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0:09: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祖国寄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亲爱的客户,刚有一笔10万美元的汇款按要求转入你的账户,请在国庆放假的第八日确认,否则转账自动作废。
3、任时光匆匆,岁月流逝。永不腿色的是祝福;永不改变的是友情。我深深的祝福你开心快乐每一天。愿这短短的话语给你带来国庆的快乐
4、灯火一盏,共剪西窗烛。薄酒一杯,把酒话桑麻。轻风一缕,温馨又飘逸。祝福一句,朴实又真诚。国庆长假,愿你笑口常开!
5、阳光是明媚的,溪水是清澈的;牛奶是甜的,蛋糕是香的;年轻是幸福的,日子是甜蜜的……我的祝福是真诚的,希望国庆你是开心的!
6、国庆节之际,不想给你太多,只给你五千万:千万要快乐,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平安,千万要知足,千万莫忘记我!
7、如果我有一百万 我将送你999999 我有一百万吗 没有 所以我只能用一毛钱发个短信 祝你国庆快乐!
8、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幸福的人们欢度国庆,愿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你笑脸常开,祝愿你心想事成!
9、笑是世界上服用最方便,营养最丰富,功效最神奇,最无忧伤,烦恼等毒副作用的绿色环保型美容补品。国庆上我家来抹美容补品吧!
10、回顾中国这么多年走过的路,我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愿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国庆快乐!
11、学习,使人向上;工作,使人充实;休闲,使人轻松;交际,使人开朗;友谊,使人开心;祝朋友国庆佳节:开开心心,每天好心情!
12、像天空的繁星,灿烂美丽;像清晨的小花,清新绚丽。朋友,用心去体会,秋风会把我的祝福带给你,愿幸福和快乐永远陪伴你,愿你好好享受国庆长假!
13、转眼又是这个熟悉的国庆节,我的祝福分分秒秒,我的关心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边!愿我的祝福随轻风飘送,顺着柔水漂流,直达你的心扉,温馨我们的友谊.
14、走遍祖国最想母亲,走遍世界最想祖国。不同的民族,同一个祖国。母亲的生日,同喜同喜。祝福你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节日快乐!
15、山河壮丽,岁月峥嵘!举国英豪开新局,中天丽日庆长春。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祝福我们的生活步入小康,国庆节快乐!
16、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送给你我最真挚的祝福,也祝全天下所有的人幸福快乐!也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17、冷吗?请把我悠悠的思念披在身上;请把我绵绵的情意藏在心底;请把我甜甜的祝福带进梦中。
18、每一阵清风细雨,都会让我将你轻轻想起;每一条祝福短信,都会将我们的心靠得更近;恰逢国庆之际,借此送上我的真挚问候,愿你天天快乐!
19、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发觉人生其实最重要的是:找一些吃的东西,找一些喝的东西,找一个爱你的人,还有找到一些可以在国庆佳节给你祝福的朋友!
20、十一长假到,心情算术题:工资做加法,忧伤减出去,乘以幸福和如意,除以烦恼和忧郁,得数我来告诉你,就是快乐在十一,祝你国庆节快乐。
21、国庆祝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哇哈哈!时时乐百氏!刻刻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22、不妨出去走走,放松呼吸,走向灿烂阳光。把发霉的心事交给流水,向远去的尘埃行个注目礼。
23、金秋风景如画,十月天高云淡。良辰阳光灿烂,吉时热闹非凡。喜庆枫叶红遍,千山层林尽染。大街小巷快乐弥漫,东南西北烟火璀璨,国庆佳节绽放笑颜,祝愿朋友幸福平安,好运永伴身边,健康天天相伴。
24、自己活得开开心心就是幸福,让别人过得开开心心也是幸福。幸福是丰富多采的,只你用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幸福!祝国庆快乐!
25、欢度国庆,举国同庆!在这美好日子里,让我用最真挚的祝福陪你度过!祝:万事大吉,心想事成,家和万事兴!国庆快乐!
26、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气息改变情味不变,问候充满情谊。国庆祝福你,愿你吉祥如意。国庆快乐!
27、有一种关心不请自来;有一种默契无可取代;有一种思念因你存在;有一种孤单叫做等待;有一种沉默不是遗忘;有一种朋友永远对你关怀!祝国庆快乐!
即便绝望的人也看见了
它的小,荧火一般的光
可是,它常常让我们忽视、淡忘
就像面对这路边的草芥、树叶、露珠、蚂蚁……
日复一日,它们散发出氧、绿、光
在不起眼的地方工作、劳碌
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流露过任何情感
一盏油灯一样的光点,它时刻悬挂在空中
在你生活的航道上指引、导航
驱除你内心的恐惧和黑暗
它从不需要说出什么
也不需要谁去感恩、膜拜
一盏灯静静地打开
一盏灯在风中摇曳、颤抖
一盏灯终将隐去所有的光芒,但不会熄灭
草木
这些草木之于我,有时在脚下
有时在与月光的对视中
感受出生命的轻
仿佛二元的对立,一次爱意的触摸
与机器利齿的切割
轻快的摇曳和满地淌溢的汁液
哪一个都不曾打上
平等的标签
像我看到土地之上的阳光
伸开的巨手
因为高高在上,那么随意地,叶子被镀上了金
因为生长在地,它们离天空太过遥远
即便是我们浅薄的目光
常常,也隔着遗忘和淡漠
对大地上的事物而言
草木一秋,代表一年走至尽头
对祖国而言
它们纷飞的汁液,与卑微的叶片、绿
有着不可言说的重
我们一起,合成到它奔腾的血管
和辽阔版图
写诗
那么多的汉字、词语
汇集,融合到一起
像多年漂泊在外的兄弟,回到了家里
家,就是一首温暖的诗
我写下:屋檐、庭院、菜园以及清晨的露水
晨曦远道而来,崭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写诗,是一件温馨的事
仿佛琴键上跳跃的音符
一首诗在我的书写中跃然纸上
它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当我闭上眼睛
倾听,孩子们就在园子里游戏、唱歌
白色的蝴蝶飞来飞去
——写诗,是一件奇妙的事
像这一天,我做着简单的家务
挑水,劈柴,锄草,洗衣
清水的味道,野草的味道,风吹着晾晒的衣服
还有淡淡的茉莉花香飘过来
——写诗,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这是在我的故乡孙家湾,三组四号的院子
这是在祖国的土地之上
我播种、耕作、收获……
我写下每一个字、每一首诗
【作 者】朱军,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博士 研究生;高永久,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30007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4-454X(2009)03-0017-005
“Segregation”and“Integration”: The Logic of the Ethnic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Zhu Jun, Gao Yongjiu
Abstract:The multinational country is the prevalent form of modern nati onal str ucture.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nationalities are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ocial life in these countries. Through the national public authority to in tegrate a member of nationalities into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to unify nati 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re t he ultimate goal and building process of the ethnic 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From the inner regulation of the ethn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s iders that the tense between the ethnic heterogeneous elements and its growing s trength (“segregation”) and the national unity (“integration”), determines the logic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untry, which concretely mani fest three aspects of reality, political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multination al country, the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llective rights of national ities as member s of the heterogeneous elements is the key to ease the structural tension.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untry; ethnic integration; institu tion construction; collective rights
从民族构成上看,现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比例占到国家总数的95%以上。① 民族构成的多样性、文化上的多元特征,构成这些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色。因一国内部民 族权利保障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而产生的民族冲突、民族矛盾乃至民族分离运动,充斥在 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些民族问题不仅阻滞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和谐和社会发展,恶化了 国家外部的族际环境,而且还影响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以致于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 一书中惊呼,“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 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 冲突。”②
对于多民族国家尤其是一些正处于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对待国内多 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现实,把具有异质性的各个民族成员单位统合到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当中 ,消除因民族异质性要素带来的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民族认同与 国家认同的统一,进而构建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是这些国家面临的极为重要和迫切需要 解决的任务,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终极目标和构建过程。本文从“分”与“合”两个 方面出发,认为主导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逻辑展开的是其内在规定性,即民族异质性要素及 其力量的增长与国家统一性这对特殊矛盾,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多民族国家产生了结构性张力 。围绕这对结构性张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具有现实性、政治性和构建性三个表现方面 。
(一)民族整合的内在规定性:分与合的观察视角
探讨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首先要弄清楚民族整合的内涵或其内在规定性。马克 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质的属性和特征则取 决于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 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③民族整合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所具有 的特殊矛盾,决定了民族整合的内在规定性及民族整合逻辑的展开。
“民族整合”是一个组合词,由“民族”与“整合”共同组成,要理解其内在规定性,需对 “整合”及相关概念作一番考察。“整合”作为特定范畴第一次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文章中 ,是与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的④,这并非偶然。在社会研究领域,帕森斯的系统理论最先 把“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作为社会行动总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即“一个系统得 以确保其内在稳定性的诸因素”⑤。此后,“社会整合”和“整合”便与社会系统的功能 分析 联系在一起,成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社会系统功能分析中的“整合”,其内涵 由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加以规定:(1)“分”。社会分化出大量异质性要素,要素重组产 生新的结构及功能的专业化,打破了各子系统边界的平衡,从而对社会系统的均衡产生压力 ;(2)“合”。为了维持系统的均衡,需要协调各异质性要素、使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发 挥功能的力量或机制。换言之,社会结构分化之“分”与系统功能统一性之“合”构成一对 特殊矛盾,两者的关系规定着社会整合的内涵。
从词汇的演变和转借来看,“民族整合”的涵义来自于社会整合的衍生⑥。与社会整合相 同, 民族整合的内在规定性也取决于一对特殊矛盾,它决定着民族整合的内涵及其逻辑的展开。 民族整合的特殊矛盾可以从“分”与“合”两个方面进行观察。从“分”的方面来看,一国 内部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增加了民族之间的区隔及其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张力; 从“合”的方面来看,民族国家的构建是运用国家权力实现多重统一性的过程⑦,包括主 权领 土、经济生活、政治法律规范、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等的统一,是统合各种不同民族成员单位 走向统一的趋势。总之,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内涵由这一对特殊矛盾内在规定着,民族整 合的实质就是多民族国家运用国家公共权力缓解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与国家统一 性之间的张力,协调国内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矛盾和冲突,进而构建更高层次政治 共同体(民族国家)和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
(二)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现实性:分与合的矛盾运动
从“整合”一词的社会学渊源来看,迈克尔•舒德森认为“整合就可能是分化和交互依存的 产物,而不是出于共性。”⑧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现实性来自于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中 “分 ”的方面。民族整合“分”的方面,即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存在的时空场景是 民族构成多元性的多民族国家。探讨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现实性,有必要追溯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过程,探究其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普遍国家结构形态的必然性。
民族理论研究“所谓‘多民族国家’,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⑨多民族国家 和单 一民族国家,是从民族结构上对国家所作的一种分类。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源于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民族共同体与国家政治共同体遵循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两者的演进表现出一定的交叉性 。民族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分化和聚合的趋势,具体表现形态为一个民族分裂成或分 化出数个民族,或数个民族联合、同化或融合为一个民族。民族共同体以共同的文化为联系 纽带,其具体形态的演变本质上体现为文化特征的趋同或变异。国家政治共同体尤其是现代 民族国家超越了民族共同体以文化为联系纽带的狭隘性,在共同地缘基础上实现了领土 、中央政治权威以及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性。因此,一个国家把各种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纳 入自己的疆域范围,或者一个民族由于发展演进的不同趋势分布于数个国家,就造成了民族 边界与国家边界不能完全吻合的情形。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民族成员跨国 界的迁移和流动,无疑增加了民族与国家交叉互动的复杂性。多民族国家遂成为现代国家结 构的普遍存在形态。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只是为民族整合内在规定中“分”的存在提供了时 空场景,而由民族构成的多元性带来的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与国家统一性的张力,则 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现实性的根源。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异质性要素是指民族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异。民族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存在形式,是自然体和社会体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自然体,每个民族都具有区别于 其他民族的一些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在斯大林经典民族定义中被规定为共同语言、共同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⑩。其中,族属意识(民族心 理素 质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和共同文化,是民族自然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区分性要素,民族之间的 差异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最稳定、最持久和最直接。“民族共同体的存续是以民族特征(语 言、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的存在及其在民族心理上的积淀为前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特征的 集中反映。这些特征作为整体,具有区分性的功能,它们彼此密切交织而组合为稳定的整体 。”(11)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共同体存在形式,必然要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关系,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社会属性。其中,政治属性可视为民族共同体及其范畴的本质内涵之一(12)。民族在与社会互 动关系中表现出政治属性的不同方面,其核心则是围绕公共权力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 展开的活动。作为民族构成要素或民族区分性重要特征的政治属性,在社会政治结构上显明 地标示出民族之间的差异。
民族间异质性要素具有维持民族边界、实现民族利益的功能,而其力量的过度增长则会打破 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均衡状态,增加了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摩擦、矛盾和冲 突的可能性,甚至会因内部排斥力过强导致某些民族成员单位的分离或多民族国家解体。随 着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异质性要素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表现为民族意识的旺盛、民族 文化的发展、政治利益诉求的强烈等倾向,其不适度的发展则会突破民族之间区分性界限, 加剧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冲突和矛盾。多民族国家内部这种排斥力沿着利益和价值 两条线索展开,具体表现为国族语言与民族语言、国民文化与民族文化、权力垄断与权力分 享、国土开发与利益分配、国家的现代化与族体发展等方面的矛盾(13)。多民族 国家内部结构性 张力中“分”的倾向,要求国家运用公共权力协调和调控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 实现各民族成员单位统一之“合”,这就为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政治性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政治性:分与合的政治保障
如同在社会体系中,结构的分化与整合是两个相生相伴的持续过程,民族构成多元性带来的 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决定了把各民族成员单位统合进国家社会生活、实现民族和谐 与国家统一,是任何多民族国家都必须面临的持久主题。所不同的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 、历史传统、族际环境及观念意识等不同,决定了在民族整合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机制和 标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诸多实现民族整合的手段和机制中,民族政治整合无疑居于核心 地位,民族整合的政治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尤其对于现代民族国家而言,其它整合机制 如文化整合、领土整合、经济整合等,都离不开政治整合的权力辅助和一体化保障,“国家 克服地方主义的能力及民族主义思想赋予国家以权力的能力,大大地得助于交通、运输、正 式的组织科层机构,以及政治意识形态,尤其是得助于‘在于人民’的观念。一个民族 社会要有能力达到、甚而只是接近于文化整合,唯一的可能性便在于通过这些机制。”(14)
民族整合的政治性,或者民族整合的政治属性,是指民族整合的主体、客体、实现机制及目 标与国家公共权力及其延伸部分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民族整合的主体通常是国家及其实体 组织――政府,政府是公共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和执行者,通过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来实现 民族整合,因而这种整合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公共性。民族整合的客体是各民族成员单位 间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这些民族单位要素及其与整体的关系,由于涉及到利益调整和价值 分配往往会演化或表现为政治关系,“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的核心是政治关 系”。(15)民族整合 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制度构建等,其实施和运转都与公共权力密不可分。
对于多民族国家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而言,民族政治整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种功能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17、18世纪西欧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新兴资产阶 级通过国家政治体系的统一为民族市场、民族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进而催生 了现代民族(Nation)。从民族整合内在规定性的特殊矛盾来看,民族政治整合在民族异质 性要素保护和发展及国家合法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了多民族国家因民族构成多元 性带来的结构性张力。
从“分”的方面来看,民族政治整合通过针对民族的利益分配和权利保障,有助于民族异质 性要素的保护和发展。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民 族作为一种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人们的共同体,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利 益诉求主要围绕维持和发展与其他民族成员单位相区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展开,表现在 文化特征的延续和发展、民族成员资格的平等、权利的保障以及对国家权力的分享等方面。 诸多民族利益诉求的核心是实现和保障民族集体及其文化的权利,即要求多民族国家对民族 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差异性要素)法理上予以肯定和权利上加以保护。可见,民族“在很 大程度上是利益群体”(17)。伊斯顿认为,所谓政治是为一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 价值(18)。对于利益 、权利、财富等社会价值的分配取决于国家的公共权力,取决于民族整合的政治性。对于多 民族国家而言,通过诉诸各种民族政治整合机制,实现社会价值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能够 实现和保障民族成员单位作为差异性要素的各项权利。
从“合”的方面来看,民族政治整合通过增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性 。“民族(人们共同体或者族裔文化集团)与国家的形成以及内聚力的产生遵循不同的逻辑 。”(19)现代民族国家是在超越以文化、家族、宗族等原生性纽带联结局限性基 础之上,通过地 域领土、中央权威和政治法律规范的统一等次生性政治联系纽带,实现了包容众多民族成员 单位的历史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也由魅力型、传统型逐渐转向法理型,而法 理型合法性的核心则是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自愿践行公共领域的制度规则。对于多民族国家 而言,凝聚各民族成员单位不能仅仅依靠历史文化传统(通过诉诸人们的民族主义意识和激 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来实现),而且还需要在权利保障和利益公平分配条件下,实现其对 国家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保证了民族成员对国家持久的效忠情感,保证了民族成员对 国家制度的自愿遵守,进而构建了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民族政治整合无疑契合了现代民族国 家发展的需要,通过围绕民族权利保障和利益分配,构建一套协调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增长 与国家统一性张力的政治机制,从而有助于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 合法性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总之,民族整合的政治性来源于多民族国家因民族多元性带来的结构性张力,其核心在于 围绕民族权利保障和利益分配,合理引导和保护“分”的同时,加强和凝聚“合”。而如何 通过观念导向、制度构建等具体机制实现“分”“合”有序,则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构建 性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构建性:“分”“合”有序的目标
多民族国家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的整合状态,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为政治建构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整合可以看作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治理过程(20)。民族整合的 构建是从政治实 践角度对多民族国家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实现过程的抽象概括和描述,它包括运用公共权力 缓解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增长与国家统一性之间张力的各种手段和机制的总合。
对于一国民族构成持何种观念,即如何认识多民族国家内部异质性要素的存在,决定了民族 整合的不同构建过程。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种对立民族结构观念的斗 争。一种是排斥性的民族结构观念,它追求一国民族构成的单一性和纯粹性,追求以血缘、 种族、宗教或民族纽带建立国家,忽视、限制乃至否定民族异质性要素的存在。这种观念在 早期欧洲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表现为“民族国家”的理念(即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在 现代则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大民族主义、泛民族主义、泛宗教主义和同化主义。在排斥性民族 结构观念支配之下,民族整合往往表现为主体民族垄断国家权力、执行歧视性和不公正的民 族政策、忽视弱势民族的权利和利益诉求等。其结果只能是带来民族异质性要素对国家统一 性的排斥力,由此导致的民族矛盾、冲突和分离主义运动,极大地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和统一。另一种则是包容性的民族结构观念。它承认“多元一体”是一国民族结构的普遍存 在形态,承认民族异质性力量的存在及其合理发展的要求,国家构建的基础是地缘联系和政 治法律纽带。持有这种观念的多民族国家也往往能够通过政治制度建设,保障少数民族的权 利、进行公平的利益分配,促进各民族成员单位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巩固了国家的合法性基 础,最终有助于增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
排斥性民族结构观念,已被证明无益于缓解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与国家统一性之 间的张力,无益于多族国家的民族整合,采取包容性的民族结构观念,通过政治制度构建保 障民族权利、公平进行利益分配,则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题中之义。在围绕民族权利和 民族利益进行政治制度构建上,由于对民族异质性要素或差异性要素的性质、地位及作用的 认识不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一条是个人权利或公民政治的 构建路径,另一条是集体权利或民族政治的构建路径。
在个人权利整合路径下,国家的法律实施和制度建设以公民个体为对象,各种制度、法律和 规范针对公民的权利保障和利益实现展开,不承认针对国内某一民族成员单位的特殊权利。 这种构建路径假定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个体,保证个体的公民身份及其权利是政治共 同体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任何针对特殊群体的集体权利都是对个人权利公正性的侵犯。这种 路径下的制度构建突出表现为西方以政党政治为特征的代议制民主,以及各种以实现民族非 集体政治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文化政策,如美国的多元文化政策、墨西哥的民族一体化政策等 等。个人权利的整合路径实质上不承认民族成员单位作为一种异质性要素或差异性要素的存 在,忽视、限制乃至否定民族成员单位对于民族集体及其文化的权利诉求。在集体权利整合 路径下,民族成员单位的文化延续、社会发展及自我管理等集体权利,被作为民族政治的核 心内容加以构建。这种路径下的制度构建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职位的民族比例制、国家结构 形式中的联邦制、民族自治,以及一些以实现民族集体权利为目标的民族政策,如中国的民 族区域自治政策。集体权利的整合路径本质上肯定了民族异质性要素的存在,并且通过制度 构建保护民族异质性要素,以促进民族异质性要素力量的发展。
国力落后的历史,
我们铭记在心:
洋人胡作非为,
政府腐败无能,
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神州大地,
祖国面貌焕然一新:
外国人不再横行霸道,
政府关心人民疾苦,
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奔向小康社会。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世界,
这是祖国带给我们的幸福;
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
这是祖国带给我们的幸福;
在灾难面前,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也是祖国带给我们的幸福;
我们在优雅的环境中学习,
这更是祖国带给我们的幸福!
中图分类号:R179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47-01
一、公平性、公正性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领域,高考是对基础教育的测评手段,引导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是高考的教育功能;二是在社会领域,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层和流动,昭示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这是高考的社会功能。
1、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局面,而对人才选拔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公正、公平。
社会生产力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由此决定了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被绝大部分人充分拥有,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就注定了通过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来争夺该项稀缺资源的的激烈竞争将会长期存在。而高考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测试手段,实质上是国家对结束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青年进行的合理社会分流,提供自我分层的机会,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而且主要是为社会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服务的。
当前,一些专家学者在探索高考改革的出路时,过分强调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本土实际,试图用人家的药方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事与愿违。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早已摆脱稀缺的状况,绝大多数考生顺利进入高校成为常态,高考的选拔性、淘汰性弱化直至消失。基于此的高考评价考试制度自然难以适应我国的实际。2、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脱离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将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我国高考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失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巨大,教育资源总体稀缺、分布不均的状况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农村考生在先天社会资源和后天教育资源方面均处于弱势。
3、我国是人情社会,脱离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必然导致走关系成风,腐败滋生,引起不公。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重人情、讲关系”的传统文化习惯根深蒂固。在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予以解决,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时间不长、还不健全,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太多的人为因素必然影响竞争的公正公平,导致弄虚作假、流弊丛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高考正是从制度上排除了考试之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健康发展,使全体国民享有平等参与争夺高等教育的机会,才能够实现相对的公平合理,才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由此可见,以统一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中国现阶段国情之上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考公正公平的需要。与高考的科学性相比,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公正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首要追求。?
二、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多层次的选拔录取制度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现实需求
现行的高考评价制度,从教育测量的角度看,用一张试卷对报考各层次院校的学生进行测量是很难区分的;而从学生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角度来看,用一种模式对学生进行测量也是不够科学的。同时,以高考分数作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也导致了重才轻德、远离素质教育、压抑考生个性和求异思维等种种弊端。
1.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的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经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着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倾向,这主要应由教育评价制度来纠正,考试更侧重于技术手段,评价更强调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事实上这也是当代重要的教育和评价理念。社会发展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高考录取率的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考试资源,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等。
2.实施有条件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阶段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该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主”。这种“自主”是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一定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实施阳光招生:一应严格控制招生学校,除重点综合性大学(如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和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学校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进行自主招生;二应严格控制招生比例,自主招生比例不得超过1%,主要是面向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和在中学期间各类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而且这类特长生也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三应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使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绝不允许高校通过自主考试直接录取考生;四应严格监督自主招生过程,实施阳光招生,即采取一定措施,将招生录取各环节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试点推出的“中学校长推荐制”虽然引起了很多热议,但的确是多元化招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3.实行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考多样化改革。不同层次的大学及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要求各有不同,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结构立体化的需求,招生入学应根据不同类型或层次进行多样化改革,实行分层次、多元化的考试录取会更加有利于他们选拔适合的人才。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两种高考各司其职,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性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和运用能力。此举不仅可以使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而且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4.实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选拔机制。高考不仅仅是考试,还包括录取。高考的改革不仅限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录取新生,所以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视野里研究系统的、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首先,要深化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统考科目设置要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和学生学科性向特点。强调命题内容的改革,使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其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考试相结合,从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成长过程、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共同构成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
总之,建立更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可以改进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把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方式改革相结合,可以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趋公平、公正。
三、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有效途径
高考改革作为一项整体的制度改革,必需从复杂的社会环境、教育及考试制度自身的规律出发,通过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丰富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使更多考生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从宏观上协调高考与维护社会公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关系,进一步明晰高校招生的责权关系。从招生管理体制改革来说,关键是要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其方向应是政府负责制定宏观的招生政策、完善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考试和招生环境;高校自主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录取标准;中学负责提供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供不同类型的高校参考使用;地方考试机构逐步向社会公共机构转型。具体来说,高校应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招生简章,考试机构逐步向专门服务性机构过渡,成为服务考生和社会的社会公共机构。
2.向高校自主招生逐步演变。从长远的角度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渐成熟,法制建设将越来越健全,诚信机制、监督机制也将不断完善,一个高度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将到来,这些都将为全面实施自主招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基础。
3.逐步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素质立意高考内容改革,使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逐步转为素质立意。对于一个国家的考量来说,人才是必须的,但关键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将进入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就不再有高考这个分配教育资源的工具的存在,高考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局限于选拔,而是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具有了适应性考试的功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更全面的考测。相应地,高考的命题也应从目前的知识立意进一步提升到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用以引导和培养我们的中小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和勇于创新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4.通过高校改革来弥补高考制度的不足。继续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加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转专业学习制度的改革力度,使高校改革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延伸。如对错报专业的考生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仍然不能适应某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给予重新调整专业学习的机会。
おげ慰嘉南祝
冷战以后,原来在两极格局下所掩盖的矛盾都开始暴露出来,战争与革命已经成为历史词汇,而和平与发展此时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是频繁,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许多问题要多国政府协商才能解决。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冷战期间一度是美苏两国争权夺利的舞台,由大国控制,根本不能代表中小国家的利益。冷战后,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维和,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首先,各国政府开始更加重视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政府间国际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国也都希望更理性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利用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平台进行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地区为了自身发展成立了很多区域性的组织,最为成功的当属欧盟。欧盟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很多地区以其为榜样,许多国家开始向这些组织靠拢,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发展。
当然,冷战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首先,政府间国际组织需要国家让渡一部分,这对于国家至高无上的国家来讲简直是与虎谋皮,任何国家都不想把自己的让渡,或者受到其他的组织的限制。其次,政府间国际组织所处理的问题日益复杂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利益相互交织,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这也对政府间国际组织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许多政府间国际组织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把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不公平,也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总体来讲,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对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是"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个协调者,在它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和期望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
二、冷战后中国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冷战后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尤其是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数量上,据《中国参与世界》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由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5年的49个。[2]另据《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到1993年,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总数达到1729个,其中政府间的国际组织222个。[3]两个数据相差很大,但是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出中国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其次,中国在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态度上更加积极,自信。冷战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第三,在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范围上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合作领域以外,冷战后,中国开始与政府间国际组织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往,塑造自己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中国加强与政府间国际组织联系的原因。先从国内看,冷战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全面深入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急需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资金与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与诸如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其次,中国近代以来闭关锁国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发展不行,我们需要与世界沟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此时推出了多边外交政策,也进步促进了中国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联系。再次,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需要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平台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以消除他国对我国的误解。
从国际方面来看,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发展。区域性的组织大量发展,各国也都想通过加入一系列区域性的组织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拒绝加入这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就是拒绝融入世界,在经济的发展上面被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总之,中国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既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也会以国家自信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
三、加入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先说积极方面,首先,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威望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组织,中国积极的参加各种国际事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处理国际冲突中发挥会及其重要的作用。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中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改革开放前,中国不太刻意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致使很多国家误解中国,把中国当成威胁,当成潜在的对手。世界各国刻意通过这些组织以及中国的表现进一步了解中国,也为消除"中国"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发挥作用。
其次是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是各国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帮助。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瓶颈的制约,比如技术,人才,资金等等。加入这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就能提供这些便利。80年代,中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到了三笔贷款,累计13.25亿特别提款权,合16.5亿美元;1980年一199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向中国提供过20次技术援助,中国共派出85人到国际货币基金学院学习。[4]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中国加强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从别国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增强相互了解。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过来进一步是中国的发展合理化,正规化。
同时,政府间国际组织对于中国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必然要让渡一部分国家,这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相冲突的,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独立性。另外,诸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很有限,很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不利于我国的发展。更有一些国家利用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肆意干涉别国与内政。这也是中国一贯反对的。
尽管有着很多的不利因素,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作,以争取到更有利的发展条件,趋利避害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叶宗奎,王杏芳。国际组织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美]伊丽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国参与世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2011年,德国诺科标签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诺科印刷(杭州)有限公司购进了上海紫光YR420WZ九色机组式柔印机(如图1所示),这是在华外商独资企业首次采购国产机组式柔印机,充分体现了外商对上海紫光制造的高端窄幅机组式柔印机技术、质量和服务的认可。
尽管国产机组式柔印机已经在我国市场拥有骄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国产机组式柔印机在技术和质量上与进口设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差距,制造出更加优质的国产机组式柔印机,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国产机组式柔印机的设计抓起。
调研市场需求正确选择开发规格
机组式柔印机可按照印刷幅宽来分类,一般印刷幅宽在600mm以下的称为窄幅机,600~1000mm的称为中幅机,1000mm以上的称为宽幅机。
不同印刷幅宽的机组式柔印机,针对的印刷市场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窄幅机主要针对标签印刷市场,尤其是其他印刷方式不能实现的高档精美标签的印刷;中幅机主要针对餐盘纸、教材内页、汉堡盒、一次性纸杯和烟包等印刷市场;宽幅机主要针对以纸袋和瓦楞纸箱预印为代表的包装印刷市场。
因此,在明确开发哪种规格的机组式柔印机之前,首先要启动市场调研,通过走访用户、拜访相关行业协会、咨询业内专家、查阅海关和专业媒体的统计数据等方式,收集到所需的相关资料,然后通过SWOT态势分析法来明确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确定设备开发的切入点,最后认定待开发设备将来的市场地位和技术路线。
了解印刷工艺 关注技术进步
在明确针对哪些包装印刷市场开发新设备以后,接下来需要了解国内印刷品有哪些工艺要求,如连线整饰和印后加工等;还要跟踪国外的新印刷工艺,为将来这些新工艺进入中国印刷市场早作准备。
在设计机组式柔印机时,更应结合用户需求,如我国用户当前最关心的就是减少用工、提高成品率,就要考虑如何提升机组式柔印机的自动化程度、印刷精度;用户注重降低承印材料的损耗,就必须考虑如何缩短承印材料在机组式柔印机中的长度;用户关心降低设备能耗,就要考虑除常规的UV固化装置外,还有哪些供货商能提供价格适中合理的LED-UV装置;用户关心印刷成品的防伪性能,就必须了解实现防伪的手段,有哪些防伪工艺与机组式柔印机有关等问题。
另外,机组式柔印机的主要设计者必须认真学习《印刷机械 卷筒料机组式柔印机》(GB/T 25679-2010)这个最新的国家推荐标准,应比照或高于这个标准来提出机组式柔印机主要零部件的装配质量要求,提出能满足印刷和其他加工要求的张力控制要求,提出设备出厂前应调试的印刷套印精度、实地印刷压印均匀性、单色实地印刷稳定性等要求,并以此形成本企业新设备调试后出厂验收的规则。
总而言之,要做到“以用户为关注焦点”,同时还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分析国内外同行技术的现状
完成上述两方面工作以后,在形成成熟的设计方案之前,还要注重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同行的技术。不管是哪家制造商,其设备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被用户所接受,必定有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态度,特别是要对设备的主要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应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千万不能“文人相轻”,更不能“人云亦云”……
至于知识产权方面,必须做到自主设计开发,在此过程中可参考国内外同行同类设备的一些优点。另外,在设计开发新设备之前,一定要做好检索国内外同行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的工作,以避免日后陷入专利纠纷之中。
携手合作伙伴 提升设备档次
2003年5月,上海紫光YR420卷筒纸柔印机所印刷的202线/英寸“雪景”样张被美国柔印协会评为窄幅印刷品(海外组)铜奖,实现了国产柔印设备印刷品在国际上获奖“零”的突破。结合多年的经验,我公司提出“携手中国柔印界,与高品质柔印同行”的获奖感言,这足以说明合作伙伴在推广企业产品中的重要性。
在柔印合作伙伴中,不管是版材、不干胶材料和冷烫箔等材料供应商,还是电晕、除尘、纠偏、UV固化、激光陶瓷网纹辊、模切辊等附加装置供应商,都希望优秀的国产设备能使用或配置他们的产品,尤其是在专业展览会期间,许多供应商会给印刷设备制造商提供价格优惠或者免费使用的产品,这就需要合作伙伴之间,本着精诚合作的精神,捆绑在一起推广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设计制造机组式柔印机的过程中,印刷设备制造商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部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及附加装置的制造。因此,还应从合作的供应商那里获取最新且有用的技术信息,对照印刷工艺要求和用户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合作伙伴提供的材料和附加装置,以丰富新设备的功能。
以人为本 提高设备操控性
在新设备的初始设计中,还应十分关注与操作者工作有关的细节问题,主要设计者要对新设备的机械和电气结构做到严格检查,以避免安全隐患,并提前做好日后可能会对操作者造成职业病的相关防范。其中,除了应注意防止漏电、触电危险,以及机械刀片、旋转滚筒和齿轮的防伤手等一般问题之外,还应注意UV固化装置的紫外线外泄,因为一旦外泄就可能会使长期接触的操作者患上白内障等职业病;此外,热风干燥装置、IR干燥装置若没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也会使操作者承担烫伤风险。总之,主要设计者要认真学习《印刷机械和纸加工机械的设计及结构安全规则 第2部分:印刷机、上光机和印前机械》(GB/T 28387.2-2012)的相关规定,并坚决执行。
一、设计的发展趋势――国际化、多元化
上海世博会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的场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下的,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卢森堡国家馆以 “亦小亦美”为主题下的“袖珍”的森林和堡垒造型;俄罗斯国家馆“城市与人”为主题下的,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造型……这些无不体现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民族元素即是设计元素,参与了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给人美的视觉享受。
语言是人类思想表述、情感、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平面设计的语言是设计师借助一切手段来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参照物”,以此参照物来“传译”一种思想观念、信息、文化。
世界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在设计中,国际化语言和民族特色共同构成了其精神内涵与图形基础。设计师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合,推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用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向世界诠释了交流的含义。
设计国际化,也称设计全球化,是设计师在掌握不同国度、民族、宗教、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用自己的设计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具有一定民族思想意识之内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但设计师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又是被世人所能正确理解,具有认知共性的,其表达的思想观念能被世界认知和接受。
设计的本土化是设计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运用和创新问题,它要求我们设计师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时又要求在国际设计的对照下,设计出具有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设计。
我们深知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语言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但处理好两者间的融合问题仍值得我们设计师商榷,有时民族的也不一定就是世界的。
二、民族特色设计中的国际化语言
1.刻意强调民族特色设计而产生的误读
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而精神的形成又促使了这种行为的产生。文化是精神物质化积淀之后的一种时空关系;《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曾提到“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因此,所谓“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指的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我们也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严格来说,民族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有些民族文化不能代表积极的人类思想,有些民族文化的推广需要借助于一种与世界相通的共性语言才有可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设计师在民族特色设计时所运用设计语言的不当也会造成人们对一种民族文化的误读。
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可口可乐公司也推出了它的新广告,广告的表现很具有非洲特色。广告中的人物都在做一个同样的动作,双肩颤抖,同时嘴里发出“啵乐乐乐乐”的声音。这之前,这个发声加颤抖动作已成为非洲人表达酣畅淋漓、开心激动的常见动作。对于非洲民众来说将此作为元素融入广告,的确是好的创意,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则广告在中国一播放却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对广告要传达的意思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是中国与非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又没有找到具有共性的认知切入点去表现这种民族特色。
就中国设计而言,与世界的接触交流日渐密切,如何在世界设计的大环境下真正体现出民族特色,的确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有些设计已经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读,很多民族特色的东西被拆分:几抹红,几个古老的纹样或符号被生硬用于设计中,仅仅为了追求一种视觉效果,这些不能真正体现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却让不少人对中国真正的文化产生误读。
庄子说:“道通为一。”他畅想的是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地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不是盲目裁切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嫁接到我们的设计中,中国的民族设计应理性地学习西方,融合古代传统,创造出宣扬中国文化精髓的设计。
2.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语言的融合
笔者认为设计不仅仅要体现民族特色,也要运用国际化的语言进行表现。设计语言国际化的观念,使设计师在传达某种思想理念、信息时,必须跨越所有的时间与空间概念,消除文化间的冲突,寻求普遍性、共性语言。
西方设计由于发展早,它必定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这种“学习”不代表设计语言 “拉丁化”,更不是平面设计作品全由英文来表述,全盘接受国际化,“本土化”也不等于丧失国际化。设计语言的国际化,这一点,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日本的平面设计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设计范例,是因为,面对设计语言的国际化,日本平面设计界保持冷静思考,不背离自己的文化,又探讨国际化的新语言,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
设计师在面对多元文化传统时,常会采用到比喻、双关语、象征物,这些手法也要随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而变化。中国香港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曾说过:“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的脸庞,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用非常国际化的元素,符号是国际化的,可表达的思想可以是中国的,是中国的文化。”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而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把中国的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包含了中国特有的古钱币作为设计主体,暗语货币流通之意,也包含了“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中”字凸现出中国银行的地域属性。这个标志可谓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因此,我们设计时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将其用于设计之中,转化为一种现代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
三、结论
设计的民族特色和国际化语言问题不仅仅是设计的形式表现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要通过设计展示给世界,实现的条件是这些民族特色要有积极的精神价值,能够采用共性的表达语言。设计没有本土化如同没有地基,会导致设计的畸形发展。国际化接轨也应是理性的精神层面的,我们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完全抹杀民族特色,走向所谓的“全球化设计”,追求表面形式的“洋化”;另一种完全走向“本土化设计”,盲目排外。设计师必须,达到全球化与民族特色之间微妙协调,摆脱狭隘的意识,用开放的心态,多元化文化共存的方式达到设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的设计应该做到传统和现代并重,民族特色和国际化语言相融合。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才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和语言形式,才能增强民族设计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及对世界的衍射力。
现代设计中,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应该既蕴涵民族特色民族精髓,又融合了强烈的现代意识,是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语言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彭德.《中式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湖南
2002.5
[2]李砚祖.《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设计艺
术,2006(2)
[3]孙美兰.《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特征,国家、经济体之间金融贸易联系逾加紧密,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多样且扩散迅速的情况下,防范风险,减少负面溢出效应更需要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发动机之一,中国协调推进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通过国际组织的协调合作改革来引导全球经济迈向更加公平的新平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组织协调合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1.WTO争端解决执行难
十余年来,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一直没能取得有效进展,已直接影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各国政府首脑眼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世贸组织皇冠上的明珠”――争端解决机制(DSU)面临执行难的困境。当事方经常延长执行期间,争端解决机构(DSB)无法有效监管败诉方的履行行为,而确定合理执行期限(RPT)的时间安排过长,也会影响败诉方的执行。
2.经贸规则碎片化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某些高调的单边贸易改革一样,成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形式。在1994年,只有47个FTA生效。到了2000年,这个数量已经增长到93个,到目前这个数字激增到了283个。
双边FTA的兴起导致了国际经贸规则呈现碎片化的发展态势,在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碎片化的趋势就更加明显。由于WTO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和欧盟相信,至少在中短期内,超级FTA是增加商业利益的一种更好的选择。这些协议也可能帮助应对FTA盛行所造成的“意大利面条碗”现象,并且能M可能地在诸多贸易中增加监管规则。然而,最终将FTA演变成为一个全球性协议的基础还不明朗。很多发展中国为了能有一席之地,用他们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打赌,因此乐意与欧盟和美国签署高要求的FTA,以区别欧盟和美国其他的贸易伙伴。
3.国际组织间缺乏协调合作范式
共享信息是国际组织之间协调合作的基础,信息交换可以增强合作的信心,实际参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决议,真正做到相互协调。但目前,国际组织间的信息共享模式尚未健全。
首先,信息共享的范围较窄。2016年4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联合公布在税收问题上加强合作――税收合作平台,这是目前国际组织间协调合作发展最为突出的一个,不仅有讨论平台,还有OECD与WTO合作的数据库。而在其他的问题上,国际组织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更多停留在相互设置观察员的程度。
其次,即使存在加强协调合作的官方协定,但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质量存在隐患。例如,在IMF和世界银行已有的协调合作协定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组织间信息交换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虽然各个国际组织的工作核心不同,但还是存在交叉和竞争,在存在分歧时国际组织不承认其他机构信息的关联性而作出独立的评估,同样由于竞争,国际组织在向其他机构提供信息时会先做策略性的选择。因而最终影响数据的质量。
此外,由于国际组织间不存在统一数据统计的标准,各个国际组织提供的数据口径不一,单位不同。
构建国际协调合作机制的意义与影响
1.提高国际组织的工作效率
国际经贸治理中的任何一个经济现象或者国际社会问题,都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多个方面考察。单一的国际组织虽然有负责各个领域的部门,但仍然很难搜集到全面的信息,反而有可能顾此失彼,违背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遭质疑。
协调合作机制能为国际组织提供信息,有助于在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的局面下减少不确定性,因而减少达成协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降低有关不确定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并能保持国际组织在机制框架内的可持续性合作。例如,在研究全球价值链问题上,WTO和OECD联合推出的贸易增加值(TiVA)数据库,在贸易基础数据的核算方面为分析全球价值链提供了便利。而IMF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以贸易增加值有效汇率测算见长。
2.统一和落实国际经济治理规则
各国际组织专业领域的不同,例如WTO负责对世界贸易的监管,IMF主要关注汇率波动,金融稳定委员会致力于金融稳定,但是同样都是经济领域的重要方面,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汇率的变动会影响贸易领域倾销幅度、反补贴的计算;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金融的稳定。协调合作机制可以为WTO、IMF和FSB提供交换信息、相互咨询服务,以避免规则的冲突和矛盾。
除了在不同的经济专门领域避免规则冲突,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合作也有利于协调“南北”的制度矛盾。比如,WTO和国际劳工组织从成员组成机构、成立目标以及投票方式等方面为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提供了话语权,而由于历史、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原因,低收入国家在OECD、IMF等国际组织很难有自己的声音。但是通过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间接地提高了新型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规则中的话语权。例如,在“1+6”圆桌对话中,六大国际经济组织达成共识:“有必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完善和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提高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国际组织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除了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际经济治理规则,更可以推动规则的实施。国家间的协调机制通过规则和决策程序的有形激励促成国家履行约定,国际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间接的也有这样的效果。
中国推进国际组织协调合作的战略举措
IMF在2016年下调了对全球经济的增速预期,但却将中国的经济增速预估从之前的6.5%提高至6.6%。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堡”。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阐述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和诉求,引导国际经贸治理秩序的重构,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可持续增长。
1.构建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贸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有所减弱、便利化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不平等、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形成,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分工正在重塑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反全球化浪潮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全球价值链能力建设,找到促进贸易投资增长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
目前,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全球经济的40%,且贸易也占到全球贸易规模的一半,全球价值链是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鼓励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全面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缩小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能有效抵抗全球价值链的系统性风险,有助于各类经济体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提升比较优势、优化劳动分工,提高抗风险能力,打造有韧性和互联互通的全球价值体系。
因此,构建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降低全球价值链中的成本,鼓励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小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不H有助于降低全球价值链风险,提高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对于恢复和加速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也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G20成为协调合作的新平台
作为维护多边框架下协调一致的规则和标准,G20成为了避免国际经贸体系碎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国际实体,G20存在两个比较优势:第一,是因为G20是以国家为基础的论坛,其成员对G20的决定具有所有权,因此成员对结果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政府会被要求履行G20的决定,相比于IMF和世界银行的一般成员权利,G20决议更有影响力。第二,金融危机期间,G20比其他顶尖国际组织更容易达成共识。
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主席国,我国可以继续通过这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呼吁各国加强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摒弃那些“以邻为壑”的贸易和货币政策,将经济复苏的着眼点要放在做强实体经济上,对内推进结构性改革,对外加强国际合作。
3.推进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维护和促进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
中图分类号:TQ1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锌锅区域主要设备及其性能
区域设备主要包括锌锅沉没辊、前后稳定辊、气刀装置、预热装置及炉鼻子等组成部分。其设备配合简图如图1所示。
炉鼻子由炉鼻壳、膨胀节及炉鼻头等部分组成,带钢从炉区末端进入炉鼻子,穿出炉鼻头进入锌液,经锌锅沉没辊转向后进入后处理阶段。锌锅沉没辊主要用于改变带钢从炉鼻头进入锌液到上方气刀的运行方向,而气刀主要是通过氮气吹扫带钢的表面,减少带钢表面锌液的黏附度,当带钢进入上方运行方向后,由前后稳定辊控制稳定带钢,稳定辊组成由带传动的前侧上稳定辊和非传动后侧下稳定辊、辊子定位装置及传动机构组成,在沉没辊进入锌液前,为确保其能够达到使用性能要求,需将其装在预热装置内进行预热,一般预热温度在350℃左右,然后再吊入锌锅。
2.锌锅沉没辊、炉鼻子更换过程及控制要点
2.1锌锅沉没辊更换过程
三方确认挂牌开出气刀位置稳定辊拆除沉没辊拆除沉没辊回装稳定辊回装恢复气刀位置现场“5S”工作三方确认摘牌
①由检修方、点检方和生产方确认停机挂牌,关闭压缩空气阀门,插好气刀安全销及锁定面板;同时将工机具、备件准备到场,拉好红白绳,挂好检修旗;②由生产方将气刀开出气刀位;③安装安全防护栏杆,然后将稳定辊接手撬起脱开,拆除稳定辊连接螺栓,然后使用电动葫芦将稳定辊吊出,放置在专用辊架上;④拆除沉没辊固定螺栓,取下辊座走道上的栏杆,用电动葫芦将沉没辊吊出至专用辊架。控制要点:吊装时不要碰撞到保护仪表方的两根热电偶;吊出锌液面时应稍停片刻,待沉没辊内部的锌液充分流出后方可吊起;起重电动葫芦时,不得同时使用两个及以上的按钮;⑤回吊新锌锅沉没辊,连接螺栓并紧固,装好辊座上的安全栏杆。控制要点:吊装注意保持平衡,下方不得站人,当沉没辊轴头没入锌液面时暂停1min后徐徐放入,让锌液渐渐进入并全部填慢沉没辊内部空间,待辊身全部浸入锌液至少2min后,施工人员方可靠近锅边固定辊座,沉没辊入锅前由机械点检检查沉没辊的温度(一般不得低于350℃),操作电动行车时不得同时使用两个及以上的按钮;⑥将稳定辊吊到安装位置,连接接手,并紧固螺栓;⑦由生产方将气刀开回到气刀位置;⑧施工结束后进行现场清理,工机具回收清洗干净,确保现场清洁、干净;⑨由生产方、点检方及施工方进行现场确认,送电,摘牌试车。
2.2炉鼻子吊装过程
三方确认挂牌安全检修平台吊装拆卸法兰螺栓炉鼻子吊出法兰面清理炉鼻子吊入连接法兰螺栓安全检修平台吊离现场“5S”工作三方确认摘牌
①由检修方、点检方及生产方确认停电挂牌;②将安全检修平台吊至锌锅上方,插好安全销;③将葫芦挂在炉鼻子吊耳上,使钢丝绳呈受力状态,然后拆除炉鼻子法兰连接螺栓;④将炉鼻子吊出至专用架子上;⑤清理法兰面,更换垫片。控制要点:法兰面清理干净;⑥将新炉鼻子进行回装,调整好后进行螺栓连接紧固。控制要点:螺栓紧固牢靠,法兰面无泄漏;⑦将安全检修平台吊离至固定存放点;⑧施工结束后进行现场清理,工机具回收清洗干净,确保现场清洁、干净;⑨由生产方、点检方及施工方进行现场确认,摘牌试车。
3.设备更换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及解决方法
3.1安全防护栏杆制作安装
锌锅区域检修为高温、临边作业。在进行前、后稳定辊螺栓拆装时,由于安全带无法生根,严重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为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不受到危害,我们设计制作了安全防护栏杆。此栏杆为抽拉式,首先利用规格ф48的钢管制作长度为1.5米的栏杆,安装在锌锅两侧,可拆卸;然后利用规格ф32的钢管制作长度为4.5米的栏杆,并插入ф48的钢管内部,当进行稳定辊螺栓拆装时,先将钢管内栏杆推出去,插销插好固定,检修人员即可在栏杆外侧进行施工作业,施工完毕后,将栏杆拉回来,并进行拆除,大大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
栏杆被拉出、推进状态
3.2安全检修平台制作安装
炉鼻子更换时,由于无检修平台,每次都需人工搭设临时安全跳板,费时费力,且在搭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针对此问题我们制作了锌锅专用安全检修平台,施工时将平台吊至锌锅上方,插好安全销,由于平台内部装有较厚的保温棉,避免了因平台过热造成对施工作业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及检修效率,如图3所示。
安全跳板搭设、安全平台安装
4.安全、质量保障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