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0 17:48: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乞巧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103-02
七巧板这种“游戏”,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七巧板的特点、为设计基础教学增添活力,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使学生手脑都能够得以锻炼、为将来更好的完成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
结合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具体情况,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实施于设计基础的教学。
1. 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设计基础教学也是如此,务必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做好准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不愿去理解和掌握略显枯燥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寻找适合的方式方法来打破这一僵局,增强理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基础理论的学习变的生动起来。
2. 基本技能的训练
知识与技能训练两者不可或缺,技能的训练强化了手脑并用的思维方法。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不仅要重视理论,更要注重实践,也就是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技能训练,可以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方面,更要使学习者对美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层面上来,进而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3. 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源和核心,如果艺术设计中没有创新意识,也就失去了艺术设计的灵魂。评判设计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往往是取决于它的创新程度。可见,在教师系统传授知识时,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传授知识给人智慧,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监督学生自觉学习、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开放性的设计基础教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自由、平等而和谐的教育气氛,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特长,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邬烈炎先生在其博士论文《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中,归纳其内涵大致包括: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及广阔视野,提高对各课题之间知识联系的认识;使学生乐于充当新课程的“试验品”,感知课程变革发展的愉悦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努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形成对趣味的鉴赏力与个人偏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一种积极开放、努力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心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谦虚谨慎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对教学活动作出有创见的评价。
只有了解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内涵,才能结合七巧板的设计运用,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七巧板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联系
把七巧板运用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如何通过七巧板的学习来实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呢?其实有共性就会有内在的联系。
1. 观察、分析、想象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观察能力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是认识外界事物的重要手段也是设计基础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使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乍看起来很相似的图形,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通过这种充分观察、反复实践的活动,不仅培养了思维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分析、想象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专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完成多组设计。
2. 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
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教学不再是狭隘的技术上继承在观念上有待调整。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引入七巧板的概念布置课题,如使用七巧板进行“形态再生”练习,这里指的“形态”可以是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也可以是某种环境乃至情境的再现。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事物形态进行设计,自己制作七巧板来拼组图形。学生在图形拼组的过程中对自然形态简化、夸张变形的规律有所总结;在七巧板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掌握设计材料的性质、加工的方式方法和工具的性能,强化了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
3. 趣味性与创造力的激发
创造力是人脑的普遍属性,但是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自由的表现出来。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是看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七巧板灵活奇妙的组合功能,借助形象生动、各具特色的自然造型,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这些有趣的画面和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们学习起来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调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激发了他们动手创作的热情。
4. 审美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
在设计基础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情感体验,往往会影响学生日后对艺术设计活动的接近程度,同时成功的体验可以让学生产生胜任感、充满自信,即而价值观得以提升。使用七巧板进行的课程教学在拼组形式的变换中做出有见识的判断。在充满令人困惑的图像信息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接受并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地事物完成自我表达、增强了自我表达地内涵。在拼图的过程中,陶冶了审美情感、提升了价值观。
三、“现代七巧板”对设计基础教学的启示
1. 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现如今,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设计形式以七巧板为设计原点,突破即有的游戏模式、拓展出不同的功能与视觉形象。如设计大师肯・ 凯托为一家日本开发建设公司设计的标志及应用系统,使用七巧板元素演绎大量的人物造型、形象的反映了建筑与人类紧密的关系,通过图形更好的传达出公司及建筑反映的情感信息。其后衍生的产品范围包括与生活有关的印刷和制造项目。从建筑用具到衣服每件事物都传递出宽泛的视觉语言和公司风格。
2. 对设计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七巧板引入设计基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设计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为成为合格的设计从业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现代设计中对于七巧板的运用验证了它的实用价值,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对设计基础教学的一种促进。
设计的多样性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和表现空间,使学生从七巧板这一传统的设计中转而掌握具有真正意味的现代设计表现手法。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在思维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学会权衡设计的主客观因素,深刻体会设计的局限性,并且学会善用限制,变限制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只讲原则、原理,不直接点明结果,促使学生自己根据相应的课题设计使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表现对象。学生通过自己创新思维,拓宽工具,将会进一步丰富表现技法的应用效果。使得思维训练和技能的训练双丰收。
参考文献:
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内七巧板的设计与制作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相互尊重、理解他人,在交流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七巧板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七巧板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制作七巧板。
教学策略:
恰当地运用实践——发现——交流——探秘——质疑——验证——制作——再验证——反思 ,使课堂真正成为开放、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体验中形成正确认识,设计不同的制作方案,碰撞出更多问题及深层思索,这样后面做出来的七巧板才方法多样,并经得起验证,块块规范。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拼图,了解中国传统智力游戏
师:同学们,大家玩过七巧板吗?看老师都拼出了什么?(电脑展示各种图案。)你们想和老师一起拼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玩“七巧板”。
师:我们拼图时,边拼边想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同桌两人可一起创意拼一幅,拼好就请安静举手等老师看。
(生合作拼图。)
师:你知道为什么叫做七巧板吗?是哪7块呢?
(生交流7块名称,教师贴图。)
二、寻找七块间的秘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能用其中几小块拼出这里有的一块吗?而且要形状、大小都相同。
师:还有更多的秘密吗?你还能发现几条秘密?请大家在小纸板上试一试吧!
(生实践多种拼法。)
师:现在同学们公布发现的秘密,请大家仔细听。
(生汇报秘密,实物展示不重复,教师板书。)
师小结。
师:这里哪个图形用得最多?(小三角形。)
三、利用七块间的秘密,设计制作七巧板
师:我们能用发现的秘密自己做一套完整的七巧板吗?从哪块开始做比较容易呢?
师:首先要做两个一样的图形。我们的材料包中有几个这样的图形可以利用?怎样分工合作呢?
(生每两人为一组做7块中的两块或3块。)
师:请各组商量确定:1.从哪块开始做。2.留下你们小组需要的一种图形所有的块,其余的装袋(如:用小三角可都留下)。3.合理利用需要的几块,商量你们小组这七块板的制作顺序、方法、分工。一会来介绍你们组的分工和方法。
师:汇报顺序:想从哪块开始做,共有几块可利用,分几小组,每组用几块,要做出哪几块?
师:大家都已经跃跃欲试了,各小组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看哪组能大家齐动手,团结默契配合完成7块的制作。
(生尝试实践,展示,未完成的说说做了几块。)
师生:共同检验是否是7块,检验7块间的大小关系。
师生:共同分析做得快的一组或慢的一组因素。交流还没做完的问题在哪。
四、完善七巧板,体验它的神奇,布置下节拼图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制作的七巧板颜色上有什么缺陷?要变色有什么办法?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玩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玩让大家有了今天的制作创新,玩也让我们充分体验了中国传统智力游戏的神奇文化内涵。七巧板的制作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不断地尝试和发现,下节课你们想和我接着玩吗?我们就用自制的七巧板玩拼图游戏吧。
评析:
1. 视角独特,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0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2
一、教学中最佳时机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事实: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在这两个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它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而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最佳期的教学之所以能干预发展的进程并对其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就是因为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与教学相应的发展程序尚未完成,心理机能尚不成熟,因而教学有可能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这些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并决定其今后的发展。
二、课堂中互动时机的概念界定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传授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激发、形成暂时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那么,掌握这个最佳的教学互动时机对促进学生主体能力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互动的时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控制者能正确把握互动的时机,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积极的教与学的氛围。当然,这种最佳教育时机的出现,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靠“天赐良机”,而是要靠教师对学生的体贴关怀、深厚感情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所以,教师要懂得适时把握,紧抓教育最佳时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化学教学中最佳互动时机的实践
1.互动时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
教育家张载认为教学应当掌握适时而教的艺术。时机不成熟,勉强施教,必“教之而不授”,错过时机再去施教也会事倍功半。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最佳的互动时机,对于某一节课,某一专题,某一阶段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承接作用。
(1)在知识衍生点处互动
化学课堂中,有些化学知识在中学课本中是不断延伸出来,受学生认识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螺旋式上升的。就在此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抓住互动的时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检验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方法,但那时是教师操作实验,学生记住结论。而到了高中时,学生系统的接触了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其中,同样也有检验这两种离子的内容。那么此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知识衍生点进行课堂互动,在传授这一课时提问学生在初中是否接触,接着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这样,课堂气氛就能在融洽的师生互动中得到带动,与此同时还能巩固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中学化学课程中的教学,不是一个简单或者是想当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必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精细实施的教学过程。
(2)在问题模糊处互动
中学化学里的某些知识会重叠或者产生交叉认知。而在这里,就比较容易产生问题的模糊点,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之,导致进退维谷,模棱两可。此时,教师就要踩准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创设互动的时机,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教材,明辨正确与错误,防止思维上的偏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比如:高中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的书写及判断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已经成为考查学生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情况的重点和难点,而此时也最容易导致知识认知的偏差以及模糊点的产生。学生在看到分子式为CnH2n的有机物就简单认为是烯烃的分子通式,却不记得它也可能是环烷烃的分子通式。教师就可以在此处提问,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把环烷烃也纳入自己的知识库中,那么,每当看到这个通式的时候就会摆脱以往思维定势的影响,达到化学知识学习的多样化要求。
(3)在认知冲突中互动
中文“冲突”一词有碰撞意思,唐柳宗元《乞巧文》:“世途昏险,拟步如漆,左低右昂,鬭冒冲突。”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核其情罪,较冲突仪仗为更重。”同样的,认知冲突在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是学生已有的认识与刚接触的新事物之间存在的思维碰撞。在化学知识的学习时,学生也会产生各种认知的矛盾与冲突,而最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新知与旧知的冲突处,同理,此处也是教师设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
例如,在进行讲解“浓硫酸与蔗糖反应原理”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证明反应产物。有学生回答将产物通入品红溶液中,教师没有马上说对或不对而是问大家:品红能检验出什么物质?不能检验出什么物质?学生大悟,从而答道先通过无水硫酸铜溶液,再通过浓硫酸,然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从而验证产物。通过这样奏效的互动,既解决了认知上的冲突,又解决了知识点的传授,一举两得。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并利用之,适时呈现这些错误和资源,设置学生的思维冲突点,紧紧抓住营造的互动时机,就能形成课堂中的亮点,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
(4)在联系生活时互动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化学教学的工作者,就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互动时机,巧妙利用教材资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学会用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而解决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化学课堂就在我们身边,也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得到体现。
例如:讲到“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这一内容时,可与学生产生这样的互动,请同学们考虑家用铝锅能不能长期存放酸性或碱性菜肴?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教师产生交流,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得出结论:铝虽然在空气中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三氧化二铝,但由于它是两性氧化物,在酸性和碱性的环境中都会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久置菜肴。这样,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可以发现化学知识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急于解决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这方面知识的传授时也是将教育时机中课堂互动时机的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
2.互动时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捕捉
化学课堂互动时机的捕捉可以视为时机没出现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寻找或出现时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迅速做出选择和科学行为的决策,并付之于行动。要捕捉到最佳时机,就要在时机的寻找、时机的选择、时机的决策上做点文章。
(1)寻找互动时机
要捕捉问题,就要寻找注意的切入点,比如:讲“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时,先点燃镁条产生明亮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热,同时生成白色粉末。接着加热铜绿,现象为绿色粉末变为黑色,管壁有小水珠的出现,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现象。此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变化的共同之处是新物质生成,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新概念。
(2)选择互动时机
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的互动时机。因为这个时机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化学教师习惯性以古板的方式提问,而学生也不需要任何思考,甚至有些学生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机械回答是与否,对与错等。这样的互动,并不能冲击到学生的内心,从而导致互动仅仅为形式,并非选择了最佳的互动时机。
(3)决策互动时机
有效把握互动时机,并作出决策,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直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真正的教育是把握住整个人。”所以,在化学课堂上,教师是时机的决策者,捕捉决策的目的性,互动性,高效性,科学性,连贯性。在与学生互动时,事先应该拟定方案,保证时机的科学化。
总之,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掌握最佳教学期,化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时间,巧抓互动时机,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气氛,彰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