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专业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3 00:00: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播音员专业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播音员专业技术

篇1

一、申报条件

申报评审全省播音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标准条件,按省广电局和省人社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安徽省播音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的通知》(皖广职改字〔2012〕8号)规定执行。

二、面试答辩考核

申报评审主任播音员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在评审前均须参加由省广电局组织的现场播音测评和专业论文答辩等面试考核,考核合格者提交高评会评审,未参加面试答辩考核者视为自动放弃。面试答辩考核的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三、申报材料

1.市(厅)级人事部门委托评审函1份。

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样表可从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网站“下载中心”下载)。评审表要按照栏目要求填写,内容真实准确,并贴上近期半身正面免冠照片。破格申报人员,在评审表封面右上角注明“破格”字样。

3.《申报评审主任播音员(一级播音员)专业技术资格简明情况登记表》高级一式20份、中级一式15份(样表可从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网站“下载中心”下载,须用A3纸打印)。

4.《专业技术业务工作总结》(2000字左右,需经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打印后报送1份。业务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资历等基本情况,重点反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实绩、专业特长等。

5.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聘任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书等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审核后退回,所有复印件均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审验真实性并加盖公章,下同)。

6.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或经批准的免试审批表原件。

7.获奖证书及其它反映业绩成果的材料、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或出版的著作等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如获奖证书、论文的作者系专业技术人员笔名,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8.提供近4-5年来每年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任务的工作量等单位相关证明材料。

9.提供任现职以来能够反映本人真实水平、时间约为10分钟的节目光盘1张(电台播音员主持人提供CD光盘,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提供DVD光盘)。其中“新闻”节目5分钟、“专题”节目5分钟。如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语言应占节目时间的十分之四以上。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提供的节目要有正面形象。

10.提供2寸近期半身正面免冠照片1张。

11.申报材料目录1份(贴在申报材料袋上)。

四、有关要求

1.认真审核申报材料。各单位的申报材料须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推荐上报。各单位人事部门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符合资格条件和程序的申报材料一律不得上报。

2.严格申报材料公示制度。各单位人事部门要对申报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任现职以来的专业能力、业绩等材料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推荐上报。

篇2

古有诸葛空城一计,今有里约奥运中国女排顶住压力一举夺冠,除了专业技能外拼的就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播音主持也一样,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播出质量,是播音创作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合理地调整培养,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是摆在每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播音主持创作心理活动过程具有复杂效应。据说很多国家平时对运动员训练时有意让观众参加并赋予一个光荣的任务:大喊大叫、冷嘲热讽、发出嘘声、照相机的闪光忽明忽暗……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干扰运动员,目的只有一个,使运动员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我国最早推行的气功,就有心理训练。通过训练,做到主动调节呼吸,放松肌肉,集中注意,解除思想负担。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同样播音员主持人也离不开心理训练,例如每逢过年过节重大活动时都要搞一些专题节目或者晚会,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有些播音员适应能力强表现自如洒脱,而有些播音员则心理紧张,思想负担过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心理状态的表现来分析复杂效应:(1)紧张怯阵状态。不少刚刚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同志都有这种体会,在训练中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一上节目面临“实战”,就会出现怯阵、紧张、不自信,我们称其为心理失控。主要表现是:脑中空白、言辞不畅、越播越紧、声音挤捏、颤抖,表情不自然、不敢抬头交流等现象。紧张怯阵的形成因素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经验的多少;二是播音主持环境。比如“两会”的大会播音,因为两会会议当中,区域内党政军领导全部到场,所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万一错了怎么办?领导可都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是社会的精英。这样的想法往往充斥播音员的整个播读过程,就这样压力形成,出现紧张。(2)懈怠状态。懈怠表现为情绪低落,动作怠慢,意志消沉,思维不畅,一般来说播音员主持人在面临直播任务前,过于疲劳,休息不好,或者缺乏事业心、责任感等就容易出现直播时的懈怠,或者在意志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播出前的冷漠、懈怠。(3)过于兴奋造成“应激现象”。不少播音员面对第一次上直播,或者面对现场实况转播,容易过早兴奋或者过度兴奋,而真正到直播的时候筋疲力尽,这就是“应激现象”其次,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合理调整。关于心理状态的调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生理调控法。就是调节生理变化来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1)“深呼吸”深呼一口气,徐徐地发出“嘶”声,要声稳劲持久,并收缩腹部的三角区肌肉,以此缓冲、平静过度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收缩腹部三角区的肌肉可以防止体内造成恐惧的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产生。另外,收缩腹部三角区肌肉还有助于发声,可以稳住你的声音。(2)“调调弦儿”,对着话筒播几句就像在演出前调调琴弦一样,找准合适的用声范围。(3)高低快慢的调节,如果播音进行当中发现调起高了,那就随着情感的起落找适当的时机把调子降下来,当发现播讲过于急促时,依情而动舒缓下来,这就是必要的调节。“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由生理活动的改变实现自我心理调控,使之最终起伏自由收放自由。

2.心理诱导法。播音主持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自己吓唬自己,诸如“时间太紧没时间准备”,“稿子太绕口,准出错”等无数的泄气念头萦绕在脑海,让自己不安,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心理诱导法是用含蓄的暗示方法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给人以脑以外的刺激,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切忌使用消极暗示诸如“别慌”、“别紧张”等这些消极的暗示,这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能成功”、“我会很顺利”。不要把考试或现场直播看得太重,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反而会从容大度,放松很多,这样调节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水平,磨炼意志,独立思考,可以降低接受他人暗示的程度。3.模拟法。顾名思义,就是模拟直播、现场实况转播等中途不停机,过后总结。模拟就是要让播音员主持人增强现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信心,鼓舞斗志。4.心境的培养心境就是情绪状态,它包括多种因素,如气候、环境、心情、意志、性格等等,优良的环境可以为播音创作提供最佳心境,有利于发挥最好水平。另外,播音员必须培养一种“抗干扰”的能力以适应各种环境保持稳定的心境。面对嘈杂的环境播音员必须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能力。一次,在两会的大会播音当中,工作人员将播音员播音的位置安排在了主席台旁边的走廊里,一会服务员要给领导倒茶,一会委员去洗手间,很是杂乱。这时候就需要播音员视而不见,精神高度集中在稿件当中,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因为其他人员的干扰而出现播音失误,造成不良的后果。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凡是被大众认可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有自信、自如、自觉的共同点。他们临场的状态是积极的、振奋的,具体表现为全身轻松、肌肉协调。心情愉快,既兴奋又镇静。具有适度而稳定的激活水平。精力充沛能积极动员全身的力量不易疲劳,生活规律有序,能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思维敏捷,随机应变,沉着冷静。这就是良好的创作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会在话筒前充分显示出个性特色。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具备理想的模式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可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能力,可以很好地驾驭稿件。其次增强机敏自信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发挥业务技能,取得最佳效果。比如对领导的采访,要把采访对象看作是平等的,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这么想就会自信坦诚。总之,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是经过长期训练与实践的结果。它是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最后,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信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艺高”指的就是专业技术水平,而“胆大”则指的是心理素质,艺高了自然就会胆大,技巧娴熟,游刃有余。信心还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有备必自信”。平时的专业苦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就是最好的努力。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意志力可以消除不利情绪的干扰,保持镇定,顺利完成任务。可以从三个方面锻炼坚强的意志:1.为事业奉献的思想。有了事业心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了事业心就会有责任感,自觉遵守纪律和工作制度。没有事业心的人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2.树立明确目的,具体目的越明,热情越高,意志品质的提高越快。专业思想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要有决心克服外部内部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困难,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畏惧,并持之以恒。

3.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意志力坚强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可以使播音员抑制个人的不愉快情绪,激发宣传热情。总之,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就是自信、自如、积极、振奋、从容,而要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并且它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心理素质为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古有诸葛空城一计,今有里约奥运中国女排顶住压力一举夺冠,除了专业技能外拼的就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播音主持也一样,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播出质量,是播音创作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合理地调整培养,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是摆在每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播音主持创作心理活动过程具有复杂效应。据说很多国家平时对运动员训练时有意让观众参加并赋予一个光荣的任务:大喊大叫、冷嘲热讽、发出嘘声、照相机的闪光忽明忽暗……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干扰运动员,目的只有一个,使运动员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我国最早推行的气功,就有心理训练。通过训练,做到主动调节呼吸,放松肌肉,集中注意,解除思想负担。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同样播音员主持人也离不开心理训练,例如每逢过年过节重大活动时都要搞一些专题节目或者晚会,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有些播音员适应能力强表现自如洒脱,而有些播音员则心理紧张,思想负担过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心理状态的表现来分析复杂效应:(1)紧张怯阵状态。不少刚刚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同志都有这种体会,在训练中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一上节目面临“实战”,就会出现怯阵、紧张、不自信,我们称其为心理失控。主要表现是:脑中空白、言辞不畅、越播越紧、声音挤捏、颤抖,表情不自然、不敢抬头交流等现象。紧张怯阵的形成因素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经验的多少;二是播音主持环境。比如“两会”的大会播音,因为两会会议当中,区域内党政军领导全部到场,所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万一错了怎么办?领导可都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是社会的精英。这样的想法往往充斥播音员的整个播读过程,就这样压力形成,出现紧张。(2)懈怠状态。懈怠表现为情绪低落,动作怠慢,意志消沉,思维不畅,一般来说播音员主持人在面临直播任务前,过于疲劳,休息不好,或者缺乏事业心、责任感等就容易出现直播时的懈怠,或者在意志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播出前的冷漠、懈怠。(3)过于兴奋造成“应激现象”。不少播音员面对第一次上直播,或者面对现场实况转播,容易过早兴奋或者过度兴奋,而真正到直播的时候筋疲力尽,这就是“应激现象”

其次,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合理调整。关于心理状态的调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生理调控法。就是调节生理变化来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1)“深呼吸”深呼一口气,徐徐地发出“嘶”声,要声稳劲持久,并收缩腹部的三角区肌肉,以此缓冲、平静过度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收缩腹部三角区的肌肉可以防止体内造成恐惧的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产生。另外,收缩腹部三角区肌肉还有助于发声,可以稳住你的声音。(2)“调调弦儿”,对着话筒播几句就像在演出前调调琴弦一样,找准合适的用声范围。(3)高低快慢的调节,如果播音进行当中发现调起高了,那就随着情感的起落找适当的时机把调子降下来,当发现播讲过于急促时,依情而动舒缓下来,这就是必要的调节。“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由生理活动的改变实现自我心理调控,使之最终起伏自由收放自由。2.心理诱导法。播音主持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自己吓唬自己,诸如“时间太紧没时间准备”,“稿子太绕口,准出错”等无数的泄气念头萦绕在脑海,让自己不安,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心理诱导法是用含蓄的暗示方法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给人以脑以外的刺激,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切忌使用消极暗示诸如“别慌”、“别紧张”等这些消极的暗示,这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能成功”、“我会很顺利”。不要把考试或现场直播看得太重,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反而会从容大度,放松很多,这样调节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水平,磨炼意志,独立思考,可以降低接受他人暗示的程度。3.模拟法。顾名思义,就是模拟直播、现场实况转播等中途不停机,过后总结。模拟就是要让播音员主持人增强现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信心,鼓舞斗志。4.心境的培养心境就是情绪状态,它包括多种因素,如气候、环境、心情、意志、性格等等,优良的环境可以为播音创作提供最佳心境,有利于发挥最好水平。另外,播音员必须培养一种“抗干扰”的能力以适应各种环境保持稳定的心境。面对嘈杂的环境播音员必须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能力。一次,在两会的大会播音当中,工作人员将播音员播音的位置安排在了主席台旁边的走廊里,一会服务员要给领导倒茶,一会委员去洗手间,很是杂乱。这时候就需要播音员视而不见,精神高度集中在稿件当中,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因为其他人员的干扰而出现播音失误,造成不良的后果。

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凡是被大众认可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有自信、自如、自觉的共同点。他们临场的状态是积极的、振奋的,具体表现为全身轻松、肌肉协调。心情愉快,既兴奋又镇静。具有适度而稳定的激活水平。精力充沛能积极动员全身的力量不易疲劳,生活规律有序,能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思维敏捷,随机应变,沉着冷静。这就是良好的创作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会在话筒前充分显示出个性特色。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具备理想的模式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可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能力,可以很好地驾驭稿件。其次增强机敏自信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发挥业务技能,取得最佳效果。比如对领导的采访,要把采访对象看作是平等的,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这么想就会自信坦诚。总之,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是经过长期训练与实践的结果。它是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最后,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信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艺高”指的就是专业技术水平,而“胆大”则指的是心理素质,艺高了自然就会胆大,技巧娴熟,游刃有余。信心还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有备必自信”。平时的专业苦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就是最好的努力。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意志力可以消除不利情绪的干扰,保持镇定,顺利完成任务。可以从三个方面锻炼坚强的意志:1.为事业奉献的思想。有了事业心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了事业心就会有责任感,自觉遵守纪律和工作制度。没有事业心的人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2.树立明确目的,具体目的越明,热情越高,意志品质的提高越快。专业思想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要有决心克服外部内部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困难,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畏惧,并持之以恒。3.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意志力坚强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可以使播音员抑制个人的不愉快情绪,激发宣传热情。

总之,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就是自信、自如、积极、振奋、从容,而要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并且它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心理素质为基础。

篇4

[论文摘要]

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精英教育是不可取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播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所以,结合普通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制定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宽进严出”的教学方法。即宽口径招生,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分块管理,制定并实施“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入学1-2年时间内进行专业平台基础课群教育,在学生一年的学习中,了解学院的情况、专业的内容,学院也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的专业情况,在第二学年,从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学生发展潜力、个人发展兴趣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比如说适应在播音方向发展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前的实践技能和把握稿件的能力;对于适合做电视主持人的学生,加强镜头前的实践和备稿、控场等相关业务能力;对于文字功底很强的学生,可以试图培养其文稿策划和编辑的能力;对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可以加强公关礼仪(婚庆主持、会议主持)方面的培养。在打好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前提下进行分方向培养的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就业及社会工作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在宽而坚实的基础上,力求精而深。根据岗位定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培养岗位主要分三个方面,即播音主持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公关礼仪主持方向。

3.1播音主持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角色的工作。这个方向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功底、较强的思辨能力、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形象条件。重点培养学生话筒和镜头前“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语言创作能力。

在播音与主持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人才。主要的课程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C1)每学期进行一场专业汇报,包括朗诵、不同风格的栏目主持。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熟知一线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工作现状,开学后上交实习报告,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3.2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各级电视台、电台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编辑、记者、节目策划与制作等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创作、编辑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方面的管理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文学史、采访与写作、节目采编与制作、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编导基础、非线性编辑技术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Z)每学期末上交最低两个自编自导的栏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2)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或校级的专业比赛,获得创新学分。

(3)每年寒暑假到电视台岗位实习,开学后上调查实习报告,获得学期的实践学分。

3.3公关礼仪方向

本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婚礼、晚会、庆典和展会等主持和策划工作的人才。这个方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市场调研、综合分析与创意策划能力。

在公关礼仪方向教学内容中侧重培养能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主持和策划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的课程是中外礼仪基础、非节目主持艺术、表演基础与技巧、商务口语表达、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

岗位实践要求:

(1)每学期上交最低两个由自己参与主持或策划的节目作品,有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分。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88-02

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现在正在步推进。发展到现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已经初步具备完善的体制和运作方式,人们分工合作,为大家奉献“声画精神食粮”,这其中,数以万计的播音员主持人功不可没。随着数码产品的快速升级与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平民化的参与,中国传媒行业开始了爆发式的增长,使中国的市场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开始转移到了网络,为有传媒梦想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平台的起步机会。同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形式越来越多样。现在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院校不仅仅是本科院校培养,同时高职院校看准时机也开设主持与播音专业。我们开始思考高职院校培养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定位?它的出路在何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主持专业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现状

1.生源稳定性不强。以江苏省为例,据了解,江苏省参加高考学生人数持续减少,2016年再创历史新低。2013-2015年,江苏高考生源分别为45.06万人,42.62万人、39.29万人,年度录取率分别是85.80%、87.30%、88.80%,年均增长1.50个百分点,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为36.04万,比上年减少3.25万人,减幅为8.27%。

就镇江市来看,2012年镇江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6921人,2013年为15684人,2014年为14383人,2015年为12889人,2016年为11268人。高考人数下降已成趋势。从目前高一学生的数量来推测,2018年江苏高考生源将降至谷底。

同时由于民办院校收费较高,在生源紧缺的情况下,生源的稳定性就要受到影响,当没有稳定的生源或者生源偏少,就会造成教学的持续性以及师资的引进和专业的建设很难有计划有步骤地储备或建设。

2.生源渠道多样,不利于教学。针对生源的渠道,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会和普高本科院校那样,基本以艺考作为唯一来源,因为专科的生源来源广泛,一是自主招生的考生,经过文化统考和院校自身的面试;二是中职对口单招和面向中职注册入学,在中职、技校、职高等相关的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三是参加艺考和高考的学生,经省统考或者是校考的学生。因为生源的渠道多样,注定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差异化教学,就要根据不同生源量身定做相应班级的培养方案。同时在不同渠道生源体量不足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到教学成本进行合班教学,从而进一步加大教学难度。

(二)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且良莠不齐。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除了少部分天资聪颖,大部分学生都会有一些不足之处,要么是一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人文素养偏差、不能很好地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同时部分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艺术的领悟能力比较差,以上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学习以及专业的提升。

2.学习习惯差,教学难度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难点还是习惯,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弱,基本上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下,比如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晨练,学生在早晨的练声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出勤问题,其次要解决的就要是练习的认真问题。其他相关的训练作业就更难去执行,如果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那么整体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三)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

1.师资队伍年轻化且不稳定。随着社会上对主持专业的需求的增加,高校看到了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起来,但是师资建设是需要周期的,主持与播音专业除了像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一类的老牌的传媒专业院校,整个师资建设比较的健全外,其他的学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比较迟,基本上以年轻的教师为主,整个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梯队建设,教授级别的教师基本上以断层或者老龄化为主,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同时存在流动性,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

2.双师型教师缺少且专业提升渠道少。双师型的教师在高职院校来说比较少,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相关院校会聘请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教学,同时聘请一些本科院校的专业老师作为外聘教学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以上两种教师很难在工作和教学安排上做到平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就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由于本校的年轻教师繁重的教学压力,很难有时间出去进修,而且缺少相关专业的进修平台,以至于双师型教师建设举步维艰。

目前,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很快。全国省或直辖市级广播电台43家,各省台又分信息、交通、经济、都市、文艺、娱乐、旅游等几家甚至十几家系列台。电视台频道分化细致,数量明显增加,这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除去省级台,全国还有近千座省辖市和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市级广电媒体虽不被毕业生普遍看好,但他们机制灵活,求才若渴,人才普遍面临断层,名校毕业生难以聘到,骨干主持人常有跳槽。虽然各大电视台对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央视、省台、市台好多的传媒机构都对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学历有要求,本科学历这个坎阻碍了许多专业学生梦想的实现,但是最近部分的省市台,在人员紧缺的前提下也向专科的学生抛来了橄榄枝,只要专业优异可以放宽学历的壁垒。

现代传媒的发展势头强劲,现代传媒是我们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车载移动电视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公交车、火车、候车大厅等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移动数字媒体,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广播电视也将作为新兴媒体逐渐在传媒行业占据一席之地,其需求量可与传统的广播电视不相上下,还有手机媒体等等。现代媒体在一天天地发展壮大,它们占有的市场份额开始慢慢地成为市场的主流,所以现代媒体需求人才就显得多种多样,它具有需求量大、门槛低、机遇大、稳定性差等特征,反观我们高职的学生更能够适应它。

二、主持与播音专业定位

(一)分层次、差异化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班前根据每年的生源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依据高考时的文化基础,制定适应他们的文化层次的教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基础,有一个好的文化基础才能要求他们有更高的艺术文化审美。可以依照文化分为良好和一般两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方案。

把每年通过自主招生、对口单招、高考三个渠道进来的学生进行专业摸底考试,所有的学生分为ABC三个组,A组为专业良好组,B为专业一般组,C组为专业基础薄弱组,这样做是为了针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相应的学习竞争环境,使其更好发挥自己的专长,更快地得到提升。

(二)创新教学模式

当学生进入大学时,以前中学的那种高压的学习状态会突然消失,在这种状态下,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更加的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如何入手,自己又无法很好地约束自己,以至于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可以使用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一是以语音和发声为主,可以附带朗诵比赛;大二学的是创作和文体播音,可以组织类似主持大赛;大三主要培养学生的实务,可以配备专业汇报演出,让学生学娱一体,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舞台经验,同时学以致用,让学生有了目标性,使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升学习的效率,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特色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周期短、师资年轻化、队伍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少等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所以校企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进而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接触和参与一线项目的制作,使教学所学与社会需求不会脱节,从而弥补了高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进高校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修养和教学技巧,培养一批合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以培养理论型的专业老师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实训,配合企业以实践为主导,提升理论教学能力,为高校充足的双师型师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紧跟企业,订单式教学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培养模式,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加强院校和企业之间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因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主要的就业岗位不是央视、卫视等电视台,更多的学生还是要面向现代传媒就业,所以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和相应的传媒公司合作,他们所需求的人才会更多样,数量上也会更多,也具有持续性。这有利于校企展开订单式的合作。一方面企业有一个稳定的人才库进行支撑,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渠道更加的畅通。当培养与就业互补起来,就可以更好地互相促进,使教育培养和企业运营能够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之,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生源情况,保证稳定的生源数量,细致分析生源层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稳定师资的情况下,进行双师型培养,同时引进一线的专业技术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力度,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习实训平台,同时为学生就业开通渠道。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为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打造自己在高校中合理的定位和毕业生在就业时面对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陆锡初.节目主持艺术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2]迈克尔・辛格京特里.大众传播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篇6

栏目设立主持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传播者接近传播对象,进而感染传播对象,更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播音员出身的人,在经历过一段由播音员到主持人的艰难过渡后,同样也能成为一名很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出身的主持人有许多优势,诸如良好的外在气质,熟练扎实的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非语言信息的交流素养,在主持节目时,在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中,能够自如地把握语气、基调,以情感人,除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新闻意识,妹期在镜头前的主持锻炼,使他(她)们拥有了精湛的主持技巧以及表现从容的神采。有些播音员出身的主持人,由于他(她)们刻苦钻研新闻业务,虚心向编辑、记者学习,向丰富的社会实践学习,再加上他(她)们善于掌握受众的心理,具有流利的口才和熟练的表达技巧,因而把节目主持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因此,技巧对播音主持至关重要。

一、以情动人

播音工作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艺术,在“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听众”的创作过程中决非是文字语言的“声化复制”,也不是一个“传达”就能解决问题的简单程序化,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创造。播音主持应如何把握好播音时的情感,让新闻伴随自己的情感感染观众。首先,加强学习,爱憎分明,是把握好情感的前提。只有多学习,掌握扎实的业务和理论功底,才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表达把握好自己的情感,才会避免在播音时出现是非不分情感把握失衡的现象。其次,勤于实践,存储真情,是把握好情感的关键。播音员对社会、对生活要怀有一颗真诚的爱心,要有情感内质,要注重加强业务和理论的学习。再次,善于传情是把握好播音情感的金钥匙。首先要积极参与采访和编辑,使情感尽快融入新闻。新闻节目不是孤立的,它是群体协作的结果,参与采编过程,一方面,可使采编工作与自己的播讲相衔接,尽量使新闻前期工作利于自己的播讲;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参与,能准确了解新闻的来源、发生的背景,及早调动自己的情感储备。最后,播音时要把握好情感流露的“度”。因为新闻是公正客观的,我们强调新闻播音时要有真情实感,不是纯粹的感情宣泄,而要把握好情感的“度”。感情的流露要有内心依据,是情感自然的流露,要从新闻传播的特定要求,人类情感自然的体现方式做到入情入理,适度得体。

二、合理调控现场气氛,应对突发事件

主持人不仅是晚会主题的提炼者和传达者,还是节目迭起的引导者,互动交流、引发共鸣的带动者。主持人要不断地进行“潜意识自我激发”,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保持兴奋,用发自内心的笑容去感染观众。要想让观众在晚会现场能忘却自我地沉浸其中、陶醉其中,除了事先要对晚会的基本氛围进行精心设计和多种设想的准备外,更要在节目进行中保持对现场气氛的敏锐洞察。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就必须通过邀请观众参与现场互动,吸引其注意力,点燃观众和演员的激情。随着节目的进行,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突况,由于各种硬件设施不够先进,人员分工不够科学,节目统筹安排不够细致,给主持人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干扰,更容易频发意外情形。此时主持人要正确面对,灵活机动,巧妙应对

三、有机串联节目

篇7

既与管农业领导沟通,又与农业通讯员联系。加大农业科技宣传的首要条件,是要吃透上面的宣传意图。因此,要经常与管农业的领导通气,这样,记者既了解全局又了解农业科技的宣传内容和要求,及时宣传政府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和对农业生产提出的阶段性要求,从而增强农业科技宣传的针对性、及时性,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农技宣传的通联工作。农业科技稿件难写,通讯员不懂农业科技就很难写出有指导性的稿件。因此,记者要经常与乡镇农技人员和村农技员联系,写信或打电话约稿。实践证明,农技员写的农业技术稿件有地方特色、有经验、有措施,适合本地农民听众的需要。

既请专业人员办讲座,又让“土专家”上广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掌握得比较快,研究得比较深,举办的讲座权威性、指导性强。近年来,东台市林牧业局蚕桑技术指导站每年在电台举办的讲座有十多次;东台市农业局围绕春耕生产举办了“棉花苗床盲椿象防治技术”“玉米施锌,本小利大”“谈谈地膜棉的播种技术”“讲讲三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说说水稻种子的消毒技术”等科技讲座。此外,还要让乡镇管农业的领导、农技站长以及村组负责农业的干部作广播讲话,传授农业技术。“土专家”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让他们上广播,现身说法,以群教群,易懂易学。东台电台在《农业科技》节目中开辟了“专业户谈经验”专栏,不定期地让各方面的专业户介绍经验,效果十分显著。

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生在农村的人不一定个个会种田,所以“四季歌”还要唱。老技术是基础,不能丢,要从种唱到收;有的技术不怕重复,要反复播,连年播;有的技术农民虽会,但关键措施掌握不准,就要在关键时刻给农民提个醒。搞农业科技宣传不能光停留在唱“四季歌”上,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宣传推广新型技术。农业生产正在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以产量为中心向以效益为中心转变,单一种植向立体种植转变。转变过程中,老技术不断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有的老农民对新技术感到陌生,对“绿色企业”“三高农业”“创汇农业”等新名词闻所未闻。因此,应加大推广普及农业技术的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整体水平。

营造科技氛围,落实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宣传不能就技术讲技术,要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一是要有思想性,使农民认识到科学种田的意义。要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介绍各地的科技动态,组织科学种田和传统种田方式的对比宣传,使农民进一步认清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可操作性,用科技典型启发农民。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不是每个农民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要让绝大部分农民都能掌握电台宣传的技术,可以选择农民身边看得见、学得上的科技典型,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让“科技盆景”变成“科技花园”。三是要有吸引力,报道科技的推广价值及农产品的市场走势,使农民对新技术有一种整体性的了解,产生一种渴求心理,从而自觉接受农业新技术。

提高宣传质量

宣传质量是《农业科技》节目的生命。只有不断提高宣传质量,才能吸引听众,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注重双向交流。过去办《农业科技》节目是“我说你听”,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罢,播音员一播了事。这虽然是服务,但服务没有到家。就农业科技宣传来说,对听众服务得好,就是要他听得懂、记得住,并能熟练地运用这项科学技术。东台电台对农民听众承诺是,“如果听不懂,或者不完全懂,可以来信询问,我们将在‘听众信箱’栏目里解答疑难;如果编辑都不懂,将请有关部门解答,保证使你满意。”

篇8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节目是广大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播音质量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事业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纵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新闻播音节目,新闻播音理念取得了飞跃的进步。然而,随着我国日益开放的新闻舆论环境,及与日俱增的受众需求,关于探讨新闻播音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新闻播音作为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一种创作,加强新时期新闻播音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之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新闻播音的发展。

1 切入受众心理,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新闻播音的创作理念表现于在高度的创新观念指导下,经过探索、提炼和比较,捕捉和报道具有揭示社会生活意义本质的新闻信息。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人皆有之。因此,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鲜则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播音需要对听众的心理规律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分析,有效把握听众其内在心理的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并在新闻中发现各种的新鲜点并能够通过技巧将这些新鲜点有效地展现出来给听众,从而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1.1 把握听众求新心理,深入提炼新闻播音主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由于年龄、职业、思想、阅历、学识、爱好、气质以及个性、情趣等主观因素的不同,广播电视新闻听众的心理需求正逐渐地走向多元化,他们需要新闻报道中能够体现先进的思想、主流的价值取向及时代的感召力。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创作者要不断分析,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才能够维持住受众对播讲内容保持足够的注意力。进而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和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准确把握每一条新闻的价值,并紧扣时代脉搏,挖掘新闻信息蕴含的内核,提炼出明确的主题,全面了解和把握新闻信息的深和新,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中,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1.2 激发听众共鸣心理,有效扩展新闻播音内涵   听众在获取了有关的信息之后能够在其心中进行良好的思考,同时会在听众的心理留下深刻的痕迹,让听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与播音员产生互动与交流是新闻播音新鲜感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闻播音过程中,需要播音创作时刻保持动态的思维状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关注新闻事件,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现象,洞察新闻价值,不断扩展新闻信息的内涵与外延,整合新闻资源,树立自己独特的播音风格,开拓新闻播音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听众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主题背景有宏观的把握,感受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1.3 切合听众审美心理,不断丰富新闻播音风格   人们对具有美感的事物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新鲜感。在新闻播音创作的流程中,播音员展现给听众的是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综合风采。真诚、自然和得体的播音风格,才能受到观众欢迎,才能增强主持人的亲和力和新闻的新鲜感。因此,新闻播音要善于捕捉节目亮点,创造性的融入精英文化、道德价值、审美体验,不断丰富新闻播音风格,在叙述、抒情和评论中形成听众所需的“美感”,从而使听众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增强新闻播音的新鲜感。

2 巧妙融入情感,增强新闻播音的感染力

与其他艺术规律一样,新闻播音的最终目的是使听众在对声音符号的解码过程中,实现与新闻传播者的对话、分享、交流。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播音员应巧妙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够建立起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桥梁,让观众深切的感知,实现表达与理解的吻合,思想感情与专业技术的融合,让新闻播音节目中的各种内容与表现的模式能够相互协调,从而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听众。

2.1 播音语言温暖随和,蕴含情感   气氛融洽是新闻播音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播音主持人在用语时,不仅要讲究其规范、科学、形象和生动,更要体现出对听众的尊重、体谅、温暖和坦诚。因此,新闻播音的语言创作必定是以生活语言为基础,朴实、自然、大方,蕴含情感,并把握言语的互动性,注重语言艺术,使听、说者灵活地转换,从而形成积极而又热烈的氛围。同时,新闻传播过程中,应通过对新闻传播中声音符码的剪辑、叠加、架构,激活听众的想象空间,拨动听众的心弦,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听众仿佛能够听到、看到、触摸到、感受到现实世界中鲜活的新闻人物、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

2.2 播音视角贴近群众,融入情感   新闻稿件的情感变化,会引发播音主持的情感变化。这时候,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恰当地适应和运用这种变化,来激发自己的情感,进而渗透在播音节目中,带动听众,增强新闻播音的感染力。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贴近,媒体就越来越重视民众的需求。由此,在新闻播音中,应准确把握受众心理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寻求事实的最新态势,时时事事选择更符合平民的角度作为新闻的时空切入点,来定位新闻播音主题。并在播音过程中恰当的融入主持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带动听众的情感,来感染听众和观众。

2.3 播音背景贴切自然,烘托情感   背景是新闻播音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烘托气氛、抒感的作用。因此,在新闻播音的策划中,应从作品内容、作品风格出发,选择与新闻主题相一致的背景音乐和文字语言,使听众和观众展开想象力,使新闻背景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渲染主题、深化主题、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灵活设计稿件,增强新闻播音的创造性

新闻播音中最直接、最集中、最生动体现主题的地方便是新闻稿件的创新之处。因此,针对不同的稿件,在播音之前应进行灵活设计,充分体现新闻播音创作中的艺术个性。这就要求新闻播音创作者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3.1 是要有新闻的敏感性   针对众多的新闻稿件,新闻播音创作者要以服务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及时的深入到新闻发生地的新闻现场,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各种新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利用自己 的专业判断来进行有效的甄别鉴定。更要注意事件或现场的局部、细小的环节,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察深、看透,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抓住创新的、有价值的新闻材料,从而有效地去发现具有创造性的新闻并将其报道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3.2 是要有新闻的独特性   翻看各家新闻,从选题到内容相差无几。如何做好作出具有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是发展新闻播音事业的关键。因此,新闻稿件在设计过程中应通过调查研究,深刻揭示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多种复杂关系,或就新闻事件的某个现象去分析前因后果,或就新闻现象之间的某些联系去揣度是非走势,同时能够发表播音创作者独到的见解,起到了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作用。

3.3 是要有新闻的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是保持动态的思维状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关注新闻事件,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现象,洞察新闻价值。在新闻播音创作中,创作者要把握新闻信息的内涵与外延,整合新闻资源,树立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开拓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一是队伍庞大,但人才匮乏。人才门类不齐全,致使部分文化单位的部分职能无法履行。文化馆没有专业剧本、节目创作人员,文工团缺少专业编剧、导演人才,图书馆无图书管理、数字文化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广播电视台紧缺节目策划人才、播音员、外景主持人。

二是政治素养高,但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全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43。7%,这部分人员的文凭基本上都是通过党校、函授、自考等在职教育获得的,正规全日制大学生几乎凤毛麟角。另外,人才专业也不对口,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中,有法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军队政工专业等,可谓是五花八门,唯独有与文化、广播影视相关专业的文凭人员极少。具体拿广播电视台来说,全台没有一名中文专业、播音专业人才,基本都是“半路出家”。

三是从年龄结构看,总体算是年富力强,但后续力量严重不足。全局人才队伍整体呈现“新老断层”现象,这在文化馆、文工团、博物馆等单位表现突出。文化馆全部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并且女工人编制人员就占据了80%,全馆没有一个30岁左右人员,待几年后文化馆将面临人员“大退休”时代了(按照劳动法,女工人50岁退休);文工团已正在经历人员“大退休”,人才青黄不接的阵痛,目前只能靠大量聘请退休老职工维持正常的演出;博物馆现状更堪忧,老馆长坚持在一线“服役”到了60周岁,“年轻一代”除新馆长之外,没有一人能从事文物博物专业工作。

二、人才匮乏的原因

显而易见,我县文化广播影视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涉及到系统各单位、各岗位。这与文广影视部门的职能和业务有效开展极不相称,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县建设“文化”战略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

1、受经费制约,无法“刮垢磨光”。虽然每年我局都会根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安排人员参加文物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农家书屋管理等专门工作的培训,但由于资金制约,无法安排人员进行专业的系统学习,更无法进行脱产培训。因此,无法从现有人员队伍中培养出专业人才。

2、受编制制约,无法“筑巢引凤”。全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都处于人员超编状态,受编制制约无法引进人才。文广局机关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全局9个行政编,现有公务员13人,这13人分布结构是局班子正副职5人,二线科级干部(包括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8人,现状何等堪忧。文广影视系统10多年来,没有正规分配一名大学毕业生。

三、几点建议

篇10

二、差异化理论概述

差异化理论源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三种战略: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化战略。随着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电视频道的管理与经营和节目的制作。差异化策略就是以目标市场细分理论为基础,根据某种标准,把整体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市场面,针对每个市场面的需求特点,设计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差异化是产品进入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电视节目的差异化是电视发展的需求,有了发展才能实现节目的精细化和差异化,同时按差异化要求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内容更丰富多彩,避免同质化现象。电视节目通过差异化形成频道的风格与特征,吸引特定的目标观众,建立起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具体到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频道,就是对蒙古族观众进行精细划分,对不同群体设置不同节目,使电视节目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全面提升蒙古语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蒙古语电视的发展及频道定位

(一)蒙古语电视发展历程

1976年10月2日19点整,“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文字字幕和第一声蒙古语呼号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标志着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电视节目正式诞生。

1987年,成立40周年的喜庆日子,蒙古语电视从蒙汉语综合频道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蒙古语频道。随着贯穿全区的5000公里广播电视微波干线的开通,蒙古语电视节目也清晰地传播到东至满洲里、西到阿拉善的广阔地域,这是蒙古语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跨越。

1997年1月1日,蒙古语电视一步登天上星播出,信号覆盖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卫星电视。

(二)近十年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蒙古语电视事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内蒙古电视台推行频道化管理模式,成立了“蒙古语卫视频道”,为蒙古语电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蒙古语卫视频道对部分节目进行改版创新,并集中推出了一批精品自办栏目,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自办节目体系,改变了此前一直由译制片唱主角的播出局面。

2007年,恰逢成立60周年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刚步入而立之年的蒙古语卫视频道进行了全面改版。改版之后,蒙古语卫视频道新闻、自办、译制三大类节目体系基本确立。2009年6月1日,蒙古语卫视频道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

2011年12月31日,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文化频道在边建设边调试的过程中正式开播。至此,蒙古语电视节目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播出平台,实现了卫视、地面两个频道同步播出的格局。

(三)蒙古语电视发展现状

蒙古语卫视频道现有职工300多人,涵盖采、编、播、摄、录、译、配等各个专业技术领域。频道下设综合部、策划外宣部、新闻采编部、通联部、专题编译部、录制部、影视剧翻译部、配音部、播音部、大型节目部以及《社会观察》《法制先行》《索艺乐》《生活之友》《又说又唱》《艺术档案》《娜荷芽》《百家讲坛》等专题科室(栏目)。蒙古语文化频道设有《文化时尚》《新闻调查》《新闻周刊》《新闻夜话》《蒙医蒙药》《身边科技》《青年》《喜鹊踏枝》《男儿三艺》《文体大看台》等栏目。

蒙古语卫视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蒙古语文化频道每天播出18小时10分钟,播出的节目大体上可分为新闻、译制、自办三大类。两个频道目前共有10档新闻栏目、12档专题译制栏目、24档自办栏目,以及译制影视剧(电视剧、动画片)和其他服务资讯类节目。其中新闻类节目每周共播出1027分钟,专题译制类节目每周播出520分钟,自办栏目每周播出1145分钟,译制影视剧节目每周播出1594分钟。按现有职工人数统计,蒙古语电视人均首播节目生产量为2.3分钟/天,是国内最大的蒙古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

(四)蒙古语电视的传播力影响力

做为国内唯一的蒙古语上星节目,蒙古语卫视频道不仅肩负着向自治区广大蒙古族观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供经济信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使命,同时成为国内外蒙古族观众了解中国、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蒙古语卫视频道信号覆盖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布里亚和国,蒙古语卫视节目已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并占有较高的收视份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卫视频道发挥着蒙古语国家台的作用。

蒙古语文化频道目前以有线传输的方式覆盖内蒙古全境,向蒙古语观众提供资讯、服务、娱乐节目。作为内蒙古电视台第一个完全公益化运营的频道,蒙古语文化频道开播一年多来,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五) 蒙古语电视频道定位

1.“立足内蒙古、面向八省区、影响俄蒙古”的卫视频道定位

我国的蒙古语观众分布范围很广,除外,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市也有部分蒙古族聚居。在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布里亚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也有蒙古族同胞收看蒙古语节目。为此,蒙古语卫视频道提出了“立足内蒙古、面向八省区、影响俄蒙古”的战略性外宣定位。

2.“文化视界、精彩生活”的文化频道定位

蒙古语文化频道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开播,因电视信号传输的局限,目前还仅限于内蒙古境内的蒙古族观众收视。新诞生的蒙古语电视频道提出了“文化视界、精彩生活”的频道定位,为自治区境内的广大蒙古语观众提供资讯、服务、欣赏性于一体的节目组合。

四、蒙古族观众聚居地的差异化

受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每个人的兴趣、喜好和消费心理是不同的。受地域影响,同一个文化群体中的人也分化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在做市场的时候,往往按照区域特征来划分市场的原因。电视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受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文化特点和语言文字,因而各地蒙古族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审美角度都有所不同。蒙古语电视在频道定位、栏目设置、节目表现形式上也将区域特征作为主要依据。

1.地域特征显著

内蒙古从祖国东北方的边界额尔古纳河起向南斜贯,绵延到甘肃省北部边缘,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是一个狭长而辽阔的地带。每当南部春回大地,出现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时候,最北边还沉睡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里。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后,才能照遍整个。

2.蒙古族的地域文化特征明显

蒙古族的聚居地分布非常广,各地的自然生态、历史变迁、宗教文化都有差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各地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浓厚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地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地域文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3.国内蒙古族电视观众聚居地

国内除外,其他省区也有蒙古族聚居地。主要有北京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等地区。这些分布在全国各省、区的蒙古族虽然相距千里,但都是内蒙古蒙古语卫视的忠实观众,蒙古语卫视成为他们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的纽带。

4.国外蒙古语电视观众聚居地

内蒙古蒙古语卫视覆盖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布里亚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图瓦共和国等并占有较高的收视份额;除此之外,蒙古语卫视的节目还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作为省级卫视,蒙古语卫视在众多国家和地区有如此高的收视率,是其他省台不可比拟的优势。蒙古语卫视从国家层面承担着传承文化、引导舆论、维护稳定的特殊使命。

五、蒙古语电视观众差异化需求调查

如何满足蒙古族观众的差异化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是蒙古语电视亟待研究落实的一大课题。为此,内蒙古电视台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2013年全区思想文化宣传领域开展“四进三问”调研活动的通知》部署,成立了课题组,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了调研。自4月22日起,课题组先后深入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和巴彦淖尔市的部分农村牧区和社区,对电视观众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社会调查。

(一)调查的形式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进社区走访、入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和发放问卷等方式。配合我们调查并提供各种信息、意见和建议的人员有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教师、广播电视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牧民、农民、学生等各界人士,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8岁。在3个调查点接受我们问卷调查、访谈和参加座谈会的人数达1630多人。

(二)调查的具体内容

对内蒙古电视台两个蒙古语电视频道的各类各档节目的看法。包括对节目的内容、选题、形式、定位、节目编排、播音、主持、译制等方面做了调查,基本了解了观众对蒙古语电视频道的收视态度,征集了观众对蒙古语电视频道及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三)观众反映的重点问题

1.观众对两个蒙古语频道的总体态度

观众对蒙古语电视频道普遍非常认可,他们认为:

蒙古语卫视频道的节目已经很丰富了,成为他们主要的资讯来源。

文化频道办得也不错,它的起点很高,包装也很好看,希望保持特色,多挖掘各地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为全民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

有观众提出,反映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节目多,蒙古族人口主要聚居地——东部地区观众喜欢看的节目相对少。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不能只限于西部话或所谓标准话,如果不照顾科尔沁地区观众的需求的话,会失去大量观众。

西部地区观众反映,“乌力格尔”听不懂,不适合看;农区的观众希望多制做反映农村蒙古族的生活和文化节目,多介绍养殖、种植方面的知识;牧区观众则希望多播放蒙古族传统兽医知识、技术、传输科普知识及畜产品市场信息等。

2.观众对频道的新闻类节目的建议

蒙古语电视频道的新闻比以前多了,发展很快,但翻译的新闻太多,反映农牧民实际生活的消息或报道却很少。反映农村牧区热点、难点问题的节目少,老百姓想反映问题很难,希望能办出像“焦点访谈”这样的栏目。

《社会观察》栏目要多反映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多播出针对牧区的地方性政策信息,做政策解读,多反映民生问题。

民族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方面,如今牧民直接读懂的蒙古文文件很少,乘车坐飞机电话咨询有英语没有蒙古语,这种情况给牧民和基层干部造成了诸多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失去土地和文化传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保障不健全。

多反映一些中小学合并或过度集中以后出现的弊端。

应报道政府部门及社会行业一方面没有蒙古语语言文字服务造成的缺失,一方面造成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法制先行》栏目可围绕《蒙古语文工作条列》进行多方面的报道。

在旗县级地区是否可以建立记者站,并使用蒙、汉语兼通的记者。

新闻节目不仅要播出反映发达、富裕地区蒙古族生活的节目,更要多关注贫困落后地区蒙古族群众的生存状况,探究他们穷困的原因和根源。新闻报喜不报忧,群众有意见不让说,领导有问题不敢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现在基层环境污染普遍,有些地方的水、空气、土壤严重影响健康,希望媒体关注。

3.观众对非新闻类栏目的看法

观众普遍反映比较喜欢的栏目有:《与你同行》《乌力格尔》《又说又唱》《文化科技》《百家讲坛》《社会观察》《生活之友》《索伦嘎》《法制先行》《喜鹊踏枝》等。

存在比较突出问题的栏目有:《又说又唱》节目定位很好。科尔沁民歌是民族音乐中的瑰宝,每一首都很经典,如果以它的内容、情节编歌剧的话,可以与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但是,现在《又说又唱》节目时间过短,播出的民歌编播质量差,也缺乏好演员,非常可惜。这跟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不改变这种状况,很容易给观众留下“科尔沁民歌不过如此”的错误印象。

《喜鹊踏枝》栏目播放的内容应更全面,节目内容要多面化些,要改变只播东部区内容的局面。

希望继续办好介绍蒙古族优秀文化的《索艺乐》等栏目。

多制作《潮流》(urasgal)《文化科技》《相约周末》(garagiin boljoo)《古鲁温大坝》(gurban dabaa)《自由12》(chuleet 12)这样的好栏目。有些名牌栏目不要轻易改版、换名,改版多了不好跟从,有些很好看的栏目突然间就没有了,非常可惜。

很多家长反映多制作蒙古语动画片、少儿节目,现在很多包括幼儿、少儿在内的孩子天天看汉语动画片,渐渐丢掉了母语的优势。让孩子们看自己民族语言的节目是包括家长在内的观众对蒙古语电视的迫切希望。

有些学者提出:进入社会转型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在很多领域迅速消亡,希望电视台重视抢救和传承历史文化工作。生态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消亡,民俗民风、民歌、民间手艺失传。那些民间老艺人以及曾经的歌王、马王、摔跤手、棋圣、诗人、艺人、蒙医大夫等草原的偶像性人物很多已经离我们而去,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特别是近百年来,蒙古族争取解放和革命建设时期的很多参与者和见证者日渐减少,希望电视台传承文化、纪录历史方面有所作为。

4.观众对解说和播音员主持人的关注

观众对解说和播音主持的关注度非常高,希望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播音员主持人的音色要美,吐字要清楚,说话要有乐感和自然表情。

语言要口语化,词汇要丰富,注意正读和正说。播音员主持人要说中国蒙古语标准音,喀尔喀方言的词语、修辞可以学,但没必要模仿他们的口音和腔调,不符合内蒙古观众的收听习惯和心情。播音员主持人的地缘关系很重要,主持人要少用文字语言,要多用生活语言,地方性的节目用当地方言说更好,不能一味地只录用标准音地区的播音主持人,希望增加能够用东部区蒙古语方言播音和主持的节目。

有些播音员说的是东西部混合语言,有些模仿蒙古国的语言,这些语言不易听懂。

播音和主持人语言要通俗易懂,部分农牧民能听懂主持人的口语,但听不懂他们说的书面语。

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是语言大师、最会说话,然而有些播音员主持人的话拘泥于套话、官话,不够大众化、生活化。

制作节目时应多用两个以上主持人共同主持来活跃气氛,吸引观众的兴趣。

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够,有些节目主持人的作用没有发挥好。

一男一女新闻播音员的“男左女右”座次虽然是模仿中央电视台的作法,但不符合蒙古族习俗,应该纠正。

5.观众对节目编排的要求

观众看电视的时间段不一样,农村牧区的人多在早晨和晚上看电视,城里人则由于他们的职业特点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所以,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段的安排需要体现差异化。

《索艺乐》《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观众较多,应安排在观众多的时间段,而不宜过晚。

《少儿节目》最好在晚上7点以前播出;《乌力格尔》节目的播出时间过早。

6.观众对电视信号覆盖的意见

受信号传输的限制,生活在农村牧区的蒙古族观众只能看到蒙古语卫视频道,收看不到蒙古语文化频道,目前蒙古语文化频道通过有线传输网只能传输到盟市所在地,蒙古语电视频道少、节目源单一、没有可选择性,更没有网络等新媒体的互动,因而蒙古语电视的传播效果受到影响。目前,首先要解决好一些地区没有信号覆盖的问题。

总结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具有共性,是个普遍性的问题,内蒙古电视台正在研究解决;有些意见和建议是观众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了对频道或节目的愿望,就是差异化的需求。观众的差异化需求是多样化的,一个频道或栏目不可能把所有观众的需求都能满足。同时,差异化需求是电视媒体创新的内在因素,多样化的差异化需求为媒体提供潜在的发展空间。因此,频道的定位和观众的差异化研究是电视媒体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的研究课题。

六、蒙古语电视频道实现差异化的途径

1.市场细分的原则

在观众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做好市场细分是电视媒体进行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市场细分锁定目标市场后才能“有的放矢”。市场细分的一般原则是根据:(1)用人口变量信息划分。人口变量信息是指一个地区动态的人口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2)用区域化进行划分。内蒙古地域东西跨度大,东部和西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民俗有着较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做定式节目的好题材。此外,还可以用信号覆盖范围来进行划分。蒙古语文化频道局限于城市,可以侧重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群体和已经城镇化的蒙古族观众。(3)用特定目标群体进行划分。这一般指栏目或节目以约定的群体为对象进行专业服务。

受众的精细化分析和研究是近年来在传媒业新兴的一个课题,它的诞生标志着话语权由媒体的控制逐渐转向由受众控制。以往是媒体做什么受众看什么,现在,随着卫星电视的普及,使得电视频道突然间膨胀起来,由一个或几个变成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和使用,更让每位受众变成信息的传播者成为现实,这表明,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受到了挑战,电视受众市场受到冲击。目前,国内有些省台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受众研究方法,他们对栏目的评价不仅仅依靠收视率指标,同时还要考察目标群体的受众调查等,为策划与研发节目提供更有效、科学、客观的依据。

2. 以文化的差异化确定频道定位

频道为什么要明确定位?这是因为,频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要有自己的特征,个性鲜明、有差异才能吸引人。那么如何确定频道的定位?虽然每个频道传播的内容不同,受众群体不一样,频道的风格特征有别,但他们传播文化的特征是相同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民俗民风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频道的定位根本上是通过文化的差异化来实现的。

如何实现频道定位的差异化?这要依据信号覆盖的范围、受众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频道的传播力、影响力而定。确定蒙古语卫视频道定位,首先要明确它所传播的文化特征,分析其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弄清楚它要传播的理念。我们认为,蒙古语卫视频道定位应明确:“传承蒙古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这就是把蒙古语卫视频道办成传承蒙古族文化,展示美丽内蒙古;传播中华文明,传递中国声音的综合频道。蒙古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蒙古族文化也是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蒙古语卫视频道在传播蒙古族文化的进程中寻求共性,在展示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探寻共识。文化频道要根基于内蒙古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秉承“文化视界、精彩生活”的频道定位,办成个性鲜明、接地气的一个专业频道。文化频道从同根同源的文化中寻求多样化,从差异化的节目编排中寻找个性化的节目看点。

3.跨文化传播与差异化的需求

跨文化传播是蒙古语卫视频道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一个频道要有自己的定位、受众群体以及传播理念。弘扬民族文化是蒙古语电视的宗旨和使命,是蒙古语电视应尽的责任。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国际大文化中与兄弟民族的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交流而发展的,它若不与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国际大文化相交融,便不会得到发展与认同。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的需求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民族文化的层面上。信息的传播还是文化的传播,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媒体惯用的手法。本世纪初,内蒙古蒙古语卫视集中译制播出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一批经典作品,使蒙古语卫视的收视率空前高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出现了万人空巷看电视剧的局面,这充分验证了蒙古语电视做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观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蒙古语电视频道要随时捕捉观众的新需求,多引进其他民族的优秀节目,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丰富蒙古语电视节目。

跨文化传播是蒙古语卫视频道实现弘扬中华灿烂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向世人展示中国——是历史赋予蒙古语卫视的特殊使命。中国是电视文化的第一消费大国,电视作品的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和变革。中国以不可想象的力度与国际间进行着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这一切有力地推动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灿烂的中华文明是蒙古语卫视实现跨文化传播不竭的资源。蒙古语卫视频道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担负着传承蒙古族文化的职责,同时还承载着弘扬中华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传承蒙古族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是蒙古语卫视频道根据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所决定的定位。这将是蒙古语卫视频道发展史上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跨文化传播也是蒙古语卫视频道经营理念成熟的标志。跨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翻译或回到以译制为主的年代,而是电视频道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后,为了提升品味、丰富节目而选择的主动行为,是频道经营理念不断成熟的标志。无论是采取借船出海,还是资源共享,电视频道通过跨文化传播达到扩大影响、延伸触角的目的,并且能够在更广阔领域进行文化交流。文化无国界,很多反映自然生态、人与自然、民俗民风、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异域风情、音乐艺术等题材的节目,既符合蒙古语卫视频道定位,又能吸引观众。如果在播出这些节目时再标注一些汉文或英文字幕,对其他民族也有一定的吸引力。蒙古语频道应加大少儿节目、纪录片及国内外经典剧和电影的引进和译制量,应将此项列入成本预算重点扶持。

4.频道应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证

频道应该拥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通过特色化实现差异化,最终建立起频道自身的品牌。频道鲜明的风格特征形成后,往往在电视观众的心目中留下较高的美誉度、忠诚度和好感。一个频道的风格特色体现在频道的包装、节目设置以及主持人的风格等方面。

(1)频道包装:在电视频道中,节目是有机个体,包装是统一组合,是形象标识,是频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频道、栏目和节目的宣传属于电视包装。包装是树立频道的整体形象、确立个性品牌的有效手段。

(2)节目设置:形成频道的风格化、特色化,就要求节目定位的特色化、对象化。通过调研发现,蒙古语卫视频道与文化频道的差异化程度不明显,两个频道内容编排、定位与风格特征还不够明显。两个频道应采取频道专业化的经营模式,策划、生产节目,形成良性互动。频道加强资源整合的力度,有些栏目可实行制播分离,调动社会资源,有些地域特色的节目可成立联盟联合制作,有些歌剧、歌舞栏目可以和当地演出团体进行长期合作,电视剧、晚会的脚本写作和翻译可向社会招标。总而言之,有些重点节目或栏目要打破体制、机制的界限,向全社会开放,走精品之路。

(3)播音员主持人: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公众形象,所代表的是一档栏目,甚至是一个频道的形象。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吸纳了人际传播的特点,以个性化、人格化的传播特点参与到节目中,使节目更具鲜明的特点。内蒙古东、西部蒙古族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蒙古语卫视频道和蒙古语文化频道要根据频道和节目的自身定位、差异化特征,培养播音员主持人。蒙古语电视是传播标准音的主阵地,新闻类、法制类、科教类、少儿节目要坚持用标准音播音主持,但其他服务类、艺术类、地域性的节目要发挥个性化的播音主持风格,创作出不同地方特色的电视作品。选拔播音员主持人应不拘一格,不能单纯追求漂亮、口语纯正,而要培养那些知识性、智慧型、有思想、有语言天赋的人从事这项工作。也可以从民间语言大师、小品演员、媒体达人中选拔使用,并且逐步将栏目制片人过渡到主持人制。电视台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同时,要培养一批频道的特约主持人(嘉宾),增加评论的力度,提高媒体的话语权。

5.节目编排差异化策略

节目编排是指根据观众收视规律和频道(节目)定位的要求,将不同类型的节目,依时间顺序进行系统地排列和组合。节目编排是电视传播中最富创意的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节目编排要随着观众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节目编排需要遵循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收视心理、生活规律,同时还要研究同一地区其他频道(节目)的编排策略,进行差异化编排。一般的编排方法有:“系列化”编排和“错峰”编排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