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16:5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冶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资金占用大,产品无法标准化,质量成本居高不下,设计人员成本观念不强,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成本。
一、成本核算概述
(一)成本核算含义
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
(二)成本核算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指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支出;而资本性支出是指为企业经营上的长远需要,不能由当年产品销售收入全部补偿,而要由各受益期的收入分配负担的各项支出。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即提供的成本数据能为管理者提供参考服务,为管理者决策起到一定作用。分期核算的原则,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即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
(三)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成本核算过程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如实反映的过程,也是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进行成本信息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机械制造业的成本构成主要为直接材料及加工费,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大
机械制造业产品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多在6个月以上。以此为依据计算采购提前期,造成物料库存及在制品存储时间较长,资金占用较大,现金流紧张。
(二)成本信息沟通不畅成本信息分散
机械制造业的采购、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库存等系统息息相关,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共享及交换。传统的企业没有数据共享平台,造成沟通不畅,经常是库存中存在着积压的物料,而采购依然进行新的采购,造成积压物资不断增加。客户的订单变更后,经营部门不及时与生产沟通,造成已购入的物料被废弃,已安排的生产重新返工等等现象。
(三)内控制度繁多,缺乏执行力
机械制造业依据ISO9001标准,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内控制度,但这些文件多半被束之高阁。企业经常是出现一项问题,就制定一项制度,而在执行时依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成本管理者的权限不高,参与管理不够,信息获知不足,始终停留在核算者的地位,无法参与成本管理,只能是事后反映。
(四)产品个性化,无法形成标准化生产
机械制造业产品多依客户具体情况订制,产品类型千差万别,多为非通用型产品生产,产品成本历史数据参考性不强。产品配套件等配件多为独特订制,一旦出现订单更改,已订购或生产的配件将被废弃,无法在其他产品中应用。因此客户、经营、生产、采购、财务等部门必需形成一个整体联动机制,才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反应,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五)成本管理要求更全面化、一体化
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流转、装配到产品存储、发运、售后等各个环节都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及控制。而由于传统企业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经营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系统等软件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成本出现问题多在核算后才能反映出来,无法在各个节点及时发现、处理。成本核算为手工核算,每月末才能进行统计、核算,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成本管理较差。
三、完善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建立ERP这一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有助于整合企业采购、生产、经营、人力、财力、物流、库存等各系统数据,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决策力,降低成本。如当合同变更时,采购部门能及时知道变更信息,更改采购计划,合理利用库存积压物资;生产部门能及时变更生产工艺,优化排产工序;财务部门能更合理的安排资金,减少资金占用等等。除此之,成本管控能更加及时,随时将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合理现象,提出并更正各管理漏洞。如排产工序下发后,车间为平衡生产人员工作量,将一些简单产品私自安排在大设备进行生产,导致工时成本偏离预算。这时,车间成本管理人员就能根据ERP系统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一现象,从而降低成本。
(二)优化工艺设计
降低产品成本,产品设计是关键。加强设计人员成本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产品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上尽量精打细算,提高钢材利用率,选用质优价廉的配套件。
(三)加强对材料物资管理
机械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总制造成本的70%以上,包括各类钢材、铸件、锻件、配套件、外委件等等,因此加强对材料物资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降低材料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降低采购价格,一方面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采购数量。这就要求做好采购管理及库存管理。
采购管理应从比价采购做起,建立材料价格库,及时根据市场行情更新材料价格,对采购的材料进行价格审计,确保材料质优价廉;建立稳定优秀的供应商队伍,保证材料能及时、稳定的入库。并与供应商建立利益共同体,分担风险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进度要求。制定采购计划,根据生产安排,合理确定采购时间,减少资金占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人员素质,加强对采购人员的财务意识培训,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并引导采购人员提高采购质量。
如果采购管理是价的管理,那么库存管理就是量的管理。合理的库存数量既能保证生产需要,又能减少资金占用,因此,要及时清理盘点库存。制定盘点制度,定期进行盘点,及时与生产、采购部门沟通,清理积压物资,减少资金占用。
(四)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生产系统合理排产,优化工艺、工序,与采购、经营、财务系统及时沟通,了解市场行情、谨慎投入资金,避免资金占用。根据订单,制定项目预算。在生产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利用ERP系统及时监控生产过程,及时纠偏,保证产品利润。执行全面预算制度。树立车间生产人员的成本意识,从点滴做起,爱护设备,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以预算为标杆,全面执行成本预算,压缩成本费用。加强质量成本考核。质量是企业生存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只有好的产品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成本是关键,而成本核算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业成本核算的阐述,能为机械制造业的成本管理改进提供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控制企业成本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寻求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企业成本的控制却是企业发展无法绕过,并始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命题。
1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
1.1 成本控制的管理是企业增加利润最根本的途径众所周知,企业利润=收入—成本。当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利润也会增加。因此当收入总额处于一个恒定不变的总量的时候,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收入总额呈现增长趋势的时候,控制企业成本的支出,会让企业的利润增长加速;而即使企业的收入总额处于下滑的趋势,企业成本的控制也可以有效的抑制利润的下降。
1.2 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用来抵御各种市场压力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武器有三种,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开发新产品。其中降低成本是企业在发展状况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即使是在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下,也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可以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职工的待遇、福利等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3 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当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同行业的最低水平或者较低水平的时候,才可以使企业建立稳定的发展基础。成本降低可以通过价格战争而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有更大的资金空间去为后续产品的研发以及创新作必要的准备。
2小批量生产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小批量生产企业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根据笔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2.1 经济收益水平较低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小批量制造业的毛利率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其毛利率的值在百分之11左右。据统计,2007年的净利率为2.68%,2008年的净利率为1.39%,2009年的净利率为1.67%。造成这种经济水平收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小批量生产的产品特点以外,也在其部门内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2 成本核算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和许多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些条例的运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小批量生产企业目前面临的这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比如管理水平的低下以及企业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在成本核算、管理和分析工作中的不到位,成本支出量大,效益相对低下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
2.3 资金运作能力不强小批量生产企业在发展中,本来就存在着资金注入量少这样的先天不足,再加上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这一因素,造成了众多的小批量生产企业只能通过银行的贷款来勉强维持着企业的发展。
2.4 财务信息水平比较低许多的小批量生产企业都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存在,使得财务的监控以及财务信息的获得显得非常的困难。因此要控制成本,最主要的就是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才能有效的抑制和防御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困难。
3小批量生产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3.1 建立科学机制、合理控制成本①进行企业的项目分析。作为管理者应该要求每个部门以各自的营销目标作为其导向,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年度工作立项,再对其成本、时间等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有目的的分析,也保证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做到有的放矢的发展。②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企业的行业价值链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指的是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对其行业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必要的分析,可以降低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以达到提高行业整体竞争优势的目的。③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以此来预测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以做到知己知彼,争取竞争优势。
3.2 加强成本费用预测,建立长远发展战略成本费用预测指的是在生产之前对成本的费用进行科学的核算,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小批量生产企业应该根据相应的预算定额以及施工定额并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经济水平的基础之上以节约为目标,预算出成本目标,以达到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这种成本费用的预算一定要建立在对自己产品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预算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产品在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及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成本预测,才能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战略,否则,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降低成本,而不顾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都是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最终会使企业走向“成本控制”的深渊。
3.3 规范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治理结构有效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因为企业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化会影响到投资决策、管理效率以及资金筹措等多方面的问题。小批量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进行规范,因为要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就必须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为基础。
3.4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一个企业要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不仅要“开源”还必须“节流”。成本的控制不仅仅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以控制生产的成本,还包括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作为小批量生产企业,不可能一味的通过降低价格来获得市场份额,而主要走的是创新之路,以延长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命周期,从而获得收益。而在实施过程中,怎样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则是致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孟令发.深化模拟市场核算,加强目标成本核算[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易青.浅谈现代企业如何加强成本核算[j].铜业工程,2009,(01).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控制企业成本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寻求生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企业成本的控制却是企业发展无法绕过,并始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命题。
1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
1.1 成本控制的管理是企业增加利润最根本的途径众所周知,企业利润=收入—成本。当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利润也会增加。因此当收入总额处于一个恒定不变的总量的时候,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收入总额呈现增长趋势的时候,控制企业成本的支出,会让企业的利润增长加速;而即使企业的收入总额处于下滑的趋势,企业成本的控制也可以有效的抑制利润的下降。
1.2 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用来抵御各种市场压力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武器有三种,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开发新产品。其中降低成本是企业在发展状况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即使是在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下,也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可以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职工的待遇、福利等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3 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当把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同行业的最低水平或者较低水平的时候,才可以使企业建立稳定的发展基础。成本降低可以通过价格战争而赢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而有更大的资金空间去为后续产品的研发以及创新作必要的准备。
2小批量生产制造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小批量生产企业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根据笔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2.1 经济收益水平较低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小批量制造业的毛利率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其毛利率的值在百分之11左右。据统计,2007年的净利率为2.68%,2008年的净利率为1.39%,2009年的净利率为1.67%。造成这种经济水平收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小批量生产的产品特点以外,也在其部门内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2.2 成本核算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和许多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些条例的运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小批量生产企业目前面临的这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比如管理水平的低下以及企业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在成本核算、管理和分析工作中的不到位,成本支出量大,效益相对低下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
2.3 资金运作能力不强小批量生产企业在发展中,本来就存在着资金注入量少这样的先天不足,再加上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这一因素,造成了众多的小批量生产企业只能通过银行的贷款来勉强维持着企业的发展。
2.4 财务信息水平比较低许多的小批量生产企业都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这种特点的存在,使得财务的监控以及财务信息的获得显得非常的困难。因此要控制成本,最主要的就是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才能有效的抑制和防御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困难。
3小批量生产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方法
3.1 建立科学机制、合理控制成本①进行企业的项目分析。作为管理者应该要求每个部门以各自的营销目标作为其导向,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年度工作立项,再对其成本、时间等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有目的的分析,也保证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做到有的放矢的发展。②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企业的行业价值链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指的是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对其行业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必要的分析,可以降低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以达到提高行业整体竞争优势的目的。③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以此来预测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以做到知己知彼,争取竞争优势。 转贴于
3.2 加强成本费用预测,建立长远发展战略成本费用预测指的是在生产之前对成本的费用进行科学的核算,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小批量生产企业应该根据相应的预算定额以及施工定额并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经济水平的基础之上以节约为目标,预算出成本目标,以达到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这种成本费用的预算一定要建立在对自己产品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预算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产品在市场中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及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成本预测,才能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战略,否则,如果只是一味的要求降低成本,而不顾市场的实际情况,不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都是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最终会使企业走向“成本控制”的深渊。
3.3 规范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治理结构有效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因为企业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化会影响到投资决策、管理效率以及资金筹措等多方面的问题。小批量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小批量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进行规范,因为要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就必须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为基础。
3.4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一个企业要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不仅要“开源”还必须“节流”。成本的控制不仅仅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以控制生产的成本,还包括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作为小批量生产企业,不可能一味的通过降低价格来获得市场份额,而主要走的是创新之路,以延长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命周期,从而获得收益。而在实施过程中,怎样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则是致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孟令发.深化模拟市场核算,加强目标成本核算[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易青.浅谈现代企业如何加强成本核算[J].铜业工程,2009,(01).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50-01
一、我国汽车制造业汽车成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汽车经销商纷纷采取降价策略吸引顾客,大规模的降价营销策略需要低成本来支撑,随着人民币的增值,原本依靠较低的人工费用而达到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国企业急需引入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地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因此,降低汽车成本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汽车制造业成本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如下:
1.内部价值链有些环节消耗的资源与创造的价值不相称。如研发、设计环节。大部分合资企业由于起步较晚,自主研发能力弱,一直以来走的是以引进技术为主和以组装为主的产业依附型发展道路。
2.价值链各环节间的衔接不紧密。由于中国汽车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还比较短,管理机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内部价值链的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物流、信息流衔接不紧密现象,导致资源消耗过多。
二、汽车制造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步骤。(1)产品计划阶段。产品计划阶段包括五项主要活动,一是市场调研,即调查有关消费者需求;二是竞争分析;三是确定目标市场;四是了解目标顾客需求;五是定义产品特性。(2)目标利润率的确定阶段。目标利润通常会由销售利润率(R0S)来表示。销售利润率必须考虑到企业长期的利润计划,以及企业在行业中必须获得的资产收益率(ROA)。(3)目标成本的确定阶段。产品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率确定后,则进入目标成本的确定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估计产品销量;{2}计算出目标销售额和目标利润;{3}计算出目标成本。
2.成本核算。(1)识别作业、编制作业字典、建立作业中心。识别作业是实施作业成本核算关键的第一步,该步骤可以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或各职能部门的代表员工面谈来实现。企业可设计作业调查问卷(一组关键问题)来辅助面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提供作业成本核算系统所需的大量作业信息,如作业及其属性。(2)确认主要成本项目。该步骤通过查阅企业的会计账目及相关资料即可获知。一般企业的主要成本项目包括:材料费用、工资、福利、折旧、制造费用、维修费用、管理费用、水电、动力、取暖等费用。(3)确定作业与成本项目的关系。ABC为每一项作业设置一套账户,成本按照作业流程结转。每个作业可能与一个或多个成本项目相联系,或者说,一个成本项目可能与多个作业相关。因此,企业必须明确作业与成本项目的关系,因为这是将某项成本耗费分配至各个作业的前提。(4)确认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分配的基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交谈、问卷、统计分析或逻辑推理获得。(5)依据成本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成本动因确认后,则面临分配问题。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源耗费的分配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依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第二阶段依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目标。对于直接成本,不需要经过“两阶段”分配过程,可以将它们直接分配到成本目标。
3.成本控制。(1)产品开发设计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此环节的成本控制重点集中在产品构思及方案选定、方案的设计与改进以及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上。(2)生产环节成本控制的方法。本环节控制对象是生产价值流中产生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这一环节应建立严格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完整地记录生产作业、成本流转过程,并分析生产价值链及其中每一作业的成本结构,以达到优化制造成本结构,降低浪费的可能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价值流成本控制和持续改进目标。(3)营销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各个活动所消耗的作业类型、作业动因量,计算各个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情况,从而为营销阶段成本控制提供定量的信息支持。(4)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企业通过支付服务成本,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需在企业成本限制范围之内确定,这样才能达到对成本的控制,否则就会产生失控损失。
4.成本考核。经过目标—作业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企业已形成了以作业中心为基础的责任中心体系。该体系既明确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目标,又方便了责任成本的考核。对作业中心可采取以下基本考核措施:以作业中心为单位,将目标成本分解至各作业中心,以责任成本确保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强调目标成本的严肃性;明确奖惩标准;实施责任成本核算。
5.信息支持系统。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的价值链成本管理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技术支撑,价值链成本管理将无法有效实施。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支持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信息技术:(1)网络技术。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在集成的企业管理信息环境之中,其信息技术平台需要从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逐步提升到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2)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在线分析(OLAP)等技术。(3)信息安全技术。(4)ERP软件。在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中,ERP软件是一个核心功能模块,没有ERP软件的支撑,价值链只能是一个理论,而无法成为实务。
参考文献:
1.左钰.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初探.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2.苗兴杰.基于价值流分析的制造业成本控制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3
3.刘志娟.基于价值链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
4.谢光亚,振佳.中国汽车制造国际竞争力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是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从事电大教学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着本课程的教学,从历年通考结果看,成绩时好时差,学员也普遍反映课程偏难。作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在此对成本会计的统考及教学提出几点体会,愿与大家探讨。
一、成本会计统考分析
电大教学采用统考制,在2006年以前采用中央电大统一出卷考试,2006年江苏省由省电大统一命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考分离,历年考试成绩出现时好时差的原因,现分析如下几点:
1、复习资料题目未涉及部分的出现。复习资料是学生考前复习的重点,成本会计计算分析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如果在资料中未涉及的计算内容与方法出现在考卷中,其结果必然只能是平时学的较好的一部分同学能给予解答。而成本会计计算分析中的大题目所占分值一般较大,这必然使得一些仅依赖于资料的同学造成大量失分。如在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在考卷中,又一年的资料中没有涉及到的制造费用按年度分配率分配法出现在考卷中,以上题目所占分值均在十五分以上。
2、课程可考的内容较多。成本会计在计算部分可考的内容较多,包括从材料费用到其他费用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四种计算分配方法,制造费用的两种归集程序和四种分配方法,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单独核算内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七种分配方法,产品成本的五种计算方法以及成本还原方法的计算要点,连环分析法在原材料费用总额分析与可比产品降低任务完成分析中的应用等。
3、课程偏难的诠释。学生反映课程偏难的原因可分析如下几点:1缺乏产品生产与核算的程序概念,成本生产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其核算也是环环紧口,虽然在教学中老师会给予讲解,但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实践工作,因此较难理解掌握。2计算烦琐且共性部分容易混淆,成本会计计算量较大,大的题目往往要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只求一知半解,怕烦,不善于深入理解、钻研,另外成本核算最终是将成本计算对象的各项生产费用经过费用的分配计入该对象中从而完成成本的计算,其中的各项费用的分配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学生容易混淆。3会计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同学在进入成本会计学习时,基本的会计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甚至还未入门,加上课程较烦琐,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成本会计教学体会
鉴于成本会计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内容较多,如果仅靠考前的抱佛脚,依赖局限于资料上的计算题,且考前在老师的解答下勉强会做,其结果只能是若考题不在资料中或者略有条件变动,就难以给予正确的解答。因此要想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作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习中一方面要下工夫,另一方面要掌握课程的特点,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归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了解课程特点,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成本会计围绕制造业成本核算展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就是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完成各种产品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计算。这里强调两个字“逐步”,这表示成本核算是顺序完成,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这里又强调“各项费用的归集分配”这表示成本计算就是将各成本核算对象的费用逐步归集分配计入每个对象中,就形成了该对象的成本。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也是这门课程贯穿始终的线索即:“①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②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③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的归集分配——④各种产品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这好比成本核算的主干,每个主干部分又包括许多的内容与方法。因此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线索,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成本核算每一步的内容和采用的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2、理清思路,寻找共同点。成本核算是对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各项费用逐步的进行归集分配而完成的,每一步中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方法,但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它们共同的点,灵活学习,掌握方法,作到举一反三。1、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包括:原材料费用的分配、燃料费用的分配、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工资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折旧费用的计提分配、利息费用、税金及其他费用等的核算。这一内容的共性在于:各项费用的分配均按用途进行,属于产品直接用的又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属于基本生产车间耗用及产品直接用的但没有专设有成本项目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辅助生产部门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帐户、行政管理部门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分别从各要素费用所属帐户的贷方转出。2、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劳务性的辅助生产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中计入某劳务“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的发生额汇总起来,再把汇总的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在它的劳务受益者之间分配,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及基本公式外,还应抓住它们的共同点:某辅助生产劳务费用经分配以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余额为零,最终
的分配按用途进行,其他辅助生产部门耗用的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所属的明细账户,基本生产产品耗用的并专设成本项目的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帐户,车间耗用的计入“制造费用”帐户,行政管理耗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并从所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所属名细帐户的贷方转出。3、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是针对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首先要将在要素费用分配及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计入某个车间“制造费用”帐户的发生额进行汇总,再把汇总的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生产产品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上四种方法都是要求掌握的,前三种方法是将某车间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总额在该车间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经分配后,“制造费用”帐户余额为零,不同之处在于三种方法所用的分配标准不同。而第四种分配方法与前三种截然不同,该方法在分配时不考虑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而是按年度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乘以某种产品本月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计算该产品本月应承担的车间制造费用,用这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帐户月末会出现借方或贷方余额。制造费用分配的结果是:某产品应承担的分配额计入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并从该车间的“制造费用”帐户的贷方转出。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是产品成本核算的最后一步的费用分配,经过前面各步骤的费用分配,我们已经将某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按成本项目计入了该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户,接下来月末我们要把该产品的上个月没有完工的(该月初)在产品费用加上归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教材中介绍了七种分配方法,在掌握这七种方法时,要理解并结合某产品“基本生产成本”名细账户中四项生产费用的衡等关系。
三、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掌握成本计算方法
论文关键词: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精细化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由于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为此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等加工、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有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飞行器、机车、日用器具等等。
1.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
机械制造业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1.1.2成本信息分散
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3缺乏标准化
制造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最后是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1.2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1.2.1技术更新换代快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以及外来威胁的影响,导致对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原来传统的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被现在的机械行业市场所接受。
1.2.2产品定制性强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于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通常生产周期比较长,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1.2.4成本管理要求更精细化
成本管理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物流过程、装配过程、包装发运、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而手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而成本分析也只是同历史成本比较,因此成本控制性差。
2.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机械制造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系统,优化工艺和流程,实现快速简洁高效的制造单元,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物料资源计划(MRP)的建立与实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用户订货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研究产品从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层,使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形成以ERP为中心的MRP/PDM/MIS等技术集成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制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优化排产、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物力,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2.2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从而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行政、生产、财务、质检、理化等与材料采购和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各部门应严格按规程办事,材料采购业务流程包括:生产计划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确定材料采购价格;主管材料采购的领导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部门与供货部门签订供货合同;运输部门将材运达企业;质检部门对购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仓库管理部门对入库材料进行数量检查;会计部门按制度付款。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1)加强物资供管工作,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原始投入,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积累,前面从成本构成上已谈到如何降低采购成本,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运行及监督体系,成立价格审计部门,实行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验收权的分离,广泛、深入对市场行情作好调查,货比三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2)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成本竞争力是机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成本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业竞争越演越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长足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同时由于机械产品存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以及生产周期长等特点,而机械制造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以及管理工具落后等等情况。本文为此针对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设计、采购、生产、工序等各个环节入手,即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成本。
1.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机械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对金属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床等加工、组装性行业。机械制造业涉及的工业领域主要有机械设备、汽车、造船、飞行器、机车、日用器具等等。
1.1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生产计划控制模式落后
机械制造业采用台套计划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夸大的提前期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
1.1.2 成本信息分散
制造业供、产、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1.1.3 缺乏标准化
制造业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很多企业通过iso9001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但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最后是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企业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许多企业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造成成本核算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参考价值,更谈不上成本控制。
1.2 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
1.2.1 技术更新换代快
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以及外来威胁的影响,导致对技术更新的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原来传统的产品技术长期不变的情况已经不能被现在的机械行业市场所接受。
1.2.2 产品定制性强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制造、设计、生产。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 产品质量要求高
对于大型的机械加工工程,通常生产周期比较长,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控车间工序的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保证产品质量是提高企业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1.2.4 成本管理要求更精细化
成本管理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物资采购、加工工艺、产品制造、物流过程、装配过程、包装发运、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成本核算上,成本核算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而手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较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而成本分析也只是同历史成本比较,因此成本控制性差。
2.加强机械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机械制造业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深入分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进一步研究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2.1利用现代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企业是单件小批量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管理系统,优化工艺和流程,实现快速简洁高效的制造单元,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比如通过企业内部物料资源计划(mrp)的建立与实现,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信息和用户订货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决策模型,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运行状况,决定投资策略和生产任务安排,形成生产系统的最高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这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研究产品从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将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层,使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形成以erp为中心的mrp/pdm/mis等技术集成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制造系统,这样可以极大的优化排产、降低库存、节约人力物力,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2.2 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越低,对降低产品成本就越有利,从而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的主动权。首先要建立材料采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有关的文件规定,提高材料采购及相关人员的控制意识和素质。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物资、设备、工具、运输、行政、生产、财务、质检、理化等与材料采购和管理工作有关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材料采购的计划、采购、入库、仓储、会计结算和处理等业务规程。各部门应严格按规程办事,材料采购业务流程包括:生产计划部门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采购部门与供货单位确定材料采购价格;主管材料采购的领导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和批准;采购部门与供货部门签订供货合同;运输部门将材运达企业;质检部门对购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仓库管理部门对入库材料进行数量检查;会计部门按制度付款。再次,要建立订货和采购的控制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来加强订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优化生产环节控制
优化生产环节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1)加强物资供管工作,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是产品成本的原始投入,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积累,前面从成本构成上已谈到如何降低采购成本,需要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运行及监督体系,成立价格审计部门,实行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验收权的分离,广泛、深入对市场行情作好调查,货比三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2)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在产品成本中属于可控部分,加强能源管理,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3)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效率。牢固树立设备是“本”的思想,设备运行的正常与否,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可靠保证。(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提高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成本竞争力是机械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成本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希望通过本文对机械制造成本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茂竹,姚岳.成本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33.
[2] 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7.
论文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会计专业课。目前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不完整,教学方法不完备,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1.现行成本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继《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后开设的又一门专业课。其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的专业课程。现行成本会计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予以改进。
1.1 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行成本会计是基于产品生产的传统制造环境。所谓传统制造环境主要是工人借助机器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产品,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所占比重较大,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小,也就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中心,对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集与分配,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再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控制,按照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从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上看,一般包括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本会计总论,主要提供成本会计概念基础;第二层次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框架;第三层次是成本核算基础,是第二层次的具体化,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各项费用要素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第四层次是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不同企业其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决定了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与定额法;第五层次是成本报表。是向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成本信息的载体。十多年没有变化的传统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制造环境下产品成本核算的要求。因为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制造环境已发生变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方面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不断下降,而制造费用急剧在增加,如果仍简单地按传统成本法归集与分配费用,不仅不能公平地分配费用、计算和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甚至会扭曲成本信息;第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没有制造业核算过程的介绍,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不利于学生对工业制造业生产核算过程的把握,更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第三,现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明显滞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同时成本会计又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不断更新、补充、优化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为一体,以满足培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成本会计人才的需要和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要。然而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的成本计算原理和方法的讲述,即使对于近年来国外在成本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会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仅仅作初步的介绍。这种传统、狭窄的教学内容,即不利于培养多元化、全面掌握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性会计人才,也忽视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忽视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需要。
1.2 教学方法不完备。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绝大多数还是依靠自然媒体(黑板和粉笔),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学的需要,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式单一,还是采用“单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主要讲授书本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着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来的是肤浅的教学效果,更无法培养出思维开阔并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第二,实践教学欠缺,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课堂理论课的学习,确实可以把握成本核算过程中各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法,但缺乏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又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很难将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掌握的只是零碎的知识片段,难以将其整合运用,更无法对成本会计知识进行整体灵活运用;第三,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而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教学容量,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因为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为了讲解一个完整的成本核算过程,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数据表格在黑板上板书,只能通过课本前后翻阅才能解决,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乏连贯和流畅性,学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成本会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革新。
2.改革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2.1 在成本核算方面,增加作业成本法内容。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高度电脑化、自动化,改变了企业的产品成本结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比重下降,而制造费用比重却大幅度上升。这样,无论从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相关性,还是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来看,都要求把产品成本计算工作重点放在制造费用分配上,而传统成本法下以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等作为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分配费用已不能准确提品成本信息,甚至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作出错误决策。于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而传统成本计算法采用单一标准分配制造费用,由此导致产品产量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成本偏高,而产品产量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转移,造成生产经营决策的失误。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是将产品生产划分为若干作业中心,按引起制造费用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可以避免产品或劳务成本的扭曲。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部分先进制造企业已逐步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新的理念和计算方法,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中应增加作业成本法。
2.2 在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增加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两个环节。
从现行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上看,一方面没有包括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进行了解这一环节;另一方面也没有包括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报表于一体的成本会计整体应用层次。我们的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缺乏对工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而一般成本会计教学均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为背景,学生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工业生产术语难以理解,不利于学生对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过程和成本计算方法理解,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也不利于将成本会计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所以,在原有的成本会计体系结构上,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之间应增加一个环节,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概况,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典型的工业企业生产过程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其后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成本核算基础层次和成本计算方法层次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在原有的第五层次后再增加一个环节,即成本会计知识整体应用。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的具体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及编制成本报表等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
2.3 与管理接轨,推陈出新,教授几个新知识点。
新的制造环境和管理理论与方法,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必须提供与管理需要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充分可靠性的信息,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与生产管理实践密切结合。现代成本会计已不单纯是成本的计算、归集和分配,成本核算是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形成管理决策,所以,现代的成本会计必须与管理会计衔接。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当局极为注重的信息,成本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就成本论成本,就教材论教材,一定要将这些时代性的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包括作业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以成本动因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强调的是直接追踪和动因追踪,利用的是产品消耗费用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业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通过优化“作业链”,促进“顾客价值”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的作用,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经济社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高低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基本战略目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市场份额也就随之上升。质量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已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这就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在以往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实行质量成本决策、最佳成本模型和质量成本综合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要求在提供业绩评价的信息时,提供一些非财务性的相关信息,如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趋势报告和质量成本业绩报告等。
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变化,生产组织和管理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而对会计信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会计体系应适应这种变化,把各种成本会计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进行吸收与借鉴,并将其补充到《成本会计》课程中,做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更新。
3.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完善实践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等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本会计人才。因此,创新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已势在必行。
3.1 改革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因此要适应现代成本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判断能力。此外强化案例教学和模拟学习,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根据实际资料,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成本会计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模拟,以便使他们加强理性认识。要想增强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培养符合时展的会计人才,就必须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要真实。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二要有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都应该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三要有互动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案例,让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发言产生互动。
3.2 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
在强化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逐步地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创造仿真的会计环境,将成本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统一于教学中,从成本核算到成本的管理控制,通过精心设计,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分配角色、布置任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成本会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同在会计部门做业务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课堂上的抽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强化成本会计知识的具体实际应用。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走出校门,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到业务部门到基层企业去搜集资料,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总之,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实践性互动式教学,使成本会计的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把掌握的会计知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性人才。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高质量的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先进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成本会计有个特点:就是数据多,表格多,计算复杂,而且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成本表格一一在黑板上板书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对各知识点不能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如果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法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还可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成本会计理论和技能,把枯燥无味的成本会计理论表现的生动有趣,再加上动画、音乐和图像,会营造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核算整体流程的讲解,在重点讲授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计算的有关问题的前提下,更突出的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从要素费用到完工产品成本的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而且,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讲授都可以采用菜单程序式教学,将成本核算的程序固定到案例讲解的菜单上,菜单的各个选项是有先后顺序的,只有在前一个程序过程完成才能进行后程序的操作,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系统、结构化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上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这种需求,开放教育培养出的21世纪的会计人才应具有全面的成本管理会计知识、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2] 黄世英、徐保华.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14)
(一)制造业物流成本概念 本文所指的物流成本主要是指,从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到废品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产生物流成本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废品回收等。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特点 一是系统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回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其贯穿于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始终。由此可知,其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二是隐蔽性。目前,国内外在物流成本管理方面仍是缺乏实践经验的。例如:在制造业内部,人们很容易发现搬运费、运输费之类的显性成本,但是,像企业内利息或者呆滞产品成本之类的隐形成本则很难发现。由于缺乏对隐形成本的有效估算,人们往往在日常管理中,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由此可见,制造业物流成本具有隐蔽性是毋庸置疑的。三是效益背反性。制造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某些活动的物流成本往往因为另一些活动成本的降低而提高,从而产生彼此冲突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出制造业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性。
二、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物流成本控制的先进理念 粗放式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国内的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物流成本管理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整体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在具体的物流成本管理中,企业往往遵循的管理模式仍是滞后的“重商流,轻物流,大采购,小批发”,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二)缺乏健全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物流成本涉及面广,流通环节多等特点致使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难度偏大,需要为其配置健全的核算制度。但是,就国内管理现状来看,多数制造企业并没有为其构建独立的会计科目,很多物流成本支出常常混在销售或者管理费用账户里。这使得库存呆滞产品成本等隐形成本被忽视掉,进而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至于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在缺乏重要参考信息的前提下无法得到有效实现。
(三)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性明显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了现实,这对于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来讲,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国内制造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以至于其物流作业仍处于低效率水平,这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能力。例如:部分制造企业并没有运用EDI等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在订货、发货等职能方面仍是沿用传统模式,如此,企业在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上明显弱于其他同行企业,从而造成企业物流不畅,各物流环节协调度不够以及效率过低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四)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要想真正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行的。然而,这一人才不足问题却是在国内的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由于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以及开发机制,以至于现代化的物流成本控制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而传统培养理念打造出来的物流管理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优化
(一)物流成本事前预算控制 具体有:
(1)对销售利润的有关指标进行预算。对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有效预测,能够促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更加地科学、合理。其主要的预测指标包括:客户的订单量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劳务成本预测以及产品和客户的结构预测等。
(2)资源和作业的需求量预测。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预算模式已经将分析的内容深入到了作业层面,这便要求企业在对资源和作业预测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从“量”上来讲,借助上一阶段的产量和销量以及客户和产品结构预测,对需要的作业量进一步准确预测,从而预测出最终的资源需求量。从“质”上讲,就是尽量避免增值作业发生,对各增值作业组合进行优化,推动作业运行效率提高。
(3)构建绩效评价系统。企业在将总的预算目标分解成为若干的分目标,并将其分配到作业层面之后,还会为作业层面工作人员制定任务完成目标,这时,势必会有一个衡量标准,用来衡量任务的完成情况。而这一标准的制定水平高低则是作业完成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企业要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有效推动作业完成质量。其中,作业完成的衡量标准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4)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实际因素的影响,未必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管理人员要在其执行过程中,做好分析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每一项作业完成质量的衡量标准对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工作人员有效改正,从而达到优化预算执行,实现预算目标的目的。
(5)对预算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参照预算额,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例如:作业成本的控制情况等。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有关的负责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以促使其对自身进一步加强管理,从而实现预算目标的优质完成,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物流成本事中控制 主要包括: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供应物流是企业整体物流的初始阶段,尽管确保供应是根本目标,但是,降低成本亦是该环节的重要任务。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优选供货商。制造企业在选择供货商时,应从产品质量、交货时间以及产量等方面对供货商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务必选择综合成本最少的供货商,确保企业的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最低;二是采购管理模式现代化。先进的现代化采购管理理念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障。例如:准时采购模式、订单采购模式以及集中采购模式等。为了节约物流成本,中小型企业还可以借助联合采购等模式,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利润提高”目标。不仅如此,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订购或者“期货”订购等现代化采购模式也是非常适用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采购模式;三是加强同供货商的战略合作。制造企业要想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足与发展,就必须对“合作,双赢”深入认识,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具体而言,制造企业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建立起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在信息共享的优势下,实现采购成本的最优控制;四是实现供应环节物流作业的效率化。供销物流的“交叉化”,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物流作业的效率,还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物流成本降低。所以,企业在供销过程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发货”和“往返运输”模式,降低供应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2)产品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环节,生产环节同样是物流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这个原料流入到成品流出的动态过程中,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要注重整体性以及协调性。具体包括:一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优化。产品的更新与完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从技术可行性和可盈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效保障源头阶段的作业成本控制。二是确保生产流程的科学化。积极构建同生产活动、生产周期相协调的生产物流,有效保障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避免企业不必要的额外生产成本出现。
(3)销售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对订单管理进行优化。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指明了制造企业订单管理的创新方向。那就是在订单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在对产品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订单与销售物流活动的协调发展,从而借助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企业的销售物流成本。二是实现企业物流配送的效率化。产品“量”到“质”的转变,势必会促使消费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在该趋势下,小批量、多频率物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果不能在配送方式上做出及时优化调整,很容易因为配送成本增加,导致制造企业的销售成本提高。所以,制造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物流的统一化,并在同一层面上,与相关企业实现物流共享。借助水平和垂直两方面的物流协调、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从而在销售物流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三是推动商流与物流的分离。传统的“一单一送”销售模式已经在专业化、分工化以及市场一体化的社会模式中失去了原本的功效,并且,已经成为阻碍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重要所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制造企业需要彻底地将商流与物流分开管理。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订货与产品配送分离、销售与物流设施分离。如此,既能够实现销售部门的销售活动专业化、合理化,降低销售成本,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在满足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物流成本管理目标。四是加强顾客的服务质量。首先要确保交货质量,尽可能保证交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保质保量的,并且及时、高效。其次要确保物流的服务质量,配送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潜在客户的开发质量以及新客户的业务量多少,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非常重要。所以,在服务过程中,要给予客户所想、所需,尽可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尽可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使其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和认同感,促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销售关系更加稳定。
(三)物流成本事后控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的事后控制工作主要涉及到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估。其中,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在对自身物流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时,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环节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包括:采购订单完成率;原料准时交货率;原料来料的合格率;采购成本的降低率。
(2)生产环节物流成本控制评估指标。包括:研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率;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投入增加率;产品合格率;生产计划完成率。
(3)销售物流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订单处理正确率;准确交货率;准时交货率;商品完好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率;新客户开发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省市之间的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发达,使得不同地区的物流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这为制造企业的产品运输以及原料购进提供了诸多便利,使其效率大幅度提高,运送时间明显缩短。然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制造业的物流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还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依林、王浩天:《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3期。
[2]郝学军、曾涛:《构建成本管控体系,强化企业集团竞争力》,《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期。
[3]韩娟婕:《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外包成本优化控制研究》,重庆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姜颖轶:《汽车零部件企业采购物流的运输成本控制》,上
海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5]李超:《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成本的控制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6]聂晓:《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162-02
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同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行到了攻坚阶段。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切实合理地制定投入-产出的比例。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很快,自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办高校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的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我国拥有合法正规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目前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缺少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然而,民办高校只能自救。在生源充足时,可以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来生存,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尚不成问题。但一旦生源减少时,就难免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亏本运营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对经费合理运用,更加合理地控制成本,从而使有限的经费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用途,用有限的资金办更好、更多的事,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经营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是非公共财政,而且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民办高校必须重视成本核算模式,以提升成本信息含量,从成本信息中把握全局。当前的做法是计算出人均教育成本,也就是把学生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但是这种以这拥姆绞胶怂愠龅某杀局痪哂型臣蒲У囊庖澹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所消耗的成本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这就出现了均值假象,这样的成本信息不利于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就民办高校的管理决策来看,应该把教育成本的细分为各个“专业”,通过作业成本法设计一套可行的方案,将提供专业教育服务作为成本对象并最终计算出“各专业人均教育成本”。
民办高校如果想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壮大,那么收入与成本就必须相一致,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忽视的重点。2003 年我国实施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其中规定,“民办高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由此看出民办高校还是可以有利润的,而获取利润的重中之重就是成本核算,以至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成了该产业的前提。但是,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瓶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支援也是有效的,如提供场地、减免税收、与公办高校联合办学等大的方面都是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帮助。但除此之外就需要民办高校依靠自我,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对资金运作和资源运用的管理。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
自 1940 年初,国外就开始了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最早研究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他的“作业会计”概念的提出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这一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思维。1952 年科勒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他将作业的思想融入到会计与管理里面,被看做 ABC 的萌芽。
1971 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概述。他始终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相联系的会计。要较好地解决成本计算和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不能是某种完工产品或其对应的工时等单一标准,而应该是作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工业生产变得日益自动化、智能化,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直接费用的占比在下降,间接费用的占比在提高。美国制造业界普遍感到成本核算存在扭曲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全面兴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的卡普兰教授,两人通过对多家公司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数据研究分析,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两位学者的研究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基础。
继卡普兰和库珀的研究之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地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作业成本法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作业成本法被广泛运用到大型企业中去。Kiani 和 Sangeladji 在美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美国企业都开始推进作业成本法。随后,Chenhall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发现一半的大型企业都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核算方法,很多美国企业都在应用,如 IBM、朗讯科技等。
三、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应用的可行性
(一)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
国外学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积极的探索及研究。20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教育成本概念开始被提出。约翰・维泽(John Vaizy)是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他在 1958 年出版的《教育成本》一书,在书中准确详尽地分析了19世纪初到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另一位教育经济学学者科恩在 1979 年撰写的《教育经济学》提出教育成本分为两大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由学校提供教育的成本构成,包括培养学生而产生的相关费用,间接成本主要由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等构成。科恩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机会成本是教育成本概念最为恰当的表述。
国内学者对教育成本己进行了20多年的积极探讨,但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在对教育成本的定义上,各学者分为两派观点。
一种观点将教育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教育成本=直接成本(公、私立教育机构的付出的教育支出)+间接成本(即教育消费者的成本);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另一观点认为,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教育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和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由于上学而未就业放弃的收入。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教育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对教育成本进行和核算的实际操作的探讨较少,特别是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的研究更少。
(二)作业成本法在民办高校的应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具有稀缺性。如何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并合理运用是民办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成本是衡量一个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是管理者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制定学费的标准。而一个合理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能为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保驾护航。因此,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在保C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发现不合理、无效益的作业环节,从而帮助管理者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保证财务有效进行。同时也可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培养成本进行预测、决策提供准确、详细的成本信息。
同时,民办高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但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回报要求运营过程中必须有利润,而这种利润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并且是在合理收取学费基础上的,那就要对教育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准确的核算。所以,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就成了民办高校公益性和效益性双重目标下的必要条件。
由于民办高校的费用种类繁多且成因复杂,导致间接费用过多。只有将这些费用合理分摊到不同的成本对象中,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人均教育成本。因此,选择并运用合理科学的成本核算方式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作业成本法则是一种好方式,它将管理的重心放到基础作业中。作业成本法的合理性就在于,它将生产过程按作业动因分为多个作业,每个作业都能用运用合理客观的分配方式将成本进行逐一划分和汇总,从而获得相应的成本信息。由作业成本法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能使管理者发现不合理、没效益的项目,这可以真正反映产品的成本构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管理和资源控制。制造业企业最先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并取得了成功,不仅有效实现了产品的成本控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学校的教育成本构成与制造型业的成本构成存在着相似性,所以,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民办高校是有必要性的。
由于教育成本的特殊性,因此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成本核算是很有意义的。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成本核算对象可以是学院,也可以是年级,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也可以从多角度观察教育成本的使用状况,为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管理决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小业,陈华.作业成本法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程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1).
[2] 练惠敏.现阶段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评估[J].商业时代,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