入操作阶段。2010年3月,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开工动土,园区占用了19户农户24.8亩土地,由村委会组织农户自愿将土地流转集中经营。

回家听的是乡音,看的是亲人,经济效益也不比在外面差。

返乡创业村民 舒明勇

不再只是空壳村

很多年不举行的新春篮球比赛,又回到了村民生活中

韦正光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年前把水晶加工机搬到了创业园,他现在每天吃着老婆做的饭菜,儿女也从浙江回到乡里的中学读书,闲暇时还能帮着加工水晶。外出多年,他对亲情的渴望十分强烈。

有相同感受的村民大有人在。在村支书艾明权眼里,创业园的建成带动了村里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过去,天一黑,老人孩子都上床睡觉,村里一片死寂。现在,在村篮球场上每晚的秧歌舞热闹非凡,大伙一直到晚上10点才散。

村里的酒席也多了起来。以往每逢酒席,往往只有老老小小出现,如今经常是一家子三代人都来,“这样的村子,才有人情味嘛。”村民们很是感慨。

很多年不举行的新春篮球比赛又回到了村民生活中,年轻人在篮球场上奔跑,老人、孩子在场外加油,附近卖炸洋芋的小摊贩还能赚上一笔。

整个村庄的生态发生着变化,家庭关系日渐稳固,这里,不再只是空了的村。

在外打工最怕过年过节,心里总惦记着家里的人。即使少赚点钱,能守着一家人,足够了。

返乡创业村民 韦正光

创业园草创待兴

《园区管理制度》薄薄5页纸,内容条款有些粗糙,但大致的框架都有了

今年春节过后,到村两委咨询入园生产的周围乡镇及邻近县区的返乡农民工络绎不绝。“板当镇、长顺县、罗甸县都有!”艾明权说。

2010年,仅有60万元年财政收入的坝羊乡政府,拿出60万元搞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这笔来之不易的投入,让园区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蓝顶白墙钢结构的厂房建起来了,入园的前三年免税收,厂房免租金,水电费优惠。

2011年,紫云县政府决定在园区重新修建标准化厂房。除了现在已经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县政府今年计划再投资300万元,拟建4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厂房附近还配套建设了廉租房,这也是吸引外地人的原因之一。

大坡村村委会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园区办,出台了《园区管理制度》,薄薄5页纸,内容条款有些粗糙,但大致的框架都有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园区环境卫生保护是强调最多的。

目前园区已经有气门芯、工艺门、防火门、彩瓦等多家作坊式加工厂,由150户水晶加工户组成的水晶饰品加工行业搞得红红火火。入驻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近800万元,带动了当地300余人就业。

不过,缺乏周转资金,是目前最大的困难。

韦正光说,由于交通、市场销售等原因,生产出来的水晶需要3个月左右才能拿到货款,中间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继续生产。

农信社提供贷款也有自己的考量。紫云县农信社业务发展部经理邓锋锋说,一部分农民将贷到的创业款项用于修建自家房屋,而非投入生产,这让农信社望而却步。农民的信用问题也是影响贷款发放的一大因素。

贷不到款,没有周转资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是否又将重新回到沿海工厂?当地政府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篇4

正是因为同一个行业西部地区跟北上广有差距,那些从东部回来的创业者才更有可能成为“鸡首”,因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创业者的尴尬

在光谷创业咖啡馆的二楼,记者见到了正尝试网上卖菜的蜀菜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房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房钰从浙江一家服饰公司辞职,回到成都创业,做机械产品,2015年开始涉足移动互联网领域。

房钰返乡创业并没有预期顺利。“这里的客户对自动化、生产效率并不重视。”他发现,西部的企业家在决定要不要购买一套设备的时候,通常只计算直接成本,而不怎么考虑时间、机会等间接成本。如果给他们提供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建议,他们会说,“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成都五腾科技有限公司老板熊卫民对此也深有感触。

熊卫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2012年底回到成都创业,进入云数据管理领域。“我在成都卖IP时,不少客户习惯问‘多少钱一套’。他们把买IP当成一次性购买,而不是当做一种长期服务。”熊卫民说,他为客户提供的好多技术都是申请过专利的,但客户并不愿意为你的知识产权买单。由于客户的接受能力所限,他被迫多次降低服务价格。

从上海返回西部某地级市创办律师事务所的柳旭(化名)也遭遇了“水土不服”。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上海,律师跟客户谈业务时,一般都是围绕在一个圆桌前,像谈判一样,最多一分钟客套话,很快就直奔主题;而在当地则是大家一边抽烟一边谈,可能光客套话就得耗费半个小时,完了才开始谈正事。“在上海,案件的进展,常常是客户紧紧地催促着我们,而在这边,客户好像都不怎么着急似的,常常是我们催着客户要这要那。”

对于在上海待久了的律师来说,西部的“慢生活”成了“低效率”。

不过,创业者们也都明白,这些不适应只是暂时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问题都与西部的市场发育尚不充分、客户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理念有关,随着大环境的改变,问题都有望得到解决。

行业发展的差距

除了与客户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不适应外,返乡创业者们还发现,自己所处的行业,跟北上广等地也有很大差距。

2013年,肖英(化名)从广州一家大型的广告公司辞职,回到老家重庆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

预期与现实的落差,让肖英有些后悔返乡创业。“重庆的广告行业处于初级阶段,或者根本称不上广告公司,而只能叫活动执行公司。”肖英说,在广东,企业非常重视创意,每年的竞标会就是一次创意展示,这对相关的广告公司而言是很大的市场机遇。而在重庆,一般的广告客户对广告的理解尚未达到传播的层面。

肖英举例,重庆的广告公司做的最多的就是在开业等庆典准备充气拱门、花篮、地贴吊牌,而品牌层面的创意传播被完全忽视了。“可不幸的是,我恰恰就是做创意的,所以常常无所适从。”肖英认为,重庆的广告行业,至少比广州落后5年。

上文中提到的熊卫民则发现,与欧洲和北京相比,在成都做云数据,有时会遇到“配套跟不上”的问题。

“你们做IT,不是只需要人才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配套?”面对记者的提问,熊卫民解释:“很多人都对软件企业有一个误解,认为我们只需要几个人在一起摆几台电脑就可以搞出来。其实现在做软件,就像做手机一样,需要产业链上的多家企业合作,比如数据是一家做,支付接口再找另外一家做。因为西部的IT业发展没有北上广早,我们很难找到合作企业,目前的几家配套企业都在深圳。”

不过,针对“行业差距给创业者带来困难”这种说法,也有不同的声音。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正是因为同一个行业西部地区跟北上广有差距,那些从东部回来的创业者才更有可能成为“鸡首”,因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创业环境会越来越好

创业者并不光是跟市场打交道,他们还会时不时地跟政府有所接触。一些创业者发现,在西部地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显跟北上广不同。

采访中,一名在西部多个县市考察过创业环境的创业者提到,现在所提的“大众创业”,在个别地方是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地一看,可能是些空壳子,地方政府可能在玩概念;或者是,政府也真心实意地想支持创业,但又很迷茫。他去一些县市考察的时候,有的政府官员直接说“我给你钱,给你办公室,你来这创业,帮我们建个产业园,带动就业吧”。

熊卫民认为,创业的动机不应该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要解决需求,“你不能老去补贴别人。别人明明没有需求,你去补贴,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篇5

道路两旁,布列着几十家草莓、葡萄等水果采摘园,一个个精美醒目的招牌迎风而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就是在这里调研时,对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由此促发了孟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

打铁还需自身硬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民工返乡创业,孟津之所以成绩引人注目,关键还是自身未雨绸缪的施政理念和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

2009年开始,孟津就提出了全民创业的目标,并且连续6年将其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十大行动计划。特别是近年来,孟津通过持续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强化创业指导培训和标兵选树等措施,不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红利”。

目前,孟津返乡创业农民工约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2.6%。全县返乡农民工共创办各类实体1300多家,创业销售收入达2.3亿元,带动就业2万人左右。连续5年每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都在3亿元以上,创业工作被洛阳市政府授予就业创业先进单位,创业贷款担保中心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第十一届全国“非金融机构最佳创新奖”。

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的到来,为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时代春风,当时的情景,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记忆犹新。

在孟津,先后考察了洛阳市孟津县京孟种植合作社、洛阳鑫沃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一体化企业。他指出,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文化水平较高,不少人经受了市场的熏陶和工业化生产训练,要积极引导他们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将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模式引入农业,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还特意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副总理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走产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的信念。”洛阳鑫沃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新阁兴奋地说。

安徽前来取“真经”

初冬时节,草木萧瑟,但中原大地处处涌动着返乡创业的热潮。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许多农民工怀揣梦想,纷纷返乡创业。他们的回归,为沉寂的农村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1月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派出调研组来到河南,他们的目的,是来寻求这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真经”。

为了让调研组尽可能多地了解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经验和做法,孟津显然是最合适的去处。

位于会盟镇小集村的洛阳天下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调研组到达的第一站。该公司由8名返乡农民工筹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年收益已经达到1000万元。公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当地秸秆利用的难题,同时为周边村民特别是老年人和妇女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洛阳田园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蔬菜种植为主导,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新技术开发和推广、观光休闲、农业电商、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公司。该公司也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建,合理完善的产业布局,使公司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发展,并带动周边1180农户参与生产经营,人均年增收3万元。

在所参观的几家公司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洛阳龙浩农业有限公司。虽然已是初冬,这里依然花木葱茏,植被丰茂,景色宜人,特别是眼前那个“来孟津耍吧”的精致招牌,给人宾至如归之感。在公司创办人吕妙霞的带领下,调研组品尝了甜美可口的草莓和葡萄,参观了标准化种植园区,并听取了她从北京返乡创业的成功历程。

虽然天气渐冷,但孟津县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和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并不冷清,来来往往的人们或办理手续或咨询政策。在这里,调研组就简化办事程序、提供综合服务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问询。

9日上午,意犹未尽的调研组在对古村落魏家坡、洛阳三彩小镇和平乐牡丹画村进行调研后,满载而归。

一路走来,调研组不停地啧啧称赞。

“孟津的做法让我们眼前一亮,你们亮点多,措施实。安徽现在也在举办徽商大会,号召徽商回归。农民工返乡创业,你们走在了前面。”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李红说。

“大雁争相归”

9月24日,孟津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确定“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三个体系、打造四个亮点”,全面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使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能创业、创成业。

创业服务体系、创业政策体系、创业保障体系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提出的三大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孟津量体裁衣,提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新举措,筑牢“三大体系”。

创业服务贯穿于创业的整个过程,是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的重要依托。

孟津县继续简化服务流程,降低创业门槛,取消歧视性规定,让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其他招商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发挥县、乡、村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各乡镇依此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统计监测,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台账,及时掌握农民工就业和返乡情况,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返乡农民工不同创业阶段、不同业态、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地域经济特色等所需知识技能特点,编制差异化的创业培训规划,创新创业培训模式,提高创业培训有效性。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是落实创业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除了落实农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孟津县还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机制,确保每年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不低于6000万元;全面落实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相应政策执行时间范围内,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中小微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落实创业场地优惠政策,鼓励各镇筹建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返乡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业管理、房租、卫生、水电等费用,3年内给予不超过实际费用50%的补贴,同时保障用地指标,在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支持;采取多种担保方式,推行“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组合模式,金融机构对其中的商业性贷款实行低利率,切实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成本,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量身定做”特色金融服务,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多样化需求。

要充分释放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激情,使农民工想创业、创成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或缺。

目前,孟津县各个部门都把创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工作列入重中之重,明确任务分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协调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特别是在氛围营造上,孟津引导鼓励各乡镇争创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示范园区、优秀示范项目。目前,送庄镇、会盟镇、白鹤镇、平乐镇正积极争取创建示范乡镇;平乐农民牡丹园区、孟扣路送庄镇种植业园区、送庄村特色种植园区、孟津十里香草莓园、孟津洋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丰博草莓园、鑫沃牧业等正积极为争夺示范园区和优秀示范项目作准备;评选“返乡创业之星”,进行巡回演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孟津县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上的一个特色举措,接下来仍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宣传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积极营造创业、兴业、乐业的良好环境。

一个个成效显著的举措,让孟津县在外农民工“大雁争相归”。

一个目标,四大亮点

确保2017年成功创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是孟津县确立的一个宏大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孟津县正坚定信念,砥砺奋进。

到2017年,孟津县力争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1.7万人,带动就业3万人,创建1个示范镇、2个示范园区、5个优秀示范项目;到2020年,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创建2个示范镇、5个示范园区、20个优秀示范项目。

不仅如此,孟津县还提出了打造四个亮点的计划,即打造好指导师志愿团、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技能培训和综合服务中心。

精心挑选创业指导师志愿团成员,确保志愿团成员不低于80人,每年开展帮扶不低于400次,为有意愿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做好政策咨询、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指导等咨询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做好图文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完善好服务台账。

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和反担保程序,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工作,设立返乡农民工贷款办理窗口,提高服务效率,确保每年为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贷款不低于2亿元,总额度不低于3亿元。

篇6

可喜的是,我市返乡创业青年逐年增多。以***县为例,2018年度新增创业主体****户,他们中的很多返乡创业青年已经扎根基层。目前,返乡青年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农村舞台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市应积极完善针对返乡青年创业的帮扶政策,使青年将身心留在农村,助推农村脱贫攻坚。建议如下: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铺设绿色通道。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注册登记、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社保关系接续和优惠政策享受等“一站式”服务,全部审批部门入驻政务大厅,并对各项审批事项和手续办理流程进行公示。推行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度。切实解决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

二、完善基础平台,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建议加速完善工业园区、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种植、养殖业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返乡农民工兴办各类企业的聚集地。应加大完善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将现有政策放宽,让更多创业青年享受一定期限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外出青年返乡创业的环境。

篇7

开县是重庆闻名全国的“打工第一县”,全县170万人口中,近7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十二五”期间,开县每年都有超过1万多名打工仔、打工妹返乡创事业,创办的经济实体已超过2.7万户,投资总额超过275亿元。

谢世洪:“成都小吃”店主玩转新科技

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京城800多家“成都小吃”,90%都是重庆市开县人开的。这些开县人中,相当比例是――或曾经是――农民工。今年46岁的谢世洪,就曾是“成都小吃”店主中的风云人物。而今,他早已鸟枪换炮,试图在高科技领域分得一杯羹。他和合作者创办的重庆开县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航空特殊动力材料,得到国家发改委“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获得了轻型航空发动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和应用等50多项发明、130余项外观设计、220多项新型实用专利。他们开发的双转子回转式容积泵,目前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1986年,初中毕业的谢世洪成为开县赵家镇长安村第一批“打工仔”之一。他一边为师傅放牛一边学中医,然后去建筑工地拉板车,再返乡结婚――刚步入社会的谢世洪,重复着与其他打工仔大同小异的故事。

看见别人当厨师能“半年前穿补丁衣服出去,半年后打领带回来”,新婚的谢世洪也去镇上学厨师,然后辗转漂泊10多个省打工。在成都锦江宾馆,经过一些类似于电影中“偷师学艺”桥段后,他成了大师的徒弟,成了厨师长,终于可以“打领带回来”了。

有一次,谢世洪出差到西安,走进一家小吃店吃午饭。他看着别人吃几元钱的小吃,而自己吃几十元的炒菜,还喝着酒,心里不免有点优越感。但小吃店老板却不高兴地埋怨:“你坐在这里慢悠悠地吃炒菜,起码让这张桌子少进账好几百元。”谢世洪有些生气,认为炒菜比小吃贵得多。但是老板却说:“这张桌子本来可以坐5个人,吃小吃都吃了几轮了。”谢世洪惊讶地了解到,这家小投入的路边小店,其实比很多大酒楼的利润高得多。

受到震撼的谢世洪,成为最早一批去北京开小吃店的开县人。

2002年,开县人陈代利在北京第一个以“成都小吃”开店并赚了钱,这让在北京的开县人备受鼓舞。谢世洪也向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家近100平方米的“成都小吃”。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流水有1万多元。

这一时期开“成都小吃”的开县人,80%都赚了钱,买房买车的都有。谢世洪却决定把钱用来开分店。他一边在北大进修MBA,一边管理着7家店――最大的店有700多平方米。

2007年8月,在京的800多个开县小吃店老板,加入新成立的开县商会。邓文忠任会长,谢世洪等任副会长。一次偶然的机会,谢世洪在一次接待中结识了程中云,两人在“做飞机项目”上一拍即合。他们合开的公司开发出世界首款超轻型、可折叠的水上动力冲浪板,已获得数十项专利和CE等多项专业认证。

:打工仔创办的鞋厂产品销到了国外

42岁的,这名曾经的开县“打工仔”,如今在家乡开县拥有一家鞋业公司的一半股权,而该公司的资产超过1亿元。

1991年,19岁的离开家乡,去福建晋江鞋厂打工,靠勤奋好学做到了销售经理,每月能有两三万元收入。他由此挣得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七八十万元的积蓄已经足以为更大的梦想搭上起跑器。1998年,外出7年的回到家乡,希望从正在推进的三峡迁建中找到机会。他承包了开县橡塑公司的一条生产线。在企业整体改制时,他和志同道合的下海青年杨勇一起,买下整个公司,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成立了勇华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老家,人脉、政策都有一定优势,比如有三峡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其中一些政策在沿海地区是无法享受的,土地价格也更低。”说,“这让我们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是自己做。” 说,每年12月6日至次年1月6日,邀请销售商来公司开会,将来年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确定下来,支付定金后,公司按计划生产,“经营风险也不大”。产品定位于中低端,每双鞋带来的利润很低,但积少成多,仍能累加出极其可观的数额。

几年发展下来,公司日渐壮大,现有资产1.0157亿元。去年生产了800多万双鞋,其中有一部分出售到西亚和东南亚国家。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纳税200多万元。

更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公司现有员工686人,在农闲时的用工最高峰期间,有1029名工人在这里挣钱,其中以四五十岁的妇女为主。在开县,在鞋厂工作所得到的薪酬,足以让员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还能兼顾家庭。

曾汉宇:水里养的除了鱼,还有谋求上市的梦想

40岁的开县人曾汉宇,已跻身于重庆水产行业的最前沿方阵。

出生于开县厚坝镇大坝村8组的曾汉宇,1997年从合川水产学校淡水鱼专业毕业后,去师兄创办的通威集团打工。懂技术、头脑活络的他进步神速,很年轻就成为片区经理,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当绝大多数人只能骑自行车时,这个农家子弟就开上了汽车。

曾汉宇发现,高温天气时,鱼的损耗非常大,侵蚀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如果能减少运输中转,仅仅是节省下来的损耗,就是非常可观的收入。“鱼场必须有规模,但也不能太集中,要靠近市场终端,假如有自己的鱼场就好了。”一个念头在曾汉宇心中腾起。

2009年,开县举办首届乡情会,出台了返乡创业的一揽子优惠政策。曾汉宇听到这个好消息返回家乡,注册成立了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将厚坝镇闲置的3000亩山坪塘进行改造升级,让“死鱼塘”成了“聚宝盆”,还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在湖南,他也有2000亩养鱼基地。

“仅靠能吃苦还不够,科学养殖才是王道。”曾汉宇推行轮捕轮放的养鱼模式,每次放养的鱼种、大小、品类都很有讲究,实现了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成品鱼销售。

2011年,曾汉宇又进行了“水上种蔬菜”的尝试,套养了珍珠蚌,提升了效益。

2012年,一场大洪水让曾汉宇的鱼跑光了。渡过难关后,他再一次加强了对基地的改造,2014年,他又投入七八百万元进行“小改大”“浅改深”的改造,“往后,还会提升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喝着茶就能知道鱼是否缺氧”。

曾汉宇说,他在重庆的基地已经形成了年产量近千万斤的规模,去年的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虽然投入大,但利润也不少。”踌躇满志的曾汉宇说,重庆的水产品每年的市场总量在50万吨左右,而重庆的自产能力不到30万吨。“这是一个直接连结到老百姓菜篮子的行业,有很好的前景。”

曾汉宇的企业吸引了风投的关注,注资额以千万元计。而今,曾汉宇正积极筹备公司上市事宜。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连锁效应

过去,农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业界口中的“做乘法”。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块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在重庆,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究竟有多大?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庆市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9万人,“转移就业率超过95%,基本实现应转尽转。”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说:“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价值。”黎勇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于市内农民工就业总量的40%。“全市每年返乡的30万农民工中,有近5万人在返乡创业企业就业。”他说,比如开县兴泰电子有限公司,450名员工中,从广东返乡的占80%以上。

“这些人创办的企业,为留守务农的农民而言,也带来了价值。”黎勇说,很多农业产业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劳动力,既发展了农业,反哺了农村,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创收,推动了精准脱贫。如云阳县红霖食品有限公司,与周边1000户养殖户签订长期养殖回收合同,仅养殖一项每年每户农民就能增收1.5万元。

“从更宏观的视野看,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黎勇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如合川区农民工李万明创办的“石丫”鸡蛋品牌,产品远销西南各地,其蛋鸡饲料需求,带动了周边300农户发展种植玉米、蔬菜等饲料类配套产业。

忠县、奉节、秀山等地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陆续打造了新型“淘宝村”,构建起云智网商城,将个人网商和数百家企业组织起来,在线下建立实体展示店,打造出覆盖县城、辐射乡镇的24小时物流配送体系。目前,这3个地方约有1万余名农户在家当起了供货商,形成了产业发展集群。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处处长张德祥介绍,出身农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并非一窝蜂地盯着农业领域创业。他们创办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承接了东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有的是整厂迁移,有的是部分产品生产基地迁移,有的是产销链条的一个环节迁移。“尤其是电子加工、服装生产、小五金等制造行业居多,形成了市内建厂、市外销售的互补发展模式。”而且农民工创业,“并非都是‘大老粗’,有相当部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张德祥说,比如开县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有博士14名,汇聚了5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成果。可见,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量。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效应外,我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缓解农村社会问题。”黎勇说,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据测算,全市约有9万留守儿童、11万空巢老人问题,因农民工返乡得到了有效缓解,“社会效益非常突出”。

开县厚坝镇大坝村主任李远林说,村里的年轻人,70%倾向于留在本县打工,“这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重庆开全国先河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早在2008年,重庆就开全国先河,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件,此后,13个省市先后前来学习经验。

为了让农民工创业扶持落到实处,重庆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综合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上进行了细化。引人关注的是,微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三权抵押”等多项“干货”政策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开办个体工商户,除经营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外,其余均可享受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前几年,只有女性农民工才有资格享受小额担保贷款。重庆突破这一点,在2015年将贷款对象扩大到所有农民工。在贷款额度上,从2008年前的3万元逐步统一提高到15万元。

对于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而言,工业园区门槛高、要求严、入驻难,他们只能望而却步。重庆则另辟蹊径,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返乡创业园区(创业街)。在园区,推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吸纳农民工100人及以上就业一年以上的,可享受贷款利息补贴,最高可补贴60万元。近4年来,全市累计为156户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贴息5500万元。

重庆还组建市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全市累计为8.9万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73.9亿元。

重庆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参训人员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近年来累计对7.5万名农民工进行了创业培训。

市、区县两级组建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有300余名企业家、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篇8

“不清楚土地流转是什么”

在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一家养殖场打工10年的惠水县农民工王建军,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年会这么早回家过年。

“我20岁就在那里打工,已经10年了。原来600多人的工厂,如今只剩下100来人,老板说,都快要开不下去了。我们只好回来了。”回家后想租地办个生猪养殖场的王建军说,听说土地可以流转了,就是还不清楚政策的深刻含义。

“我们不清楚土地流转是什么?” 和王建军一起回来的同伴们说。记者在贵阳火车站随机采访了10多位返乡农民工,他们反问记者这具体是怎么回事。他们听寨子里的人说土地流转是“看吧,又要合伙了!还跟原先一样,大伙在一起生产,以后地咱种不成了,叫种地大户种” 等等。

部分返乡农民工表示,看报刊上宣传的“土地流转”,了解的还是太肤浅太少,“希望有人专门给我们详细介绍介绍。”

知名“三农”专家谢德体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实行农村土地流转,当然是向有科学头脑、有技术、有种田经验的能人流转。而一大批返乡农民,他们正处于青壮年,有闯劲、有见识,无疑是土地流转的最合适人选。

“盼望给予创业支持”

“在外打工八年了,我学到缝纫技术,平时省吃俭用积累了些钱,不想到外边打工了,想回来后给自己打工。” 普定县白岩镇沙戈村农民工梅子的话,代表了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心声。

水城县农民工李明,拿着一份经济类报纸失落地说,“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贷款手续复杂,周期长,对我们来说,只能是望梅止渴。”金沙县农民工张鹏飞则认为,大部分农民工仅初高中毕业,办企业存在一些盲目性,经营管理知识也欠缺,迫切需要在自主创业方面获得指导。

“这些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都能慢慢克服,可对于办企业存在的融资难现象,急需相关政策向我们倾斜。” 想创业的金沙县农民工王鸣,外出打工的这几年一直关心这些问题。“盼望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多支持。”他说。

据了解,随着这些年外出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我省部分地方供地指标捉襟见肘,对很多想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他们而言,用地也成为一大制约。

此外,部分农民工还反映政府效能不高,虽然很多地方领导给予他们高度重视,但在落实政策过程中,一些部门和个人执行政策时有偏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推诿拖延等情况,不利于他们回乡创业。

“很需要就业、创业信息”

“以前到处是有活找人干,现在是人到处找活干。”从有比较称心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到失业、四处碰壁,有些返乡农民工心中充满了失落,对未来前途不知所措。

篇9

近两年来,河北正定县通过“农村好青年”项目的引导,吸引了200多名80后、90后大学生毕业后回乡从事农业生产。与老一辈农民不同,当地南楼村王永波等有知识、重视市场的新型农民,不仅采用喷灌方式种地,而且摆弄完秧苗后,他们还通过网络寻找更多销售途径。

梧桐树下引凤凰

位于正定县东北部的南牛乡是一个农业大乡,该乡通过土地向专业合作社流转和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让回乡务农的大学生走上了一条“在田地上班,在农村创业”的道路。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全乡青年创业,南牛乡创建了全县目前最大的蔬菜基地——占地近2000亩的“石家庄市青年创业园”,年产大棚蔬菜500多吨,受益农户近100余户。

南牛乡的特色种植龙头产业——碧玉蔬菜种植基地,每天“上农业班”的职业农民有300多人,而从肥料配置、农机具管理,到销售员、价格跟踪员,再到宣传策划、文稿书写等,都由大学生担当。据统计,全乡共有近50名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本地大学生约占60%。

在南牛乡东贾村,一排排新建起的大棚格外醒目,东贾村村民张芳就是其中一个大棚的经营者。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先在河北石家庄一家外贸企业工作了两年。此后,因遭遇金融危机企业倒闭,之后的求职并不顺利,屡屡受挫的张芳开始萌生一个念头——回乡。

正值2011年,为吸引在外务工的正定籍优秀人才回流,正定县公开选拔172名“农村好青年”,当选的“农村好青年”不仅可以直接进入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享受资金补助,而且在个人自主创业时也可享受优惠待遇。正定县的新举措让茫然无措的张芳看到了希望,经过选拔,张芳于2011年4月顺利当选“农村好青年”后返回家乡创业。“在外打工挺辛苦的,而且还赚不到什么钱。”张芳说,“回到家乡后,乡里不仅为我申请贴息贷款,还帮我承包了一个大棚进行创业,收入比过去多了四五倍呢。”

为了帮助刚毕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零风险”,早在2009年,东贾村就引进了山东寿光的大棚技术,并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据正定县南牛乡党委书记安文斌介绍,依靠纯天然的绿色种植,每个耕种面积只有1.8亩的大棚,可以实现六七万元的年收入。东贾村村委会计划于三年内在全乡普及大棚种植技术,“好青年”们将对普及大棚种植技术起到重要作用。安文斌说:“我们将充分发挥‘好青年’知识丰富的优势,让他们学习掌握这种大棚技术,同时在全乡推广大棚种植技术。”

在正定县新安镇西慈亭村,33岁的村民陆俊志曾是一名服装厂工人,2003年工厂倒闭后他没有像其他工友那样留在城里继续寻找工作,而是选择返乡创业。2004年,陆俊志承包了230多亩废弃的采砂坑地,经过数年开垦,使200亩土地重新具备了耕种条件。目前,依靠在承包地上种植农产品,陆俊志现在的年收入已逾10万元。

陆俊志的创业经历在当地传为佳话,2011年4月当选为“农村好青年”之后,他顺利进入西慈亭村的党支部。陆俊志说:“我准备把村子里有致富本领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帮助更多返乡青年,争取让村里所有年轻人每年都至少获得一次培训机会。”

大力选拔“农村好青年”

据统计,正定县每年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5000人以上,但真正回到农村发展的却寥寥无几。每个人都说要建设美好的家乡,怎么建设,靠谁建设?自己的子弟不回来,还能指望谁?“农村好青年”的评选就是搭台子,让更多知识青年返乡。

为留住更多青年人才,支持他们在农村创业,正定县出台了《“农村好青年”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农村青年人才的培养、管理方法和责任分工。组织部门负责农村人才的全面管理,建立档案,跟踪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参选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让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经济上有收入、政治上有待遇。当地农业部门实施了农村青年人才培训“阳光工程”,2012年培训农村青年人才和新型农民1900人次;共青团成立了“创业青年联盟”,目前已发展会员200人,为青年创业搭建了平台。正定县还通过贴息贷款、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正定县委书记毛全球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要借机把这些学富五车的游子“拽”回来。“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论题,命运不仅是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命运是能够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环境的勇气。如果能具备这样的人格品质,这些曾经在贫困中挣扎读书的农村大学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

2011年1月4日,“农村好青年”评选活动正式开始,“引领农村新风尚,联名推荐好青年”、“争做农村好青年,建设家乡新农村”等横幅出现在正定的诸多乡村。全县18岁至40岁的农村知识青年踊跃报名,仅10天,全县报名青年达到3122名,覆盖所有村街。最终,2928名农村青年参加理论考试,767名农村青年进入推荐、演讲环节。

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评选权交给群众,让老百姓推荐、投票选择最信赖、最可心的人,各村街进入推荐、演讲环节的青年,以拜年方式集体入户同村民见面、征求意见、宣讲自荐。至2011年3月5日,本着每个村街至少有一名好青年的原则,正定县共评选出200名“农村好青年”。其中,80后和90后有175人,大专以上136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89人,在外务工返乡人员92人,个体经营者17人。

毕业于河北大学的北关村青年张健,用精彩的演讲赢得全票,当选本村“农村好青年”。 大学毕业后,张健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打工,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如今回乡创业,他开办了拥有10余名员工的广告公司。“多年的广告生涯,使我具备了一定的经营能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这十分有助于我在全村致富建设中领跑,服务家乡、造福乡里。”张健说。

2011年4月,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200名“农村好青年”正式命名,并深入乡村服务基层。“这些好青年,真正是老百姓的孩子。”正定县委书记毛全球说:“他们生长在农村,热爱、熟悉农村工作,拥有一技之长,群众反映好,能够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使命。”

评选出来的200名“农村好青年”,由乡镇党委负责,按程序委派到本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也可同时兼任村团组织的书记、副书记、舆论信息员等,职责涉及到为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帮助村主要领导完成重点工作、代办村民事务、协调化解矛盾、宣传政策等。据介绍,正定县将通过3至5年的时间,继续加强“农村好青年”的选拔、培养工作,争取把他们建设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喜欢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村庄发展后继有人

在很长一个时期,年轻人很难进入农村“两委”班子。在开展“农村好青年”评选活动之前,正定县和全国其它县市一样,实行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虽然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和文化偏低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但提升农村工作总水平的实际收效并不理想。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这是有效提高村委会班子文化素质和科技涵养的一种举措,但这种空降方式产生大学生村官与国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冲突。此外,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不仅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背道而驰,而且村民纠葛盘根错节,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正定县委书记毛全球说:“开展农村好青年评选,就是要合情依法地破解农村干部年龄老化和文化偏低的难题。”

既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又是村民致富带头人的王永波,就曾参加了几年前的一届村委会选举,结果落选。他说,当前农村公共生活缺失,公共人物难以出现,加之村民已经习惯了竞争者提供的物质型的东西。王永波就是其中的成功受益者,在此后的“两委”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党支部副书记。

“农村好青年”自身的成功创业,带动了一个村子和区域、行业的整体发展。南牛乡木庄村好青年张志勇观察发现村里的企业大体分为原料销售、模具制造、机械、电器产品加工等,绝大部分都是散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多,且长年恶性竞争,影响自身发展,存在着用工缺口大,员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张志勇开始着手用建立商业合作社的方式整合资源,把产、销及售后服务整合起来,消除恶性竞争,给本村打造一个良好的生产与经营环境,建立有本村特色的品牌资源。

29岁的王杰是北早现乡小客村人,两年前他放弃了省会的销售工作,回乡参选“农村好青年”,如今已是村委委员的他,在乡党委的指导下,带领乡亲们搞起了苗木种植。自合作社种植的400亩金叶榆收割完毕后,他又试种了20亩竹柳。

篇10

2015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在河南洛阳市调研时强调大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返乡创业成为上下关注的热点,其重要意义何在?

专家解答:实际上,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一部分人返乡创业,但是主流还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个局面。2000年以来,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才较多地增加了,原因是持续流动以后,中西部地区农民虽然增加了务工收入,但实际上增加的收入非常有限,人口红利主要留在了发达地区和城市,同时他们只能在城市打工,而不能安定下来,形成了一种分离式的流动现象,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另一方面,农村中青年劳动力都进城务工,中西部地区则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还造成了“三留守”、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这种经济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得到解决,解决的趋势实际上就有两个:

第一个趋势是:一部分农民工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镇实现市民化,提高农民工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这要面临很多困难、制度,但即使再困难,也要解决。因为没有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就不能积累技术和经验,不能够使产业得到升级,不能够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第二个趋势就是:农民工向输出地的中西部地区返乡就业创业,只有这些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就业,才能够解决当前农村一系列的产业和社会问题。没有产业无法增加农民收入,而这个产业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自己来创,农村真正能够创业的,恰恰是这些在外面经过多年打拼和市场的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拥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思维的人。

我们在2007~2008年做过一次对全国101个县,301个村及3000多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2000年之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返乡创业总人数的30%多一点,67%以上的农民工都是2000年之后返乡创业的,这就说明返乡创业的速度开始加快。2012年之后,返乡创业增加更快。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之后,我们都在寻找新常态下支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实际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县乡经济,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的新动力。市场背后是群众,任何改革的动力最终还是要归结到群众,特别是经受过市场锻炼的农民工,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和支持他们的创造,让他们能够创业,这既是他们的利益,也是发挥他们带动就业转移和农村发展的作用。它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一个动力,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来对待。

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拥有哪些重要的机遇和创业优势?

专家解答: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及优势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是农民工自身的潜能的优势。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农民工自身素质在打工中得到了提升。近些年来,亿万农民工的流动、打工,一方面对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收获在于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于他们自身的成长,他们经历了城市和市场的洗礼,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人脉等资源,懂市场经济,思路开阔。这是只有通过打工才能获得的,这正是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动力源。所以,恰恰是返乡农民工本身具有的相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更高的综合素质,才是他们返乡创业的最大优势。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国家看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大作用,连续出台政策性的文件进行支持,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是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其中都明确地提出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转移就业的一条路子,对农村发展有深远意义。二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这个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性更强,具体的扶持政策更多,政府简政放权,做好创业服务,在土地、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布置。所有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普惠政策都要给返乡创业农民工,同时对他们也有一些特殊性的专门扶持政策。一些省份也据此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比过去力度都更大,更加具体。

三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沿海地区这些年来的发展,企业经营成本、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空间受到了限制。而在中西部地区,实际上相对来说还是有很多优势和潜力,有种说法叫做“富饶的贫困”,过去我们只看到一些地方经济的落后,没有看到这些地区的资源中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潜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些地区拥有的独特资源就会成为了一种优势。例如一些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拥有特色的手工艺、特色的文化、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等,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资源。

四是新技术发展的机遇。近些年来,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以前需要在城市寻找市场的产业,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物流等手段,从网上寻找市场,而生产基地、仓储等都可以放在农村,这就产生了形式各样的电子商务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是农村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的优势。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交通、通讯、电力等,这些创业的外部条件得到了发展和优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保障。

农民工返乡创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哪些项目?

专家解答:据我们在安徽省、贵州省以及苏北等地区的调查,农民工创业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大体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联系,要么农民工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打工,回乡办同类企业;或者在沿海地区已经创业了,回家乡办分厂,把企业搬迁回老家;要么把发达地区的老板引到自己家乡来,这属于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扩散。

第二种,并不是以前打工做什么回家还做什么,而是在积累了市场销售、经营管理经验后,回来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来创业。例如中西部地区就有一些地方特色产品、产业,例如藤编、竹编、米粉、特色豆腐干、s辣椒等等。过去是传统的、手工的、作坊式的经营方式,返乡创业之后把这些特色资源搞成工业化、规模化,变成一个品牌产品进入市场,有的取得了专利,创业伴随创新。

第三种,返乡搞农业,一种是搞特色农业,例如做特色种植、养殖、林下经济,办龙头企业,农工商一体发展,再一个就是从事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成为新的新型主体。据我们在滁州了解,现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致有1/3以上,有的地方近1/2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将是一代新型农民,对我国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四种,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养生、体验等项目,过去我们把休闲旅游当作一个奢侈品,实际上它是今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外出务工才有钱搞这些乡村旅游项目,而且他们知道如何按照城里人的生活需求来设计休闲居住的房子、产品、游乐项目等,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第五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现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便捷的物流,既可以把农村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向外销售,也可以为村民从网上购买生活用品和农资。其本质上是搭建了一个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通道,这种创业形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存在哪些突出的困难和短板?

专家解答: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土地的使用是个大问题,如在西部某省一个县的农村调查,该地返乡农民工发展当地的特色藤编产业,带动了80多户农民共同参与,他们希望能建一个两三亩地的场馆,用于产品展示、技术培训等,但当地就是没有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他们不得不搁置这一计划。实际上,现在我们在土地使用方面对农村创业的小微企业照顾力度还不够大,我们应当进一步整合农村闲置工厂、校舍等资源,多给返乡创业者提供一些便利;要对良田和山地的使用进行适当的区分,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对山地的使用,可以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做出适当灵活处理,更加向返乡创业者倾斜。同时,对于返乡创业者流转的土地,要在抵押融资制度上有所创新,让返乡创业者能够利用流转的土地,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

第二,资金也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返乡创业者的自有资金终究是有限的,他们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实际上,我们针对返乡创业者的资金支持政策有些是落实了,但有些政策农民工并不知道,政策的普及性不足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小微企业针对的客户数量大,成本高,比较“费时费力”,一些金融企业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这就需要金融部门改进服务,提供贴合创业者需求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创业者的资金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存在支持政策的落实上不一视同仁的情况,对有些返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过多,过于集中,存在人为“树典型”、“垒大户”等现象,没有让多数的创业者享受到优惠政策。

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地方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主动作为,做好相关的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