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11:10: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5-0093-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identity recognition and the conception of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by such means as formation mechanism exploration, basic assumption establishment and constituent element analysis etc, the author built a conceptual model and a physical mode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conducive to coop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se models intensif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ehaviors at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levels, create a wa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nducive to professional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al sharing, help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from unidirection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to multidimensional professional view dialog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improvement, blend personality elements such as professional spiri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etc, which embod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makings, into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nsify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ew conceptions and collective wisdom 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form an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dels;identity recognition;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在学校教育领域,体育教师历来是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体育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周围“重要他人”(学生、学校领导、同事)对体育教师的认同度低于体育教师的自我认同度[1]。体育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影响其主体性建构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及到体育教师对“我是教师”这个身份的深刻理解,也关涉到体育教师主体性建构自我专业发展的系列问题。专业发展是体育教师成为学校教育专业人员的主体性建构过程,高规格、高质量的专业发展水平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对学校体育整体改革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欧美国家,除了政策支持以外,许多国家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的方式指导本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美国学者库根和希尔[2]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获得水平开展系列研究时,发现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中模拟的教学情境,使体育教师在相应指导性条件的要求下对自己的专业身份进行认知和反馈,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最有效的。斯帕克斯和卢克斯[3]针对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设计出了5种通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这5种模型既能用于指导教师实现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也可以通过主体性建构的策略,使教师在教学共同体内开展教学合作与专业决策。他们用这些教学合作方式和专业决策手段来调适建构的模型,使之不断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关注点,并推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体育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国培计划”项目提倡的以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旨在通过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建构,改进常态教学、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提高不同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4]。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常开始于针对形成某种观点的会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持续的和互惠的理解过程[5]。基于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原则和主体性建构的理念,通过改变体育教师个体与群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方式,为体育教师创设一种专业参与和实践共享的专业发展模型,帮助体育教师从单向的教学知识获取向多维的专业观点会话和教学行为改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本研究基于体育教师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建构的相应理论和原则,探索构建一种能帮助体育教师间进行合作、交流与分享的专业化发展模型,进而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强调新理念的生成和群体智慧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尝试通过模型实现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活动流程的合理规划与指导。
1 模型的形成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实现[6]。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的机制,就是体育教师在对自己个体特征和所归属的群体特征进行认同的基础上,运用主体性建构的策略,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案例收集、数据整理、概念剖析和理论阐释等教学要素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各项专业活动之中,同时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体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个性要素融入到专业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专业训练(包括基本身体素质、技术与技能)和终身学习的手段,系统地学习从事体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来夯实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水平,进而成为个体和群体都能认同的优秀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
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的形成机制,正是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进程,按照设计论的研究方法提出来的。具体的形成机制是:(1)提出基本假设;(2)构建概念模型;(3)发展实体模型;(4)校正和完善模型;(5)形成模型。在这些机制中,需要回答几个问题:一是体育教师如何认同自己的身份;二是主体性建构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如何;三是辨析身份认同与主体性构建的关系。身份认同可以视为体育教师个体认识层次,用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在个体认识层次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在对教学客体的认知中表现出一种自我印证和分析专业实践能力的水平,是个人教学经验的升华,是体育教师的自我价值在理论与经验交互作用下的个体主宰专业的自主建构过程。通过主体性建构策略,体育教师运用主体层次的认识来解读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解建构教学过程,按照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律形成学科能力,并建构适合自己的主体教学认知图式和框架,具有强烈的个体经验性。在身份认同与主体性构建的关系方面,合理的身份认同对于体育教师构建主体层次的专业发展体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使体育教师从主体认识的层次去理解专业引领、专业反思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身份问题。
2 模型的基本假设
2.1 体育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使命担当
教师专业精神包括教师认同、教师美德、教师使命3个层次[7]。只有具备专业精神,体育教师才会生成终身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意愿。例如选择体育教育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学习结束后选择体育教师行业并进入体育教学领域进行工作,并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教师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就称之为体育教师专业精神中的专业身份认同,只有具备清晰的专业身份认同感,从事体育教师行业才会有职业幸福感,才能有效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具备了专业精神,体育教师才能在专业工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我是谁”的疑问,才会给予个体足够的专业关怀。在身份认同和专业关怀的基础上,个人才可能积极而有效地从事体育教学这一专业的工作,在“育体、育人、育心”的专业工作中渗透个人的专业精神和体现个人的使命担当。
2.2 探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建构策略
为促进体育教师之间围绕专业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互动与专业交流活动,以便更准确地表达他们对个体身份的认知和理解,并引出他们对体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可以采用主体性建构的方式进行专业交流和讨论,这样会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进程。在体育教师群体内部,通过个体关于专业化发展观点的表达,群体可以帮助个体进行角色定位,对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取舍。在专业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让体育教师按照主体性建构的原则表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方式,如“我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是……”、“我的观点是……”、“我的解决思路是……”等等,通过建立立体的支架思维方式,帮助体育教师间有关专业化发展的观点不断交换和碰撞。
2.3 形成体育教师的良性身份认同
用特定模型来规划和解析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最大的优势是模型的结构可以与体育教师的教学生活结合起来。运用专家引领的方式,可以解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预测性疑惑与难题,也可以用来帮助回答“我属于哪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特质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属于这个群体?”等专业身份认同的基本问题。开展团队协作,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在专业群体内部进行角色定位与比对,寻找自身的专业不足,进而调适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内容。开展同伴互助,可以弥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短板,及时进行专业技能提升、转换和更新。我们很难改变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但可以改变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以一种“舍我其谁”的专业发展理念去形成良性的身份认同。
2.4 重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种类繁多,既有理论方面的阐释,也有操作层面的指导,并且许多模式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启发性和关联性较强的模式,去改进和创新现有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重塑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对于本研究的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 模型的若干构成要素
3.1 基于身份认同的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许多教学研究文献所阐释,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博也尔[8]在其著作《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学校管理人员、学校教师、在校学生和其他校内外与学校教学有关的人员组成的非管理型组织,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并且成员之间可以相互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与交流专业问题。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蕴含着学校体育的规律性以及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身份的独特性,应凸显出体育教学的专业特点,意在强调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不会是一种外源性质的附加活动,相反,它强调体育教师如何学会持续性的专业共同学习,并且成为体育教师这一特殊专业群体的习惯性活动。再者,由一半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转变为学习共同体,其核心是培植散播于体育教学、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关于体育教师专业生活中的身份关怀伦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理解基于身份认同的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概念,要把握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认识到如何使体育教师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去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第二是认识到如何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发挥不同教师个体的专业功能。这两个关键点可以通过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生活中的运动经验、运动观察、实践体验等指标来反映,使体育教师经历教学知识获得、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能力强化、教学感悟提升的个性化过程。由于体育教师个体进行身份认同的水平和阶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经验、专业品性、专业生活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需要重视不同身份认同水平的体育教师的认知风格,通过加强式专业反思的方式,有效界定个体的身份认同阶段,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和专家学习,利用现有的反思成果,整合和构建有利于个体身份认同的专业学习共同体。
3.2 基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学习行为
体育教学具有理论引导和技术与技能支撑的双重性,体育教师学习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这种障碍因人而异。面对出现的障碍,不同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建构策略也有差异,在许多情况下会影响到体育教师专业学习行为的有效性。Korthagent[9]提出了有关教师专业学习行为的3层次模型,认为格式塔层次、教师实践知识层次和构建学习理论层次是构成教师专业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内容。用三层次模型来解释基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学习行为也是很适用的。格式塔层次以专业学习阶段的实际运动经验为基础,通常由一些无意识的实际运动经历构成。对于运动实践知识层次而言,许多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学习行为自身都是意识不强烈的,但是通过反思与练习,可以意识到一部分学习行为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构建学习理论层次已经上升为体育教师对专业学习情境的归纳性理解与感悟,要求体育教师通过主体性建构的方式,按照不同层次的要求,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短、长期专业学习行为体系,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3 基于学科发展意识的体育教师专业反思行为
学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体育教师学科发展意识就是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要求专业成长的意识,能够对教学、训练等专业素养进行认识、分析,并能够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和反思[10]。在体育教师经历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建构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对专业教学、专业研讨、专业交流、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促进自身学科意识发展等环节意识不足,这些意识上的缺陷可以用“匠人-手艺”模式、理论直达模式和专业反思模式来解析。“匠人-手艺”模式强调运动经验的重要性,要求新入职体育教师通过观察和模仿老教师的教学过程建立学科发展意识,带有“匠人”传递“手艺”给“徒弟”的特点。“理论直达模式”强调相关专业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它能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传递给体育教师,但这种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单向思维的直达模式,忽视了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专业反思模式”将体育教师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与自己的运动实践经验链接起来,重视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表达,鼓励体育教师阐释和分享自己的专业观点,不提倡盲目追随他人的理论和经验。基于学科发展意识的专业反思行为给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路径,要求体育教师首先树立体育学科发展意识,这也是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关注点,再通过体育教师实施专业主体性建构策略与手段之后开展专业反思,进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洞察力和敏锐性。
3.4 基于“课例研修”指导的体育教师专业行动循环
“课例研修”要求具有同一身份的教师专业群体根据课例的特点开展主体性研修,以解决体育教学实践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11]。“课例研修”对体育教师专业个体之间的合作性要求很高,需要经历行动学习――专业实践――专业研修――再学习――再实践――再研修――总结等环节,如果必要,各环节可以循环反复,直到问题最终解决。通过“课例研修”,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可以构建体育教师专业行动循环体系,将教师的专业行动、专业反思和专业研究结合起来。它的起点是基于“课例研修”的专业学习,鼓励体育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学习专业发展知识,要求体育教师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专业交流常态化。在“课例研修”活动中开展教学经验评析,是一种以专业为导向的行动循环流程,使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过理论外化、群体组合、主体内化的历程才能实现。
3.5 基于专业认知结构调整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图式
图式是用来表示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中心主题组织程序来表现。教师专业发展图式以一定的教育教学观为依托,由与主题有关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堂管理知识组成[12]。面对同一学科,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认知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专家型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积累了大量专业发展图式,这些专业发展图式是教师在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针对体育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或结构不良性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认知结构去解决和创生,并且随着体育课堂的无尽变化积极创新自己的专业认知体系,继续生成新的专业发展图式。这就需要从系统与全面的视角分析体育教师的专业认知结构,它应该包括教师专业参与前期的体育理论知识储备与技术技能准备,专业参与中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个人教学观的验证与指导,专业成熟期进行的教师间专业观点碰撞、专业经验分享和专业共识达成的过程,以及对自己的专业认知结构做出持续周密的思考和积极主动的调整,有利于体育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图式中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
4 模型的构建
4.1 构建概念模型
在确定构建模型的关键要素之后,可以按照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设计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概念模型是建立在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基础之上,是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体育教师所应担负的教学责任、教学义务以及应秉持的教学理念和必备的教学基础。通过个体探索与运用主体性建构策略,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的条件下,开展专业反思。专业反思阶段可采用专业实践评估、专业培训跟进、专业知识技能的交流与分享、专业评价与反馈等形式,然后经历行动学习――专业实践――经验总结的环节,指导专业行动循环,构建符合体育教师个体实际的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层次,改善个体的专业学习行为方式,生成与创新适合个体的专业发展图式,促进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图1 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
发展概念模型
4.2 构建实体模型
实体模型是对概念模型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解释,要将各要素物化为适合于具体操作流程的方式方法,既要考虑到体育教师进行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建构的要求,又要处理好各项外部干预条件的影响。构建实体模型的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实体模型
1)教师工作坊提出和发现问题。
教师工作坊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用于开展教师集体研修的教研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教师们就某一教学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从而达成具有共识性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工作坊是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体模型的流程起点,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体组织形式,体育教师们可以围绕同一教学专题,从不同视角展开专题分析并深入研讨,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分配研讨任务,并将工作坊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提交给相应专家。
2)专家引领与专业学习。
根据教师工作坊提交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就某一教学问题指导教师们进行剖析和探究,并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还可以就问题所代表的运动技能的教法与学法的原理给予学员方法论上的引导。同时要根据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运用专业的思维方式学习分析各种教学现象的能力,指导体育教师学会终身从事专业学习的方式与方法,积极构建适合个体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专业学习策略与手段,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和个人专业反思做准备。
3)课例研修与专业反思。
课例研修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凝练教学问题,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形成教学案例,通过行动、实践、研修、总结等可循环环节,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听评课和展示课等教学活动,寻找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的专业实践差距,有利于体育教师有效开展专业反思,形成研修总结,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体育教师专业反思是集回忆、思考、评价于一体的活动,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教学活动的反馈,其主要为了思考、反省、探索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13]。在课例研修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反思个体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成果,寻找不足,也可以反思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同伴的教学过程,深入分析蕴含在其中的教育教学规律与问题,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予以验证和核准。在开展专业反思的过程中,要通过专业反思日志、随笔和备忘录等及时记录反思环节,形成主体性建构的反思材料,使其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进行交流分享和寻求同伴互助的依据。
4)交流分享与同伴互助。
交流分享是实体模型中最自由的环节,也是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和交织的重要时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们根据自己研修和反思的材料,自由发表各类观点和评论,分享个人研修和反思的成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出现个体不能解决的教学问题时,需要借助同伴互助的途径。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高效途径。由于每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人数有限,必要时需要开展校际之间的合作,形成校际间的相互支持、互助合作、相互促进的新型体育教师交流文化。交流分享与同伴互助立足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它的价值诉求在于最终解决体育教学问题,它倡导体育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促进教师共同进步为最终目的。交流分享与同伴互助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参与教学研讨、集体研修、观摩课评析、集体备课、教研沙龙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加速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进程,也可以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也将有利于体育教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时教学资源的互用与互补。
5)开展行动研究。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人员通过研究教学实际情境,得出相应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用在和研究情境相近或相同的背景中去验证,从而得出结论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非常强调参与和合作的研究方式。体育教师可以针对自己专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在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实践提出问题,确定行动研究目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与方案并付诸实施,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与路径,并反馈到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去。它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审查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做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将研究行为融入到自己的专业发展背景中去。行动研究使体育教师成为驾驭自己专业发展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并能有效促进专业知识增长和专业素质提升,形成个性专业经验和专业能力。
6)形成经验与能力提升。
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娴熟的运动技能、恰当的教学安排、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科学的教学环节都会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产生重要作用,但这些要素同时受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总结与形成的个体专业经验的影响。专业经验的形成与专业能力提升相辅相成,将专业发展经验转换成专业能力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路径,开展围绕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储备和技术技能提高为核心的集体研修,制定合理的研修内容,使体育教师提高专业发展对比意识并进行自我加压,升华个体专业精神与职业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诉求,同时在提升专业诉求的过程中形成与总结新的专业经验,为教师工作坊提供新的研究素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与进步。
7)专业自信、专业精神与外部预设、内部干预对实体模型的调节作用。
树立专业自信、提倡专业精神是体育教师进行身份认同的首要前提,外部预设和内部干预是体育教师主体性建构专业发展模型的主要手段,它们对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体模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教育行业组织中,体育教师拥有非常明晰的职业特征和行业标准,较之社会其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体育教师较容易获得专业自信。问题是,在学校,体育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不具备任何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其具体身份与话语实践身份不一致,这种身份目前还不能超越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与体育教师话语实践体系不匹配的现状。我们认为,当体育教师面对不同人群时,其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知会有差异,他们获得的身份标签也会不同,合理的身份认知会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自信,体育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需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质。专业精神表现为体育教师对其所从事的专业具有认同感,这种认同包括对自我、专业价值和专业组织的认同,也包括对体育教师专业身份的理解和认知。专业精神具有内隐的特征和多种外在表现形式,它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方式、教学智慧等形式展现出来,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感悟、理解、探索和反思,帮助体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愿景。
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来自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评价的开展等外部预设条件,对体育教师的角色调整、专业身份归属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诸多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者,也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更是自己专业发展的主导者。因此,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更新专业认知、强化专业发展动机、拓宽专业发展视野、激发专业发展兴趣、树立专业发展意愿等个体内部干预途径,彰显专业发展精神的力量,通过主体性建构长远的专业发展愿景,来寻求个体专业发展中的独特感受与判断。
体育教师专业自信、专业精神所表达的是对个人专业身份的一种认同,需要通过专家引领、专业学习、课例研修、专业反思、交流分享、同伴互助等环节去概括和阐释,最终使体育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个人特点与专业性质实现匹配,个体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达成一致。外部预设、内部干预属于主体性操作层面,面对来自专业发展外部环境的诸多预设问题,体育教师既要有充足的认识,又要具备个体内部进行干预的能力,通过行动研究、专业经验形成、专业能力提升等手段进行归类和整理,提交到教师工作坊,形成符合个体实际的主体性解决策略。
5 总结
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建构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有利于体育教师辨识自己的专业身份和专业群体归属。在获得专业身份认同的基础上,体育教师通过主体性建构策略,发现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进行解决,实现专业知识共享。该模型把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信、专业精神等身份认同方面的要素与主体性预设和干预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觉和自省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的构建要反映一定的教师观,本研究运用的模型构建方式,始终突出体育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现主体性发展的目标,代表的教师观是信任教师、理解教师、让教师自己认同自己、让教师自己探寻适合自身条件的专业发展路径。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模型的各要素之间的联接关系进行论证,尝试构建对大部分体育教师都适用的专业发展流程。
本研究认为在构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教师个体要将模型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做适合于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对应和排序,形成符合自己专业发展要求的知识体系,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融合。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如果对自身的条件认识不足,该模型并不一定符合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要求。因此,该模型仍需在实践中通过特定的研究方法、策略和途径去验证和完善,使得体育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对经过努力学习获得的知识与技术技能进行专业反思,通过与专家和同伴的交流获得更加宽阔的专业发展思路。
该模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触碰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些内隐性问题,也会涉及到一些简单而又普通的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取向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呈现出过于隐蔽和普通的特性,容易造成研究者的忽略和遗忘,但这些问题却是关涉到体育教师顺利实现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通过模型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习惯和教学机智进行长期的观测和考量,对模型的可操作性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和专业生活中,通过体育教师的专业生活世界去验证和调整模型的内部结构,为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层面做系列研究,为改进和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邵雪梅,褚岩鸿.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路径重构的理论阐释[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5):605-612.
[2] COHEN D K,HILL H C. Learning policy:when state education reform works[M]. New Haven,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113.
[3] SPARKS D,LOUCKS-HORSLEV S. Five models of staff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J].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1989(4):40-57.
[4] 赵富学,张学忠.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建构[J]. 体育学刊,2011,18(4):93-99.
[5] 蒋银健,郭绍青. 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6):89-106.
[6] 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 教育研究,2014(6):81-90.
[7] 张华军,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J]. 教师教育研究,2012,24(3):1-10.
[8] BOYER E L. The basic school:A armnunity for learning princeton[M].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113.
[9] KORTHAGEN F,LAGERWEIF B.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how does it work?[A]//KORTHAGEN F A,KESSELS J,KOSTER B,et al. 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C]. Mahwah:Lawrence Erihaiim Associates,2001:175-206.
[10] 金纪东. 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策略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11(5):90-9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53-02
多年来,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可操作、能落实的镇级教研方案,在方案的引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系列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镇级体育教研优势,促进全镇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一、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
依据区、片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我镇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出镇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详见表1。
二、实施建议
1.主题鲜明,形式创新。
镇级教研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训练、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创新学校特色,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自主研修;校、镇构建网络平台,微信、论坛、QQ及时互动、研讨、交流;定期集中开展备课、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大课间现场展示、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2.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根据教研方案,每月开展主题教学、竞赛活动,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开专题讲座,兼职教师听、评课,二次备课。兼职教师上提升课,专职教师听评课,搭建竞赛、研讨平台,不断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3.过程翔实,成效显著。
教研过程要做细、做实。严格按照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每月月初下发活动通知,定人、定题、定点、定校,明确职责;月中研讨、交流、小结;月底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针对问题,研讨、修订、完善方案;月末收集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1、积极参加年段教研活动,与同组人员认真备课,共同研讨,把握好教材,积极思考并及时将工作心得发于博客上,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及教学风格。 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小学教学》《听名师讲课》《给教师的建议》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有所提高。
2、做到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定位自己,用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经常听课,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教育水平。
3、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两个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后反思。
4、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观摩名家教学,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xx年中小学体育研修计划书(二)教与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亘古不变的重心,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最基本的目标。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能忽视育人的宗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尽快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能力,跟上现代化教育教学形式的需要。通过这次专家培训,为了让自己快速成长,特制定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掊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促进新建学校更好的发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时效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总的目标
1.继续继承优良体育教育教学品质,衣着符合教师规范,以普通话教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提前下课。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树立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向业务水平高的“经验型”青年教师转型。
2.继续体育专业理论结合专业技能的学习。熟知《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有关着作,更新个人专业知识、认识教材,做到因材施教;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并与单元计划相配套;在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展示实践课中,开发教育资源,从而寻求自身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
3.坚持每周1-2小时的阅读,除教育教学类书籍,增加案例、课例的阅读参考,寻求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研究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有成效。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和发展型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独特风格。促进自我展示与自我实践,自我监控与调整能力,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构建个性课堂教学模式。
三、具体目标
1)继续自己的专业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舒适、轻松的体育课堂环境。
2)继承优良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寻求自身教学特点,发挥所长,利用各种器材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逐步建立个人教学风格。
3)阅读有助于自身教学提高和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方面的书籍,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等的着作
4)积极参与各教育教学类学术活动,做好笔记及完成其相应要求和功课。
有健全的职业道德,充满爱心、耐心、细心,有大胆的勇于尝试和创新之心,能多学多看多尝试,凡事多从学生的立足点出发,成为一个善良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第一年:在合格教师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认真上好每节课,力争达到优秀教师的水平。
第二年:多读教学方面的书籍,多观摩名师的课程,多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年:在两年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反思整合自己课堂,向骨干教师靠拢。
四、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的目标,我将在这三年里做到以下几点: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是对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基本反映,通过此次技能大赛,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夯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
赵永忠(新疆教科院)
新疆代表队在今年自治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基础上,选拔出六名体育教师于12月11日赴克拉玛依市参加了为期12天的集中训练。这六位体育教师中有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汉族,他们克服了生活、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困难,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每天的训练中。集训中,老师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小学生广播操和武术操、队列队形、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这四大部分的集体项目,还要掌握理论部分(撰写教学设计教案,听课、评课),以及本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实践部分(自选项目,规定项目共计三十个),这是对每个参赛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严峻考验,新疆代表队本着“务实创新、全面练兵、以赛促培”的原则,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
通过参加这次比赛使老师们认识到,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体育教师更难,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贯彻实施《课程标准》,夯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趋重要。体育教师承担着发展学生健康体能、传授良好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只有注重加强自身锻炼,才能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体育教学的需要。
开阔视野 坚定方向
张弓(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由于受过去的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一部分体育教师笼罩在“职业怠倦”的阴影下,工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如何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加速体育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学水平已是各级教研员工作的当务之急。体育教师若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则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到以下几方面: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首先,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的作用和改革主体地位的肯定和确定。我们强调教师就是课程,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教师融入到改革的大潮中来,教师要面对课程的建构,认识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合理性的认可。作为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才能主动接纳、积极践行,使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新课标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在熟悉理论的前提下,多组织类似于基本功类的专题培训,让教师经常性、目的性的进行相互的研讨、提高,让教师更注重课堂实效在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相互切磋与交流,进而提升专业能力。
2.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为一个自我形象良好的合格载体。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甘于吃苦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好每天的“两操”、课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赢得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持,以及领导对自己的赏识和关注。此外,善于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具备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3.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受到传统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主的理论思想影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不但要具备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搞好教学,同时要善于记录、反思和总结,提升科研能力,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累积下来,而反思和总结能使我们有时间提炼和升华这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求创新。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体育教师向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研究型教师努力。
海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强化体育课关键在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和锻炼效果,这样的比赛对于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都会有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的过程中,这样的比赛将会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对于此次大赛的项目设置、比赛方式、组织方式及评分规则方面,您有何建议?
赵永忠 (新疆教科院)
对本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建议:
一,既然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参赛教师应参加所有自选项目的比赛,并且在所有的项目中抽签上模拟课,这样才能体现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评审专家应聘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员担任,因为他们对比赛项目相对比较熟悉。
张弓(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本次比赛在各方面都较以往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在个别细节问题上还有待提高。首先,在项目设置上,模拟授课的教材选择太不接地气,小学的内容多是中学的,中学的内容多是高中的。高中和初中一起评课,两块目标还不一样,评委老师水平差异大。在裁判过程中,脱离了比赛规程的要求,只强调专业性,而忽略了模拟授课中的对象和方式,与实际教育教学的授课脱轨,使得教师在本次比赛中慌了手脚,抓不住重难点,就失去了模拟授课的意义,脱离了教师的课堂,模拟授课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此外,在组织上安排强度太大,体能消耗大。评分方案不透明,所有参赛选手不知道如何计算成绩,也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成绩名次,成败在哪一无所知。比赛中裁判的评判尺度不一,项目不同打分的尺度和把握点也不一样,失去了比赛的价值和公平性。
建议:1.比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交流,比赛时要给参赛选手更多学习的机会。2.评分方法提前告诉各省带队领导,让领对较好的把握比赛的进度。3.评委的评分点一定要接近教学一线。4.主办方能够推出一些优秀的参赛教案、评课,模拟授课的视频等供大家学习。
陈明祥(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国家此次比赛从下文到比赛的时间太短,省里没有充分的时间选拔和准备,建议至少提前半年下达相关文件。各省派出的教师都是层层选拔的,体育教师的发展环境也不是特别乐观,希望设置奖项的时候,设置成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教师指导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广播操、武术操比赛十几个队同时上场比赛,且是排成纵队,评委也只是看个大概,无法看出各个参赛教师的真实水平。从参赛教师项目选择均衡性来看,建议减少广播操、武术操和队列队形的分值所占的百分比。队列队形比赛建议每个参赛教师自喊自做,这样更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广播操、武术操和队列队形是先计算团体分数,再分别计算到每个参赛教师身上,这样对有些优秀的参赛教师不公平。广播操、武术操所占比例建议减少到5%,队列队形所占比例不变。
比赛的项目设置上,从一专多能的角度出发,建议每个参赛教师必须选择两个自选项目,所占百分比建议减少到25%,以引导高校学生认真学习运动技能。
如果比赛时间允许,每个参赛教师选择两个规定项目,其中一项为参赛教师自己最擅长的,另一项为最擅长的一项和两个自选项目除外的7项中抽取一个。所占百分比建议增加到40%。
海 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1.规定项目选择教材的统一性和适用性问题
在规定项目中,分中学组和小学组,但在实际教学中各地区所使用教科书的版本是不同的,而且有些教材的名称混乱不能统一;此外,比赛中中学组是有初中和高中之分的,而高中实行的是模块教学,在比赛中规定项目比赛,有的教师对教学对象把握不清。因此,亟需对现有教材进行梳理,请有相关专家把关,使教材名称科学化。
2.规定项目的抽签问题
一是取消大项目的抽签,直接抽小项,但竞赛规程公布须提前,让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二是直接规定教材,像自选项目一样让参赛队自主安排,但队员间不能相同,目的是展示最好的教学。
3.评审专家的组成问题
由于教师技能比赛不是用时间、距离、高度等量化指标来评判成绩,而是根据动作规范性与运用效果由裁判员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观的感觉进行评分,这种评判方法给评委们增加了评判的难度。在比赛过程中,要求各项目裁判严格遵守比赛规程,尊重运动员,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认真、公正地裁决,秉公执法,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和专业的裁判素质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
此次比赛裁判是由各省市大学教师选派,但没有制定相关的同省教师考核裁判回避制度,造成比赛评判公正性的缺失。建议建立以高校专业教师为主的专家库,今后技能比赛的评审专家主要将在专家库中抽取,并且制定评审中的回避制度,以提高专业性和公正性。
4.成绩公布与奖项产生问题
成绩录取的方法,应提前告知,比如本次T值计算方法的取分,会前未明确公布,还有笔试部分考试成绩没有公布,造成公开性的缺失。
二、同课异构的概念
“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构”是指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构想,由此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继而进行施教。
三、校本研修的实施
校本研修的实施首先以体育教学为突破点,选择四年级的快速跑教材做为课题。上课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采用自主学练式,有的采用导入式,有的采用情境式。教师对教材的切人点和角度也不同,有的从运动技能的形成切入,有的从运动参与切入,有的从心理调适切入,有的从人际交往切入。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如游戏、设问和讲故事等方式。
给参加校本研修教师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学习目标①学生能知道加速跑中跑的速度要逐渐加快。②学会加速跑的方法,做到摆臂积极,跑得轻快。③乐于参与游戏,与同伴密切配合,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学习内容①奔向南京2014青奥会(加速跑)②游戏:“舞龙欢庆”。
本节课开始,就以明了的方式切入主题,教师手中的“奔向南京2014”字样烘托出迎接青奥会的喜庆气氛。教师进行激励性导入:迎接青奥会要用实际行动,阳光体育的开展要求我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下面就进行慢跑练习并做一套彩带操。通过玩彩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确保学生能热情饱满地参与学练活动。
主教材50米加速跑的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做一些辅练习:原地摆臂和高抬腿,然后讲解、示范,重点提示学生跑的速度要逐渐加快,利用火车启动时的声响给学生以提示,帮助他们理解加速跑的加速含义,并跟着音乐做一次原地跑步。接着请一名学生示范50米加速跑,并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加以点评。然后组织学生先进行站立式起跑的30米加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点评,一个往返后过渡到50米加速跑。练习中采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金黄色彩带作为奖励送给做得好的学生。彩带飘起高度的变化反映的就是学生加速的过程,练习结束后简要点评学习效果。
在放松环节,集体站成五环形状,欢天喜地扭秧歌,迎接青奥会的到来。在音乐的伴奏下举起手中的彩带拼成五环标志,高呼“祝2014南京青奥会圆满成功”。
四、校本研修的成效
1.我校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形成了精致而细化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优化了课堂结构。
2.同学科同课题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施教,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给予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3.集中集体智慧,集体研讨,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带来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达成共识,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同课异构”校本研修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交流互动机会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对教材的重难点及热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交流彼此的观点。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上带给参与者更多的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法建构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多维的角度,不同的策略在彼此交流之中碰撞、升华,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有效结果,直接引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
五、校本研修的反思
1.潜心钻研,形成风格。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自然会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学特色。“同课异构”中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形成各显风采、各具特色的课堂,成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12-1
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从来都不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就能做到的事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使自己的为师素质得到快速的提升,必须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艰苦磨砺和长期不懈的点滴积累才能够实现。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性和对一些体育名教师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来看,“读书—用书—写书”不失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读书
读书对任何一个想成为优秀体育教师的人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不少的体育专业毕业人士认为,经过了系统的专业教育,足够自己在基层的教学岗位上运用了,还要再去花那些时间读书,根本就没必要。事实上,基于两个不争的现实,我们就有继续认真读书的必要,一是当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新的思想、新的学说、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把读书学习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不渝,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步伐;二是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校专业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和今后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的要求,更何况还有一些新的运动会不断地充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工作本身始终要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人,而这些人受成长速度、教育程度、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教育课题,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理论、新方法去加以面对和解决,这显然离不开新的知识,而读书就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调查表明,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不足一本,当然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会高于这个比例,但是对体育教师这个以教授身体运动的特殊人群来说,不愿多读书的习俗一定会影响整个队伍建设而理所当然地低于同行们,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因此,重视、学习、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是任何一个想成为专业排头兵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二、用书
“学以致用”可以说是一句警示语或者说是劝世文、劝学文,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毅力和智慧。说到底,读是为了用,为了实践,而主动地将新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样不是每个教书人都会自觉地去做的。因为体育课教学和其它知识课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动起来,动起来的方法、内容和手段有很多种,从知识结构上,每一节课即不同的运动从内容、性质到方法和手段之间,它们完全没有必然的逻辑上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完全没有逻辑约束,而缺乏约束就使得一些不愿下功夫的教者容易养成懒惰、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等不良意识和习俗,但是对于一个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者的青年来说,就必须自觉地将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将新思想、新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教学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并切实能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热点问题、疑难问题,做到多思、多想、多问、多尝试,这样不但使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自觉,而且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消化,以至真正从这些新知识中得到受益和启迪。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体育教学也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因为学生的学习所处的环境因素要比之其它学科类教学更复杂、多变,因此,应用知识的思辨性要求更高,这一方面给教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要求教者不但要从教学对象的身体上、心理上、而且从人格塑造和智力开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更需要应用者勇敢地去接受各种挑战,特别是勇敢地去尝试他人没有尝试过的理论、方法、手段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最终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的先锋。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36-02
所谓体育发展规划,就是以体育教师内在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体育组的自我计划、自主实践、自我反思,主动获取外界评价信息,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一种学校体育长远目标管理运行模式。制订和实施体育发展规划,在改进学校体育管理,唤起体育教师内在发展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有些学校将文本束之高阁,规划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装饰”。
一、领导忙碌,教师被动参与,建议上下联动调动教师参与制定全过程
发展规划,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蓝图。但在基层学校实践中,根本没有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只是由校长、组长和少数骨干教师“按照上级意图”,“接受领导任务”,自我揣摩,“拍拍脑袋”而来。有些学校尽管规划文本已经确定,但要将体育组发展成何样组织,带向何处,由于教师参与较少,多数教师知之甚少[1]。更多的学校只是将发展规划或上传校园网,或利用会议进行宣读,或打印人手一份,至于为什么要制订规划,目标确定是基于什么考虑,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解读,所以教师知之甚少,规划就成了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装饰”。
教师没有参与规划的生成过程,对其价值就难以认同,这样的规划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规划脱离上级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精神,教师就很容易对规划的可行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因此,采取“上下两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自上而下,就是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教育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达成任务,再组织骨干人员进行研讨,有效地将体育发展规划融入上级教育规划之中,增加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自下而上,就是校长或体育组长在共同愿景的大框架下,召集所有体育教师、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和家长集思广义,分析诊断体育存在的问题,找到亟须改进的关键领域,据此拟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这种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综合各方意见的研修过程,无形之中变成凝聚人心、汇集发展力量的过程。最后,还需要引导教师根据体育规划,制定体育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只有把每个教师的发展纳入体育规划之中,使之拥有主人翁地位,才可确保体育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二、精美摆设,忽视过程管理,建议追踪管理不断修正确保规划是个“活文件”
一份详尽的体育规划,从论证到成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可有些学校却将文本搁在档案室闲放着,不用来指导体育发展;或者平时不用,领导来视察、检查了,赶紧摆出来,以获得教育评估考核时的相应得分。还有些学校,表面上好像是遵照规划好的“路线图”实施教育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期初拿出来“晒晒太阳”,期末写一份不痛不痒的总结交差。教育行为还是“涛声依旧”,这样的规划难免成为漂亮的摆设。
发展规划的管理强调过程性、监督性、调整性和跟踪性。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修正和管理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的综合研修与管理过程。首先,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自评、检查、考核、评比、展示、交流等方式,定期评估规划的执行情况;引导体育组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总结、自我更新,切实加强过程性管理。同时要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规划是个“活文件”。其次,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关注教师发展,通过压担子、定目标,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构建多样发展模式,为教师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如自由交流平台、学术合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对外辐射平台等,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以个体的全面成长来促进体育组快速发展。
三、面面俱到,缺少重点规划,建议盘点家底分析优劣找准发展突破口
有些学校把规划与工作计划混为一谈,事无巨细的把运动会、大课间、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兴趣小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都一一详细列出,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结果造成主次不分、缺乏重点。这样的规划,缺乏对体育组现状的深入了解与剖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禁不住推敲,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卓有成效的管理,就要善于提炼出重要的事情,将之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可见,面面俱到的规划等于面面不到[2]。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对体育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住体育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找准体育发展的突破口。如针对学生体质差,把提升学生体质作为优先目标;针对体育兼职教师多,把打造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理论水平缺乏,把科学研究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综合水平较高,将培养名师作为优先目标;针对场地器材缺乏,把课程资源开发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技能退化,把开展基本功、大练兵作为优先目标;针对争创特色,把争创项目作为优先目标;等等。依据优先目标优先发展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解大目标,制定综合干预策略,快速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四、目标笼统,缺乏细化要求,建议落实责任量化任务规划文本行动化
美好的蓝图只有通过具体的措施才能落实。可是我们在调研学校规划文本时发现,文本中列举出一些年度任务和措施,措辞宽泛,具体化程度严重不够。有些学校采用“继续加强”“进一步”“深化”“克服”等概括性较高的动词来表达任务或措施。但究竟如何加强、如何进一步、如何深化、如何克服,却不得而知[3]。这些规划的内容和形式,笼统、模糊、抽象和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规划,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规划。
针对这一误区,在制订行动计划时,首先要把发展目标进一步地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再将子目标进一步细化、调整,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项目,最后对这些行动项目,在时间上进行系列性的安排。量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因此,在设定规划时,要有一组明确的数据或任务设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如规划大课间管理,就需要做到“五落实、六到位、责任到人”。“五落实”为值班领导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活动器材落实,带班教师落实;“六到位”为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体育指导到位,学生参与到位,各方协调到位,安全检查到位;“责任到人”就是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班主任责任和体育教师责任。为了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每一项活动还要制订出行动方案,包括时间、内容、步骤、程序、预期的结果和检测手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将可见的规划文本变成扎实的具体行动。
五、貌似神合,缺乏个性品位,建议重心下移深入挖掘提炼规划校本化
笔者曾对调研学校的规划文本进行仔细比对,发现彼此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大到段落格式,小到目标策略,大致雷同,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所出入。据了解,各地在推进教育规划论证工作时,为了便于“硬启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为学校提供“样板规划”,将一些优秀规划文本附在红头文件下发给学校借鉴,这就造成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工作,穿新鞋走老路,玩起了文字游戏,变换表达方式,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学校自己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自然失去了生命活力。
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套用他校的规划,缺乏对本校资源的深入挖掘,这样的花架子规划,犹如“水上浮萍站不住脚跟”。笔者曾遇到这样一所学校,他们的规划文本是最晚上交的,但该校的文本规划却是最富有内涵的。这源于该校的规划来自从学习、宣传、讨论,再到成文,几上几下,几易其稿,边定边做,边反思,边修改,边落实,规划与工作同步螺旋式上升。所以,其形成的规划文本,用专家的话来说是“沉甸甸的”。可见,管理者只有重心下移,广开言路,深入挖掘,才能提炼出“校本化”的特色来。常州市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与保障体系建构研究》,引导学校开展“健康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目前已建立了143所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项目学校或体育特色学校,如市一中的健美操、市二中的篮球、市五中的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会、市二实小的武术、兰陵小学的乒乓球、鸣凰小学的小排球、国英小学的羽毛球、博爱小学的校园健身操等,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保证,学校的独特文化品位得到张扬,为全市学校体育走特色道路树立了“样板”。
总之,教育规划,既是一项新生事物,又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劳力、劳神,还需要劳心,更需要我们坚守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完善过程管理,才能彻底改变学校体育“被动发展”的困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56-02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养的教师,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教师素养的提高需要建设一个有助于教师发展的环境,近年来浙江嘉兴南湖^在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以服务为前提,以引领为基础,真正从教师的发展出发,积极助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服务
经常听老师说从早上进入学校就开始忙碌到晚上离开学校,回到家基本就是筋疲力尽,为此教师也需要得到爱护,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服务意识,一切工作为教师所想,为教师的成长服务。
1.供其所需
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教研与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在教研与培训活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研与培训所呈现的内容并不是参与活动教师所需要的,影响了活动开展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为此供其所需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工作中发现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在教学方面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指导,尤其在教学设计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对新教师的管理只是一个学期备了多少次课、反思有多少、是不是手写教案等量化性的常态性检查,无法根据学科特性对教学设计进行指导与反馈,长此以往新教师容易养成应付性工作态度,并且要纠正这种工作态度非常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将每年分布在各个学校刚入门的新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活动小组,设计了一个“一课一单元一水平”三年规划(表1)。第一年立足课堂,让他们掌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了解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要素,为上课打下扎实基础;第二年立足单元,让他们懂得如何进行单元设计,了解素材如何转化为教材,初步打下“教什么”的概念;第三年立足水平,让他们知道如何进行水平设计(包含了学年与学期的设计),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分布,开始进入系统教学的阶段。通过近年来对多批新教师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的需求是随着年龄、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也各不相同。为此我们要对教师成长的不同时期,关注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在教研活动的开展、培养内容的选择、发展平台的构建等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为教师所想,投其所好。一方面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师成长所需的条件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好保障。
2.构建平台
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会出现迷失方向的时刻,这时就需要有供其发展的机会及平台。为了加快新教师早日胜任体育教学工作,我们为新教师确定了前三年每月开展一次小组内教研活动的平台。第一学年以规范课堂教学为目标,要求每月开展研讨活动一次。前二个月进行理论性研讨,从第三个月开始根据目标要求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讨,确保每年每个人在小组内进行公开教学一次。每次公开教学前一周,上课教师把教学设计传给小组各个成员,大家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读,做到在课前有准备,上课后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对课的理解呈现出来供大家商讨,商讨并不一定要达成共识,但必须引起思维的激荡,做到课后有积淀。第二学年以初步掌握转化教材为目标,要求每个教师自选一个内容制定8节课的一个单元,在课前一天通知上课教师执教单元中的其中一节课,真正发挥单元设计的作用。第三学年以系统教学为目标,要求每个教师制定一个水平段的教学计划和一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了解一节课内容的组合规律,并通过每月一次的课堂教学研讨中呈现出来,供大家分享与讨论,验证一节课中不同内容组合与单一内容的辩证关系。通过三年的研讨活动,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基本了解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骨干教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上每个骨干教师在组内进行有主题的研讨课一次,检验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每年必须参与两次“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后把自己对活动的感悟总结提炼形成论文。并且积极开展区域间的教研活动,近三年分别与北京昌平、杭州西湖、丽水松阳、嘉兴五县两区等同行进行了“中考项目趣味化”“基于课程指导纲要的课堂教学”“‘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单元构建”等课堂教学的研讨,拓宽了教学思路,夯实教学技能,丰富了教学经验。在科研上加强科研意识,每月一个晚上定期开展骨干教师沙龙式理论研修论坛,组织学习交流教育教学理论,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评比活动,如“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和“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两次活动我们团队都获得了优秀组织奖,4人获得一等奖、23人获得二等奖,在活动中检验成长的果实,体验成长的快乐。
平台的构建应该能够给每一个教师提供相应的机会,并且要让教师在活动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管是新教师的发展平台也好,骨干教师的发展平台也好,保证他们的参与机会是第一保障,他们在活动中不是看客,而是主人,他们不仅身体(人到)参与,而且还要思维(用脑)参与,更关键的还要情感(用心)参与。为此在每次活动中他们都要承担任务,完成任务的质量好坏是一个过程,完成任务的过程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重要,随着经验的丰富,质量会越来越好。
二、引领
正确的引领可以少走弯路,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在做好理论引领、专家引领、外出参加学习、技能培训等常规引领的同时,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引领工作。
1.项目引领
项目引领是指通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详尽的计划,教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较全面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几年前我们骨干团队引进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足球与羽毛球教材内容单元的编制工作项目,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素材、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有了初步的接触,开始对自身的体育教学进行反思。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接受了浙江教育出版社《足球》教材的编制工作,在《足球》教材的编制中我们把省指导纲要的精神融入其中,又加深了对省指导纲要及足球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骨干团队又参与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段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教师配套用书》的编制工作。通过编制这三个项目,参与者真正有了对省指导纲要乃至体育教学的深度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得到了体现,两位参与者分别在“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研讨活动”和“蓉城之春体育专场”中进行展示,多位教师在浙江省九城区研讨活动中进行展示,还多次到浙江省各地与同行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骨干团队不仅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成长,而且在理论上也得到了提升,近三年来南湖区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文章,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得提到了全面提高。
我们不仅对骨干教师进行项目引领,对青年教师同样也进行了项目管理,分别进行了“田径”和“体操”教材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教学策略的设计,通过一个学期(一个内容一个学期)的“设计-研讨-反馈-再设计”过程,青年教师明白了三维度对学生发展的真正作用,课堂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在注重技术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运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
项目引领的优点一是实践性,在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工作,教师有感性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反馈、提升,再实践再反馈再提升,最后达到一种理性的思考,达到悟的境界,使教师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二是系统性,项目引领不是一个知识点(动作)的研究,而是对一个知识面、一个教材体系的梳理,这样的研究有深度、有广度,能提高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三是持续性,项目研究不是一节课,不是一个活动,需要通过一个学期乃至更久的钻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探究能力的发展。
2.团队引领
2、体育教师教育的异化现象探究
体育教师教育的异化,必须清楚学校体育异化的现象,因为教师如果能够在工作中很好的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则说明我们的教师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学校体育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我们才要探究原因,找到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异化现象,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2.1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
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并非都是人们有意识的造成的,许多是因为我们的认识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造成了对某些理论或现象的认识偏差,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2.1.1对《标准》认识出现偏差
《标准》的内容与之前的《教学计划》相比,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在解读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如对“健康第一”思想的错误认识,使得许多体育教师将体育课上成了“活动课”、“游戏课”,偏离了《标准》的轨迹,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1.2对新的教育思想出现误解
在《标准》颁布前后,随着人们改革学校体育的呼声的提高,许多体育工作者引入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并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进行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吸引了大量基层体育教师的目光,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引进这些思想的都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其对这些思想的认识远不是基层体育教师所能达到的,并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如有些教师引用“快乐体育”思想,认为“快乐”就是“玩乐”,体育课成了实质上的“放羊课”;一些教师试图将生产劳动与体育课相结合,但是却机械的照搬生活中的情景,将体育课上成了“劳动课”;另有一些教师为了求新求异,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萝卜白菜进课堂”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误解造成的。
2.1.3师生关系的异化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抑制。近些年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其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应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不能压制某一方而强化另一方,但在实践中,由于我们主观认识以及教育制度的变化,一旦出现纠纷,往往只追究教师的责任,学生越来越难管,教师越来越不愿意管。在体育教学中,其组织管理难度大幅增加,造成部分教师对学生听之任之,师生关系产生了“异化”。
2.1.4运动安全的极端化造成体育教学的异化
体育运动是身体的活动,伤病的出现是难免的,在教学中,教师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降低运动风险,但是并不能完全的消除风险,这是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造成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造成学校与家长的纠纷,无论体育教师是否做好了防范措施,都会牵扯其中,耗费大量精力。这就造成了学校、教师不敢进行稍有风险的教学活动,许多具有很好锻炼价值的项目被取消。造成体育课内容单一、枯燥,不能达到锻炼学生的价值,出现了异化。
2.1.5社会主流意识的“重文轻武”造成体育参与行为的异化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往往以文化课成绩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不到重视,造成我国学生体质状况连续20年出现下降。近年来,虽然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国家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但由于评价制度的缺陷,人们仍然以文化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涉及到升学的体育考试时,进行突击,一旦考试结束,则立即停止锻炼,没有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反映到体育教师身上,社会地位较低,收入水平较低,学校领导不重视,学生、家长不理解等等情况的出现,均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造成了困扰,甚至造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自暴自弃和转行。
2.2体育教师教育的异化现象
虽然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不完全是体育教师引起的,但是工作在学校体育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专业化发展,逐渐改变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而提高自身的地位。这首先需要体育教师拥有相应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就是教师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异化现象的出现阻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进程,造成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困扰。
2.2.1教师教育思想的混乱引起体育教师专业化目标的异化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教育将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链条,有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我国教师教育的研究较晚,特别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还存在诸多的争论,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致使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目标出现混乱。例如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都是以教师专业化为理论依据,但是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单是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比例问题就引发了诸多专家学者的争执,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再如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认识问题,我们的教师教育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什么方面,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虽然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在教师教育领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一理论本身的不完善,造成研究领域的鱼龙混杂。一些学者没有真正的结合体育的特点,没有结合我国的国情,简单的用“拿来主义”进行体育教师教育思想领域的改造,是无法真正的培养出优秀的体育教师的,也是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异化的根源。
2.2.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教师教育的异化
教师教育发展至今,教师的终身学习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提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加强职后培养等思想,丰富与发展了教师教育的思想。但是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由于体育课的实践性较强,教师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实践出现了脱节,造成教师的培养与学校体育工作差距较大,不能培养熟悉学校体育工作的毕业生,职后培训工作吸引不了体育教师等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教育者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闭门造车式的进行教师教育工作,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情况。在职前教育阶段,学生应该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本该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后才能确定,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学校仅只是由部分专家的理论研究来确定。无疑,专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并不能取代实际的需求;在职后培养阶段,经常出现台上专家讲自己的,学员回去教自己的现象,这也是由于教师教育者在前期缺乏实际的调查,不清楚体育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什么造成的。这些异化现象的出现,都是理论没有联系实践的原因造成的。
2.2.3教师教育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体育教师质量下降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中师、高师体系向高等师范、综合性大学培养体系转变,中师逐渐离开了大家的视线。教师的来源由原来的封闭的师范体系向开放的体系转变,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进入教师体系中来。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是积极的进步,拓展了教师教育的空间,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到教育领域中来。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于教师入职阶段重视不够、研究较少,造成教师准入标准的缺失,许多并不符合教师标准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到教育领域中来,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质量。体育作为特殊专业,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但是在入职阶段,其考核项目却与其它专业基本相同,唯有说课阶段可以考察其专业知识、技能,但区区20分钟时间并不足以完整的考察其专业能力。例如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对常用的体育项目进行技术、理论的学习,但运动训练、民族传统等专业,仅只需要选修部分项目即可达到学分的要求,这些情况在入职阶段并不能有效地显现,无疑对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造成了影响。
2.2.4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造成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下降
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一些学生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完全从“上学”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个人兴趣、能力与就业形势的影响,造成部分不喜欢体育、不喜欢教育行业的学生进入到职前教育阶段,这部分学生要么在毕业时转行,要么在工作岗位上“三心二意”,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学校体育的工作。而一些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因为就业的问题,在不喜欢教师行业的情况下,进入教育行业成为体育教师,完全视教师为职业而不是专业,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较低。一些真正喜欢教师行业、喜欢体育的体育生,在现实中也会遇到种种挫折。就业压力的增大,致使部分学生并不能如愿的进入教师行业,失去了成为体育教师的机会。而部分新任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同事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对体育工作失去信心,工作积极性降低、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也随之降低。这些虽与社会、教育制度有关,但也与教师教育中职业认同的教育缺失有关。
3、对策
3.1加强理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合适的体育教师教育思想体系
培根提出“思想决定行为”,在体育教师教育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而目前我们的教育思想多是引用国外理论,体育教师教育更是根据教育学领域的思想变化而展开研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例,教育学领域虽然达成了某些共识,但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却出现了诸多的争论。曾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其核心是在“用”上,任何的思想要能够合理的运用,这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教育思想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们的思想体系。
3.2健全教师教育体制、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就一直处在变革之中,教育领域的变革势在必行。从教师教育领域来说,职前教育的变革已经开展,由高等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教师的体制已经建立,但是入职阶段的改革才刚刚开始,职后培训的改革也处在实验、摸索的阶段。因此,尽快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师准入制度,是现阶段教师教育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对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完善体育教师的准入标准,建立体育教师的职后培养制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虽然对于体育教师“专业”的认识还有出入,但是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其专业化的标准之一。医生的专业在于“医学知识”,律师的专业在于“法律知识”,艺术教师的专业在于“艺术知识”,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应该在于“体育知识”。但是这里“体育知识”的含义并不仅仅指体育技术,诚然,一个不会打篮球的老师去教学生篮球是一种十分滑稽的现象。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技术、锻炼身体、完善精神的教学能力,也是能够防范危险、促进学生健康的知识能力。这一切的基础,是运动技术、体育理论、体育科学知识的集合体,更是通过教学实践得来的经验。
3.4强调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文艺、科技、体育类人才,大多是由少年时的强烈兴趣引导走向成功之路[3]。周登嵩老师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兴趣对体育教师成才的影响。而进入21世纪以后,更多的学者用“职业认同”这一概念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在体育教师教育中,如果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失去了兴趣,其职业认同感也肯定会下降。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各个阶段,应加强对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教育,让有兴趣的教师更有兴趣,让消沉的教师重新焕发活力,让没有兴趣的教师产生兴趣,这是体育教师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8-02
[作者简介]黄丽英(1970―),女,壮族,广西凤山人,大专,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方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未经专业实习的见习阶段就到中学课堂上课,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参加全区历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均获得好成绩,这都得益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学院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体育教师为校外指导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作为河池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亦是校地教学共同体中的一名成员,现就如何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展开初步探讨。
一、课程群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意蕴
(一)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我们借鉴了美国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和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的理念与理论。[1]1999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成立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其实,共同体理论的发展沿革是:实验学校(杜威)教师入门学校(谢佛)师范生临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U-S共同体校地教学共同体。
(二)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的政策依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地方中小学校合作培养师资,并要求从地方中小学校中聘请一线优秀师资作为高师教育的校外指导教师,其人数不少于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的20%,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指导,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师资。[2]
(三)实现共同体理论的本土化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分别尝试与河池市教育局、河池学院附中和凤山县中学等单位,本着双方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主要由河池学院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法教师和当地体育教研员、中小学校的优秀体育教师等人员组成。
二、课程群建设目标
基于校地教学共同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实现了“经常性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3]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以提升,教学智慧得以积淀,利于他们实现由师范生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美丽转身;为地方教育培养合格、优秀体育师资。
三、课程建设的行动解读
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解读课程群建设目标――构建“实践取向”教学模式与理论和实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四三二一”实训模式和“2・2・4”实践教学模式。
“五四三二一”实训模式是指学生要过“五课”关,即要过备课、讲课、听课、说课和评课关;具备“四知”,即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师的专业知识;练好“三笔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有“二会”,即会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和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技”,即掌握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技能。
“2・2・4”实践教学模式,第一个“2”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从进校到毕业这4年里,每10人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安排具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样态的指导教师,接受“双导师制”指导;第二个“2”是指“基于大学”的“理论之应用”的校内实践教学和“基于学校”的“理论之应用”的校外实践教学。常规性地开展经常性“三习”的中学真实现场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获得即时诊断性指导与反思,利于其教学技能的生成与发展;其中的“4”是指在两种样态指导教师和两种实践教学范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4年划分为相应的四个阶段,即从大一到大四,师范生在两种样态指导教师指导下,“传帮带”地进行分层次、交互的校内和校外两种范式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
具体做法:第一阶段(大一),在校内指导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三字一话”实训。第二阶段(大二),结合经常性见习,设计主题班会;实行实习班主任制度,把主题班会设计及实习班主任工作总结放到班级博客里的“个人教师技能”成长袋,开始感受程序性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大三),进行中小学体育教材分析与撰写导学案。以实训小组为单位开展由程序性到实践性的实践教学历练。开展校际师生教学“同课异构”和主题班会“同题异构”活动。第四阶段(大四),经过专业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双导师制”指导,接受和通过专业教育实习验收,进行专业教育实习的总结反思,同时完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具体行动:行动解读一,练好“三字一话”。行动解读二,要过“五课”关。行动解读三,经常性“三习”(到桂宜高中见习听课、到民族中学见习听课、到宜州市第二小学见习听课)常态化。行动解读四,新课标研修。2012年5月14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讨会”。行动解读五,“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的同课异构。2012年10月27日和29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同课异构”实训活动。行动解读六,见习阶段基于新课标的同课异构。2013年4月9日和16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基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行动解读七,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耦合。行动解读八,尝试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指导。“体育教学法”课堂实训中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双导师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进行诊断。行动解读九,采用“小先生制”开展技能实训,高年级带低年级,先进带后进,传帮带开展技能实训。
四、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成长
1.学生个体成长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区历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的新课程研讨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河池学院附中体育教师同台竞技,上新课标研讨成果汇报课。在“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活动中,2010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河池学院附中体育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真实课堂教学实训。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的基于新课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2010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凤山县中学体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真实课堂教学实训。
2.学生集体成长
将技能训练、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与校地教学共同体成员一起成功举办体育学院首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使师范生在训练与竞赛中集体成长。2007级至2011级师范生圆满完成教育实习。基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邀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做报告,使师范生更好更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广场民族健身操项目、民间吉庆体育项目和民间祭祀体育项目等知识。[5]
(二)教师成长
中小学校外指导教师也获得了专业成长,例如凤山县中学黄丽英老师参与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有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李晓兰副院长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河池学院体育学院黄中峰书记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黄丽英老师还与课题组成员韦丽春教授共同撰写并发表了论文。黄丽英老师希望继续推进校地教学共同体建设,探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途径。[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EB/OL].(2011-10-08).
[3]黄白,黄勇樽,邓琴,等.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科教学的传承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