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调研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2 02:32: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文化调研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文化调研报告

篇1

企业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保障企业有序运行的规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和谐人生。构建和谐人生,需要和谐的内心世界。同样,构建和谐企业,需要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一、电建企业以和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和谐是中国数千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和谐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一种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诸多元素实现了均衡、稳定、共荣和有序。和谐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文明、公正、公平。

__电建二公司作为一个五十年历史的基建企业,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施工点多、面广的特点,企业生产活动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内容包含了生产、安全、质量、经营、物资、机具、劳动保护、文体宣传、劳动争议、女工工作、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工队伍素质提高等各项工作。作为一个走过五十年风雨的电建企业,从无到有经过五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创造了__乃至电建行业无数个奇迹,也孕育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其中,以和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道德企业文化成为在工程建设中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打破了多项电建纪录最核心的价值观。

二、电建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__电建二公司作为一个以电建项目建设为发展契机的企业,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公司也将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目前面临着施工项目减少的困境,管理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依然低下,辅助岗位人员偏多,项目分散,点多面广,工期不一,机具、人员、材料调配频繁等特点。特别是前段时间,公司有员工辞职,职工众说纷纭。在种种不利因素下,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将对企业的发展和工程的建设起到了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

三、电建企业以和为本的企业文化内涵思考

面对各种严峻考验,__电建二公司提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南网方略统揽全局,坚持对__电网负责,为业主用户服务的宗旨,继续转变观念,转换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夯实管理基础,构建以和为本的电建企业文化,迎接挑战。

笔者认为,构建以和为本的电建企业文化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和谐。和谐是什么?和谐就像团队。团队者,集体之谓也。单一,不是和谐;单打,不是和谐;孤高,也不是和谐。和谐又像优化团队,靠着协调,靠着沟通,靠着天时,靠着地利,靠着不同特长的搭配组合,使团队这个集体上下和悦,左右和睦。和谐不是没有矛盾,没有相异。“不打不相识”,矛盾生动力,动力促发展。因为任何一种组织里面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怎样把这些矛盾和谐地统一到一起,就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要强调整体的协调。一句话,“和而不同”。

第二层含义是平和。和谐始于内心,和谐离不开豁达。沟通互动出和谐,宽裕大度成和谐。每个人都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事业,才能够抵制诱惑。公司有员工辞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认识观,公司和员工都应平和待之。其实,“聚散皆有缘”,不管是留在公司或离开,每个曾经与公司战斗过的人,都应将与公司一同走过的历程作为职业生涯的一段美好旅程,当作生命中最甜美的岁月和记忆之一。以平和的心态,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精神、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哲学等,从而最终明确: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投入工作,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待人接物,怎样做一名优秀职工。

第三层含义是互应,一唱一和的意思。只有一种声音,就成不了气势宏伟的交响;只有一种味道,就成不了耐人寻味的盛宴;只有一种物质,就成不了形形的大千世界。不杂难叫众,不众就无所谓和与谐。只有具备了众多性、多元性,和谐才有必要性、重要性。这就是保持与员工的互动,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互动。重点放在培养员工归属感。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就是员工对企业从思想、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认同、依附、参与和投入,是对企业的忠诚和责任感。归属感是培养出来的。

篇2

企业文化口号化。有的企业,你走进大门,就会发现从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到处可见形形、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创新”等。这本无可非议,但它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能否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地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是否有本企业的特色,恐怕有的连企业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有人张口就讲“以人为本”,但什么叫“以人为本”呢?怎么体现出来“以人为本”?没有具体措施、办法、行动,这是把企业文化空泛化、形式化、口号化的典型现象。

企业文化的文体化。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但这些可能是部分文体爱好者的事情,不能靠此去挖掘人才、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因为企业毕竟不是专业文体团体,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企业文化的表象化、僵化。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有人认为,企业文化一旦制定就长此以往,百年不变等等,殊不知企业文化也需要创新。有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虽然也制定了评选优秀人才的措施,但是在操作时却不能坚持原则,拉关系走后门,结果是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没有评上,一气之下辞职跳槽,不但心没拴紧,而且人也没有留住。

对企业文化认识的曲解或片面,主要表现以上几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的认为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种种错误的看法,这些都是不全面、不科学、不深刻的。其实,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塑造、培养和发展。文化是要有底蕴的、有根基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创业和发展的轨迹,由此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特色。一个企业的优秀与否,不仅要看昌盛期,更要看困难期;不仅要看发展期,还要看它的创业期。如果企业在遇到困难,受挫折时,全体员工还能保持统一的思想,同舟共济,知难而进,百折不挠,这个企业的优秀文化就真正形成了。下面,我就根据国外著名企业IBM、思科和英特尔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谈一下我国企业如何借鉴著名企业经验塑造适宜我们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粗浅认识。

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文化至少可分为核心层和层。核心层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从IBM、思科和英特尔最终确定“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客户”的价值取向看,产品竞争是由技术竞争力决定的,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决定的,而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因此,可以说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谁就具有最强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层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模式。IBM和思科公司认为,员工行为模式是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员工队伍的素质、企业内部群体协作与配合,以及团队精神,成为企业活力的源头。在企业内,必须打破传统的等级制,大家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相互服务和支持。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划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往往与领导者的意识、经营管理思想、管理风格以及气量品质等有很大的关系。首先,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首席设计师,提高领导者素质,强化领导者作用,重视各级行领导班子的选配、教育、培训、评价和监督,做到说话办事言简意赅,清除垃圾发言谈话和会议,坚持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标准,全力推进“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建立党委(支部)领导,行长负责,工会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第三,构造领导与职工交流的平台,广开言路,对于员工的进言,虚心倾听,细致分析和甄别,从而使广大员工也跟着来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使全行上下以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让农业银行参与有序竞争、有效开拓业务经营,促进全行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突出以人为本,活化用人机制

在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是最能吸引人才的一条内容。银行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能力、水平和忠诚度的比拼和检验: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谁拥有忠诚的员工,谁就会赢得忠诚的客户。每位员工都渴望有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为之不懈的努力。在理念上,农行“伴你成长”本身具有在伴随客户成长的同时,也伴随员工成长的内涵,因此要求领导要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员工,了解员工的工作、生活及环境情况,解决好遇到的困难问题,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为工作的着力点,真正让员工以行为家,安居乐业;让员工和领导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形成合力。同时加强员工的素质建设,围绕“打造学习型银行、培育知识型员工”,精心打造“三支队伍”,努力培育“五类人才”,确保“四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发展空间方面要制定相关措施,为员工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把员工个人成长与农行发展结合起来,调动员工参与农行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使员工在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切实完善用人机制和对人才的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变对管理人员“相马”式的委任制为“赛马”式的竞争聘任制,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用人环境,坚持“以业绩论英雄”,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材,各显所能,使他们主动投身到农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大潮中,实现人才与农行和谐发展。

三、弘扬奉献精神,塑造服务文化

服务文化是优质服务的不竭之源,银行同业竞争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首先,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网点改造升级,开设不同功能区,将农行城区网点打造成精品网点,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其次,必须在全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后台部门为前台服务,前台部门为客户着想,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性、系统化的金融服务;第三,努力提高高端客户的市场份额,促进银行对理财产品及理财服务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银行中间业务的提升,推动整个银行战略转型。在办理业务时,应讲究文明用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供超值服务,将简单的办事程序升华为高层次的服务文化,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的满意为落脚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具体服务环节上密切关注客户排长队的问题,着力改善和提高临柜服务效率和质量,严肃查处服务领域的违规现象,坚决消除不利于提升服务形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不断提升员工服务意识。优质服务是成功营销的基础,维护则是保证营销和服务成果的必要补充,要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经营走向,以调整我们的服务手段,努力在客户中树立优质、诚信形象,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负责任、讲奉献形象。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活企业文化

实践使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考核出效益,激励促发展。坚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对单位和个体实施有效的激励,激活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是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统一在一个体系之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高薪酬的竞争力,全面推行岗位工资制,技能、岗位价值决定岗位工资,贡献、绩效决定年度总收入。二是努力创建权责明确、奖罚对称的个贷业务发展机制,专列效益工资挂钩存款组织与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同时完善中间业务激励办法,匹配专项效益工资与费用进行挂钩激励考核。三是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实行多种激励手段,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如目标激励、人本激励、情感激励;比如为员工提供加薪、旅游、住房、名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供员工个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激励方式;改变对员工动不动就扣奖金、扣工资的做法,通过正面的引导,提升员工士气,助长其积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同时也要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力度,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功过分明,瑕不掩瑜,瑜不避瑕。给员工更多的展示自我、受鼓励的机会,对员工的工作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让他们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人生的乐趣,让他们因自己的潜力得以发挥而倍感舒畅,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梦想在工作中得以实现而获得满足。

五、致力服务三农,唱响品牌文化

篇4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篇5

一、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文化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建设,从中反映出我们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反映出我们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通过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我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弱化,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

其三,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规范,就要正确认识理解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懂得运用制度文化来保证和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把电信服务理念和行为准则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营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不难看出,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做好经营服务工作。

其四,要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个完善、合事宜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二、当前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之现状

我们看到,目前电信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已初显成效:通过推进五项集中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大力实施预算管理,强调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投入产出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竞争上岗、薪酬改革、绩效考核、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培训等五项机制创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bpr业务流程重组,逐步形成了“以前台服务为标志,以后台服务为支撑,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服务链,解决了过去对市场反应慢、业务流程不畅、员工职责不清等问题,使市场响应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电信企业还缺乏对内在的制度文化自律与软性的制度文化引导;缺乏强调心理认同、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缺乏启发员工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支撑制度的文化尚未全面形成,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因认识不到位。一些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立足于需要之上的,认为制度是越多越好,为严格而严格。

二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将制度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表现形式,甚至迷信于制度建设,而忘记其他部分。

三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将制度看成是管理者的文化,或者是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注重外在的约束,而不探讨制度内涵是否被员工心理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使制度没有成为一种共有的文化。

四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执行认识不到位。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虽然这些制度往往能迅速实施,很快就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仅仅是表象,其后缺少与员工的沟通,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内涵,不重视制度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制度的有效性不长。

三、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制度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规范、标准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对制度的接受度、认同感、认知率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其中,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制度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制度文化管理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把握企业制度文化的“无形”、“柔性”,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从审视制度是否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同时,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网络运行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

(二)从审视制度的内容是否以“以人为本”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活力点。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率、效果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四)从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折射点。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五)从审视制度的责任是否明确落实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是企业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就会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个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它既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又是树立正风,打击歪风邪气的有力武器,这种制度规定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员工都应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特殊员工,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并具有权威性。

四、常州电信企业制度建设概要

如前所述,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的反作用力更为明显。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和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文化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因此,文化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去推进,形成固化模式,否则文化就没有土壤,制度也没有持久生命力。在企业转型中,制度的再造与文化的再造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今年以来,常州电信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分公司明确提出,企业制度重建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纲要》宣贯工作,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落实相结合,必须与流程重组、架构再造工作相结合,必须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是明确了制度建设的目的。以执行层的精细化为途径,以管理层的精确化为目标,逐步固化各种事务处理模式,为企业运行疏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描述清晰的操作和管理规范。

二是确定了制度建设的理念。即,制度建设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在现有机制下的改良;制度建设要做好“针线工夫”,一针一线地缝出企业品牌;制度建设要为精确化决策提供保障;淡化个人色彩,实行职业化管理;效率与规范相结合。

三是把握好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制度的描述不够清晰、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留有一定的个人意志空间;部门职责的制定只解决了分工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质量问题,一些职责仍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各种制度仍缺乏相应文化理念、价值观的贯穿和支撑。

篇6

三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

四 调查目的:

2007年,本刊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问题对近50家在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了调研访谈,向读者系统呈现了当时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状况。4年后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已进入到向纵深发展的全新阶段,我们再次开展调查,以全面了解在华跨国公司中文社会责任报告(中国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发展所取得的进展。

本刊力求通过以真实、全面、深入的调查,展现在华跨国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理念与实践,为企业提供经验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以此促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

五 调查过程

在调查内容上,为体现延续性,本次调查以2007年调查问卷为基础,并根据近年来的发展形势新增了对报告本身的定位、周期、反馈意见以及进一步改进措施的调查。

在调查方式上,本刊选取了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79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调查,相比2007年增加了19家。其中,实际联系到57家,比2007年增加了9家;57家公司中有5家未在截止日期前回复问卷,有7家明确表示不参加本次调查,共收回45份问卷,其中3份因填写有误被确认为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79%。已收回有效问卷的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按国别/地域分布如下:欧洲公司20家、美国公司10家,日本公司9家,韩国公司2家,中外合资公司2家,印尼公司1家。它们的业务领域涉及冶金、日化、石化、汽车、家电、电子通信、零售、制药、生物、能源与公共事业等。

两次调查问卷,均按调研对象情况不同分为三类,具体分布如下:

――已企业社会责任中国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17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11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

――已中文版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球报告的中文直译)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10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6份。

――尚未以上两种报告的跨国公司问卷类:2011年发出有效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2007年发出有效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16份。

六 调查报告内容、

(一)调查结果

动因

为什么要在中国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4年前一样,跨国公司报告最重要的原因是“适应中国区的发展需要”,其中,94.1%的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选择此选项,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100%选择此选项,在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是100%和42.9%。这表明在华跨国佘司更加看重并希望在中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其他几个选项,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和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呈现出较大差异。

报告的原因是“中国区领导远见卓识”这一选项,有76.5%国别报告的跨国公司选择,而中文版报告的跨国公司则无一选择,说明中国国别报告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区领导的倡导;而中文版报告的重要原因是“公司总部的要求”。此外,中国国别报告的动因是更能提升“企业形象”,这一选项的比率高达94.1%。

报告编制过程

由什么样的部门来负责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

200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国别报告的编制中,报告编制部门主要是公关部门(42.9%)、CSE部门

(42.9%)、人力资源部(14.5%);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负责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部门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公关部(55.5%)、企划部(17.6%)、公共事业部

(11.8%)、宣传部(5.9%)、其他部门(35.3%),根据企业在填答问卷上注明,“其他部门”有品质系统管理部、经营管理部对外事务科、文宣部、管理部人事总务科等。这表明在华跨国公司对于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位与认知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国别报告的编制方式,2007年调研中,绝大多数为“在总部指导下独立编写”,仅有1家企业是独立编制,没有一家企业选择由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本次调查则显示,在“总部指导下独立编制”,仍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比例大幅下降至47.1%,而采取独立编制的比例则上升至41.2%,同时还有3家企业选择由第三方机构协助编制,占17.6%。调查数据的变化折射出两个趋势:其一是中国区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增强,逐步独立承担起国别报告的编制工作;其二是由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专业性,部分公司选择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服务,以保证报告编制质量。

对于国别报告的编制依据(原则),占第一位的还是“总部报告内容与中国区内容有机结合”(58.8%),2007年100%的企业选择这一选项;第二位的是“GElG5指南或相关行业标准”(41.2%),2007年调研中50%企业选择此选项;第三位的“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29.4%),在2007年的调研中无一企业选择;最后是“总部要求”(25.5%),2007年调研中16.7%的企业选择此选项。

调查数据说明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依据更加多元化,也说明跨国公司更加重视本地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适应中国区的社会责任实践特点,开始尝试“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

报告内容

本次调查新增了“中国区报告的定位”问题,64.7%的企业选择“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29.4%的企业选择“集团报告的补充,中国区的社会责任信息是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表明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更看重中国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希望报告成为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理念、措施和绩效的平台。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国别报告披露内容的调查(多选),结果表明,企业选择最多的是全面介绍集团有特色的项目和措施(58.8%),其次是同时披露集团数据和中国区的数据(52.9%)、主要披露中国区的绩效数据(47.1%)、最少的是只披露中国区本土化的项目和措施(29.4%)。数据说明目前在华跨国公司报告的内容仍以全面介绍集团做法为主,同时也比较注重披露本地利益相关方更为关注的中国区实践和绩效内容。

本次调查新增了对于国别报告风格的调查,一半以上的企业(52.9%)选择“应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47.1%的企业选择“与集团报告的风格保持一致”,17.6%的企业选择“其他”。数据说明,对于国别报告,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既与全球报告保持一致,同时也融入中国区本土特色的风格。

报告编制的改进

今年新增了对于“报告编制的改进”的调查,选择将“加强报告编制过程中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的企业

占大多数,分别达到了82.4%(国别报告)和80%(中文版报告);其次是“以报告促管理,加强报告编制的计划和监控”,分别达到70.6%(国别报告)和60%(中文版报告);再次是“报告的内容和表述”的改进,分别有70.6%(国别报告)和20%(中文版报告);最后是“注重报告会的宣传与推广”,分别是47.1%(国别报告)和40%(中文版报告)。说明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性,并在编制报告过程中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也意识到了要通过报告促进管理、注重报告会的宣传与推广。

其中,58.8%的国别报告的企业选择改进报告的框架和结构,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则无一选择。这说明大部分国别报告的企业重视改进报告的框架和结构,而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只能继续沿用集团报告框架。

对于国别报告编制中面临的困难,“数据收集问题”仍然是企业编制过程中最难过的一道“坎”,70.6%的企业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是“编写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为58.8%;第三是“管理体制问题”(35.3%)、“中国区员工的认识问题”(17.6%)。在2007年的调查中,报告编制的困难由重到轻依次为:“数据收集问题”(50%)、“编写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55.5%)、“内容筛选”(16.7%),而“管理体制问题”和“雇员认识问题”则无一选择。

可见,在企业社会责任向纵深发展之后,部分跨国公司逐渐意识到“管理体制问题”和“中国区员工的认识”对报告编制的重要影响。

报告频率

对于国别报告的频率,76.5%的企业选择了“1年一次”,有11.8%的企业选择“2年一次”或“不定期”;

方式和效果

在2011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跨国公司报告的主要方式都是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向媒体发新闻稿。在2_007年的调查中,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13家企业中只有5家企业(23%)选择召开新闻会。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8%(国别报告或中文版报告的22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选择这一选项),说明跨国公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仍然很“低调”。

在2011年的“报告的效果如何”一题中,对于国别报告的效果大部分企业选择了“非常好,各方都很关注”以及“很好,很多媒体报道,总部也很支持”,共占到了76.5%。在2007年国别报告的调研结果中,大部分企业也选择了这两个选项,说明跨国公司报告基本上实现了报告的初衷――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目的。数据说明,已经国别报告的在华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报告对于公司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性。

报告反馈及处理

对于两类报告的反馈以及效果,与2007年调查有2家企业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反馈相比,本次调查中所有企业均表示收到了来自不同渠道的反馈。2007年调查中显示来自媒体反馈最多,剩下依次是专业机构、其他利益相关方、公司总部的反馈,本次调查中这一顺序有所转变,在国别报告和中文版报告中,反馈意见最多的都是“其他利益相关方”,说明企业识别出的并对报告有所反馈的利益相关方有所增加。也说明利益相关方对于在华跨国公司的报告越来越关注。

今年还新增了一个调查选项,“公司对于报告的反馈意见的处理”,70.6%的国别报告企业表示“有专人负责收集意见”,而同时选择此项的中文版报告企业则仅有20%;对意见反馈及时进行回复或将意见反馈至相关部门、改进公司管理,有47.1%的国别报告企业选择此项,而同时选择此项的中文版报告企业为40%;对“在公司下一份报告中回应反馈意见”选项的,国别报告企业占35.3%,中文版报告企业占20%。以上数据中,国别报告的企业均高于中文版报告的企业,可见国别报告的企业更加重视对报告反馈意见的处理,更希望发挥报告对于改进公司管理和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的作用。

20家未报告的跨国公司对已经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70%的企业选择了“普遍或部分质量高”,而与2007年调查中选择“普遍质量高”的企业仅为6.25%相比,可见在跨国公司看来,在华跨国公司的报告整体质量呈现出较大程度的提高。

未原因

今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未报告的企业中,35%表示有计划中文版或中国国别报告(其中选择中文版报告的为20%,选择国别报告的为15%),在2007年的调研中,这个数字是43.7%(中文版报告18%,国别报告25%)。

在今年的调查中,计划在2011或2012年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占到了20%,有一半的企业未确定,而未填答的企业则有30%。

对于中文版报告的企业来说,不能国别报告的原因,“管理体制问题”是第一位(40%),其次是“没有必要”(25%)、成本问题(5%)、技术问题(5%),另外,50%的企业未填答。如果有计划国别报告,20%的企业选择会在2012年,“未确定”的企业占到了50%,另有50%的企业未填答。

未报告的企业,如何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呢?90%的企业选择了“通过公司网站”,75%的企业选择了“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20%家企业选择了“其他途径”。

(二)调查结论

1.越来越多的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适应中国区发展的需要是其根本的原因。

2.国别报告已成为在华跨国.公司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要趋势。中国区领导的战略眼光,以及国别报告能更好地树立在中国的良好企业形象是国别报告的重要动因。

3.报告更加本土化。“具有本土特色的报告风格”成为中国国别报告企业最多的选择。在编制报告的依据方面,在华跨国公司不再拘泥于国际或相关行业标准或总部要求,而是开始根据“中国区自行制定的原则和框架”来编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多数在华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国别报告是一份相对独立的报告,应全面展示中国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措施和绩效。

4.在华跨国公司独立编制报告的能力大幅提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华跨国公司编制部门呈现多样化的现象。虽然在总部指导下编制报告仍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华跨国公司独立编制报告已经成为一个主要情况。同时还出现聘请第三方机构帮助编制报告的新现象。

5.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成为在华跨国公司改进报告编制的首要选择。同时加强报告编制的计划和控制也是大多数公司拟要加强的方面。国别报告的企业还十分关注报告框架和结构的改进。

6.在华跨国公司编制中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挑战仍然是数据收集和编写技术问题。与此同时,管理体制问题和中国区员工社会责任意识是报告编制的新的制约因素。

7.报告的方式仍然很低调。企业大多选择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向媒体新闻稿。选择新闻会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比例比2007年调查有所下降。

篇7

一、企业员工流失的现状

1. 企业面临员工高流失率的挑战

全球管理咨询企业Hay(合益)集团在2011年在上海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雇员的平均离职率为19%,其中自愿离职率为15%;而2009年,该组数据分别为14.5%和11%。据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的《2012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各行业企业的员工平均离职率达到18.9%,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求职者的跳槽意愿度仍保持在一个高点,有近8成职场人都表示如有机会,就会“思动”。

图1  我国2007-2011年企业员工年平均离职率

数据来源:前程无忧的《2012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员工的合理流动能够给社会带来活力,但是,两位数的离职率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目前,很多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这些人才的流失对于企业来说可谓是切肤之痛,给企业的战略实施和正常运营带来巨大的挑战。

2.企业员工流失的不利影响

企业员工流失直接造成企业显性成本的损失。著名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学者弗莱姆霍尔茨(Flalnholtz)推出了一个测算人才更替成本的模型:员工流失给企业所带来的显性成本包括在员工招聘、筛选、录用和培训中而产生的“初始成本”以及企业由于人才流失需要新员工来替补而产生的“更替成本”,如支付给员工的离职成本和因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员工离职后,从找到新员工到顺利入职,仅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倍。进一步,离职的如果是企业的核心员工,这一损失就会更大。

员工流失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量化的隐性损失。这些隐性损失有:①打击企业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积极性;②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影响企业发展战略;③破坏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④损害企业形象。员工流失给企业所带来的隐性损失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二、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分析

本文结合企业经营的实践情况、社会权威机构的数据情况,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对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1. 物质层面原因

(1)企业薪酬福利不能满足员工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任何人工作首先是为了生存,为了满足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2011年,FESCO针对企业员工离职状况开展调研,调研报告显示,由于薪酬水平问题离职的占到54%。员工的薪酬实际上是企业对员工市场价值的评估,反映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如果这种评估与员工的实际价值不符,将影响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可度。

(2)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不足。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员工更加关注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自发的产生了对培训的需求,期望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人资源方面的投资明显不足。如果员工发现在企业不能满足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无法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员工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企业去。

2.制度层面原因

(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员工招聘与甄选、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职业管理等。这些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员工权责不清,一方面加大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同时也会使企业内部管理变得混乱。从而导致工作边界不清晰,致使员工因工作分配不合理而产生不满,增加离职倾向。

(2)内部沟通机制不健全。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员工都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回应和尊重。员工的真实想法如果因为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不健全而不能及时地反映到管理者那里,可能就会造成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矛盾层出不穷。员工的诉求长期不能得到重视,会产生普遍的过渡心态和短期打工的想法,高流动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精神层次原因

(1)企业价值观缺失。企业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用于指导企业的运行,规范企业的行为,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从不同的角度对员工产生影响。企业价值观的缺失或者不能一以贯之的去坚持企业价值观,企业虽倡导企业文化建设,但却仅仅流于形式,不能对员工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企业内人际关系冷漠、紧张,成为员工流失的诱因。

(2)企业缺乏愿景。企业愿景为员工描绘了企业未来的蓝图,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当这种共同愿景成为企业全体成员一种执著的追求和内心强烈的信念时,它就成了企业凝聚力、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企业如果缺乏愿景,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目标的短期化倾向就会很明显。企业经营的短期性使企业员工看不到企业的未来,对企业未来的缺乏信心,从而产生不安全感,最终导致企业人才流向其它企业。

篇8

扎实做好企业调查研究工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重庆企联发挥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深入开展各类调研活动,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通过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了协会的专家智库作用和“政企”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部分重点行业专项规划调研与论证;二是联合开展2016年重庆企业发展环境指数调查与工作;三是是开展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四是聚焦热点、难点问题,承接《〈劳动合同法〉主要问题及修法建议》的课题调研,开展了“劳动合同法在企业实施中主要问题及修改意见研究”课题调研工作,形成了《〈劳动合同法〉》主要问题和修法建议》书面调研报告,为立法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五是参加了市政府法治政府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座谈会;六是深入开展大企业发展研究,完成《2016重庆百强企业发展综合研究报告》《重庆企业百强发展的情况和建议》,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参考,印发了《重庆百强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践行服务企业宗旨,精心实施各项品牌活动。评选出许仁安等40位同志为2015年重庆市优秀企业家。重庆市农投集团王义昭、重c银行甘为民、重庆海装风电集团杨本新三位同志获得“2015-2016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并于6月18日在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受到表彰。成功举办重庆大企业峰会;重庆百强企业榜单和《2016重庆企业百强发展综合研究报告》;推荐渝企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500强、服务业500强。2016年渝企上榜中国企业500强12家、中国制造业500强13家、中国服务业500强26家。

通过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在2016年企业文化工作会上,表彰了12家文化建设先进企业、16位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16个企业文化优秀案例、35篇企业文化优秀论文。经现场考核,3家企业被命名为重庆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61家知名品牌企业受到表彰。

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谐劳动关系有关工作。推进2016年重庆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成立了重庆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参与《重庆市集体合同条例》的修法研究,引导雇主履行社会责任。

大力推进企业高级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公益培训,提高会员企业管理水平;主动承接政府委托的高级研修班和国际劳工组织培训项目等。

篇9

工学结合模式下探索把校企合作思政课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行整合,做为思政课教学案例的运用,促使思政课教学生动灵活,形成思政课新视角来解读思政课的理论,较容易被高职学生所接受,明确自我职业规划,又可以使得思政课理论导引内化大学生的职业修养。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归类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政课社会调查涉及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指导思想、就业实习、合作形式等相关内容,需要师生、企业员工三者密切合作才能把社会调查报告实施,保证调查报告的质量。

1、校内调查报告:(1)访谈相关领导与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工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实施计划、试点班与非试点班的区别、注意事项、合作规模;同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看法;(2)访谈校内实训企业,高职院校实训场地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了解校内实训状况、企业投资的设备、资金、合作情况,特别是校企合作冠名班级学生的校内实训与其他班级学生的差异,及其高职院校自身开办的企业公司对于学生实训的具体要求;

2、校外调查报告:校外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校企合作企业或其他非合作企业进行,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行实地访谈,重点了解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企业文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方式、毕业学生的表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不同企业的发展比较、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国家时政的关注、企业的责任、企业的人才现状与需求、企业的生态环保理念、非合作企业与合作企业对学生实习、毕业的基本差异。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整合分析

校企合作调查报告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内容,通过调查报告内容的整合作为教学案例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合汇通,形成思政课理论支撑的实践教学内容,深刻理解“怎样去利用现代技术和怎样同时能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配的社会结构是两个不能分的问题”[1]。

1、经济方面。校企合作后与合作前效益状况各自对比,学生实习与就业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的可持续发展,订单式或冠名班培养的学习技能带来的效益,校企合作与非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比,学校师资在企业的培训花费与企业对学校的投资费用,实习学生与毕业生的保险,合作企业的科研产出情况方面等。

2、政治方面。校企合作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政府对校企合作和未合作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区分,企业支持地方建设的贡献,特别是涉及民族人数众多地方的服务理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等。

3、文化方面。校企合作的文化经营理念,学校的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职业素养在校企合作中的养成差异、技能文化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程度,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理念的养成,校企合作双方的人员派驻,学生与师傅技能文化对实践行为的理论支撑,校企合作对于实习生、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测评,规章制度的落实与完善等。

4、社会方面。校企合作展现的社会形象、学生就业质量、品牌示范效应、企业对学校的资助,如企业对高职生奖学金的设置、设备的更新、实训场地的扩容、学生技能的操练、合作双方负责人的敬业理念与责任意识、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历程、人才的培养与创新动力的制度保障等。

5、生态文明方面。校企合作的绿色发展理念、企业的环保责任状况,如施工现场的植被保护与周围环境的生态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校企合作课题的攻关,资源节约的制度落实,工作环境的生活舒适程度等。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与思考

调查报告内容需进行理性思考,运用思政课理论提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社会调研报告案例蕴含的思想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必将有助于推动师生之间教与学‘双主体’的双向互动”[2]。

1、加强思政课内容整合创新。调查报告案例依据思政课理论有所侧重,补充思政课的创新内容,显现思政课理论的深度与思政课内容基础的广度。

2、提升理论评判能力。把调查报告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讨论案例反映的社会现象,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误差,强化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

3、增强聚合力。学生在讨论调查报告案例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调研方法了解工学结合的实质,增强师生、学徒与师傅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调研情感。

4、教学方法灵活。通过结合调查报告案例的讲解,学生可在真实情境生活中了解社会与自我,呈现互动式民主教学,教学理论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篇10

笔者于2013年8月对云南省景谷县大有为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该私营企业成立至今,持续20年屹立不倒并再创佳绩,与其“以质取胜、诚信为本”的企业态度不无关系。作为普洱市创办最早、发展最稳健的果汁饮料龙头企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企业的发展,也成为该企业继续稳步前进的重大课题。

一、公司概况

云南省景谷大有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占地面积9900多平方米,资产总额4972万元以上,以生产热带纯天然果汁饮料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私营企业,拥有景谷、元江两个饮料厂5条生产线,近20个品种,果汁年生产能力在2万吨以上,年均销售额2313万元,年均利润200多万元,年均缴税金额115万元,是该县纳税大户之一。公司设有办公室、销售部、采购部、财务部、生产车间、文化建设站等多个部门,固定在职员工80多人,其中高中学历占60%,大专学历占30%,本科学历占10%。

公司曾荣获“95年度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和银奖、“第八届云南省消费者喜爱商品”、“中国著名品牌”、“中国消费者满意特优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大有为有牢固的文化建设:每周有例会报告近况;每月有固定“员工课堂”,讲授相关企业知识和心灵休养提高课程;每季度有政府相关文件学习活动;每年有企业对内、对外交流的各类大小型文体活动。年终总结评选优秀员工,优秀党员等模范员工。企业生产制度、卫生制度、员工守则、奖惩制度等多项企业相关制度齐全且责权分明。

二、有关公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调查内容及分析

公司董事长杨元富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肯定态度,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公司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公司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与实施情况

公司董事长杨元富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不仅是事实,更应是公司内在的自我约束。大有为高度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一是订立目标,坚信理念。公司科学发展的标准:企业管理严、员工素质高、产品质量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质量理念:要有强烈的食品安全责任感,质量第一,卫生第一,消费者健康第一。正是“大有为”向每一个员工传达着这样的信念与目标,严格员工管理制度,严格产品质量把关,把消费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得以稳步向前。

二是思想重视,态度积极。在管理层传达“三学习三提高”主题实践活动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学习业务技能,提高领导班子多方能力。董事长杨元富一直强调,公司每个员工都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逐一解决公司在决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科学的问题,提高公司决策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逐步进入良性发展。

三是形式多样,教学结合。大有为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设有文化建设站,主要负责企业宣传网站建设,企业新闻撰稿,企业文化宣传栏布置、企业诗词、歌曲写作等企业文化建设。“教学结合”即教:企业经常外聘相关心灵讲师对员工进行团队意识培养,生活常识教育等知识讲座。学:结合员工思想道德建设手册,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总结,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企业向心力与团队凝聚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一是重视民主决策。每项改革,每个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参会研究充分权衡利弊,听取和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二是进行内部体制改革。大有为严格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明确上下层职权,分权到部门、到个人,企业内部职权分明并不断优化;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公司对原有制度进行了改革: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岗位的职能职责,任务目标和奖惩标准,设立了专职的制度监察人员,依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各部门岗位进行实时监督和考核奖惩。四是凝聚人心的企业理念:勇于创新,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时刻虚心学习、大胆创新,是每一个员工的职责。

三、加强私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灵活员工职责分配

陈旧的制度导致员工工作缺乏工作动力,固有的体制实行起来不能灵活应对,涉及范围太窄。很多员工认为自己在公司的发展空间小,不能够很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现有市场发展迅速,对于制度应给予相应的改善使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可以融入绩效工资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双向沟通的模式,让员工与企业间形成良好沟通

企业对于自身企业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员工要给予人性化的管理,不定期了解员工对于企业的看法,并认真的考虑或接纳意见。企业应给予员工更多积极的关注,可以公开的鼓励员工,挖掘他们的潜在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方能使企业内部运作顺畅,增加企业效益。

(三)共生共荣,建立员工相互帮扶制度

大有为公司人员构成层次相对不平衡,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有教“有”类,根据员工接受能力,分层次进行教育。可以同时创造企业文化特色如:人本文化特色、整体文化特色等,让员工参与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调研中笔者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实质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企业文化运作的一部分,应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