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04:09: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自我成长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刘月文(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讲师;刘利强(1975-),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副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0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16-02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未来和希望,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是当前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就其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即学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指导等;二是内在因素的影响,即青年教师主动的自我培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同时也肯定了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1]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可以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但这仅仅是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外部条件,而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还在于青年教师自身要有追求进步的渴望、要有不断提高的决心和自我完善的信心。本文从青年教师的角度出发,归纳了青年教师自主成长过程中需要加强的三个方面,即注重师德的自我培养、着重业务水平的自我提高、积极培养自我的竞争意识。
一、加强思想道德学习,注重师德的自我培养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俗话说:“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因此,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注重师德的自我培养。
现今社会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之风,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教师的无私奉献、甘为蜡烛等职业精神。对于青年教师,虽然身为教师,但同样是当代的青年,很容易受到不正之风的侵染。因此,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认真执行学校为青年教师制定的思想教育计划,自觉端正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这些错误思潮。陶行知先生说:“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青年教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教师行业的意义所在,平时多读、多听、多看,积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经济观来武装自己。只有将道德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
二、增强专业能力培养,着重业务水平的自我提高
韩愈在《师书》中提到,教师要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可见,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做人处事的道理,也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2]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但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业务能力欠缺等问题。如何将自己所学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工作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
1.从“辅课”中求进步
“青年教师辅课制”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安排青年教师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辅课工作,辅课内容包括随堂听课、批改作业、辅带实验、讲授习题课、考前答疑等,每个环节均可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训。辅课阶段是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黄金时期,青年教师能否把握辅课时期,积极努力的提升自我,是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关键。
(1)积极转变角色,改变听课方式。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迈出学校大门又迈进了学校大门。但在一进一出的过程中,角色却发生了质的转变,由学校中求学的学子转变成了授人以渔的教师。[3]角色的转变意味着奋斗目标的转变。青年教师要积极转变自我角色,由学生时代的以“学”为主转变为教师时代的以“教”为主。因此,辅课过程中必须改变学生时代的听课方式。学生听课是以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文化为目的的,而青年教师随堂听课不仅要学习新知识,更要学习老教师教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掌握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把握授课时间等等。因此,提倡青年教师应多听课、多学习,但听课的方式一定要改变。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先熟悉每堂课要教授的内容,可以以自己的想法撰写一些授课的思路、方法,带着自己的授课思维再去感受老教师的授课方式,只有这种有的放矢的听课方式才是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2)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学能力。讲课是教师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课讲的好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也是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研究如何讲好课具有最基础、最实际的意义。[4]青年教师更应该从最基础的讲好每一堂课做起,扎扎实实的练好教学基本功。
习题课是课程的主要课型之一,是青年教师在辅课时期练习教学基本功的最佳契机。在习题课的教授过程中,包含了说、写、画等教学基本技能环节,也包含了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等环节。笔者在“电路原理”课程的习题课讲授中,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多个关键知识点,又能反应多个知识点之间联系与区别的习题,例如选择图1所示的电阻电路模型。[5]在这个例题的讲解中,可以启发学生选择已经学过的等效变换法、戴维宁定理、网络方程法等不同方法求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的更加深刻,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从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授课内容的选择、授课过程的语言组织及授课时间的把控等,为后来授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总之,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没有捷径可图,只有扎扎实实练好教学基本功,才是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3)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与实践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青年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青年教师辅带实验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最好方式,课上疑难问题的解决、课后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实验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去分析各种实际现象。因此,青年教师要敢于走进实验室,多动脑、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4)摒除心理障碍,时刻自我总结。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要想不犯或少犯错误就要摒弃自己的心理障碍,不要畏惧学生问问题,也不要畏惧向别人问问题。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时刻向别人虚心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对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反思和总结,日积月累,错误便会越来越少,收获会越来越多。
2.以科研促教学
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全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教学工作是教师的职责,而科研对教学工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免要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科研的目的和功能在于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科研对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进具有推动作用。
作为青年教师,首先不要畏惧科研,要积极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中学习;其次,要从基本的做起,积极申请学校为青年教师设立的校基金项目,从小项目做起逐渐积累经验。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促进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有力保障。
三、正确理解合作与竞争,积极培养自我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个人或团体间力求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促进事业的发展,它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面对竞争占主流的当今社会,青年教师首先要培养自我的竞争意识,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竞争,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在提高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但在树立竞争意识时要防止不择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因素,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克服竞争中的消极面。因此,确保良性竞争的指导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在竞争中求发展,在竞争中促团结。曾经有人认为强调和重视竞争会和我们提倡的团队精神相矛盾,其实任何层面单一的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以教师行业为例,一种健全的竞争模式不单包括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该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利用校、院、系、课程组等不同的组别,开展集体间的竞争不但可以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许多学校都建立了青年教师考核制度,考核合格的青年教师方可上岗。这种考核机制的出台,意在督促青年教师向着符合考核目标前进的同时也在培养青年教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完善自我。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学校考核,以考核促进步。
四、结束语
自我成长是青年教师今后工作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青年教师不能完成自我成长、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在竞争占主流的当今社会是很难拥有一席之地的。青年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中国。教育事业无时无刻不在发展中前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腾高.青年教师的自主成长[J].科教文汇,2008,(8).
[2]董浩平.论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J].河南教育,2009,(2).
其中,个人成长史中的“关键事件”尤为重要,因为关键事件经常发生在教师的变化和选择时期,是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自我挑战的事件,教师通常用这些关键经历来建构其职业生涯故事。判断关键事件有两个标准:第一,教师本人提及的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比如“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一直没有忘记那种痛苦的感觉”。当教师从过去的记忆中回忆起并表达出来的事实被当作有意义的事件时,上面的话语就是一个清晰的关键事件的暗示。第二,当有意义的事件与教师的职业发展、主观的教育理论及职业行为相联系时,那些被教师归因于对自我或职业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就这些关键事件而言,它可能来自外部的社会事件,也可能来自教师专业发展上关键阶段的经验,这些事件影响教师专业实践知识的再建构与发展。关键事件、经历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在经历关键事件时,教师个体要作出自我职业形象和自我职业认同的抉择。关键事件给教师创造了一些选择的机会,让教师确认自己行为或个性中的哪些部分适合于教师角色、哪些不适合教师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作出某种选择和改变。关键事件集中体现着教师对自我已有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这其中也包含着教师对长期累积的经验的体悟。
然而,某个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它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这即是教师的反思过程。那么教师如何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呢?第一,要确定关键事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思考和分析。第二,要记录关键事件。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记录关键事件出现的情境、情节描述、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事件的结果、当时这么做的原因、自己的情绪反应。记录关键事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碰到了什么问题?”“我是怎样碰到这个问题的?”“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留给我的思考是什么?”第三,要分析关键事件。分析关键事件中遇到的问题,掌握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尽可能对事件进行多视角、深层的解读,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式。教师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样看待它?”“我还能怎样对待它?”“我处理它的方法是否正确?”教师多视角的提问会让问题更深入,思维更清晰,分析更透彻,判断更准确。这对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判断力,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非常重要。第四,行为调整与改变。通过分析,寻找相关的理论并依此检验教师自己在处理关键事件中的得失以及他人处理相关事件的比对,并将这些经验凝练成自己的理论;重新设计类似事件的处理策略;再付诸实践,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逐渐积累、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可以说,面对每一个关键事件,教师是否有“反思”的参与以及“反思”的成效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影响因素与教师自我的教育信念和知识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晰化和尖锐化,再经过对各种作用因素之间关系的反思,来作出判断和选择,并对原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做局部修改、调整或全部更新,从而获得专业发展。这样,我们可以把教师每经历一个关键事件而获得专业发展的过程,称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此后,教师会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遭遇新的冲突情境和关键事件,进而开始新一轮的专业发展过程。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正如钱旭升、靳玉乐所说: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我们无法采用同一模式或者让老师遵从某一个或几个共性模式去实现教师的个人成长。然而,寻找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总结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适合于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打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在高职素质教育背景下,关注教师个人发展与群体发展的相生相伴性、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的互动成长性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1.关注群体,关注自我。关注群体,就是要关注自己所处的组织、团体和社区,研究自己周围的职业文化、职业伦理、职业生态和职业成长,积极融入其中,成为其中一份子,并从中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使自己成长为群体中合格的一员;关注自我,就是把自己放在群体中的同时,审视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自我以及从属于群体中的自我。就教师而言,关注群体就是要关注自己学校的单位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同事关系,尤其是要关注直接组织(如,教研室、系部)群体。关注群体不是关注他人的课时、收入、家庭、人脉等隐私或者个人事务,不是拉帮结派、散播谣言、打小报告或者恶言攻击,而是在熟知群体运作机制尤其是人事政策的前提下,在了解身边成员学术水平、教学特点、性格特征、成长背景的基础上,寻求自我的主动融入,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周围大环境之中,将个人的职业成长同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相结合,将个人的学术素质同人文素质相结合,实现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就高职教师而言,关注群体还包括对整个高职教育的关注,关注高职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高职的生存状况、未来发展,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同整个高职教育结合起来,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实时调整自我,主动适应高职未来的发展需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20-01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要发展,幼儿教师是关键。无论是现代儿童观、教育观的确立,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还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综合化、研究化、人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最终都会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目前,从宏观角度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研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和关于教师成长促进方式研究。这三方面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是研究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相对来说,目前对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如何通过有效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比较薄弱、且是争议较大的问题。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一个涉及如何看待教师专业及其性质的问题,也是教师专业化范式的问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大体上有三种教师专业化范式:熟练性实践者范式、总结反思型实践者范式、研究型实践者范式。基于以上三种教师专业化范式,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至少有以下三种策略:效仿教学策略、总结反思策略、教育研究策略。
一、效仿教学策略
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新手教师以优秀教师为榜样,通过观摩、学习、实践不断进步,逐渐具备专家型教师特征,成为熟练型实践者的过程。所以这种专业成长方式可以称为效仿教学策略。效仿教学策略的关键是确定专业发展的目标,即熟练型实践者应具备的种种特征。
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效仿策略时,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幼儿教师的学习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研讨为形式,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人人合作和交流,让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施展,从而激发每位教师的自信责任心和成就感,还发挥共同体的凝聚、辐射功能,充分教师集思广益的群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使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
二、总结反思策略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所处情境。总结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能力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有效的教学反思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教学反思有助于发现课堂教学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关注点是幼儿,往往无暇去关注教学本身。课堂教学反思一则可以继续思考已发现的问题,二则可以发现教学过程尚未意识到的问题。
其次,课堂教学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升华理论。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梳理经验,挖掘其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教师这种通过教学实践反思得到的理论是实践知识,这是教师经过亲身检验、真正信奉的知识,它直接决定这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第三、课堂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性教学。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契合,通过与教育目标的对比,努力追求其实践的合理性,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反思可以加快教师专业化过程;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可以说没有有效的反思就没有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但是,实现实质意义上有效的反思,需要几个条件:首先,教师要有自我发展意识。当幼儿教师有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从而实现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其次,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发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只有知不足,才能够奋勇向前。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还应该依靠现有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内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职业理想与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理想通常在于,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和教学需求,履行身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身所积累的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和提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点,是教学反思与研究、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改革实践,最终完成个人教学理想,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为,教师会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并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坚定和纠正自身的人格理想与职业抱负,怀着高洁的服务精神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职业当中,而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成长,便是对整个专业所构成的直接影响,教师将自己的理想、见解与判断融入到专业当中,推动着专业的发展,吸取他人经验来完善自己,因此教师职业理想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而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对于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与强化;其二是主体意识,判断自身所处地位,对当前教育模式的理解,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是策动语文教师自主性、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根基。自我意识,是推动专业发展历史向前迈进的动力,它能够将教师目前的执教状态与未来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师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由此延伸的自主能力使教师得以在教育活动中持续优化、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与教育状态及教育行为,教师一旦正确运用自我意识,不仅可以让自身成为专业主体,还能够在自我总结中及时发现缺点,进而主动去迎合外部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历史所带来的改变及促进,让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认识和完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对语文教师专业的期待会随着当前社会的具体需求而演变。我们身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高中阶段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可能有大幅度的知识更新,高中教育也趋于综合性和适用性,这对于语文教师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环境影响在客观上促使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客观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例如,在目前施行的高考体制下,语文学科仍然占据绝对重要的成分,因此社会对于语文教师所寄予的期待将会持续增强,而直接暴露于公众期待下的语文教师,无疑会在教育活动中愈发谨慎,甚至战战兢兢,在语文学科专业上的创造力与教学创新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社会影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要素,但工作环境可能为发展历史注入的变数依旧不容忽视。工作环境细分到每个不同的学校,在针对教师特定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利用学校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校方领导支持和鼓励下,筹备和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师们对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真正实践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让学校的教师们组建共同学习进步的专业教师团体,并针对教师采取必要的考核以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利用学校现行的考核标准来督促教师完成教育计划,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深造,提供系统化专业培训。上述行为是多数教师身处的真实工作环境,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无法离开特定的工作环境,也离不开学校为师生配置的教育资源及教学资源,而其中校方领导的带动作用与教师之间的研讨支持也十分重要,这些外部因素是每一位教师成长历史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关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必然性
(一)教师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Freeman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是外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目标是提高自身素质。这说明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专业自主发展。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觉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行为。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由两方面内容组成: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因,内因起根本作用,是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青年外语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状况,自觉设置专业发展相关规划,进行专业学习,同时不断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能够增强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责任感,促使青年外语教师自身对外语专业的发展保持自觉主动的态度,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调整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发展,让自身的专业发展达到要求。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从当前国内外语教育情况看,外语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是外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教育改革的成败与青年教师密切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外语教师师资队伍也存在年轻化问题。新入职的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但很多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年轻化的特征是可塑性强,其成长具有阶段性和可预料性。因此,很有必要探讨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主的概念成为外语教育领域的热词。教师自主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教师自主地进行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自己监控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自己评价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把外在的要求同自己的发展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反思,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认清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运用必要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自我发展需要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反思,提升专业素质和完善信念系统的动态过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在内容上包括专业道德和精神、教学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理念等方面的意识,时间上包括对过去自身专业发展状况的总结意识、对现阶段自身专业发展态势的意识以及对未来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三方面内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是指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以及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等与外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自主意识
所谓“反思教学”,又可称之为“反思教学实践”,这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的优化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检测等等,反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可见,反思教学对于教师的职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征以及小学生的思维意识较为欠缺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不断优化、反复调整的过程。小学数学“反思教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回想与思考;二是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反思教学”的意义
(一)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意义。小学数学实行“反思教学”,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深入剖析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教学不足,将课堂教学的点滴整理记录下来,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漏洞,尝试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形成。
(二)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小学数学成绩方面来看,反思性教学行为就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想、巩固的过程,便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数学成绩提高的过程;从小学生的成长方面来看,反思性教学行为有利于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不足,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数学“反思教学”的具体方式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对于那些设计合理的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及时记录下来,从学生的课堂思维状态来反映教学状态,从教师的反思记录情况来实现教学的自我超越;而对于那些设计不合理、效果不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找出原因,不断改进,使之成为再教的教训。
其次,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十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性意见,不断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这样的反思记录,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得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使得教学盲点在短时期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补救。
最后,撰写教学日记反思。教学日记是教师进行反思教学的最佳方式,是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探究。教师的教学日记主要包括:教学中的成败、灵感闪光点、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学改革创新等等,撰写教学日记进行反思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二)小学生的“反思”。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小学生的反思动机。比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可以预先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作为工具,去测量课桌面积有多大,由于学生采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所以测量出来的课桌面积必然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面对同样规格的课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假若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那么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呢?”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层次反思,经过反思,学生形成一个共识:同一个面积,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就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虽然这些结果都正确,但给我们确定物体表面的最终大小会带来不便,因此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面积单位。这样,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要使校本培训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就必须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机制。如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制订出新教师、中青年教师、老教师、骨干教师等培训制度,以保证全体教师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如有的学校制订了“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凡是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首先必须拜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为师,并签订《拜师协议书》。培训过程中,新教师的教案必须经师傅签字才能进课堂,师傅要随堂听课、当堂评课等等。
为了确保培训制度的落实,可以建立对指导教师、培训对象的过程监控、结果考核的奖惩制度。结合学校相关制度,根据新课改要求和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拟订出包括培训目标、措施、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和方法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有效保证校本培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制度保障式培训是校本培训走向教师自我培训、自主发展的初级阶段。
2集中学习式
教师的工作比较繁忙,让教师每天去发现有价值的培训内容,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从这一点上看,集中培训学习就解决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学校要把培训的主题、问题找出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素材,再集中大家来一起学习,使教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我们邀请专家对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作专题报告,解决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的共性问题;向教师介绍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理念,向教师推荐阅读叶澜教授的关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相关论著,启迪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为教师解决了课堂教学效率低效化的困惑,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鲜活的思想源泉,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集中学习式培训是校本培训走向教师自我培训、自主发展的外在推力。
3教师论坛式
在新课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在成长,每一位教师都在实践中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建立“教师论坛”,可以给教师创设一个交流空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校本培训方式,可以事先按照培训内容确定培训主题,针对确定主题让教师做好充分交流的准备,然后找一个时间集中起来进行交流;也可以不预设主题,由教师自己确定交流内容。这样的交流分享,可以创设一种研究氛围,强化教师培训力度。如可以选择“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教师的角色转变”、“我与新课改一起成长”、“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怎样从生命的角度审视课堂”等与新课程紧密相关、与教师成长紧密相联的论坛内容,让教师参与进来,让教师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同时给大家展示的机会。论坛可以把教师推向大庭广众之下,人人都有压力,而正是这种压力才让大家产生了更大的动力。论坛是一个实践――感悟――交流――升华――再实践的过程,它对老教师是一种提升,对青年教师是一次充电。教师论坛式培训是校本培训走向教师自我培训、自主发展的交流平台。
4骨干引领式
有效发挥好骨干教师这一优势资源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这是各校都应十分注意的问题。农村小学虽比不上市区学校,但一般也都有市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人才资源。为了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领头羊作用:①可采用“一帮一”、“能带新”、“签拜师协议”等优势互补的培训形式;②开展在骨干教师主持下的示范课、研究课、现身说法、热(难)点问题研讨等活动,使骨干教师的辐射、帮带、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引领教师探索富有自我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骨干引领式培训是校本培训走向教师自我培训、自主发展的良好示范。
5问题呈现式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对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上。在培训方式上:①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对某一相关专题进行讲座,组织本校、兄弟学校教师间的专题经验交流;②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或教学中的感受与困惑作为案例,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再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同伴互动、相互启迪,再借鉴一些能展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经典案例,以课例为载体,深入分析、自我比较、总结优点、找出差距;③可以组织“专题研究周”、“创新研究月”等活动。集中时间大家一起甄别、比较、借鉴,共同在教学问题情境中观察、反思、临摹、探究,再由教师将其泛化、拓展。问题呈现式培训为校本培训走向教师自我培训、自主发展营造了氛围。
6诊断反思式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培训中,应该结合教师的工作实际,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我教育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与反思。以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理性分析,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每一位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反思。在教学活动之前要思考我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随时调整策略;校领导、教务处、教科处人员要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剖析,为教师实践后的反思提供参考。实际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切合实际又反映真实问题,的确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进步。不少学校的教师反思记录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又一教案,且更具实际意义。诊断反思式培训是校本培训走向教师自我培训、自主发展的有效手段。
7自我发展式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解读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
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体会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它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
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整体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育为日益发展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和提供更多有用人才的要求——这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目标。因此,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长期和重要的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广大中小学教师目前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
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
2.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
3.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4.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不够
与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虽是持久的但也并非立竿见影,不如教师紧抓一阵来得效益高,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
二、倡导自我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始终倡导“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学习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只有学习精彩了,工作才能精彩、生活才能精彩。开展了教师读书工程,设计了教师的读书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教育经典类、教育理念类、教育实践类、教育信息类四个层次。
目前教师自我学习的有效途径应该是自我研修、教师相互听课。自我研修就是要学会分析自身的现状,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抓住自已可发展的机遇与风险。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炼研修的课题,在学科中,在课堂中,在学生中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就会在解决问题中去深思,总结经验,寻找方法,从而不断成长起来。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双主体的出现,要求教师角色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才能走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
教师相互听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听课。它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数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行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教师可以依据这些显性化了的知识,对自己的特点、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自身制定或修正专业发展的计划。
三、经常教学反思,自我完善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反思是一种自我观照、自我扬弃、自我确认和自我追求的生活方式。所谓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影响教师成长的核心因素。
反思可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两种。正确的反思方式和策略可以保证教师反思的质量,并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养成反思习惯,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讨论教学、开展行动研究。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教师在这种反思和转化中,不仅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成长。因此,教师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桥梁。
四、引导独立思考,自我探索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必须要学会理论思考。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如何自圆其说,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存在距离,只有教师消化了理论的精髓并渗透到实践中去,才能说是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但是,对于专家的前沿性理论,教师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接受的同时必须加上自主的独立的思考,从自己所理解的透彻的那一点入手,指导自己的实践。另外,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完善的,没有一丝缺陷的,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理论的缺陷并进行弥补,我们才能说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做到了这一点,教师自身也就从职业教师变成了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教师要对教材与教学环节作独立思考。教材是教学的辅材料,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材的地位已经从教学的“圣经”转变为教学的一种基本资源,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种参考样本。因此,要使教学改革取得重大的突破,还需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首先从对教材的崇拜中走出来,从研究者、使用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取舍和改造教学内容。另外,许多教师都观摩了名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其教学过程,而是要揣摩和把握隐藏在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精髓,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没有对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具体行为的独立地批判性思索,是难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的。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构建科学自然的人本课程;基础扎实,思维灵活,追求真实高效的质量品牌”的课改框架。实践中,我们尝试打造了特色化“三元课堂教学模式”。“三元课堂”即把课堂教学看作由教、学、练三大要素组成。“教”,就是教师教有目标,释难解疑,授之以渔;“学”,就是学生学有目的,取易攻难,知难而进;“练”,就是当堂训练,及时巩固,知能双赢。“三元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
五、坚持教学创新,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提高
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具体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
1.要充分认识自我总结的重要性
只有那些善于实行自我更新取向专业发展、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较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提高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认知。从教育评价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及时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一种成效显著的评价活动。
2.要从过程性和阶段性两个方面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教育评价学认为,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形成(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过程或某个阶段的总体评价)两大类。这两种评价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一种是在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发展进程进行矫正和完善,一种是分阶段进行总结,集中把握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教师对自身进行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教学进程趋向更加完善。总结性评价可以以半学期或半学年进行一次,着力对自己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进行综合考察,得出发展的经验,集中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从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曹长德.教师角色转换与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