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00:24: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研究生实习工作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西方国家。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71年。虽然历史不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犯罪的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96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完成了对美国20种“热门行业”的追踪调查,会计领域中的“法务会计”名列首位。这便凸显出开创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和建立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和课程,以培养专业的法务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高校于2001年9月开始在河北省的河北职业技术学院试办首届会计学法务会计专业,招生55人。此后,廊坊师范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浙江经济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法务会计专业。渤海大学会计学院紧跟时代步伐。迎合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从2004年开始设立法务会计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法务会计专业本科生,到2007年为止已招收四届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务会计》课程作为法务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随着专业的设立而设立,它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由于法务会计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就过硬的技术方法与技巧。因此。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时刻要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理论时,大量地、灵活地穿插案例;在穿插案例时,适当地、生动地进行情景模拟;在理论学习后,定期到法务会计实践基地实习,接触真实案件,亲身体验法务会计执业全过程,为将来真正执业做好准备。
一、特色化的法务会计实践教学
《法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用来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必要手段,其总体设计思想是:“案例教学+校内模拟+社会实践”。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务会计从业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办案的主要方法与技巧,从而真正具备法务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
(一)案例教学
就是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及时、适当、灵活地穿插案例,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讲授案例,即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列举、描述并分析案例。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时,学生仅仅是学习者;2.情景模拟,即由学生将教师所讲案例排演成小品,进行情景模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参与授课过程,从单纯的学习者晋升为参与者;3.设计案例,即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自行设计案例,并决定案情的不同发展方向,进而作出区别性分析,得出各自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从学习者或参与者一跃而成为讲授者,同教师站到同等的地位上,相互探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二)校内模拟
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各一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进行手工综合模拟。期间贯穿三层思路:(1)会计程序,填制会计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会计报表;(2)资金运动程序。筹集资金一物资采购一生产一销售一成果分配一上缴税金和偿还债务;(3)工艺流程。2.可以根据仿真模拟资料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模拟,其内容和思路与手工综合模拟相同。
(三)社会实践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案件。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已与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等四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成立了法务会计实践基地,提供规范且充分的实践场所和时间并配备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对其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引导和监督。争取在实践期内,使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法务会计真实案件,从而切实提高其对法务会计案件的分析与处理能力。2.选拔在实践基地表现良好且突出者,进入实习单位实习,独立处理有关会计和法律事宜,真正走入社会锻炼。目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在校外设有4个会计实习基地(锦州铁合金集团、女儿河纺织厂、锦州石化、锦州外运)和6个法律实习基地(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法院、锦州市古塔区工商局、锦州市中级人民检察院、锦州市凌河区人民检察院),可以满足学生实地参观和顶岗实践的需要。
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针对法务会计的专业、课程及教学方法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应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个体活动,倡导平等、选择、关爱的人文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我设计。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参加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师资配备必须精良
作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相应职业资格且拥有多年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在渤海大学会计学院,担任法务会计专任教师的都是具有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的教师,并且半数以上是上本科时修读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修读法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便是专门针对法务会计专业师资配备的复合型双师团队。在进行实践教学重要环节的校内案例教学过程中,同时具备高校专任教师资格和相应职业资格的教师在选择、分析案例以及校内模拟实验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其资质考核尤为重要。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基地的合作单位全部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其中。只有从业3年以上的注册会计师或律师才能够成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必须科学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当紧紧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展开,针对性、灵活性要强。主要包括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和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等内容,将法务会计课程中实践性强的核心内容全部涵盖其中,并应逐层递进、环环相扣,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
(三)实践教学的方法选择必须恰当
实践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
养其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从业能力。例如:针对校内模拟实验,“演练式”教学法就是能使学生增强会计账务处理技术能;々的方法;针对校外实践基地,“跟踪式”教学法,即选派专职律师或注册会计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可使其在接触真实案件、得到更多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增强实战能力;而针对实习单位的实践,则应采用“释放式”教学法,即先设定提纲,然后选择实习单位,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修改提纲,并独立处理实际业务,将自己从校园释放到社会当中,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圆满结束对《法务会计》课程的学习。
(四)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必须合理
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应充足,有效利用规定课时,适当补充课外时间。特别是校外的实践与实习,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安排在业余时间,适当延长至寒暑假。而对于家境困难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可以联系长期实习作为兼职,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监管考核必须严格
实践教学管理应有条不紊、因材施教,向实践基地派送学生应科学选拔、合理分组。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与意愿,进而进行规范、严格的监管与考核。以渤海大学法务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为例,说明如下:
1.校内模拟:
(1)针对法务会计工作技术方法一章中的综合技术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行模拟。首先。选择一个案例,把学生划分小组,各自对案例进行有关账务处理;其次,提交“案例模拟报告”之前。各小组分别阐述和分析自己所用方法、处理过程及最后结果;最后,通过比较,真正理解不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条件,掌握其中的技巧。
(2)针对法务会计证据的收集与认定一章中的“损害赔偿的确定与计算”进行模拟。将学生划分小组,每组布置不同案例,课上讨论与课下协作相结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3)针对法务会计的工作报告一章中的“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实例”,进入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践。需以个人为单位提交“案例模拟报告”。
2.实践基地:
根据不同的实践基地,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并须提交“基地实践报告”。
(1)辽宁戎达律师事务所侧重于法律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法务会计对舞弊与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进行实践。其中,着重进行对“交易行为中欺诈的甄别”和“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程序”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由专职律师派发不同案件,并全程指导、监督,使学生了解办案全过程和实际办案方法与技巧。
(2)辽宁中衡会计师事务所侧重于会计方面的实践,可主要针对“对审计证据的收集与鉴定”和“对法务会计工作报告的编制”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基础与兴趣的区别,由专职注册会计师全程指导与监督,使学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有全方位的了解,并切实体会其与法务会计的差别,进而明确法务会计的工作职能与技巧。
【摘 要】针对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需求,笔者通过利用“三明治”式人才培养平台和国际交流创新平台来培养研究生,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培养的研究生成为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高、精、尖人才。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模式;科研创新
基金项目:中国计量学院校立高教课题(HEX2014074)。
作者简介:李九生(1976—),男,广西桂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微波器件设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裘国华(1974—),男,浙江绍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微波器件设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理解和认识培养研究生中的“高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对研究生教育的热门讨论的问题[1-4]。关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来理解。宏观通常是指研究生招生的数量、种类以及结构;微观常指单个通常研究生个体的质量,例如研究生的论文水平、科研能力方面来进行衡量。相比大众化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培养不仅仅是进行大量的理论课程学习,还在于较多地强调“科研与教育结合”,通过让研究生独立承担或者参与相关科学研究项目来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最后达到创造知识的能力。能否培养出很多“高质量”的研究生对我国成功实现从技术大国迈向技术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需要大批“高质量”研究生的迫切需求,我们在实际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利用搭建的“两个平台”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探索出一条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可行之路。
1 搭建“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
“三明治”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就是研究生整个学习研究阶段将通过“学校-企事业单位-学校”培养方式。为了便于很好实施这一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与宁波市商检局,中国计量研究院、上海计量监督局、浙江省计量局、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签订了用于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培养基地。“三明治”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主要表现为:①合作教学。研究生在学校里先学习半年的课程,然后走进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实践一年,在实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回到学校进行半年的理论学习,把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融入学习中,最后半年再回到相关单位工作中进行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该项改革将采用“双导师制”。即学生除了有校内导师,在合作研究的单位中还为每名学生指定一名导师,这名导师主要负责该研究生在本单位一年的研究工作内容,监督研究生的实践工作,指导研究生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并配合学校要求,反馈学生在该单位的课题研究信息状况,以获得相关的科研成果,并最终配合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这种“双导师制”使学生拥有来自学校和合作企事业单位的双方监督和指导,研究生在合作单位的研究实践过程中等同于新入职员工,合作单位有相应的导师负责,还要求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提交研究工作报告,发现问题,提升认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②产学研合作培养。这种模式既可解决经费的问题,又能扩大选题的范围。研究生在合作单位进行研究实践不是走马观花地观察和学习,合作单位在给研究生一段时间培训后,会给予安排诸如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等具体职位,让学生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就像对待新招聘的员工一样,保证研究生在研究期间处于全真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并积累工作经验。通过在合作单位中的实践和历练,学生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自觉查找自身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会有崭新的认识,对如何成才会有自己独立的选择和思考,这些都为其毕业后从事正式工作奠定基础,也为他们今后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创造条件。
以校企“无缝对接”为契机,通过“三明治”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使学生拥有内容充实、富有挑战和价值的工作实践经历,在研究中接触到产品开发、设计、测试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为走出校门、走向不同工作岗位提前积累感性认识和工作经验,提高未来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实际工作历练能够为研究生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三者的协调方面提供宝贵的机会,使他们对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大大提高其调查牙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培养和启迪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
2 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创新平台
2.1 与国外相关高校进行合作研究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分别与俄、德、加、美、法等国家的多所知名学府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如: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南方理工州立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等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通过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平台,积极营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去以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其综合素质。学校每年选派部分在校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到上述学校相关院系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双方互认学分,选派的研究生在完成学业后能达到上述高校研究生的标准还可以获得这些大学的硕士学位。例如学校派出8位研究生到澳大利亚高校进行了一年多的学习研究,撰写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有5位研究生在毕业后顺利进入澳大利亚相关高校进行博士阶段学习和深造。同时利用学生互换、教师互派、学者互访的机会,吸纳和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模式、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建设优势学科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有针对性地在课程设置与改革、学科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步伐,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人才。
2.2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参加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①增加研究生学术交流机会,支持研究生向国际会议投稿,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学校为研究生提供论文版面费,特别是对于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的研究生,学校支付研究生参加会议所需的全部费用。这样可以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②营造浓厚学术气氛,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熏陶作用。相关研究所每学年都要从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地聘请相关研究领域专(下转第28页)(上接第41页)家学者到研究所为研究生做10~20场专题报告,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问题的探讨,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站在高层次领域领略科学研究的魅力,为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提供了很大帮助。
3 结语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我们探索通过搭建的“三明治”式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和国际交流创新平台来培养研究生。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平台,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通过“三明治”式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很好的解决了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研究生从理论性向理论结合实践的高、精、尖人才过渡。通过国际交流创新平台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终具有审视科技发展的全球性眼光和适应科技环境日新月异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霄,张磊,翟玉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1, 8:196-197.
[2]何跃,张伟,郑毅.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7:31-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引言
近年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广西拔地而起,这使得广西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解决广西财务人才需求问题的简单而快速的方法是:企业与地方性高校合作,培养当地企业所需的财务人才。为了使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用人单位的需求接轨,本文将调查广西中小企业的用人要求以及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如何才能使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广西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去A学院的商学院参观考察并与校领导交流,去B学院的工商管理学院参观考察并与校领导交流,与B学院部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给该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他学院均通过官网以及电话访谈的方法了解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通过求职网上的相关信息找出现在广西用人单位的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关于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主要是从各类求职网站上搜索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
二、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广西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本文将通过调查整理相关资料呈现出目前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找出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广西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
1.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本文选取了广西的4所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研究。这4所学校的资料整理如表1所示。4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相同的地方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由此可见,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能够仅仅地把握住了应用型的主线,培养目标与学校类型符合。经过资料整理可以看出,培养方式都是经过授课方式和实践环节组成。授课方式中,4所学校都注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其中授课方式中的实践授课由授课教师自主把握,根据调查,这4所学校的专任教师会在做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中灵活选择方法进行授课。这4所学校的实践环节都包含了见习、实习、实验室模拟训练等。
从表2可以看出,访谈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之处。就算是专任教师也认为自己只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调查中,更是绝大多数人(90%以上)认为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够,具体表现为不懂得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的时候无从下手,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不上等等。
2.广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
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要求。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为:做账,基础数据管理,税务管理,监管公司资产安全,做好公司经营预警分析等。职业道德则的要求为:爱岗敬业、保密、团队合作、耐心、诚实守信、有原则等。职业道德这方面最为重要的是爱岗敬业、保密、团队合作。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高校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3.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现状
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尚未满足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后,很多人并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不能顺利地接手工作,而是从零开始。应届毕业生到企业不能适应,将会耽误企业的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能有效地对接,是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与企业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4个方面。
1.学校层面的原因
人才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原因是学校,具体情况如下文所述。
(1)践教学基地层次单一
在访谈中,每所学校的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说明自己所任教的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层次单一,而层次是由数量和质量引起的,所以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少之又少。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为谁培养人才,或者意识到了也难以实现与企业的合作。
(2)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研究型重点高校的培养目标相似,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不符,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以及教师的授课都是模糊的。虽然本文所调查的4所院校都能把握住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但通过表1可以看出,D学院的培养目标描述得不明确,只是说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并无具体描述什么类型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可见,不是所有的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明确的。
(3)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弹性
在访谈中,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弹性。尤其是年轻老师表示自己的实践经验不足,想去企业实践但由于条件所限,往往不能实现。比如很多年轻老师都认为,学校课时多,没有时间,就算学校把课调整好了,但是学校给予教师去企业的时间很少(约一个月)。专任教师去企业实践后,收入没有保证,经济不稳定等是限制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原因。
2.企业层面的原因
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往往期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对人才的招聘亦是如此。目前,很多企业招收实习生的待遇非常低,有些甚至是零待遇。而企业分配给实习生的工作大多是打印、复印、送材料等。原因是企业认为实习生在企业的时间不长,为保密,不愿意把稍微重要的工作分配给实习生。
3.教师层面的原因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一般具备研究生学历,我国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比较欠缺。如果专任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话,专任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比如表1中提到的授课方式是讲授+实践授课,但是如果专任教师本人没有企业实践知识,就很难运用练习、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授课。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析企业的战术或者是战略。
4.学生层面的原因
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长期以来为了高考而压抑的天性在考上了大学只求不挂科的思想下,终于得到释放。目前,很多学生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属于文科性质的专业,不用去学,考试前突击性地背一下就可以过。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够。
四、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学校层面的改革
为了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现有效对接,学校层面的改革刻不容缓。
(1)丰富实践教学基地的层次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目光不仅仅聚焦于校内,还应该放眼看校外,勇敢地走出校园,与各类型的企业合作创办教学基地,既增加教学基地的数量也提高教学基地的质量。为了丰富实践教学基地的层次,企业可以多派教师去与各种类型的企业接洽,并商谈合作办学事宜。
(2)明确培养目标
目标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前行的指南针。目标明确就等于选对了方向,这样才能在方向的指引下顺利前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3)对教师进行弹性管理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培养适合本地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进行弹性管理势在必行。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让教师为自己量身定做工作计划和实践计划,学校支持并鼓励教师实现计划。当然,能够让教师免除后顾之忧的前提是在教师去用人单位实践的过程中,要解决教师的经济问题。
2.企业层面的改革
企业除了获取利润的根本目标外,还需要承担其他的社会责任,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鼓励企业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共同创建教学实践基地。为了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共赢,创建合作基地时,可以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比如,为防止商业信息泄露,可签订保密协议条款。企业层面的改革,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如果能给予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创办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或者荣誉称号等),相信校企合作将会更快更顺利地进行。
3.教师层面的改革
教师层面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可以改革我国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可以让研究生在一年级的时候修完理论课程,二年级开始到企业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每个学期回学校汇报一次毕业论文的进展程度并做工作报告,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回学校参加答辩和做一次完整的工作报告。另一方面,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后,增加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并让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兼职等。
4.学生层面的改革
学生层面的改革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改革我国的高中教育模式。高中课堂中,v授的同时,增加实践环。第二,对大一新生进行各种专业教育,让他们明确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明白财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仅要有深厚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财务管理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广西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旨在为广西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广西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提供一些解决的思路。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具体的课程改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首先,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名学生,我想学习的目的不在于通过结业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步出象牙塔步入社会是有很大落差的,能够以进入公司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相应的更好。
其次,我介绍一下我们实习的内容。
1、审计方法的运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审阅法、调节法、审计抽样方法的应用。
2、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内部控制的测试、评审。
3、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分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应用。
4、综合案例分析;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提高综合案例审查分析能力。
5、审计报告;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提高编写审计工作报告能力。
在实训的第一天里,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着手做实训的第一个内容,审计方法的运用,这一内容有3个实验。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掌握审计工作的各种分类标准和各种审计类型的内容,掌握各种审计常用方法的种类、优缺点、适应范围;更好的运用各种方法的运用。在这个实验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商标进行审阅,在判断存在的问题时,由于对会计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淡忘了业务中该进的科目,此时我只能请教同学,向同学们解决我遇到的问题。在其他几个实验中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审计工作和会计工作都是一样的需要我们的细心,还有就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审计工作分工细,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审计报告的实验,让我了解审计报告的意义和种类,基本上掌握了判断审计报告的种类和审计报告的编写能力。
每做一次实训,感觉自己的收获总会不少。做实训是为了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自身所学知识的有限。有些题目书本上没有提及,所以我就没有去研究过,做的时候突然间觉得自己真的有点无知,虽所现在去看依然可以解决问题,但还是浪费了许多时间,这一点是我必须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的地方,同时也要督促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
再次,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像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最后,我至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仍不够积极。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在工作中,不允许丝毫的马虎,严谨认真是时刻要牢记的。
4、学术上不够钻研。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但我毕竟是硕士研究生,需要作一些技术的研究工作,这就需要我个人多关注科研的最新进展,同时,这也对我的工作有促进作用。李广成总裁,也是我的导师,在百忙之中都会抽出时间作研究工作并指导我的学习,我的时间比他充裕的多,也应该可以多关注科研技术的进展。
实习工作的总结,总结是为了寻找差距、修订目标,是为了今后更好的提高。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我有信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任务。
实习鉴定表个人自我鉴定(二)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个人金融业务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虽然这次实习的业务多集中于比较简单的个人金融业务,但是,这帮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流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我在银行的基础业务方面,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针对银行职员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关系,对银行的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是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银行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管理知识,使我对日常银行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银行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通过实习的4个多月里,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取长补短,需心求教。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表现更加出色!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任职,都会努力!
实习鉴定表个人自我鉴定(三)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重点在“应用”二字,报告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上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大专拓展到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这两个阶段职业教育的具体政策,教育部也正在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在这个改革创新的时期,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更加出色的职业人才,提高就业率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根据计算机专业对技能要求高、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如果能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定单式的培养出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现在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进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案宗旨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企业真正跟随工程实践过程,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将学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培养,从而改善传统教育模式“闭门造车”带来的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统一。
(二)合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均有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先例,模式也日趋成熟,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短期实习实训、一年的实习实训、全程联合办学、共建专业等模式。现在我院计算机系一直都在和企业做短期实习实训,一般本科生在大三、专科生在大二进行半个月的企业实习。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短期实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短期实习因为时间限制,效果有限。现在试点是在一定范围内做一年的实习实训模式,即本科生试行“3+1”人才培养模式,专科生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本科生在大四、专科生在大三)试行分流教学,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进行综合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工作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其他学生继续在本校接受常规教学。
(三)企业选择
校企合作的企业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如若企业选择不好,那么方案实施过程一定会遇到阻碍。校企合作企业应该具备确定的资质,必须是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企业文化深远、且县备一定规模,在业界有良好口碑的企业。当然还应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当前流行的工程实践项目。最后就是具有基本的实习实训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了,如培训场地、实践环境、实习岗位、食堂、宿舍等。
(四)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管理也是必须要注重的问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并不是学校就放手不管了,如果单纯由企业进行管理,难免会造成与学校之间脱轨,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采用的是学校与企业双重管理,学校派出教师与企业带队教师共同管理学生。
(五)企业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
由于现在是试点阶段,进入企业学生完成不了学院设置的全部课程,那么这些课程的成绩认定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根据与实习企业研究确定,合理的方式是采用课程置换方式。即用在企业期间的实训科目成绩替换在校没有学到的课程的成绩。实训科目成绩由合作企业负责考核,校方负责监督。
(六)与社会对接方式
实习结束经过考核,说明学生可以正常毕业了,但真正的考核并不是毕业就结束了,而应该是能否顺利、按意愿就业,即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经过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在培训通过后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即进入企业工作,而且是比较理想的一线城市。这也达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工作证。
三、校企合作的益处
(一)提高就业率
据统计,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高校扩招、毕业生自主择业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实施等。但其最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目标未达成。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试点运行,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计算机专业参与“N+1”模式培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的形式,及时掌握方案实施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企业实习的感受,学生普遍反应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增加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由于在校学习时学生未能达到真正进行工程实践,所以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少认识,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能做什么,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产生质疑。经过企业实习后,学生掌握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对所学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其次,在实习阶段真正从事工程实践,了解了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最后,通过实习学生能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即实现了首次就业。通过对本次试点进行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跟踪调查,计算机软件专业3名专科学生,其中二人培训结束后去上海工作,另一人在哈尔滨参加工作,全部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真正实现了一手拿“毕业证”、一手拿“工作证”的目标。这说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增强教师业务能力
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工作繁忙,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投入在学校教学任务中,与行业接触较少。虽然也有短期的考察、讲座等,但由于时间较短,而软件开发流程一般较长,教师无法跟随整个开发过程,企业经验难免不足。同时难以紧抓当前流行的最先进技术,造成了技术更新缓慢,跟不上社会需求的脚步。有了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跟随学生进行实习的同时,增进与企业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掌握最新技术动态、社会需求动向,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首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经济效益。由于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要长时间的占用企业资源,企业还需要指派专门人员指导学生,因此学生需要支付给合作企业一定的实习费用。当然,虽然学生付出了实习费用,但这于通过实习实训后,找到理想、称心的工作相比,付出是值得的。同时,实习企业培养出的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力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对培养企业来说,也提高了其在行业中的名气与影响力。
(四)促进学院长远发展
首先,随着就业率的提升、扩大了招生生源,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其次,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旨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在这终旨之外,它还能反馈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使学院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发展动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紧随时代潮流,紧跟时代脉搏。再次,学院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企业的技术支持,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开阅师生的眼野,同时可以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到学院中,促进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为学院带出了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可以聘请企业优秀人员来院开展讲座,或派出优秀教师去企业培训、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从而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找到突破点,找到科研的新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或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这些对于学院本身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未来展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收获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些不足。比如说在校企合作中时间的确定上。在毕业前一年进入企业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这个时间才进入企业,而学生在学校的前二(专科生)或三年(本科生)与行业没有关联,对自身定位也好、对未来规划也好,都停留在理想阶段,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学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果能早一点让学生看到未来职业前景,使他们在学校时就能打好基础,对于将来的企业实习更有好处。所以校企合作能不能不只停留在最后一年,而是适当提前更好。比如,在学生大一时就安排大概一周时间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先进技术、软件开发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用实践动力指导学习。大二(专科生、本科生)、大三(本科生)时再安排半个月、一个月的短期培训,跟随小型项目,进行实践锻炼。大三(专科生)、大四(本科生)时再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进入长期培训。这样阶段性的进入企业实习,能够巩固实习成果,并且随时与科技前沿、行业动态接轨,对于学生的在校学习也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指导性框架,规范学院的教学工作,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保障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软件、硬件建设。
软件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课程质量保障系统、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和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等五个组成部分。
一、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
软件工程学科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为了保证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制定反映学科发展现状、适应企业界要求的软件工程学科教程来规范学科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学院在ACM和IEEE计算学科建议教程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教学特点制定了完整的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并建立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以组织课程体系研究,保障课程体系更新。该子系统包括组织保障、程序保障、反馈制度等三个组成部分,从组织、程序和反馈制度三个方面来规范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
1. 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课程体系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组成了《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工作委员会。该工作委员会下设学科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两个研究工作小组。
2002年至2006年,学院每年一版反映当前学科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至铁人版;2008年和2010年,学院还将钢人版和正式版;以后约定每四年一个更新版。
2. 程序保障
为了确保《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的合理性和与国际计算学科发展的同步性,学院制定《软件工程学科教程质量保障体系暂行管理办法》,以制度来规范课程体系研究。
为了确保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现状、适应企业界要求,学院把各个专业课程模块的研究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确定为教学任务,指定专门教师作为特定课程模块负责人,研究具体课程模块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并组织协调该课程模块的教学。
课程模块负责人跟踪本课程模块学科的发展进程,在本模块的知识体系中增添学科中新的重要的知识领域,删除知识体系中过时的内容,保证知识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步。同时负责人协调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模块规划的课程能够覆盖应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系统化的技术和知识。
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工作小组则以IEEE计算学科建议教程中的核心知识体为基础,综合考虑产业界需求、核心知识体的微调和各课程模块负责人提交的该模块知识体系,设计《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的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研究工作小组则在《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学科核心课程体系,规划、调整和批准各课程模块负责人提交的课程模块建议,从而构成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编排教学计划。
3. 反馈制度
在对知识体系和课程模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院重视学生、工业界和国内外同行的反馈意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服务对象,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有着切身的体会。学院在每学期结束时都会组织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培养学生必须考虑企业界的需求,企业界的意见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院定期向国际国内著名软件公司提供我院的课程体系,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根据他们具体的人才需求和对我院已工作学生的考察,向我院提出反馈意见。在我院和国内外高校教师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学院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内容,听取教育专家们对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议,借鉴国际先进高校的经验。
以上三方面的反馈以及学科发展现状是各课程模块年度工作报告和修订《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的依据。
二、课程质量保障系统
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院高度重视具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将其作为学院工作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立课程质量保障系统,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三个方面制定相应制度来保证软件学院的课程质量。
1. 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要素。教学大纲是课程规划的重要文档,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为了促使教师认真规划课程,学院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实施提出详细要求。
规定在课程规划时,教师必须确定课程背景、课程预备知识、教材及参考书籍、教学目标、详细教学计划、课程覆盖知识体系、课程实践内容设计和课程考核要求,并将其写入教学大纲。
学院对教材选定和实践环节也提出详细要求:如无特殊原因,所有课程原则上必须采用原版教材或三年更新的自编教材;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之外,80%以上的专业课程应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实验或实习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以上。
学院对课程规划进行透明式、公开化管理。学院开发专门的网站公布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同时也相互督促。课程教学大纲也成为学生决定选修课程时的参考,如图2所示。
2. 教学支持系统
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过程质量和提供便利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学院自主开发教学支持系统,并制定《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支持系统暂行管理办法》来保证课程实施时教学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教学支持系统包含如下功能:课程信息管理、课程通知、课件管理、作业管理、课程论坛和成绩管理。
教学支持系统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便利的数字化平台,也使得课程内容、课件、作业公开化,增强了教学活动的透明度,方便了监督。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图3为教学支持系统的界面图。
3. 课程评估
学院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听课和教师听课互评,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门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必须认真评价自己的教学情况并撰写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学生也将从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主讲教师整个学期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估。
三、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
学生学习管理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保证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学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建立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包括选课规定、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 选课规定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学院根据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按照1∶3的比例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软件技术、软件过程、Linux与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嵌入式软件技术七个课程模块,以及其他有待开发的课程模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网络与嵌入式技术等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必须选修一个课程模块,以达到专业深度要求;同时还必须在其他模块或方向上进行广度选修。确立课程选修规则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对某个具体专业方向有深刻的认识,具备相应的开发技能,同时又对整体软件工程学科有较广泛的认知。学院制定相应的选课规则,开发专门的“学生选课系统”,以保障课程选修的实施。
2. 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软件学院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合作企业的利益,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基地的选择和组建工作
学院制定《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认定的工作流程》,以保障选择、组建实习基地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按章办事。同时,学院还草拟《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关于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书》,明确了与企业合作的原则。
(2) 制度化地与合作企业协同开展实习生培养工作
为促进与合作企业长期、紧密的合作,顺利地完成实习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工作,学院拟定《企业对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实习生需求表》和《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实习生选择实践企业申请表》。
(3) 切实做好实习期间学生和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
为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保障实习期间实习生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学院拟定《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协议书》和《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有关知识产权及保密协议书》,使得学生的实习得以规范化。同时,学院也籍此与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工程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包括工程实践与毕业论文两个环节,学院根据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毕业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1)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要求必须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程实践,并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工程实践可安排在软件企业,或在校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
(2) 软件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
软件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必须进行为期10个月的工程实践,并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四、实践教学保障系统
教学实验环节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既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保证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包括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工程实践和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制度。
1. 课程实验
规定教师在规划课程时必须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分量,要求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之外,80%以上的专业课程应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实验或实习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以上;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以上机考试和答辩作为最终考试方式。
2. 实践课程
学院认为,仅在课程中增加部分课时的实验,尚不足以达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实验环节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设置独立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软件研发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设置了独立的7门实践课程。并通过选课规则的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与三门以上实践课程的学习,以此保障学生的实际软件开发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都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 工程实践
在学分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院设置全时制学生工程实践,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必须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事真实的软件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五、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立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培养和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包括制度保障、设备保障和软件设计比赛等组成部分。
1. 制度保障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南京大学软件学院鼓励学生创新管理办法》,以保障学生创新活动有序的发展。
2. 设备保障
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创新,学院在创新机房、设备和经费等多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学院专门辟出多间学生创新专用机房,并提供学生创新服务器和其他支撑设备。
3. 软件设计比赛
学院每年组织“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软件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并制定规章制度来保证该比赛的顺利有效举行。比赛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一项重要条件。
六、总结与展望
针对软件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的特点,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在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实施上的探索和创新。该系统已经经过了3年的实践,有效地保证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女研究生毕业就业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群体也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26.89万增加到2009年的47.5万人,2010年研究生将继续扩招5%以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多,研究生就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女研究生就业形势更是令人堪忧,女研究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特殊性面临着更多的限制和困难。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女研究生在求职中既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就女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女研究生就业现状
选择职业是研究生人生中继大学毕业后的又一次重要抉择,决定着研究生以后的生活道路。攻读研究生,本意是追求更为精深的学识,然而高学历却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担,根据对近年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除少数要求特殊技能的职位外,大部分职位不会特别针对研究生,而是打出“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招牌,这样的招牌后面常隐含着“本科生优先”含义。虽然很多企业的人事部门都不肯坦白承认这一点,并异口同声地答复,“我们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视同仁”。但研究生的高学历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就业上的高门槛。这种情况下,研究生陷入了进退两难中:进,是和本科生相同的职位和薪资待遇,且用人单位并不乐意;退,除非继续读博,他们已别无选择了。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形势也严峻考验。加之研究生大幅扩招后的毕业生不断进入就业市场,研究生就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研究生的普遍关注。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毕业研究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其中,我们不难忽视一个弱势群体,那就是广大的女研究生。在许多招聘过程中,潜在的“性别差异”经常会凸现出来,一些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认为女生的知识、能力总是比男生低,条件最好的女生也比男生稍逊一筹。由于机会的不均等,女研究生就业总体情况呈现出“门槛高、机会少、待遇差”的现象。
2女研究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外部原因
2.1.1研究生不断扩招,造成就业拥挤
从1999年至2009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五年增长率超过了20%,2004年招收的研究生甚至超过了本科生,与此同时,女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稳步增长,1999年在校的女研究生占总数的32.4%,2001年占35.35%,2003年占了39.91%,2004年占40.35%,2005年占41.27%,2006年占43.74%,2007年占45.35%,2008年占48.97%,2009年占52.36%。特别是随着近年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读研来暂缓就业的压力。因此,在校女研究生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随着研究生总体数量的大幅增加和女研究生在其中所占比例的显著提高,女研究生的整体数量总体来说显著增长。因此,研究生“就业难”,特别是女研究生“就业难”,就成为了各个高校谈论的热门话题,并且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1.2受金融危机影响,岗位减少
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作为吸收研究生毕业生的主渠道,其容量有限,近年来岗位日趋饱和。1998年后,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不可能持续提供大量岗位。与此同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其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在金融危机期间,为减员增效,企业不但招收毕业生人数甚少,有些甚至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
2.2自身原因
2.2.1性别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女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一直是影响女性就业的重要因素。许多女研究生希望通过获得高学位找到较好的工作,但是在就业过程中,相对男生来说,女研究生遭受了更多性别歧视。尤其近几年的就业,对女研究生的性别歧视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虽然不断有专家表示,在就业市场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机会是相对均等的。然而,在许多招聘过程中,潜在的“性别差异”经常会凸现出来。招聘会上不难发现,诸多招聘信息上标明只要男生。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即使是条件最好的女生也会比男生稍逊一筹。在他们看来,女生有很多方面存在着劣势。首先是女研究生结婚生子与工作时间相冲突,用人单位不仅要招聘到最适合该岗位的人员,还要顾全企业的效益,这不是个别企业招聘时面临的问题,它具有普遍性,用人单位认为未婚、未育的女研究生很可能在工作后的短时期内就要求婚假、产假,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还会提高雇佣成本。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女研究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受很多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在工作能力、社会交往等等的各方面中要远远优于女性,因此,在潜意识中造成了对女性的不公平。更有甚者,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甚至是女研究生,在择业时也难免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自卑心理,如办事能力、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显得底气不足。
2.2.2就业情况难与理想持平。
众所周知,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女研究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女研究生入学之初,大都抱有同样的愿望,相信毕业以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收入,改变现状。当她走出学校进行择业时,理想的生活与现实就业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女研究生大多希望选择工作稳定,薪水和福利待遇比较好,工作压力不大职位。女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更讲求实惠,讲待遇,功利因素比较重,千军万马涌向好企业、高薪酬,眼盯大城市、大公司、经济发达地区、待遇好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方面这种类型的岗位已经所剩无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女研究生把目光放在了类似岗位中,这就造成了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僧多粥少”,势必导致绝大多数的女研究生难以达到期望的水平。一些女研究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望通过学位的继续提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些选择了从事其他行业。然而,多年的专业研究使女研究生,特别是女博士生或女博士后在自己专业上一般都有了很高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专业对口与否也困扰着她们的就业。如果不是从事和自己本专业十分对口的职业,她们的优势并不一定明显,有时反而会变成劣势,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这些选择大都违背了女研究生的初衷。许多女研究生经常抱怨,“多年的奋斗,自己的理想与现实越走越远”。
2.2.3就业压力过大,就业心理失衡,为女研究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以上种种,加之金融危机对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如此的就业形势必然为广大女研究生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有些受传统观念影响、受自身专业限制、受自身条件制约,往往对自己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在用人单位和女研究生的互动影响下,在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下,女性也承认男性更有能力、别人比自己更有优势、别人比自己能力更强等等的心理暗示,以此打消自己的积极性,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极大的影响了女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有些就业期望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时屡屡碰壁。许多研究生不能正确地了解和认识自我,不知道白己的爱好、特长、兴趣是什么,对自己没有客观、科学的评价。在确定理想目标、就业规划时,定位不准,盲目从众,喜欢“人云亦云,容易陷入被动。
3解决的方法
通过对以上女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要解决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3.1宏观调控,实现公平竞争
通过多方努力,消除就业市场中的不平等因素,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距离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在宏观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尤为重要,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有效的政府行为会促进市场的效率实现。性别平等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是政府维持社会稳定与公平的重要组成。若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及其与现实脱节,将无法为女性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所以必须对相关的法律加以补充和调整,要在全社会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生活。
3.2迎合市场,准确定位
对广大女研究生同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定位,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自卑,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有选择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结合实际情况,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充分应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求职技巧,以期达到最好的求职效果。学校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上,增强其就业自主性,协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同时,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市场和行业发展信息,让学生慢慢树立起自主择业的意识与信心,把培养工作做好做实。
3.3再次,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女研究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女研究生同学只有加强自我心体素质的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提高女研究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措施。一方面要努力扩宽知识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事求是地剖析自我,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丢掉“精英”意识,改变“就高不就低”的传统观念,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职场的挑战。
3.4建立和完善就业“见习制度”
1 HACCP体系的启示及其移植
1.1 HACCP体系的概念及原理
HACCP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英文缩写,一般中文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国家标准《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15091-1994对HACCP的定义为:生产(加工)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10]。可见,HACCP体系是一种通过分析、确认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采取充分的预防性措施,对可能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进行重点控制,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系统方法[11]。该体系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原理,主要包涵三大内容:一是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二是确定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三是建立关键点监控体系。
1.2 HACCP体系的启示
HACCP体系带给人们诸多的启示:一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HACCP是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体系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反应性体系,中间过程出了问题可以迅速监控并调整,该体系改变了依赖最终成品检验的传统管理模式,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可改变目前本科生质量培养过程中事后检验的不足,同时也对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借鉴意义;二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HACCP作为行业标准并没有列出每一种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因此其危害控制也没有统一的借鉴模式,这就要求生产企业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合自己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特点进行质量管理。这有两点启示:首先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环节要根据学校定位、学科专业等特点有所区别,不能一刀切;其次质量监控的各层次教育管理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教育管理,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预期目的;三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上”。HACCP体系与当前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相比,主要将精力放在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上,而不是在每一个步骤中花很多精力。这样既可以缓解本科生扩招后资源相对紧缺的现状,把质量监控集中用于主要问题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上,减少学校或上级监控部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同时又可以使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及主要影响因素时时处于监控之中。
1.3 HACCP体系的移植
部分学者尝试性地将HACCP运用于教育质量监控领域,如孙健[12]、李姚矿[13]、刘冠卉[14]等分别运用HACCP体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监控进行了思考,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搜索到更多的文献。这一方面说明该体系在教育质量监控中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需深化,如影响培养质量的潜在危害因素、危害的预防措施、关键环节的达标评价等。根据HACCP体系的原理和启示,笔者将其移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研究中,这里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建立HACCP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分析框架(图1)。
在该分析框架中,首先需明确培养流程和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危害和识别关键控制点,然后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最后对质量目标进行达标评价。
2 HACCP体系的应用
这里主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HACCP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的具体应用。
2.1 培养流程分析
从培养过程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一般要经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导游资格证考试、毕业实习、学位论文、其他职业资格证考试、毕业答辩等环节,其培养流程如图2所示。
2.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包括3大培养环节和5大关键控制点,其中3大培养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含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5大关键控制点包括课堂教学的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导游资格证的考试、行业资格证的考试、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3大培养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课堂教学环节。通过对34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让他(她)们对所列举的20多项可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多项选择,结果发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质量、教学风气、教师素质、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7项因素被认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见图3。
2)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专业相比较,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15]: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内容综合性、实习企业多样化的特点,如实习企业除涉及旅行社、景区、酒店三大行业外还有其它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二是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旅 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并且集中实习主要安排在酒店;三是教学体验的创新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与个人素质和隐性知识有一定联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般有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认知见习、中期专业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毕业(顶岗)实习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因素。笔者在对湖南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调查研究中发现,约有71.4%的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对专业技能提高较大,实习后有较多的收获,约有50%的学生论文选题来源于毕业实习,约有40%的学生就业单位即为实习单位[16]。
3)学位论文环节。本科学位论文是通过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后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集中展现,是培养结果的一种表现。以笔者所在单位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例,本科学位论文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衡量:(1)选题质量。如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反映解决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2)文献综述与外文翻译水平。如文献综述撰写规范,外文翻译符合规定要求,文献数量符合相关要求;(3)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4)论文撰写质量。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图表完备,编号齐全等;(5)学术水平与创新。对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从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看,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其关键控制点应是学位论文的评审与答辩环节的控制。
2.3 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培养质量监控组织的建立。建立培养质量评价与督导专家组,组员主要由旅游管理专任教师和长期工作在一线、行业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对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实施质量评价和监督检查,定期提出工作报告和工作建议。
2)培养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HACCP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模型,需要建立起监控机制。如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或据此制定执行导则,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过失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请下一个循环解决,其监控机制如图4。
2.4 质量达标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门或任课教师,评价内容多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评价方式为课程考试或专业能力考查,缺乏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的参与和监督,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造成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一定程度的错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
(下转第103页)
价,并将这种结果及时反馈到HACCP体系中;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职业能力、社会声誉、就业质量、教学管理、企业满意度、个人发展空间等要素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须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应该具有及时性,就“监”和“控”的关系来说,监是前提,是为教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控是手段,调节控制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及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监控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投入使用情况,对于不合理的分配,管理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可以使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本文借鉴HACCP体系,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生培养过程及培养质量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层面上有利于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对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危害、危害的预防性措施等方面的考察与思考不足,这也将是本研究在未来可以拓展与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EB/OL].(2011-07-01)[2014-02-26].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2]陈湘涛.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1-3.
[3]欧阳玉.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实施[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2):12-15.
[4]刘高永.多元开放的高职技能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7):79-81.
[5]张恩忠,方兴.地方工科院校内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2):8-10.
[6]何春林,吕建军,刘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3):57-61.
[7]武剑.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质量监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237.
[8]于海英,杜琳娜,李树平.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控问题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3,(3):136-139.
[9]张慧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建构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20):18-20.
1.引言
产学研实体的功能是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传播职业文化,实现服务地方和经济发展的宗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而发展产学研实体应坚持“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基本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生产、生产与实习实训、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我院产学研实体发展应坚持以实习实训性生产和带有产业化背景的研发为主要发展方向,坚持以产促训,以产养训,产训合一,以产促研,以研带产,以产助学的经营管理方针,建立实习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相关的实验实训场所。产学研实体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产学研教育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产学研实体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是实训与生产、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系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又成功入围全国100所高职骨干院校。近几年来,院实验室建设以产学研实体发展为方向,以专业特色为龙头,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建设目标,全面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学校入围全国骨干院校的大好时机,规范管理,以改革创新求发展,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2.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由娄底原五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而成,共有各类学科的教研室50余个、实验室138个、实训工厂2个和测试中心1个、电教中心30个、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50多个。从当时的状况看,各校有相同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和实验室,且有较强的互补性。如原工业学校有会计专业,但实验条件较差,而原供销学校有实力很强的会计实验室和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如在机电控制方面,原机电工程学校有很好的实验系统,这正好弥补了娄职在这方面的不足;各校都有仪器设备较为先进的测试中心,但由于教学任务不足,仪器设备利用率较低。2010年学院成功入围全国骨干院校给实验室的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学院党委及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结合产学研实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先后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设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实训工厂、先进制造技术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基础实验室、PLC等实验实训中心和计算中心(CAI微机站),使实验室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和长足发展。在学院未来五年工作计划中将建设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3个研究所,2个公共服务中心,10个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15万m2,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生均8000元,仪器设备1.8万余台(件),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2.9%。经过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管理和使用的目的,提高了办学效益。
3.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打破原有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的格局,由合并前的100多个实验室调整为15个基础实验中心和6个系部实验室(中心)。按照“发展产学研实体、加强素质教育和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整合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实验室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调发展,提升实验室的技术含量,提高了综合实力和效益,提高了实验室的档次和水平;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验室功能拓宽,内涵更加充实;促进了相互间的协作共建,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院级实验中心为骨干,系部实验室为主体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使实验室管理体制由单一的、分散的和以课程设置的模式,向以学科类别或学科专业设置的模式转变。通过实验室体制改革,全面地推动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教学模式单纯等问题,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导致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教学手段和方法与生产和社会实际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模式与新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实验多数开出的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比例较低,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训练的机会很少,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学院以创新教育的观念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总体优化设计”的要求,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主线,配以相应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形成基本实验、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创新探索,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一套新实验教学体系。
4.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学校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建设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事业心强的实验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目前,我校有实验人员9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1人,占41%;中级职称人员42人,占45%;本科毕业人员80人,占70%。近几年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推进速度加快、范围拓宽,体制改革后实验室的任务量和工作难度增加。很多实验室主任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兼职的实验室主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用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太少,或管理方法欠缺,给工作带来一定损失为此,将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充实到实验室主任等关键岗位上,选配一名好的实验室主任,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的关键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要有一名好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他们应热爱实验室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对相关学科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对前沿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对刚分配来院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应规定他们必须到相关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定,然后再回到教学或研究岗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实验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年龄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工作,他们的动手能力、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会非常有好处。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既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又要提高实验能力。培训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集中培训、校内听课、校外进修等。只有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了,实验室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调动起管理者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有利于出一流的成果。
5.实现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实现对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和措施。为确保实验室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有关部门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制度建设。依据国家和教育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学院的实际,教务处与实训中心先后制定了《实验室工作规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及《实验人员工作量试行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实验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建设一流的高职,必须建设一流水平的实验室。
6.结语
经过多年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教研及科研成果。多门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多项教研项目获奖,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其他奖项。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院学生在省级技能竞赛,技能抽查中多次获奖,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在我院五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是:建成1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公共教学实验室。今后实验室建设遵循的原则是“装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相信有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娄底市人民政府的强力支持,有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有广大教师和实验人员的不懈努力,我校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运波.工厂电气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不仅没有出现基础性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物也非常稀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工业体系的脊梁,引领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地,亟待立足国内,定位高端,将培养工程技术领域拔尖人才上升到国家战略,办出世界一流的高等工程教育,从源头上解决制约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本文将结合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点,探讨工程博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立与发展背景
新世纪以来,全球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程技术领域的变革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外部环境日趋融合, 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知识流动的非线性、新技术的高度跨学科性,以及信息技术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需要新的工程研究和开发范式。“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大工程观”(Big E)视野下的工程教育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为适应这一要求,与哲学博士(Ph.D.)、教育博士(Ed.D.)、医学博士(M.D.)、法学博士(J.D.)、工商管理博士(DBA)等并肩,工程博士(Eng.D.)成为国外优秀学生在工程技术领域接受正规教育的最高学位。从国际经验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专业博士学位,工程博士教育起步较晚。1965年,美国工程检查协会(NCEE)通过一项决议,敦促高校发展工程博士计划,并指出:发展工程博士教育计划需要聘用具有现代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1967年,美国底特律大学率先设置工程博士学位(Eng.D.)。随后,德州农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纷纷设立工程博士计划,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工程师。在20世纪后半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实行了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工程博士学位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设立与快速发展,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工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也反映了博士学位呈现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社会向纵深发展,同样面临着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现实,从而制约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于2011年批准设置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并于同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等25个学位试点招生,这是培养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决策。积极推进工程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协同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我国学位制度,丰富我国学位门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于我国工程博士定位与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
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等复杂挑战接踵而至,急需中国工程师具备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更宽广的视野,尤其是掌握能够引领创新、创业和全球工程实践前沿的综合能力。尽管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特别是工程博士学位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的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然而,如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博士培养体系依然需要各类高校的积极探索与广泛参与,这也是作为我国工程领域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主渠道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分内之责。
1.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主体采用学术型培养模式,侧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从而造成培养目标单一,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重学术论文轻工程设计的思想根深蒂固。据调研显示,在以工程技术为主的企业工作的学术型博士(Ph.D.)约占毕业博士生总数的比例不足15%,大部分人主要分配到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部门工作。一些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即使进入企业,也由于不适应企业工程环境而无法很好地胜任工作。所以,纵然我国拥有体量庞大的工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我国工程博士学位的设置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工程博士实质上是一种职业学位,强调实践性,与强调学术性的工学博士(Ph.D.)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工程博士教育强调应用、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成果的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以服务面向的差异为依据,将博士层次的培养划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程博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在技术、技能、管理、素养以及满足社会需要的绩效等方面得到适度平衡。在课程安排上应当既让学生接受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又使他们有能力阅读和理解本专业的前沿文献。攻读学术性学位(Ph.D.)的目的是为以后从事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打好基础,而攻读专业性学位则是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做好准备。作为工程专业学位的最高学位层次,工程博士的定位应当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工程绩效与前沿理论兼备,培养与学术型博士层次相同、类型不同、目标有别、质量评价标准侧重不同的创新型、精英化的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
工程博士的定位使得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学术型博士(Ph.D.)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确的区别。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工程博士的培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工程博士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发展课程三部分组成。工程博士的专业基础课程部分与学术型博士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类似,“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都是必修课程,只是学术型博士更加侧重理论性和分析性,而工程博士强调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专业技术课程部分,工程博士相比较学术型博士而言增加了拓宽专业领域的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综合课程;职业发展课程部分则是工程博士单独开设的,需要修完工程管理、商务管理、经济学等涉及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此外,工程实习在工程博士培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要求到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现场实习,专门从事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类似于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后期的科学研究环节(如综合实验、学术发表等)。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工程博士学位初步显示的特色体现在对有助于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模块和校外实习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
3.师资结构
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表明,仅仅依靠校内学术型的师资显然是难以满足工程博士学位培养需要的,应充分考虑到工程绩效的需要,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师资配备要充分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以传授工程创新能力。例如,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工程博士的培养大纲需要由以外聘专家为主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审议,而顾问委员会由航空等产业界专家组成,同时在学校的全职教师中约有40%的教师有丰富的产业从业经验。正是基于这个独特的办学理念,该校的工程博士毕业生遍布全球航空航天、战略安全、汽车机械等领域,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4.实习环境
为保证工程博士的培养质量,可以不受课程内容和本校教师的限制,选择校外企业现场进行实习训练,但学校必须严格把握实习的质量。实习指导书规定,在实习开始之前, 学生和未来的指导人要共同制定实习目标,通过实习,使学生不仅要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贡献,而且还要在经济、对外联络、工作联系和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
5.评价指标
培养目标决定评价指标,学术型博士(Ph.D.)的培养以学术论文为主要评价介质,而攻读工程博士学位是为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或岗位)做好准备,宜以工程技术能力、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成果转化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大体包括:攻读学位者掌握基础课程的程度,博士论文的选题及过程是否显示出攻读者具备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工程技术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成果在工程技术方面是否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或应用前景,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在工程应用领域的推广价值等。
6.培养质量约束机制
工程博士学位的定位表明,工程博士是以解决面向工程技术绩效为目标的,高校内部现有学术型的培养质量约束机制难以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另外,当前我国行业企业在学位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尚缺乏有效整合,企业的短期绩效压力使其自身难以解决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与行业有天然联系的高水平大学主导的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工程博士培养质量约束机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综上,工程博士学位是构筑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亟待吸引综合能力强、工程学术兴趣浓厚、具备发展潜质、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创新性、研究性学习,使其中绝大部分成长为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有利于为工程博士培养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目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传承了服务行业企业的优良历史传统,在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构筑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行业企业技术研发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了特色优势学科群。此类大学在自己的主体学科领域内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宽广的学科群,在学科前沿的开拓、学科方向的把握、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互动发展方面优势显著,并在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独占鳌头。简而言之,这类大学既有核心行业企业特色学科专业,也有适用于行业企业发展最新需求而新崛起的新兴专业、交叉学科,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与产学研用融合的教学科研体系。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本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相互信任,以及对本行业企业发展的全面和深度了解更有利于解决教育、科技、产业相互脱节的难题,在推进高校和企业在招生工作、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学位论文工作等方面实现校企全面合作、协同创新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1.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校企双导师制的契合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吸纳和消化以及先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需要在企业里得以实现。因此,构建以高校导师学术结构为基础、企业导师实践结构为发展的产学研用交互知识和技术培养体系,是工程博士培养师资配备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工程博士的实践结构,从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影响上给学生提供支持,同时进行规范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工作,通过“干中学”帮助工程博士积累从事开发和管理大型工程项目所必需的宽广知识和经验。高校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夯实工程博士的学术结构,传授给学生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由此,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由于工作领域不同或学术背景不同形成的在学科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促使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参与工程实践过程中扩展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相应行业企业之间长期的深度合作,为工程博士培养所要求的双导师之间的高度契合提供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和环境。这使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培养工程博士的师资配备上既能够体现高校在知识理论上储备充分的优势,又能够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特质,能够较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未来支撑和引领行业发展科技前沿工程人才的需求。
2.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培养课程体系的契合
培养工程博士的课程体系既要反映理论基础的厚度,也要突出工程技术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应成为工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的显著特征。鉴于此,工程博士的课程设置应当由行业企业与相关高校共同协商,发挥各自优势:企业方提出需求、高校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律提出方案,进行周密、反复的论证,并适时跟进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利共赢的内生性课程体系。在工程博士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双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拓展性,既能满足工程博士掌握国内外专业基础的新知识理论、新技术开发,拓宽知识领域和国际性学术视野,又能突出与社会环境、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共同提升工程博士的工程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实习环境的契合
鉴于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工程博士必须经历至少一年的“工业见习期”,与医学院的“住院见习期”相类同。在此期间,学生需要频繁往返于大学和资助博士论文的公司企业之间,接受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工程师)基于工程绩效的双重指导,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并通过与产业企业的工程介质无缝对接,分享大量隐性知识与经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大学而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相应行业企业往往建立了“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校企之间在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厚的物质条件、组织资源和成熟的合作经验。因此,基于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间的天然联系构建起的相对稳定的产学知识交互、人才流动的创新平台,能够为工程博士实习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4.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利于质量约束机制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