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15:58: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短期投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例1:甲企业一年前以46000元的价格购入面值40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溢价6000元按直线法摊销。购买时作为长期投资核算,现拟划转为短期投资。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短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的投资,包括各种股票、债券、基金等。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如果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应按其差额确认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实际工作中,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确认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占整个短期投资的10%及以上的,则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库存材料、商品、在产品等。期末,如因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观净值差额计提。如满足制度规定的条件,也可以合并计提,或按存货类别计提。
关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具体情形,《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的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5)其它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此外,对存在一些特殊情形的存货,如,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根据规定,应将该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3、坏账准备。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由于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以往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并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需要注意的是:(1)关于应收票据。对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然后,再计提坏账准备;(2)关于预付账款。对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预付账款,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然后,再计提坏账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对因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长期投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关于如何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只给出一个标准,这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1)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2)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3)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4)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5)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1)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2)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3)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4)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5、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委托贷款是指企业按规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对有迹象表明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委托贷款,想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它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企业应当在期末或年终,对因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资产计提,对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存在特殊情形的固定资产,应按其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特殊情形的固定资产包括:(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7、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存在下列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2)某项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能恢复;(3)某项无形资产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但仍然具有部分使用价值;(4)其他足以证明某项无形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了减值的情形。当企业存在下列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1)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并且该项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2)某项资产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并且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3)其他足以证明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情形。
8、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建工程是指企业进行的,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对有证据表明已经发生了价值减值的在建工程,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对存在下列情形的在建工程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1)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未来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2)所建项目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并且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3)其他足以证明在建工程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及披露
1、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因企业各项资产的性质不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也不尽相同:(1)对应收款项、存货两项流动资产发生减损而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因其主要与企业日常管理水平有关,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损计入“管理费用”科目。(2)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三项投资性资产发生的价值减损而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虽其投资的期限、方式不同,但均属于企业对外投资,且目的均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损计入“投资收益”科目。(3)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三项资产发生的价值减损而计提的减值准备,因其均属于企业非投资性的长期资产,通常它们的价值减损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损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4)期末时,如需补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借记上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如资产价值得以恢复需要转回已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则作相反的账务处理。
跟上脚步与我同行!把握市场瞬息万变,在每一次低吸与高抛之间抓住市场命脉,一起起航!我们的交易策略很简单,在震荡时入场,在拉升时持股,在放量时了结!听话照做跟着走!勿听知信之,与我一起泛舟股海乘风而行!!!
今日坐诊我当班,欢迎大家来提问。免费诊股为大家,心系丰谷共今日坐诊我当班,欢迎大家来提问。个人建议供参考,希望帮助出阴霾。对于当下的共商策,服务股民踊跃留言。深套多来问。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的专家分析论文范文二:
今天操盘计划》吃过新宏泽的肉喝过北京科锐的汤。继续保持高成功率的节奏,空仓等待重仓出击机会。
机会-风险分析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
旧制度中规定,保险公司如有经国务院特批对外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以前投出的目前尚未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但对于具体的账务处理没有做出规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乃至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都将成为其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链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新制度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成本法和权益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当然这是针对所有的金融企业)。
(三)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新旧制度对于购入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规定相同,而对于另外几种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
1.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帐价值。”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评估确认的原价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帐价值。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企业也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4.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增加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记账,而新制度规定“按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由于改建、扩建而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作为入帐价值。”
5.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凭据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新制度规定“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本论文由整理提供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其入账价值:(1)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2)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3.如受赠的系旧的固定资产,按照上述方法确认的价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
6.盘盈的固定资产,旧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记账,而新制度根据其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采取与捐赠固定资产类似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
7.新制度还规定:“经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发生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中,还应当包括金融企业为取得固定资产而交纳的契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等相关税费。”这在旧制度中均未说明。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
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旧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的,按不超过受益年限的期限摊销。”而新制度规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其他情况新旧制度的规定一致。
(五)长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在长期待摊费用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是摊销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新制度对于长期待摊费用规定的概念一样,但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不再包括开办费(在开始经营的当月直接计入损益)以及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发生时直接计入损益),并且明确指出:“应当由本期负担的借款利息、租金等,不得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2.旧制度规定:“开办费应当从公司开始经营的当月起,按不超过5年的期限平均摊销;如开办费不大的,也可在开始经营的当月一次摊销。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应在大修理间隔期内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在租赁期内平均摊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新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单独核算,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对于旧制度规定的开办费,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以外,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金融企业开始经营的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经营当月的损益。”此项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新制度增加了如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手续费或佣金等相关费用,减去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可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2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损益。”
4.新制度规定,如果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对借款费用资本化做了详细规定,与旧制度相比,有以下变化:
1.旧制度规定,长期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计入有关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除上述情况之外的,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除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外,其他借款费用均应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新制度规定,在以下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金融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汇兑差额应当开始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1)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只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旧制度对此没有规定。
3.新制度还对资本化率、以非借款方式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以及所购建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这些在旧制度中均无规定。
(七)短期投资利息收入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短期投资的利息,应当于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记入“应收利息”的除外。而旧制度中规定,除已计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以外,短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一般应于收到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八)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下会计处理有很大区别,所确定的各期所得税费用也不同。旧制度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缴纳所得税。而新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的核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就需要增加“递延税款”科目。
(九)外币业务核算
新制度对外币业务核算的主要变化有:
1.旧制度中规定,采用外汇分账制的公司,应设置“货币兑换”科目,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有关外币账户的联系均通过“货币兑换”科目核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新制度中规定:“采用外币分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按业务发生时的各种原币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金融企业发生结售汇、外币买卖以及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币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外币买卖’科目应采用多栏式账簿,同时记录外币金额、汇率等。”
2.旧制度规定,对于采用外汇统账制的公司,月份终了,其按照月末汇率折合的人民币金额与原账面人民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开办费;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前计入该项在建固定资产成本;除上述情况外,均计入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期损益。新制度则规定:“采用外币统账制核算的金融企业,应分别记账本位币和各种外币进行明细核算。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期末时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按照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借款产生的汇兑损益,按照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原则进行处理。”
3.新制度对外币报表折算作了规定,要求金融企业应将以原币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折算为人民币。具体折算方法如下:资产负债表,除权益类项目外,其他项目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权益类项目按照历史汇率折合为人民币。不同汇率之间形成的差额,作为外币折算差额单列项目反映。利润表,按期末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而旧制度中对此没有做出规定。
(十)增加了会计调整
新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做了详细规定: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当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其相关附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内容,但不包括现金流量表正表)作相应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生或存在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做出估计,应当说明其原因。旧制度对此均未涉及。
(十一)增加了或有事项的处理
新制度对或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指出金融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如无法预计,应当说明理由),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旧制度对此未涉及。
(十二)增加了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规范
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曾有人预计,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2%,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会导致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得资金补偿不足,企业必须通过追加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这时,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升高。物价上涨,引起利息率上涨,使股票、债券价格暴跌,增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三)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得盈亏不实,最终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甚至明盈实亏),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例如,当通货膨胀率为8%,税前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企业以25%交税,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仅仅为7.5%,甚至不够补偿通货膨胀成本,该企业的税后实际收益是-0.5%,从而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这种虚利实分的现象,将会削弱企业的财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丧失了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期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一)现金管理的对策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由于现金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期,持有的现金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若现金持有量过多,势必使企业遭受损失。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期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了,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增加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对策
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投资的管理对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资是现金的暂时存放形式,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投资的赢利,短期投资就不必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够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五)减少税赋的对策
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六)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
为了让企业在通货膨胀下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再生产,企业要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机器设备,按重估价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原材料物资,按现行价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消耗与补偿平衡,保证企业再生产能力,使资本得以保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我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9%,曾有人预计,我国2008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7.2%,我国企业已经切实体会到通货膨胀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通货膨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资金需求量增加,资金的供应量反而减少
通货膨胀的发生,使得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的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占用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了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会导致少计成本和虚计利润,使得资金补偿不足,企业必须通过追加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与之相反的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将会大大减少。在通货膨胀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都会发生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从而引起经营资金供应量的减少;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这时,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民间信贷资金的来源;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水平。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银行的信贷规模大大减少,这也迫使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特别谨慎,贷款的条件也会更加苛刻;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不断升高。物价上涨,引起利息率上涨,使股票、债券价格暴跌,增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的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资金的供应量受到多方限制,使得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二)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非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负债的价格一般是变化的,它们所蕴含的购买力不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是个别物价变动和币值变动交叉影响的结果,个别资产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通常情况下是同一般物价水平变动趋势一致。所以,当物价水平上升时,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三)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损害
在通货膨胀发生时,按历史成本确认的会计收益,将会造成低估成本、费用,高估利润,使得盈亏不实,最终也将损害到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成本补偿不足。销售收回的补偿资金难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使生产资金在物价上涨时处于萎缩状态;其二,负担不必要的税赋。在通货膨胀下,企业高估收入低计成本,导致利润虚增(甚至明盈实亏),从而引起企业应税所得增加。例如,当通货膨胀率为8%,税前资产收益率为10%,如果企业以25%交税,投资者的税后收益仅仅为7.5%,甚至不够补偿通货膨胀成本,该企业的税后实际收益是-0.5%,从而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其三,当企业利润增加时,股东要求分配更多的股利,但此时的利润是虚增的,这种虚利实分的现象,将会削弱企业的财力。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企业丧失了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通货膨胀期财务管理应该采取以下相关对策:
(一)现金管理的对策
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由于现金属于非收益性资产,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期,持有的现金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若现金持有量过多,势必使企业遭受损失。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期货币的供应量减少了,而货币的需求量却增加了,如果企业缺现金,不仅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期,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企业临时短缺现金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应付燃眉之急。因此,在通货膨胀期,企业现金的管理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而后再考虑持有现金所遭受的购买力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对策
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存货。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存货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会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需要储备适当数量的存货。除此之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会遭受购买力的损失,而且由于企业间的资金紧张,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和缩短信用期间,要设立专人催收账款,让应收账款尽快转换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投资的管理对策
投资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无需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因此短期投资是现金的暂时存放形式,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还不足以影响投资的赢利,短期投资就不必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需要充分考虑通货膨胀。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或不能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拟超1年的投资。一般包括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必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能够精确的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投资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并对其影响加以调整,以免导致错误的投资。
(五)减少税赋的对策
为了减少当期的税赋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或是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对存货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对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期限的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等方法。由于在纳税范围和应纳税额的界定上,法律都赋予税务机关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应该及时与税务部门联系与沟通,使得税务局认可企业在通货膨胀下的这种变更,从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
(六)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
为了让企业在通货膨胀下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再生产,企业要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机器设备,按重估价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对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原材料物资,按现行价格提取物价变动准备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消耗与补偿平衡,保证企业再生产能力,使资本得以保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引言
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有意识模仿他人行为而忽视自身私人信息放弃独立决策的行为,其高度传染性是市场泡沫和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发因素,因此,其形成机理及相关实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般认为,羊群行为的产生源于:
(1)不全信息。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基于社会选择的每个人都会关注其它人的决策,信息越不完全和不对称,该倾向愈明显,处于信息劣势(或自认为处于信息劣势)的行为主体具有强烈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动机。
(2)委托的声誉和薪酬结构。当基金经理的声誉和薪酬取决于与其它人业绩的相对优劣时,他就有模仿其它人的行为的动机。
关于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股价的分散度为指标检验整个市场的羊群行为;二是以决策的聚合程度检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国内的相关研究以实证检验为主,绝大部分研究表明中国股市及机构投资者存在着羊群行为。
然而,下面两个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市场,中国股市的羊群行为的演化状况如何?
其次,不同抽样间隔下,市场的羊群行为是否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设计
2.1 数据
选择中国股市199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之间所有上市公司的日收益序列样本。
由于股票数据不连续,本文舍去数据缺失超过2.5%的样本,由此得到上海股市171只股票、深圳股市111只股票。
2.2 方法
个股收益率横截面标准偏离度CSSD和个股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收益率横截面绝对偏离度CSAD是检验市场中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的两种经典方法。考虑到现实股票收益率厚尾分布的特征对CSSD方法准确性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采用CSAD作为实证分析的方法,即,在如下方程中:
检验是否显著为负,若是,则说明市场中存在着羊群行为,其绝对值越大,说明羊群效应越强。上式中,为时刻个股收益率相对于市场收益率横截面绝对偏离度;为时刻市场收益率。
3.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的演化研究
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对其羊群行为的演化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股市建设和市场理性的演化进程。
本文选择有重叠时间窗口采样方式:每4年为一个时间样本窗口,每次移动1年,依此类推,共形成9个样本。表1为相应的基于CSAD分析结果。
表1显示,1997-2003年间的羊群效应较强,随后,羊群效应呈不断减弱之势,2003-2007期间甚至都没有检测到羊群效应的存在,这充分说明,我国股市的整体理性程度在不断提升之中。
4.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的间隔效应
市场中存在着不同投资期限水平的投资者,他们基于不同的信息集进行决策,资产的市场价格是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结果,因此,不同抽样间隔下市场价格反映了不同投资期限水平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股市羊群行为的特征,本文将对羊群行为的间隔效应进行研究,即,分析不同抽样间隔下市场的羊群行为。考虑到样本时间跨度较短,仅比较日抽样间隔和周抽样间隔下羊群行为的差异。表2为沪深两市日、周样本的羊群行为检验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在以日为抽样间隔的样本中,存在着显著地羊群行为,而在以周为抽样间隔的样本中,没有发现羊群行为的存在。
日、周抽样间隔下羊群行为的显著差异表明,中长期投资交易行为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中国股市羊群行为极可能是短期交易行为的结果。为此,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深沪两市日、周样本的短期相关性特征。表3为沪深指数日、周抽样的自回归系数。
从表12可以看出,沪市日抽样样本的短期相关性明显高于周抽样样本的短期相关性,深圳股市周样本甚至不存在短期相关性);同时,两市日样本的自回归系数大多为正,隐含着较强的导致羊群效应的正反馈交易特征。
5.结论分析与政策启示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存在羊群行为,但总体上呈不断递减之势,这首先源于股市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各种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推出使得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其次,投资者的理性程度逐渐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市场整体理性程度。
羊群行为的间隔效应研究结果则表明,我国股市的羊群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特征。这是因为我国股市仍然存在大量具有短期投资行为的个人投资者,其理性程度不高,而且在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因此,很容易造成羊群行为;此外,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异化较严重,热衷于短期交易,而所谓的机构排名又强化了基金操作的羊群行为,这些行为的示范效应也会进一步加剧个体投资者短期交易行为的羊群特征。
要降低市场的羊群行为,必须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市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继续培育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主导市场的理性力量,但同时也要建立合适的约束机制,防止其投资行为异化;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规范上市公司,在扩大市场容量的同时,更应关注上市公司的质量,使投资者真正觉得长期投资更为有利,以消除短期投资的非理性羊群行为。
参考文献
[1]BanerjeeA.,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3):797-818.
[2]Welch,I.,Sequential Sales,Learning and Cascade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2):695-732.
[3]Avery,C & P.Zemsky,Multidimensional Uncertainty and 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724-748.
[4]Prendergast C,Stole L.,Impetuous Youngsters and Jaded Old Timers:An Analysis of Behavioral Decision-making Ru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104(6):1105-1134.
[5]Graham John R,Herding among investment newsletter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37-269.
[6]Chang E,Cheng J,Khorana A.An examination of herd behavior in equity marke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20(8):1651-1679.
[7]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的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1,11:
21-27.
[8]孙培源,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2,2:
64-70.
[9]贲立欣,金秀,冯英洁.我国上海股票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18(2):10-14.
[10]吴福龙,曾勇,唐小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进一步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4):6-11.
[11]伍旭川,何鹏.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5,5:60-6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编号:07C776)。
社会保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并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一、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特点
1、会计主体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只有一个会计主体。而在我国,在已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社会保险基金与其经办机构是不同的,基金经办机构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只负责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经办会计必须分设,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
2、会计要素特殊性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不同于企业会计要素,它应能反映该基金的特点,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基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固定资产基金、生产自救周转金)、收入(主要指养老、失业保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五项,这样就划清了资产和负债之间、收入和支出之间、资产和权益之间的界限,体现了社会保障者的合法权益。
3、核算方式独特性①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②分设“收入户”“支出户”,收支分别核算。
二、我国社会保障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不一致会计科目按基金分类设置,会计核算科目混乱,给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会计科目不完整,因而不能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业务、保值增值金分配业务进行核算,也不能对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其他社会保障基金进行会计核算。
2、会计报表不统一现在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人事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还有民政部门的养老保险会计报表,年终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一套会计报表。
3、收付实现制不适应经济发展所谓收付实现制,是指以实际收到或付出款项的日期确认收入或支出的制度。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是考虑社会保障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
三、改革思路
1、建立健全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统一记账方法根据社会保障会计主体实际的经济活动业务事项,我们可将社会保障会计账户设置为五大类,即资产类、负债类、净资财类、收入类和支出类。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经济业务事项的特点,我们便可对现存的社会保障会计科目体系作出科学的修改和完善。
1)社会保障基金需要运营,必然会有不同的资产形态,如对外投资有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形式,日常管理中必须要购置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固定资产需要折旧、修理、报废,这些都要有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因此,资产类一级科目中应按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的各种资产形态增加一些科目,如短期投资、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溢和其他资产等。
2)负债类一级科目中,主要应增加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障本金、应付社会保障调整金、应付社会保障增值金、应交税费、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等。
3)净资财类一级科目中可将原有的明细科目,如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统一归类为一个实收资金科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资金、资本公积、本期利润、增值金、利润分配等科目。
4)收入类会计科目是按照社会保障金运营过程形成的收益进行设置的,因此,可以增设存款利息收入、运营投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5)支出类会计科目是按照社会保障金运营过程所需支付的费用进行设置的,因此,同收入类一样,支出类也应增设管理费用、运营投资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以前年度利润调整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借贷记账法,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报表社会保障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主体内、外部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要系统地、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基金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社会保障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就必须编制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报表。因此,与上述会计科目体系相适应,社会保障会计报表的各项指标和口径也应进行统一调整,尽快建立既可供保险部门统一填报,又可供其他各有关部门统一使用的社会保障会计报表,使所有部门需要的社会保障数据都能从这份报表中反映出来,从而使全国或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情况变得一目了然。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含义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指基于一定的法律法规,在一定整体目标的指导下,关于企业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从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角度看,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等。
1、投资管理
财务管理中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对外投资也包括对内投资。对外投资是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和债券等购买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以及直接对其他企业的投资等;对内投资是指企业内部购置长期资产的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企业的投资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证券等金融性资产,目的是取得股利或利息收入的投资。//sixianghuibao/
(2)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本文由收集整理称资本性投资,是指一年后才可收回的投资。短期投资又称流动性资产投资,是指一年内可收回的投资,如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有价证券的投资。
2、筹资管理
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量,采用适当的方式获取资金的行为。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资金成本的大小以及风险程度等都不相同。筹资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情况下,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较小的筹集风险,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筹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筹集,何时筹集,筹集多少资金等。
可供企业选择的资金来源,也称为资金渠道。按照出资人对企业控制权不同,分为权益资金和借入资金。按照使用期限长短,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3、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解决好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营运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毕业论文
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
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4、利润分配
进行股利决策时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税法对现金股利和资本利得的不同税率规定,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资金的来源渠道及其成本,股票价格的稳定与否,股东对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的偏好等。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1、灵敏度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入资本实现保值增值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所决定的。因为,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能以收抵支、到期偿债。企业要发展,必须扩大收入。收入增加意味着人、财、物相应增加,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因此,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管理的中心。/
2、综合性强。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正因为是价值管理,所以财务管理通过资金的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商品物资运行状况,并可以通过价值管理形态进行商品管理。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所以抓企业内部管理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其它管理,例如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并大多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某一个部分实施组织、协调、控制,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局部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整个企业的营运实施管理。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资产减值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经济的进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自1998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999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财务报表中对资产的计量更真实的反映出企业中资产的价值,这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信息。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过十余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都很不完善。从目前我国资产减值的计提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达到还资产一个“真面目”的目的,甚至有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资产减值的计提作为操纵企业利润的“利器”。这说明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同时也表明企业在执行会计制度时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要使资产减值会计真正发挥其规范资产会计处理的作用,还需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长足努力。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首先回顾历史,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指出会计理论和实务应随经济现象的发展而不断自我完善。然后,针对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中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治理的方案。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萌芽
1990年代前,我国企业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生产物资是通过政府来进行统一的调度,中央政府统一管理物价,企业外部也不存在对资产进行评价的活跃市场,因而,企业生产性物资的价值变动也无从得知。在那种经济体制下,企业更类似于国家的下属工厂,无需考虑货款的可收性以及资产价值的波动,反映在会计上就是,对于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损失只允许采取直接转销法;不存在存货跌价损失、投资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减值等。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渐改变了以往一手包办企业的经营方式,而是逐步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体制的变革引起了企业经营模式全方位的变化: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额而纷纷采用商业信用、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的生产的具体决策由企业自行做主等等。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对其价格管制放松、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原本平静稳定的市场变得不可捉摸――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的贬值越来越成为一种正常的商业现象。此时,如果对这种潜在的减值不进行确认,就会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1993年,会计变革正是适应了经济体制与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要求对应收账款、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形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雏形。首先,对应收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损失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也可采与备抵法,对坏账的提取比率分行业进行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不超过3%,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为20l0,农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1%,其他为0.3%-0.5%。同时考虑到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情况,企业可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等来确定计提坏账的比例。其次,对于存货,则区分为商品流通企业和非商品流通企业,规定:非商品流通企业,应定期清查盘点,及时处理发生的盘盈、盘亏,以及过时、变质、毁损需要报废的存货: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应按期末库存商品的3%-5%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其存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背离较大,经主管财政机关或中央企业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以调整存货的账面价值。最后,对于投资项目的减值准备,由于当时上交所、深交所刚成立不久,上市公司数目比较少,所以企业的投资集中于价值比较稳定的、减值可能性比较小的国家债券,因此行业会计制度对投资价值按照其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而未对投资的减值处理进行规范。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初步发展
证券市场发展的日渐成熟与1998年国家出台的国有股减持政策,将企业进一步地推向市场。为防范投资风险,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试行)》及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出台,对境内外企业在四项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度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四项资产的减值进行了规范。规定:公司对于应收账款,应与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情况进行评价,并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并按成本也可变现净值孰低对企业的存货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计价;对长期投资,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来处理。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分行业会计制度造成的信息不可比、缺乏统一规范的矛盾日益突显。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规范地基础上,又对其他四项资产提出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从而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八项资产。在制度中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四项资产按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可能引发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有较大的利润操纵空间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模糊,可操作性差
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执行时,对其确认和计量的标准难以准确把握,会计一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职业判断,很显然,这就使企图进行利润操纵的企业有了可乘之机。例如,企业在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时,必须取得一些数据:短期投资市价、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建工程的可收回金额、委托贷款的可收回金额等。而其中的“市价”、“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卜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变化莫测,要想准确的确定“市价”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变现净值”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价值。其中的儿个估计数据难免存在主观臆断。“可收回金额”是销售净价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中的较高者。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由于其未来可收回金额及项目的未来经营情况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未来时期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则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清晰,对于会计人员而言,操作性较差,在此情况下,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不确定因素,通过多提或少提“准备”来调节收益。
2.资产减值政策的可选择性仍然较强,给利润操纵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可以由企业自行确定。可以分别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三种不同的方法,而且提取比例也由企业自行确定。这样做本来是使企业更加稳健的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但有时这种机动性会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契机,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而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另外,在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时,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熟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或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由于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会抵消掉部分跌价损失,因此按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最为稳健,利润最为保守,究竟选用哪一种方法,有时企业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取舍。
3.资产减值政策使得会计人员可以滥用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的估计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这个估计范围有较大的浮动空间,如对于2-3年的应收账款,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计提比例,人为选择的空间很大。企业管理当局在计提多少准备的问题上是最了解情况的,他们最有发言权,由他们确定的比例按道理来讲是最合理的,别人(包括注册会计师)很难找到有说服力的理由加以干涉,但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做的更加巧妙。
4.资产减值政策使得利润操纵更趋隐蔽
追溯调整法使企业利润操纵更趋隐蔽。追溯调整法是为了防止企业滥用会计估计,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变更所要采取的方法,这样对利润的影响将分布在包括本年在内的各个会计年度。在追溯调整法的背景下,有一些企业就有可能利用这个合法的方法有意识的把利润在各个年度之间进行“按需分配”,来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当期应“原渠道冲回”,这本来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应收款项坏账准备人为操纵利润。但是由于稳健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利润稳健了,后期利润却不一定稳健。例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
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不失为一种操纵利润的“好方法”。因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存货跌价损失,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冲销,然后,到次年就可以“轻装前进”,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利润操纵行为只需要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做过低估计,而不用在次年大量冲回跌价准备就可以实现,所以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计算所得税时引发的问题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计入企业的“管理费用”;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冲减企业的“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计入企业的“营业外支出”。虽然计入的会计利率不同,但却都减少了企业的利润。但按国税发:[000]84号文件制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6条和第46条规定,除按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余额的5%。以内提取的坏账准备可以税前扣除外,超过标准提取的坏账准备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由于上述规定,企业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纳税调整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也是国际惯例,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论企业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是“永久性差异”还是“时间性差异”,我国的税法只重视和认定“永久性差异”而不愿承认“时间性差异”,这样就会加重企业的税负,增大企业的现金流出。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引发的审计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加大了审计的固有风险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涉及大部分资产项目,如应收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及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巨大;(2)确定每一项资产项目账户金额(可收回金额)时,需要大量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序;(3)由于资产减值计算复杂,即使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也容易被错记、漏记。以上这些都易使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中出错的概率增大,因此,其审计的固有风险也相应较大。
2.管理当局易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蓄意舞弊
从资产减值准备账户的性质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追溯调整和核销一方面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影响损益表。另外,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根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其计提、转回金额易随管理当局的意图变动,这为管理当局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蓄意安排,往往是经过镇密策划和多方掩饰的,很难通过预测计算得知,或常规检查所能发现,这样所导致的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
四、治理的方案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是适应经济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对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要求应运而生,在解决一些历史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会计理论,提出以下治理方案。
(一)加强确认与计量的规范
1.强化统一性和明晰性
对于准则的制定者来说,制定比较合理、规范、严格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时,应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明确地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和提取转回时间,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通过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客观性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高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和同一企业不同时点的一贯性,降低企业管理层在资产减值空间上和时间分布上的操纵性。
为了减少计提政策差异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应针对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做出参考性的标准及限制条件,比如在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上,可以设置以下标准:当年发生及未到期的应收款项按其余额的2%-5%计提;逾期一年以内按其余额的5%计提;逾期1-2年的按其余额的10%计提:逾期2-3年的按其余额的30%计提;对于逾期3年以上或有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可全额提取坏账准备等。然后再对客户的各种财务比率和信用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即用财务管理中的信用评分法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权数。最后把确定的权数与上述的账龄计提比例相乘,以最终决定坏账计提比例。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坏账准备计提的随意性。
此外,在减值准备的确认时点、减值迹象判断标准,减值准备转回的时点和标准,销售净价的计量、现金流量、折现率的估计等问题上,应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做出具体的细化的规范,而不是笼统的概述。
2.注重与实际结合
制度规定长期资产应按单个项目进行减值测试。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某项资产不可能脱离其他资产而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一批资产共同发挥作用为企业带来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确定一个资产组合,综合测定其可收回金额。对于资产组合的减值测定,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现金产出单元”的概念,现金产出单元是单个资产的集合体。不同资产的集合体,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现金产出单元,应由权威机构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测定其减值情况。
对己确认的现金产出单元减值损失,按以下顺序分摊抵减现金产出单元中资产的账面价值:首先,抵减分摊到现金产出单元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其次,根据现金产出单元中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按比例抵减其他资产。分摊到现金产出单元中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应作为单个资产的减值损失处理,在利润表上予以确认。但是调减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可辨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减至销售净价(如果可确定)、使用价值(如果可确定)和零三者之间的最高值。
3.改进会计科目的设置
关于各项准备的确认归属问题也有待改进,资产减值损失确认也具有一些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可靠性不高,而其它费用损失类科目则不然,它们是己发生的损失,其确认具有客观性因素,可靠性较高,不将二者加以区分,就会使得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收益等费用损失类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较性,因此势必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常决策。因此,建议设立“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用以专门反映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情况,这样将所有资产减值准备归到一个科目集中反映,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作为“资产减值损失”的二级科目。
4.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主观判断因素,使得充分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尤显重要,应加强对减值信息披露的规范。目前会计制度对披露要求过低,让人怀疑如此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多大价值,而且公司也可以通过模糊的披露甚至不披露相关信息去遮掩操纵利润的目的。明确的信息披露要求比空泛的规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要有意义的多。
资产减值的披露可分为一般披露和特殊披露两部分。一般披露是指目前在资产减值明细表中要求披露的内容,即各项资产的期初余额、本期减值增加额、本期减值转回额及期末余额。而特殊披露是指对报告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影响是重大的单个资产或资产组合确认或转回的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具体包括:导致资产减值的确认或转回的环境和事件:单个资产的性质及资产所属的报告分部;产组合的基本情况;资产类别或报告分部已确认或转回的减值的金额可收回金额是其销售净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盆销售净价的基础或估计所使用的折现率等。
另外,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应和资产负债同时编报,这样,可使报表阅读者随时了解企业资产总额、减值情况及管理水平,且不影响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同时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后单列项目“资产减值损失”反映资产减值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
健全、发展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是有效实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很差。而健全、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保障。因为,信息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企业可以得到有关资产价格的各种信息资料,使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目前除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有价格信息外,绝大部分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可收回金额。因此,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种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有关部委及各省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及信息报价系统,定期正常地向社会全国或全省的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使各企业对资产减值的计价具有合理统一的依据。
所以,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市场价格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为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奠定客观基础。
(三)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因此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利润操纵。
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
参考文献
[1]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26-35.
[2]李增泉.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7-52.
[3]赵连卿,孙毅.论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J].会计之友,2001(6):8-15.
[4]葛家封,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J].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宏珊.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学位论文,厦门大学会计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