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08:56: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部师德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发现,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爱我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人民教师!
《教育与职业》: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高等教育如何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在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过程中,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杜玉波: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任务,破解创新人才培养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前培养创新人才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转观念、改模式、强师资。
第一,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理念是先导,高校要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进一步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进一步树立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的局面,根本上要靠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探索形成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适应创造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体制机制。
第三,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关键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和保障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一是坚持师德为先,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要求,加强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二是坚持教学为要,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一个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改革职务晋升、薪酬分配办法,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三是坚持科研为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教学,改进科研评价办法,强调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教育与职业》:您刚才提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请问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年多来,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杜玉波:在过去一年多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228个高等教育项目中,有60多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目前重点在推进上有四项工作:
一是在19所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这个计划核心是立足高水平研究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二是在193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是推进高校与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在17所高校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重点在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改革,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氛围。
四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眼于研究解决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完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师德、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遴选评价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自。加强专业学位建设,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建立相对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还要强调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这个工程就是要解决目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核心内容包括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等。在“本科教学工程”中,我们将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计划强调创造条件、鼓励创新,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需要提到的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教育部按照讲话精神要求,研究制订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其中,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提高质量的一个核心要求,我们也即将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贯彻部署。我想,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来共同探索、共同推进。
结构调整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教育与职业》: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您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变化,优化结构和布局?
杜玉波: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当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结构调整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2010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0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6.5%,《教育规划纲要》确定2020年高教毛入学率达到40%,未来10年要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适龄人口下降将贡献10个百分点,按照这样计算,实际上规模增长拉动只是6个百分点。所以说,还是要稳定规模,在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上,重点是调整结构。这6个百分点的发展增量,也是主要用来调整结构的,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公办高校本科规模相对稳定,10年增加不到2个百分点,这2个百分点也是主要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支持应用学科薄弱学科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结构调整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导向、两个重点”。一个导向,就是要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和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服务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城镇体系的建设。
两个战略重点,一个重点是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年国务院将再次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也原则同意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我们将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制度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层面努力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
二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高校分类管理办法,按照“扶需、扶特”的原则,鼓励高校合理定位,各展特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三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机制。通过目录指导、规划引领、分类评估、信息服务、拨款引导等方式,推动高等学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应用性大学,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基础行业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急需人才予以重点支持。
四是在研究生教育上,重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第二个重点是在区域结构上,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具体地说,一是省部共建,教育部与目前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地方已共建22所高校,支持这些高校加快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是招生倾斜。从2000年到2011年,部委所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从45%降到了25%。调整后存量及增量主要投向了中西部地区,2011年支持中西部招生规划,投放招生计划增量是15万人,这15万人就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60所每年招生2500人的大学。中西部计划输入省(区),2011年最低高考录取率都超过了60%。高校设置也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向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倾斜。
三是对口支援。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目前已组织了94所高校帮扶67所受援高校,覆盖了中西部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四是资金和项目倾斜。2011年财政部专门设立了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2012年国家发改委也将启动专项工程,支持中西部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这些重大的措施,都将纳入正在制定中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总体方案。这个计划,即将启动实施。
当然,我也感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高等教育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教育与职业》:高校专业设置应该随着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对此,有什么具体措施?
杜玉波: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确实是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我们正在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的是引导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目前,这个新目录已经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计今年上半年实施。第二件事是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将来除了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可以自主设计目录内的所有本科专业,同时加强专业设置管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教育与职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众多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中,实践能力欠缺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杜玉波:应当讲,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们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制度上推进和落实这项工作,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从国内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看,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高校要把实践育人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求。最近,我们会同有关部委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特别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科研研究中学习。二是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措施来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三是要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教学的经费要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2017―2020年,组织职业院校教师校长分层分类参加国家级培训,带动地方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支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高校教师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创建一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施原则
中央引领,地方为主。中央突出示范引领,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强化目标管理,带动地方有效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各省(区、市)根据国家要求,做好规划设计、组织安排、体系建设、监管评估,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计划有序推进、顺利实施。
对接需求,重点支持。服务精准扶贫、制造强国、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优化教师培养培训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扶贫重点产业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倾斜支持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及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协同创新,注重实效。推动地方政府、高校、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建立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校企、校际合作,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校企共建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一批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和品牌专业,提升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完善竞争择优遴选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质量监测系统,强化过程管理、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切实提高计划的实施质量,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效益。
三、计划内容
(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资质条件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大中型企业等,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线上线下等组织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培训要模块化设置课程,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实行集中脱产学习和网络自主化研修相结合,开展训前诊断、训中测评、训后考核,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特色农业、种养业、民族传统工艺等扶贫产业领域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组织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组织职业院校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优质学校,采取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与案例研讨、参与教科研项目等方式,以“师带徒”模式进行为期不少于8周的跟岗访学,通过全面参与培训院校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卓越校长专题研修。分别组织中职和高职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校长,采取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新任校长、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分层分类开展不少于2周的专题研修。围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重点提高校长改革创新意识、决策领导能力、依法办学和治校能力,为各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精通现代学校治理的“教育家”型名校长。
(二)中高职教师素质协同提升
各省(区、市)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作为牵头单位,按照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不同阶段人才接续培养的要求,组织省域内学校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教师开展团队研修和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定期研修、协同研究、常态合作的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创新示范团队。各省(区、市)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协同提升的专业群,支持牵头学校整合优势资源,提供工作室或平台运行条件保障,支持主持人有效开展工作。
1.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遴选国家级(省级)中高职示范学校具有教学专长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主持建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区域内学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采取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团队研修。重点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与演练、教科研交流与项目合作,协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研究协作能力等,共同研究开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课程、教材及数字化资源。
2.紧缺领域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面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等紧缺专业,遴选具备条件的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组织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名师、兼职教师领衔,采取集中面授、项目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区域内中高职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技术技能实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等。
3.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面向承担计划任务的单位、基地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培训者,采取集中面授、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2周的培训组织实施能力专项研修,提升培者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和绩效考核评估能力。
(三)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合作
各省(区、市)要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将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聘用有效对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业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企业实践。重点学习掌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技能应用等领域,以及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技术需求等内容,推进企业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结合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发掘学校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各地要遴选具有代表行业先进水平、有较强影响力、覆盖专业面广的企业,完善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支持企业常设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2.设立兼职教师特聘岗。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急需特需专业及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支持职业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兼职教师每人每学期任教时间不少于80学时。各地要建立本地区对接产业、实时更新、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岗前培训,支持兼职教师参与“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建设、校本研修、产学研合作研究等。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行业特点、人力资源成本等,具体确定兼职教师聘用人数和补贴标准。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育部制订计划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南,成立专家库,完善信息管理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组织开展督查评估。中央财政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渠道,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升计划的实施成效。各省(区、市)要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地区项目实施办法,按年度将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审核,安排专门机构、专人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做好计划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承担单位要整合优质资源,制订对接需求的实施方案,落实条件、人员与经费保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做好项目总结和效果评估。
和绝大多数师生冲突的新闻一样,“杨不管”事件经媒体披露之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无论从法理上讲,还是就道德来说,杨老师都有责任在学生发生纠纷以致拳脚相向时,予以及时的劝导和疏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事态引向好的方面。这些工作决非“闲事”,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需要教师花费心血。因为此类教学之外的指导,往往蕴含了如何为人处世的道德问题,尤其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用心教导。而杨老师恰恰在这些应该倍加费心的地方,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无疑是对责任的抛弃。更为可悲的是,他对责任的背弃甚至到了对生命麻木不仁的程度――当学生出现危急症状时,他竟仍然上课。所以就“责任”而言,杨老师是极不称职的。而由“杨不管”身上,可以看到中国道德现状的一个缩影――怯懦,自私,虚伪,道德沦丧已成为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在大庭广众之下却得以畅行。事实上,“杨不管”成为了现实社会道德阴暗面的代表,成为某些道德沦丧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开脱的佐证。
对此,法律界的人士则指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担当,就要体现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老师无动于衷充当冷漠的“看客”,这样的学校如何能让学生有安全感,这样的老师,又如何能让家长放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良好的师德,是公众永远的诉求。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众对于提升师德的呼吁。然而“杨不管”对于学生生命的冷漠,甚至还谈不上道德范畴,连最基本的法律责任都未履行。
而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教育,是使受教育的对象社会化。当一个人接受了教师的职责,他就接受了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去寻求高尚的责任。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塑造。如果一个教师连学生的生命都漠视,那么,“生命不保,谈何教育”?正是因为“杨不管”的冷静,一个14岁的孩子在课堂上走完了人生终点,不管怎么说,杨老师都要为他的冷静负责,同时这种“冷静”也将是对每一个老师的警示。
辩方:“杨不管”的“不管”实属无奈
尽管教育界和法律界人士对“杨不管”进行了口诛笔伐,但教师群体中的多数人依然认为,“杨不管”并非真的不管,“杨不管”的不管实属无奈。
首先,他们认为,说“杨不管”没有“加以制止”是不符事实、不负责任的。据报道:“杨不管”在学生打架过程中说了一句“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实际上,也就是进行了口头制止。况且,学生也并非由打架直接致死。据长丰县公安局透露,通过尸体解剖,死者杨同学并无外伤,其死因是由潜在性疾病导致,他们分析,陈同学与杨同学打闹只是起到了诱因的作用,杨同学可能因为情绪激动而引发潜在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这说明学生打架与死亡没有必然联系的。死亡也是教师无法预料的。
其次,“杨不管”的“不管”超乎人们的预料,也是因为别有隐情,那就是不敢管。一个老师上课,不用说学生打架,就是学生在下面不听课讲话,都是对老师的污辱。是什么让老师能够忍受此辱?
同样是发生在吴店中学,也就是在半年多前,一名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4个手指头,而原因竟然是因为迟到后被批评。老师最后被鉴定为轻伤害,手指虽被植上,但部分功能已丧失;而该学生15岁,没有承担刑事责任。据说该老师因为教育孩子的事情之前也被学生家长打过――既然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公然打起来,也就是没把老师放在眼里,而“杨不管”既“动口”制止无效,又能怎么办?“动手”吗?那挨打甚至意外死亡的当然也可能会是“杨不管”。在教师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教师去保障学生安全即是缺乏人性,也是缺乏理性。
以前我们想象中的,光靠老师威严可以解决学生中任何问题的情形早不复存在了。而由 “杨不管”的“不敢管”可以看到,绝不只是中国教育自身出了问题,也不只是今时今日才出的问题。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不管”的“不敢管”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而由“杨不管”发展到“杨不敢”则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结果。
反思:谁来保护教师的权益?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家和省先后召开了高规格的教育工作会议,去年。相继公布了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新形势下发展好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市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市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幼儿入园率不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1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69%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时扩大。二是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质量不时提高,去年高考效果再创佳绩,高分段人数、重本线人数均位于全省前列。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农村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全面铺开,多数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局部学校建成了校园网;远程教育基本覆盖全市中小学校。校舍平安工程扎实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四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时加强。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全市共招聘了808名特岗教师,有效补充了农村师资力量。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一评三考”和竞争上岗工作,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时深化。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五是教育行风建设取得新的效果。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严肃查处教育违规违纪行为,教育行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率不时提升。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果。此,这些成果的取得。代表市政府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从总体上看,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二是学前教育基础单薄。还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收费规范过高、办园条件简陋、服务半径过长、师资结构不优、平安隐患大和入园难等问题。三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市的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体制机制不活、资源配置分散、基础能力单薄、专业设置重复、校企合作不紧、专业师资匮乏、招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农村师资力量得到有效补充,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农村中小学音、体、美、英学科教师短缺更为突出,教师老龄化严重。五是择校、选班问题突出。超级大校、超级大班现象在重点学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质量提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也是一些群众对教育满意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悖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享有良好教育机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需正视现实,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也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第一年。统筹安排好今年的工作,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紧紧围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实现均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合理规划教育布局。要依照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会议精神。科学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市贯彻<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意见》正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即将公布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科学合理规划教育布局,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坚持既注重眼前,又兼顾长远的原则,以生源为导向,与城镇化发展同步考虑,科学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置,坚决防止一方面教育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出现学校闲置与浪费现象。要以校舍平安工程和农村单薄校改造为契机,制订好农村和城镇单薄学校限期改造计划,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要完全解决好超级大校、超级大班的问题。这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顽症,也是社会瞩目的热点。学校超负荷办学,非常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更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区域内严格划分学区,严格依照有关规定,限定学校的学额、班额。
(二)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此基础上。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认真制定并实施好外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摸清适龄儿童底数,落实建设资金和规划。要利用学校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发展学前教育,合理配置富余师资从事学前教育,力争每个乡镇都建成一所标准较高的中心幼儿园。要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幼儿园师资队伍培养和培训体系,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制定幼儿园管理、评估和考核办法,规范幼儿园收费规范。同时,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办学小学化的倾向。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要将职业教育统一纳入到政府的宏观管理体系中,从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结构优化、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动身,开展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的重组和整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职业学校要密切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明确办学定位,优化设置专业,专业建设上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守业能力。这里我要特殊强调一下,职业大学作为市属大学,近几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高质量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去年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示范校,招生和就业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希望学校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龙头带动作用,精心打造品牌。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适合的学生多向职业大学输送,为“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实施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落实好民办教育有关法律法规,既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又要严格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二是建立教师正常流动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建立教师公开招聘和正常流动制度,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积极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加大农村学校紧缺学科专任教师补充力度,缓解学科不平衡的矛盾。完善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三是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培训体系与基地建设,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逐步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外乡教育家队伍。四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实施校长任期制,一届任期为3-5年,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任期不超过两届,届满要在区域内进行合理交流,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四)加快校舍平安工程建设。今年是实施“校安工程”最后一年。从已完成的工程量来看。二是地区间差异较大。这项工程已经列入今年全市十二件惠民工程之一,今年全市还需要维修加固58万平方米,重建40万平方米,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加快工程进度,任务很难完成,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许诺就会落空。方才,各地已经递交了责任状,责任状就是军令状。所以,各地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将工程实施情况纳入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倒排工期,周密组织,有序衔接,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年底前务必完成建设任务。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健全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杜绝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专款。要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市政府督查室会同教育等部门,实行月督查制度,对施工进度、质量管理和平安管理全程跟进,定期通报,实行问责。各地要严把工程验收关,确保学校加固改造一所,验收合格一所,平安达标一所。要加强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的专项审计,务必使这项工作成为“阳光工程”精品工程”和“放心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五)全力抓好学校平安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动身。充分认识抓好学校平安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要明确责任。学校平安工作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层层签订平安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值班制度,落实学校行政领导在岗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需坚守岗位,遇有紧急、突发、重要事情,立即请示汇报,妥善处置。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对发生校园平安事故的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二是要突出防范重点。学校平安主要包括校舍平安隐患排查、校园内部捍卫、消防平安、饮食平安、学生斗殴、踩踏和校车管理及校园周边交通平安等方面。要针对这些重点,开展平安隐患排查,排查要覆盖每一所学校、学校的每一个部位,不留死角,对于排查出的平安隐患要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并立即整改。三是要加强平安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各种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平安意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四是要建立协同机制。教育要会同公安、文化、卫生、城管、工商等部门抓好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学校周边不良商业经营和社会治安问题。五是要建立学校平安管理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平安事故,能够妥善处置,降低危害,减少损失。
(六)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3月25日。总理对国家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部门行政管理的职能不时扩大,教育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市场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多方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些热点和焦点也是行风建设的关键点、腐败问题的多发点。所以,教育专项经费、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上,必需规范有序。工程建设、设备购置等招投标上,必需公开透明。另外,群众关注的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分班调座、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等问题,必需要下大气力解决,树立教育良好形象。要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惩防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只有这样,才干保证教育系统不发生重大腐败案件,不出现大的问题,行风建设才干越来越好,群众认可度、教育系统公信力才干越来越高。
三、加强领导。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保证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各项政策优先向教育倾斜、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一要确保政府行为到位。各级政府要科学统筹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确保教育投入达到三个增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经常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突出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协调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形成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要确保教育管理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教、依法治教,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妥善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今年要提早谋划,从五月份开始,全力以赴做好高考各项准备工作,实现“平安高考”
我的教育方法是无为而治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可谓操碎了心。孩子每一次分数的浮动,都牵动父母紧张的神经。但有的时候却适得其反――无论你多么呕心沥血,多么全力以赴,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配合父母的“宏伟计划”,像犯犟的水牛,任你鞭子狠劲儿抽,就是原地不动,就是不愿读书,让父母无能为力。
女儿出生那年,我刚考上研究生,在异地求学。后来女儿开始识字,我就给她写信,起初非常简单:“贝贝,爸爸想你。”女儿把我写给她的信当宝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
随着我写给她的信越来越长,她认的字也越来越多了,很自然地,在这个读信的过程中,女儿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
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家长就不用那么操心了。所以到后来,我们夫妻两个不用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反倒要监督她多休息、多锻炼身体。从监督孩子学习到监督孩子休息,这是一个本质上的区别。
那时候,很多学校请我去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我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我这么说并不是故弄玄虚,我所讲的“不教育”,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比如说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两样,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了。
包括女儿的婚姻也是这样,我还真没有催过婚,因为我们家女儿主意大得很。女儿大一的时候寄来一张照片,我跟她妈一看,怎么两个人?那小子还公然把手搁她腰上面!后来弄清楚了,是她男朋友,我就向女儿表示祝贺。
大学毕业以后,他们分手了,我又向女儿表示祝贺,希望她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最后,女儿是自己买房把自己嫁了。
我只教女儿感兴趣的东西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便开始往孩子稚嫩的生命里填灌各种知识,什么兴趣班、培优班悉数报上,大有“头可断,孩子不能不趁早教育”的架势。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类做法却值得商榷。现在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成王败寇。教育的根本目的已然忘掉了。父母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教育本该以人为本,那么首先我们得望子成人才对,能把孩子教育成人才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成人的四大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我的真实标准就是不说假话;善良的底线就是恻隐之心;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加重要;成功不成功,是否出人头地,是否光宗耀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
我不赞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很难懂的东西教给他,比如背唐诗、背元素周期表什么的。我觉得这样做简直是对孩子天性的无情摧残。
我从来没让女儿背诵过唐诗,我教她的东西一定都是她感兴趣的。这样学起来,女儿感觉既轻松又有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真正做到却没那么容易。
一个人有没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像一剂毒药,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
在我看来,考核你是不是好家长的标准就是:你的孩子快乐吗?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你永远赔不起。
我只给女儿提供指导性意见
孩子一路成长,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高考无疑是很关键的一步,上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去学……相信每位家长对此都不敢等闲视之。我同样遇到过此类问题,但我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为孩子制定“四项原则”,然后放手让孩子去翱翔。
由于张华的攻击,从三年级起,他就一个人坐在特别设置的位子上——靠近讲台桌的椅子上。这种安排,暗示着张华是让老师头疼、同学不喜欢的学生,无形中把张华与同学孤立起来,造成张华在心里对班级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我把张华的专属位置撤掉,按照身高让他坐在同学之间,他的同桌是个品学兼优、文静的女孩,叫婷婷。那天,张华很守规则。可是第二天,女孩的母亲来到教室,当着张华的面要求我把她女儿位置调换,说是担心张华欺侮女儿,影响学习。在我反复耐心说服下,那母亲勉为其难地答应先坐一个月再说。张华表面看起来满不在乎,但神情还是露出难过。我知道心里辅导过程中,要抓住良好时机,适时进行教育,张华才听得进,才接受得了。
我试着用我的同理心引起他的心理共鸣。我主动找他单独谈心,用和蔼的语气跟他说:“早上婷婷妈妈讲的话让你觉得很委屈,是吗?”他沉默着,但明显看出难过。为了让他更久体验被无故指责的内心感受,我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我试着探询道:“不过,退一步讲,她妈妈为什么会这样看你?你想过吗?”只有学会审视自己,走进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摇摇头,原先僵硬的表情趋向缓和。这时,我让那些经常受张华欺负的同学加入我们的个别辅导,让他们谈谈对张华的看法和感受,帮助张华逐步学会为换位思考,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和不便,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当你欺侮他人时,要想一想别人的心情,所以平常不要做伤害他人冲动的事。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努力!你愿意吗?”他点了点头。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于是,我精心布置,营造教室的读书氛围,形成书香教室。在教室里添置一个班级书架和运动器材箱,摆放课外读物和运动器材。这些读物、器材班级购一些,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读物、运动用品拿到这里来交流。我再引荐比较浅显易懂的有关历史、科技、自然、社会、文学类的书籍和经典名著,组织学生之间交流阅读情况,这其中总少不了张华的阅读感受发言。同时我指导好少先队活动,开好各类班会,组织好各类比赛、游戏等,自己也参与其中,特别是与张华“打”成一片,激发他参与兴趣。这样,他的精力很大程度地发挥在有意义的、积极的阅读和活动中,慢慢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班集体是一个微型的教育学生的社会体系。学生在班集体中成长,在班集体里学会管理自己;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评价中认识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班集体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熔炉。同学及舆论力量和榜样作用,常常要比教师说教强得多。所以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集体对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通过营造安全、融洽的班级氛围,以集体带动个体,促进全体发展。
首先我和学生们商议确立班集体目标——班级是我们快乐的家。要求学生列出能为班集体做些什么,以使班级成为一个愉快的地方。班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之间互信和宽容,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能学会情感的表达与心灵的净化。再挑选一批乐于奉献、正义敢管成绩却未必出色的学生做班干。“习惯委员”专项负责个人文明,“宣传委员”宣传班级新人新风。班长专门负责帮助张华,旨在消除和安抚环境对张华易冲动情绪的刺激。班干部以身作则,模范带头形成浩然正气,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也就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对班上出现的违纪、不良行为现象,我大都放在集体的纪律的背景上处置,形成了班级监督。
一、“了解”是事情解决的根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用于战争上的艺术,用来解决学生的教育问题,有时也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态与生活形式,对于生管老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如同医生了解自己的病人一样,只有对症才能下药。因此,一名生管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做好生管的工作,除了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之外,学习教育心理学、青春期学生心理,以及特殊生管理方式等都十分必要。事情一出,绝不出口责备,问清情况,理清事实,引导认识是我常用的教育方法。对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打架是常发生的事,老师就不能一看学生打架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先打五十大板。学生张某和陈某在一个中午打了起来,我经过了解发现,他们是因为出于狭隘的集体观,为“集体”争光,而引发打架的。中午他们两个班级进行篮球赛,就因为一个犯规动作的判定存在争议,谁也无法说服谁,就打了起来。因此,我常常在问清情况之后,找准事情的交点,用询问的方式处理他们的矛盾,这样学生就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错误。
二、“走心”是取得信任的关键
心灵相通,方能取得信任。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容易隐藏自己的想法,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独立个性的形成,以及生活中做错事时,大人们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先是教训一通,遭遇一些不理智的待遇后,他们本能地用逆反把自己的内心保护起来。时下,学生玩手机、吸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潇洒,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标新立异。如何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既能让学生认识错误,又能让学生改正错误,是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大难题。记得我在巡查学生宿舍时,就发现高三的一个学生――林某,正躺在床上吸烟,这个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校内吸烟了,也不是第一次被老师教育了,每次教育他的时候,他都能说得很好,既说了自己的错误,更表态要改正。可过后,我们总会再次发现他违反纪律。按平常的教育方法,写检讨,认识错误,保证不再犯。可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再用这种方法教育,那么只是让错误不断循环。于是,我并没有把他立即带到保卫科进行教育,我们一起分析了他会吸烟的原因,然后让他说说吸烟的危害,尤其是在学生宿舍里吸烟的危害。接着我们一起分析了当下的校园,现在老师也基本上不吸烟了。告诉他,想吸烟时可以和同学去运动、下棋、聊天、去图书馆看书,等等,建议他先从尽量少吸烟开始做起,慢慢地到不吸烟。在心灵的沟通下,他不仅答应了,而且保证了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到。渐渐地,他戒掉了烟,还高兴地过来向我汇报成果。给学生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需要宽容,需要激励,需要尊重,需要信任的,平等对待他们,放下我们的身段,多和他们聊聊,这才是教育学生的好方法。
三、“帮助”是赢得尊重的妙法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情感十分脆弱,遇到事情时喜欢走极端,因此,在必要的时机给予他们帮助非常关键。对于这个年段学生,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帮助。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思想上的相对独立,因此,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去感受、追求新事物,价值观的未成形使得学生往往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作为生管老师,我们在关心学生的生活外,还要关注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生活中的不愉快往往会化作极端的做法。引导学生认识事情的本质,教会学生处理自己的事情,解决生活中的烦恼。生管老师要提供心理上的疏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进行物质上的帮助。高一一名女生丢失了100元钱,要求我们调取录像帮助查找,反复进行了好几次,但一无所获,期间她还不断打电话给家长,言语间条理不是很清晰,语言有些极端。发现不太对劲后,我联系了学生家长,家长告知学生有轻度的抑郁症,对周围的人事物极度不信任。为此,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谈话方案,首先,从心理上得到认可,我们拿出了100块钱给她,告诉她有同学捡到了她的100块钱。其次,引导她学会感谢他人,并让她与另外一名女生成为朋友。再次,不时关心她,称赞她,鼓励她多参加社团,与他人接触。慢慢地,她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与他人沟通也恢复了正常。
王平的母亲打来电话询问孩子的近况,我如实反映了孩子的一些问题,没想到她大为惊讶,在电话那头竟然轻轻抽泣起来。原来,王平小学时是一位积极上进、刻苦认真的学生,一至六年级一直都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是父母心中的“乖乖仔”。升入初中后,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上表现消极,课后行为有偏差,老师从他身上根本找不到“优秀的影子”。王平的母亲在电话里沉默了很长时间,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她。最后,她还是对我说了一些关于王平的事。
这位母亲早就预感到王平有问题,周末放学回家后不像以前那样爱学习了,言行中也总是在敷衍父母。有一次王平说:“妈妈,我想想上小学的时候真傻,只知道学习,不知道玩……”她当时就感到心里一震,却没有认真作出反应,只是说了一句:“不学习才傻呢!”然而,让这位母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孩子的话是真心话。同样,作为班主任发现王平有问题的时候,我也不相信升学记录上很优秀的学生不仅上课时走神,还在课余打闹欺负小同学。为此,我联系过王平的父亲,就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行了交流。家长开始还冷静地和我分析教育孩子的办法,可是等到与王平见面时,家长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当面就训斥起孩子来,并威胁回家再“收拾”他。糟糕的是,王平父亲的后续教育竟不了了之,甚至连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都没跟王平的妈妈说。这样的会面我认为是不成功的,王平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经过调查反思,我认为在王平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几个原因。第一,作为老师,我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没有与家长做好沟通,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介绍一些适合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作为家长,王平的母亲不能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心存侥幸,缺乏教育意识,而王平的父亲则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缺乏长期考虑;第三,调查的事实证明,家庭不和是王平“叛逆”行为的直接诱因,父母之间的矛盾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真正造成“王平问题”的主因是家庭环境因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形式,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方面,家庭环境、父母行为、生活习性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是父母给予的,是以亲情为基础的成长指南,是以爱为主题的心灵感悟,一旦缺失只能遗憾。既然找到了“王平问题”的原因,转化工作也就有了目标。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班主任,我很关注王平这个有些特殊的学生,认为尽到了自己的教育职责。作为家长,王平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成长,似乎也尽到了家长的责任。王平为什么还会成为一名后进生呢?反思之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面对情况复杂的学生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能缺失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来自生活点滴的教育,是来自父母无私的情感教育,是不能缺失的爱的教育。我期待通过家校良好的沟通,王平的父母会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营造爱的家园,以亲情温暖王平年少的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5-0172-05
收稿日期:2010-10p-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9YJA880081);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0CX005)
作者简介:杨令平,男,陕西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喀什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司晓宏,男,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出台与有效实施,西部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校舍条件差、教育装备落后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变。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重心已实现了由以教育设施设备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与东部发达地区及西部大中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主要是由于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所致。因此,只有消除了师资水平上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缩小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与东部发达地区及西部大中城市之间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继而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现实背景下,消除东西部之间、西部城乡之间师资队伍水平差距的根本措施在于建立健全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保障机制。
一、完善引入机制,拓宽西部农村地区师资来源渠道
良好的引入机制能从源头上保证高素质教师进入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针对目前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引入机制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重点健全和完善以下制度:
第一,完善工资待遇制度,以利益导向为手段吸引优秀师资。目前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在入口上存在着好教师“进不来”、“不愿来”的现象。据我们在西部部分省市调查,自1998年实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基本政策以来,县城及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小学很难补充到正规的大学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宁肯在城里打工当“蚁族”,也不愿到西部农村中小学任教。针对这种状况,要吸引优秀人才向西部农村中小学流动,就必须大幅度提高西部农村从教人员的工资待遇,增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为此,笔者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对西部边、老、少、穷地区的农村教师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即在现有国家工资的基础上,对边远贫困地区的从教人员额外再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并且增加的幅度一定要具有诱惑力,能够达到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尤其是到边远地区积极从教的目的。二是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实际,对城乡之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教师实行有差别性的地方津贴、补贴机制,即越是边远、贫穷和艰苦的地方,教师所获得的补贴和待遇就越高。笔者认为,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差距显著存在的状况下,不实施这两条措施,便不足以从根本上吸引更多优秀师资向西部农村流动,不足以改变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落后面貌。陕西吴起县从2007年起对农村一线教师实行了浮动一级工资并给每位非本县籍教师每月增加100元住房补贴和每年补助2 000元探亲费等政策,使得该县僻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出现了“流得进,稳得住”的良好态势。这一做法正好印证了笔者的观点。
第二,认真执行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门槛,也是教师准入制度的核心。目前西部个别地方农村中小学在教师队伍入口上还存在着把关不严、标准过低的问题,即一些资质不够、学历不达标的人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教师队伍。为此,笔者认为应严格西部农村教师的准入制度。首先,坚持“国标省考县聘校用”原则,确保新进教师达到国家教师资格标准。其次,要合理确定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广大西部农村地广人稀,学校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且寄宿生比例较高。针对这一实际,必须适当扩大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降低其生师比。同时,应根据西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客观实际,适当增设生活教师的编制和岗位。针对目前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缺编的实际,应在优化编制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英语、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奇缺专业教师的补充。
第三,继续推行和完善教师特岗计划、支教计划、免费师范生等政策,确保优质教师资源能够及时补充到农村。首先,应进一步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的“特岗计划”在短短的几年里已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2008年,全国共招聘了6万多名特岗教师,他们覆盖在西部400多个义务教育攻坚县的数千所学校之中。这些教师的加入,从学识水平、观念视野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给西部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一股清新气象,并使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发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次,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实习支教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政策的实施既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的不足,又提高了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同时还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升,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极好措施。目前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该计划实施的范围和规模,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应与当地政府联手共同建设好实习基地。再次,要落实好免费师范生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丰富农村中小学优质教师资源。2011年是免费师范生毕业的第一年,目前国家有关免费师范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已经出台。在贯彻落实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时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保证这些学生能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城镇学校落户;二是要让他们在服务期限内能够真正下到农村基层学校,并认真帮助他们解决好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各种后顾之忧;三是积极做好教师的后续培训提高工作,使他们尽快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迅速提高农村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增强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动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如果施以积极有效的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其间幅度差距达60%。教师作为一种知识型行业和学习型群体更是如此。因此,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教师自我进取、自行提高的内在发展动力,是加强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另一条重
要途径。
第一,强化教师内在激励机制。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从外在条件和外部表象上对西部农村教师给予了关注、关心和关爱,而对他们的内在需求以及内在激励则较少顾及,这就使得诸多针对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因缺少其主体的内在自觉和主动回应而在实施效果上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较少,这就使得他们一方面产生了自卑情结,自信心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他们意志松弛,进取动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发展。针对这种实际,必须在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强化激励机制,并以此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应加强师德教育。通过师德教育来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爱岗敬业、认真教书、为人师表。其次,应强化他们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工作的内驱力更多地来源于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内在需要。学校管理者应通过种种精神表彰和物质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民主、平等、进取的校园文化的营造,通过各项管理改革措施的推进等,来不断增强教师内在的自我激励,使其产生强大的发展动机。
第二,强化教师的外部激励机制。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师个人内在自觉与努力的同时,还需要靠外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因此对教师的激励除了需要强化内在激励机制外,还要强化外部激励机制。强化外部激励机制的手段多种多样,目前最重要、最实际的是要认真施行和推进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我国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初衷,一是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二是为了把教师的劳动业绩与经济收入密切挂钩,从而鞭策其敬业投入、勤奋工作。根据笔者在陕西、新疆的调查,绩效工资的实施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已引起了良好反响和效应,调动了教师专心从教的积极性。但这一制度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目前许多西部省份还没有出台明确的配套政策,这导致各区县自行制定的政策极不统一;二是由于考核标准还比较模糊,因此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这导致许多学校存在平均发放的现象,难以发挥激励功能。为此笔者建议,西部各省级政府应尽快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绩效工资配套政策,同时应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标准体系,严格考核制度,真正做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目前尤其是要注意打破绩效工作发放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坚持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把绩效工资发放与教师的工作业绩密切挂钩,拉开分配差距,以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达到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内在动力和活力的目的。
三、健全培训机制,大力提升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素质不是一次性形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使其能够不断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是加强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东西部之间和城乡间教育差距的十分重要的手段。2011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意见》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促进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对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目前当务之急是应认真地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
第一,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项培训投入,扩大“国培计划”。实践表明,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水平之所以低下,一方面是缺乏优质师资,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训。在信息资源和培训机会不对等的情况下,西部农村教师与东部发达地区及西部大中城市教师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为此,笔者建议:一是中央政府应建立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支持力度;二是西部各级政府和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办颁发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6]5号),确保“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教师培训经费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三是应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规模,并着力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倾斜。只有扩大“国培计划”的受益面,才能为处于偏远落后地区的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优质培训机会,缩小他们与东部地区及西部大中城市教师之间的水平差距。
第二,加强西部地区区县级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西部广大农村中小学主要在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而据我们在陕西的调查,该省现有的89所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中,绝大部分存在经费不足、设备老化、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效甚微,事倍功半。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建议:一应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并促进其与县域内相关机构进行整合或合并,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真正建设成为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培训中心。二应切实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整体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培训职能。三应进一步强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及校本研修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支持等功能。
四、建立合理流动机制,均衡配置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
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解决本国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实践表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是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师资水平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西部各省正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积极建立县域内教师流动机制,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完善的教师流动政策和制度。相应的制度建设是保障教师合理流动的关键。在教师流动机制方面,西部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流动的义务、程序和期限等。同时,还应出台教师流动的相关考核制度。只有通过上述制度的建立,才能广泛、有序地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
第二,设立教师流动特殊岗位,促进优秀师资向西部边远地区流动。城乡之间教师福利待遇的巨大差距是教师不愿流动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吸引更多教师流动到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就应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立一定的特殊岗位,对这些岗位在经济待遇和评职晋级等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使越是偏远、越是条件差的学校相应的待遇越高。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优秀人才进入西部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队伍之中。
第三,继续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的关键在于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此笔者建议,要改革现行条块分割、以学校为主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管理和配置师资及全员合同聘任和“无
校籍”制度,使教师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这样有利于县域内师资队伍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与此同时,还应深化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校长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学校管理水平交叉提升,和谐并进。
五、创建退出机制,永葆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