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16:46: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的综合性工程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及各种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与工程训练,也是学生一次解决机械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具体实践,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受到设计、生产、管理第一线所必需的岗位能力训练,便于学生向工作岗位过渡。目前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牵涉到学生、教师等多个方面。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和机械类专业社会需求的状况,指导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来进行。充分发挥好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严把质量关,使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这个过程中,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毕业设计指导过程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学校颁布的《毕业设计工作规程》和机电工程系制定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指导的毕业设计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推理严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一定量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每年毕业设计开始阶段,都会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这是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考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指定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参数、设计要求、设计时间安排和学生结合本题目需要查询的中外文献,并列出了学校图书馆对应参考书籍的中文图书号,方便学生查阅指定文献。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在第1周安排了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工作,规定了他们完成的进度。
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了他们的条件与特长,全程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实验等。随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以身作则,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每周至少2次集中,每次需汇报一下具体学习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并进行答疑,认真填写了《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
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认真指导了学生拟定论文写作计划和写作提纲,审阅论文初稿,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审核学生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对学生的答辩申请提出意见。答辩前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准备验收、组织预答辩等。
毕业设计完成后,按学校要求撰写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在规定表格中写出技术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并签字,向答辩委员会报告学生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完成情况、质量及应用价值,指出存在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同时根据评分表给出成绩。答辩结束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整理并归档。同时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具体做法
由于机械类专业是与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紧密相关的专业。在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历来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立足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贯彻“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采用校企联合、真题真做、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和手段,严格要求学生的图纸图量和毕业论文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结合平时的科研实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今后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根据科研项目、实验室的建设、学科发展方向、工业企业生产等多方面科学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求达到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的目的。另外还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对于已确定工作去向的学生,尽量帮其选择一个与其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对于考研的学生,帮其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性的研究型课题,为将来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完成,让学生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实际工作的程序,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等最真实的情况,多积累“实战”经验和技巧,从而解决好学生就业和单位招聘后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毕业设计对未来工作的帮助,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设计中来。如2011年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推土机铲臂右支架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该题目结合了抚顺挖掘机厂实际生产的需要,要求该生利用所学的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工程中推土机右支架的实际加工工艺以及针对其中钻孔的工序设计专门的钻床夹具,为该生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工艺设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校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各自的毕业设计,做到一人一题
每年指导的毕业设计如果需要合作完成的课题,每个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今年指导7名毕业设计,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也不相同,这样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和雷同。
(三)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并确保充足的指导时间
从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两次,每次集中都要求学生汇报每周工作情况,对各设计环节经常督促检查,对学风不正、设计不认真或者经常不到岗的学生,一经发现及时纠正。从根本上杜绝了凭感觉指导,凭经验检查,凭感情给分的行为。对学生毕业设计要严格把关,从论文质量、工作态度、文本格式、图纸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设计必须坚决整改,确保质量要求不降低。
(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热情地引导学生独立地查阅文献,找到获得解决方案的途径;当学生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进程,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根据每个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的特点,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方案和进度计划每周定时、定点检查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检查记录,填写检查意见并签字。在方案设计确定以后,定时到毕业设计室进行指导,随时答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返工。设计过程中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设计进度和质量,通过强化中间阶段的过程控制来规范整个毕业设计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建立学生考勤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首先进行自审,然后小组同学之间互校,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只有经过三审并按审查意见修改以后的设计文件才算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每次指导后填写指导日记,记录指导情况,包括学生提问情况、出勤情况、主要问题分析、指导内容等,为学生的成绩评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活动记录,记载出勤情况、日工作记录、完成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等,便于教师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监督。明确毕业设计完成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并加以落实,做到每一位学生有章可询、责任明确,整个设计过程任务清晰、环环相扣、依次进行,确保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和有序。
三、毕业设计改革效果
每年经过精心准备和认真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完成都非常好,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同时扩大了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满意的效果。在每年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中,都有学生获得优秀成绩。具体改革的教学效果如下:
(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使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期间,能够亲身体验到科研工作直接应用效果,能够强烈地体会到企业的科技需求。因而有关毕业设计工作非常认真,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一些学生毕业设计能被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和产业化生产。
(二)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生产,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得到了难得的工程实践以及了解、熟悉和适应企业的机会,使就业后的企业工作适应期大大缩短。
(三)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感和职业操守,以及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尽快缩短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四)丰富了平时课堂讲解的知识
科学的发展正逐步从分离走向综合,这种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越来越显现出优势。面对这样的形势,现有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是综合化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知识发展的完整性、丰富性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从容面对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推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的改革,对三年制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综合化。我院从2004年开始实施两年制课程改革,现在第一批两年制学生即将毕业。回顾两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从职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综合化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生产、维护调试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在机械设计领域,从事CAD/CAM设计与制造,次要就业岗位在生产领域,从事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与管理工作。因此,这个专业要求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处理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需求,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
课程综合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化学习;不仅是课程结构的综合,也是课程内容的综合;不仅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也是其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应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它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了学生走向社会将要解决的大部分具体问题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关联性,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世界、生命与科学的统一性。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综合化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设置。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知识间的衔接,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课程内容的增删在确定进行课程综合化之后,首先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精减,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然后及时补充职业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方法与技能,最后根据课程的任务、性质以及教师、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要求,以课程综合化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或范围确定采用学科内或学科间的课程综合化,还是采用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综合化。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主要的综合化课程见下表: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课程综合后,课时大大压缩,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教学,显然完不成任务。综合后的课程应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出现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减少书写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加工过程,弥补实验教学设备的不足。
讲、演、练结合的现场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现场讲解、现场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学用结合、以学带练、边学边练、以练促学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教学效果非常好。《机械制造技术》课约有50%的课程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完成。
考核方式
综合后的课程考核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以题目为主线把所学的内容串起来。例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的课程设计可给学生出一个加工零件的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加工这个零件所需的机床、机床的切削原理、加工零件所用的刀具、夹具及其加工工艺性等内容,这样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课程考试课程考试包括两方面,即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技能操作考试,不同于过去只考理论不考实践的考核方式。理论和操作所占的比重因课程而异,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
课程综合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具体实施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综合化压缩了课时,但并未降低教学难度课程综合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因为综合后的课程概括了几门课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要对相关课程加以深入研究,所以教学难度增加了。对于学生而言,课时压缩了,每堂课的内容就增加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就增加了,所以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
课程综合化不是课程的简单叠加高职课程综合化不是对课程专业化的否定,不是对课程的机械叠加或简单综合,也不是对课程简单的删繁就简,更不是削弱文化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含量,而是在专业化的前提下,优化组合了相关内容的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整体性的构建。
课程综合化要避免盲目性高职课程综合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优化的过程,课程综合化现在仍处于尝试阶段,综合后的课程可能会存在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实施课程综合化时必须有所考虑,最好是自己编写教材,避免出现有课程无教材的尴尬局面。
回顾两年来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我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民族预科生是指在进入大学之前采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进入高等学校以后与普通本科生一样采用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预科生大多为中小学采用蒙语授课的蒙古族学生。
在我校,民族预科生学制为五年,根据预科的专业设置,可将民族预科生分为两类:一类为“插班制”,即,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的一年至两年半时间内修完基础课程后转入普通本科班的一或三年级进行专业课学习,插班进入汉语授课本科完成大学课程。由于采取插班制,所以在转入本科专业后,每个专业民族预科生的数量较少。另一类为“整班制”,即,自入学至大学毕业民族预科生都在同一个班级,学习同一个专业。在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包含了以上两类预科生。
“专业课”是相对于“基础课”而言的,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中学采用蒙语授课,民族预科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对汉语授课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如何能够让学生顺利地在两种不同语言中进行转换,对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修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而言,对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授课方式的转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所以,根据民族预科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民族预科生的专业课水平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工作。
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学特点
1.民族预科生汉语基础亟待打牢
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牧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主体语言都以蒙语为主,进入大学以后,民族预科生不仅要完成生活当中语言环境的转换,还要适应从中学到大学授课方式以及语言的变化。民族预科生进入大学后,在基础课学习阶段,课程设置中包括了致力于提高预科生汉语水平的大学语文等课程,并逐渐适应汉语授课。经过基础课的学习,进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民族预科生已具备了学科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但较之普通本科班的学生,仍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民族预科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完全没有或有较少的语言障碍,但不排除少量学生由于语言基础所限,对汉语授课仍存在听说读写不流畅的现象,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能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
2.民族预科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
由近几年对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的成绩统计可见,民族预科生的成绩两极分化情况较为严重,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整个年级中均属佼佼者,而成绩较差的同学补考门次较多,有的甚至留级或退学。
对“整班制”的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师往往能够根据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情况灵活调整讲课方式和进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插班制”的民族预科生,由于在班级中所占人数比例不高,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常被教师忽略,教师往往会根据整个班级的进度安排教学,而无暇顾及个别预科生的接受能力。据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成绩统计,“插班制”预科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能够跟上进度的同学学习积极努力,成绩在班级属中上等的居多,而部分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同学,由于缺少教师的关注,往往自暴自弃,逃课现象较为普遍,补考重修门次较多。
3.民族预科生外语水平普遍不高
在我校,大部分民族预科生在中学没学习过外语,进入大学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外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有限。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有些课程会出现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如学科概论、专业外语、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同时机械专业的相关计算机软件大多为英文版本,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或计算机基础,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所以这些专业课的性质导致了民族预科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民族预科生不善于主动交流
民族预科生思想淳朴,善良单纯,尊敬师长,学习热情较高。但由于语言障碍和性格内向等原因,不善于交流和沟通,很少和同年级汉语授课的普通本科生以及任课教师讨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将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反馈给同学和教师。
二、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专业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1.现在各个高校对民族预科教育已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入学后有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专职蒙汉兼通教辅人员帮助预科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在我校,经过前期基础课的学习,民族预科生对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进度已有切身体会。但和基础课不同,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对民族预科生而言,无论在学习进度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保证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专业领域有提高的空间,还要兼顾部分存在语言障碍的同学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领会课程内容的情况,主动对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对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出判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遇到学生有疑问的内容,或者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要及时给予解答和说明。例如,在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中,中学物理中学过的压强的概念将以“压力”这个名词替换,由于民族预科生在中学采用蒙语授课,对“压强”这个概念在脑海中没有对应的汉语词,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能够将两种语言下的同一概念对应起来。
同时,专业课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从往届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民族预科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可见,民族预科生往往空间想象能力较强,设计图纸表达清晰准确,但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的写作上,会存在很多语言表述和专业词汇表达方面的问题,这不仅和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关,而且和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专业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所以,任课教师要从根本抓起,在指导民族预科生进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就要认真纠正学生的这些缺点,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还能将所做的工作用专业术语清晰明确的描述出来,而这一要求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炼和积累才能达到的。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整班制”的民族预科生自入学到毕业一直采用单班授课的教学方式,较之“插班制”的同学,与教师沟通存在便利条件,教师往往也能够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班级编排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单班授课,学生与同年级其他班级同学的交流与接触相对较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容易造成学生满足于小范围之内的成绩,缺乏竞争意识,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建议在安排课程时,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对容易理解的一些专业课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将民族预科班与其他普通本科班安排在一起上课,以便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为民族预科生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汉语水平提供空间。
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插班制”的民族预科生,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重点关注他们,在授课过程中,争取对每个民族预科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然于心。教师要做到课上重点提问,课下多接触,让学生信任老师,与学生做知心朋友,鼓励学生及时向教师提出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教师要鼓励民族预科生树立信心,制造条件使民族预科生融入所在班级,使民族预科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3.针对民族预科生外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民族预科生的基础课学习中加大了外语课程所占的比例,旨在迅速提高学生的外文水平。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对于在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外语词汇较多的课程,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同学记忆课程中包含的外语词汇,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例如,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中,教师要求民族预科生课前进行预习,并要求民族预科生在每节课开始的前十分钟听写生词并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在课堂上点名让同学朗读课文中的段落,并进行翻译。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据统计,在历届的专业英语期末考试中,民族预科生的成绩并不低于普通本科生。同样,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这门课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需要学生掌握一种英文版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并将其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和其他本科班不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每节课涉及的英语词汇整理成生词表,并要求同学课前预习并强化记忆这些单词,在讲授软件的操作方法时,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英文词汇,保证了教学效果。
4.教师要鼓励民族预科生多参加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社会工作能力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民族预科生大多能歌善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这一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和文体活动。这个过程中,民族预科生不仅会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同时也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自信心,为民族预科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我校机械学院的学生文艺团体中,民族预科生占到了很大比例,据调查,这些在社团中活跃的民族预科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好,这和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交流能力的提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结论
总之,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是民族预科生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并走向社会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科基础,是民族预科生在工作后的立足之本。相对其他学生,民族预科生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探索适合民族预科生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民族预科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宋太成,刘翠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2]梁元星.挖掘民族预科生学习潜能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
中图分类号:TH11-4 文献标识码:A
推行“双证书” 制度的关键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其既符合学校教学要求,又能让学生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率先采用“双证书”课程培养模式,探索开发了便于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 课程资源。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研究,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建立职业能力系统化新课程体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通,建设落实“双证书”制度。“双证书”课程体系的建设对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贯彻“双证书”制度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双证课程”的建设
1.1建设思路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双证书”试点专业,在充分调研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滕州周边地区机床装备制造企业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下,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1)在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指导下,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职业领域主要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机床操作、机床维修、机床设计、机床装配及售后服务等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为行动领域;(2)结合企业要求,融合学校教育资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进一步将行动领域合理转化为学习领域;(3)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人文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课程体系。最终,机制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编制出新的“双证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适合“双证书”教学的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等教学资源。
1.2建设成果
(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了适合“双证书” 课程的教学体系,制定了新的“双证书”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双证书” 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基本模式、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以及“双证书”课程的考核方式;开发了适合本专业的“双证书” 课程体系的教材,该系列教材同时被推广到滕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滕州周边企业,作为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和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教材。
(2)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双证书” 课程概念,对“双证书”的课程系统性结构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从根本上解决了课程问题,开发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机械零件精度检测》《数控编程与加工》3门,院级精品课程《机床控制技术》《机械零件力学分析》《机械零件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5门。
(3)研究“双证书”课程开发的方法与策略,研究课程设置及评价的方式,探索实施了“双证书” 课程体系,提出课程组织实施的技术要点,解决了教育、劳动、行业所关心的实施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双证获取率。
(4) “双证书” 课程实施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了主体专业实训设施一人一岗的要求,充实了实验实训设备,增加了实践性教学课时,提高了师资力量,达到了“双证书” 课程要求的双师素质。
2“双证书” 课程的实践应用
“双证书” 课程教学体系自2010年开始建设,在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中实施,应用效果良好。
2.1“双证书”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双证教材开发,推进了学院专业课程新体系建设
“双证书”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贴合国家职业标准,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和就业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进行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教学实施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毕业生肯吃苦耐劳,操作技能娴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通过对双证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5%,普遍反映“双证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入职1个月后就能独立开展工作,半年后多数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有些同学还走上了领导岗位。通过“双证书”课程培养的学生每年都供不应求,很多学生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完毕”。“双证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培养效果良好,社会满意度高。
2.2“双证书”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毕业考核,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双证书”课程体系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单一的结果性的试卷考核,采用过程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将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职业资格认定工作纳入毕业考核之中,实现了课程考核标准与岗位资格标准的融通,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了职业标准体系。针对双证书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校企专家共同制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考核方式包括应知理论及应会技能阶段性考核、实习实训过程考核、学期综合考核以及毕业综合技能考核。其中,实习实训过程考核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以用人单位对实习生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使毕业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3双证书系列课程推进了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实用人才创业培训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的“双证书”课程系列教材不仅适应于“双证书”课程体系常规教学,同时服务于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滕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在我院设立了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点,主要对在校生、周边企业员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核。2013年10月,我院职业技能鉴定点开展员工培训,共涉及车工、钳工、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焊工、电工、CAXA制造工程师、CAD绘图等10余个工种。“双证书”课程体系开发的系列教材在对企业员工培训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为企业培训了大量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较高,提升了合作企业整体实力,做到了校企双赢。自 2010年至今,我院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深入滕州机床厂等大中小企业对企业职工、劳动转移人员举办培训班8期,共培训各类人员1700余人,在该鉴定中心经鉴定考试考核,有1653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技术提升提供了支持。
2.4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完美对接,以职业资格为引领,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双证书”课程建设为深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双证书”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职业资格为引领,我系与鹰普(中国)有限公司、鲁南机床有限公司、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滕州机床厂、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合作单位资源共享。“双证书”课程体系实践环节采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办学,推动产教结合,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完美对接。机械工程系与鹰普(中国)有限公司、滕州机床厂、临沂三禾永佳动力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进行了订单培养,设有鹰普班、永佳班、威达班等10个联合培养冠名班级,共计为企业培养400余名高技能人才。部分联合培养冠名班的学生已到达工作岗位,通过企业反馈,这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技术骨干,能承担班组长及车间主任助理等岗位,适应能力普遍较强,学生表现得到公司认可,深受企业欢迎。
2.5“双证书” 课程实施推进了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232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00余万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7个,已开出36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校外实习基地30家,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专业教学、实践与科研条件。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量按生源比例1:2配备,达到2人1机的标准,工位充足,营造出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一致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贴近企业需求。另外,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是实践指导教师,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我院专任教师现已全部达到“双师”素质,2011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满足了“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我院实训指导教师95%以上取得了高级以上职业资格,今年又新增技师20余名,实训指导老师与学生比例基本达到1:15,满足了实训教学的需要。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了“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学院正积极开创“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双证书”教学体系适应区域内机械制造企业需求,通过了企业专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的论证。根据机械行业发展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对行业的市场调研和职业资格分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双证书”课程体系,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上的融通。通过改革消除或减弱两种证书的差异,增强两者的一致性和兼容性,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受热捧[EB/OL].http://
[2] 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农村教育,2011(9).
关键词: 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学研
Key words: dominant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duction-stud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2.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08-02
0引言
在国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我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思路的指导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机械工程为主导,以工程力学为基础,以设计为前提,以工艺为核心构成了制造技术的全部内容,注重机电结合。注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1],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石油、石化、机电行业输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来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专业以“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优势,同时又具有石油石化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机电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教学计划实施的[2]。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发展办学特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3]。专业培养方案特色和优势是建立在机械工程学科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依靠学科特色和优势建立专业的特色,并具有了石油石化特色的宽专业、厚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意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本学科有实力雄厚的机、电、气、液、磁传动与控制技术的人才,致力于新型传动与控制的设计。机械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机床设计范畴,学生在掌握了常规与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运用,学生既可从事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又能适应石油石化行业的需求,从事石油机械、化工设备的设计制造,使专业发展道路拓宽。从学生的毕业设计可见,有机床传动系统设计、抽油机设计、换热器及石油储罐设计,又有输油泵设计、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等。在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了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实施的时间年限为四年制,高职专升本为两年制。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和实践安排都做了详细说明,经过多年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执行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修订,培养方案已得到逐步充实和完善。
2培养方案的实施
专业培养方案注重机电结合,突出石油石化机械与设备产品设计的特色,以适应石化行业和机电行业对机电复合型人才的广泛需求,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石油石化行业,充分发挥专业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了适应“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工程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分别在校内实习工厂和典型生产企业进行金工、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技术等生产实习。
面向石油、石化机械产品与设备的设计及制造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强调以现代设计、现代制造、计算机应用为核心,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油气钻采及输运机械设计和石油产品造型设计为特色,服务于石油、石化的机械产品和设备。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主要在船舶机械制造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就业。随着就业形势和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笔者学院正在大力推进骨干校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为了更好地把该专业建成产业支撑型、有特色、高水平、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品牌专业,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走进企业后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深入研究专业改革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仔细分析了目前该专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针对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机制体制创新
目前,应抓住国家骨干校建设这一契机,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动力机械厂职能,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让学生通过真实产品来完成工厂的实际生产项目;以现有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建立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公司“厂中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办学,互利双赢;依托渤船机械有限公司,深化“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派技术能手指导学生实习,通过企业的产品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技能大赛和学生社团促进教学改革,将比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层层比赛、以赛促教”的局面;将机床操作工和机床装调维修工岗位资格标准融入相应课程,通过双证书制度,实现岗位职业标准、技能鉴定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依托装备制造业,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创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践能力与工作要求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试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程体系调整
过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各门课程所学知识交叉重复现象严重,难以实现理实一体化。为了纠正这一弊端,应当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专业主要就业岗位,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理念,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划分为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现有职能任务进行重新调整,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重新划分各门课程的边界,从而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建设普通机床机械零件加工、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属切削机床3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通过其带动其他骨干课程的建设,有力地支撑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知识则以“必需、够用”为度,删除原有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及理论性过强、过深、脱离生产实际的部分。
四、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切削加工仿真软件进行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虚拟模拟、校外兼职教师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远程视频教学与技术支持、利用虚拟软件进行机床拆装与机械装调等,达到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个班级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实现工学交替。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到三年级毕业,技能培训不断线;实训基地设备运行,常年不断线;各专业的班级技能培养交错进行;将企业真实产品引入课堂,配合知识点下工作任务单,使用真实产品培养学生技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组织安排不断得到完善,使之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要想提高综合素质,就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着手,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能将两者融会贯通。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更应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要积极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如理论教师要走进实验室,走进工厂,定期到企业参加挂职锻炼,亲自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对普通机床进行拆装和维修维护;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学术交流会,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参与社会服务和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六、评价体系改革
摒弃以往单纯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定期对用人企业及毕业生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及毕业生的发展轨迹,建立毕业生信息跟踪平台。从而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笔者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应当以骨干校建设为契机,以船舶制造业为依托,紧跟行业发展,突出高职教育特点,面向市场,大力做好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使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在辽宁省内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9).
引言
机械类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其他技术领域起着支撑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础。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秉乘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方法凸现对学生的培养。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课程对应的实验、金工实习和校外生产实习等,生产实习是在时间和精力投入上相对较为多的一个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接触生产实际、了解工厂,在该过程中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进行工程基本技能训练,学到不少书本上没有涉及的生产技术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我校借鉴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以我校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基础,结合我校机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近年来对生产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势在必行的改革和探索,优化了实践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实习基地的建设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使生产实习教学能够长期稳定有序地发展。机自专业生产实纲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能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及方法,熟悉加工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并最好能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进行实践。原有的生产实习由于受实习场地、经费和指导教师的限制,采用了分散实习和走马观花等形式。分散式实习,学生管理比较困难,存在部分学生实习时间打折甚至不去实的问题,实习效果很难保证。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习,很难让学生深入一线,实习停留在认识实习阶段。因此原有的实习远远不能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
为了适应学生的实习需求,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学校根据自身所在的周边区域的工业发展情况,优化生产实习内容,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内实习转为校外实习,把生产实习基地建在本地整体综合实力和素质较好的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地理位置离学校近,可以缓解不少实习经费带来的压力。另外,这些企业相对技术力量较强,些企业中具有良好素质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能够把生产技术、经验等传授给学生。根据工厂实际情况适时安排生产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事可做。通过生产实习基地的建立,让企业、学校及学生通过这种教学过程都能受益,从而开发与利用更多的隐性教学资源为学校服务。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利丽水有限公司等10多家本地企业作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基地,这些企业与学校同处一个城区,地理位置合适,企业自身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齐全,从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的组织形式来说,都是机自专业较为理想的生产实习基地。另外,学校还建立了周边县一些联系密切的企业10多家企业作为辅助的生产实习基地。学校与生产实习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关系,建立了这么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安排实习时一般事先与实习厂方进行联系、协商,在尽可能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 企业统一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减少了指导老师每次实习需要联系企业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满足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2.生产实习内容的改革
生产实习要根据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实习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实习的内容。在实习期间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其生产机械装备、生产的组织及管理等,如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生产该产品所用的机床、刀具、夹具等装备,熟悉零件成品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及产品的装配流程等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所定的实习任务,必须对实习内容和过程进行仔细规划。实习时将学生分组定岗,鼓励学生尽量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课本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在实习内容安排上学校要和企业做好沟通,明确学生的实习目标,企业在兼顾生产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跟随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工人师傅学习,熟悉产品从零件毛坯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掌握工件的生产工艺过程,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在实习的后期,安排学生轮岗,相互轮流到企业的其它车间或岗位学习、参观, 了解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
3.完善和加强生产实习中的管理
生产实习中的管理主要是生产实习教师队伍的管理、对学生的组织和考核。实习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针对原先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生产实习教学工作中,由于年轻教师很少有时间到生产第一线去,自身的实际生产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实习时一般安排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合带队。为了避免年轻教师对实习过程不熟悉不了解,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前,没有带过实习的教师事先与领队教师到实习厂方进行必要的学习和参观, 熟悉环境和有关人员, 了解生产产品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这样既能够更好地在实习现场指导学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质。
生产实习教学的基地在校外,与学校相比,社会环境和人员接触相对来说更为复杂,这
就要求我们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要严格纪律、严格考勤,加强实习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实习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抓:一方面每次去企业生产实习前,邀请在对应实习企业工作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与实习学生面对面交流工作体会,提高对企业的认识,了解企业文化, 增加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兴趣和热情,调整好对待实习的正确态度,另外需要对学生进行必须的生产安全教育,学校在实习动员大会上需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进入实习工厂后,工厂安排人员进行生产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实习成绩明确规定由考勤、实习笔记、实习答辩等几方面综合评定。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生产实习规定的纪律要求,按时到岗,不无故缺勤和早退,带队教师做好考勤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实习笔记可以反映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和思考,是学生对实习情况的真实记录,在实习结束后提交给老师。实习指导教师认真批阅,并统一组织实习答辩,结合考勤、实习报告及答辩成绩等不同的权重比值,综合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4.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机自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通过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建立机械专业意识,提高学生对机自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6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93-01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高校的机制专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应如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金工实习的教学依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教学的思想、内容古板,师资队伍薄弱,教学的方法单一等,严重的影响了金工实习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模式等进行改革,探讨如下。
1、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机制专业和工程的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机械工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予以促进,因为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的机械工业水平,缩小与别国同行业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课堂的教学和社会的实践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课堂的教学应有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尤其要有某些能够明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机械系统设计学、机械创新设计学等选修课;又如还可以进行开放实验,该种方法效果更佳。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行设计实验的内容,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即使是一些很小的创新,也有可能在实验中产生巨大的能量。另一方面,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多参与社会的实践,多去工厂、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探访,将毕业设计和工程的实际相结合起来,寻找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其解决的办法,在为工厂和企业进行排忧解难的同时,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得到实践和巩固。
2、优化实习内容
2,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基础等一系列课程的教学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的素质,培养工程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课程应该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着重加强先进制造及现代工程的综合培训。实习时除了传统的加工实习项目外,还应增设数控的实习项目,例如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加工中心、PLC、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快速成型等。其次,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对实践技能的训练要重视,把金工的实验、金工工艺的实践、金工工艺的分析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综合为一体,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会获得工艺实践的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能力。社会生产实习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一次能够深入企业的,获得重要感性的学习机会,应该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要进行强化,以保证学生在校外实习的目标。建立一批校外的实习基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为学生安排一些具有一定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他们的实习指导老师。
2.2 实习时间的安排
金工实习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后续的理论课打下实践的基础,以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由于专业基础课《机械制造基础》被设置在了第三学期,所以在改革前金工实习要求统一安排在第二学期,并停课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待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整后,实习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逐步深入,与实习的内容相对应的理论课《特种加工》、《数控加工技术》在第五学期进行,校外实习顶岗实习阶段则可以根据情况放在第六学期进行。若将整个实习的三部分都放在了第二学期来进行,则第二部分的现代制造技术训练和第三部分的综合、创造性训练与理论课的间隔时间过长,理论课时的实践内容有可能被遗忘,造成实践和理论脱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改革后的金工实习三部分内容应分三个学期进行。具体的时间安排为:传统的制造技术技能的训练在第二学期末进行,时间为3周;现代的制造技术技能的训练在第五学期末进行,时间为2周;综合、创新性技能的训练在第六学期末进行,时间为1周。
3、利用信息网络,丰富教学方法
正处于信息时代社会,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捷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均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体现。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坐在计算机的面前来完成这些工作。因此,在教师在讲授完某一门课程的前言或者绪论之后,可以让学生们利用网络信息的技术查阅本章课程的内容现状和发展的趋势,然后再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进行相关性的讨论,从而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其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因此,在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之后,可以采取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习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的教学、电化的教学可以令学生对实际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初步且直观的认识,进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由此一来更容易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生产实习尤为重要,它能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产加工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现场生产流程和工艺有所了解,锻炼了学生适应现场的能力,熟悉各类机床和加工中心,检测设备,对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一个帮助。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根据现有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讨论。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有企业不再承担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另外,由于人才市场日趋成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招聘机构及网络招聘人才,无需通过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很多企业不愿再接收大批学生去实习。某些大型国企虽然愿意接受实习生,但其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开工不足,学生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设备,难以看到生产加工的动态过程,设备普遍比较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学生很难了解到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由于企业技术保密、安全管理等原因,学生难以通过生产实习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计算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多数实习厂家在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少,车间内采用全自动化操作且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而学生达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在实习时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此外由于企业的技术保密意识越来越强,学生要在一个企业待两天以上、要看生产用图、要抄工艺卡、要观摩先进制造装备和工艺,变得越来越困难,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加工过程比较危险,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绝对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1.3 生产实习经费短缺,难以应付实习的正常开支
本专业先后在衡阳、洛阳、上海、株洲、桂林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住宿费用上涨,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近几年,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桂林,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都是租用公交车。实习经费紧张,已成为生产实习的主要瓶颈,难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任务,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调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与经费来源,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 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拓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
在本科生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及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激励学生“工学并举”,进行创新实践。
2.1.1 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实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排在第六个学期末,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好时机。在此阶段,合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的主要措施为:
(1)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例如在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签订了协商性学习协定,结合厂校科研合作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利用5kW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与多轴连动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开展复杂齿轮刀具的激光强化、梳齿刀设计与制造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学习计划,最后以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对协商性课程计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对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战性、研究类课题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设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将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我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参与学校与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年在刘永霞老师的指导下,作品“3D深沟球轴承装配机”获得南华大学二等奖。在2010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在指导教师麻胜荣的带领下,作品“电缆破冰机”获得一等奖;李岚老师指导的作品“液压减速高楼逃生装置”获得二等奖。共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这些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
2.1.2 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等系列培训班,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我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在校学生招收学生,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有限元Ansys 等系列培训班,让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同堂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6期,毕业学生400余人,大多数获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解决了企事业单位数控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也锻炼和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2.2 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本课题组根据收集到的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资料,结合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编制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涵盖主要生产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的课件,课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观看课件和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生产实习提供铺垫。
2.3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实习基地不同厂家的设备和产品,在实习安排上侧重点不同,例如接受我校学生实习的一家专业化生产柴油汽车高压喷油泵总成、铝铸件、出口件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铝铸件产品主要为轿车发动机配件,出口件产品主要为美国康明斯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配套,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较多,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数控加工设备上,由数控教师现场结合设备和产品进行讲解。此外,由于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汽车高压喷油泵,毛坯为铝铸件,所以铸造设备及工艺过程也是实习的重点。通过深入了解电控单体泵泵体从下料到最终成品的过程,进而对热处理工艺的挤压珩磨工艺原理、铸造种类、铸造工艺3个基本部分,铸造生产经常要用的材料,铸造生产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油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遇到现场实际问题时,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请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讲解。
3 结束语
生产实习对于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另外,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素心.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3):37-38.
[2] 李栋,刘能高.论美国选课制的历史意义及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159-161.
[3] 甘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110-112.
[4] 郄世鸿,于鹏.高校生产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5):559-561.
[5] 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