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5 12:58: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

篇1

一、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前提。俗话说:“教得有趣,学得就有味。”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气氛也不好。学生高高兴兴地学和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是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在于兴趣。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高超,就在于他能善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时,如果直接和同学说搭配的规律然后再让他们做题,即使他们知道的规律会做题,他们学的也无趣,重要的知识点也记得的不牢固,数学的诞生是从生活中来的,我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让学生学的高兴,记得牢,提高效率,所以我认为在教授这一课时应该运用激疑吸引法和直观图示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从同学每天吃的菜这一角度去提出问题,问:同学们每天吃什么?图中哪些属于素菜哪些属于荤菜,同时教者应指出在我们每天的食谱中,只有荤素搭配合理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一下就把同学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每个同学都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进来,先点名让学生搭配,再引导孩子先用素菜中的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然后在用素菜中的另一样与荤菜一一搭配,……,这样做才会不重复不遗漏,进而使同学们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要有序的搭配,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有了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爱学数学。

二、激疑引思,揭示讲述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讲课是为了给学生“解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有“究”;有“问”有“究”,才有所“得”。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无所疑”或不敢“疑”又怎么办呢?在此情况下,教师就要教学生有“疑”,善于“激疑”。利用学生新旧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认识矛盾,打开思路想问题。要做好这步,需做好课前预习,这只是“激疑”的第一步。主要的还在于讲课时对所教的知识善于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可能性》时,运用讲练引导法和提问启发法。书上例题是通过在口袋放入不同颜色的球,让同学蒙着眼睛摸球,通过摸球的结果来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先在口袋放入红色的球,让同学们猜测一下马上上来的同学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找同学上来蒙着眼睛摸球,第二次放入黄色和绿色的球,……,摸出的结果可能和他们猜测的一样也可能不一样,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当放入不同颜色的球,结果是不是不同?需要这样的结果时,应放什么颜色的球呢?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入探讨可能性的知识,达到了深入的理解“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和激疑,同时善于在关键时候进行画龙点睛的讲析,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引导多议,鼓励多问

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疑,学生必然会提出许多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是由教师一个人忙于回答,还是发动学生一起来议论求得答案呢?我认为老师回答是不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议,即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已见。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的困境,开辟新的天地。

在启发学生多议时,难免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压制他们,应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

篇2

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寻求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还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是活跃的,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禁锢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教育者更需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一、引领启发学生灵活思考

教育者在给孩子教学时采用诱导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灵活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灵活的,对于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的想法。其中有些想法可能很不符合常规甚至很有个性。教育者不能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地引导孩子怎样才是最适合的。这种创新型教育法可以激发头脑风暴,打破传统教育对孩子思维的遏制,让本来活泼的思维遨游于天地之间。

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更为重要。对于一种题型,学生若掌握了其普遍规律,那很多相似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与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的运算是一个道理。教育者结合课程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愉悦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的思想单纯,教师上课时不要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尽量让学生处于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这样的学习环境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愉悦不代表兴奋,过度兴奋亦无法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时无法全神贯注。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看似简单,却是每个教育者和家长不可忽视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思维、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学习就像盖房子,地基打牢固了房子才能盖得高、盖得稳。孩子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更好地学习。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了,对现在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根本性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教育者不仅仅影响孩子的现在,更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涯,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不容忽视。

篇3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能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两个重要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通过“导”来指导“学”,通过“学”来检验“导”,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数学问题情境)来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联想,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中的数学元素,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来进行观察、思考,并自主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1.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导学式教学法中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在进行导入时通常都是采用的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态等进行情境创设,一般分为:故事导入、激疑导入、谈话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方式。

2.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导学式教学法重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需要教师来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对节奏进行控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同时还需要对探究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进行考虑。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的《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作为探究的主要形式,同时对于操作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意见来作为引导,这样学生在进行亲自动手探究时就不会显得过于盲目。在学生动手完成之后,接着让学生进行回顾讨论来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开始联系了实际,在中间部分让学生充分动手进行了归纳,最后让他们进行讨论,这样能够使得整堂课的气氛都较为活跃。

3.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检测,巩固新知。

自我检测是导学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很多教学方法都主张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甚至是自我检测也是让学生自觉完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即使能够自己出一些题目或者是发现他人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有限的,此时教师对他们的引导更加不能够放松。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教师可以出一些自测题目来引导他们进行自测。

例如在学习完小学三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几道自测题:

例1.飞机每小时行驶1425千米,小轿车用了3小时行驶了285千米,问小轿车每小时形式多少千米?飞机的速度是小轿车的几倍?

例2.体育用品店里小篮球每个9元,小足球每个16元,乒乓球拍每副25元。现在王老师带了418元去体育用品店买体育用品,问:(1)如果全买小足球,最多能买多少个?还能剩多少元?(2)最多能够买多少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买小篮球,能买多少个?

通过这类题目的设置不仅仅让学生巩固了这堂课的知识,还能够有效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个题目还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有助于他们打开自己的思维,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比让他们自己出题目来自测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篇4

启发式教学,自古以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证明,是一种永不落后的教学方法。学前班儿童的年龄较小,对周围的环境和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活动经常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因而也多是零散的。在学习方法上,儿童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将儿童的学习活动转化为有意识的过程,并不断地丰富儿童学习的方法,才能提高儿童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一种轻松自主的学习状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科学知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启蒙教育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和儿童的要求,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过程来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例如《乐音和噪音》,教师:“耳朵可以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声音听起来很美妙,令我们感到很舒服、很愉快,哪些是令人愉快的声音呢?”学生:“小鸟的歌声、优美的音乐、风铃声……”教师:“我们听到令人愉快的声音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能表现出来?”学生用动作、表情来表现听到了令人愉快的声音。小结:那些听了让人感到愉快、心情舒畅的叫乐音,乐音对身体健康有益。教师:“生活中有些声音是令人讨厌的、感到不愉快的,你听到过哪些这样的声音?”学生:“机器的咔咔声音、大声吵闹的声音、汽车的鸣笛声……”教师:“怎样才能看出你听到了不愉快的声音?”学生用皱眉、堵耳朵等表情动作来表现令人不愉快的声音。小结:听了让人感到不愉快、心情烦躁的声音叫噪音,噪音对身体健康有害。接着画声音:教师放一段乐音和噪音的录音,请学生自由选择音色,把听到声音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讲述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区分乐音和噪音。这样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多看、多听,启发他们多练习,这样一节课会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易学易懂。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受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学习某个内容时,有的学生接受快,有的要反复多次才能掌握,有的反复多次还不会,这与每个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教学内容的传播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有的放矢。一节课既能让程度好的学生有所收益,也让程度差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才能面面俱到,全面提高。给学生一份信任,就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给学生一份鼓励,就给了他跌倒后爬起的勇气;给学生一次喝彩,他就会做得更好;给学生一些宽容,他就会继续前行。

3 大胆质疑,提出问题

创新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求学生会质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那什么是质疑呢?质疑就是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怎么理解的有关问题提出来,以求得解决的过程。质疑首先要教给学生方法:一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质疑。如《将相和》中的“和”是什么样意思?《金色的鱼钩》中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二是从追新求异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如:“愚公为什么在90岁的时候才想起去挖挡在门前的大山?他年青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三是提出自己不懂的、奇怪的问题。如在《海上日出》一文中的“太阳…… 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慢慢儿”怎么会“一纵一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而亲切,灵活多变。如:“你想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需要帮助吗?”“还想了解什么问题”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4 启发释疑,解决问题

释疑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所解答的问题作进一步地解释说明。释疑不仅能解决学生由于知识范围小、社会经验不足和时空的差异、思维片面等带来的困惑,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学生的努力会豁然开朗,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多种形式的“启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启迪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综合能力很有益,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在现代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了调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从和谐的互动课堂发展的形式来说,教学中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变作用进行改善分析,探究在这个结构基础上的理念有效性分析下面针对其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师生活动课堂的和谐风尚

随着民主思想的逐渐成熟,我国在现代化教学中,应用环境交融等教学形式进行互动课堂教学,颇受学生以及家长的青睐。而教学的和谐安全性,以及愉悦性,也都更加真实的展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性格展现。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加爱护老师以及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交流,得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需求。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培养上,对于不同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教导中,就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加强对课堂互动形式的促进。

二、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小学数学例题的讲解中,为促进对教学情境的分析,并依照学生学习情绪进行课程开发,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对教育情境上的培养,并以此来初级对知识能力上的开发。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乐趣,并在学习中,能够理解生活的常识。

通过实践教学证实,创设优秀的课堂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的情绪培养,以及激发的学习热情等,对学生的情绪以及知识探索的改善等,也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结合新课程理念的兴趣创设,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教育上,也能够通过师生活动,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增加,在理念上,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情绪。而这样的教学情境,也将成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具现代教育价值的基础。

三、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

在进行互动教学的过程中,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就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执行。

首先,教学的层面上,从传统的教学形式上,加强对自我设计的方案教学管理实施。课堂气氛,成为了整体教学资源执行的重点,只有确保最大限度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才能够依照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促进对学生在学习讨论依据上的基础应用。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写作问题,可以结合合作的学习互动作用,实现对基础教学执行力上的创意执行。

其次,针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措施,需要杜绝教师过去的单项评价模式,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并通过全面的情绪认知掌握,从而确保对小学数学教学,以及不同模式环境的优缺点认识。在进行学习评定中,执行小组综合评定办法,实现对学生以及学生会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在学会欣赏他人的基础上,加强对小组之间的互动评论,并促进学生在自身的能力培养,从而促进对学生优秀基础上的全面改善。在发现学生的诸多缺点以后,应当及时的进行批评改进。

然后,在学习互动的管理上,要保证学生和老师同时作为最终的管理人员基础,做到团队协作的最终目的,并依照管理的身份和相互的重叠作用,实现对合作意识上的全面执行,并依照相互的监管兼顾管理,促进对学生在大脑引导积极性方面的活动促进,并以此实现学生在课堂活动管理上的自我约束。对于学生的课堂管理,通过互动形式,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形成较好的监督效果,并通过这样的团队监督协作作用,更进一步的完善对学生在此类形式上的能力培养。

最后,老师主导作用,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逐渐成熟,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也正在成型,但是学生个体的心性不成熟问题,仍旧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作为一个只要的引导作用,并更好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力。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形式,更好的满足在对自身在多重学习意义上的执行,从团队协作的精神上,完善对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应用理念上的执行作用,这样对学生,以及老师在教学中的团队协作精神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展望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小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改的教学形式,对整体的教育形式等,都有极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基础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教学认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促进。而互动课堂的形式,就为在这样环境下的教学提供了合理的教学理念形式,其作用,对于师生的互动学习方式,以及作用等,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从现有的团队协作协作形式来说,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个创新能力。

从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创造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不断的开发创新,对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领域等,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并培养数学教学的理论化推进,其根本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有一定的指引性。而根据我国现代教学的基本需求来说,合理的学习合作形式,对增强学生创新性的思维,都有较好的推动性。为更好的满足现代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中,值得进行推广应用,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斯琴.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3,(92):65.

篇6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1-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零起点,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英语学习。小学与中学外语课程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管教方式。小学老师主要采用精心呵护和管头管脚的方式,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而中学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检查督促,从小学的保姆式教学模式到初中的主动式教学模式的转换,让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2)教材内容。《牛津小学英语》和《牛津初中英语》虽然是同一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教材,但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教材内容在知识程度、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3)学习方法。相当多的小学生习惯于“让老师搀着手走”,没有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教材只是被用来查找词汇或句型的工具书。初中英语更注重对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归纳总结,更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基于这些差异,“中小衔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小学生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

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笔者在2013年9月接手了新初一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多种英语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

1.听力训练方面。

理想的英语课堂应是教师坚持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在英文环境中锻炼英语思维能力。但对于刚上初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全英文课堂环境往往会让许多同学乱了阵脚,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容易对英语课产生厌倦感。因此笔者在一开始就把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常用的指令性语言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打印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余学习、理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几堂课下来,常用的句型学生基本能够听懂,教师也能正常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版块中的听力任务明显比《牛津小学英语》Listen版块中的重得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增加听力训练,让学生从句子段落文章积累输入的内容,提高听力水平。对于这些补充听力材料的选择,突出了趣味性、真实性、梯度性和实效性,例如让学生听美国之声的VOA Special News。一开始听某条新闻的一句话概述,虽然学生对于一些生词不能理解,但不管是听懂几个单词还是一个词组,或者仅仅是一个人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仍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听到世界上最及时的英语时事新闻,甚至还能听懂一些,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慢慢地再给他们听新闻的细节,并要求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复述主要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2.语音模仿方面。

许多小学生进入初中时都存在语音、认读、朗读等方面的问题。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第一关。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频繁的听录音模仿、朗读等练习,让学生尽早过“语音关”,说出洋腔洋调的英语。但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上的文章篇幅有限,故事情节一般,学生仅模仿这些内容是不够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英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要看学习内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青春期前后,孩子阅读兴趣的发展正处于故事期和文学期。因此笔者挑选了《新概念英语Ⅱ》、《典范英语6》作为语音模仿的补充材料,这些故事中的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由浅入深,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借助多媒体,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录音模仿朗读20分种,一句一句模仿,准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以及模仿语音语调,形成语感。通过模仿,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朗读、课堂上说英语的时候很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同时,这些故事更体现了人文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开拓了视野,对构筑学生的“内在精神”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规范书写方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笔者所在的城市中、高考都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这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很多初中老师发现,小学生的英文书写并没有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在书写英语作业时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很不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在刚开学阶段,笔者要求每个学生练习书写规范的英文。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英文临摹字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喜爱的字帖进行临摹,每天坚持认真书写两页,老师认真查看、把关,及时规范学生的书写。跟小学时机械式的抄写单词不同,这样的练字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书写的英文一天天在变工整,变漂亮,学生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4.文化知识拓展方面。

牛津英语文章篇幅短,内容涵盖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的自然习得,所以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得体性方面做得较差。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其一,拓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交际用语时,适时拓展文化教育。例如在学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上哪儿去?”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这时就要跟学生灌输东西方文化差异。其二,拓展语法中的文化知识。中英文语法中明显的不同是英文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这就涉及到主谓一致问题。如:My knife and fork is here.学生不能理解这里动词为什么用单数形式。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餐具,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用is完全正确。这样的拓展,能降低语法难度,使枯燥的语法学习“故事化”。

二、创立英语社团,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初一新生好动、好胜、好表现,所以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我”,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笔者认为英语社团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展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社团活动的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展示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方面的社团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笔者与备课组老师组织英语社团,认真设计导演、精心组织部署、及时总结反思,从而将教材还原到实践,将知识演绎成能力,使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教师的教、引与学生的学、用相辅相成。例如:针对新生练字开展“英文书写”比赛,学生展出的规范、工整的书写,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美文摘抄”比赛、“故事概要书写”比赛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句型结构,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典范英语”朗读比赛、“新概念英语”模仿比赛是对语音模仿的检验,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典范英语情景剧”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表演欲望,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另外,笔者认为赏识教育非常重要,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提出适当的表扬。所以每次活动中,笔者会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并及时向家长报喜。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小小的虚荣心,当看到通过努力赢得的奖状和奖品时,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时,学生会带着更多的热情去学习英语,而家长也会更配合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三、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大多身心还处于不成熟的少儿发展时期,他们顽皮、好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发现自己的英语老师发音特别地道流利时,学生自然会进行模仿;如果老师知识渊博,更会让学生崇拜,从而更加想学这门功课,增强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的信心保持下去,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是知识形象,如好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纯熟的语法知识和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等等。二是授课艺术,教师对备课一定要严肃认真,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肢体语言丰富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反应迅速灵活;板书设计美观、工整、有条理,等等。三是尊重人格,以诚相待。老师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孩子们最喜欢能像朋友一样与老师相处,通过平等谈话、课堂提问等方式,学生会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这样才能使学生因喜欢老师从而更加喜欢英语,激发进一步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克服对初中英语难度增加、要求提高、内容更多的惧怕和畏难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小学英语教学向初中英语教学过渡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学衔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快节奏的衔接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初一英语教师要根据初一新生的现状和自己教学研究的体会,用心激活教材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尽快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学校在教学中开展校企联合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高职学校教学中开展校企联合的出发点,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对职业人才技能的培养是不可能在封闭的课堂上单单通过理论学习就能实现的,而是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或企业中去,通过社会实践、实际操作才能获得。开展校企联合可以有效弥补高职学校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促进自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钻研,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自己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校企联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间的相互协作意识,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

在高职学校的教学中开展校企联合,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让企业有机会选择更多适合自己发展的优秀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高职学校的毕业生到企业以后不用进行专业培训就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缩短了职工适应岗位的时间,减少了企业对于新到岗人员培训资金的投入;再一方面,高职学校可以在技术咨询、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在技术方面的技能,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3 有利于发挥高职学校的职能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校企联合对于发挥高职学校职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使高职学校更清楚地知晓目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学校可以根据这一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开设专业课程,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职业教学,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二是可以促进高职学校科研的立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三是有助于解决高职学校实习场地有限、实习设施简陋等问题,减少学校的教学投资;四是有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锻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 高职学校开展校企联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2.1 建立高职学校和企业联合互动的教学机制

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要想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建立联合互动的机制。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签订合作协议,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约定,同时,还要在协议中明确规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校企双方进行有效约束,有利于联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在高职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建立必要的管理组织,实现事务互通,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教育、联合培训和联合教学,实现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2.2 学校和企业密切配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高职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教学的优势在于整合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互补以及人才培养的双向参与。首先,高职学校方面要以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开展适应企业各方面需要的多形式、多类型的职业技能教育,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服务。其次,企业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教学指导,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考核等等。通过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并转化为职业技能,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3 加强技术人员互动,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校企联合教学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让教师到企业中去,让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等方式进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还能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聘请专业技术员走进课堂授课,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3 在开展校企联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校企双方都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联合教学的开展

在高职学校教学中开展校企联合是对学校和企业都有利的事情,是一项“双赢”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和企业都要对联合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对高职学校方面而言,要主动走出职业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教学的思想禁锢,积极地寻求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实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企业方面来讲,要充分认识校企联合教学的重大现实意义,改变以往那种把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当作一种“社会公益”行为的理念,要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把企业真正变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

3.2 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

开展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的环境更加开放,教学成果也呈现多样性。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监控、评估和考核体系,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开展具体详细的指导。学校和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对学生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施的监控,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标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

3.3 校企双方相互了解,密切配合

校企联合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践的教学活动,需要校企双方统一思想认识,达成共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相互的配合、沟通和相互的支持,共同实现教学目的。高职学校和企业都要对合作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论证,要一改过去高职院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方面主要依赖人情关系、不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考察的情况。高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选择规模和性质相适应的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

4 结束语

校企联合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可以有效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促进高职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为此高校需要采用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校企联合教学的水平。

课题项目:本文系高职工科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C1079)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87-02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可是在近年来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笔者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仍然停留在完成任务的水平上,没有充分利用教学反思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反思是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教学反思、学会反思、活用反思,在不断地积累和改进中获得教学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意识弱化

部分教师把教学反思当作任务,甚至认为它只是教学设计中必备的一个环节。因此,尽管节节课在反思、年年在反思,但基本原地踏步,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2. 教学反思缺乏持续性

教学反思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需要教师持续投入精力。即使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在短时期内也很难有明显的成效。再加上一线教师疲于应对各种任务,很少有人持续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许多探究型的教学反思点也就不了了之。笔者在查看教师备课本时发现,有部分教师很认真地做教学反思,但是仅限于某次课堂教学,是零散的,甚至对教学同一方面的反思在同一本备课本中反复出现,自然就感受不到教学反思的价值。

3. 教学反思缺乏交流探讨的氛围

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关起门来反思。不交流,不辩论,就没有借鉴,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最终也没有达到教学反思的目的。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是分学科进行,校际之间交流很少,导致教学反思缺乏碰撞与突破口。

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 教师既要反思“教学失败之处”,也要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集中在对教学问题的反思和探讨方面,而对很多堪称经典的教学亮点却搁置一边,较少提及。由此可见,教师不仅没有从教学反思中获得更多教学自信和教学快乐,反而会因为陷入对教学问题的困惑中出现迷茫。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都应该及时记录,并进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与学习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对师生产生的共鸣点、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及时进行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展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获得教学自信和感受更多的职业价值。同时,教师要对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失误甚至是败笔进行剖析,以吸取教训,不断积累处理教学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上实现新突破。

2. 教师既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机智、教学对话等进行回顾与进一步思考。

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反思。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精彩的、异常的、活跃的)。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学生会不断地制造意外:独特的见解、深度的思考、另类的角度等,这都会考验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这些问题无论处理得怎么样,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一旦教师积累了、思考了、探究了,对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还要注重课后积极与学生交流、对话,它会像镜子一样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课堂教学实际,更容易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也会在换位思考中找到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教学突破口。

3. 教师既要在课后反思,也要在课前反思

现实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于课后反思,其实课前反思同样重要。

课后反思的是“生成”。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后对这些节外生枝、锦上添花的教学捕捉和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爆发,是必须珍惜的教学资源。

课前反思的是“预设”。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前,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情感变化,对早已经司空见惯、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进行再思考,就可以给课堂融入更多的时代信息,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和实效性。

三、重塑教学反思理念,在坚持教学反思中获得专业发展

1. 转变观念,把教学反思当作一种教学习惯,主动去思考和研究

唯有坚持才是硬道理,教师要主动完成教学反思。习惯一旦形成,教学反思就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只要留心,每个教师都会发现和找到值得研究探索的教学反思点。

2. 深度思考,学会在反思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教学反思不单单是课后记一记、想一想,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注重积累。不仅仅是一节课、一个问题的反思,更是对若干次教学反思的集合和挖掘,教师会在对比和反复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然,教师也可以拟定主题,有意识地去搜集和思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在教学反思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3. 勤于动手,在整理中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智慧火花,很多时候由于大脑遗忘规律,会导致思考停留在原地,甚至会因为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搁置。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将点滴教学智慧记在本子上积累下来,即使搁置一段时间,在需要时自然会有整体的把握和思考,从而提炼出自己的教学观点。只有坚持写出来,才会在积累中实现专业的升华。

4. 加强交流,注重实践,在碰撞中实现自我发展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中小学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换个角度可以使视野更宽阔,更有利于教学的进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在与专家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探讨,汲取他们的教学智慧,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在查阅书籍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篇9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发展,会对小学生价值观念及学生方式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为了彻底打破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引入了很多先进教学手段,其中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启发式教育模式在应用中彻底打破了应试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的壁垒,使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很多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 教师要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

多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一直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该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一般要被动式的接收知识,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断的反复与灌输,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中严重缺乏创新性、活跃性,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我们无法否认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当代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若无法培养出主观性、主动性,则会导致其对小学语文课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处于严重下降的态势中,启发式教学在应用中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小学生这一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成为课堂主导者。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中的核心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并从新的知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链,这便达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形象化记忆,彻底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与被动性。小学语文的知识点在本质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不是数学公式只要学生可以掌握便会使用,而这样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时,不能将启发式教育这一优秀的教学手段彻底丢掉,因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代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个体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当前教育模式下各教育层次学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导致我国社会各领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所形成的壁垒。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培养成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虽然课堂提问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手段,但是课堂提问的主旨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可以加深小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抱着主动的态度来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成效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是一个前提,只有小学生对该问题持肯定态度后教师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慢慢领域到问题中要包含的知识,这也是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无法忽略的一点。

3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要保证学生的积极配合

篇10

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如何对本校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体育老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大学阶段,由于文化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逐渐加强,教师应该把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体育技术和技巧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积极双向的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1.1 诱导全体学生参与

体育教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和稳定的情绪上课。用教态、内容、语言、媒体、反馈目标动机、课堂机智激发等方式,诱导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学得“共振”。启发式教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共同发挥和充分体现,教与学和谐发展,融于一体。

1.2 独立思考与身体练习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直观、生动的启发手段,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使学生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的主动学习局面,加快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1.3 基本技术与基本能力相结合

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技术学习中,过去传统教法过多地强调学生机械的“多练”,造成学生身体受累的“苦学”,而启发式则在一定数量的练习巩固基本技术的同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达到基本技术的掌握与体育能力的发展相结合。

1.4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人的心理状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要使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在活动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使他们相互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启发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的作用

2.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式教学中,不论采用何种启发方法、方式,都是从问题的开始到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必然会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他们应用比较与判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一系列手段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2 发挥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独一自有知识、操作成果有所改进或有所突破、超越。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本身就是模仿---形成---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创造,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发展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能动性体现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目的性、有选择性,启发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理解运动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掌握选择科学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动性。

2.4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由于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个性,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个性品质,课堂上以自学为主,学习动机明确,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 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程序

(1)诱导阶段:运用直观教学出发,以动作示范和展示图片、模型等诱发学生兴趣,再用几个关键示范或词语来概括动作要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领悟阶段:运用问答启发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领悟动作要领让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表象。

(3)完善阶段:运用对比启发法和联系启发法,启发学生想象力,使之更好地体会动作,掌握动作,完成动作。

(4)理性阶段: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在认识的过程,动作技能已基本掌握,教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再实践,既有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4 启发式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体育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理解程度如何,以便有针对性提出问题。

(2)体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熟知教材的基本技术原理,必要时还要向其它学科教师请教。

(3)掌握启发式教学各种方法的运用时机,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启发。提出关键问题,能因势利导促使学生正确思考和实践。

(4)采用不同启发式教学方法,要给予学生适当练习时间,使之在练习中思考总结。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