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8 13:27: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阅读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其次课堂教学要大力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强调课上阅读感悟。例如,在通过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并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例如,《背影》中朱自清看到父亲给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为什么会流泪呢?能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对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问学生:“父亲给你们买橘子时你们肯定不会流泪,那朱自清的流泪有什么特殊原因吗?”这个“特殊”蕴含在文章之中,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再仔细阅读课文,一个答案即会呼之欲出――家庭背景的“惨淡”;另一个答案――对父爱的“顿悟”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再次是课堂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也是创造性阅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比较阅读基本类型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例如,蒲松龄的《狼》与毕淑敏的《狼》,我们可以放在同一节课上进行比较阅读,效果将会更好。异类比较也叫对比,主要用于区别事物物质的不同。例如“王莽谦恭未篡时”,《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都是典型的对比。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我们只要稍作引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会在比较中凸现在学生面前。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字词、语句,也可以从宏观方面多层次、多方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比较。例如,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的比较,唐诗与宋词的比较等等。
最后,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实就是一种探究式阅读。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怀疑问题,自己能主动探究,实际上也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汲取的识记过程。就必然能获得对文章的多角度和个性化的“习得”。此时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多给以必要的鼓励,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学生成为阅读创造的真正主人,教师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我在教《一张车票》时有学生提出质疑:①母亲和年轻母亲感情是如何变化的?②母亲为什么要忏悔,为什么要劝年轻的母亲?我没有立即展开讨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试着让学生先思考几个小问题:①母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儿子的?文中哪些词语表达了这种心情?②母亲究竟爱不爱孩子?③你认为她是怎样的母亲?学生于是边读书边思考,去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情感。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解决了老师的设疑,而且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同时解答了自己的质疑。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阋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搞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那么怎样搞好阅读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呢?我认为当前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二是大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识字教学、阅读和作文三部分。识字教学式阅读教学的前提,阅读是作文与说话能力的基础;反过来,作文促进阅读教学,阅读促进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阅读教学,要巩固识字,要学习用字组词,遣词造句,组句成段,布局谋篇;要学习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要接受正确的思想,吸收各种知识;等等。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提高小学语文程度,必须认真搞好阅读教学。
结合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识字与阅读脱节。特别是低年级,往往单纯的识字,孤立的识字。固然,为了把字认准,避免字与字之间混淆,是需要把字拎出来一个一个的认的,但是要把字词认得好,管用就必须把识字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汉字除了音形脱节、字形复杂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音异义、多音多义字较多,这些字,如果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学,很难确定它们的意义、读音和用法。汉字这一特点,决定识字的必须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及平时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字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教。这样教有利于学生从实际语言中感知、理解字义,掌握字的用法。不仅分散识字应当这样教,就是集中识字也应这样教。凡是集中识字搞得好的,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往往集中是一批字后,紧接着就让学生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巩固识字效果。我们向学生作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恐怕与脱离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途径。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下功夫读书,读懂书,搞好阅读的坚实基础,做起文来就容易得多,现在小学生“胸无点墨”,作文怎不感到困难?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要想教会小学生作文,必须引导他们下苦功夫多读书。诚然,现在的学校不是古时候的私塾,现在的小学生不能像古人那样专门读书,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读破万卷书。但是小学生语文课本里的三百多篇文章都是应该读好的。就是再减一半,也应该读好百十篇。百十篇范文。有序是的,有记人的,有状物的,有抒情的,明志的,若能读得滚瓜烂熟,谙烂于胸,一旦作文,只要有内容可写,自然会有许多丽词佳句本与笔下,任其选择,调遣,害怕写不出好文章。
阅读担负着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任务,阅读不仅是为了识好字,学好作文,它还有自己本身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读报的能力和认真读书的习惯,”大纲在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的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能读都懂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经常看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在学校学好语文,学好各门功课,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
二、大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特别是读的少。教师总是习惯与讲解,分析。讲时代背景,讲语文知识,,分析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往往每个词语的运用,都要讲讲;每种写法,都要讲出所以然来;一个标点符号,也要体会了在体会,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从一年级能讲到五年级。只讲道理,不做练习,只重理解不重运用。就是让学生做些练习,也是重书面作业轻读的练习。让学生大量的抄写生字新词,抄书,甚至抄词语解释,抄问题答案。繁琐的讲解,名目众多的书面作业,挤掉了读书的时间。这样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实际上,这样做,对学习字词,学习作文也未必有好处。
针对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叶老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是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阅读。”并指出:“要尽量避讲书,认为学生不懂,要我讲了你才懂,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陆静山老先生也建议:“讲读”最好改为‘讲读’或‘阅读’。”的确,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是通过读的练习来达到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书放为重点。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或讲解,或发问,或组织讨论,或补充纠正,或讲解归纳,要起引路、搭桥的作用。总之,教师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的能力。
怎样知道学生读书呢?总结老师们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重要的读书工具。教学生学会熟练地查字典,能用音序、部首两种方法查字,懂得字典的体例和各种符号的意思,知道怎样查字音、查字义,怎样根据上下文解释字词的意思。要求查得准,查得快。
第二、要教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读书。即:粗读――练读――细读――熟读――动笔。上述属性、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或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实际是两个大回合:钻进文中去,字字看仔细;跃出文外去,道理想明白。读书经过两个回合,学生就可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懂到懂,由生到熟逐步掌握。
其次,加强背诵记忆。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以加强诵读的。据说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的口舌生疮,坡更把每天花两个时辰诵读《汉书》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的前提的。丰富的词汇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先背课文,再背古诗,开展背诵比赛。我在所教的班级展开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已经两年了,同学们在“考级”的刺激下,都背诵了大量的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中国古代学有所成者的总结的读书经验上来说,尤其强调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读的多了,熟了,“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话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二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中学语文教材也正在向这方面努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的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的目标、审美性的目标、探究性的目标可能各有侧重,但是背诵是其基础,如果语文教师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那么改变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就指日而待了,学生也一定会很正确流畅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教”好学生。“教”好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运用最佳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有哪些方法?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文章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纷繁复杂的文章内容情节或众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体现文中主旨的东西。如《斑羚飞渡》学生自读之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写斑羚飞渡是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明确主要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进而分析了斑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让人叹服精神。由整体到局部,掌握成篇之术,水到渠成,提高阅读能力。
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石,没有知识的积累见闻的拓展,心灵的升华,何谈良好的语感,何谈水到渠成,何谈百炼成钢?何谈在阅读教学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谈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在知识的无际天空放飞祖国的未来,放手让他们博览群书,在在阅读过程中搞精华,做旁白,谈感悟,做交流,绝不可扼杀孩子的个性,绝不可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问题是阅读教学的航标灯,导向轮。
问题要具有明确性,切不可含糊其词式下色国,导致问题太宽,且问题的提出要紧扣主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答疑释问过程中对主题的把握水到渠成。
有的问题提出当开门山,干脆利落,直奔主题,如《记承天寺夜游时》一文,文未“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一句中,文章文稿眼是“闲人”一词的含义是难点的突破口,“闲人”译文为清闲的人。把它与苏轼身遭贬谪仍情怀雅致如此,其乐观旷达胸襟自然浮于文面,让学生体味就此我们读出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放飞想象,收获成功,在学生稚嫩的回答中,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致处悟精神。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一个过程,教师当针对对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巧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文中对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藻中,荇交横,盖
1. 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认为数学学习无需阅读
提到阅读,人们总是想到那是语文、英语、政史地等学科的事,与数学无关,不但学生、家长有此认识,甚至许多数学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总认为数学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学会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阅读训练,在这种意识下,数学阅读被长期忽视,从而造成学生根本不去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读物,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
2. 教学无阅读要求,学生没有阅读习惯
由于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不重视,在具体教学中没有提出数学阅读的要求,使许多学生根本认识不到数学也需要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只是一味地做练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阅读数学书籍根本没放在心上。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标记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就行了,没有阅读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去自觉阅读数学课本。
3. 数学阅读有难度,学生未能掌握阅读方法
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严谨性、精确性,尤其是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和生活语言差别很大,数学的这些特点给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语言转化意识较为薄弱,阅读时不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再则数学语言逻辑性、严谨性太强而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大多数学生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谈不上有好的阅读数学读物的习惯与方法了。
二、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1. 开始阅读时教师要领读,从读课本开始,哪些该了解,哪些该理解记忆,哪些该深入研究,这些都要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阅读数学课本要眼、口、脑、手并用,关键词语要字斟句酌,阅读与思维要同步。
2. 数学阅读要动手参与,这与读一般的读物不同,有些操作性材料要自己动手做一做,细心观察体验,获得表象,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动笔圈点记画是数学阅读的常用方法,定义、定理可以用波浪线标明,关键词语可以用着重点标记,有疑难处可用问号标记以示提醒。数学课本有些地方省去一些必要的解答步骤,阅读时要亲自动手算一算,体验每一步的来历,切实体验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
3. 数学阅读的目的关键是理解记忆,诗词歌赋可以先背下来再逐步地理解,但数学不行,数学重在理解,因此,数学阅读要讲究反复串读,读中演练,尝试演算、验证和推理,应用巩固,形成技能技巧,演练中读,练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回去读正文,这样读能查缺补漏,澄清是非,反思失误,读中练,练中读,反反复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反复中得到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逐渐加深,从而使学生能完整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 要向学生介绍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对学好数学和今后步入社会独立获取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以本为本,落实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阅读要从读课本开始,数学课本中学生能读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掌握,布置一些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我在上课时,一些学生看得懂的概念、例题,让学生自己去看,我不多讲。渐渐地,他们会尝到看书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慢慢地引导一段时间他们就上路了。
3. 阅读指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日之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感,你想要他很快就喜欢阅读是不可能的,要耐心指导,让他们从阅读最简单的数学知识开始,他们在阅读中有进步就要多表扬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只要持之以恒加强训练,他们会逐渐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数学读物。
4. 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指导
对大量小学语文试卷作细致的数据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当下小学语文试卷命题中的阅读试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命题目的不清晰。
试题中的阅读板块几乎都有相当比例的偏重于基础知识考查的题目,比如“读准多音字”、“划去不正确的字”、“在文章中加上标点”、“解释词语意思”、“填写关联词”、“用带点词语造句”等。不少阅读试题中还夹杂有写话的题目,阅读题中经常设计有“谈启示”“谈感想”一类的题目,这类发表自己主观感受的题目,学生根据文本可以解读出各种个性化的感悟,这类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其答案呈多元化和开放性。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类题目设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评价阅读能力的角度审视,这类题目的合理性应受到质疑。
这样的试题不但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状况,而且会影响到教师平时阅读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二、阅读试题优化
国际通行的阅读评价——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将阅读能力要素界定为“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包括形式和内容)”三项。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要切合学生阅读心智活动规律的阅读考试,比较真实、准确地测试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促进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难度建基于课标
试题难度能够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层级,难度试题体现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阈限。但是阅读试题的难度往往很难把握,同一学段内不同年级的阅读试题难度常常很难区分。《小学语文评价与测试手册》一书中,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力,出现了这样雷同的命题:
三年级的阅读试题“请你用几句话夸夸豪猪先生。”
四年级的阅读试题“请你对短文中的‘阿姨’说几句话。”
五年级的阅读试题“你对那位走上讲台,指出酒精浓度不够的同学有什么看法,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六年级的阅读试题“假如你是小云雀,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上述四道试题,除了文本内容不同之外,试题的难易程度几乎没有什么区分。既没有字数的规定,又没有答题形式的要求,更没有思考路径及概括要点的具体要求,试题指向模糊,缺乏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如果将这样的试题移植到阅读教学中,就会造成学生的“浅读”,停留在原有水平,而不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过度的“深度解读”,超越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不可取的。
试题的难度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基础,准确解读课标中关于阅读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及其内涵,就能更为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对于改进阅读教学及学生的常态阅读,都将有莫大的裨益。
(二)内容指向于能力
阅读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从而改进阅读教学。因而试题的内容及类型须指向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素,且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状况。事实上,我们的阅读试题往往依赖于命题者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素及结构缺乏全盘的把握,必然造成试题内容偏离所要考查的核心阅读能力,常常变成语文知识的零碎堆积。例如在一份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阅读《挤油》,完成这样一组试题:
(1)在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上打“√”。1分
(2)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2分
(3)你读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有什么问题?读完文章后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
(4)用“_____”画出具体写“挤油”这个游戏的句子。1分
(5)写三个像“入木三分”这样带数字的成语。1.5分
(6)你喜欢文中的数学老师,还是语文老师?为什么?2分
(7)请你介绍一种你们爱玩的游戏。3分
从这组试题来看,没有体现出命题者对所要考查的核心阅读能力的整体性把握和设计。第1题考查正确认读字音,第2题考查推想词义,第4题考查信息搜寻,这三题共4分,仅占整组试题分值的30%;第3、5、6题均与阅读本文没有多大关系,第6题看似考查学生对人物的评判能力,但实质上这样的问题指向与文本的主旨“儿时的游戏之乐”相背离,对学会阅读文本没有意义;第7题则完全脱离了阅读材料,考查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占分值70%的试题内容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这一特定文本的阅读能力水平。
(三)材料取决于目的
学生在生活中所阅读到的文本材料各式各样,有文学作品,也有实用文章,如使用说明书、新闻报道等。然而我们的阅读试题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几乎以文学性作品为主,忽视了其他文体的阅读考查。即使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也往往不约而同地编制“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些什么?”、“你读了课文想对**说些什么?”这些所谓个性解读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感受性阅读的能力水平。
(四)主观评价重质量
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能力评价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放题,其主要特征是答案多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是这样的开放题却给我们带来很多尴尬。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55-01
一桌丰盛的饭菜,放在桌子之上,我们如何才能获取它的营养,这个问题很简单,连小孩也能轻易回答:吃下去!是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文章好比饭菜,读文章就好比吃饭菜。因此,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就在阅读之上。饭菜除了吃,文章除了读,恐怕没有什么终南捷径。可目前,语文教学表现出来的事实又如何呢?教师们热衷于条分缕析,今天一个序列,明天一个系统,还美其名为知识点训练。学生呢?耳朵支起来,眼睛睁得大大的,手中的笔不停地抄啊记的,这样做,就好比教师领着学生围绕饭菜团团转,教师不厌其烦地讲着饭菜的色香味如何如何,饭菜的营养价值如何如何,学生似乎没有好胃口,产生不了吃下去的冲动。一方面是分析饭菜,另一方面是听饭菜的分析,这就是目前语文教学出现的怪现状。
1.注重感悟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感悟经验。在感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完成,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还学生思想以自由。
当然,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适时加以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1)为学生指导思考的方法;(2)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3)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2.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
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特别是文学作品,既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又凝聚着强烈、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要做到具体形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通过阅读,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并已不自觉地将信息加工,即把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分析,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的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感悟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课外阅读指点
4.1 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感培养。鼓励、倡导课外阅读,要求在课外阅读时,首先从整体出发,从宏观上感悟文章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并要求摘抄且附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