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17:5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国审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是指在本企业集团负责人的领导下,在企业集团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集团实现其目标的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经营。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范围
在企业集团内部,除了有核心企业,还有众多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企业,点多面广,特别需要内部审计来加强控制和评价业绩,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审计要有重点、分层次。由于集团成员在企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对各个基层法人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也就应该有所差别,而不应一视同仁,应该按照各基层法人企业在企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主体部分,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重点,对核心企业应该进行全面审计。
2、紧密层企业:紧密层企业在企业集团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内部审计也应该比较全面,但比核心企业的监督范围可以适当窄一些。
3、半紧密层企业:根据半紧密层企业的特点,主要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成本、利润及分配的真实性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4、松散层企业:松散层企业与核心企业只有互惠性的协作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彼此之间达成的契约或协议来决定的。因此,对这一类企业仅仅只对其提供协作的事项进行调查,以及对协议合同进行审计。审计的范围相对比较窄,内容也比较单一。
二、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实施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企业集团不断扩大,经济业务不断复杂,管理层次更加多样,生产经营地点日趋分散,母公司管理监督子公司的经济活动更加困难,所有这些都要求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独立于各职能部门之外,对各职能部门、分公司、办事机构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状况等方面做出相对独立公正的鉴定,为企业集团管理者服务。
(二)来自外部审计和政府法令的要求
随着审计活动向深入细致发展,外部审计的业务逐渐庞大杂乱,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一部分审计业务需要内部审计来分担。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将眼光向内,堵塞漏洞,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实施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优化的要求
在企业集团中,不仅各法人企业内部存在着委托关系,而且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所属职能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委托关系。这种情况下,内部约束与制衡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集团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实施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
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是扭转当前我国企业集团效益低下,帮助其走出困境的要求。当前,我国企业投入产出比例低、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企业集团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扭转这种局面的措施有很多,完善内部审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部审计通过对产、供、销和人、财、物的经营状况和利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可以帮助集团管理者节约支出,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增加盈利。
三、以石油企业为例,阐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体制有待理顺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审计体制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即各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审计部门在中国石油审计部和本公司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审计人员工资、人事管理和工作经费由各公司负担;中国石油审计部的审计人员工资、人事管理和工作经费归中国石油负担。这样的审计体制虽然有其独到的可取之处,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各单位领导从局部利益着想,为被审计单位说情或阻止部分审计结果如实反映的情况;部门、单位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审计工作的情况。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中国石油企业拥有内部审计人员2万余人,这里不乏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MBA等高级人才,加之近年来接收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审计资源较为充足,但是就总体来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尚不合理(多为财会、审计、工程人员,缺乏相关的法律、金融、管理人员),学历和职称层次仍然偏低,业务骨干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复合型人才较少(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涉足的海外项目也日趋增多,境外审计、IT审计等都要求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本专业必备的审计业务知识,而且又要熟悉外语和计算机),由此可见,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三)审计法律、法规、规章有待完善
中国石油企业的审计工作是依照《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石油企业内部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的依据也是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目前审计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条文规定过时;条文规定不够明确;对一些财经行为的判断缺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依据等。如《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已是1987年6月16日颁布实施的,《规定》中关于财经违法行为的许多规定,如今已不适用;对“小金库”问题的处理、处罚规定不够明确,审计实践中存在理解差异。
(四)审计工作的任务数量有待调整
目前审计项目任务是由中国石油审计部下达、各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领导交办(含组织部门委托)和自定组成,中国石油总部和各专业分公司、地区公司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下达和交办审计项目任务,难免对各公司审计部门的人员力量、工作任务量考虑不够。如某公司审计处人数12人,2007年完成审计项目20项,审计项目完成数量在全系统中相对较多,但对该公司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审计项目审查深度不够,大部分审计项目反映查出的问题较少,审计意见内容简单。
(五)缺乏全程审计
按照审计实施过程划分,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三个阶段。事前审计为事中审计服务,即搞好审前调查和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其目的是指导审计实施过程;事后审计检验事中审计的结果,即撰写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检验,三个审计阶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事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前调查不充分
主要原因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的不透彻,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方面,致使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或者评估不充分,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目前影响审计实施方案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方案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二是审计内容不详细,操作性不强;三是分工不合理,审计责任分担不清晰。
2、事中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组对审计实施工作质量控制不严格
一是审计组成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的差异,工作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遵循性控制不到位,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审计实施方案的问题;二是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主审和审计组长对审计情况不能完全掌握,存在遗漏重要审计事项或隐瞒重要审计发现形成审计风险的问题;三是个别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和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没有使用补充审计程序,影响审计实施过程的工作质量。主要表现在个别审计人员对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掌握不够,审前准备又不充分,待到审计碰到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判断标准,不能熟练的运用审计技术和适当的审计方法,有效地履行审计程序,抓不住审计重点,无法深层次地披露审计发现,而其他审计人员对其审计过的内容无法再次审计,形成重要事项漏审的风险。
(2)审理机构对审计实施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
审理机构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方面履行情况进行审理,一般停留在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进行核实,对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进行确认层次上;对审计现场实施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对审计实施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缺少对审计组审计实施的质量监督和制约。
3、事后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对审计发现挖掘不够,审计报告层次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目前,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因素除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外,另外还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判断能力、业务能力的高低以及对政策法规掌握的多少与否,造成对审计发现挖掘不够,审计结论不准确,难以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降低了审计信息的价值,影响了审计报告的层次。主要问题表现有:
(1)文书格式不规范
不少审计报告的标题写成“关于XX审计的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关于统一审计文书格式的通知》曾规定标题的正确格式应为“关于对XX的审计报告”。这里,“对”字不能少,“审计报告”四个字也不能分开。排版、字体、字号等均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
(2)文字功夫不过硬
主要表现在:①用词不当。在分析某单位经营状况时,一份审计报告这样写道:“XX年,该单位费用比年初计划增长了17%。用“增长”来形容费用显然不恰当,应改为“上升”。②说多余的话。一份审计报告的结尾这样写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审计组全体同志将一如既往、满怀信心地为维护公司的利益多做贡献”。这段话纯属空喊口号,与审计事项毫无关系,说了不如不说。
(3)审计定性不准确
某审计报告在对既包括超投资决算,又包括计划外工程的事实进行审计定性时,将其定为违规。这是不准确的,应分清工程是否属计划外,如果根本没有立项,那就应定性为违纪,不能含糊其辞。
(4)事实叙述不清
对某审计事实叙述时,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面完整地说清,而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人看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份审计报告在叙述某单位存在账外料80万元,按照XX规定,属违纪问题”。让人看后不知道这些账外料到底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清楚。
(5)前后数字不吻合
如一份审计报告在介绍某单位经营概况时这样写道:“XX年该公司实现收入7.600万元,总费用及税金5.900万元,取得利润1.500万元。但计算7.600万元减去5.900万元可知,并不等于1.500万元,正确的应为取得利润1.700万元。
(6)工作底稿不健全
在审理中还发现,一些审计项目的工作底稿没有按规定编号,也没有按审计报告的叙述顺序排列,所附证据不充分等。这样一来,就给人混乱、模糊、定性依据不充分的感觉。
四、以石油企业为例,阐述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方法
(一)建立内部审计组织保障
1、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
内审的成功运作,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为此,应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合理设计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明晰产权等方面强化公司治理。逐步实现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最高管理者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发挥其权威性。
2、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
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审计部门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后,应选择有丰富工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计人员有指导能力、和客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担任项目负责人。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项目负责人在授权范围内,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审计资料归档等业务的全过程负责,亲临现场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针对审计问题及时调整审计方案,了解重大业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对授权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审计部门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也在更高层次上承担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
3、建立审计业务督导制
建立审计业务督导制度,通过督导,可以保证审计师严格遵循专业执业标准,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督导由项目负责人对其他审计人员的督导和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督导两部分组成。项目负责人主要对现场审计进行督导,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督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定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为审计结论取得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审计部门负责人的督导主要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和决定重大审计问题或实施重要审计程序。
4、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反映审计成果最基本的载体,记录审计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问题,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在审计现场由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中证据不充分、定性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项目负责人复核后,提交给独立于审计项目的复核人员进行复核,复核审计人员看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有无重大的漏项或误差,签署意见后提交给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是否完成审计目标、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结论和处罚是否准确等。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的复核审定是审计项日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审计组现场审计结束后起草审计报告初稿,交审理人员审核后提交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审计部门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征求意见后,审计部门修改和完善审计报告,提交主管审计部门领导审核签发。据此,审理人员发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书。
5、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开始时审计部门就向每一位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份简单的“评价表”,让审计人员记录下他们认为对今后审计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如,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审计程序、特别敏感的问题和时间安排等,审计结束后,将表格交给项目负责人。在后续审计前、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质量评价会。这时候审计小组对整个审计过程仍记忆犹新,因而得出的评价结果就比事后评价更为深入和全面,得出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尽快运用到实践中。审计质量评价会通常由审计组成员、审计项目负责人或监督人以及审计部门负责人参加。审计评价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小组的整体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工作的效率等等,审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的评价报告并归档。通过审计评价可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总结值得以后审计工作借鉴的经验教训,并以此考核审计人员业绩。
6、、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项目负责人、业务督导、复核人、审计部门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审计人员,必须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二)坚持依法审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学习和培训,以熟练地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规范;其次,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控制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责任制度,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维护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中国石油各级审计部门应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做到依法行使职权、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定责任,自觉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审计部门内部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把法制教育与审计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审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在审计部门内部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管理、依法审计的法治氛围。
(三)坚持全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1、事前审计
(1)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
审计目标是指开展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审计工作的方向。审计目标因审计项目不同而不同。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需查明的具体经济事项。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审计内容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细化审计内容就是要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有选择的确定需要查明的具体的经济事项。细化审计内容应该有确定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应该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
(2)突出审计重点
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审计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3)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
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原则是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具有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少随意性,避免审计资源浪费。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不同,决定着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同,审计步骤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由于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变化较多,《审计工作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一定都具有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适时调整《审计工作方案》,进一步确定适用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4)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应当明确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审计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同时,主管领导或相应部门应定期检查审计项目档案,对查出的问题予以通报,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2、事中审计
(1)提高对《审计工作方案》的遵循性
主要措施包括组织审计组全员参与对《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写;组织参审人员学习确定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长或主审对《审计工作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等。
(2)推行审计工作记录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
内部审计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是,没有充分完整的审计工作记录。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已习惯一般的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尽管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还存在许多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问题,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的复核、分析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但在内部审计人员心目中毕竟普遍有了基本的概念。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全面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学识、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些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就要有一批合格的、胜任的、高素质的内审人员。加强内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建立内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工作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组织各层次的业务培训;建立内审人员待遇和晋升制度。由于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就要制定政策保证内审人员待遇的提高不低于其他部门。晋升制度也要明确执行,样才能保证内审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壮大发展。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内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4)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
使用以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为核心,兼容抽样审计法与详细审计法的审计方法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组织业务的复杂化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其内部控制越来越健全和有效,进而就更多地需要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确定重点,对审计重点采取详细审计,增加审计证据数量,减少失误和差错;对非审计重点采取抽样审计法,确定合理的样本量,作出审计判断和结论。这样,克服了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法的缺点,推动和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使审计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达到既提高审计效率,又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目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当前,要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迅速提高内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建立审计作业平台。以审计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5)培育企业文化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精神集中体现在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方面,既要有客观公正、求实谨慎的精神,又要有爱岗敬业,认真投入的精神。一个人的职业操守跟职业道德风貌相关,一个团队的职业操守同企业文化的形成紧密相连。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审计队伍形成高尚品德,保持旺盛的工作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础保证。作为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审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审计人员处于团结和谐,创新进取的氛围中,在审计项目中才会有更多精力投入,才会焕发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事后审计
做好审计发现的综合分析工作,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
分析加工审计发现时,不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应注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审计发现的内在联系、注意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经过对审计发现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挖掘和加工后,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
(2)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
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切忌泛泛而论,没有深度,没有重点。
(3)审计结论准确、客观
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可携带任何感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
(4)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一、企业兼并中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趋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兼并活动时有发生。企业兼并不仅对并购双方利益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企业的供货商和竞争对手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必须对并购企业有深入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主要是通过审计工作来完成的。企业兼并审计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主要是对企业并购的原因、价格和方案等方面的审查,通过审计,可以及时了解兼并方案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从而达到有据可依,降低兼并成本的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来,外资并购呈快速发展态势,逐渐成为经济热点问题。其促进了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在盘活存量资产、引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好,也会产生负面影响。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为《外审》),对外资兼并中国企业的安全审查制度进行了规范。不难看出,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审计问题意义重大。
二、企业兼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虽然在兼并审计工作中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企业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非常多,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且有部分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首先是有部分法规在同一问题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协调、统一;第二是有部分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废除或者不断改进;第三是有些法律法规比较片面,需要增加内容,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国文化精神;理论基础;启示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的民族,博大精深、五彩纷呈是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其中,就以儒家“和而不同”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探讨中国文化精神,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论基础
中国文化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哲学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智慧。“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诗性智慧的源头,并突出表现在:以天人异质同构为基础并由此确立二者间和谐化诗意类联,这种“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浸润了古代思想境界。中国人由此而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切事务和关系,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在当今世界,我们可以把他的理论推而广之,那就是不仅爱自己的家人,还要爱全人类,爱宇宙万物。《庄子・齐物论》强调平等,肯定物我之间的融合。“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而逍遥之游只有在天地齐物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儒家在社会的范围内漫游,而道家则超越了社会。庄子将完美的人、精神的人描写成获得绝对快乐的人,因为他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用的哲学观点来讲,就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道’的精神,大道哲学和大道本体论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
二、中国文化精神的启示
第一,儒家文化作为绵延数千年的主导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几个方面。其中忠孝和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部分。“百善孝为先”,孝悌是做人的最根本品德。孝悌之德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这对家庭关系,进而对维持社会群体间的协调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情的弘扬及其形成的稳定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人这种强化群体利益的精神和“义以为上”的原则,使中国人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这对维持社会群体间的协调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孔子倡导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要忠实于自己的家人,忠实于自己的朋友,忠实于自己的国家,特别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家庭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起码的为人之道。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群体的利益。这种重血亲人伦、重道德修养的儒家学说,“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第二,儒家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性格和民族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诚信知报、仁爱孝悌、精忠爱国、谦和好礼等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儒家以“和谐”为核心建构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将会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启导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中国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自如地入世和出世。人要真获得幸福,就应该活出自我来,活出一个真实、独立、完整,成功与失败、所得与所失、理想与现实的圆融,以超然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一切顺其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愉快。而这种健康的心态会让人们更好地去做他们做的事。
第三,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应该失去自我。西方文化中的弱点,比如“西方的残暴性、骚动不安、倾向于压迫弱者、专注于物质目的”,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和平友爱的崇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是我们应该彰显和弘扬的。“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爱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博大的同情心和宽容精神。
三、总结
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日益丧失,以致找不到“一个安顿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少知识分子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期待在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中找到克服欧洲精神危机的方法。在当年的巴黎和会上,诺贝尔奖得主就声称,“21世纪的人类要从孔夫子那里去寻找真正的幸福。”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和玄妙微通的哲学,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精神的困惑”,洞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寻觅来自内心深处的平和和幸福。这对建立一个稳定的和谐的社会必将发挥无与伦比的力量。中国文化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必将成为一盏醒世明灯,照彻茫茫夜空。它强大的辐射力,必将影响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所以,我们应积极将中国文化精神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审计认识不清,很多企业认为审计是给别人看的,找个声誉好的会计事务所出具一份审计报告,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审核就行;审计了财务就会带来更多的税务支出;内部审计就是个形式,起不到什么作用,可有可无;加之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没有良好的贯彻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财务工作人员多为由企业所有者的近亲担任,审计会增加内部不信任感甚至导致矛盾;审计就是在生产经营中增加一个不必要的流程,增加经营成本和人力资本;更有甚者认为内部审计就是让员工去找老板的麻烦;部分审计人员也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重要,走个过场就行,别给自己和单位找不痛快。
(二)审计无保障,工作开展难
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内部审计不是独立部门,没有制度依据和工作支持,审计的独立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没有保障;有的企业审计设立在财务部门之中,人员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兼职,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只是在需要时临时抽调,应负场面,审计变成了自己查账;内部审计从业人员不具备审计资质或者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审计工作无法达目的;审计结果和出具的报告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问题,更提不出改进建议,失去审计的意义,不为企业所有者信任;有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无法提供审计所需的真实、完善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结果本身不具备公信力,导致审计工作既不能服务于企业的融资需要,又不能为经营管理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决策提供咨询;尴尬的处境和不明确的作用是中小企业审计难以发挥作用的症结所在;内部审计工作局限在对财务数据的查证上,缺乏事前了解、调查经济活动的前沿,没有参与经济活动管理过程,难以发现问题;当涉及下属单位的绩效考核、年薪兑现等切身利益时,就淡化管理审计,使工作具有片面性。
(三)制度不健全,作用难发挥
在建立审计单位或设立了审计岗位的中小企业中,很多单位在审计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存在问题,审计的参与度不高,很多部门和员工不配合审计工作;领导层对审计结果的利用不充分,难以实现以审计促管理的目的;发现问题不是设法推诿、掩盖,就是“炒鱿鱼”了事;没有从根本上分析症结,完善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给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全员参与
从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开始,自上而下推行内审工作,端正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正确认识内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明确内审的职责;改变错误认知,真正把内审工作纳入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发挥内部审计的过程监督、风险控制、决策咨询服务、效率评价作用。全员参与不是大家都来审计,而是全员支持审计工作,为之提供全面、完善、详实的资料和信息;主动咨询,发挥审计的服务作用;对于发现的问题和建议认真落实,实现流程改进、效率提升、管理优化的目的。这就要求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具备清醒的头脑和较高的管理素养,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管理者主动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素质;促使全体员工主动关注、融入企业,与企业共成长。
(二)建立机制,保证良好运行
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之直接隶属最高决策层。比如董事会,直接对其负责;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工作做到独立、公正、客观;同时发挥决策咨询作用,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制定内部审计流程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奖惩,最好与经营绩效挂钩;促使全体人员配合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本着查漏补缺、完善管理、提升效能的原则认真分析原因、冷静处理,不能简单粗暴,不能依据未定性的结论做出有碍内部和谐的决定,更不能借机生事。
(三)提升从业者素质,实现提升管理,服务企业发展的目标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对审计有很大的影响,是其履职的保证。就当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而言,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方面要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技能人才——注册会计师,这是内部审计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要培养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是他们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审计成果、深入发现分析问题,综合分析行业发展、社会环境、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为企业提供咨询建议,促进企业完善管理,提升竞争力的保证。
(四)引进企业内审工作外包机制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内审员确有难度。由于企业的规模、发展状态(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区间)等原因,许多企业不能拥有自己的内审机构和团队,又要保证内审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内审外包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首选,它解决了中小企业成立内审团队的经费、人员、工作流程、工作效率、独立性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便利的内审服务;甚至延伸合作,为企业出具具有高诚信度的审计报告,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便利。
【关键词】:新时期 文学编辑 鉴别能力 创新意识 构建
文学编辑是文学作品的选择、加工、传播者,其工作性质是一种带有审美意识的社会实践。由此对审美意识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文学编辑提高审美修养,提高虚假的美感鉴别能力,提高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审美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使自己对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一是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著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三是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四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一)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二)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一)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二)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传播媒介与社会人文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人类借以传播信息的辅助工具,一方面,媒介传播内容彰显人文精神,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不断地媒介接触传递给受众,并进一步通过普遍的价值规范引导和制约社会人文精神的形成。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推动媒介进步,人文精神强调的严谨理性的思维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强大智力支撑。人文精神倡导的自由、人本和理性思维不断地推进传播技术进步和新闻理论的发展,加速了新闻事业的自我完善。
2、传播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追述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具有技术意义的有四个阶段:印刷技术阶段,广播技术阶段,电视技术阶段和网络技术阶段。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革新,高速印刷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廉价报纸应运而生。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广播和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人类传播活动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通过网络不同时空被连为一体,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活。
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传播媒介不断进步的历史,也是传播效果不断强化的历史,媒体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媒介接触时间越来越多,这也给人文精神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当前,对人文精神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传播技术的过度依赖和传媒负效应的扩大两个方面。
人类对传播技术的过度依赖主要表现为部分媒体在新闻制作报道过程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过度依赖,以及公众对全新的文化娱乐享受的过度依赖,新媒介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加剧人类的自我封闭,给人文精神投下了浓重阴影。
传播媒介负效应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体暴力戕害公众心理健康。影视、游戏、网络等媒介信息内容中的暴力倾向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步增长,频繁接触,会使公众对现实暴力反应迟钝,增大模仿概率,使暴力传播、扩散。第二,新技术强化了媒体刻板印象。媒体是公众形成自身观念的参照标准,媒体有意或无意的刻板成见,如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也会影响受众,使媒体或媒体人的刻板成见演化成普遍的社会刻板成见。第三,媒体分众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普遍的社会文化标准。媒体依据不同的特性将公众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性强,但传递的内容也很容易造成多元价值并存。第四,形形的广告,使充裕主义盛行,唤起人们无止境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势必会造成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表面上似乎是对人文精神的强化,而实质上却是对人文精神的彻底颠覆。
3、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文主义精神的重建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社会文化道德倒退,重建人文精神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我国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良好的社会政治保障,媒体和公众的觉醒是牢固的杜会基石。
重建人文精神主要有三方面途径,即媒介、受众和社会。
第一,媒体提升媒介素养是重建人文精神的关键。媒介传播的信息是影响社会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因素,媒体自身应以受众为本,关注公众需求,以人为本的报道原则是媒介自身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塑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媒体人应以身作则,坚持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报道质量和人文内涵,做社会人文精神重建的先行者。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具有朴实、醇厚、韵味十足的特色。它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民族以及民间的艺术理想,更是反映了艺术魅力与艺术需求。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快捷起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西方等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冲击着中国包装设计市场,这给我国还未成熟定型的市场带来了不少诱惑,造成了我国包装设计独立思想和语言形态的缺失,消减了民族化包装语言形式,阻碍了我国的创新道路。我国包装设计在信息多元化环境影响下,应把握和坚持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性,挖掘、整理中国包装设计中优秀丰富的文化内涵,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精髓同当代设计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包装设计文化载体的传播能力。
和谐思想一直制约影响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以传统纹样、传统色彩、传统民间艺术和传统风格的表达。纵观早期的包装设计,和谐思想在其中也有体现,但是和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和谐化设计不能完全划等号。现代的包装设计中的和谐化设计是超越了包装本身这一概念的,延伸至人与包装,包装与环境等一个系统、全面的设计。它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为指导,以和谐化为设计方向,突显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绿色、人文、科技三大特色,具体来说就是使包装、人、自然环境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整体并应用于包装实践中。也就是要重视包装与消费者、包装与环境、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思想在包装设计中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一点是人与包装的和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人与包装的和谐实际上就是消费者与包装设计的和谐,体现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包装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全程都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使用是否便捷等。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也制约着包装设计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观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变的,所以人与包装的和谐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消费形态的变化,一次性包装、便携式包装、易拉罐、罐头等等,这些新型包装都是为了响应消费者需求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思想的体现。而如今又为了满足大都市中快节奏生活的消费者,包装设计者也把消费者使用时的效率和时间作为研究因素,从而微波食品,真空包装,冷冻食品等这类包装产品应运而生,体现了现代包装的便利性,实效性,简洁性。罐头类产品经过加工抽真空密封等步骤,多采用的铝制包装容器,铝质感易给人冷漠、冰冷、单调的感觉。因此在这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应该更注重人情味的设计,让产品生动起来。分别为中国的鱼罐头和日本的鱼罐头的包装,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设计直接引用了具象的图来装饰过于写实,缺乏设计感和艺术刻意的夸大包装,要与内部产品和谐统一,并要做出自己的风格,突出自己的特色。第四点是商业性与包装艺术性的和谐。优秀的包装也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被陈列、被展示。但是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不可过度,就算成为了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但不能仅仅被艺术家、设计师欣赏,还要受到消费者的认同,在市场中经得起考验,获得双赢。因为包装作为市场化的产物,是以服务大众为首要目的。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应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对市场做好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化解包装的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过数千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即使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也不会过时,它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发扬与继承,作者认为应该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纳,伴随着时展前进,不能盲目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要创新开拓未来。
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师,应当注意把控好古代文学的日常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专业知识与时代内涵结合
顾炎武说“学以致用”,这意味着任何专业课知识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才能够算得上是有意义的。而现阶段的人文精神,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富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将专业知识与时代内涵结合起来,使得从古而来的人文精神能够更具时代性,能够在现有阶段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效用。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日常课程教学时,可以将现代新闻以及热点作为课程导入来进行有关课程的教学,并且在日常的知识点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相关文学作品,体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的实际例子结合起来,让学生体悟到人文精神内涵的魅力。
(二)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文素养提升
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自身当作课堂的主导进行课程教学,教学进度与教学方式往往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可能无法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人文素养提升的。实际上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学习,其目标并不单单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相关知识进行记忆,而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对课程知识点的深刻含义进行挖掘,通过自身的阅读经验期待来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并不能单纯地被看作是课程知识的传递,它本身是生动灵活的,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思索来赋予相关文学作品新的内涵,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来对自身的精神世界进行洗涤与重塑,使得自身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与提升。
二、不断提高古代文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倘若教学活动缺少了教师的引领,学生也无法在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想要在古代文学课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就需要不断完善古代文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质量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如果一名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不达标,那么即使他能够以较为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也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说明的是,一名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不单单指的是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展现出的知识积累,还包括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将本专业课程与时展相结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一名合格的教师有洞悉时展趋向的能力,并且将专业知识课程与时展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进行日常课程学习的同时,其成长发育仍然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精神品质的栋梁之材。也正因为如此,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才显得格外重要。为此,相关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定时引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教师应当对现阶段的时展趋势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知,并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切合时展的人才培养。
(二)不断深入进行专业研究
倘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师想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必须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钻研精神与科研能力。不过,相关教师本身并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无法掌握本学科较为创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无法在日常的课堂中启迪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对作品的认知深化来进行人文素养提升。相比较传统时代的教学对象而言,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拥有得天独厚的信息储存以及接收条件。因此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现阶段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会明显有更高的期待。他们不仅仅希望从相关课程中获得知识积累,还希望能够从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养。因此倘若现阶段教师疏于进行专业课程研究,无法以广博的知识积累以及深邃地道的专业性见解来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就无法使得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抱有一以贯之的期待,学生很可能会有明显的兴趣消退,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师而言,不断地进行专业课程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尊重学生,努力实现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中,打破了义务教学中一直存在的班级制,诸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之类的教学活动,通常都需要面对较为宽泛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这给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倘若教师想要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就务必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中,了解学生现阶段的人文素养水平,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为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引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在课程教学推进过程中站在引导者与观察者的站位上,通过对典型作品与典型思潮的引导思考与讨论,挖掘现今环境中学生的集体记忆与集体价值观。对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体价值观予以肯定。并借由对典型作品与典型思潮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提升。当然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学生由于家庭氛围以及成长经历的殊异,在人文素养的呈现上,或许会产生极大的不同。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因此相比较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而言,源源不断的现代教育资源能够为人文精神培养所运用。
首先,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在信息时代,很多专业课程教育都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中搜集到大量的课程教学资源。这些课程教学资源多半以较为生动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形式呈现出来,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人文精神的培养本身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倘若以完全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进行引导,学生或许无法对人文精神培育产生认同感。为此相关教师可以在日常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程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互联网中的网络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较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中,不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育。这种培育方式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相关人文精神培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对施工资格预审的重视度在逐渐提高,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开展施工资格预审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对相关施工申请人的业绩情况、施工经验、财务实力、技术水平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及调查,从而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项目的施工单位具有充足的工程施工能力,因此,在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过程中,对施工企业的施工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施工资格预审文件及商务标文件的编写,本文就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
一、施工资格预审文件编制过程中的重难点
在施工资格预审文件编制的过程中,主要是要进行两部分内容的编写,即必要的合格条件证明材料以及附加合格条件的证明材料,下面就对这些内容编写过程中的重难点予以简单说明。
1、必要合格证明材料的编制
必要合格条件证明材料主要是指,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之下,相关的施工申请人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在资格预审的过程中,首先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的相关条件进行核对,如果有其中一项不能满足,则施工企业就没有资格进入到下一轮的预审中。资质等级;企业合法的营业执照;最近三年内施工企业是否具有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承诺书、严重违约以及骗取中标等行为;是否处于财产被接管、投标资格被取消、责令停业状态;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都是施工企业资格预审过程中的必要合格条件。
在对企业的资质、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进行核实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有效日期、是否经过年检等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实,并且施工企业中的项目经理的建造师证书的等级要求要能够与资格预审文件编制过程中的相关要求相符,并要附录相关的安全考核证书,并要将有变更事项的变更页、证书的有效期页等附录,上文中所述的所有文件都必要要加盖企业的公章,这是施工资格预审文件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必要合格材料的准备工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做好各项材料的准备工作,防止出现差错。
2、附加合格材料的编制
附加合格条件主要指的是招标人在开展招标工作的过程中,会根据相关的项目特点及项目施工要求,对与项目施工有关的权重、量化分值、评审标准等在资格预审文件中予以详细的说明,具体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的信用情况
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施工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合同争议纠纷引起的诉讼等,申请人应该将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法院的裁决等法律文书附后,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出示相关的承诺书。
2.2 联营体情况
如果相关的招投标项目允许施工单位进行联营体投标,在进行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过程中,一定要附上联营体协议书,并且其相关成员的资质等级最低的一方应该能够高于资格预审文件中的最低要求,并且联营体中的各方成员都应该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资格预审文件。
2.3 专业施工能力情况
专业施工能力情况包括新承接工程情况表、在建工程情况表、近年来承接的类似工程的情况表等内容,对于在建的类似工程,应该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资源占用情况等进行考核,而对于已完成的类似工程,需要提供业主证明文件、获奖证书、竣工备案核验单、施工合同、中标通知书等证明文件。
2.4 机械设备情况
在进行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的资格预审时,一般会审核其拟投入机械设备、闲置机械设备、自有机械设备等几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过程中,投标人要按照具体项目的施工特点,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资源,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2.5 施工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财务状况的编制环节,投标人应该提交近3年来审计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其中应该包括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负债表等内容,以便于招标人能够对申请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总体财务状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能够为资格预审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及财务能力的评估提供有力的证据。
2.6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
人力资源是施工企业项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包含主要项目的管理人员、拟派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人员情况、企业组织机构等,其中的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在资格预审为文件中提供完善的个人资料,包括获奖证书、社保缴纳证明、劳动合同、身份证、毕业证、职称证、安全考核证、建造师证等彩色的扫描件,并要提供各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上岗证书等;技术负责人及项目经理在资历及相关的资质应该能够超出预审文件的相关要求,并要能够在资格预审中提供相关人员在完成类似招标项目的企业任命文件、业主证明文件、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在业主考察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察内容就是拟派项目经理部,在施工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过程中,企业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
在实际的施工资格预审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资格预审方式是有限数量制,其主要的实施方法是:在资格预审的过程中,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会根据制定好的预审量化标准,对企业的预审资格进行打分,并按照分值的大小,对申请人进行排名,最终只会按照分值的高低,选择其中的前七名的申请人作为投标人,如果在评审的过程中,出现了分值相等的情况,会依据施工企业中的项目经理部的人员构成情况来对其先后顺序予以重新的确定,在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中,通常会要求中高级职称的项目人员能够占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2.7 施工企业的主体资格及基本情况
在对施工企业进行资格预审时,需要从整体上对施工企业的主体资格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需要对施工企业的公司名称、办公地址、注册地点、组织形式、营业执照、企业法人代表、经营历史、资质等级、主要负责人等情况予以详细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的编制过程中,要求按照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编制,在内容上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二、商务投标文件编制过程中的重难点
商务投标文件是施工项目投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其编制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来进行编制,并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格式要求,在其编制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投标函、投标函附录、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联合体协议书、投标保证金、项目管理机构人员配备情况、投标人基本情况等各方面的内容,投标人在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要对相关的招标文件予以详细的、全面的分析,根据相关的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相关投标文件的编制,并要注意招标文件中的各项条款的要求,并要对施工业绩及企业的社会信誉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本项目中任职的主要人员的简历要予以完善,并要对历次的投标经验进行总结,提高企业中标的概率。
结束语
施工项目的招投标是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此过程中,相关的投标单位需要进行施工资格预审文件以及商务投标文件的编制,以获得施工资格,本文就对施工资格预审文件编制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简单阐述了商务投标文件的编制,对于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