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19:25: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有关大自然的资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 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 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2.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2.4指名回答。
2.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归类)
2.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释词。)
3.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3.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
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
②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3.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
3.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 —— 妙不可言。
3.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4.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4.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4.2师补充(课件出示)
4.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4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5.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5.1收集文中好词。
5.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
(二)第二课时
1.展示作业,复习导入。
1.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1.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2.指导背诵。
2.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
生:大自然也有语言。
2.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2.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2.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3.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3.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
3.3扩词积累。
4.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细雨,使本来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风车村,凭添了几多润泽与生机。巨大的风车,在这一方田园牧歌式的土地上突兀而出,一座又一座,错落有致,赏心悦目。村中的大水塘,是早年水运通达时的港口,如今树影倒映,游鸭嬉戏。放眼撒目,沙土路上,一个身着运动装的男人在跑步:移回视线,偶见近旁一户人家的后房门,折出一,腰系带花边儿的雅致小裙子,从容不追,自在休闲。我倏地一阵向往,这里的荷兰人,已经把生活与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包括他们的身心。
三四百年历史的古老风车早已停转,但那不老的风姿仍然在不断地感动着每一个造访的来者。荷兰风车,比我想象中的庞大得多 四片车叶俨然巨翅凌空的态势:承托车叶的建筑,大的足有四层楼高,下部有脊,住人,上部像城堡一角,底层堆放杂物。风车也远比想象中的漂亮得多:雕花木饰,砖石外罩着雪白的涂料,木板油漆鲜艳悦目,住人的屋子那小巧的门窗和烟囱,童话般地别致可人。节日里,荷兰人会把风车重新装点,饰花环,挂国旗,高悬手工制作的太阳与星星。荷兰人从来没有忘记大自然,他们的心思表现在对风车的热爱与喜悦上。
走在风车村古老的小街上,我走进了古老,也走进了大自然,仿佛看到了穿木屐的荷兰先人、漂亮的衣裙头巾、考究的礼帽手杖,看到了古老马车,听到蹄声得得、轮声辚辚……
荷兰地势低洼,地域临海,先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填海造地、筑堤建城,发明了风车,把它们高高架起来,化风力作动力,抽水、排水。用风车磨米,是在有了土地、有了耕耘和收获后的事。在荷兰人这种“创造了岸”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风车的作用举足轻重。难怪荷兰人对风车情有独钟,这正是他们的“大自然情结”之所系。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课,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的科普小品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情景】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原案例:
片段一:
导入:同学们,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大自然的风景画。(出示多媒体课件)大自然美吗?大自然很美,她的文字也很有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你是从哪几个小节中知道的?(2~6小节)
分析:出示风景画似乎与文章本身的联系并不是很大,可以换种方式导入,既能与文章有密切的联系,又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片段二:
昨天老师已布置了让大家搜集与课文相关资料的作业,现在请看课文2~6小节,介绍了三种大自然的文字,各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或最熟悉的一种文字,先在组内介绍,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其余同学可以做补充。
(组内交流3~5分钟)汇报。
分析: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这样设计符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但问题不够明确,找出文字,并讨论它们的作用让问题明朗化,学生更容易操作实施。
片段三:挑选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或段,读给大家听。
没有具体化,另外,学生的知识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介绍的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没有拓展知识。
片段四:没有将描写花岗石那段文字好好分析语言的生动形象,为学生的仿写设置了障碍。
改进后的教案:
片段一:
一、复习导入,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生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把“大自然”这本书分为了哪两册,每一册分别介绍了哪些文字?
过渡: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这本书中的文字非常感兴趣。那么大自然的文字究竟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用“――”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分析:导入紧扣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提出两个问题:(1)哪些文字?(2)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线索,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片段二:
在教学星星一段时,这样处理:
1.是啊,茫茫夜空,点点繁星,是指路的明灯,你还知道天书上哪些辨别方向的文字?
2.确实如果我们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不用担心,课件出示儿歌――《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补充介绍沟渠北边的雪先化)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你仔细观察,多多去想。
指名读,其他学生认真听。
3.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无论是天书还是地书都可以辨别方向,多么神奇,记住了吗?
分析: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知道不仅仅是天上的星星有辨别方向的作用,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事物能辨别方向。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片段三:
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他每次写作都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语言活泼简明,深受全世界读者喜欢。
1.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的6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伊林的语言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
2.交流讨论:“居民”、“披着毛皮”、“爬”、连续三个问号……
3.重点交流“爬”。这个“爬”如果老师把它换成“移”好不好,为什么?(“爬”既可以看出冰块移动得很慢又给人生动有趣的感觉,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乌龟在慢吞吞地爬着,多么可爱啊!)
那么现在你知道“爬”为什么加双引号吗?(并不是真正的爬,而是冰块在移动。)
4.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相关语句,读出它的生动有趣。
分析:虽然本文是说明文,但一点也不枯燥,源于文字生动形象,特别是第6小节,所以要重点分析,学习方法,为仿写奠定基础。
片段四:
拓展《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颠。这就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经是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分析:出示这首诗两个作用:
1.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和作用,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可以参照这首诗中不同的句式练习仿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比如有关环保的、亲情和友情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课外书籍。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找机会开展阅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方式唤起小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是锻炼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其中有一项是劝阻不正当行为的口语交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小学生依据图画资料的意思和提示,先自己锻炼劝阻用语,然后再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建立良好的情境,唤起小学生对学习劝阻的浓厚兴趣,并且在训练小学生练习劝阻用语时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几个小朋友在高压电线杆旁边放风筝”“一位阿姨闯红灯”“一位叔叔践踏草坪”等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会劝阻用语的同时学会关爱他人、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位叔叔随口吐痰”“一位小朋友随手乱扔垃圾”等情境,让小学生在学会劝阻用语的同时学会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是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起点。如今的识字教学不仅要唤起小学生习字的积极性,还应当注重经过识字来明白道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高尚的人格。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将人际领域的道德延伸到自然领域中,让小学生明白人和自然间的责任。那么,应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呢?识字教学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的,小学生认识的大部分字都是在低年级中学习和累积的。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怎样做到既要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又要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呢?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课本的内容来编一些生动有趣又浅显易懂的儿童歌曲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唤起小学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同时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在识字过程中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讲解《保护庄家好卫兵》一课的内容:“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守卫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请你保护好小青蛙,它是庄家好卫兵”时,浅显易懂的儿歌不仅让小学生学会了生字,还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应当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教师还可以编一首相似的儿歌,例如:“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蜻蜓大眼睛,保护植物吃害虫,做了不好好事情,请你保护小蜻蜓”。这样使得学生又多学几个生字,同时再一次受到了不能伤害小动物的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很多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有揭示人和自然关系的课文,有关生态环境知识的课文,有关生态保护的课文等等,主体有动植物类、自然风光类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利用有关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其中心都是围绕着自然风光以及描写动植物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春雨的色彩》《海上日出》《春天的小雨滴滴》《冬爷爷的图画》等,这些课文都从不同的层次体现出了大自然的优美,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上课过程中尽可能的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小学生领悟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美丽的画面,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火烧云》一课的内容时说:“文章主要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空中火烧云的变化,体现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课文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这段文字描述了在霞光照映下地面上的人和景物的颜色发生了奇妙地变化,文中用了五个“变”,语文老师应当紧抓这五个“变”字,让小学生领悟人们晚饭过后看到美景的喜悦心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综合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面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新型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都有一种无以下手的感觉。如何有效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利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通过学科之间的共性培养初中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但是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的内容过于宽泛,成了各科知识大杂烩,毫无中心;或过于追求形式和气氛,成了课堂表演课;或偏离了学习目标,使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主导地位,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各种非语文的东西在课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实际上,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但它毕竟是语文学习课。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哪个方面,哪一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最终目标都是致力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例如综合性学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其活动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天文、地理等不同学科内容,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能够自由遐想的广阔天地,但应当注意,我们在为学生回顾和展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后,其着眼点最终要放在指导他们探究“大自然奥秘”上。如搜集有“大自然”的成语,有关“大自然”的古诗词、谚语等。我在教这一课时就重点让他们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成语和谚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兴趣大增。特别是学生对民间的精卫填海的故事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大家引入了人类早期对大自然的认识中,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人类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同时为人类的聪明智慧而惊讶,也正是人类这样丰富的想象,才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初中生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初中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究未知世界奥秘的精神,进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语文性。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处理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设计,组织活动,真正成为综合性活动的主人。我们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放任不管。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难把握的教学内容。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两大问题。
1.教师大包大揽,一切都安排好和准备好,孩子们只是填空的机器。上周,我观摩了一就节综合性学习课,内容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老师制订了活动方案,活动以知识竞赛为主,题目老师早已准备好,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战争的故事、人物、书籍和名言等,课上由活动主持人读题,各小组开始必答和抢答,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这位老师对这次活动可以说非常用心,肯定花了不少时间查阅资料,老师显然非常累。但是孩子们是很轻松的,他们只要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课前积极预习,课前准备好答案,整个教学的课前准备完全由老师包揽。这样的活动课实际上与以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区别,起不到提高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
2.教师放任不管,布置任务后就不管不问。认为这是充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老师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但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大量信息中,他们很难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得出正确结论。如果我们只做一个旁观者,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则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华而不实。例如在开展“菊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课本提供了“对菊的科学探究”、“一起赏菊、“菊文化探胜”三种活动方案,但这些方案偏大,由于受条件限制,其操作性不强。此时,我们可以把某些方案细化,如专门研究“古诗文中的菊文化”,或者对某些方案进行变通调整,活动效果就会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空洞。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课标对初中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古希腊自然观
西方世界把古希腊当作自己文明体系的发祥地,这个早期文明的辉煌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泛神论”,以及突出强调人类思辨能力的古典哲学,再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左右着近代以前西方精神文明的发展。泛神论又称多神教(polytheism),它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历史上的这样一个认识阶段:人们注意到大自然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运转中从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人们对此感到恐惧、敬畏,由此产生了原始自然崇拜,并发展成力图通过某种方式借助自然力的巫术与宗教。在生产力的发展尚未导致科学的智慧时,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看做神圣的,并把人类活动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且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属性也赋予了大自然,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本身,并以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泛神论宗教的存在,泛神论的希腊所关心的神意,直接体现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注重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可贵意识。
三、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希腊建筑艺术为西方留下的最丰厚遗产之一,是在神庙中发展成熟的古典柱式,柱式构图法则中被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称作法式(Tasis)、布置(Dathesis)、比例(Eurythimia)和均衡(Symmetria)的部分,在西方建筑史形式美学别得到重视,成为建筑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人们关注它们所体现的比例尺度和谐,局部与整体风格的一致,光影丰富的体积感,以及人体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希腊神庙建筑从结构和空间上看都是极简单不过的,内部空间反献给神,对人的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希腊神庙建筑代表着一般性的和谐,地景的存在则没有显而易见的秩序。希腊人不仅使建筑和地景两种对立的景观达到和谐,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整体意义,内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庇护性房间。几何化造型同建造手段有关,它的完美比例同一切生命的形式和人的本能知觉有关,本体论哲学和“理性”美学的发展使人们视之为宇宙本体和谐形式的表达。希腊神庙具有这类性质,更试图把单一的和谐形体同周围环境的杂多形态组织到一起。
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视听一体的立体效果,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动感画面等视频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在立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草原》一文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大部分学生因为从未去过草原,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也因此无法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于是,笔者搜集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腾格尔的歌曲《天堂》,以歌创设情境,使学生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进入草原,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草原的图片,将学生带到内蒙古大草原,领略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在图文声的熏陶、对比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文本,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拓展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或年代久远,或涉及域外风情,小学生存在认知缺陷,难于理解。教师如果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让学生看视频“”,使其深切体会到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运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和升华,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很少,但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的,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搜索与学习文本相关的资料,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在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于是笔者利用网络搜索到不少与大自然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强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使其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多种学习能力,自主创新
在教学中,当学生面对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这比教师一个人查资料、找根据有价值得多。只有师生一起动起来,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学生才有可能闪现创造的火花,才会有创新的成果。
例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时,在课文延伸环节,笔者让学生借助网络浏览各种各样的石头,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浏览教师提供的课件、相关的网站、文字资料。在浏览过程中,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便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笔者要求学生在浏览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小组讨论,确实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或上网搜索答案。这样,学生在操作浏览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对深化问题加强知识运用大有裨益。因此,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一文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在网上讨论这篇课文中父子俩的言行、詹姆斯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各自的启示,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见解、理由发表在论坛上或聊天室里,而教师只需要监控学生讨论的进度、方向,并做适时的指导即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深化理解
1.借助动画演示突破课文理解难点
语文文本精彩纷呈,但有难有易。我们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弥补不足,使其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尖刀”,增强教学效益。
1.前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当中实行开放性教学,有利于改善封闭式及单一式的教学弊端;开放性教学不拘泥于语文教材,通过对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加以利用,能够使小学生的阅读面得以扩大,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并能够帮助小学生将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养成独立思索及阅读的习惯。实行开放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综合培养。本文以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作为分析的基础,简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性教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2.教师应树立起“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念,从而使教学目标变得更为开放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常常会被一些既定教学目标所局限,课堂上的内容仅仅是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而展开,而对于不属于教学目标范围内的内容,教师则是很少提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害怕跑题及耽误语文教学的时间,最终造成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为了能够使以上情况得到改变,并将教师手脚放开,则需要树立起“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念,以便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方向及目标变得多元化,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情感教学目标及发展教学目标等,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例如,在向学生教授《静夜思》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思乡之情,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白发三千丈”等夸张诗句;此外,还可以引入现代诗《乡愁》,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比阅读这两首诗,并在理解诗的内容之后,产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当阅读教学完成之后,还应组织学生召开与“思乡”有关的主题班会,或让学生写作,以便让学生达到深化理解课本知识的目的。
3.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阅读无非就是课内和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即语文课本的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就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来说,如果只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既能让学生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又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以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例如,在向学生教授《翠鸟》的过程中,可于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媒资源或课本教参资源,尽量将与翠鸟有关的资料找出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课外资料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与翠鸟相关的常识,认识到翠鸟是自然的生灵,要保护翠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如思考翠鸟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可以不对学生说出答案,以使其探究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得到培养。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此类问题值得探讨,并鼓励学生继续寻找相关的资料,资料收集好之后,再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以上教学法,将能够使阅读向课外开放的目的得以实现:使学生为了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再由课外阅读转向课内阅读及学习,随后再回到实践,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其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其研究兴趣也得到提升,从而改变阅读教学封闭的现状,实现开放性教学。
4.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走进自然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学生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纵观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安排,可以发现许多课程与大自然有关:对此,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与大自然相关的课程时,要引导小学生走出课堂,并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建立起开放型及创新型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及感受自然的同时,融会及贯通课本知识,应用此开放教学手段,将能够加深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程度,也可以使其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教授《燕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课堂的定性思维当中走出来,并融入自然,感受美丽及和谐的大自然,在清新的氛围当中,欣赏绿草红花,在愉快的环境下观察燕子。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在自然课堂当中即兴创作,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来描绘大自然。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篇章,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于自然的描绘能力及审美能力。
5.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从而建立起讨论式阅读教学法
开放性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课堂当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动性。因此,应积极在师生之间营造出和谐的关系,进而使教学氛围变得相对开放。要使师生关系维持在一种和谐的状态,则应实现两者的平等,教师要赞许、信任或鼓励学生,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阅读课中使用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以及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情感活动中,增强对文字的体验与理解。经过自身的思考与感悟后,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启发。
参考文献
[1]李国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21(11):9816—9817
[2]汪水英,徐建立.制约阅读教学有效生成的因素浅析[J].教学与管理,2009,34(26):639—640
1掌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底资料
主要指所在地的地貌、地质、矿产、气候、土壤、生物区系、群落和资源、人口动态、土地类型、生产价值和福利等的基本情况。任何保护区在一开始筹建,就必需从此入手,组织上述各方面的综合考察,撰写成专门的调查报告,为以后的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的依据。
2制定中、长期生态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
有了上述本底资料,就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未来生态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年度行动计划的制定。这样,就可以使各项工作都建筑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一切都有所遵循,不是凭心血来潮或一厢情愿地盲目开展。
3编制生物多样性编目
3.1物种多样性及其遗传变异
首先,尽可能地确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名录;然后对每一物种简要地论述其地理分布、主要识别特征、生物生态学特性、群落成员型、受威胁情况、理论研究或经济价值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对一些分布范围比较广阔(例如在不同性质土壤、海拔高差较大超越地带范围、在阴蔽和阳光充足处都有分布)在理论研究或经济发展有价值的种,注意把其明显的形态变异、物候变化和生长情况差异等标志出来,以便必要时开展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3.2生态系统多样性
尽量把不同原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演替系列类型以及栖居其中的重要物种列出。
3.3景观多样性
重点列举由不同地质结构、水文特点、生物因素和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独特景观及其组成的镶嵌体。
4建立展览馆或陈到室展示上述各项内容
目的在于提供参观和研究之用,规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但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要求。要培养一个工作班子负责日常开展普及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要依靠顾问单位的大力帮助。这项工作与发展生态旅游密切相关,应结合起来全面考虑,可作为旅游者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
5建立永久样地定位观测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适宜地点,把本区有代表性的原生生态系统及其演替系列类型和栖居其中的重要物种,包括有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价值的种类建立。有些可和生态旅游观光景点结合起来,让广大公众能亲身感受和了解大自然实际情况,增加其科学知识,以后能直接参与到实际保护中去。这显示出生态旅游与生态教育培训是密切不可分的。
6创建新的生物多样性产业
对有发展前景的经济物种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适当规模的繁殖、示范和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产业。这项工作最好与社区合作或委托他们进行,关键在于利益要公平分享。表面看来,这是一项资源持续利用的任务,但实际上,它是生态教育培训结合实际的一课。它将推动生态教育培训与资源持续利用密切结合,并成为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支柱和推动力。
7建立一些具有不同接待能力的工作和生活场所
这项工作主要在保护区一些城乡选择适宜地区开展,可建立不同星级的旅馆、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庄园和农家乐庭园,以适应各项工作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所有这些场所的建立都要考虑与当地景观协调,最好具有本地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的要求,不能把城市的一套原封不动地搬进来。这是发展生态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必需的条件,也是反映保护区发展阶段水平的标志。
8加强宣传普及力度
通过各种传媒大力宣传上述情况,让广大公众了解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工作进展和实施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作用,争取人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的方式
保护区具有上述各种基本条件之后,应该说,就完全具备了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的能力,应大力发挥其作用,以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可从下列各方面考虑。
1建立中、高等学校学生生态教育实习和夏令营活动基地
在向主管部门申报备案以后,就可广为宣传,开展有关自然保护和生态发展教育的活动。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灵活编制相应的教材和实习重点,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2建立生态旅游基地
生态旅游是保护区五大功能之一,实际上,它也是生态教育的一种形式。上面所述的各种开展生态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必需的条件。人们通过旅游观光不知不觉地就能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论述的有关自然规律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接受热爱自然和生态保护提出的各种要求,其实,本身就是一类生态教育实习课程。当然,生态旅游是一项产业,是保护区开展生态发展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只要做到科学经营管理,既能增强保护区的活力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当然,做过了头也会走向反面。可以说,它是一项有风险的事业。
3建立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基地
如果说,生态旅游属于大众旅游的范畴,主要接受游人短期的观光;那么,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就在于方便游人通过较长期的度假休养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接受大自然的熏陶,锻炼身体,享受优美环境的恩赐来达到生态教育培训的目的。
4定期举办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班
实践证明,在当前的条件下,我国保护区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对保护区的性质和所承担任务的认识,决心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才能克服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使保护区沿着生态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为此,定期举办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班是保护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依靠顾问单位和邀请有关专家协助,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
5定期举办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论坛
这是一个交流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理论和实际研究经验的平台,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为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依据和资料,每年1-2次,以适应生态发展文明时代迫切的要求。
6定期举办有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专题研讨会根据实际需要选定适当的专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参加,每年可举办若干次,目的在于解决专门的问题,促进保护区事业不断发展。
7建立与国内外姊妹保护区互派人员参与领导专题研究和学习交流的制度这是一项扩大保护区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既能从实际工作中吸取它人的经验,也把自己经验传播出去,很值得提倡。
“长大以后,来往于饭桌觥筹交错间,嘴里嚼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百般思索、千般计较,饭桌上多言不及义。有时候边看电视边吃饭,有时候边翻资料边吃饭,忙得不得了,这样吃下去的不过是一碗烦恼、一碗工作,乃至和着泪水吃下一碗无聊的连续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如此食不知味地用餐。”
这是黄月湖在《学禅,从吃饭开始》一文中做的对比――是我们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还是忘却了体会食物的滋味和感恩?
我一直记得一句话:“饿即食,困即睡,乃大智慧”。禅宗也说:“吃饭时吃饭”。
是的,吃饭而已。
不用想如何放下工作,怎样才能不为任何事情烦恼。只需像小时候吃冰棒一样,专心地吃,美美地吃。这件幼年就会的事情现在的你也一定会做。这样,端起碗,就能感知到碗的圆润和温热;夹菜时,就清楚手的动作和盘中菜的样子;咀嚼时,就能感受到牙齿上下咬合的动作,味蕾接触到食物时的反应……端起一碗饭,闻到米香,想到米的成长是经过阳光、大地、雨露的滋润,经过农夫的血汗来耕耘,这样你会以感恩的心珍惜这碗饭。
其实,这样的感恩在传统文化和禅宗中都能看到。
三思而后食
在泰国的一个禅宗学习中心,老师教导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做饭前三思,一思我为什么吃饭?我的身体需要能量,食物进入身体提供我们生存的能量。二思我能吃到饭很高兴,这世界上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人吃不到饭,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我要珍惜这顿饭。三思食物从哪里来?想象一幅地图,大米来自泰国,小麦来自中国,牛肉来自美国……食物还来自于太阳 、土地 、水 、大气,来自农民的辛勤耕种……我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思后开始吃饭。
古代日本的阿伊诺人,把小米捣碎做成饼之后,家中的老人向饼祷告:“哦,谷神啊,我们向你礼拜。……你滋养人们吧。我现在吃你。我礼拜你,感谢你。”祷告之后,才能拿起一块饼吃下。饭前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神明的感恩,在许多古老的民族中都能找到,而如今在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却难觅踪迹。
离食物越来越远
我们已经久违了饭前的静默和感恩,早饭一家人人急急忙忙吃完,赶去上学或上班,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用餐,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平静地一起吃饭,又常常被电视中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更糟的是父母还常把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带上饭桌,或者教训孩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佳的时候,饭量减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续几天后,身体上的反应就出来了,无力、疲乏、虚弱。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肠蠕动失调,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会强烈收缩。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 、神经性厌食、 糖尿病、 胆结石、 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心身疾病,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
感恩从吃饭开始
饭前的静思和感恩,让我们把烦恼暂时放下,让宁静与喜悦充满我们的身心。伴随着这种仪式,我们回归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我们感悟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对宇宙最高力量的赞美。
赫舍尔认为:“感恩意识从我们一存在便给予了我们。它并不是从概念中产生的;在它被制定为概念或其内容被阐明以前,它就作为一种意识留在我们身上。它意味着承担任务,受到召唤,它体会到生活是获得,而不是索取。它的内容是为收到礼物而感激。它不只是一种生物学的授受关系。
人如果不意识到自己蒙受了恩惠,就不会想到自己是人。感恩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做人的本质特征。取消了它就将泯灭人的特点。”
让我们也来和鲁道夫斯坦纳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吟咏:
亲切的农夫,谢谢您!
亲切的太阳,谢谢您!
亲切的雨,亲切的大地!
谢谢美味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