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21:18: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高级教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作保证。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作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师资水平对于一所大学的极端重要性。其实这一论断对于中小学来说同样适用,因为学生的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就越重,教师对他们心智发展的影响也就越大。民国时期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几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接受的都是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高: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夏尊、叶圣陶、朱自清、钱穆等大师级人物,都曾从事过中小学教育事业。
既然师资力量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呢?成立于1986年的美国智库组织“霍姆斯小组”在其报告中指出:“教师质量偏低,一个原因是教师工作薪金太低且工作负担过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不认同教学是一种专业。”这一研究结论启示我们,提高教师质量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应试教育和烦琐事务带给教师的沉重负担;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我们认为,在教师职级管理中设置正高级职称,就如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安装了一个新的“引擎”,可以拉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整体提升。
二、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是专业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从业者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专业品质和社会价值。通俗地说,就是这些从业者坚信自己的工作是这个行业之外的人不会做或做不好的,坚信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的专业认同感越高,他的专业自尊心和自信心越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工作的动力也就越大。
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比较低。当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如:中小学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似乎谁都能教;中小学教学法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似乎谁都会教、谁都敢教;教学成果的证据链不清,学生成才了,很难说是某个教师、某种教法的成果等。但除了这些原因外,在制度层面把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层次限制到副高职称,中小学教师没有获得正高级职称的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这样的限制明显地传递出一个信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达不到正高级专业人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教师管理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该实验证明: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成才的可能性越大;教师的期望值越低,学生成才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管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越高,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就越强,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就越强;反之,教师的专业认同感就越弱,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就越小。
客观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中小学职称评定时设置副高级职称的上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些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来看,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提升,许多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开始进入中小学的教学和研究岗位。他们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达到正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准。因此,现在及时地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既能体现全社会对教师专业品质的尊重,也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正能量。
三、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珠海七中创办于1993年,现为珠海市一级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7万?,建筑面积16398?,绿地面积1.2万?。目前一座六层高建筑面积6千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备的办公教学大楼正拔地而起,2005年9月将投入使用。我校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400余人, 教职工92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39人,初级教师12人。
珠海七中对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历来重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进一步促进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校就实验学校中期检查进行了认真自查并形成自评报告如下:
一. 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珠海七中历任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在学校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及时安排并不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现任领导班子,对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设备的投入,同时,更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老师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自2004年成为广东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后,成立了以王树洪校长亲自挂帅,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我校"广东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树洪校长
副组长:梁波、朱琦
组员:朱琳、袁健、李春鹏、金述红、张艺多、梁玉葵、刘文选、 李文莉 、辛咏梅、梁辉、陈志大、王维、王建、苗?i婕、曾明珠、 吴睿
工作组在组长王树洪校长的领导下积极规划七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先后制定了《珠海七中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珠海七中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发展规划》、《2002-2004珠海市第七中学电教工作发展规划》、《珠海七中教育信息化三年规划》、《珠海七中2003-2005年三年工作发展规划》、《珠海七中三年工作规划》,信息中心也年年有详实的工作计划,从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使我校教育现代化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学校领导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在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设备的投入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王树洪校长十分重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工作,为了提高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水平,学校为每一个老师配备了一台液晶显示器品牌电脑。王树洪校长带头学习电脑知识,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培训,学会了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PHOTOSHOP等。王树洪校长经常自己制作多媒体讲稿为老师和学生进行精彩的报告和心理辅导,学校组织
王树洪校长使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给老师们做精彩报告
的多媒体演示家长会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在王校长刻苦学习精神的感召下学校老师们掀起了学习电脑的。老师们经过参加校内校外的电脑培训,去兄弟学校听课、去外地先进学校取经,现代化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多年的教学公开周活动,使多数教师尝试了多媒体教学并认识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确是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又减轻教师劳动负担的有效途径;大面积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又使教师们有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和下载教学软件与学校多年的软件积累,为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教学资源支持。校园网、电教平台等建设,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条件。
(请点击观看)
王校长的“六一”老师 初二女生家长会
在七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老师和同学们都尝到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甜头,例如生物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见了细胞的分裂;化学课上学生利用多媒体观察到了有害气体的生成…..这些课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一些抽象的、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现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了。我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覆盖率达到100%,学科运用多媒体上课覆盖率达100%,运用多媒体课时覆盖率80%以上。
老师们上多媒体课的精彩镜头
三、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在设备运用上创新。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现代化的硬环境的建设,重视现代化设备的投入,因为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1997年建成两间多媒体综合计算机室
1999年建成了功能完备的电教室
2003年改造了综合计算机室,配备了新的品牌电脑并且每台学生机都可以上网
2003年建成了设备先进的语音室
2003年建成了两间设备良好的物理实验室、一间生物实验室、两间化学实验室
2003年建设了8个教学平台
2004年投资建设了校园网,学校的网站也开始启用, "珠海七中校园网"(网址:zhqz.com)
2004年建设双向控制电视教学系统,完善了学校广播系统
2004年建设了8个教学平台
电脑室 多功能电教室
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同
时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了条件。我校借助网络开展的生物课"激情燃烧东澳岛"和珠海市中学里唯一的信息技术课外小组—机器人小组通过学生在网络上开展的广泛性研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4年11月20日我校参加了广东省第二届智能机器人大赛取得了13名的好成绩。老师们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展开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合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这为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些电教设备正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校的机器人小组
四.课题研究,在理念上创新。
在七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潮流已不可抑止,即将进行的教育现代化设备的建设又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何使电教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使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真正为教育改革服务,这成了学校思考的新问题。
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根本转变,弄不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了对学生满堂灌和文山题海的帮凶,成了搞应试教育的帮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决定以科研带动的办法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的教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自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就不断承接课题,1999参与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子课题《引导学生处我发展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研究》;2002年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提高初中学生家长育人实效》研究; 2004年参与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技术的心理探究》之子课题《初中学生学习困难心理探究与干预》;参与了珠海市科技立项课题《珠海市中小学生自我教育成长模式研究》等等。通过课题研究,更新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我校立体、多元、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德育生态体系,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2004年参与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技术的心理探究》之子课题《初中学生学习困难心理探究与干预》,此课题在我校正在扎扎实实的开展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9月-10月我校信息中心配合课题组利用《中学生心理测试系统》软件收集了我校初一、初二两个年级885名学生的测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78学习困难学生,并对其中26名学生进行学习技术的干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2005年3月我校课题组撰写的论文《珠海七中学生学习策略调查报告》获得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组颁发的特等奖,这个报告的数据全是我校心理老师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的。这表明我校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特等奖证书 王校长领取特等奖
科研的带动,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一批教师正在探索研究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环境下网络教育等问题,以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五.教材配套、开发、使用良好。
信息课程教材学校主要采用"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教师在教学前,编写电子教案进行教学,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电子教材的配套,我校主要采用购买、自制、教师网上下载等多种方法进行积累。教师的使用,主要是教师参考学校购买的电子教材和网上下载的软件,自己制作教学软件的方法,以求更好的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自制录象节目389(时),光盘数422,CAI课件1125件(其中获奖作品76件)。购买录象节目数143(时), 光盘数625。 从1997年至今,学校每年的教学公开周都是多媒体教学公开周,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尝试多媒体教学,信息中心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软件的工作,因为这一特色,使珠海七中每年的多媒体教学公开周在珠海市颇具影响力,每年都吸引市内外200人次到校参加教学公开活动。我校王景山、袁健老师制作的生物课件《百合科》《禾本科》获全国教育软件制作三等奖,黄华奖。其他老师制作的课件也多次获奖。珠海七中电化教学在珠海市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六.教师培训,探索培训方式创新。
现代化的设备是不会自己发挥作用的,发挥作用的始终是使用设备的人,教师使不使用,如何使用这些设备,决定着这些资金投入的效益。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领导始终坚持重视现代化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注重教师的的引导与培养等教育现代化软环境的建设。教师不会使用电脑,是制约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瓶颈,因此教师的电脑培训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1997年学校的两个电脑室建好后,学校组织了全校教师进行了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室演播系统的培训,培训73人次。
1998年,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电教室的使用培训,培训78人次,基本做到人人可以利用电教室的设备为学生授课。
1999年以来,我校结合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电脑级别考试,积极开展教师的电脑培训工作。1999年至今,每学期都举办1-2期电脑培训班,每班大约10个课时。中青年教师100%参加培训,总体培训率达95%以上。
2002年以来,结合软件的制作,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课件的制作、语音室的使用、校园网站的使用、家教E平台的使用等若干专题讲座、培训,对教师的培训率达80%以上。
学校信息中心制订了严格的培训计划,学校也把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的考勤之中,明文规定5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加培训,老教师们也不甘示弱,每次都早早到达培训场地。学校还多次组织老师参加全国、广东省、珠海市的教师信息化培训,学校在有限的经费中抽出专款保障老师们的培训费用。教师们通过培训,学会了处理文件、学会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的资料,下载网上的教学软件,学会通过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对下载的课件进行整合等,我们的教师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也有能力很好地进行多媒体的教学。
王校长参加信息技术校长培训班 新购买了电子白板,老师们都来学
习,这可是师生互动课堂的好帮手
七. 实验工作在七中硕果累累
我校经过多年的"现代技术实验学校"的实验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在校领导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年年稳步提高。2004年我校中考达到省级分数线的共262人,其中柏遥萍同学取得了全市第四名的好成绩,张天?、鲍嘉裕同学语文满分,许建丰同学数学满分,曹望舒同学英语最高分,袁子龙同学物理最高分,刘奇志同学化学最高分,胡洁遥同学政治最高分。历年来,七中的中考考入一中的人数,上省级学校的人数,平均分、及格率都形成一个往上发展的态势,从这里可以看出,本实验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七中往前发展的目标。
珠海七中2002-2004年度省一级上线率、平均分对比示例图
(二)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1. 通过实验,我校教师撰写了一批运用电教手段开展教育教学论文以及利用多媒体上的优秀课例,在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2003学年度我校有6名老师的论文获得全国奖励,4名老师的论文获得省级奖励,18名老师的论文获得市级奖励;有5名老师的优质课获得省级奖励,12名老师的优质课获得市级奖励;2003-2004学年度我校有5名老师的论文获得全国奖励,7名老师的论文获得 省级奖励,13名老师的论文获得市级奖励;有1名老师的优质课获得省级奖励,11名老师的优质课获得市级奖励。其中张勇老师的优质课《》通过精美的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勇士Tina的光辉形象,通过多媒体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到了Tina的故事和她的作品,Tina的故事感染了每一个人,她的精神振奋着每一个人。
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中,计算机课程是主要课程之一,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学好计算机课程,也是学习其它需要利用计算机处理课程的有力的帮助;而且在高职高专打好了计算机课程基础,会对高职高专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课程和其它课程铺好基石,或者在工作中能高效地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作者认为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公共课,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两个方面一定着重抓住:一方面要传授计算机课程知识,使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计算机课程知识的传授,培养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课程能力。以下作者将就日常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做些讨论和探索。
1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当结合区域地区实际情况,紧跟时代步伐,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与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立招生计划及专业设置并为相关行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等问题,使培养出来的毕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教学特点就是除了专业理论知识之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重要。因此为培养实用的适用于当地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践行。
计算机技术与知识更新快速而迅捷,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促使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想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步伐,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能力。能够主动、熟练和经常地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的新知识与计算机课程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课程专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新动向,充实于教学内容中,令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有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信息时展和当地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在这当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多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强大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经验有两点:一是利用计算机课程的规律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课程知识是有规律的。第二,把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结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课程是有用的,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另外讲讲比尔.盖茨等依托信息产业发展起来的名人名家的故事是教育学生的上好题材,它们令人感动,令人奋发,令人信心倍增,催人奋进。
3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课程发展速度快、更新老化速率高的特点,注重更新,注重给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与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特点和过程,这样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又促进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接轨,深化了高职高专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高职高专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向往和追求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选择提问对象要不拘一格,应该避免让少数计算机课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特别愿意表现的学生经常性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占用课堂提问的有效时间。引导性提问,要多问学习好的学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程度学生;鼓励性提问,多问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相互促进的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26-01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中学数学的准备阶段,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锻炼数学逻辑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教师要着重提高数学课堂讲课效率,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意义
新时期,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提除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给学生在学习中探求和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要理解好包容学生的任性、异于常人的思维;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提高平台和积极的建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师着重关注的部分。在关注教学效果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和知识点的理解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启发性和建议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起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的独立思考和探究,避免教师填鸭式的灌注知识,给学生进行思考和相互间交流心得的机会,其中教学情景的设计是重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情境科学适宜的情况下,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就加大,并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大知识量、提升能力、扩展兴趣、培养个性,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被树立起来,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的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自信的进行发言。对于学生没有把握的论点和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集体探讨和思索,在共同的辩论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偏差和错误的地方,教师不宜加以直接的干预,最好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
学生的思考过程,是深化理论知识以及提高思维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要充分扮演好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只有学生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解决,学生才能知其然,乃至知其所以然;教师在学生理解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教学组织者的角色,抓住学生好奇和求胜的心理,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难点,这样不但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作为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帮助才是最大化的。
二、重视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拉近师生间距离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也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研究,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记忆力可以增加两到三倍。这就充分表明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逐渐成熟,并处在生理叛逆期的年纪,他们开始对世界和事件有自己的看法,虽然看法并不成熟。这时候,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没有兴趣或者反感某一学科的教师,那么他可能就会消极懈怠的学习甚至反对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学会和学生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特征,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里偏见,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位置来对待学生,做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亲切的教学环境中才容易相信教师、喜欢教师,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可能更乐于接受。教学氛围和谐活跃时,学生反映敏捷、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就很好,他们的心智也能得以提高。因此,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了,并付出了努力,旨在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43-01
国家实行高校制度改革以来,虽然我国高校对教师考核工作的重视日益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但从总体来看,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作指导,指标体系不够健全,考核工作中依然存在着种种弊端。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评估学专家陈玉琨所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教师评价的现状是很难令人满意的”。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 高校学生网上教评的现状分析
(1)学生网上评教指标体系。
学生网上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为图尺度法,指标分为“封闭式”指标和“开放式”指标。指标评价尺度采用4点尺度,即优秀、良好、合格、差,对每项绩效指标根据评价尺度进行选择。
具体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学生网上评教的周期。
学生网上评教是随着课程的结束而安排的,每当一门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的教务处系统中就会出现这门课程的任教老师的考核评价表,只有完成本课程任课教师的网上评教后,才能查看自己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成绩而导致不合理的评价,但是却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敷衍了事,使得评教的信度和效度差。
(3)学生网上评教的流程。
学生进入系统后,选择“课程评教”,系统原始评价默认为优秀,每评完一门课程先保存,再进行下一门的评教,以此类推,只有全部评完后才能提交,否则评价数据无效。且一旦提交成功,则不能再对评教结果进行修改。
(4)网上评教结果的应用。
每学期网上评教结果统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相关人员直接将结果反馈给各学院高层领导,由领导组织教师开会总结上学期的教学情况,但是评价结果并不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改进,造成了老师对学生考核的不重视。
2 关于学生网上评教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考核指标体系比较粗糙
(1)指标设计主体的单一性。
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大多数是由教务处相关人员自行开发设计的,作为被考核者的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考评,却连考评的内容、方向都无从得知。当教师看到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指标与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一致,以及评价指标不能有效地反映自己的教学水平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抵触学生评教的心理。而且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还缺少了学生的参与。
(2)考核指标单一化。
现有高校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通用于全校教师,但综合类高校有理科、工科、文科等多种学科,每类学科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有很大区别,用相同的考核指标去考评所有学科的教师,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各学科的特色,不利于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3)考核标准不明确。
考核指标评价尺度为优秀、良好、合格、差,但却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过于笼统,准确性不够,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评教时主观臆断,只是凭感觉和教师喜爱度给分,随意性较大。
2.2 教师与学生的不重视
由于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到绩效评价整个考核过程都没有让教师参与,让教师觉得这网上评教只是管理者的一项“形式工程”,而不是管理者想通过考核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自然不会把学生评教放在心上,更别说如何去改进自身的教学水平了。对于学生而言,在听课的过
程中没有发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改善,会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并没有体现真实价值,于是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评教。从调研结果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评教用时明显减少,评教的积极性也下降。甚至出现了代评的现象。学生评教时并没有结合教师上课时的具体情况给出评价,而是随意评价,全评“优秀”或全评“合格”等都无所谓。
2.3 考核缺乏反馈
高校教师网上学生评教往往只是每学期末的一项例行任务,其考核结果并没能被很好地应用。任课教师并没有收到任何来自教务处关于学生评教信息的反馈,而高校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指出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并一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但是教师连考评结果都不知道,谈何改进不足呢?这样的学生评教形同虚设,不仅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完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
(1)增加指标设计主体。
教务处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与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让作为评价者的学生和被评价者的教师共同参与指标的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情况改进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提前预知教师的考核指标,便于平日观察和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2)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
首先,先将教师按学科性质进行分类,分为理科教师、工科教师、文科教师等,再结合不同类型的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学特点、教学风格等)需要设计开发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最后,给各指标设计相应的权重。这样,能使考核指标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对不同教师考核的结果更加合理,有利于避免单一指标体系考核的不全面性致使教师考核不满情绪与排斥心里的产生。
(3)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
采用图尺度法这种考核方法的缺点之一是其指标评价尺度过于模糊,不利于准确评价。因此,有必要对其评价尺度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就好比一把量尺,用其去度量教师的绩效行为,会更加合理,使评价者有据可依,减少主观臆断,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会更高。
3.2 加强评教前的教育培训
针对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对网上评教存在的认识误区,由教务处相关人员分别组织对教师与学生评价前宣传教育指导,将网上评教的目的、评价流程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等对其做详尽的解说,让其认识到客观、正确的评教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3.3 注重考核后的反馈和沟通
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是绩效考核的核心所在,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对考核后的反馈与沟通的重视。首先,应该在评价结果统计完成后,有教务处相关人员根据教师评价结果的情况汇总学生意见,并及时地将之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改进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广大学生们。其次,组织教师们开会总结上一学期的教学情况,向教师提供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性建议,使评价结果与教师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为教师指明提高教学水平的方向,制定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王琼.高校教师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9):6-8
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当中,偶尔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学生就会突发奇想,问一些令教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再按照教师课前准备的计划来执行。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注意培养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这样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教师要激发教学机智,洞察学生的思维,能够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很好地调整教学的方案,从而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对于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效地利用教学信息反馈调整课堂教学
和其他功能系统相似,化学教学系统也需要利用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课前设计的教学安排之间的差距,有助于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学生的一些面部表情来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快地反馈教学情况,根据学生提供的有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保证教与学有效地进行,获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旦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就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及时地做出调整,从而控制课堂教学,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二、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并设想学生接受学习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推测可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样,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本,教师要做到对教材熟烂于心,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冷场,教师要换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进行设问。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期间,了解学生的基本爱好,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前面讲过的知识的接受情况。在课堂上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最后,教师要在课下做好备课工作。实际上,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脑海设想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脑海中把课堂教学进行一遍。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思考相应的答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会增强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三、掌握常见的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技巧
随机应变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稳重处理问题的一个标准。教师除了要具有以上的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控制自己脾气的能力等。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够做到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化学课堂中的偶然性因素确实很多,其中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高,对于问题的设置难度比较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就比较容易陷入被动。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挑战,整个课堂可能会很活跃,但是学到的知识不多,或者学生懒得回答教师太过简单的问题,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第三,对于班级里那些学习很是差劲的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和教学内容不太相关的问题,对于教学进行有害无益。
第四,缺乏教学的有效设备,不利于课堂实验的展开。
第五,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提出一些超出教学内容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教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涉及。
面对这样的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下是几种应变技巧:
适当调节问题的难度,采用迂回的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现备课中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时,要及时地调整。要变换一下设问的角度,从其他各个方面做好铺垫工作,把思维的梯度适当放小一些。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教师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添加问题,增加难度,从而实现设定的教学效果。
顺势指导,注意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出现突发的情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尴尬。这时候,教师可以设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指导,把突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角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例如,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导致实验失败,这时课堂可能会陷入混乱的场面,教师可以顺势而来,问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从实验的环境和实验的器材等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教学目标。
化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化学课堂当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事件,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加固自己的教学功力,扩展教学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教材,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动向有了把握。不能在自己应对不了突发事件时,对学生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样对于以后的教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身,做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构建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7(03).
[3]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24页
[4]王俊.从教科书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0,(4)61―63.
[5]吴银银.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价值&内涵与方法[J].教育探索,2011(2),79―80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30-02
因材施教在大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计算机课程对部分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另一方面,因材施教的进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笔者从高校计算机的课程特点出发,围绕因材施教的意义对高校内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作简要的分析,以期为教职人员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1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点
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落实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为起点,帮助学生构建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来看,学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较繁杂,不仅包括计算机组件的相关知识,还包括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等,其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以及技术发展快的特点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
高等院校内部的专业课程教学还需要综合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目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大高校需要推动本校内部的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的核心专业,推动高校的发展。
2 因材施教的意义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对该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从教师层面上讲。因材施教的应用要求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心性、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和之间的理解逐渐加深,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认识,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量。
第二,从学生层面上讲。因材施教的开展前提是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通过这一分析了解过程,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优秀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推动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并且其在学习中的压力也相应的有所减轻,这对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十分有利。同时,因材施教的开展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对待,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
第三,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开展者,在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活动中起着推动作用。因材施教的进行能够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提高,这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来说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推动因材施教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综合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的稳定发展。
3 推动因材施教在高校计算机中的应用
推动因材施教在高校计算机中的应用要求教师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因其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大量的代码编写、程序语言、二进制运算以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部分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时,大多选择消极应对,逃课现象较严重,到课率低。教师应用因材施教需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需要对计算机课本内容有全面的了解,综合各知识板块的特点设计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模块。如在进行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与演练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图像处理的操作中。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作为成年人,大学生的心理虽然并不成熟,但其心理活动已经与教师的心理相近,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意见表达的机会。
另外,教师需要建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对小组内成员进行深度的计算机教学,开展形式丰富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知识竞答、网页设计等竞赛的开办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措施。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奖励,鼓动学生参与到竞赛中。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在高校中的开设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双向培养。在计算机专业中,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尤为关键,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重点讲解与一般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部分学生在家庭教学或初高中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也掌握有基础的操作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对计算机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删减,重点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程序语言、代码编写等内容。
其次,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到计算机知识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的更新周期逐渐缩短,计算机技术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综合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中,合理的应用新的软件技术作为知识的补充,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将网络上的优秀视频资源应用到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软件设计和网页制作。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思考后知识的应用。在推动因材施教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思考的意识,进而养成学生自我思考的习惯,推动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3)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在高校中的开展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教师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设计目标为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模式设置需要教师对计算机内容进行板块划分,例如在进行程序语言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程序的发展、程序语言、程序编写等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板块中,逐层讲解,由简入难,带领学生参与到程序编写中。另外,教师也需要对课堂板块进行划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相应的操作实践。可以采用承包企业的软件设计项目的形式,以教师为技术指导,学生为设计团队主体来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开发中。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做好后期的评价工作,根据该教学活动的成效,对往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做适当的转变,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4 结束语
因材施教的应用要求教师综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计划的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韩烁.中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因材施教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2011(6).
[2] 詹茂森,林雄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9(18).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学生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校企不能有效结合,创新能力无法提高
地方高校学生培养应重点体现在“应用”两个字上,也就是为地方企业的应用服务上面。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的偏重于理论课,有的虽然有一些实践类课程,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师资水平和软、硬件设备),很难给学生讲授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同时,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接触到IT企业。虽然学校也在大力推广产学研的活动,但是与企业有联系的教师毕竟还是少数。这种现象的后果反映在实验教学上,就是实验内容以验证性的居多,每次课验证一个理论,每次实验的内容彼此孤立,很少有结合实际案例的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学缺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很多学生不知道理论、实验到底有什么用,学习态度消极,旷课、抄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2.专业设置和课程缺乏人性化,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看,每个学院的专业一般只有3~4个。很多学校在最初的两个学年里开设了许多与学生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的公共课,仅有少数专业基础课。最后两个学年学生才接触到专业课。学生真正的专业课学习最多也只占了全部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同时,现在很多大型企业的校园招聘往往安排在秋季,在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此时已经开始为工作而奔忙了,根本无暇顾及开设在第7学期的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学生专业技能低下。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一律要求使用材。有些教材知识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例,数据建模是数据库设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技术知识,在教材中不仅内容少,而且ER图还是沿用最为传统的画法,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由于基础没学好,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完数据库原理之后不了解数据库建模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把概念模型映射成物理模型。设计的数据库很多都存在性能低下、缺乏完整性等情况。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策略
1.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了适应计算机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地方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重基础、讲应用、利创新”的阶梯递进、立体型的课程体系。[5,6]以数据库应用与开发为例,“重基础”是指在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和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外,对于数据库建模等基础性的知识要予以加强,必要时可以单独开设数据库设计这门课程。“讲应用”是指实验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贴近企业工程实践的真实项目锻炼学生,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用途,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利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按照3~5人不等地分成若干个团队,让他们完成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项目。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利用团队的优势进行头脑风暴等创新技能的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尽量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一年左右的实习。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地方高校的教学应该汲取英国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讲授实践课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应树立“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师上课用的教案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体现企业实际需要的内容,能够使用校园网或其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实际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通过全方位模拟和全过程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是一群特殊群体,常常受到忽视或漠视.同时,因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少失败体验,因而存在一定的消极心理.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穿插化学科学家探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利用科学知识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价值,以科学眼光观察世界,以科学态度面对问题.如学习原子与分子概念等,可引导学生明白世界是物质的,理解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强化双基教学,构建知识模块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双基教学是其关键所在.教师要通过合理分类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运用多变方式,以强化双基教学,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构建知识模块.
第一,合理分类化学理论与概念.①直观型概念,模式固定,通过感知与记忆即可把握.如化学反应速率、物质化学式、元素符号与名称、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等.②简单理解型概念,需简单加工概念才可理解与把握.如非电解质与电解质,需由“或”与“化合物”上进行理解与把握等.③抽象型概念与理论,较为复杂而多变,需由本质上进行理解与把握.如化学平衡、原电池原理等.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①多变的引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故事、图片、游戏等引入法.②注重预习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③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有常规练习题,有比赛方式练习.
三、加大教改力度,开发校本教材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加大教改力度,这是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是化学教师得到解放与自由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善于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促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富有地方特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社会,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融于社会生活之中.
例如,通过专题形式对校本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这不必与书本内容有连贯性,仅需开发有关书本内容的化学教学资源,使之变为具有特色的专题,以补充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情况,并深刻理解与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实训,突出学以致用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实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化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院校与教师应重视实验实训,以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联系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握实验操作原理,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学会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创造力.
例如,在讲“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时,教师可将其作为实验实训内容.首先,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明确实验目的:理解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原理,把握其制取方式,并能够试着改进实验发生装置;观察各种金属和酸的化学反应,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的药品;联系已学知识,正确选择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可选择氢气的实验室制备的方法.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行实验实训,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药品,并填写好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