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风貌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1 12:04: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景观风貌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景观风貌规划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referenc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tegral urban design, research and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 in mianyang of two cases success experience, sum up the framework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content, proposes the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for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system; System control; Partition guidance; liuzhou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1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研究对象

1.1.1城市景观风貌的内涵

1.1.1.1城市景观风貌的含义

城市景观风貌在某种意义上与城市形象和城市视觉环境相通,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构成的视觉总体,是城市实体环境通过视觉所反映出来的城市形象,是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结合体。英国规划师戈登•卡伦(cordon Cullen)认为,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周围空间组织关系的艺术,“一座建筑是建筑,两座建筑则是城市景观。”美国凯文•林奇(Kevin Lynch )曾说:“城市景观是一些可被看、被记忆、被喜爱的东西。”

现代的城市景观包括城市所在地的自然风貌,更重要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景观。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一切可以感知的行为空间,有开敞的、闭合的,也有室内的、室外的,如城市的广场、街道、社区、公园、绿地、水岸、景点、集市等人群集散场所,也包括室内厅堂、室外庭院等。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尽管人文景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结合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分开,但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强度的不同还是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差别。

总之,相对于人的欣赏来说,景观是人们通过视觉、知觉所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映,只有通过“人”和“景”,即感知者,和客观实体的相互作用才构成“景观”。正如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的那样:“环境形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

1.1.1.2城市景观的属性

城市景观作为环境设施,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它具有面对公众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传承、负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内涵的功能,比如观赏功能及使用功能等,并通过其内涵,引发人们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景观效应。

城市的景观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人的行为,它给行为以限制、鼓励、启发和暗示。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切实满足不同人们多方面的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

1.1.2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构成要素

1.1.2.1自然景观要素

城市自然景观是指城市中包括以自然的山体、丘陵、田园、绿地、河流、等要素为主的景观。本次规划主要研究的城市自然景观有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植被、山体山脉和江湖水系。

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城市建设中应当尊重和利用的自然生态要素,这样做才能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并相互衬托,成为特定城市的特定景观。柳州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城市内部和都有形态独特的山体山脉,景观风貌规划结合地形地貌,才容易突出城市的个性。

城市典型气候天象:著名建筑学家欧金斯就认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气候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参数,气候越特殊,越需要精心地进行景观规划组织

自然植被:可用在景观中的植被品种和形式非常丰富,天然植物的形、色、香、声都可用来在景观中创造意境,演示勃勃生机。而树、花、草的种类则是突出城市个性的主导因素,作为柳州市树、市花的小叶榕、月季,可以充分利用其创造独特的城市风光。

江湖水系:得天独厚的自然江、河、湖、海的城市,自然会“因水而得风景”。利用水岸的自然景观来组织行人视线,会有良好的效果。城市街道中的人工水体,如喷泉、滴水、瀑布等,往往也是景观的核心组成和活跃因素。人是亲水生物,水喷流的形态和声音对于渲染空间气氛有着非凡的效果。柳江是柳州独特的景观资源,是组织整体城市景观风貌的核心。

1.1.2.2历史景观要素

城市历史景观是城市活力与特色的重要体现,包括历史、文化民俗、城市活动等,是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的内容之一,发掘、保护和加强城市特有的历史景观,可以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历史痕迹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可以有效地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要素包括历史传说、城市历代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物或特定的场所等。

研究表明,地域特征和城市特色是城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重点,其中城市的群体文化价值心理和观念的倾向或定势,既支撑城市人群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价值意识,是城市景观控制中必须考虑的。

1.1.2.3人工景观要素

构成城市景观的人工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建筑:建筑组成街道,街道构成城市。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信义在《街道构成》一书中写到:“街道,按意大利人的构思而言,必须排满建筑形成封闭空间,就像一口牙齿一样由于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美丽的街道。”作为景观组成的建筑,要有助于形成街道的统一感和节奏感、轮廓线,其高低、进退、风格、色彩根据街道性质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景观要求,如生活性街道和商业性街道,又如车行景观和人行景观。

篇2

1、内河港口城市景观风貌资源特征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总之,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城市风貌设计》。内河港口城市是指位于内陆地区江河、湖泊等水域沿岸,拥有港口并具有水陆交通枢纽职能的城市,其景观风貌资源具有明显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水运交通要冲(多在河口区)形成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如番禺(今广州)、南京、明州(今宁波)、泉州等。其中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优越的城市(如广州)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成为今日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总结内河港口城市景观风貌资源具有如下特征:

(1)依山傍水特色鲜明

内河港口城市大多数都具有依山傍水的景观资源特色,其城市布局一般位于山和水之间的平原地区,形成山、水、城相融合的景观格局。

(2)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由于内河港口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合人居,容易在较早的时期形成人类聚居场所,因此其城市历史一般较为久远,文化底蕴丰厚。

(3)滨水景观资源丰富

内河港口城市承担水陆交通枢纽职能,江河或湖泊水面一般较为开阔,岸线悠长并且形态丰富,其丰富而多变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城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2、内河港口城市景观格局演变――以贵港为例

内河港口城市的景观格局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本文以贵港市为例进行研究。贵港位于广西东南部,西江流域中游,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内河第一大港。贵港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故郡,其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有着悠久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绿地、河流、山脉、村庄被侵占,城市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形象正在遭受严重破坏,尤其像贵港这样的内河港口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全面覆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世界各地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受到其影响,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逐渐弱化,各地城市景观风貌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流失,因此需要挖掘其内河港口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贵港城市发展历程为由沿郁江到太平山的逐步发展和蔓延,其景观风貌格局由“依水”逐渐向“山水结合”演变。

古代――岭南区域中心;

明清――内河商港城市;

近代――普通中心城市;

现代――西南地区内河航运枢纽城市。

2.1、城市自然生态景观格局

贵港市境内以平原台地、山丘地形为主。从港北区到桂平市直至平南县沿郁江干流为广西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河流均属西江水系。西江主支流段郁江、干流段浔江由西南至东北贯穿全市。

贵港市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山、水、城紧密相连,其城市基本山水格局大致可概括为:背山涵水,城包山、山环城, 城含水,水绕城。

2.2、城市历史人文景观格局

贵港市历史悠久,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1 处(自治区级3 处,贵港市级8 处),乡镇古遗址多处,贵港人自古具有积极的实践精神,自秦汉设郡筑城以来,历经兴衰,形成以“水、田”为核心的布山文化。

2.3、城市现代人工景观格局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是体现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区域。贵港市拥有郁江、东湖、南湖、马草江、鲤鱼江等水体资源,水系自然联系紧密。

3、内河港口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塑造

3.1技术手段与基本思路

1、技术路线

在对现状充分分析以及对相关规划判读整合的基础上,对贵港市的现状景观风貌资源从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自然、历史、人工),提炼贵港市城市景观风貌特征,从而进行城市整体风貌特色规划,并且对重要节点、界面的风貌进行设计。

2、规划方法:

紧紧抓住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历史景观要素这三个核心,从宏观、中观两个个层面入手,重点研究六大系统和若干分区,最终落实于城市景观要素的控制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之上,从而构筑了具有完整高效性的规划体系和动态开放性管理平台,对贵港市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尤其是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与色彩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3.2景观风貌特色重塑的三大层面

(1)三大核心: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工景观。

城市景观构成包括城市传统文化、自然山水、建筑、街道以及居住其中的人的生活,甚至包括节庆活动等多视觉、多层次、多类型。内河港口城市的城市景观侧重于城市空间环境的物态的景观元素,即三大核心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工景观。

(2)三大层面:

宏观层面――城市总体景观风貌定位

从城市形态、历史文化、建设发展出发,将贵港市城市总体景观风貌特色定位概括为:“南国自然生态荷城、浔郁历史人文古城和桂东南现代活力新城”。贵港历代城市发展均与自然山水格局紧密相关,应紧紧抓住山水特色,充分利用自然的水景与山体成为城区发展得天独厚生态风貌资源。保护并延续“大城大山水” 景观风貌格局是贵港市乃至内河港口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重点。

中观层面――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控制与分区指引

通过对自然景观风貌要素、历史风貌要素和人工风貌要素的开发利用和合理建设,使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控制的内容全面反映城市景观风貌的总体定位,以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为共同目标。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分区指引主要包含对城市形态、城市肌理的研究以及对城市的整体分区研究。分区划定结合城市分区功能,并按照不同的特色特征划分城市风貌片区。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分区指引在总体景观风貌定位与景观风貌系统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特定地段的景观风貌特性,提出更详细的指引与导则。

微观层面――近期重点地区建设导引

围绕“如何在短期内凸现贵港城市风貌特色”,重点加强对中心城区、门户地带景观风貌的改善和提高,提出近期行动计划与重点风貌建设项目。

(3)六大系统:

通过对贵港现状景观要素的研究,提炼出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建筑风格与色彩、城市眺望空间、城市道路与门户、城市夜景、城市标志物共六大系统。囊括了绿化景观、滨水景观、历史景观、活动景观、建筑景观、道路景观、门户景观、眺望景观、景观景观、夜晚景观等诸方面内容。

(4)景观分区:

分区指引的内容包括:现状特征、特色目标、分区系统控制、主要景观系统要素指引。其中主要景观系统要素指引提取构成城市物质景观的最基本、最必要、且对优化城市景观至关重要的自然、历史、人工要素进行分类编号,分别就针对该要素的六大景观系统提出详细的、符合实际、符合目标的景观建设意见和建议。

3.3以公共开敞空间为核心的景观风貌系统控制

城市景观风貌系统研究的主体对象是现代人工要素,即分布于城市各地的建筑、广场、道路、绿地等。同类景观风貌要素或不同类但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景观风貌要素的集合组成系统。系统控制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掘与利用各要素集合的共性和内在联系,从城市整体角度对景观风貌要素各集合做出布局安排、提出建设要求,整体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象。内河港口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控制的核心是公共开敞空间系统控制,主要包括绿色开敞空间、蓝色开敞空间以及灰色开敞空间。

篇3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总是处于多元冲突和特定的地理文化圈中,有着不同的地域文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不同的地理文化圈促进形成多样化的城市景观风貌。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建设是城市文化的一个侧面。良好的城市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90年代规划建设寄希望城市设计,但全市层面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基本上束之高阁。关键是实际管理中难以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历史已经步入一个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的时代。同世界各国一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

制定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体系,对城市风貌要素提出全面规划控制要求与建议,加强规划与实践的联系,在规划管理上求突破,进行新尝试,是柳州建设景观风貌特色规划及实践的思路。

柳州作为广西工业中心,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柳州形成了以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综合工业城市,与工业之强交相辉映的是柳州的山水之美,唐代柳宗元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来描绘这种美丽的城市。近年来,柳州市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拓展,尤其新区得到快速发展,如何结合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环境特点,发展自身特色、风格,提高城市整体景观环境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柳州市景观风貌研究思路

(一)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城市景观风貌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变化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规划体系,将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及历史景观要素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其工作范围应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定位、城市景观风貌系统控制与分区指引、近期重点地区建设导引三个层面,对整个城市的风貌、景观格局予以有效控制。

(二)其次,通过公众参与挖掘寻找柳州市景观风貌特征。柳州市建成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为105万(2010年数据)万人。市区内山环水绕,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市区周围群山环抱,市内孤峰耸立,被柳江蜿蜒穿城而过,宛如一条玉带,呈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独特景观。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借鉴了先进的实践方法和内容,在现状分析、相关规划分析和公众调查的基础上建构的。为使规划体系更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更加全面,通过问卷的形式对200位在柳州工作的城市规划相关专业人士、700位柳州市民和350位旅游者进行了调查。总回收率达到73.9%。通过对92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研究,我们对公众心目中柳州的景观风貌形象有了基本认识。

柳州介于山脉绿野的围合之中,东、西、北三片起伏丘陵成为城市自然大背景;历史上曾作为城市峰屏的鱼峰、马鞍、灯台、蟠龙、鹅山、鹊儿山、驾鹤七峰如今与其他大小峰峦一起变成城市中最大的特色与场景;柳江及其支流、湖塘、池沼等水体介质穿插在城野之间,成为山城交融的中间要素,自然山水是柳州最为显著的景观风貌特征柳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生态山水型城市。

对柳州来说,山、水、城三大要素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对形成城市特色起重要作用。因此,保护并延续“大城大山水”景观格局将成为本次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重中之重。

(三)再次,通过对柳州现状景观要素的研究,是把复杂景观规划系统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子系统,再逐一解决,便于景观系统的全面驾驭。规划提炼出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建筑风格与色彩、城市建筑高度、城市道路与门户、城市夜景、城市标志物共六大系统。规划充分结合柳州城市特点与景观现状,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归类,使新形成的六大系统具有“精、准、全”的特点,足以完整概括柳州景观风貌,切实控制城市景观建设。城市景观风貌问题涉及要素多,

二、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管理与实施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市景观规划管理作为政府职能的地位还比较脆弱,相当多的地区城市景观规划管理行政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政府缺乏对城市景观应有的综合调控能力。其次,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没有纳入正常法定管理程序,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文件。在现行规划管理中.规划要点确定后,即做建筑设计,建筑师只考虑红线范围内的建筑设计,对用地周围的景观、功能和用途缺乏系统研究,使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之间缺乏整体协调性。没有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导则来支撑“规划设计要点”,对景观规划的管理软弱无力。再次,景观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较低,专家参与规划决策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景观规划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 尊重用户与公众提高认识,动员公众参与。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根据国家和广西区的部署,在加快柳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努力建设一个社会稳定、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居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具有综合功能的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而奋斗,将建设环境优美、独具个性特色,可持续发展,正式纳入了《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同时也将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作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柳州市在21世纪城市规划建设的长远目标长抓不懈。

在建设柳州市独特的山水城市风貌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工业山水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意义、条件、难度、方案选择和对策措施等整套内容向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系列宣传教育,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建设山水城市风貌特色的目标深入人心,增强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的"山水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意识,以求全社会的关注和广泛参与,这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如近期我市围绕百里柳江进行了多项群众活动,如千人钓鱼大赛、百里柳江摄影大赛的通过这些活动使山水景观风貌的理念深入人心。

2.分解目标、编制下一阶段专项规划。鉴于建设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实现在规划期内建成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的目标,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必须根据本研究课题选择的方案构思加以审定之后,就山水景观风貌特色城市和风貌特色建设中,关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域城镇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城市布局结构的保护、市域大环境绿化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名城保护与发展以及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建设等诸多内容,通过政令方式,将建设的总目标分解到城市政府的经济、建设、文化、环保、林业和园林等有关职能部门。

篇4

小城镇绿地系统作为提高小城镇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搞好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工作将有助于小城镇功能进一步改善,充分发挥小城镇绿地系统在整个城镇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实现我国小城镇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杨树房镇绿地系统现状及问题

杨树房镇位于辽宁省普兰店市东部,南临黄海,西与大刘家镇山水相连,北与夹河镇为邻。杨树房镇总面积98.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5千米。杨树房镇位于普兰店市东部,沿海皮线两侧发展,属于低山丘陵地带,镇区内南北高,中间低,杨树房河自西向东穿越镇区中部。镇区内另有于河庙和廉家河两条两条河流,自北向南汇入杨树房河。

1.1 现状

现状绿化用地: 主要以政府前广场、政府广场周边滨河公园、自然山体、道路防护林为主,道路均没有成片街头绿地;道路沿线仅有行道树,且现状植株较小,间距大。镇区道路均为一块板断面形式,严重缺少绿化用地;滨水岸线缺少绿化。

1.2存在问题

①公共绿地存量较小

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均较少,仅有的绿化是镇政府前面,这些绿地系统相对镇区2.6万多人的生产生活需求,公共绿地缺口很大,镇容镇貌及环境建设将成为本轮规划期内的城镇建设重点。

②附属绿地、道路绿化和生产防护绿地缺乏

镇区内的附属绿地仅个别单位有小片;道路绿地基本空白;没有生产防护绿地。

③镇区水系、众多坑塘成为环境“黑洞”

杨树房内河流多年来疏于管理,垃圾散落,杂草丛生,生活污水汇集,除政府前广场滨水公园外,几乎成为杨树房镇容镇貌方面的数块“污点”。

④环境卫生差,缺少环境设施

全镇区的环境设施公厕和垃圾箱较少。

⑤环境意识不强

垃圾、污水任意丢弃、排放,不良习惯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2规划原则

在杨树房镇区景观风貌规划中,主要贯彻“四个结合”的原则

2.1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

“海”是杨树房最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因素,规划应把握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可能,强化 “滨海”的概念,充分考虑海洋资源的利用,使之充分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景观风貌规划的重要所在便是突出“滨海小城镇”的创造。

2. 2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突出优良文化传统的宏扬,坚持汲取先进文明,又保持民族和地域文化。在景观风貌规划中,应结合传统文化精髓,建构现代城镇开放空间与场所,坚持历史文化传统与文脉的传承。

2. 3保护与神韵相结合的原则

城镇发展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一个有魅力的城镇,一定有它的历史地段、历史遗迹。尊重历史文脉,有助于坚持城镇发展的连续性。愈是在高速现代化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愈应认识历史文脉的潜在价值,树立严格保护和妥善恢复的意识。

2. 4场所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精神是人对场所认识而形成的主观感觉。

强调场所与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依据人的活动规律、行为方式、人们认知的特性来进行景观风貌的规划,从而创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风貌,体现城镇多层面深层的文化内涵。

3杨树房镇绿地系统

3.1绿地系统分区

①居住区绿地系统

以亲切宁静、环境优美宜人、建筑空间和色彩富于变化和充满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为主题,以不同形式如现代景观住区、生态示范住区、节能示范住区等方式的居住风貌区。沿河居住片区以多层现代风貌特色居民居住用地为主体;南部居住片区以低层和多层相结合(如情景洋房等)、错落有致注重城镇轮廓线的区域风貌特征为主体。

②商街区绿地系统

位于镇区核心部分,主要沿镇区内海皮路两侧为主。主要突出商业街(坊)的景观风貌。新区建筑应注意整体协调性,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注重城镇各个视线景观通廊的保护要求。

③集贸区绿地系统

以现有镇区大市场为核心,主要展示现代集贸市场特色风貌,形成繁华有序、景观现代、特色明显的风貌区。同时注重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开拓相应的开敞空间,预留各类停车设施和广场。

④行政区绿地系统

以现有镇政府为核心,周边各类办公机构补充,形成行政风貌区。增强城市广场及行政中心等公共场所的中心感和场所感,通过不同建筑形态和灯具、照明装置的组合,形成风格各异的氛围,使不同功能的场所具有识别性。

⑤科教区绿地系统

位于初中片区,其景观特征为自然风貌和人工景区的统一,结合环保生态型文教景观,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布置少量绿化、休憩等设施,真正体现的科教文风貌区文态环境特征。

⑥现代工业区绿地系统

现代工业风貌区是杨树房镇区工业区分布区域,应体现新区特征,以简洁高效、环境优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区形象为主,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风格。同时,工业区也更注重环境质量。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理环境的高质量上,也体现在更加关心工业生产者的室内外环境设计上。

⑦康体休闲区绿地系统

位于杨树房镇区中心,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以体育场为核心,结合南部广场绿地,形成杨树房镇最主要的康体休闲活动区。

3.2镇区绿地系统空间序列

①景观层次

镇区规划形成以海皮路、杨树房河为主要轴线和镇区中心为骨架的空间结构,由骨架向镇区边缘逐渐降低控制高度,使田园风光能够被镇区各处享用。镇区空间高度控制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控制高度18米,第二层次控制高度24米,第三层次控制高度38米以上。

②空间景观控制区

老镇区中心和新区中心为第三层次控制区,形成以高层或中高层为主。

居民型住宅区为第二层次控制,形成以多层为主的空间风貌。

近镇区两侧边缘的住宅区为第一层次控制区,形成低层的空间景观风貌。

③景观轴线

城市景观轴:景观主轴海皮路。

④主要地标

行政中心、海皮路普兰店市区方向入口、景观水塔、广场、电视转播、体育场、市场、移动通信塔及滨河公园等。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93-2

0 引言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城乡接壤地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研究方法对于提高珠三角乡村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出。东莞水乡经济区作为东莞从分散、粗放、外延增长向统筹、集约、内涵发展转型的率先示范区,正是创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探索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的极佳实践地。研究立足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围绕城乡生态、风貌、经济、人文特点几方面内容,重点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东莞快速乡村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1 项目特征

区域特征。项目位于东莞市望牛墩镇杜屋村,地处珠三角东莞水乡经济区统筹发展的核心地区,望牛墩镇中心区边缘,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地带特征。

生态特征。项目三面环水、农田环绕,自然生态基底优越,水乡田园风貌浓郁,具有生态、景观的敏感性。

风貌特征。项目用地被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深高速公路和中洪支线公路围合,是东莞水乡经济区重要展示窗口,风貌区位突出。

人文特征。项目所在的望牛墩镇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深入民心的民俗活动。

上述特征决定了该项目不应以量取胜,而是以品质、特色取胜。因此,本研究重点处理好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三大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功能定位研究

项目是统筹水乡战略以来的首个具体地块精细化研究,具有多重示范意义。规划从水乡经济区、望牛墩镇和周边村庄三个层面的发展诉求进行综合判断,紧靠“生态”与 “人文”特色内涵,立足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共融的出发点,将项目发展定位为“以岭南水乡文化、传统七夕文化为主题,形成集特色居住、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特色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区域。”

功能上由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的居住功能+临街商业”优化调整为“居住、文化和休闲服务综合功能”,增加文化与商业休闲等混合用地,为文化、经济活动提供载体,带动周边村落的功能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

2.2 空间形态营造

营造“低而密”的整体空间形态。规划传承岭南水乡聚落“顺水布局”、“低而密”的空间肌理特点,整体以低矮的建筑为主,局部点缀高层建筑,但严格控制其比例、位置与形态,营造疏密有致、低矮舒缓的水乡空间特质。同时,结合生态敏感性特征,整体开发强度从原规划1.8容积率降低为1.4,并提出了开发强度的分级管控要求。

加强生态、游憩公共空间塑造。充分利用中部河涌和广深高速绿廊组成的“十”字型公共空间带,将项目周边生态要素串联成有机整体,并设置慢行道、休憩设施、滨水码头、自然驳岸等设施,塑造怡人的公共空间。

严控建筑形态要素,提升空间品质。建筑高度原则不得超过24米,局部点缀高层建筑。其中高层建筑不得临水布局,生态景观敏感性高的地块,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不超过20%。控制沿河涌、广深高速等重要景观界面的建筑高度和连续面宽,保证界面开敞通透。

2.3 风貌特色提升

传承水乡聚落空间肌理。沿河涌形成“梳式”空间布局,引导构建“河岸、水街、巷道、院落”的空间序列。

营造水乡建筑风貌特色。控制与引导建筑的风格、色彩和屋顶形式,建筑风格采取岭南新中式,与传统村落、水乡田园景观相协调,建筑色彩传承东莞水乡传统,整体以浅色为基调,点缀红色,低层和多层建筑八成以上采用坡屋顶形式,形成独特的东莞水乡建筑风貌。

塑造水乡滨水空间特色。引导滨水空间利用水乡传统的文塔、石桥、凉棚、埠头和榕树等元素,并注入七夕文化内涵,以牛郎织女跨银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设计景观,构筑尺度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

3 问题分析与对策

3.1 探索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以往重城轻乡,城乡结合部往往是环境质量低下,风貌混杂的地区,规划更多关注空间景观的协调,而忽视经济联动的内生动力。本研究一方面尝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传承传统水乡的空间尺度与特色,并注入城市的功能内涵与生活品质,提升景观风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文化娱乐、特色商业等轻柔产业,带动传统乡村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具有水乡特色的发展道路。

3.2 努力寻求传承水乡文化特色和塑造景观风貌的可行路径

以往多以城市建设的方法改造乡村,导致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内涵日渐式微,本研究尝试从城乡风貌协调的角度,重点加强水乡特色与风貌的塑造:一是大幅度降低原控规确定的开发强度,适应水乡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低强度开发要求;二是加强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管控与引导,注入水乡空间元素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尤为注重滨水空间的塑造;三是将有关要求落实在规划条件中,确保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成为开发建设的前提。

3.3 探索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本次规划研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土地出让前编制,通过多情景方案模拟,对生态环境、整体空间形态、文化风貌特色、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功能配比,降低开发强度,突出风貌特色,提炼形成特色化和精细化的规划管理要求,避免“千城一面”。

4 结论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粗放型的村镇发展模式、低效的土地投入产出是寒地小城镇发展的普遍现象。同时寒地气候因素影响造成人居环境的诸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2],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倡导生态文明[3],而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低碳、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村镇规划制定不科学、规划实施不到位,导致村镇各项建设处于盲目、无序状态。小城镇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传统风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机”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4]。为了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形势,针对劲松镇提出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和梳山理水的城镇规划理念,对该镇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劲松镇概况

劲松镇辖区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坡顶部。全镇总面积1277km2。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蘑菇、猴头及党参、黄芪、贝母等中草药材;野生动物有犴、黑熊、狍子、马鹿等。经济以木材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较高。2009年年末全镇总人口645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60人。镇政府驻于镇内。

1.1社会经济

近年来,劲松镇城镇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林业、养殖和山货产品的采集。

1.2城镇布局

随着城镇外部条件的变化,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出要求,需要进行新的城镇布局来适应。劲松镇城镇现状用地基本满足城镇建设要求,但建设结构不合理。建设区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过大,居住用地中建筑质量较差部分仍然较多,沿道路狭长分布,卫生条件差;城镇文化设施与广场、公园、绿地较少,城镇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绿化效果差,没有形成系统;缺乏有特色的城镇总体景观风貌。

1.3基础设施

由于城镇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城镇发展的要求,道路红线过窄,路网密度不均,结构不合理,部分道路路面较差,影响了城镇发展和日常生活对交通的需求;给排水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城镇生产和生活需求。

2劲松镇现状存在问题

居住用地比例过大,用地沿镇区内道路狭长状发展;道路系统不完善,除一条东西向主路路况质量较好外,其他道路路面质量较差,缺少交通设施,影响了城镇发展和日常生活对交通功能的需求;缺少开场性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少;缺少公共绿地,没有相配应的绿化系统。

2.1居住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镇区内现有居住用地64.28hm2,人均居住用地99.64m2。现状居住用地分布于城镇东西向干道两侧,小部分用地已具备良好居住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劲松镇大部分边缘地区居住建筑仍为平房,外观破旧,生活质量较差,绿地率低,缺少户外公共活动场所。

2.2道路现状

镇区内现状道路路况较差,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道路红线较窄,土路较多,硬化道路较少(见图1)。

2.3景观绿化现状

劲松镇镇区内绿化环境较差,缺乏公共绿地,景观较差。劲松镇现状城镇总体景观及城镇景观形态缺少鲜明特色,有待于进一步规划确立、设计强化;缺少景观节点设计,如广场、公共绿地、城镇入口等(见图2)。

2.4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劲松镇缺少公共活动广场,规划四处城镇广场,规划用地面积1.27hm2,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集会的场地。

3劲松镇城镇发展策略

3.1总体目标

规划整合松岭区发展的比较优势,融入地域资源要素,结合对劲松的整体研判,提出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构建“黑龙江省经济区”发展背景下松岭地区的发展引擎,塑造独特地理资源禀赋的松岭特色旅游型城镇风貌形象。

3.2规划理念

1)产城互动:实现区域功能集聚。2)融合发展:营建城市空间格局。3)梳山理水:塑造劲松新城镇风貌特质。

3.3空间结构规划

根据劲松镇现状城镇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未来发展需求和地形特征,规划劲松镇“一心、一带、八区”的总体布局形式。“一心”指镇区内依托光明街两侧形成的核心区,集商业、行政管理、文体科技等于一体;“一带”指镇区东部南北走向的多布库尔河形成的滨水绿化景观带;“八区”为城镇内主要功能片区,以原有基础设施为主的核心区,加快镇区改造;以产业功能性用地为主的工业区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避免污染工业的进入;以及为城镇未来所预留的弹性发展区。同时加强城镇绿化景观建设,并以城镇主干路、过境公路等为轴线,建设城镇绿带,联通城镇内部点状、面状绿地及城镇周边生态空间,构造绿色城镇的景观特征。

4劲松镇规划设计

4.1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劲松镇道路以方格网为主的路网结构,规划老加漠路、光明路、环美路、兴志路、规划站前路5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支路形成“五主、十三次、多支路”的道路骨架。规划道路分为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等级,干路红线宽度为24m~36m,次干路为16m~24m,支路为10m~14m。

4.2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以镇区东西两座山体生态景观为背景,南瓮河及区内分支滨水景观绿地为劲松镇景观线,以镇区各绿地景观节点为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绿地布置结合镇区道路、居住区、步行和公共建筑合理布置,在规划区内形成“一带、一廊、两山、四轴、多点”的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景观廊道,为城镇居民提供以游憩、休闲、机会、娱乐为主的开敞空间。

4.3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从现有独特生态景观“两山夹一沟”考虑劲松镇景观风貌,形成以山为背景,沿河景观为城镇主要景观廊道。景观结构为:“一带、一廊、三轴、多点”的景观格局。一带:南瓮河景观带;一廊:区内滨水景观廊道;三轴:东西公共景观轴、南北以老加漠路为交通景观轴线、区内沿线绿地形成的绿地景观轴;多点:入口景观节点、交通节点、绿化节点、建筑节点。

5结语

小城镇规划是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中间环节和重要衔接点。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创新规划方法,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以自下而上的方法相补充,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姚敏峰,刘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镇规划策略———以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新区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5(6):57-61.

[2]苏保忠,刘俊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如何可持续发展[J].标准生活,2013(3):18-21.

[3]徐丽哲,张定青.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与方法———以西安市户县秦渡镇概念性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7):57-61,66.

篇7

2城镇景观资源构成

2.1自然景观资源

城市建设中,应依据城镇现状和地势地貌特点,综合平衡,合理布局。使城市具有地貌类型齐全,自然景观丰富壮观的特点突出,让这个自然环境基本保持“自然态的原汁原味”。能拥有森林、冰雪、山岳、河湖、野生动植物、地方文化等多个风景旅游资源优势,对于宜居生活和旅游观光休闲,提供优美的环境想像空间,可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人文景观资源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是我们未来的唯一选择。利用先进的城镇建设规划理念和景观绿化技术等,我们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设计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建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适宜的居住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空前繁荣。建筑设在市场的怀抱里,感受到的是融合统一又不失个性,尊重自然、关注环境、创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强音。

篇8

一、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原则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在传统村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建筑未得到有效保护,濒临倒塌;村落中严重缺乏便民的娱乐健身设施,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市政环卫设施,造成生活垃圾对水体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在大规模的旧村改造中,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被拆除,而且村民在新居落成之后,未对旧宅进行处理或利用,过多的旧宅造成了“空心村”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地的利用率低。另外,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村落的山体、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旅游开发定位,造成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不足以及接待能力差等问题。

为了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当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出村落风貌的整治规划,重点整治具有独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其次,针对历史建筑的自身特色,对建筑风貌进行划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不同的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解读,促进建筑风貌整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旅游开发中以发展地方特色、带动地方复兴为目标,对传统村落风貌整治的主题进行拓展与创新,积极为游客营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传统村落生活。总之,在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风貌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对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意识,使村落的历史资源以及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存,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利用。同时,应立足于本地资源,对村落中遗留的历史建筑、特色街道以及自然景观进行大胆创新,积极营造“活”的文化氛围,以充分满足游客的情感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因地制宜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思维,才能在开发、整治与保护传统村落风貌之间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

二、旅游开发中传统村落风貌整治规划的有效措施

1.村落风貌整治的方向定位

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的手段与方法,找准传统村落风貌整治的方向定位,实行科学、有效地开发,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村落的旅游价值。由于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所在,所以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以村落的原始风貌为基础,确定村落风貌规划和整治的目标。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为例,高迁古村落的风貌具有典型的河谷山地特征,群山环抱、山体连绵、村内溪水穿流而过,山水兼容、风景秀丽,形成了高迁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并且高迁古村落的街巷众多,构造独特,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原始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高迁古村落的建筑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结构上看,高迁古村落的建筑结构基本上以两层为主,穿斗式木质机构;从墙面上看,主要是人字型的厚檐强和硬山墙;从屋顶上看,基本上以悬山顶和硬山顶为主,屋顶的侧面有披檐,而且披檐的变化和重复能够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味感。从色彩上看,高迁古村落建筑主要是由白墙、深红色门窗、灰瓦构成,所以实现了由深到浅再到深的颜色变化,形成丰富的立面,给人一种朴素、清新、淡雅的感觉;从材料上看,建筑的屋顶由青瓦覆盖,墙体主要有土、木、砖、石等材料构成,而建筑内部主要选用的是木材;从装饰上看,主要表现在屋檐、出挑以及窗户等部位,大量使用木雕进行装饰,体现了传统江南的建筑特色。因此,通过对高迁古村落的分析,将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风貌特征定位为传统的江南风情,在绿水、青山的环绕下,古镇、幽巷、居民、历史建筑成为了传统村落旅游的一大特色,体现着人文性、生态性、历史性以及原始性,进而明确了村落风貌整治和规划的目标。

2.村落建筑风貌的整治

旅游开发中在对传统村落的建筑进行整治和规划时,应当以村落当地的建筑为基础,整治和规划的内容应当与村落建筑相协调,以确保村落的原始性特征。例如,在对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建筑整治中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历史建筑的整治。由于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历史建筑目前主要是供村民居住,然而在日常的居住过程中建筑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在旅游开发时应当采用不断进行更新保护的措施。首先,对于历史建筑的外部,主要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固和局部修缮,并且要强化对建筑的立面进行修缮,进而保障建筑的原始性。其次,对于历史建筑的内部,应当在保留原有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对室内空间和内部设施从新进行改造。如灵活划分建筑内部的空间、增加室内的卫生设施等。此外,对于一些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建筑,应当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其进行合理的整治后,可以当做旅馆或者是餐馆向游人开放。或者是聘请一些当地手工艺人或者是文化名人到此居住,以便向游客展示或者销售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等。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建筑用做展馆使用,以便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对一般建筑的整治。对一些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一般建筑进行局部或者全面加以改造,如更换建筑材料,从新装修立面门窗,或者是对屋顶、墙体加以全面改造。三是对现代建筑的整治。可以从新塑造立面、更换门窗、修缮或调整建筑式样等,并根据当地的建筑特色对村落内的商业店铺进行全面装修,从而使村落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

3.村落道路风貌的整治

在对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中,由于道路是体现传统村落格局的重要场地,所以在整治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突显出道路的作用。以浙江省仙居县高迁古村落为例,由于建国路是仙居县高迁古村落的主要生活性街道,紧邻河流、风景秀丽,而且是展示村落风貌的重要场所,所以可以在保留原有道路空间的基础上,从景观、建筑、界面三个方面对道路进行修缮、整治。首先,加强对道路建筑立面的整治,但是对于一些具有传统特点的外墙、门窗、屋檐等应当予以保留或者是进行复古修缮。其次,由于建国路是体现村落风貌的主要场所,所以在整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村落内的材料,进而体现出传统村落特色。与此同时对于其他建筑间的道路,可以比照现有道路,在道路中铺设鹅卵石、或者是村落内的青石等,给人一种幽静、淡雅的感觉。最后,可以运用一些地方的树木、花草、竹子等装饰道路,这样不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对于一些传统风貌较差的地方,还可以起到有效的遮挡作用,进而更好地协调村落内的风貌。

4.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整治

高迁村的整体景观风貌主要由山体、水体以及古树组成,因此,在对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整治中,应着重整治水道、保护山体植被与古树。虽然传统村落的水体较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水系网络,对维护景区水体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地区性的生态绿化框架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发与整治中应结合村落的内外水系,在对其进行梳理、完善的基础上,将水源引入街巷,以丰富水系的活动空间,从而建立完备的生态绿化体系。而对于营造村落自然景观的古树以及山体植被,应不断完善其生态保育功能的同时,增强村民对其进行保护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以维护景区的生态平衡。

篇9

1 新城区进行建筑风貌规划的重要性

1.1 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针对城市进行整体个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做好建筑风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城市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以及阶段内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人们在结合各方面内容的同时,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设计出相应的设计蓝图,以更好的推动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过去在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工作中,采用的主要规划形式就是针对大方面进行指导,但是却忽视了小的方面,对于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考虑并不全面,在协调性上较差,可以说,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互为补充,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1.2 改善城市的环境。进行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均得到满足,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出了历史性的特点,并且也对原始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人的基本活动就是衣食住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质需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得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这两个层次的需求都与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有着一定的关系,合理的对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进行规划,就可以使得城市的整体风貌均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得城市的环境得到良好的规划,这对于促进城市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2 新城区建筑风貌规划的方式

2.1 注重结构特征。第一,要针对的城市新区和城市周边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总结两者之间建筑新区风貌的关系,城市新区建筑风貌代表了城市形象,对于空间特性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在空间结构上实施合理的类别划分,就一些特定的空间元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风貌。

2.2 遵循规划原则。按照建筑风貌类型分区进行设计与规划在划分建筑风貌的类型时,需要遵守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建筑本身发挥的功能和建筑的高度,二是建筑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城市一般有明显的分区,在规划时应强调其整体性和协调性。

2.3 发挥城市特色。不同地区的城市地区不同,因此,新区风貌规划中应该注意发挥城市本身的特色。在进行建筑风貌的规划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要注意其要素方面的不同功用和特色,以保障建筑风貌建设的有效性。

3 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3.1 城市建筑景观的文化赋予。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一些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在进行新城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来进行规划定位处理,从而使得建筑景观风貌更加具备当地的特色,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形象。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严格的依据文化特点来进行规划主题的设定,应用其中的一个规划概念,来对规划结构进行详细的设定,这样可以对建筑景观风貌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控,从而可以有效的保障城市新区建筑风貌能够实现合理化的规划设计。

篇10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规划尚没有明确法定地位,但是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合理的布局城市绿地和准确的测定城市绿量可以保证其在城市环境系统中充分发挥改善环境的作用;科学定位城市绿化风格、客观把握城市绿地关键环节的设计,可以增强城市绿地的特色风貌。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定可行的良性发展。

(一) 生态园林对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

城市生态系统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是一个不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物质交换、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还要借助外界干扰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园林主要能够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噪音杀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观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生态园林城市以其生态舒适性和景色秀美的特点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并非可望不可及,关键在于城市环境的各个子系统是否能充分发挥出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作用,只要相互协调共同建立稳定、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方可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和园林艺术化。

(二) 生态园林系统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减少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常见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定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后,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社会、经济、认为因素,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简要归纳如下:

1.有些城市还没有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已编制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生态城市有着决策性作用。因此,对于这样的城市,上自领导下到群众,都应该严格地按规划办事,把规划的内容落实到实处。

2.没有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环境绿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环境绿化搞好了又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资的投入。有些城市对此认识不够,大肆侵占甚至破坏公共绿地用来搞建设,致使城市容貌面目全非。

3.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结构决定功能,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要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网络。只有这样系统内部才能构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初步模式的解析

(一)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园林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斑块、廊道与基质。

1.斑块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形状、大小、类型、异质性及其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斑块的大小、数量、形状、布局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关系到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数量越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园林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各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等。

2.廊道景观中的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带状地,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城市中绿色廊道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带廊道,第二种是绿色道路廊道;第三种是绿色河流廊道。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环境质量较差的状况下,城市廊道的设计应在兼顾游憩观光基本功能的同时,将生态环保放在首位。

3.基质在景观要素中基质是占空间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链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二)城市绿地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方向

为了符合生态园林模式的定位,绿地系统需紧紧抓住生态建构和景观风貌构建两个方向。

其中生态构建包括各类绿地布局构建、指标构建、苗木保障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体系构建及技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的构建等。这些分类构建互呈逻辑关系:布局构建控制了城市的绿色脉络,指标规划保障这个绿色脉络得以生生不息,苗木保障体系的构建则保证城市绿地指标得以科学实施,生物多样性体系保障则是为苗木体系提供丰富的基因库,技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保障以上一系列建构的顺畅实施。

1.生态构建

(1)绿地布局构建

城市绿地布局要贯彻“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环网式布局结构;

(2)指标构建

尽量满足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编制规范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定额指标;

(3)苗木保障体系构建

采取三项措施构建了“以订单(合同)育苗为基础,以调控苗圃为骨干,以苗木调剂为补充”的造林苗木供应保障体系。强化预测、超前谋划。根据该县近些年来的造林情况、采伐情况,预测出明年造林苗木总量以及苗木种类的具体情况。下达订单、落实合同。为保证造林用苗数量和质量,推进造林苗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结合本市林木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具体情况,与多家实力雄厚的苗木公司签订了购苗合同,下达了订单。加强指导、确保质量。认真对签订了合同的育苗实体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为他们在种子的订购、苗木的培育、生产档案的建立、销售配送等环节作出指点和帮助。同时,加强了育苗全过程的质量监管、种苗标准的贯彻实施不定期进行、种苗质量检验等工作,及时掌握并解决了种苗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严格执行种苗包装、标签制度,以确保种苗质量。

(4)生物多样性体系构建

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

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环境空间。

2.景观风貌构建

景观风貌构建是基于对城市自然社会面貌的提炼,总体控制城市景观风貌,

要处理好生态景观问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2)以绿地为主、注重自然生态原则;

(3)因地制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