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12:38: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0ppp-0c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CHEN Dai-jin
(Guangzhou KangD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department,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How using case teaching promo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ic theory study, thu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trengthen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s the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studying earnestly. The article regarding this subject, has discussed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should grasp six key links.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Basic theory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以及灵活运用
这些理论来解决本专业中的网络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背景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要么脱离实践应用,泛泛而谈,以至学生觉得理论性的东西看起来深奥难懂、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更是糊里糊涂。这种现象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尤其明显:学生普遍感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太深奥太复杂,畏难情绪很重,学习兴趣不高,职业能力不强。一方面是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学生在能力上与社会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改善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笔者承担了高职网络专业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利用案例教学对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空间上从课本延伸到职场,在学习方式上从以前的死记硬背为主转向以职业应用为主,积极进行了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3 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从而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精湛的网络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是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3.1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并非指少讲或根本不讲理论,而是指如何在学生现有基础上,善用典型案例将理论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并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讲透,讲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让学生真正明白。学生只要真正明白了这个理论,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它深奥复杂了,从而对理论的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的消除。
大家知道,一个大型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次接触网络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地向其讲授网络组成及相关理论,由于我们的学生底子薄,学生肯定觉得网络系统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他们以后更一步学习网络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善于利用案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网络理论逐步分解,并结合相关知识点在职业中的具体应用,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逐步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网络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学生日常接触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网络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向学生们系统地讲授广域网、局域网的基本网络架构、子网组成及划分等理论。虽然学生们对网络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是觉得理论太深,凭自己现有能力无法实现组网。对此笔者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对网络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放大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子网构成,逐个剖析子网模式并讲授其组成原理,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为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性,笔者常常带学生去实地参观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网络设施,并及时向学生展示网络理论对技术实践的指导,将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感觉,让学生觉得网络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从而逐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随着网络案例被划分的越来越小,相关理论难度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学生们慢慢感觉到网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所涉及理论也不再那么深奥了,对组建出复杂网络也就有了信心。
3.2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转变学生学风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就是要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以所学专业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并提高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并集中精力去获得他所喜欢的职业知识。
笔者曾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职业兴趣不强。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选择并非学生的兴趣所至;
(2)进校后学生感觉到所学专业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
(3)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中,老师的讲解太过专业化,学生大部分听不懂;
(4)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5)理论学习无用论。长期受此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至无心上课,天天呆在宿舍玩网络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关键,增加师生案例互动、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用学生熟知的日常事例来设置成功案例、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好策略。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笔者进行如下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比如课间休息、网上交流等),向学生宣讲网络毕业生的大量成功案例,逐步让学生认识到以所学专业作为职业同样能大有作为,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兴趣;二是在讲授网络理论时,除降低理论难度外,更是大量采用学生熟知的日常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理论,比如在讲授IP地址的知识点时,我就采用邮政投递的案例,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有IP地址,如何设计IP地址等;在讲路由和网关的理论时,我就采用商品流通的案例,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路由和网关的工作原理;三是设置各种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职场中的具体应用,在一系列模拟案例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四是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引入学生的作业作为案例,在每次作业后进行评讲,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还注意引入实验作为案例,每次实验前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共同探讨实验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及要把握的关键环节,每次实验后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示,成功的分享经验,实验失败的找出问题,并在理论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 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通过案例,在基础理论够用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所涉理论灵活地指导职业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笔者以网络理论和公式结论的应用为突破口,注重它们的应用环境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驱动”,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案例,比如网络职位应聘案例,通过模拟招聘中网络职位的应聘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网络技能展示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职场成功率;比如网络故障排除案例,通过完全模拟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错综复杂的网络问题,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和职业实践相结合,锤炼他们对网络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环节,每次在实验前笔者都要求学生预先写好有理论支撑并且有详细操作步骤的实验报告,交给笔者检查,没有实验报告的同学必须补齐报告后才允许进入机房进行实操。考核时以能再现课程案例为考核目标,对于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笔者要求他们抛开课本,将原实验“推倒重来”,直到能熟练再现教学案例,对于未能及时完成实验的同学,鼓励他们聘请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作“技术指导”,共同找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六个关键环节
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基础理论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实施中,它以典型案例为媒介,调动起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有效降低理论难度,激发学生职业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如下六个关键环节。
4.1 网络案例要精编。精心选编网络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网络案例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所呈现的问题或悬念要具有代表性,要针对具体网络问题选择或设计;二是网络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就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案例要有启发性,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案例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课前准备要充分。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做足每次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案例情境设置,学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顺序及要求等。
4.3 引导讨论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讨论也成为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一是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参与,积极讨论。二是在发言对象的选择上要注意差异性,要让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讨论中。三是教师要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学生讨论出现“跑题”现象时能及时通过点评等方式将之拉回正题。四是要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在讨论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网络知识,更要明白“做事就是做人”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4 评价总结要到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评价十分重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注重“赏识评价”,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还要注意评价标准多样化,重点是评价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有效。
4.5 理例结合要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网络理论的讲授与案例应用紧密结合,以理支撑例,以例验证理。
4.6 教师角色要转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及教学能力上狠下功夫,更要积极做好以下角色转变:一是由“主体”转变为“主导”。二是由“权威”转变为“合作者”。三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者”。四是由“独角演员”转变为案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高职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理论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高职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曾令奇.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5(4):55.
[2]李合亮.论网络教育时代老师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51-52.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校教育出版社,2005.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手段之一。它能直观地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并能交互式地体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操作简便、省时省力,能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不仅是一种吸引,它还能让学生在灵活的教学形式中自觉低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培养自我热爱与追求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校内外以及大的公开示范、观摩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是灵丹妙药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亦有它的不足,实际教学中,为避免适得其反的效果,根据实践经验,我总结以下多媒体应用的误区,以供参考指正。
第一,从认识讲,为使用而使用,并非为需要而使用。“要求我们使用多媒体,那简单,我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投影仪开着,还跟平时一样上课不就完成任务了吗?”这是我们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每个月至少上一节多媒体课后一位教师所做的回应。如此这般,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只是一种任务心理;或者有的人只是需要进行公开课、评比课时使用多媒体,那也只是做做样子,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罢了,而不是为了简便、形象或者自己教学中迫切地需要而使用。这是多媒体使用中认识上的不足。
第二,从制作上讲。1、滥于下载、照搬原用,不能自我创造、制作。原则上来说,应该根据我们所授课的内容以及编写好的教案进行课件制作并应用于课堂,而随意下载、拿来我用的现象普遍存在。2、过于花招、内容过多,脱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3、幻灯片切换时,声音滥用,用以造成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从操作使用上看。1、有些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往往造成操作不当,反而影响课堂教学。2、过于依赖,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没有停手地进行操作讲解,脱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学的多媒体应用在它诸多优点的相映下所产生的这些不足亦是教学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些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积极宣传、定位思想,与时俱进、改变观念
1、加大宣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给多媒体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教师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既然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的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学习新的东西,真正让多媒体走进我们时效的课堂。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法与多媒体有效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不能封闭自固。2、多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工具,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辅助于教学,并非教学的依赖。不能把课件当成了教案,更不能把多媒体回归到了“满堂灌”。
二、加强培训
1、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制作、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前提,对于计算机知识零起步的教师,首先应加强他们基本操作知识的培训;2、加强课件的网络下载、制作等知识的培训。拿来主义固然很好,网络资源共享也无可非议。我们应该通过参考别人好的课件,根据自己教案的特点,制作适合本堂内容的优秀课件,这样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声音、图片、动画等要用得恰如其分。3、加强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操作能力的培训。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大专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6201
1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与本科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同,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而且更为注重操作技能方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相统一,即与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不同,大专院校将二者集中到机房,在机房里相继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与计算机操作课程两方面。
1.2 导入注重绩效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各大专院校在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课程集中到机房后,还注重以绩效为中心,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模块化设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讲授、计算机操作演示与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都有配套练习习题)集中统一到某一个授课时段中,以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为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校就将计算机的课程集中安排到大一某一学期一周的两个下午,以有利于紧凑教学以及相继开展一系列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以绩效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即围绕学生们必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内容,包括本校在内的各大专院校都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并依次开展。
1.3 进行严谨的教案设计与课程安排
由于大专院校的学时短,强度大,故而,各大专院校都制定了以各教学模块为主、依次递进、严谨安排的教学日程,设计了详细的授课进度计划表。这一计划表细分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所需的课时、所达到的教学要求、教授的方法、练习要求等各项内容。而且,所有的教案都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要求经过严格审核的,以便规范教学。
2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的目标单一或者混乱
受到高中那种高强度学习惯性以及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专注单一的计算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例如,为荣获奖学金,学生们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轻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因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进而转向其他,例如,他们上网不是为了练打字、通过Internet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电脑来娱乐(包括打游戏、聊QQ等);或者由于在大学以前接触少,他们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简单地定位于学好五笔打字或者浏览网页、开关机等技能。进而,由于课时紧,在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之外,任课教师往往不会安排单独的一节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疏导学生,因而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观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 理论知识广泛不易成体系
一方面,大专院校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习模块多,而且学习的模块与模块之间(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部分)的关联性并不强;而且,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刚进大学深造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所有学习板块的所有内容,而且,应试教育的弊端又会致使某部分同学偏重理论知识或者偏重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块。此外,由于学习模块的知识体系庞大、它们的关联性不强以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限,同时缺乏时间来进行重复往返的教学或学习,故而,学生们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进行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或者易于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
2.3 学习背景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初高中以来的开展,以及随着我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的逐步提升,各个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背景是不同的。表现在:一是某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习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于五笔打字与网页浏览等知识熟知,他们对大专教学过程中重复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感到乏味。二是一部分同学可能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例如开关机、Word文档的处理,而对于其他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不熟悉,在缺乏教师动机引导下,他们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为自己已经熟知了计算机所有的内容的问题。此外,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有些同学自身拥有个人电脑,而有些同学则是刚接触电脑,不一而足。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
2.4 教学考评指标单一
当前,我国还未达到完全进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型,而且要评价教学成果,应试成绩往往是最客观可计量的评价内容,故而,各大专院校往往注重单一应试成绩的考评。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为在校大学生顺利毕业以及达到以成绩来展现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目标,各大专院校都将通过国家或省级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作为教学初衷。二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即对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学习模块进行分类考试,最后再将各模块的成绩加总得到学生的总的学习成绩。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等因素,这种考评方法并不科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 完善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3.1 教导学生们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
针对学习目标的单一或混乱情况,我们应该要促使学生们端正学习立场,促使其在心目中树立符合社会需求这一目标。首先,要进行课程的学前教育。针对大一新生脱离“高中”应试思想与情景后的现实情况,作为第一次见面课,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厘清大学计算机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初衷,即要阐明大学计算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的一般技能以及确定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要读好大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其中,要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更难,因为它是寻找好的工作与正确定位人生的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不学好此门课程,会让个人与科技发达的网络社会相脱节,变成与电脑技术日益进步相脱节的“文盲”。此外,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习更高层次的二级(C语言)、三级、四级计算机的“基奠”,计算机课程远远不止基础课程这么简单。
3.2 优化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模块之间关联性小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着手: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即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各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关系,尽量在教授或操作某一模块时涉及其他不同模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内容。例如,五笔打字的技能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将五笔打字与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相融合;此外,教师更加需要让同学们自主搜获网上资源,因为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到任何搜索人想要得到的信息,例如,设计课程内容,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与Internet使用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并鼓励同学们自主建立学习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
3.3 因材施教,鼓励同学们互助学习
针对不同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在学生们初学时就注意观察(最好是多加了解)每个同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注意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距,并在课时或者业余时间多关心与了解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进程。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相互帮助,营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设置学习项目、分组讨论、设计学习小竞赛等方式来增加互助学习的氛围。
3.4 建立多种指标体系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针对当前注重应试方面的教学成果评价困境,教师应该着手引入综合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首先,要引进学习过程考评体系。即除了注重考试结果这一评价指标外,更多地赋值与学生们学习的过程,适当提高教师所打平时分的比例――例如,可以将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对半分――根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好学程度以及学习提升进度等综合要素来考评学生们的平时成绩。其次,在考试评级的评定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学生们单独完成项目的能力。即在考试过程中要细分笔试与机试成绩,并通过构建笔试与机试的关联性的考试模块来提升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或者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的水平;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一项“作品”评价内容,即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们自主设计某一模块或设计各个模块相结合的综合性作品,也可以在学生们的考试项目中添加更加新颖的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56-02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426-01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based Culture
MENG Fan-fang
(Linyi Teacher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is facing severe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a priority.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were studied, these methods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training the computer talent having the ability to analys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
Key words:Task-driven; multi-media; electronic lesson plans
1 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正越来越广,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诸高校都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基本知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和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走入大学再去重复学习这些知识,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虽然形象直观,但也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负面效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协调教学内容及速度;实验课不容易控制,学习效率和效果不明显。
3 问题分析和解决
3.1 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实行分级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按统一的教学进度,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加大教师的备课难度。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基础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一些学时,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该课程或参加高级班,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加深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备课,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3.2 根据实际情况,改为机房上课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由原先的黑板教学升级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教学虽然直观、形象,但这种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而不能进行基本功能的实际操作,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课上听得很明白,上实验课练习时又想不起来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将授课地点改在机房,实行边讲边练,通过操作能加强记忆,容易将知识消化吸收。
3.3 适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打基础、为后续课程作准备,学习计算机,重要的是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一些具体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许多计算机操作看起来是琐碎的,如果单独拿出来可能比较枯燥,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任务为线索,把问题组织成一个综合实用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练习操作的时候能掌握得更好更深刻,而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学生需要在课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熟练基本操作。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建设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3.5 网络监控软件督促学习
由于学生毕竟年轻,自制力较差,为保证实验室上课的质量,需要在实验室安装网络监控软件,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3.6 开展计算机基础与技术专题讲座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常就当前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和新技术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上学不到的。对当前一些计算机热门技术也做一些比较深人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这些计算机热门技术的基本原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结语
以上是对多年来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入学时
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89-02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
WANG Xiao-chao1, WANG Wei2
(1.Depart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2.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that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of the non-computer specialties. Combined the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academics construction, analyzed teaching condition development circumstances such as teaching material, literature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It carried through the innova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e mode of the course. It put forward some new ways of thinking which have professional special features.
Key words: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the computer education; teaching innovation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基本上每个高校都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开展,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和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率的稳步提高和计算机应用领域日渐拓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要采用以网络知识、多媒体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为起点的教学内容[1],这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和实践中,我们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教学条件的发展现状
结合我校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对教学条件的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1)教材使用与建设
针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求,结合多年从事计算机方面教学和研究的经验,通过调研该领域的最新资料,我校教师经过多次研讨,编辑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本课程的教材。
2)为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资料
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包括:课程相关的杂志和书籍,计算机基础相关的网络资源,网站、BBS等。我校创办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网,该网站包含了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与答疑,参考资源等大量信息。实践表明,学生乐于查阅这些资料,特别是一些优秀学生,能通过使用这些资源,自主探讨一些复杂的问题,例如制作精美的个人网站和使用 Visual C++ 编写复杂程序。
3)实践性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有非常优良的实践性教学环境,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我校已经建成充足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为实现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我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拥有全光纤主干网络,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都用光纤连接到汇聚机房,网速达到100 M到桌面。这些硬件设备对本课程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下所示:
1)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2]。学生们日常经常使用计算机,因此开始时对学习本课程很有兴趣,但是接触到大量概念和繁琐操作时,感到很难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也丧失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包括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
2)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3],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的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设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具体说来是将班级进行分组,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几个人为一组,同时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搭配,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学习,从而培养大家积极合作的精神,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共同进步。作业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和应用的资料,总结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据进行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制作有一定主题的网页等。另外老师在给学生所完成的任务作检查评分时,还可以适当地挑选出一些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其更好地学习。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经常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下一代计算机的功能,校园网目前的故障隐患和对策,如何对P2P软件进行流量控制,面对ARP攻击应该如何主动防御,等热门话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学中注意采取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言后教师点评等。教师还通过互联网和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用E-mail、BBS、QQ、和飞信等多种方式传授知识。
4)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我们建成计算机基础教育网,包括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和答疑、参考资源四大栏目。网上学习下设四个栏目: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参考。作业与答疑下设八个栏目:课程习题,课程实验,知识问答,实验问答,网上答疑,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学习交流。在这些网络课程中采取了向导学习方法,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学生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鼓励优秀学生探讨有深度的内容。例如在实验设计中,注意要求有余力的学生选做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注意分析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双语教学。采用中文教材授课的同时,注重用英文讲解课程里的关键词,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因特网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等等。并且适当指定英文期刊和论文,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更宽广的知识。
6)注重第二课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每年都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在全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公开赛,内容涵盖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和C语言、VFP语言程序设计,采用机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我们还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于2009年的第十一届“挑战杯”中我校共获得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的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优秀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学生通过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3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和虚拟实验等,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4]。由多媒体系统构建而成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我校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图文并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操作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
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我校建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网,包括教学规划、网上学习、作业和答疑、参考资源四大栏目。在这些网络课程中采取了向导学习方法,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对学生给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4 改革考核模式,努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为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5]。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考试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作业设计和期末考试,其比例分别为20%,20%,60%。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而是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5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笔者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许合利.大学计算机基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99-110.
[2] 冯翠丽,刘波涛.关于长江大学建设《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一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41-9443.
1 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以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而且培养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应当是适应整个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具有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课程学习目标具体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
2.1 课程知识目标:(1)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2)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3)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4)计算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应用和信息安全。(6)计算机常用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2.2 课程能力目标:(1)信息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信息获取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的能力。(4)信息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3 课程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4 社会能力目标:(1)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与社会沟通交流能力。
3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可设计为: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等。
3.1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适应的岗位大致包括行政管理、简单财务管理、文书编辑、计算机操作员以及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岗位。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岗位需要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如电脑选购、windows操作、会议邀请函制作、招聘简章制作、个人简历制作、职工工资表制作、企业销售情况统计、单位业务统计报表与分析、产品推广宣传片制作、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电子相册制作等。
3.2 确定学习领域内容: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可将学习领域内容设计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
3.3 设计学习情境:此环节是将选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为适应教学的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与课时、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条件与资源等。
4 课程资源建设
4.1 编写情景案例教材,根据课程目标,编写相应配套的教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
4.2 教案:全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材、统一要求、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考核。因此,采用统一的“指导性教案”。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其他特殊情况,在“指导性教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删修改,形成实施性教案。“指导性教案”要根据授课计划的安排,明确每一次课的内容、主要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根据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格式要规范。
4.3 多媒体课件:所有章节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一次课的多媒体课件都要作为一个小课题来做。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各种媒体信息形式,增加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4.4 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包括教学论坛、签到系统、作业上传和下载、资料下载、网上考试等等,加强学生教师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5 建立实训案例库:开发建立案例库,案例选择尽量与专业需求挂钩,为专业发展服务。
4.6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重要知识点的案例讲解录像、演示性屏幕录像、模拟练习屏幕录像、网上自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4.7 开设工作室,让学生课余时间承接文档编辑等业务,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8 试题库建设: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考纲要求,编制考试题库和练习题库,每题都进行试题分类和属性设定,规划分值和得分点,形成可入库的单题。试题库建设可以逐年积累,为以后建立机考系统打基础。
4.9 实验场所建设:多媒体教室与微机实验室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硬件:投影仪一台
局域网环境,可访问广域网,多媒体计算机45台。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软件包、网络教学软件。
5 课程考核方法
5.1 在课程考核上,建立一套完整与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以考促学,以考促训,采取“过程+期末+社会实践”考核方式,以“应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5.2 过程成绩包括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项目作品三个方面,并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时候做到:(1)学生每次上机练习时有过程记录、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3)大、小作业评价。5.3 在学生考证方面,可以推行《ceac认证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证书》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该证书的考核方式采用案例考试,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师资队伍配备
6.1 团队规模:基于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配置专兼职教师2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6.2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相关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6.3 课程负责人: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专业相关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能熟练配置、维护、测试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3-0238-01
通过这几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切身感受,我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供我们使用和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出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分层次教学或者说因人施教。
1 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必须分层次教学
1.1学生起点不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
1.2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学校硬件条件的好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所在的学校硬件条件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多,所以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好一些;而一些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自然就要差一些。我曾带过的一个班,这个班上的学生90%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女,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高中以前从未摸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了。
1.3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经常鼓励学习态度好的同学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们还要经常和那些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生交谈,告诉他们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让他们谈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继续在大学学习或在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学校,所以高中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其他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的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帅讲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直升班的学生和平行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上明显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直升班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而平行班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1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1.1学生起点不均衡。
高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现在有条件的小学、初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从理论上讲,高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高中学生一般都是由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区县的学生组成,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这就导致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起点也是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一般来讲,城区学校毕业的学生基础明显的要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
1.2学生学习条件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学校硬件条件的好坏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城区学生所在的学校硬件条件好,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已经有了计算机,他们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多,所以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要好一些;而一些来自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和家庭条件有限,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自然就要差一些。我曾带过的一个班,这个班上的学生90%的学生都是农村子女,他们中有很多人在高中以前从未摸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对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了。
1.3学生重视程度不均衡。
信息技术是一门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科,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努力的时代,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围着高考科目团团转,所以很多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就会不重视信息技术课,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好学坏无所谓。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想方设法把信息技术课上得更生动,更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要经常鼓励学习态度好的同学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们还要经常和那些不重视这门学科的学生交谈,告诉他们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个现身说法,让他们谈谈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他们继续在大学学习或在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生占大多数的学校,所以高中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其他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的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直升班的学生和平行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上明显的有所不同,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直升班可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之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而平行班就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2.1教学中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班上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等他们掌握了以后,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像这样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会使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中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了为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使用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该门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勉强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缺乏让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目前,高职新生入校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有个别学生在入校前几乎没有接触电脑。根据这种现状,如果用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3)计算机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少,没有真正落实解决专业相关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让教学资源库应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是经过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协作完成的。我们还将不断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充实到网站中,另外我们还将结合项目化教学理念,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使整个资源库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3 研究内容
3.1 项目设计内容。
首页第一栏是菜单栏,共8个菜单(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教学录像、课程拓展、在线学习、资料下载、交流互动等),每个菜单是弹出型块状菜单,比较详细的显示相应内容模块的内容。第二栏是信息展示栏,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课程的特色信息。第三栏是重要常用内容连接栏目: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学习等。
3.2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主要特色:内容全面,网络结构设计合理,更新快,实用性高,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帮助,改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依靠课堂教学的现状。
(2)创新点:①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②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供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③网站提供很多套近年来计算机一级机试及笔试试卷及考试素材,为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提供帮助。④制作教学视频,既有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学视频,又有实验实训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攻坚克难。⑤收集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帮助拓宽知识面。⑥网站整体内容布局的科学合理等。
4 实践过程与分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由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建设的,由于这门基础课程覆盖面广,利用该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更好地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资源库的大纲、电子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库的机试电子试卷文档和机试用素材等来完成实验实训环节。
(2)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章节教学视频、重难点内容讲解等视频加强学习,弥补课堂上课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提问有关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3)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中“课程拓展”栏目,学到本门课程教材以外的内容。
(4)资源库里面有在线测试模块,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5 研究成果
该教学资源库以教学光盘的形式提交,并制作成课程网站放到学院网站“精品课程”栏里面,为教师网上备课,相互间教学交流等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课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拓展自身能力提供帮助。
6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师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引起了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也不断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延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