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建构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0 17:31: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班建构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班建构教案

篇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数学游戏有许多,如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数学游戏,一直是我们课题组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幼儿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以绘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对》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围绕文学作品开展有效的数学游戏。

一、幼儿已有水平分析,确定选材

大班上学期,教学中幼儿对规律已有经验为ABCABC、ABB、AAB等,此次借用的文学作品《花妖精的生日派对》紧紧围绕生日派对所需要带的礼物、参加生日宴会自我的装扮、去参加party的路线等等,处处彰显了数学规律的元素,因此选用这个绘本主要是复习巩固幼儿对规律的已有认识,并提升幼儿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游戏中感知规律的乐趣。

二、根据教材基本内容,构思教案

绘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装饰物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参与设计规律的兴趣;

3.让幼儿体验合作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片花妖精、贺卡一张、PPT、两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重点:

按规律排序。

活动难点:

创设规律。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直接提问导入

提问:蝴蝶在花丛中采蜜,从左到右仔细看一看,蝴蝶在按什么规律排队的?花又是按照什么颜色规律开放的?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简洁明了,较少幼儿有惯性思维:图上有什么?对于“从左到右仔细看,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个正确数数方式。什么规律排队?的提问是对于大班幼儿已有经验的调动与铺垫,为后面逐步递增的规律埋下伏笔。”

(二)通过绘本,发现各种规律

播放PPT第6~15页。

1.介绍人物、事件,初步认识各种规律。

提问:裙子/鞋子/帽子排列的规律是什么?

2.幼儿自由设计。

提问:你们想为花妖精准备什么礼物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设计礼物并按规律装饰。

3.播放PPT第16~25页。

提问:小路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设计意图:这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层层铺垫“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步步解剖“完整说出它的规律”、自由设计“你想设计什么规律”,在这些环节中让幼儿的创造与想象得以发挥。我将幼儿的设计进行了展示,最终幼儿自由讲述礼物的规律,“比比谁最有创意?”发现大班幼儿强烈的好胜心,会设计出别具一格的规律。

(三)结束活动

花妖精收到了这么多礼物,她开心极了,瞧!她还为你们准备了丰盛的点心,请你们去品尝一下吧!

活动反思:

《花妖精的生日派对》教学中孩子们活学活用,尤其表现在在“做礼物”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不同规律的排列方式。正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自由设计这一环节,幼儿通过有趣的“游戏”,又一次开启了思维的碰撞,在与同伴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游戏的乐趣。

三、教学视频集体研讨,价值取向

通过视频展示,课题组的老师各抒己见,纷纷指出数学游戏的挖掘情况,因此教学中可以:

1.文学作品中的游戏来源于幼儿的兴趣

每次找到一个好题材的文学作品,老师总是在挖空心思去想有什么游戏好玩呢?可以怎么玩呢?这始终是将教师的位置放在了主体,我们应该明白,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开展什么游戏,怎么玩,应该由幼儿的兴趣来决定,我们的想法可以改为:“你觉得可以怎么玩?”幼儿自己去商讨玩法,教师做一个记录者,有时甚至可以做一名默默者,静待花开。

2.文学作品中的游戏可以投放到区角中

绘本活动开展后,我们在美工区投入了一些模板,如:小汽车、花裙子等让幼儿通过不同材料进行装饰,可以用毛根绕成一圈、可以用橡皮泥捏成点进行粘贴、可以用水彩笔画出花纹等;在益智区让幼儿按规律排序,“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呢?”“我设计的迷宫”;表演区就直接让幼儿创设背景的规律等等,真正将文学融入幼儿的游戏中。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大班授课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目前,英语大班授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解决有限的教师资源和庞大的学生数量这对矛盾之前,如何提高大班教学效果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先进技术手段被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新教学手段的引入又对相关的教学要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要求,其中就包括对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设计的重新优化。 

 

一、大班教学的实际需要要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近年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加强,国外大学小容量班授课形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考虑到语言学习对于交流互动的依赖,英语教学大班授课的形式深受诟病。但在现有条件下,大班授课仍然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授课的客观存在。 

研究表明,教学质量和教学班的大小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们承认大班授课存在以下局限性:学生多,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的机会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班授课的优势:大班授课时,作为受众的学生心情更放松,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焦虑心理。如果教学组织者引导得当,大班授课就更易于帮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见,教学形式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组织者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只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方案并不断优化,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在大班授课中取得好的效果。其中多媒体技术手段就为确保大班授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陷。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优点是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其次,多媒体英语教学能极大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授课信息密度小,这明显不能满足大班授课的要求。现在教师可以采用课件教学,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这些非书面资料真实生动,信息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材料形象化。教师也通过实物投影和电子板书节省了时间。再次,多媒体教学与现代网络相结合有利于课后巩固。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素材与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相结合,开展课堂外的远程教育,从而有效弥补大班堂教学交流的缺乏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略。 

 

二、优化设计大班多媒体教学结构的关键是课堂活动 

 

就教学而言,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蓝图。在大学英语大班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是有益的,而多媒体充分发挥的关键在于做出合理的教学结构设计并严格实施。教学结构设计的优化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安排,形成特定的最佳的结构或模式。 

1.教学思路的分析选择。多媒体的实际运用要根据教学结构设计预先安排好的步骤进行。而教学结构的设计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及教学目标的规定,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确定多媒体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对比研究显示:不同层次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施行措施不尽相同。重点英语专业的教学具有研究语言的目的;非重点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目的除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使用技巧外还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即在四六级考试中达到合格成绩;而高职院校则更看重日后对学生形成系统职业技能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前形成相应的教学思路。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失去教学开展的方向。 

2.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理解性学习中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反应更为明显。然而,在记忆性学习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范本、操练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学生记忆更牢固,语言使用的精确度更高。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优化绝非简单的此是彼非的选择,而是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在整合中要求使用最佳的多媒体组合。相反地,对对话部分,在教学中应常采用情景教学法,此时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以投影仪和媒体播放的声像材料必须是与对话内容最佳关联的;在媒体的选择上,媒体播放工具优先于投影仪,因为媒体播放工具能够非常方便地再现情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的集中和愉悦并存的境界,从而加速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 

3.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最佳选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影等丰富的表现手段,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符合多媒体大班教学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多媒体对学生的信息输出不应是手写教案的翻版,而应选择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创新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创新手段绝非对技术的片面追求,而是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教学内容和创设相关语境的便利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克服大班授课因操练不足而造成的记忆干扰。课堂上要体现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样需要加以选择,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构设计前加以精心挑选,以确保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全面高频地在其中得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再现方式应该根据需要作出最优取舍;教师讲解语言结构部分时应该采用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引导词汇和语法结构;对话部分应通过教师文本讲解和媒体播放录音形式讲授;阅读和写作部分多采用投影方式显现重点和难点。 

 

篇3

我园与左岸幼儿园相邻,拱宸桥小学离我们两所园都很近。是我区唯一配备有专职体育、美术、音乐教师的学校。而且,刚巧三门课的教师都是非常优秀的男教师。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决定采用“2+1”的模式,即我们两家幼儿园和拱宸桥小学结成联盟,以确保三位男教师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

二、建立幼小联盟“2+1”活动规程

园长、校长全程参与,并委派业务负责人,联络商议各项事宜。我们协商后规定:三名男教师每月分别来两所园执教一次,两所园的执教内容相同,并制定了上课时的职责要求。同时,为了配合男教师上课,幼儿园制定了教师的配合细则,包括教育器材、幼儿经验等方面的准备要求。我们还商定了联盟内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时间、地点、形式等,做到“前有菜单、中有研讨、后有总结”。

三、扎实推进“2+1”式的教学与研讨

为了让男教师的教学更有效,联盟经过反复商讨,设计了几个操作方法。

1 前期准备“2+1”

一份书面菜单。向小学男教师提供由幼儿园教师设计的体育、美术、音乐三门学科的典型教案,让他们熟悉教学容量、特点和流程。

一份实践菜单。请小学男教师来园,观看幼儿园教师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学活动,让男教师对幼儿园的孩子、场地、教室环境、活动材料有直观的感受。

一次力量拥抱。我们把全园大班的孩子聚集在操场上,隆重推出三位男教师,请孩子与三位男教师进行一次拥抱。当男教师把孩子抱着举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好兴奋,他们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阳刚力量。

2 教学推进“2+1”

我们采用三位男教师轮流每周来园半天的形式,每次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分别先后到两所幼儿园开展教学。每次活动采用“一课二研”形式,一次教学活动后马上反馈调整,并将策略运用到另一所幼儿园的第二堂课中。这样,男教师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其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适合幼儿园的教学特点。

3 教研沙龙“2+1”

在联盟活动中,我们不仅有课后随机的交流反思,答疑解惑,还组织了专题沙龙,如针对幼儿园女教师在健康活动中的疑问、动作的难点分解等,与体育男教师以沙龙的形式展开研讨。女教师们争相与男教师互动,双方都获得经验的扩展。

篇4

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论和观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仁门。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需要考察与反思支配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寻找造成实践弊端的思想与理论根源,并针对其根源,提出其转变策略。

一、教学理念的现状考察与反思

教师的思想是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价值性理解。知识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构成。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看待知识与课程?树立怎样的学生观与教学观?

(一)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人们习惯用这样的定义来理解知识,并以此为知识观来看待课程改革。这种知识观的本质,认为知识就是被搁置在人类认识成果总库中的那些东西,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过系统的理性思维并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过往经验,是理性的产品。这种知识观不应是教师所持有的知识观。因为这种知识观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没有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把握知识的本质。“知识就是力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教师的脑海中,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教学,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毫无疑问,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知识教学,并把它看成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教育的基本规定。但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看待知识教学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却反映了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视野的广一度和深度。

“知识改变命运”是因为知识对人生的启迪,知识不纯粹是关于科学、真理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有关的问题。知识教学不能仅仅教给学生知识的内容,更应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意义。让知识与学生相遇,让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应具有人文意义,此时,知识对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学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还有“幸福问题”。这也正表明了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意义的合理性与价值追求。

就知识、知识观的话题访谈教师时,大部分教师说:

什么是知识?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知识观?说句老实话,说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对学生说,书本知识最为重要。不然的话,学生为什么还要天天学习课本?考试时还要考书本上的内容?关于“知识背后的意义”,这个我们觉得也很重要,但很玄乎,不好捉摸。学生掌握了知识之后,他自己会有体会,会有感觉。

(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课程与课程观的地位凸显无疑。但教师们又是怎样理解课程?课程观又是怎样的?

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我们当老师的关注的课程就是课本和教参,按照课本、教参去备课、讲课就行了。教材编写是上面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教材选用是领导的事情。关于课程资源问题,有时候也找一些材料,包括网上查询,但这种情况很少。学校又不能上网,家里能上网,但回到家里就累得不行了,根本没有心思上网查教学方面的资料。

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应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教师要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应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但教师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没有条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等等。这一回答足以让教师、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自问、深思。

(三)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学生作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对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实属不易。2007年教育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村初中大班额比例达到6800,全国有64个县的初中全部是大班额,其中50个县在中西部地区。按照河南省某市2007年度教育统计资料,无论是城市、县镇,还是农村,66人及以上的班级规模占74%以上,城市尤为突出,而班级规模在45人以下的很少。事实上,120人左右的“超级大班”也屡见不鲜,令教师不堪重负。每名教师相当于带两至三个正常班,工作量增加了两倍以上。上课时要为维持秩序而耽误时间,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清讲课内容,教师上课时都要将声音喊到最大,上课质量很难保证。美国学者卡尔森(RonaldL.Carlson)在谈到“教师的厌‘教’情绪”时曾提到,中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班上学生人数太多,维持纪律是首要问题,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幼儿园直到12岁的中学生的教师都要花费很多精力来维持纪律,他们也对此深恶痛绝。在很多课堂上,通常是几个不服管教的坏学生破坏了整个课堂纪律。

据笔者观察,在大班额教学的课堂上,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0%的学生不听课。若精确计算的话,不注意听课的人数可能要在30%左右。在访谈教师时,他们说:这两个数字应该不夸张,就是如此!学生不学习,我们也不管,也不敢管,管严了,怕学生出事。即使想管,那么多学生,咋管?

2.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次,笔者到一所小学听课,在课间时间到一语文教研组办公室休息时,观察到如下真实的一幕:

一个岁数稍大的女老师在靠近门口的桌子边坐着,我进去和她打了声招呼,并坐下和她聊天。同时,我发现靠里面站着三个男生,其中一个斜趴在桌子边正在写作业,我已经知道这其中原因,但还是忍不住走上前去看(或者问)个究竟。那两个学生手拿作业本,傻傻地站在那,面无表情;那个斜趴在桌子边的学生正在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我看了一会,他没有写出一个字。我问他咋回事,学生不语且一脸的难受样。我又回到这位老师旁边,老师顺口说:“这不是我的学生,我从不干这种事。可能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做得不好。”

学生生活幸福吗?学生学习快乐吗?学生傻傻地站在教师办公室里是何等滋味?面无表情地趴在教师办公桌边补做“给妈妈的一封信”,在那样的环境中,处于那样的心情,能给妈妈说些什么?能写出优美动听的语句吗?能把发自内心的话语表达出来吗?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包括在课堂上,在教室里,在校园内。

(四)教师对教学的认识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1.教师课堂设计与执行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受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教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对教学科学性理论的研究,强调的是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反映在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写出系统而完整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中,执行此教案。在访谈多个学校的多位教师中发现,他们所说的惊人的相似:

学校不定时检查教案。编写教案时,必须系统而完整,必须有各项条目。教案提前写好,课堂上就是要按照教案讲,按课本、教参上规定的内容讲,按备课时设计的内容讲。

从教师访谈中得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系统和完整”,主要是学校制度的规约。课堂上教师对教案的执行情况“按章(教案)办事”“依样操作”者也居多。没有“详案”与“略案”之分,也没有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别。这种对教案的管理过于具体、过于详尽、过于死板的统一模式,对合格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而言,肯定是弊大于利。

2.教师课堂教学安排情况。调查420名中小学教师的情况表明,教师每节课的完整性回答“高”或者“较高”的占70.0%,每节课的教学密度回答“紧凑密集”或者“较为紧凑密集”的占70.5%。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每节课的完整性,一堂课的完整性高,对应的是课堂安排紧凑密集。在访谈教师时,他们说道:讲课时,主要通过“复习、新课、小结”等几个环节来进行,在这方面变化不大,习惯了,使用起来也顺手、方便,课堂上,一环扣一环,表现得也比较紧凑。

二、转变教学理念的思考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只有触及人们观念层面的变革才是最深刻的变革。我国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表明,对教育观念的审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更深层次上的自我批判与自我突破。正是以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所持的教育教学观念将直接决定其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转变教师知识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习得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不同的知识观必定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所固守的“知识本位主义”“知识授受主义”与“知识功利主义”的知识观及其教育行为方式,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理念出发,实现教育中知识观的两种转向。

一是从构成性知识观转向生成性知识观。构成性知识观是构成论思维关照知识的结果。在构成性知识观的视域下,知识是由基本的知识要素构成的整体,知识的发展就是基本知识要素的离析与重组。它强调知识所具有的理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但忽视了知识还具有情感性、非科学性和主观性。以此来讨论知识必然会导致知识的“单向度”性。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其特征为: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在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知识具有生成性。知识的生成不是通过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整体地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

二是从本体论的知识观转向主体论的知识观。本体论的知识观是从知识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来讨论知识,把“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就知识论知识。这种本体论的知识观不能作为教师直接拿来并加以应用的知识观,因为教师的研究对象和活动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及其发展”。因此,教师知识观的建构需要从本体论视野转向主体论视野。

主体论视野就是超越一般认识论的本体视野,从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来理解知识。主体论的知识观强调的是学生作为知识再生产的主体,知识再生产的过程、方式、目的和价值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较,具有其独特性。因此,这一知识观的转向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课程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崇尚主体论的知识观,注重知识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知识不只是科学的问题,更是与人的命运和幸福相关的问题。教师知识观的转变,要求树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达到最终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愉快学习、幸福生活。

(二)增强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品质

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就决定了他如何实施教学,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课程统一管理以及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为此,增强课程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提升课程能力,既是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一维,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教师鲜明的课程意识一般包括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强调教师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把自己和学生置于课程之中;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教师把握课程不同维度的目标,结合特定的教育情景,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动态地生成课程价值;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不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且要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知识中心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重视知识的价值及其对人的理性的意义,它强调课程对儿童未来生活的意义,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强调由对儿童未来生活的关注转向对儿童现实生活的关注;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认为,教育和课程对儿童的关注,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构建意识和创造意识,引导儿童建立起有效的生活方式。

纵观课程观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课程观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课程只有把儿童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的、生活着的人来看待,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为此,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其内涵包括: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学校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是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学生的基石

1.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师应树立多样化的学生观、个性化的学生观以及“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己的最好”的学生观。这一鲜活的命题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它昭示着教师要对学生高度负责,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关爱每一个学生,教育者应胸怀这样的信念: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同时,把学生当作“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在师生互动中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参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四)教学观的转变:从关注学科到关注学生

1.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实践。我国的课堂教学面临着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严峻课题。“传递中心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片面地传递“制度化知识”的教学。把儿童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就是灌输知识,其结果是儿童原本拥有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丧失了学习的本来目的,学习的使命仅仅是记忆现成知识;教师关注的是知识,是学科,而不是人,包括教师自己,教师不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会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因此,传递中心教学是“教师主导型”教学,是一种学科本位的教学,也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

篇5

我们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实践始于1982年,第十个五年计划起,我园依托国家、省、市级规划课题,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进行了19年的研究实践,建构起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该课程荣获2018年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大连市一等奖。

一、探索与研究历程

1.摸索阶段(1982年-2000年)。初步摸索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内容及教育规律。"十五"之前,幼儿园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进行了18年的实践探索,如编写了大量足球游戏、儿歌、歌曲,故事、教案,举办足球联赛,请球星来园交流等,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丰厚的实践经验基础。2.初探阶段(2001年-2005年)。验证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可行性并构建课程雏形。"十五"期间,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足球队为实验组,邀请运动生理专家及足球教育专家与我们共同探讨了幼儿足球训练及普及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方法。在验证了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可行性的同时,探索出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完成了省级规划课题,出版了全国首个幼儿足球专著《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建构起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的雏形。3.充实阶段(2006年-2010年)。丰富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发设计出系统化的混龄幼儿足球队全年训练方案,首创了五大领域足球启蒙教育普及课程,使其从原本单一的体育健康活动发展为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将“环境”资源引人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创设丰富的足球物质环境,吸引幼儿去关注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同时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4.推进阶段(2011年-2015年)。推进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建构并尝试推广。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足球动作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融合,研发了幼儿足球游戏课程;发掘足球启蒙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以足球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指导策略;探索出园所交流、送教活动、足球幼小衔接等多种有效的区域互动途径。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区域互动研究》及两项市级规划课题。5.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梳理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并推广课程。在完善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理论,并对前期研究和成果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形成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出版了《幼儿足球启蒙课程》一书。借助国家、省两级规划课题和两项学会课题完成幼儿足球启蒙教育模式的建构。

二、课程内容

篇6

二、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

我园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园长是“三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教学副园长是直接责任人,具体抓,各个部门配合抓,全体教师共同抓的良好工作局面。我园加强领导,注重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三生教育”进课堂,“三生教育”进教研。结合我园实际,根据“三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组织骨干教师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这三大主题,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的“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习惯、能力、情意三维目标),编写了小班、中班、大班、大班四本《三生教育》园本教材,分别编写出不同内容的小主题,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教材、有内容可教。同时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幼儿、家长、教师的三方面评价),对教师的教案、幼儿的习惯养成、班级环境创设、“三生教育”主题墙、家园专栏、亲子乐园的完成情况等每月进行检查评分。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

三、围绕“三生教育”特色,进行环境创设

环境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从室外到室内,我园突出“三生教育”这一办园特色。一进园门,造型逼真的雕塑《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及《爱的教育》这几本书矗立在圆形花池内,三个红色的心型“三生教育”紧密连在一起,以及“明天你是哪颗星”大型雕塑特别醒目。室内一楼是生命教育、二楼是生存教育,三楼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以大自然为主,山脉、小树,蝴蝶、蜻蜓,各种小动物儿歌,还有生日吧,孩子过生日时到这里照相合影,一起分享生日蛋糕。老师教育孩子生命的宝贵,如何学会感恩,孝敬父母。二楼生存教育主要以安全为主,生活中常遇到的安全,交通、用火用电、防地震等安全。楼梯两侧有各种安全教育的案例,图文并茂,寓义深刻,家长和幼儿入园和离园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随时教育幼儿掌握安全知识。三楼是生活教育,主要是衣食住行,区域中有各种车辆标志,师生手工制作的服装展区、农副产品等。

四、将“三生教育”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我园强调一日生活即课程的理念,加强对“三生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研究。

1.注重抓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生存技能,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中班《我是哥哥姐姐》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以自己的亲身示范影响不习惯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帮助幼儿倒水、叠被子、整理衣物,带小弟弟、小妹妹到室外去玩,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如何当哥哥姐姐,并体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良好感觉。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幼儿学会珍爱生命,掌握生存本领。积极开展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的“三生教育”研究活动。围绕“认识我自己”“五官保护”“远离危险”等主题,着重抓好“设计、说课、听课、反思、评课”五个环节,以教师为引导、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模式,如游戏“防火”中,我们创设了具体形象的情境,模拟不同情境下的火灾现场,营造真实紧张的气氛,让孩子直接感知、体验,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逃生方式。

篇7

1 多媒体课堂教学对学习环境创设、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的促进作用

在记忆性学习中,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课文范本、操练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学生记忆更牢固,语言使用的精确度更高。而在对话部分则要求采用情境教学法,要求多媒体再现或是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语言交际是通过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各种刺激和理解这些刺激(确认各种刺激意识)的过程。由此可见,交际是一个活动过程,交际法外语教学理论不再主张引导学生进行孤立的句型操练,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其目标直接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首先要努力创设真实自然的社会语言情境,要将教学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交际过程。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由于缺乏真正自然的言语交际情境,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体化特征能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较为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语言功能项目从网上的资料库中选取和下载适当的图片、录像片段、文字介绍等,自由组合资料创设出理想情境。采用课件教学,教师可以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形象的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多媒体模拟仿真技术创造的各种真实情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语言交际欲望,使其能够主动开口讲英语,并且学会在不同交际情景中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逐步实现在实际的英语交际活动中运用自如。

2 多媒体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辅助功用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影等丰富的表现手段。多媒体的集成特征与网络化和存储技术相结合,可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极大地辅助教学设计。多媒体对学生的信息输出不是手写教案的翻版,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因操练不足而造成的记忆干扰。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在课程结构设计时精心挑选,以确保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规律全面高频地在其中得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再现方式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最优取舍;教师讲解语言结构部分可采用图片、幻灯片等形式引导词汇和语法结构;对话部分可通过教师文本讲解和媒体播放录音形式讲授;阅读和写作部分可多采用投影方式显现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后,还可灵活、快速、高效调用国内外信息资源,从而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单维文字或孤立静止图形传递信息的局面,以多维、多形式、多角度、高效、准确地向学生呈现与描述同一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医科类等高职专业的科技英语文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环境的支持,可以加快学生的接收理解速度,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其英语技能。

多媒体计算机能把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等所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产生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形式,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学的先进手段,如终端软件、互联网等,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成了机器和设备的主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学习,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消除焦虑和紧张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习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环境还能激活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课堂教学对大班授课的现实必要性

大班教学受众人数多,学生与教师个体交流以及学生的平均训练机会都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如果教学组织者引导得当,大班授课则更易于帮助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培养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就能够在大班授课中取得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是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大班授课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效弥补了大班授课的缺陷。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优点在于它利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景,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

篇8

有人说,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确,成功是快乐的源泉。科学课上,让学生体验成功就是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自主探究是给学生提高自我施展的机会,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绝不应过多参与。老师的任务是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良好课堂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上《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课时,放手让各小班的孩子自己设计制作方案、绘出设计图。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孩子都积极出谋划策,时不时听到有学生在争论,拿出材料在那里比划,希望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可,孩子们的创新能力都被发掘出来了。在汇报设计方案时,时不时响起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有个小男孩在听了其他小班的设计方案后,不由自主的竖起了大拇指。作为老师的我看到这些很感动,为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而欣慰。

二教会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如何让学生自己能够做好预习、乐于合作、主动交流、勤于反思、并会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呢?针对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应采取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课堂上,教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如在上《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课前,我花了两个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征求了多个老师的建议。设计出的教案A4纸打印了两篇,整个课的基本结构就是:1.师生共同交流所查阅太阳能热水器的资料;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设计要求和思考问题找出设计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设计方案;3.各小班写出设计制作方案、绘出设计图;4.交流设计方案;5.各小班改进完善设计方案。课件也简单,第一组是教师的图、音结合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简介;第二组是设计的要求和思考的问题。制作老师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当时有老师提出,这样是不是太简单了,到时冷场怎么办。首先我对孩子们有信心,这次上课的这个班是我自己教的班,两年来我比较注重对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小组成员责任制、岗位轮换制、小组长责任制等等措施。孩子们在学校“我育我学”这个大环境中成长很快。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贯穿整节课的教学中。在这节课中,孩子们真的很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在介绍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工作原理时,孩子们能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不再重复别人介绍过的内容。在设计制作方案时,各小组的全体同学都积极出谋划策,拿出带来的材料比划着,怎样设计最合理,升温、保温效果最好,不断有创新产生。在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的评价过程中,孩子们听了其他组的设计方案的汇报、看了各小班绘的设计图后,能评价出别人的方案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是在那些方面不足,该怎样改进。在设计方案的改进完善过程中能从其他小组的设计中取长补短。这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互帮互学。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三、追求高效课堂要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这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

篇9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65-02

一、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建国以来已有过多次课改。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新课标认为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英语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另外,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应该有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新时代教师应面向每一个学生,从学生的情感层面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它的提出对英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及职业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英语教师迫在眉睫。

二、英语师范生培养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授课模式传统,理论难于内化

目前,高校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模式都比较传统。在英语教育本科课程设置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课时远超过了实践课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意义建构。笔者对在校的63名大三英教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的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太少,要求加大学生技能训练。英语教学法中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虽然教师们一直在努力地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都流于表面,忽视了内在的学习动机,而理论也难于内化。

2.大班授课,课时较少,学生参与机会少

英语教学法总课时较少,大班授课效果不够好。虽然近年来对英语教育班级人数有所控制,但总体来说,学生个体参与的机会较少。我系对英语教学法设置了34个课时,如果按照一班30人来计算的话,每个学生能够分到1个左右的课时,其中还包括了教师理论授课的时间。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可能性极小。

3.实践环境过于理想化,缺乏真实感

在模拟授课中,学生互相听课,不授课的学生要扮演听课的小学生。相对于真正的小学生来说,模拟授课中的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英语知识的积累。在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听课的学生都在努力地扮无知,极力地“配合”授课的“老师”。这样一来对这位授课的学生有了很大的鼓励,也使得授课能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在真实的小学英语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比如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等等。

4.教学反馈单一

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重要的学习经验。高校师范生在教学实践阶段通常有一个指导教师,教案及PPT的制作、课堂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设置等等都是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并改进的。因此,指导教师的风格往往会直接影响他的弟子。在评课过程中,指导教师往往从自己的习惯、喜好出发,使得评课过于主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让学生无法真正地接受负面评价。因为对教学反馈的不重视,使得教学反馈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当时听了,指导教师却忽视了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再尝试。最终授课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对这些反馈意见进行反思,更不用说改进教学了。

三、英语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研究

面对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以及在目前高校师范生的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内容应该强化技能训练,更新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零适应期”师资,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熟练掌握在职教师所需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而应用微格教学进行技能培训是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它将师范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

微格教学由美国的教育学博士德瓦伦・爱伦提出。这种教学模式在八十年代的时候被北京教育学院的孟宪恺和郭友采用,不久便受到了各大教师教育机构的欢迎。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的操作系统包括六个步骤:讲解教学技能、观看示范录像、编写微格教案、微格实践录像、反馈评价和修改复录。[1]

1.讲解教学技能

理论辅导是开展微格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学法授课教师先按照授课计划完成教学技能的理论讲解。新课标下教师职业技能包括英语语言技能、英文书写和汉字书写技能、教学技能、教学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针对以上各项技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理论辅导,为之后的训练确定目标。

2.观看示范录像

课中播放示范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讨论,讨论过程须由授课教师来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视频中授课教师的各项技能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其优缺点。也可以将实训中会用到的评价表格让学生填写,在观看完视频后再统一进行口头表述,最后由指导教师归纳总结。

3.编写微格教案

为了改善学生参与机会少的现状,我系对英语教育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以寝室为单位的分组训练,每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一个班级的学生除了有一位教学法授课教师外,每组学生还配备了一个指导教师,并从每组学生中选出一位较优秀的、有教学经验的学生作为组长。在理论学习和研究之后,由授课教师布置教学技能作业,学生按要求自行设计教学活动并填写微格教学教案表格,所有教案的编写必须要符合新课标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进行微格技能实训前必须按指导教师的要求认真写好微格教案并交由指导教师检查,与试讲不同,微格实训通常只对某一项或几项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学生的微格教案必须要通过指导教师认可后才能进行下一步骤。

4.微格实践录像

微格实践录像过程中,学生互相听课,轮流扮演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每位学生的授课时间约5到10分钟,其余学生则充当学生的角色配合授课的学生完成微格实践。因为微格教室有限,实训时间有限,我们也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如摄像机、智能手机、网络等在课余时间进行类似的活动。微格实践录像中需有授课学生的影像,也必须要有师生互动的影像。

5.反馈评价

每一节微格课的结束都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因此在授课结束后,指导教师立刻组织学生一起观看视频及时反馈信息,深入反思。每组进行了微格实训的学生可以邀请其他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授课的视频,然后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授课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授课的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反思并听取大家的反馈意见。

6.修改复录

在各类反馈信息中可能有些比较主观的点评,授课教师必须要在所有反馈评价之后做总结,授课学生认识到各类问题之后,采纳好的建议用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之前的微格教案进行修改,也对自己的一些错误习惯加以改正。在完成了新的教案后,开始进行复录。复录之后再听取反馈评价,如此反复进行步骤4到6,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采用新微格教学之后,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增强了。授课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的实训时间增加了,针对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地训练帮助学生提高了职业技能。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即授课对象缺乏真实感。笔者认为,高校应与周边的小学、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进行授课时能够用真正的低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增强授课的真实性。

四、结语

微格教学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在师范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束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英国微格教学专家乔治・布朗说:“微格教学将帮助教师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师范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它不能在一个晚上改变教师或师范生的个人素质和习惯,它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它不一定能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天才的完美无缺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另外,笔者认为新微格模式也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其它的学科中,比如导游,新闻等等专业,既降低了成本,又能提高微格教室的建设层次。可以让微格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冠群、夏家顺.微格教学原理与训练实用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5.

[2]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刘艳.利用微格教学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4]高嵩,隗峰.基于探究的微格教学模式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篇10

2 “用书”材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书”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材”载体,增加了“教学挂图、学习包、亲子手册”辅助材料呈现内容丰富的教材。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呈现辅助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内容画面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激发了幼儿阅读与练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呈现方式还有助于幼儿对教学中知识点的理解,使之对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自编5以内数的口头加减应用题》,教师先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在买卖水果的过程中学习讲述5以内数的口头加减应用题。积累加减法的感性经验。接着,教师充分利用“用书”提供的配套教学挂图,引导幼儿尝试根据给出的条件自编5以内数的加减应用题。然后,教师以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自编5以内数的加减应用题》来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