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16:52: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特别我们重庆,深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地质灾害的危害。群测群防监测手段大多采用人工收集方式,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信息覆盖面不足的缺点。其他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存在诸多缺陷,不能满足社会与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2012年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在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工程体系和应急体系的任务,其中,建立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未来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1 传统地质灾害监测手段的不足
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具备以下几个缺点:
(1)野外布设的系统通常无法做到实时智能化的采集数据(通常间隔2-4小时进行一次),导致很多时候不能有效地监测地质不稳定体;
(2)对于所采集的数据经常会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及时传回地质工作人员手中,大多时候需要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采集;
(3)对动物、风等非地质移因素的影响原拉绳式位移监测系统无法有效排除干扰,往往造成地质人员的误判[1]。
本文所介绍的系统已经做到了对地质不稳定体进行自动化监控和预警,具有30-50次/60min的数据监测频率,且采用智能延时处理技术,避免非位移数据所带来的干扰。配合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无区域性限制、失稳智能分析预警。
2 该智能监测系统的组成及优势
2.1 系统组成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智能化监测设备和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1)智能化监测设备
本系统的智能化监测设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拉绳位式移计、模拟信号预处理模组、GSM网络传输模组、太阳能电池模组。
(2)智能化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本系统配备远程数据管理系统RDMS(Remote Data Management System)可查看实时数据及时进行远程参数控制(报警阀值设置及报警方法、数据共享及备份、日期时间及采集发射时间周期,各种控制参数设置、数据查询及曲线绘制、报表输出等)。同时设备拥有整体的超低电能消耗,专为地质灾害野外实际需求设计,可长时间、高可靠度工作,实现实时无间断的监控。
2.2 系统优势
本监测系统相比其他的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配备了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智能预警效果。在设备抗干扰方面,采用了延时处理技术,对动物、风等非地质移因素的影响进行处理。位移数据通过GSM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实现了无区域性限制的实时监控。选用具有低功耗高效率的电子元件,在野外持续工作7000小时以上。
3 案例分析
2016年1月,本团队来到了万盛经开区腰子山不稳定斜坡体进行实地测试。在该不稳定体后援上下两侧安装了拉绳式位移监测装置,其中一侧安装在后缘上部稳定基岩中,另一侧安装在不稳定斜坡体上。
在调试完毕后,我们成功的在手机终端接收到位移数据(见图1),在之后的时间段内通过手机利用覆盖各地的GSM信号稳定的接收到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显示:在1月8日到10日期间,该观测点发生了1.45cm的位移。在1月10日到18日这段时间,位移数据持续增加,最高达2cm。由于该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破坏模式。在此类不稳定体的后缘裂隙如果发生位移持续增大的趋势,则说明该斜坡可能进入滑动阶段。根据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对该变形模式数据的预判处理,自动的发出了滑坡警告。
事实证明,该地于2016年1月21日晚上22:50左右,斜坡后缘局部发生了表层位移(见图2)。导致位于后缘处的一处单层居民房墙体损坏。由于该系统及时预报,居民及时的进行了避灾准备,减少了危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我们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杀牛洞、云阳渠马镇渠马村、云阳双土新集镇、云阳新津乡老集镇等地的不稳定斜坡体上也安装了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以上监测点位移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也与以上地点斜坡稳定现状相吻合,且数据读取稳定。
4 成果及技术总结
(1)本监测系统相比其他的地质灾害智能监测设备实现了整体自动化监控位移,所配备的远程数据管理系统RDMS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目前安全监测领域较为完善的数据管理软件。
(2)通过配备的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也实现了整体自动化监控地质不稳定体。
(3)在设备的抗干扰方面,RDMS采用了延时处理技术DHS,对动物、风等非地质移因素的影响进行处理,保证了地质不稳定体的位移数据的真实性,数据通过GSM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从而实现了无区域性限制的实时监控。
(4)在本系统的内部元件选择方面,选用的是具有低功耗高效率的电子元件,其中包括自主研发设计出了专为地质灾害野外需求的GSM网络数据透传模块,该模块具有超低功耗的智能数传模块,通过对这类模块的选用以及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对蓄电池进行实时充电供能,从而做到了本系统可以安装在野外持续工作7000小时以上的先进科技成果。
(5)本团队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现已经成功申请了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参考文献
[1]韩子夜,薛星桥.地质灾害检测方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16(3):138-141.
[2]林恢亮.试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与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6):13-13.
[3]重庆有效处置严重地灾险情后重建综合防治仍需加大投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Z].第4106期.
[4]郭希哲.地质灾害防治[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11-80.
[5]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73号[Z].
引言
灾害预警是减灾工程的先导性措施,监测系统为减灾工程提供了及时的关健数据和信息。基于WEBGIS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是针对人类活动剧烈,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山区来研发创新型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性平台,可为各级部门提供最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科学化整合气象、国土、水利、测绘等各类气象、地质基础信息数据,集采集系统、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系统于一体,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制作精细化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效率,为及时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非工程措施,是实施指挥决策和抢险救灾的重要辅助手段。
一、系统技术分析
(一)WebGIS(ArcIms)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GIS与逐渐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就产生了基于Internet平台客户端采用WWW协议的地理信息系统,这就是WebGIS。利用因特网来进行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得网络中空间信息的大量数据。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浏览到WebGIs站点上的地理数据,主要作用是进行空间数据、空间查询与检索、空间模型服务、Web资源的组织等。从结构上看,它主要有4个部分所组成:浏览器,信息,服务器,编辑器。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作用,用浏览器显示空间数据信息并支持客户端在线处理;用信息均衡网络负载,实现空间信息网络化;用服务器满足WebGIS客户端的查询请求和空间分析请求,管理空间数据库;用编辑器提供导入空间数据库中数据的功能,形成完整的GIS对象、GIS模型和GIS数据结构的编辑和显示环境。
(二)GPRS技术。
GPRS是基于地面基站和信号发射塔的无线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实时性强、成本低等特点。北半卫星通信是基于地面基站和通信卫星的空地结合无线通信网络,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区域广等特点。系统主站在一般情况下通过GPRS网络实现与服务器的数据传输,而在GPRS网络不能满足实时性的情况下利用北斗系统形成互补。
(三)预警集成技术应用。
通过对现有主流通信方式通信协议的分析、打包、封装,实现快速与主流通信设备的无缝对接,支持与传真群发、无线广播预警系统、短信平台等服务绑定。
二、研究重点
(1)研究监测参数的准确性这里包降雨量、地下水位、位移、倾角对灾害产生的影响力,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权重加以分析;。
(2)对测量数据利用GPRS持续的上传到数据库,并且在信息地图上能显示被测的位置以及显示信息;
(3)对所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危险阀值,找到不同情况时对灾害造成的影响力;
(4)实现系统的自动报警功能,并利用通信网络短信的形式发到接受方;
(5)地理信息表在数字化地图上展示以及报警时的自动闪现。
三、系统内容
使用基于GPRS、WebGIS和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型开发―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信息化和可视化快速有效地反应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移植性和扩展性。系统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来存储数据,数据接收系统和数据展示系统同时用一个数据库来存放这样便提高了数据展示的效率。
此研究利用监测仪器,把所需数据精确测出,经过GPRS上传到WEBGIS系统,把所测数据经过计算显示在系统中,主要内容有:
(1)设备的选址,以及安装调试和信息的发送;
(2)监测信息的接受,计算并自动化显示在WEB上;
(3)WEB系统的模块化结构的实现,以及GIS应用于WEB内;
(4)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5)达到危险范围系统实现自动报警。
另外一般选用的传感器有:降雨量、液位(地下水)、位移(表面、深部)、加速度、倾角、裂缝、孔隙水压力等传感器及报警设备,主要选取的监测参数有:
(1)降雨量:采用雨量计监测,对滑坡点的降水量数据进行采集;
(2)地下水位:采用水位计监测,对坡体地下水位采用孔内水位计对地下水进行监测;
(3)位移(表面、深部):采用伸缩式位移传感器监测,可在滑坡体表面或滑坡体内部进行监测;
(4)加速度:暂可由位移传感器进行位移变化监测;
(5)倾角:地表倾斜监测,采用固定式倾斜计安装于锚固护坡的混凝土上,对滑坡体倾斜进行监测;
(6)裂缝:暂可由位移传感器进行裂缝位移变化监测;
(7)孔隙水压力:应用孔隙水压传感器来测量地下空隙水压,对地下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应力和稳定性分析;
(8)数据记录通信装置:利用无线网络(GSM或GPRS网络)传送数据,可收录和传输多路传感器信号,并可设定每通道采样间隔及每通道判断基准值等;
(9)报警设备:报警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监测滑坡变形等,在检测塌方、落石等危险情况时通过旋转灯和警报装置,可及时进行塌方和岩石崩塌瞬间的警报。
由于监测数据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因些围绕数据的传送,接收,存储,展示来设计系统,监测数据是整个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如图1所示:
四、系统界面
该平台大体分为三层:数据收集层、数据存储层、展现层。
数据收集层是最基本的一层,运用的是服务器与客户端即C/S模式。在自动监测站中采用雨量计监测滑坡点的降水量数据进行采集,用伸缩式位移传感器监测,可在滑坡体内部进行监测,地表的倾斜监测,采用固定式倾斜计安装于锚固护坡的混凝土上,对滑坡体倾斜进行监测,所监测到的数据可通过GPRS直接上传给数据接收装置,通过数据接收装置直接连接数据库。还可以通过监测人员,把监测到的数据以短信的形式传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管理员去管理数据。
数据存储层主要是服务器提供足够大的数据库,用来存储数据采集到的数据,也用来储存基本的信息比如人员的信息,数据的域值,所要的信息等。其中包括两大块即GIS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在该平台内所用的是数字化地图,所包含的数据很大,必须存在服务器上。使用数据库把两大模式关联起来,为平台提供基础服务数据。
展现层是最直观的一层,使用B/S的模式使用互联网把各个地区统一起来,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可实现增、删、改、查、信息图形展示。在这一层使数字化地图与地理信息相结合在一块,更直观展现场景,同时实现自动报警的功能。如图2所示:
五、结论
基于WebGIS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以WEB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自动报警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决策技术支持服务系统,这样为防治灾害提供了快速的信息,从而把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各类信息的分析与管理合理实现,进行收集、处理、保存各种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提高各种数据的直观性、可比性和兼容性,使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统一性、精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得到满足。该系统可用计算机对大量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人们可以方便查询和统计各种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表、图等方式显示和输出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地图显示功能还能将山洪地质灾害直观、精确地显示出来,上级部门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金星.山洪及泥石流灾害空间预报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2).
[2]余志山,梁润娥,王延江,等.基于WebGIS的兰州市区滑坡灾害气象多元化模型预警系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
[3]黄露.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4]胡大江,.基于WebGIS/GPRS/GPS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1).
其次,编制了《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了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分布区(段)及重点防范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于2010年5月18日实施;完成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修编工作。
第三,针对汛期地质灾害的特点,去年8月中旬,国土资源厅厅长白盾专门主持召开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的紧急工作会议。会后派出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督查组和应急灾害工作组。工作组到各个县(市、区)进行了一线调查,并及时提交了调查报告和治理建议。在初步排查的基础上,深入54个县(市、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180处。
防患于未然,监测和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自治区在已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54个县(市、区)中,建立了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点2159个。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预警系统,并编制了通讯录或群测群防网络图,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监测责任人包点的方法,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和监测责任人,实现了群测群防、齐抓共管。另外,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气象部门签订的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还积极推进了盟市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强了预警预报技术系统和业务工作平台建设。
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不懈努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去年共3级地质灾害预警8次,避免和减少了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记者/ 赵 珊
呼和浩特: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将通过手机发送
5月1日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国土资源局启动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预报预警对象为降雨诱发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以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为主。
据了解,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到市、旗县区乡镇、村各级主管和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基层气象信息员。为全市及各旗(县、区)领导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以气象因素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地质灾害进行动态预防提供依据和决策信息,推动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汛期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信息渠道畅通,该局制定了地质灾害值班制度,要求主汛期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其他时间段,遇持续强降雨、强降雪等极端天气及冰雪融化期间,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班。为快速掌握各地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及抢险救灾情况,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制定了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明确了速报范围、速报时限、速报内容,规定了速报方式与格式,提出了速报要求。文/ 丁利冬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77-02
1 引言
地质灾害指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震等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概述
2.1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受地质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技术的研究格外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从事该技术的研究。由于地质灾害现象普遍量大面广,成因复杂且治理成本颇高,当下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全面治理。由此看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装置成为重要的减灾防灾手段;以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为背景,对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区划,在易发生地址灾害区域装置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从而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两部分。其中,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是通过数据融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图形和数据进行采集及发送。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是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达到地质灾害预警和数据监测的目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及地质灾害计算机预警软件在相互协调的作用下共同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将对防灾减灾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各类地质灾害的现场结构及发生机理皆不尽相同,而传统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功能单一,只适用于监测某种特定的地质灾害。因此,应研究一种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预警数据的采集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进行监测。
2.2 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类型,国内外的专家?W者进行了长期研究,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出了各种假设模型与理论,并对其部分予以验证。地质灾害预警技术从早期的灾害成因研究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区划,国内外对地质灾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随后形成了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更为精准的全天候数据采集监测,从而增强预警能力。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具有感知能力、通信能力及计算能力等特点的新型技术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内外对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研究已有了一定基础及成果。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感器需要采集电路,运用的传感器种类较多时,设计的成本会增加,地质灾害监测区地势复杂,单一的数据传送方式不能保证数据得到有效传输,装置的监测地点环境恶劣难以保证供电及时。
3 通用型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设计
3.1 装置方案设计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由数据采集装置、云数据服务器及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三部分构成,图一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左半部分即是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具有对监测现场的有关数据进行采集的作用,随后经边界路由节点传送出去,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将该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地质灾害预警功能[1]。为了更好地管理在野外环节进行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的所有节点,保证数据的有效上传,需使用较为可靠的数据采集装置。互联网作为世界上互通性最为广泛的体系,将无线传感器与互联网相结合即可实现数据的远程传送。采用分布式的设计方案,采集到的现场原始数据首先上传到云服务器中进行保存,而不是直接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该方法大幅度降低了系统失效的风险。
现场原始数据以从上至下的流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线网络的数量,其中设置了4个监测网络,网络监测节点通过采集现场的雨量、泥水位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到达边界路由节点,边界路由节点则根据情况选择无线或有线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定位系统将数据发送至互联网中,随后传入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将采集的数据储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访问云服务器,将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预警决策将信息传送至有关部门。综上所述,通过地质灾害预警数据采集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设计出系统通信结构。根据不同节点的特点,选择对应的传感器类型。
3.2 硬件及软件设计
硬件的结构主要以原始数据采集的节点及边界路由节点的功能组成的,是以通过通信处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调试电路等硬件电路设计完成的微控制系统;在设计软件时,由于程序具有可维护性以及可移植性,系统软件的设计应以分层次、板块化的特点进行设计。
3.3 装置调试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到目前为止,地质灾害突已经在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发生了,其中我国就是灾害发生做多数的国家。一般而言,我们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处理中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监测和预测。由于监测技术人员在灾害活动地区中是缺乏人身安全保障这就会导致监测预警的效率大大降低,不能够实现对灾害地区的实时监控、自动监控、数据传输以及及时预报。例如,遇到夜晚或者连续大雨时发生灾害,这些情况就更不方便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实时的了解灾害现场的监测结果,这样就不能迅速的拟定灾害来临的处理和解决方案。随着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各种各样的理论的成熟,在灾害监测方面许许多多的技术都已经得到了应用。地质灾害其实就是指的是岩土体的移动事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就是在大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破坏了地质灾害监测因素的条件,致使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将会对人民群众以及一些公共设施造成大规模的破坏。一般而言,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孕育、发生、发展、衰亡以及稳定的过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终后果就是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出现靠近山体的滑坡,大多数土壤松弛的地方出现泥石流、土壤水分过大的地方水土流失等等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监测的需求分析
2.1硬件需求
现实中地质灾害监测的硬件系统设计是我们整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基石,因为我们设计硬件系统的效率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设计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性能,易用性,可扩展性。按照监测内容,至少应该含有雨量计、渗压计、形变计、含水率等,其次为了应用预测预报警模型,硬件还必须包括短信猫和预警机,当采集的数据大于设定的预值时短信猫会给预警机发送短信以达到报警功能。
2.2软件需求
此次设计和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软件按照开发需求需要对地质灾害监测点灾害现场RTU设备中各种传感器所采集到的采集数据进行接收、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解析、做出一定需求的报表进行统计、将数据上报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决断的一个监测系统,此监测软件所具备的功能是对灾害点的动态实时监测、接收采集数据的数据管理、对监测点的测站管理、整个监测点的系统设置、灾害发生时的视频拍摄、对安保人员的短信报警、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提取等等多项功能。采用C/S架构的设计,设计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或者客户只需要安装本系统的客户端就可以访问该系统,这样不仅能确保该系统的安全性也能给客户或者监察员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直观的操作平台。
3地质灾害监测的总体设计及功能设计
3.1系统总体设计
此次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时的架构是三层架构,用过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处理层和数据连接层,将其进行分离,每个层次都相应的处理自己的事情,各司其职。系统的三层架构可以使开发的项目的结构非常的清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迅速的改动业务逻辑层以及添加或者删除以及编辑一些监测点的新的设备类型等。即实现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3.2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此次开发和设计的监测系统在设计模式上采用C/S模式,对于这种设计模式他有如下的特点:C/S这种开发模式就是我们的都熟知的客户端服务端架构,C/S模式中可以让我们开发者能够尽自己最大化的优势来利用灾害现场所开发出RTU硬件,将其所采集与发送数据和协议分别发送给服务端和客户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销,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大大减小系统自身所承受的压力,在我们国内当前应用的大部分设计软件都是这样的C/S架构。C/S架构可以将PC端的处理能力最大化,用户可以在客户端进行操作,然后将其操作的指令提交给服务端,服务端再进行处理。在C/S架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客户端的响应的速度非常快。
3.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准确的表达用户需求,并将其转换成有效的数据模型,并进行存储和管理。本次地质灾害监测是一个需要进行实时操作的系统,因此这也就伴随着需要大量数据的接收以及对其处理后的存储。在设计和建立此次项目的数据库时应该考虑进行一定的缓存或者写一些存储结构,这样就有利用于数据的查询等等的操作,使其更加快速的完成请求。此次开发的灾害系统中的主要逻辑结构表有:Equipments表(存放设备信息表)、StationConfig表(监测点配置表)、Data_Rain表(雨量数据表)、Data_Crack(形变数据表)、Data_HanS-huiLv(含水率数据表)、Data_GroundWater(地下水位数据表)等等这些都是存储了采集到的相应影响地质灾害监测的因素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的数据表进行存储,这样既方便数据的管理同时也方便数据的查询等操作。
4系统的数据处理
4.1数据的全局显示
此次开发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将灾害点采集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的协议进行解析并且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以及将解析到的数据显示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客户端中。在地质灾害监测的主界面中能清楚的看到各个监测点采集到的数据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不同监测点的数据都会对应的显示出来,而且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操作者可以在左侧导航栏选择要查看的监测点,此时会显示该监测点下所有站的信息,如果需要对监测点进行图像抓拍,此时双击监测点的站好会对该监测点现场抓拍一张灾害图片,并且能够传输回来供安检人员以及有关部门进行查看。
4.2数据分析
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中可以对采集到的雨量数据、形变数据、土壤含水率数据、地下水位数据做出统计分析。可以对所选择的监测点的不同的站进行日月年分析,分析包括曲线分析和实时的数据,比如日分析的实时数据就包括0到24点的数据,月分析就包含该数据类型天天采集量的累计数据之和,年分析包含该类型数据月月的累计数据和,当用户在操作界面上点击右上角的导出功能按钮,此时可以将分析数据的表格导出供有关部门查看。
参考文献
[1]赵佳,孙佳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J].北京地质,2002,14(3):36-39.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88-2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出现人员伤亡。在相关统计中,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这些在大多集中在汛期。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地质构造因素以及气候环境因素。由于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起步较晚,使得很多地质灾害难以及时发现,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发挥气象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构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
1.1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概述
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就需要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哪些方面的需求及其实际效果,根据不同地质灾害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确保整个系统能够对地质灾害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一个将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的自动化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客户机和服务器为主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采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展示分析平台,以水文地理性质为依据,空间属性作为数据基础,将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地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语言编程技术,把灾害预警和管理作为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实现系统监测、图像接收及处理、数据信息收集及处理等一体化。
1.2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构成
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工作时,整个系统的构成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整个系统由系统终端设备、上下层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利用通信服务器接受系统终端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和图表信息,并利用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将各类数据、信息、图片传输至中心。
1.3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功能
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对地质灾害中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综合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和决策支持功能。
(1)降水量监测系统
雨量监测系统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先进的雨量遥测仪器,对采集到的降水量资料通过GSM网络进行无线通讯,在采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时间为一分钟,而向中心站传输数据的时间是十分钟一次,通过这种方式为地质灾害地区的降水量提供准确的监测信息。系统中心站通过自动接受传输数据信息,并利用数据库将监测得到的降水量资料进行存档。要准确监测出监测点的降水量信息数据,根据雨量监测点地理信息和降水资料,建立图像显示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在互联网上以Web的形式为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地理信息、交通信息、安全隐患信息以及地质灾害发生预案信息,通过这种形式来现实监测点实时降水量,并实现雨量信息资源共享。
(2)自动降水量监测点
系统要建立雨量监测数据库,为各个监测点地质灾害分析和预防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数据。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情况,建立自动降水量监测点,为开展监测点地质灾害预警报告和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气象局和国土资源局可以根据地质灾害监测点的降水资料来分析监测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并确定其灾害等级,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内容,逐步完善各项工作任务和相关信息的。对于一些乡镇地区,该地区政府部门通过一切信息手段来向社会及民众传达监测信息,切实将监测信息传达到位。
(3)预警预报
在系统预警预报方面,要充分结合气象局对未来一周降水量的预报情况,根据降水量在地质灾害监测点的分布特点,制作地质灾害等级。当地质灾害监测点发生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会引发地质灾害时,可以将雷达系统中所监测到的实时信息下载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并进行准确的预报分析,为各地质灾害监测点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1.4系统特点
(1)数据准时发送
该系统在开发阶段,均由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分析目标为各数据终端,主要方法如下:对开放式接口进行对接和设计,那么当灾害发生时,其网络问题以及数据资源状况能够被及时设定,流转方向也能得到控制。该系统能够针对多种数据进行准时的、同步的接受和发送。
(2)预警指标科学可靠
该系统在预警方面设置了新的方式,即临界报警,临界报警能够有效对四种预警级别进行监控,对二套指标进行及时预警,属于较为科学、较为可靠的指标。
(3)生成历史性数据
该系统在历史性数据的生成和检测方面有独特的方式,例如通过分析极值引擎,从而提高对灾害的预防和决策。及时建立基站,每一小时监控一次,三小时后监控一次,六小时后再进行监控,最后的监控安排在24小时后,通过上述监控,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历史性数据以供参考。
(4)共享数据
该系统的架构采用SOA技术,也称面向服务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将数据和应用进行点对点的透明操作,例如社会市场信息、工业情报、水雨情等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将上述数据加以利用,将空间内部的数据进行共享;数据系统能够将数据库和其中的因子加以利用并联接,在数据库之间进行共享。该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数据共享实现防汛指挥的信息共享。
(5)预防为主
如果某地极易发生山体滑坡,那么就应该在该区及时建立相关检测机构,对该区的降水量进行监测。系统能够对相关预设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并建立较为稳定的、操作简单直接的预警系统,从根本上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以预防为主,例如防灾、减灾、避灾,最终的目标为:灾害发生之前及时预防,灾害发生时及时救援,灾害后抢险及时,对待灾害的同时要确保主动的地位。
2结束语
1业务分析
1.1业务需求分析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基层能力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查清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要工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群测群防终端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完成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收集、上报、分析、预警等工作。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是针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的措施,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从而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应急管理体制通过建设应急处置平台,实现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预警预报、动态决策、综合协调与应急联动等功能。
1.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
2015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无人飞机、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设备商业化,结合物联网技术手段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目前全国各省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平台,本文则是基于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将NFC、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无人机等物联网领域技术应用于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中,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2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应用中的分析
2.1群测群防人员智慧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是针对灾害点完成野外巡、排查、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体系,传统的群测群防监测是通过终端设备,采集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并上传到后台系统,经过分析以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管理、监测预警等功能。通过对现有信息技术的分析,传统的群测群防信息管理技术不仅无法实现对群测群防野外工作的监管,也难以确保群测群防人员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这将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落地。结合应用NFC、GPS与移动基站的动态耦合定位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方案。一方面应用NFC技术,通过为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一张基于NFC芯片的识别码,群测群防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时,通过终端设备扫描识别码,采集界面将自动生成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信息,群测群防人员无需选择地质灾害隐患点,仅需上传调查、巡查、排查、监测结果数据,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基于NFC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采集技术,确保了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移动基站动态耦合技术,实现群测群防人员工作轨迹的查询和动态定位,以达到野外人员工作监管,提升群测群防数据采集工作的智能化监管,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2监测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使用如地表位移监测设备、降雨量监测设备等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对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监测设备针对灾害点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及海量存储,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对灾害点的实时管理能力,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伴随大量监测设备的部署实施,业务在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安全性及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目前的专业监测设备回传监测数据是通过传统的2G/3G/4G传输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专业监测数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到后台系统进行分析预警,以达到对地质灾害的时效性管理要求。第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状下,信息安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必须要求,专业监测数据属于业务保密数据,如何保障监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三,大量的专业监测设备都部署在野外,如何保障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化专业监测平台是在上述业务需求背景条件下,结合运用了物联网专网卡、物联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志在解决监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以及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三大问题。图1所示是物联网专网组网架构图,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是指中国移动为满足物联网发展所需的丰富码号资源、物联网“规模性、流动性、安全性”特点以及业务个性化需求、客户高质量的网络保障而搭建的一张网络。通过建设物联网短信中心、物联网GGSN、物联网HLR等物联网专用网元,实现物联网用户与大众用户的网络分离,为行业客户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高质量网络。专业监测设备使用物联网芯片、通信模组,即可将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的灾害点数据通过物联网专网进行传输,将传输渠道与大众用户使用的网络分离,不仅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同样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图2所示为中移物联网开放云平台架构,该云平台支持泛连接和大数据存储,可满足海量设备的大并发高吞吐量地快速接入,支持将分散在各地的设备通过云平台进行集中式管理,完成高效的资源管理和数据的安全存储。实现设备的监控管理、在线调试、实时控制;并且云平台提供消息路由、短彩信推送、APP信息推送等多种方式将数据分析结果、预警告警消息等快速推送给移动终端。针对分散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泛连接功能方便快捷地接入云平台。结合物联网专网提供的各个监测设备物理位置(GPRS定位)、数据交互流量等信息,通过Model_Bus等工业控制器集中控制网络协议,实现远程对监测设备状态监控及集中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中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提高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保障了专业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
2.3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
为了实现信息对称,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救灾工作中,对灾害点的可视化管理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现场监管,从而在室内可查看地质灾害现场情况,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预报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是从多个维度来监控地灾隐患点,使得监管部门在办公室或者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灾隐患点或者地灾现场的情况。这就包含前面我们所述的通过专业监测设备和现场监管人员反馈的信息,还可通过无人机快速的飞临现场结合物联网专网卡、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将该监控设备或无人机中灾害点的实时画面,利用通信模组及专网卡,实时传回开放云平台中,业务人员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实时的地质灾害现场数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现场的实时监管。
2.4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
突发地质灾害将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损失,通常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清晰、全面、直观的数据展示能力将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效率,同样可为领导、专家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急救灾指挥平台利用WebGIS平台,集成了地灾主客体数据于一体,在“一张图”上,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到救灾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3展示了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架构图。
(一)务必落实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立即开展辖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各乡(镇)要对已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防灾预案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监测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户;新发现的灾害点,要尽快编制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体系,落实防灾责任人和各项防灾、避灾措施,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县国土资源局要及时对全县地质灾害点进行排查,及时掌握全县102个地质灾害的情况,发现险情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同时要加强重点地质灾害的督查,确保全县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扎实有效。县安监局要及时排查矿山排土场与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县水务电力农机局要及时排查水利设施和鱼塘的防汛抗灾情况,及时排查水利工程建设弃土场的安全隐患,防止弃土在雨季发生地质灾害。县交通局要及时排查全县道路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排查公路工程建设弃土场的安全隐患,防止弃土在雨水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县建设规划局要及时排查全县已建与在建工程的地灾隐患,及时排查施工单位的临时建筑物与工棚的安全隐患。县经济商务局要及时对全县工矿企业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特别是工矿企业的道路及道路弃土边坡的地质灾害隐患。白马工矿区管委会要及时对各集中区内的企业及道路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各工矿企业必须对工矿设施、道路进行排查,特别是排土场、尾矿库、各工程与道路建设弃土场进行全面检查,落实专人负责,确保不发生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二)务必落实临时避让措施与排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乡(镇)要在监测与排查的基础上,对存在严重隐患的地质灾害体的住户必须立即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及时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有危险的地质灾害进行排险,消除隐患。要多方筹集资金,有计划地对地质灾害实施工程治理。
(三)务必加强灾害预警预报
各乡(镇)要落实分管领导,落实专人监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充分发挥预警预测的作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预案点要认真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工作要细致、准确,认真做好监测记录,监测数据要为险情的分析判断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监测人员要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负责的人员承担监测工作,主汛期要加大监测次数,在强降雨时要及时查看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一旦有险情要立即预警,组织群众撤离避险。县气象局要及时将气象信息通达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利于成员单位与各乡(镇)及时安排监测工作与防范工作。
(四)务必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落实应急预案
县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发生险情,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为政府下一步的应急抢险工作提供依据。避免因人员不到位、调查不及时而耽误抢险救灾时机的事件发生。各乡(镇)发生地质灾害后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险救灾。
(五)务必落实防灾联动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联动和协同应对地质灾害的工作机制,强化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社上下联动的防灾体系,认真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六)务必落实防灾工作责任
1 引 言
重庆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5082处. 为维护三峡库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三峡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通过适时的监测预警,及时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库区的地质灾害和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动态信息,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和实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二、三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规划及建设情况
2.1规划情况
二期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于2003年开始建设,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统一部署,重庆市库区共建成942处群测群防监测点,规划监测运行时间2003-2010年。
三期群测群防预警工程于2006年9月20日全部建成1630处群测群防监测点,并全面启动了各监测点监测数据的报送工作。规划监测运行时间2006-2010年.
2.2建设情况
由于部分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因市政建设和其它原因影响,重庆库区规划(不含治理改为群测群防项目)共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
2497处:其中二期932处;三期1565处。
3 重庆库区群测群防监测工作的管理实施情况
3.1二、三期群测群防的管理
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的委托,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重庆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的监测运行进行了管理,落实重庆库区22区县群测群防监测点的监测工作,督促指导重庆库区22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群测群防工作;及时汇总和分析群测群防工作资料,并向指挥部按时提交监测报表和报告监测成果。
3.2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的实施
3.2.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库区各个区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体系,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组建了县、乡镇、部门联动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指挥系统。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3.2.2完善制度,落实监测责任
监测工作根据指挥部合同要求,在我市库区区县对二、三期地质灾害点开展了群测群防监测工作,每年年初对损坏的周界桩、警示牌、群测群防监测点进行了补设,核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完善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专项防灾撤离预案,对灾害隐患点规模、影响范围、监测要求、预警信号、巡查路线、撤离路线等予以明确。
3.2.3细化监测措施,切实做好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主要目标,根据成灾环境、致灾因素与危害对象不同,结合政府与社会的防抗灾能力,因地制宜,细化监测措施,扎实细致地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
4 重庆库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作运行情况
4.1总体情况
二、三期群测群防开展以来,目前绝大部分群测群防点基本稳定,部分点出现变形或者滑塌,二期发生变形或者局部滑塌的有:2004年8处;2005年6处,2006年30处,2007年20处,三期发生变形或者局部滑塌的有:2007年8处,特别是2008年9月28日三峡库区蓄水以来,二、三期群测群防点共47处发生变形或局部滑塌,2008年31处,2009年11处,2010年 5处;其中二期21处,三期26处,由于处置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未出现人员伤亡,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2二、三期群测群防的工作成效及成功预报实例
由于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区县都有不少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发生的事例,避免了人员的群死群伤。比较典型如下:
2010年8月望霞危岩基座出现大量变形缝,危岩基座下方长约120米公路(高程约1100米)出现局部塌方,并出现众多垂直坡面的剪裂缝,缝宽1-5厘米。危岩后部(高程约1230米)出现3条平行于坡面的张裂缝,张裂缝张开5-90厘米,内侧下错10-60厘米。有2处塌落,塌落面积达100平方米,总方量约30万立方米。威胁下方乡村道路、村民32户230人、煤码头及航运安全,间接影响猴子包附近约45户2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专家会商结果,监测预警级别初步定为警示级(黄色预警)。险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疏散危险区织人员,设立警示牌,禁止车辆、行人通过危岩下方危险区,安排专人监测预警,发现险情及时启动预案。设置了自动化专业监测系统。市国土房管局组织相关专家到现场进行会诊,指导应急处治。同时,专业技术单位开展应急调查,查清了危岩特征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5库区二、三群测群防工作展望
群测群防工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开展以来取得工作有目共睹,每年累计万余名普通的老百姓投入到此工作中,群测群防体系的开展,有效地避免了群死群伤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民财产经济损失。2010年开始,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将更加推进地质灾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中国移动公司重庆分公司合作的地质灾害信息采集
系统等多项工作都在逐步实施。信息化将全面普及到群测群防工作中,库区的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将步入更新的台阶。我们将以群测群防工作为基础,辅助一定的专业监测工作,同时逐步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方面的素质,更新一定的群测群防监测设备,最大的限度的发挥监测预警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6结束语
重庆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治理难度大,群测群防的开展建设对于保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的开展对库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2011年,库区后续规划将进入实施的阶段,库区二、三期群测群防工作将作为库区后续规划的监测预警工作来实施。也会在库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更新、更重要的作用。
一、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工作组:在乡镇政府防灾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村成立应急工作组,组长由×××(村主任或村书记)担任,成员有×××…(村两委、各村民小组组长和国土资源协管员)。应急工作小组的职责是:向村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基本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各项措施;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
职责分工:
(1)组长: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负责向村民公布本预案。
(2)民兵营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地质灾害临灾抢险、排险。抢险小分队由×××…组成。
(3)村国土资源协管员:负责本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监督监测点监测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人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地质灾害点监测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地质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各村根据实际进行分工。
2、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基于民兵和受影响的村民分别组成村(组)级巡查小组。巡查范围见村(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表。
二、防灾抢险
1、汛期值班人员表
值班人姓名
电 话
值班人姓名
电 话
注:值班采取一人一班制,具体以当时安排为准。
2、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见附表一、二]。
3、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本村遇大雨以上强降雨和接上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密地质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特别是要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土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排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地质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4、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4月1日 10月15日每15天量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5、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地质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的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地质灾害点“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村民小组购锣一面、锣锤一把、雨衣一套、手电一把、应急灯一盏、铲两把(具体数量由村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专人)保管。
社区在街道办事处防灾抢险指挥部的领导下,成立社区应急工作组,并按本提纲制定相应预案。
附表一
×××村×××自然村(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避险表
序号
地质灾害点名称
受威胁范围
监督监测责任人
监测责任人
预警信号人
撤离路线
安置地点
户数
人数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1
2
3
4
5
…
合计
备注:1、疏散指挥人: 电话: ;2、预警信号:鸣锣;3、险情上报人: 电话:
附表二
×××村×××自然村(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避险表
序号
易发地质灾害
地段名称
受威胁范围
监督监测责任人
监测责任人
预警信号人
撤离路线
安置地点
户数
人数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姓名
联系电话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