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19:12: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对于少数民众旅游资源的保护来说,政策和法律是制度上的保障,起的是基础性的保护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时,各个地区几乎不存在差别,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执行力度上差异,进而导致旅游资源保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外,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无法真正的发展法律保证的作用,导致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价值。
(二)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作用不明显
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保护时,我国采取的合作机制为非横向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政府采取的措施加强与文化部门之前的沟通,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是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加强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这三方面的非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良好的保护了旅游资,但是在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方面,还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未起到真正的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
(三)整体保护概念模糊
在整体保护概念中,要求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和谐发展,在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整体概念模糊,只重视开发,不重视保护,造成了文化价值的破坏。
二、加强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有效策略
(一)坚守民族差异性,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差异性是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差异性,那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会存在。在传统的旅游规划中,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经济条件等,忽略了文化的考虑,这使得旅游业的辉煌只是一瞬间。因此,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首要考虑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保存下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行。
(二)提高少数民族居民保护的自觉性
在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人们在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了环境的惩罚,因此,如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生态文化及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所面临的将会是环境更多的惩罚。在开发少数民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居民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自觉性,主动地保护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
在过去,对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为静态保护,也就是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通过一些静态的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保护方式已经不满社会的需求,继续建立更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保存完整。另外,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实行动态保护,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可以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及内涵,因此,政府可以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及保护。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为了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便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开发以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过,也不能过分的强调保护,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同时发展开发与保护,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汉军·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备的应对变革和竞争,并取胜于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仅仅是培养开发新产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或者企业品牌,更来源于核心产品的生产者员工素质的构建。
关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包括:1.文化中心论。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以企业的系统管理作为辅助因素来构建和完成,以徐虹(2004)提出的“洋葱”模型为代表。2.知识创新论。还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认为缺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3.综合因素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旅游企业的服务竞争力、企业策划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构成,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还有资源性因素、企业差异化因素、相关性产业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
服务型企业竞争优势正是凭借这种系统能力体现在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旅游服务生产者是形成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优势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开拓、品牌优化、产品创新以及营利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建立以人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二)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
与传统的工作分析相比,素质模型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工作分析要看的是完成了“什么”,而素质模型要看的是目标“如何”达成和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即能力素质模型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熟练程度。素质胜任模型代表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和为什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这就要求对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等三方面来构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1.专业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化、建筑园林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第一,讲好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词汇生动,表达贴切。第二,外语素质。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
(2)协调组织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从线路选择、车辆配备、酒店安排、景区门票、景点讲解等各方面,都需要导游的综合协调。员工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营销和管理的基础,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企业员工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职业道德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引导游客进行“黄、赌、毒”活动等;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3.思想观念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心理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具备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市场竞争以及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能变压力为动力,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
(2)学习能力。旅游企业员工人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世界级旅游企业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3)自我激励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善于不断自我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等方法,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素质模型的研究将逐渐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任职者的行为标准成为员工招募、甄选、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发展和晋升的基础,素质模型就具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素质为整合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手段、一种沟通工具、一种实现变革和人力资源整合的途径;对于员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需要他们做什么,明确高绩效的标准,为员工提供清晰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对于教育者而言,素质模型提供了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旅游教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1.设计合理的素质模型为组织提供甄选、绩效考核的工具,并且可以为素质的发展和激励高绩效的任职者提供反馈。
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人员的招聘、筛选、晋升,到培训和开发,绩效的考核,薪酬体系的制定,都应遵循能力素质模型的原则,保持企业内部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以它作为引导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指向标,从而共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从表层和潜质来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晋升和学习提供依据。
员工素质的提高要经历从表层素质到潜质、由外显到内隐的复杂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潜质提高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3.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在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职业化学习与培训是旅游人力资本形成的直接手段,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是对旅游教育的目标导向。第一,课程体系的开发。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体系要对素质模型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价值观、旅游职业道德以及旅游专业素质。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社交礼仪、旅游英语等课程。第二,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估。能力素质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教育与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济南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批准文号:09CE2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徐虹,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4]朋震、孙敏,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08.
[关键词]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固原市为须弥山石窟为例,探讨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固原市的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品位,打造旅游品牌,从而使固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固原。
一、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概述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属中原农业区与边疆草原区过渡地带。举世文明的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使原州成为连接南北贸易往来的要道。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兰文化、神秘的西夏遗存文化、粗犷的草原文化、苍劲的大漠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环境。固原境内现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西汉―元代军寨、古战场、古养马场等遗址40多处,西汉―明代古城址50多处,明清时期古建筑4处,北魏―明代石窟寺5处,战国―元代古墓葬群100多处,各类出土文物3000余件。目前,已申报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佛教旅游资源保存最完整的须弥山石窟,宗教与文化相互交融的东岳山,为固原市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2000年8月,全国首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在固原创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固原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周边敦煌、平凉相比,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深度浅
固原是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主要包括丝路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军事文化等,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及相国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它的修建和存在是固原古代社会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化遗存,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见证。当前,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大部分停留在保护上,特别是须弥山石窟,保护高于开发,是国家对石窟群保护的重点研究对象,对石窟的修缮和保护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对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研究不够重视。
(二)重视硬件设施,软实力落后
为申报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景区规模,须弥山景区近年投资近亿元兴建须弥山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票务中心、香水海生态停车场、环保游步道、游览观光车、团体导览机等配套设施,使须弥山石窟景区周边环境大为改善。但是,须弥山石窟的软环境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讲解人员的礼仪培训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这些都是导致须弥山石窟的内在美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展现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节庆活动,初见成效
自2006年开始,固原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宁夏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每届都举行大型文艺活动并在当地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报道,届时邀请省内外各大旅行社采风及媒体报道。特别是2011年,以“游中华,品文化”和“中华文化,魅力之旅”为口号的展示固原佛国文化,举办了“第七届宁夏六盘山(须弥山)山花旅游节”,使游客领略烂漫山花和文化固原的独特风貌。丰富多彩的固原文化和须弥山博物馆成为“中国中华文化旅游年”游客关注的新亮点。
二、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更应看到其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开发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形式单调
固原佛教旅游景点文化游览项目开发程度不够,大多数景点仍停留在对佛教石窟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佛教义理和佛传故事的内涵进行挖掘,关于须弥山石窟的修建背景、佛像雕刻的特点等深层的介绍涉及很少,致使游客在游览时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降低了佛教景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景区内的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大都停留在石窟外观上,对佛教文化和佛教在当地的发展以及在须弥山石窟的表现形式没有真正理解,使得他们不能把一些佛教问题向游客讲解到位;须弥山石窟专职佛教人员少,而且基本都是从事开光、诵经、占卜等活动,与游客交流较少,因此,游客游览时基本上以以观光或从事一些佛事活动为主,旅游参与形式单一。
(二)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
固原的荒凉、贫困形象根深蒂固,在一般人眼里,固原处于西北干旱地带,缺乏旅游的环境。然而,固原悠久独特的历史,不仅有“高原绿岛”的六盘山,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固原市政府确定了“红绿六盘・文化固原”的整体形象,但是各个文化旅游景区没有发挥自身的特色,突出景区形象,品牌意识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口碑。
(三)资源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
固原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而且风沙大,加上固原处于地震带,地震频繁,使得固原境内许多石窟都出现裂隙、裂缝、剥落的现象;景区内石碑、遗迹、古树名木等文物处于自然状态,缺乏保护措施。须弥山石窟依山而凿,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自然风化和认为破坏都很严重,至今须弥山石窟的保护和修缮都是一大难题。
三、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在旅游市场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拓展佛教文化的旅游空间,是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重点,也是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的依据。
(一)打造佛文化旅游圣地
1000多年来,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宁夏固原的须弥山既从名称上恰好对应了佛教宇宙观的学说,同时,固原须弥山的外观造型也如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意境极为相似,须弥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并呈现莲花瓣状,中间一座为主峰,其周围是四座较低的山峰,与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须弥山”是一致的。它周围的众多自然景观也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中描述的诸如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从而构成了佛教宇宙观中有关“须弥山”这一“世界中心”、“佛教圣地”的完整景观形象。从历史角度看,它是随着石窟的开凿、佛本生的故事及壁画的出现而产生的,也即是随着佛教东传而产生的,须弥山是佛教传播的结晶。须弥山石窟的造像艺术无论是石窟选址,还是佛像造像对象的选址,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佛教宇宙有关“须弥山”的意境描述――尽量让众佛、众菩萨、众神等居住于山岩之中,使得“须弥圣山”的形象更为突出。
因此,应从须弥山旅游景区的名称着手,将须弥山打造成为“佛教圣地”、“须弥圣山”。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须弥山的整个山体上尽力再现佛教宇宙形态,在山上设置石雕佛像,建设佛教景观,给予游客与众不同的佛教圣地意象。同时在景区通过恢复重建古寺庙来增强须弥山的佛教文化朝觐氛围,为广大香客提供佛教朝觐场所,真正将须弥山打造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圣地。
(二)改变经营方式,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旅游者的兴趣不再是单纯的游览观光,正从用眼睛看向亲身参与体验方向转变。须弥山石窟现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应该从观赏上升到表演和参与体验。须弥山石窟开展的旅游活动,除了一般的游览活动外,还应该结合有兴趣的游客开展参禅、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敦煌、少林寺等成熟景区的艺术表演团在景区进行演出,邀请游客加入表演,在增加游客体验的同时,也丰富了须弥山石窟的旅游内容;另外,依据须弥山石窟区域旅游开发后的规模,辅助开发文化休学旅游产品、丝路文化体验产品以及佛教养生度假产品等,以适应旅游区高端客源较高层次的需求。
(三)加强佛教导游队伍建设
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导游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旅游教化作用的发挥。对于佛教文化旅游来说,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解答游客关于佛教方面的一般性提问,懂得对佛教问题去粗取精,能够正确区分佛教和迷信,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在追求讲解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性,注重导游词的编写,从须弥山石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挖掘内容。景区导游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博才多学,熟悉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这样才能讲解得既生动又翔实。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21-01
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能共同发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指导方针,才能使文物的保护工作与文化旅游事业同时保持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
1.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旅游资源开发中文物保护机制不完善。我国文化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当前,虽然不同产业部门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已形成了共识,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开发建设中的保护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规划措施逐步强化,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局部、特别是基层还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由于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损害了文化旅游资源,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一些以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很多地方把宾馆特别是一些主管部门的所谓"培训中心"、商店、索道及其它现代游乐设施建到核心景区,使得景区内现代化设施建筑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物,包括生态旅游区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源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1.2在处理文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存在消极保守观念。首先,从全国范围看,文物资源保护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尖锐,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与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较不适应,一部分工作普遍难以到位,文物资源损失不可估量。而且文物资源保护工作观念陈旧。首先是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立起来的偏颇认识,片面认为只要开发利用就必然破坏文物资源。
其次,对包括文物资源在内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有其它天灾人祸。现实是较多数量的文物资源保护单位只是树了一个保护标志,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这些文物遗迹常常是自然衰败破落,既无财力又无精力过问。但一旦提出开发开放,尽管这种开发起码在健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比没人管要好得多,却常常遭到各种非难。
再者就是全国范围普遍存在文物资源开放程度低、保护条件差的问题。成千上万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长期尘封于保护条件极差的仓库内,不能面世。既不能发挥展示古国文明、启迪爱国主义、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效益,又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徒使文物资源日渐腐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李象益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数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名、逸双收,甚至一劳永逸。结果却是大批珍贵文物压在仓库数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出头之日。博物馆传统的"牧羊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博物馆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就是要由一种内敛的"我有什么,我办什么"的办馆模式向开放式的"社会需求什么,我能办什么"的办馆模式转变。
2.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问题的办法
2.1完善文物保护机制。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一些重要的文化文物遗产地纷纷打起旅游开发的大旗,在市场中创造更大的收益。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甚至应该加以鼓励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就是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文物、文化遗存的破坏。面对这种破坏,法律显得苍白无力。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竟然打着法律的幌子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无视文物的长远价值。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显然不可能禁止开发文物文化资源,而是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让文物保护专家进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同时提高文博机关的行政权力,使其与其他强力部门相互制约,这样就可以使那些具有文物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旅游开发的时候能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进行开发施工的时候因为文博系统的介入而不那么急功近利。
2.1.1要让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发展。发展旅游,特别是文物景点,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有钱去维护及修复文物,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过度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而不注重文物景点的保护,必然导致景点的破坏,从而不久就会导致旅游业的下滑,最终是经济发展减慢乃停滞。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利用文物具有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代人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在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以保护为主,旅游利用为次;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以代际利益为重,而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当代人利益;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如果只求一时一地经济利益,最终会造成文物损坏,以至消失的后果,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1.2加强管理。文物保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所谓法律层面,也就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所谓技术层面,也就是运用当前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修补、保养和研究,使文物保护的各个流程、各个环节科学地进行;所谓制度层面,也就是通过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和管理,搞好各部门的协调,以制度的力量促使文物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这三个层面中,法律是根本。这是因为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但法律不是万能的,仅仅一部《文物保护法》和一些文物保护法规是不可能解决涵盖面异常之广的文物保护中的所有问题的。比如说,文物保护有时会涉及到很细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法律的触角无法到达的。这就说明文物保护工作需要法律的健全,但法律建设并不是最重要的。
技术层面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后行为,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的。它更强调具体的细节问题,而且会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对技术层面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给予太多的期望。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策略兰州市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青藏、黄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急剧下切穿城而过,造就了相对齐全的地貌和植被类型,并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历史上,兰州一直是中原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最为强烈的地区,曾盛极一时的“茶马互市”和“丝绸之路”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条铁路和西兰、兰郎、甘新、甘川等8条公路干线,将兰州与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成都等周边省会城市和莫高窟、九寨沟、沙湖、青海湖、麦积山等著名景区紧紧地联系起来,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以及皋兰、榆中、永登3县,国土面积1.3万km2,2002年末人口300.9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6.78亿元,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在西北省会城市中仅次于西安居第2位。但同年旅游收入仅7.63亿元[1],远低于西安、乌鲁木齐和银川,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均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在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和发放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以期有效推动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1.1资源类型多样新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将旅游资源按等级体系由高到低依次分为3大景系、10大景类和98个景型[2]。对照这一系统,我们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归纳(表1)。可以看出,兰州市旅游资源3大景系齐全,10大景类中占有7项,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3个景类;人文景系包括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3个景类;服务景系包括旅游服务1个景类。在98个景型中有46个,其中,属自然景系的12个,属人文景系的31个,属服务景系的3个,分别占26%、67%和7%。进一步细分,全市共有256个资源单体,其中,属自然景系的有70个,属人文景系的有152个,属服务景系的有34个,分别占27%、59%和14%。可见,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1.2空间分布有序兰州市旅游资源遍布5区3县,但又相对集中于市区[3](图1)。全市可分为特色鲜明的7个旅游区:城关综合旅游区,以五泉山、白塔山为代表;七里河民族风情旅游区,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回族居住区和清真寺为代表;西固工业旅游区,以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兰炼、兰化厂区为代表;安宁高教文化旅游区,以师大、交大、农大等高等院校为代表;红古观光农业区,以草莓和西瓜种植基地为代表;永登生态怀古旅游区,以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鲁土司衙门为代表;榆中和皋兰生态旅游区,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兴隆山和什川生态旅游区为代表。从市区来看,城关区既是兰州市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又是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有五泉山、兰山,北有白塔山、徐家山,南北滨河路绿色主轴带上依次分布着中山桥、亲水广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塑等景点,同时,市博物馆、西关大清真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等特色景点也分布在该区主要交通干道上,全市涉外旅行社、三星级以上宾馆也主要集中于本区,有利于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从市域来看,兴隆山、吐鲁沟、青龙山、什川、鲁土司衙门等景区环绕市区分布,且都在一日游的车程之内,从而大大拓展了兰州市的旅游空间,有利于塑造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1.3美学特征突出兰州市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可用5个字概括[4],即“伟”、“幽”、“秀”、“古”、“浓”。“伟”是指兰州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西部,境内大部分地区以石质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线条伟岸粗犷、视野开阔;丘陵层峦叠嶂、此起彼伏;“幽”是指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林海苍茫,曲径通幽,生物种类繁多,品种珍稀[5]。“秀”是指兰州市倚黄河而建,黄河不仅供给城市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河上大桥飞横,两岸柳树飘摇,增添了不少南国秀美风光。“古”是指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西汉时设金城郡,东汉时为“丝绸之路”重镇,唐以后为西北“茶马互市”总站,清时设甘肃行省,成为甘肃省会,漫长的人类文明在兰州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浓”是指回族风情浓郁。兰州市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以回族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深刻。2002年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达126967人,其中回族9836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7.4%[1]。84座极富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寺遍布市区,大大丰富了城市的建筑语言。每到礼拜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身着民族服装,纷纷到清真寺祷告,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牛肉面、羊羔肉、手抓等穆斯林餐饮久负盛名。因此,整座城市体现出浓郁的回族风情。图2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1评价模型及判断矩阵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赋分法和特尔菲法等[6]。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7~11],选取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3个评价综合层,文化价值等10个项目评价层和历史文化价值等11个因子评价层,建立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图2)。依据评价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其中,rij表示对于Rk而言,Ri对Rj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i,j=1,2,…,n),一般用数值1,3,5,7,9标度两指标相比前者相对后者同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2,4,6,8则表示它们之间的过渡情况,后者相对前者的重要性用标度值的倒数表示。通过专家学者对所发放调查问卷中各项指标的评分(旅游相关部门专家3名,高等院校专家6名,科研机构专家2名),得出Ri对Rj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值,从而得到判断矩阵。RkR1R2……RnR1r11r12……r1nR2r21r22……r2n.......Rnrn1rn2……rnn
2.2权重及结果分析对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各评价层指标的权重值(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综合评价层面,资源价值权重最大,为0.639,说明资源价值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尤以文化价值最为突出。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挖掘其文化内涵,循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根植性脉络,努力展现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环境要素权重次之,为0.243,说明环境要素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景点组合状况和环境容量大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较大,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接待条件权重最小,为0.118,说明其对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再好的旅游资源,没有一定的接待条件做支撑,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因此,不断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开发旅游商品、加强旅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兰州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2.3评价及结果分析在确定了旅游资源中各因子的权重后,采用专家征询法为所有的景点按5个等级赋分,81-100分为“很好”,61-80分为“好”,41-60分为“较好”,21-40分为“一般”,0-20分为“差”,得到每个景点的评价得分。然后利用公式T=∑WiFi计算出每个景点的资源评价值(Wi表示i评价指标的权重值,Fi表示景点i的评价得分,T表示资源评价值),并将得分在40分以上的景点列表显示(表3)。由表3可以看出,评价值在40分以上的旅游资源只有24处,数量偏少,得分整体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24处主要旅游景点中,属人文景系的18处,属自然景系的6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价值明显高于自然旅游资源。从行政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城关区,达11处,其次是七里河区和永登县,各有3处,再次是安宁区和榆中县,各有2处,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各有1处。这一空间分布格局导致其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突出城关区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自然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和南北两山,具体而言,黄河两岸集中了黄河母亲、中山桥、水车园、白云观、西部欢乐园等5处,南北两山集中了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兰山公园、华林山烈士陵园等5处,其余景点分布则相对分散。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黄河和南北两山为重
3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3.1改善软硬条件,优化旅游环境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到目前还未开展过全面而系统的旅游资源普查,也尚未编制全市层面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丰富的旅游资源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首先应在旅游资源系统普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黄河风情线为纽带,沿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将兴隆山、马衔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明肃王墓等东线景点,石佛沟、永靖刘家峡、炳灵寺等南线景点,关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苦水玫瑰基地等西线景点,青龙山、引大入秦工程、景泰黄河石林等北线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其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等级,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宾馆、饭店并不要求豪华,但必须使旅游者感到周到、方便。增加中川机场的航线航班,打通兰州到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绿色通道,开辟到周边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交通专线,提高兰州旅游的宏观可进入性。第三,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围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目标,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打破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的官员化机制,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严格执行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景区建设和综合治理,改变一些景点仅开门售票而不提供任何服务的现象,并在主要景点景区设立现场投诉点,及时处理游客各类投诉事件。加强治安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3.2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
兰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现代化都市,古朴厚重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水融、交相辉映,是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资本。因此,首先应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如曾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250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化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都一度引起过世界的轰动,而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宋拓本《淳化阁帖》、唯一保存完整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代表马家窑文化的最早打击乐器彩塑陶鼓、对解读断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汉简、宋代青瓷堆塑瓶、鲁土司的盔甲等珍贵文物,仍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可通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将其充分展现给国内外游客,使其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重放异彩,体现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建设一批新的景点。吸取黄河母亲、水车园等景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合理选址,精心设计,早日建成丝路博物馆、兰州大剧院、中华国心园、兰州科技馆、黄河文化馆、黄河奇石馆、兰州国际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的多重文化和整体形象。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兰州为我国的地学和物理学研究中心,在沙漠、冰川、冻土、高原气象、重离子加速器等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一直居国际前列,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可结合沙尘暴防治、南极科考、航天试验等主题,开发各种形式的科技旅游项目。第四,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兰州的《丝路花雨》、《西出阳关》和《大梦敦煌》等歌舞,太平鼓、刻葫芦、泥人等民间艺术,《读者》、《丝绸之路》等优秀刊物,已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兰州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外向型旅游业的发展。
3.3依托黄河风情线,彰显城市山水风韵
兰州“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点,形成了国内典型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黄河蜿蜒曲折自西向东流经市区,南北高山耸立,河中岛屿罗列。因此,有山有水、山静水动、山高水长成为兰州最为突出的景观特征。紧临黄河两岸规划建设的南北滨河路,作为城市东西向的主干道,一方面将各具特色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区通过数座跨河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城区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南北滨河路两侧宽十几米的绿化带,以及沿路修建的中日友谊亭、儿童公园、平沙落雁、丝绸古道、黄河母亲等景点,构成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的风景旅游带,是目前国内最长和最有代表性的滨河风情线。因此,应紧紧围绕这条黄金旅游带进行景点布局和建设,彰显城市的山水风韵。一是加强黄河风情线的景点建设,以独具匠心的公园、小游园、亲水平台、雕塑小品、路标路牌、灯光广告丰富风情线的文化内涵,增加人性化的书报亭、休息桌椅、公厕等设施,展现风情线“万木笼荫遮玉路,长天黄水剪鳞波”的美妙画卷。二是注重水景与桥景设计,保护水质,疏浚河道,积极开展水上娱乐项目,如有惊无险的黄河漂流、豪华气派的游船观光、惊险刺激的水上体育运动,以及古老而传统的羊皮筏子摆渡等,从而将“一河两带三绿廊”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三是继续加强南北两山绿化,形成“青山锁大江,白浪下长桥”的壮观景象。并对皋兰山、兴隆山、九洲台、徐家山、五一山、白塔山等绿化较好的山体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建楼堂馆所,美化周边环境、使其成为会议、娱乐、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
3.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点知名度
“好酒还怕巷子深”,尽管兰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源、客源和地缘优势,但由于宣传滞后,很大程度影响了兰州市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为此,首先应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国内外的宣传力度。出版印刷精美的中英文旅游手册、导游地图,录制发行主要景点的风光片,经常性地举办旅游专题节目。组织精干的创作班子,将兰州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优美的风光,通过小说、话剧、电视、电影介绍给广大的国内外读者和观众。其次,大力培育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具有极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能使旅游者全方位地感受到节庆活动的美好与快乐,有利于本地文化的传播和异域文化的吸收。因此,积极培育反映兰州悠久历史,多元文化,独特民俗的节庆活动,对提升兰州旅游形象大有裨益。第三,组织专门的促销队伍,积极参加旅游交易会,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游组织机构的交往,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主要旅游景点设立促销点、广告牌,以扩大影响,招揽游客。第四,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博览会,拓宽会展旅游市场,加强旅游者、参展商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提升城市辐射与服务功能,不断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州统计局.兰州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55~63.
[3]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2,178~241.
[4]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评价[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285~290.
[5]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自然地理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9~243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8-71.
[7]赵焕臣等.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38.
[8]ChoiWM,AndrewChan,JaniceWu.A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ssessmentofHongKong’sImageAsATouristDestination[J].TourismManagement,1999,(4):361~365.
遵义古称播州,自唐贞观十二年置播州始,至明万历二十八年止,共延续了961年,于公元876年设置播州宣慰使,从而开始了遵义土的司文化时期。杨氏对播州的统辖始于杨端,止于杨应龙,长达725年。虽然土司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曾经实施过,土司文化也非遵义所独有,但由于播州一直是杨氏家族世袭统治,所以“播州”史亦是杨氏家族统治播州的历史。加之杨氏先祖杨端自中原入播,大力推行汉文化,以孔儒思想教化人民,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留下了海龙囤、杨粲墓、播州城等许多特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而今,土司文化正以其稀缺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重新审视和挖掘这种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释放其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形成重要的旅游产品,是提升遵义旅游层次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遵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
1.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海龙囤位于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部,又名龙岩囤,仅山后一线仄径可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杨氏先祖利用其地理,在宽约5公里的山顶上围筑土城、月城三重,建楼房、仓库、水牢于其间。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以护墙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气势恢宏。除囤前遗址,还有囤顶朝天关、飞凤关、宋代老王宫、明代新王宫、采石场、绣花楼等遗址,囤后有环山而立的土城和月城、从高到低组成三道关口的万安关、西关、后关三座城门,此外,囤周围还有养马场、校场坝等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2.杨粲墓。杨粲墓位于遵义市东南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系宋代白锦堡,后为播州杨氏墓地,史称冉家林,后又因杨粲墓规模宏大为境内所未见,而被时人称之为皇坟嘴。该墓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大型石室墓穴,墓室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3.遵义老城。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第十二代世袭土司杨轸将行政中枢(土司府衙)从穆家川南面约20华里处的白锦堡(今遵义县南白镇)迁到穆家川(遵义老城)后,遵义老城就开始成为了黔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至今也有830余年历史。古老的遵义城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积淀,当年的标志性建筑有三街六巷九狮子,三街即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当时老城的建筑门口能摆有大石狮子就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石狮相配,但老城玉皇观不知什么原因却独缺一只石狮子,所以有九狮子的说法。
4.杨氏墓葬群。高坪杨氏墓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坪镇鸣庄村,距210国道0.5公里,有小路直通墓地。高坪杨氏墓群即播州土司杨氏家族灵魂憩息之地,分别为播州土官十五世杨文,二十一世杨升,二十二世杨纲,二十四世杨爱及其妻妾子女分室合葬墓,墓群规模宏大,雕刻精湛,经历了平播战争的烟熏火燎,也遭受过无数盗贼的洗劫,几百年地形变迁、至今古墓群石构建筑未变形走样,保存完好。杨氏墓群,除了四组墓葬外,还有许多小墓,均为播州杨氏子孙的茔冢,是贵州最大的土司墓葬。
二、遵义土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吸引物配套性好、品位高。贵州独有的亚热带温湿气候为遵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等旅游项目。土司文化聚居区大都位于遵义市近郊,如城东南皇坟嘴有南宋播州安抚史杨粲夫妇合葬的大型石穴墓室,北郊有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军事要塞“海龙囤”,均与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和遵崇高等级公路毗邻,为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由遵义市进入土司文化区,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另外,土司文化大部分聚居区内都有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堡建筑群、清新秀丽的森林、险峻雄奇的高山峡谷、飞珠溅玉的溪流瀑布、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等,形成独特的彼此相邻、相对集中的难得综合景观。再加之海龙囤与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墓,共同构成黔北旅游观光游览线,以走向胜利里程碑的娄山关战场,朝廷结束土司农奴制的海龙囤战场,集中展现播州中世纪文化的精髓和革命纪念体系的精华,构成复合值极高的古今战场游览线。
2.历史文化价值高。播州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四朝的历史反映了中央王朝在这一千多年中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政策,反映了土司制度从起源、形成、发展、完善到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虽然现存的一些土司文化遗存修建的年代大多是宋、明时期,但却折射出杨氏土司家族在播州地区的统治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其土司衙署在我国目前尚存规模较大的同类型古建筑遗址中,历史最悠久、传承历史时间最长,对研究古代播州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乃至中国历史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因此,对这一文化遗存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艺术观赏价值强。尽管杨氏土司文化遗存的空间位置、建筑规模、建造时间以及艺术特点不尽相同,但它们无不将自然赋予遵义的有利地形、地势利用到极致。所不同的是,海龙囤山势虽险,山顶却平整开阔,方圆10公里的地面可容数10万人居住,历经战火洗礼和400年的风雨侵蚀,部分建筑已损毁,只存遗址,但仍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杨粲墓所在地——皇坟嘴面积不到1公里,峰高也不及海龙囤的1/10,虽不及海龙囤壮观宏伟,却以其巧妙的布局和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珍品闻名,被称之为“地下宫殿”,墓中出土的约101件精美石刻,是宋代雕刻艺术的珍贵遗存,其中不少人物肖像更是技法纯熟,在刻画技法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成为我国雕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4.科学考察价值突出。遵义土司文化是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宋代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活材料。土司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制度,不仅历史悠久,实施面广,而且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王朝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而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资料欠缺。而杨粲墓、海龙囤、杨氏的古墓群、杨氏庄园、家庙等土司文化遗存的陆续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物质生活文化资料、建筑雕刻艺术资料、战争防御军事资料。尤其是海龙囤外的《骤骑将军小谕龙岩囤严禁碑》、杨粲墓中出土的精美石雕、镇墓石、墓碑、墓志、买地券,杨氏墓葬群中出土的《杨文神道碑》等文物,对于研究土司制度、杨氏家族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拥有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遵义海龙囤战役,曾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次战争”之中、确曾
改变了贵州版图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遗址被专家誉为“中国中世纪最大的军事堡垒”,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州最大的“战争博物馆”,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如果配之以其他旅游设施,必将成为贵州文化旅游的一个圣地。田、宋、安、杨四大土司的统治围绕涵盖整个贵州,时间长达数百年与1600年不等,自唐末至明末,统治播州的杨氏土司家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后,西南地区落后社会制度的重要代表。所以,土司文化开发应作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对遵义土司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建议
1.加强保护是前提。对土司文化古遗迹,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把保护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重大意义,要多向群众,特别是向领导宣传,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群众关心文物,领导重视文物,人人爱惜文物的社会风尚,防止一切可能毁坏行为,做好文物保护管理部门保管室、陈列室、资料室、办公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而组建遵义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设立考古研究机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以提高对全市文物工作的考古发掘能力、提高文物鉴定水平、文物保护研究水平、古建维修设计水平,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文物抢救维修,修新如旧,恢复原有风貌,保证文物的永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同时,建立馆(所)藏文物档案,加强文物藏品管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陈列展示工作,在大力作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永续发展。
2.突出遵义土司文化的特色。杨粲墓最大的特色是在墓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石刻装饰,雕刻技法以高、低浮雕为主,有的细部还彩绘贴金,现虽已大部剥蚀,但仍可依稀辨出当年的豪华气派。娄山关最具特色的是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海龙囤作为“平播之战”的主战场,随着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尘埃落定,失去了昔日风采。400多年来,这座堪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司囤堡建筑,默默无闻地静卧于龙岩山上。当前,对于土司文化旅游来说迫在眉睫的是在保护好杨粲墓、海龙囤等历史遗迹的前提下,打造播州土司文化品牌,突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点,打造其最具特色的独特性,实现遵义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唯我独有”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3.制定科学的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按主次轻重,统一规划,分期逐步开发、建设和发展。向土司文化开发较好省份取经,征询土司文化开发的建议及意见,组织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遵义土司文化开发和利用的方案,深度挖掘土司文化的文化内涵,打造土司文化品牌。如应充分发挥海龙囤中世纪军事城堡景区距遵义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区域位置优越的优势,突出中世纪军事古城堡景观罕见的特点,以观光游览、科学考察、休闲避暑为重点,在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发风景资源,带动遵义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土特产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力求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组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由于面对相关行业和部门间诸多因素的制约,用组建旅管委这个既协调议事,又具有半政府职能的机构去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管理,将收到阶段性的统筹效应。当各相关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初步完成,全社会初步实现资源重组,发展旅游的社会合力初步形成,旅游业发展进入支柱型产业阶段后,管理委员会就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减少行政干预,转而采用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5.分期开发客源市场。土司文化景区景观独特、类型丰富,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在国内可以独树一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都有较大的吸引力。开发前期,可以遵义市、贵阳、重庆为第一客源市场。待景区建设逐步完善后,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客源地组团游览,也可以通过与各大旅行社联营,组织到大西南地区的团队,到海龙囤游览开辟广西、广东、上海、成都等城市为第二客源市场。最后,还可吸引日本、韩国等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很深国家的游客到海龙囤品味古代播州的历史,遗址的奇特。中国古代城堡的神秘感,战争遗址的宏大气魄和丰富内涵会产生很强的感召力,能够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
6.结合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在对土司文化自身进行开发,做好杨粲墓、海龙囤等播州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打造播州土司文化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文化品牌、酒文化品牌、尹珍文化品牌、抗战文化品牌、沙滩文化牌,以及茶文化品牌等工作,发挥土司文化的特色作用,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和旅游线路中,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遵义特色文化旅游圈。以此来增加旅游商品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更多游客来遵义旅游,改变遵义旅游主靠门票收入的现状,增加游客的消费,解决遵义留不下客的遗留问题,使遵义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
7.加大土司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市场识别力。以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便成为旅游宣传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人文关怀为准绳,产品质量为保证,优质服务为手段,商业获利和旅游长足发展为目标,加强宣传推介力度,采取创作土司风情系列节目、编纂土司文化读物、出版专述遵义土司文化书籍、发表土司文化专刊、绘制杨氏20任土司油画等渠道来宣传自己的文化品牌,特别要重视对包括雕塑、宣传广告的布置要到位等为内容的城区内宣传,全面提升土司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让客人感受到遵义优秀旅游城市的氛围。比如,可强化杨粲墓雕刻艺术的宣传,其内外分布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人物、动物、花草、器物五类石刻装饰,其中的“野鹿衔芝”、“凤穿葡萄”、“双狮戏球”、“侍女启门”等浮雕均构思巧妙、雕工精美,极富生活气息,是发展地区精美雕刻艺术的写照。而仿木构建筑,门窗户壁、梁柱斗拱均为当时建筑格局的两室六座壁龛,又为现代人追求独特建筑装潢提供了极大的参考实物。
参考文献:
[1]况红玲.开发利用遵义土司文化[J].四川烹饪学院学报,20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