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4 01:39: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新思维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思维论文

篇1

在设计中常常使用的线条运用,其形态表达一般是没有任何方向性的。但由于艺术家或设计者经验的积累,粗线、细线、快速线条、断挫的线条分别携带了不同的人的感觉,因而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设计思维恰恰是寻找这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含义并通过一定的组织方法有意识的表现其内在含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体现人类设计思想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渠道。

优秀的设计不用声音就可以表现节奏和旋律,不必模拟实物的外形,就地能准确的表达出软硬、疏密、虚实、斜正等结构形态。利用点、线、面的规划,疏密均衡,大小错落及动静收放,产生顿挫、缓急的节奏,进而达到优美旋律的追求。

正因为如此,要在自然与思维之间建立联系,就必须要求设计师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扎实的形象表达能力,而且要求设计师能对技术和艺术进行合理的理解和优化的处理,掌握与设计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能够不断激发创造力与灵感,从而提高设计的内涵。

1设计思维内涵

思,就是想;

维,就是序;

思维就是有次序地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全过程。

一般认为,设计思维是将思维的理性概念、意义、思想、精神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实现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设计中通过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手段从而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的思考过程。其主要研究包括设计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思维程序及思维模式等内容。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分析,就是在产品设计行为实现过程中对思考方式、思维组织模式的整合,通过对产品在形态造型语言的推敲、色彩材质的选择和行为理念的把握,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满足人们使用的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物品行动。

2设计思维外延

设计思维的外延包括:设计思维的思维形成过程与思维方法,设计过程思维形成控制,创新性设计思维组织方法,设计心理的调整和设计思维形态的整合等。

设计思维的学科基础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创造学、设计美学等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人机工程学、设计优化等技术学科的内容。

设计思维的核心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设计,整个设计活动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最终生产出设计产品的过程。“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缚,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形成设计构思

“调查”、“分析”、“突破”、“重构”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般进程。在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过程中,通过调查,截取到大量的可供进行设计的思维火花,各种思维形式而产生的设想和方案就非常丰富,依据已确立的设计目标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恰当分析,从而为突破、创新提供了条件。突破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实质,广泛的思维形式奠定了突破的基础。使供选择的大量设计方案中必然存在着突破性的创新因素,合理组织这些因素构筑起新理论和形式,进而重构目标形式。这便形成了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在因素。

3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3.1.创新是设计思维的灵魂与核心

设计思维的重点在于创造性设计思维。而对于创造性设计思维而言,创新又是其本质要求。因而设计与创新密不可分,而设计思维就是实现设计创新有效途径。创造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成果、创造环境、创造者人格、创造力及实践经验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创造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在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创造可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由此可以认为创造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图3-1国外早期汽车

3.2.创造性思维环境

创造性思维环境对参与创新的设计来说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每个人和群体均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但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致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拓展或或受到阻碍。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环境需要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体系内部形成良好的协作气氛,每个人均能够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提出创新性想法,同时保护参与创新活动者的创造权益,特别重视对知识人才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3.3.创造性设计技法

所谓创造性性设计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发展规律总结出的创造发明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例如三国时,一名叫蒲元的制刀工,创造了“淬火”工艺,制造的刀能“削铁如泥”;商朝发明的火药,到唐朝被定名为“伏硫璜法”;南北明綦毋怀文,创造了“灌钢冶炼法”;继战国时代秦始皇的石刻印刷之后,出现了“泥活字”法,接着王祯又把活字置于转盘上,被定名为“造活字印书法”等

在创新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成为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实现率的工具。

3.4我国古代创造性设计与现代创造学的关系

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新工艺和新生产方法。在商代先民就总结出了“漂絮法”的缫丝方法,从而为我国丝绸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发明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创造了条件。

古代劳动人民所总结的创造方法与现代创造学所总结的创造技法,从总结的对象上看是相同的,都是从前人的成功的创造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并被用之于实践而得到证实的方法,具有科学性;从二者的作用上看,都对后来的创造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古代的创造技法与现代创造学上的创造技法又有一定的区别。这表现在:在总结的方法上,古代人往往是从人们的具体创造过程中直观地总结出创造的过程和手段,只限于总结以往的经验,是创造活动的物质过程和手段;而现代创造学在总结创造技法上,注重的不是创造活动中具体的创造过程和创造手段,它注重的是创造主体的思维方法的开发和培养。前者是直观地总结创造活动的经验,而后者是在心理学上发掘出创造活动的指导;同时,古代的创造方法只是对某项具体工艺的指导,而现代创造学上的创造技法,并不是具体对某一个领域的指导,而是在各个领域的创造活动中都可以采用它的方法。

自20世纪初开始发明创造技法研究以来,国外已有300多种方法问世,我国也有几十种方法研究成功。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如智力激励法、列举法、设间法、检核表法、联想法、组合法、形态分析法、信息交合论法、等价变换法和物场分析法等。这对于从事科技与设计活动的工作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掌握和熟练地运用创造技法是很重要的。它不仅能使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工作开拓前进,不断创新。

4结论

设计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延伸,是设计过程中所必需的内容与方法,它不是设计的思维,也不同于设计中的思维,而是独立成为系统的一种认识观和方法论。“设计”是前提,“思维”是手段,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通常认为是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方法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又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等方式在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设计师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与长期的设计实践,逐渐认识了设计对象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逐渐熟悉设计规律,从而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于观察和体会,设计思维的演进是一个从形象思维启发开始,逻辑思维推理渐进的复杂过程。

篇2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一、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二、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篇3

二、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愿望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认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散思维,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样,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的发散,并寻找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则是以“填鸭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迫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问题情境,开展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在问题的促使下产生发散思维,进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达到求解问题的愿望.

三、可以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的思维感官首先,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光、电等强大的功能,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利用FLASH动画制作的课件,可使化学知识无形变为有形,使抽象的化学现象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刺激学生的思维感官,使学生能认真分析并思考各种化学反应与化学规律.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与化学现象相关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

篇4

二、有效利用直观教学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学是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因为直观教具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强化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很多生物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演示得来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制作各种直观教具,包括挂图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标本的制作展示、显微镜的观察使用、生物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比较抽象的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直接认识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问题情境

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内容中的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处理,将其设计成学生比较喜欢的问题,并且提前设计好预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推理,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抛给学生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异常活跃,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篇5

二、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找准节目定位,树立较强的编辑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要找准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这对节目的创新与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定位越准,那么就越易于把握创新的程度。第二,要深入观察生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最理想的创新素材,因为生活才是储备丰富知识的大课堂。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要紧紧围绕原作品进行创新,不能脱离原作品。第三,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其能走出线性思维的模式,从而全面地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立体性思维及求异性思维等。第四,要重视画面意义与镜头的多端性,要从不同的维度与视觉组合镜头、段落以及画面等,进而形成比较新颖且有独立特点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得观众能时刻获得间离化以及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细节,构建新型的编辑思维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广播电视艺术要反映的是社会的需要及时代的风貌。所以,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充分满足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合理的创新创作。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是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在一般状况下,习惯性思维都是具有单向性与狭窄性,其会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能否将其与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如果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而有效提升创作作品的效果与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能力。因此,对细节的把握与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位广播电视编导都要充分重视细节,要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充分表现出电视艺术作品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将每一细节都做得至善至美。

篇6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与情景的驱动

(一)实验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7

2更新教学方法,创设新的教学空间

篇8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节目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篇9

(一)主题设定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本着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适合推向市场、服务社会,在设计中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利于多个情景位面的表达。因此可以结合现今社会提倡的共建文明社会、打造和谐家园的思路。确定短片(实验)以公益类型广告为主体,围绕公益类型确定各个不同范围的题材,如讲文明、讲礼貌、安全知识、科普知识等,可按小组或班级确定不同的题材。公益类的剧本信息收集,设计情景可按舞台剧格式(文字剧本)编写剧本,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整体划分为三个情景时空:古代社会(各种文化)、现代社会(各类文化社会)、异时空(种族、风俗随意)。

(二)分组讨论与集体创意根据项目制作的要求,学生按3至5人一组。首先,学生确定角色造型计划,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方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独创性的想法,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归纳,制定可行的设计方案。按照商业化项目标准进行策划、创意,然后完成实训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以“古代社会”(宋朝)为选定的主题:1.展开联想。以文字表述进行构思,先对宋朝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去了解宋朝人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整体造型,归纳总结出其特征。2.设定路线。从宋朝人物造型特征这一中心点出发,设定出若干不同的设计风格线路,让思维充分打开,在各条线路上尽力展开扑捉特征的元素。3.发散思维。将具备宋朝人物特征的多个元素进行新的发散,开发出有趣的元素进行重组,并考虑能否与其他不同的事物结合,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结果,能否转换原有的概念。4.确定主题。经过发散性思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宋朝人物特征的深刻认识,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所选风格尽可能不同,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5.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互相交流、互提建议,然后进一步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6.主题呈现。选取最适合自己且最易于表达的设计风格和视觉元素,绘制出结构概念草图。7.深化主题。选取并确定更多的元素丰富造型,绘制出角色造型设计图。最后对造型进行细化、调整,使造型更加生动、完整。

(三)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案例针对角色设计中的剪影特点、风格处理与制作方法等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参照企业完成项目流程,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开拓设计思维、熟练运用方法、灵活运用技巧。实训前,教师先讲解角色设计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基本要领,学生根据项目,设计相应的角色概念草图、三视图(五视图)、肢体动作图、表情指示图、口型图等,方案由指导教师检查后,进行制作。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体相互结合。

(四)岗位现场教学例如,在完成“角色概念设计”的项目教学中,我们按需要会组织学生在校外参观企业角色设计的工作环境与方式,围绕角色概念设计的各个环节,与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技术高层一起,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企业制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现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概念设计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考核方式该课程是考察课,我们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结合社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意设计。严格要求将学生作业的过程记录,通过作业过程记录反映学生创意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引导,实行学习项目阶段评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总评成绩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整套角色设定册的分数组成,各占50%。内容包括四个主要角色的设定、结构概念草图的绘制、三视图、表情设计图、动作设计图、色稿、版式编排等。要求:1.剧情及人物性格分析明确、角色体态特征明确;2.人物角色设定草图,结构比例明确合理,设计具有原创性、趣味性,个性化特征明显;3.人物角色设定成稿,线稿、三视图、头部表情图、肢体表情图、角色比例图完整;4.人物设定的标准应用版式合理,画面安排美观。此外,课程组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于2011年正式开设角色概念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媒体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习题与模拟题、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网站建有师生交流园地,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余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加宽松的课程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新窗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专业教师收集各类网络资源,以专业班级QQ群为载体,拓展交流平台,就专业学习安排、信息资料收集、作品点评进行了深度沟通。下一步工作交流将逐步向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转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篇10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抓进度、抓得分,把一切可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东西都转化成为一种固定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缺乏思维更没有创造思维的机会。

2、课堂教学难以顾及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教学素质较低,导致了在课堂上主要关注知识的讲解分析,多余动作多,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的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与课堂环节以及课堂纪律上,难以顾及学生的思维状态,只能关注学生的表面动作。

3、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不够

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以老师、教材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熏陶,学生思维从属于老师及教材,学生既缺乏创新的意识也缺乏创新的能力,甚至思维都处于“怠速”状态,难以启动加速。长期的培养让学生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迷信书本、权威,不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盲目效仿别人的想法、说法、做法,不敢向书本和权威质疑。中学的理科基础知识教学,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变接受知识为发现知识,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二、高中化学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

1、民主平等的课堂。

民主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础,民主才有自由,自由才能自主,自主才能勇于创新。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精神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不能占用整个45分钟来一言堂。

2、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与时空。

民主的课堂除了保障学生的课堂自利,还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留下空白。同时,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绪也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改善学生的课堂状态,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改善学习的状态。

3、教师的正确引导。

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教师不问学生,教师的任务比传统课堂的要求更高。教师就像央视住处人一样,永远把嘉宾放在前面,但是自己一直控制着嘉宾的发言,控制着整个的场面。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激励,对知识的总结等无不体现教师引导的存在。学生也不是给了时间就会创新思维,也需要教师的对思维的激发与引导,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平台及催化剂。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环节

实际上这里讲的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当前,很多的学校提出很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什么讲练结合、三案六环节、循环大课堂等,总结这些模式有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重视预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中,对学生的预习高度重视,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学生要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就要对知识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又准备地入场才能进行更好的展示与更深刻的思维。这其实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关,就是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起点上。当前,我们很多的教师在学生没有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就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对学生展示环节的重视,他们重视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大声质疑、勇于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创新点都展示出来,激发了积极性,加深了交流互动。三是他们对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重视,这个环节让学生互助合作,知识进行碰撞,激发了很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2、教师积极的思维引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是思维,课堂发挥学生自主并不是让学生的思维一盘散沙。引导的方法很多,例如:引疑激趣,诱发思维的兴趣性;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等等。在化学教学中有:多题一解、多仪一用,多物一性等,例:⑴已知两种质量(或体积)分数的溶液(或气体)欲混合为一定质量(或体积)分数的混合溶液(或混合气体),求两混合成份的比例;⑵已知两种烃的分子式及其这两烃混合物的平均分子式,求混合物中两烃的比例,都能用“十字交叉法”求解。这就是多题一解。多仪一用:如大试管、锥形瓶、烧瓶、集气瓶、U形管加上橡皮塞和导管,都可以用作制取H2(或CO2)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容器;集气瓶、试管、锥形瓶、烧瓶都可以用来收集气体等等。

3、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