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22:02: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师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73-02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技校热以及幼儿教师的待遇一直较低等原因,幼儿师范学校招生情况较差,生源少且学生素质不佳。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学习不好没有好一点的学校可上才来上幼师的,有些是自己根本不想上,家长硬逼来的。只有少数是对幼儿教育感兴趣,才选择幼师的。这样招来的学生,学业水平可想而知。大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或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只喜欢唱歌跳舞作游戏等可以活动的课程。而幼师生毕业以后的工作是教育幼儿,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幼儿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老师,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幼师生自身的智力水平都是正常的,主要是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分。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认识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具有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采用一些措施来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动机,则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进而促使其素质的良性发展。一般来说,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外部强化。如:表扬、奖励以及好的分数。二是认知好奇心。这是一种内在的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三是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愿意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归因是人们对工作或学习中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四是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根据以上理论和学校学生实际,采取了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笔者在《幼儿心理学》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总结如下。
一、开课之初,激发兴趣,明确学习意义,引起认知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才愿意听课、学习,另外,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地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才能学好。所以,第一次课,笔者没有急于开始课本内容,而是以“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为主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互相熟悉,并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内涵,然后用一些有趣的幼儿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提出本期课程学习计划、安排以及学习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1.“建立小组”。六人一组,随机建立小组。让学生采用个性方式介绍自己,彼此互相认识;讲出自己的优点、爱好、性格,使同学之间进一步了解,也使在推销自己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确定小组的组长、组名、组徽和组呼,为以后的课堂合作准备。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讲解讨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此效应表明: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使人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不断达到所期待的成功。学生听完我的讲解后十分惊叹:原来心理期待的力量如此巨大。然后,我们又讨论了期待效应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超市里无理取闹的孩子”、“我不想穿这双鞋”、“我长大要和李老师结婚”,从三个常见的幼儿案例引入《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案例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大部分学生有相关经验,所以乐意探讨,并希望能得到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帮助其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4.介绍学习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主动参与。提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口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
成就动机是人的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愿意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归因是人们对工作或学习中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或推论;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培养。
笔者首先测试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情况。这里采用的是“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验”和“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归因实例”来分析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通过测试发现学生中追求成功者比避免失败者多,但归因方式有一定的偏差。看来,她们内心是愿意取得成功的,只是多次的失败使她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然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成就与动机的关系,归因对动机的影响等。并使学生特别注意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学生普遍认为,成就动机高者成就水平一般较高。高成就动机者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勇于面对失败,善于分析成败的原因。
三、减少和消除无助感,增强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无助感的产生通常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感到无法控制结果,并对以后的成功不抱希望,如果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便打破了失败的延续,所以这里笔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不同学生设置不同问题,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让她们觉得成功是很有可能的,自己并非真的不行,如果仍然出现失败现象,则首先表扬她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然后帮她分析错误的原因,将学生的思维从对失败的消极关注上转移到有关的学习任务上。笔者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口头上的表扬和积分上的奖励,使学生从奖励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增强自我效能感。另外,笔者还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学习调节的有关技能。
四、课前小活动,配合语言暗示,激发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每次课前,可以常常组织学生共同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并配合一定的语言暗示。如:有节奏的击掌、手指操、肌肉松弛训练等,边做操边说:爱生活,爱自己,爱学习,爱成功;一二三四五,我们多读书,五四三二一,快来答问题等。这些小活动简单易行,并且符合学生爱动的心理,很受学生的欢迎。再配合语言,起到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十分钟的注意分散状态转移到课堂上来,而且使学生的大脑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让学生以一种愉快、感兴趣的状态开始课堂学习,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
五、案例教学,趣味游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幼儿心理学与实际联系紧密,而且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是为将来的幼儿教学工作服务。所以,笔者尽量每章都采用案例和游戏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或者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如《幼儿的想象》这一章,我先用“依据关键词创编故事”想象力游戏让学生对想象有一个体验性认识、并分析想象的定义、分类。然后,以“梦是不是想象?”“小明没有遥控飞机,可他说有,是否在说谎”等案例问题启发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知识学习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创造外星人”游戏,将知识应用与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水平。最后,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活动。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觉得枯燥和难学,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
六、适当的表扬激励,提供展示舞台,促进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适当的表扬激励,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采用积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疑问。对于有自己看法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鼓掌激励或积分奖励。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站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身份讲解课本内容。学生要想讲好,就必须认真阅读课本,查找相关知识,努力思考和组织讲解内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通过积极的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和维持其动机水平。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有所提高。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预习课本,愿意进行思考。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表现自己;成就动机测验结果显示,追求成功者的人数大大提高。对成就结果的归因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归因,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当提出问题时,学生不再畏难、退缩,而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完成任务,并积极努力地去做,自我效能感稳步提高。
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2];同时,伴随着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成为决定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实验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改革前,教学团队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如何做,可以提高你的实验动手能力?”的问题,在收回的81份问卷中,有56.7的学生回答“需要改革实验开设内容”,由此可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4]。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为72学时,于第二、第三学期开设,分别称为有机化学实验Ⅰ和有机化学实验Ⅱ,每学期均为36学时。改革前后实验开设内容及学时数如表1所示。改革后,在实验内容、顺序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有机化学实验Ⅰ(见表1序号1~8)侧重于基础实验。对比改革前后,删除了有机化学实验Ⅰ中的两个性质实验。多年来,常有学生反映性质实验效果很差,因为理论滞后于实验,即使预习了还是搞不懂反应原理,实验时“照方抓药”,学生“动手不动脑”,整个实验过程糊里糊涂;据此删除性质实验,将它放在理论讲解时视频观看。这种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既避免使用易挥发的醛、酮、醇、酚、醚等有机物,减轻了实验室的味道,也减少了这些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5-6]。在实验顺序上,将“熔点测定”安排为第1个实验,紧随其后的第2个实验是“蒸馏和沸点测点”。实验2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可以利用它们进行有机物的沸点测定,“蒸馏”是常量法,“沸点测定”是微量法,学生可以做一个对比。前两个实验中,“熔点测点”和“沸点测定”所用装置一样,都需要提勒管,由于学生在第1个实验中已经学习了“熔点测点”,所以在做“沸点测定”时就能很快领悟。升华和萃取也是两个重要的基本操作,改革后在设置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其中“萃取”实验安排在“水蒸气蒸馏和萃取”中,首先利用“水蒸气蒸馏”实验萃取中药徐长卿中的丹皮酚,因为是混合物,再利用“萃取”实验进行分离;而“升华”实验则安排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中,较之改革前升华粗碘的实验,环保安全了很多,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改革前,“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了“沸点测定”和“折光率测定”两个基础实验,因为改革后“沸点测定”已经安排在第2个实验中,“折光率测定”则安排在“乙酸乙酯的合成”中,即合成出的乙酸乙酯进行提纯后,再测定其折光率并与文献值比较;将实验学时数从原来的6学时调整为时。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升华和萃取”和“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这些基本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有机化学实验Ⅰ除了基础实验外,还安排了“乙酸乙酯的合成”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综合性实验,这是对前面常用基本操作的一个巩固。有机化学实验Ⅱ(见表1序号9~14)则完全是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精选了不同的反应类型,如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反应以及乙酰化反应等,将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强化。经过与同行教师反复讨论和同学生座谈等形式,现阶段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顺序的设置既符合目前本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同样,在多次学生问卷调差中,9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民主、互动、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基于此,在实验教学中,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问题进行讲解,这个环节现在基本上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即由学生自己讲解、教师补充引导、中间穿插提问讨论等。在这个环节的实践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常常超出教师的期望。例如在实验装置的安装上,刚开始的“蒸馏”实验的安装由带教老师演示完成,告诉学生实验装置的安装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稳固和美观,并详细讲解其中操作技巧,以后实验课出现的实验装置均由学生来做示范安装,师生共同指出其优、缺点进行点评,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在基本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正确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重结晶这个操作中,有些学生产品质量不好,我们就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重结晶整个操作的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存在,这样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以前反复出现的错误,现在学生可以很快克服了。每次实验结束时,带教老师都要记录每位同学本次实验的结果,然后进行评比讨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例如对于合成实验的最终产品,教师会让每组学生写上组号,摆放在一起,大家来评出产品的好坏。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做得好的学生开心自豪,做得差的学生也不服输,有些学生要求重做,我们都给予了满足。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下次课堂上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带教老师要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到原因后,再批准学生重新开始实验。这种做法无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经过我们大家反复实践,上述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11]。
解析:由题意可知,题给有机物属饱和一元脂肪醇,C5H12O对应的烷烃为C5H12,而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①CH3CH2CH2CH2CH3、②(CH3)2CHCH2CH3、③(CH3)4C;①、②和③分子中分别有3种、4种和1种等效氢原子,则其对应的饱和一元脂肪醇(可看作是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OH取代的产物)分别有3种、4种和1种.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饱和一元脂肪醇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首先根据题给有机物的通式和性质,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抓住饱和一元脂肪醇可看作是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的本质(也可将C5H12O变形为C5H11—OH,而判断C5H11—的异构体有8种),可快速求解.
例2 (海南化学卷)分子式为C10H14的单取代芳烃,其可能的结构有( )
(A)2种 (B) 3种
(C)4种 (D)5种
解析:因单取代芳烃C10H14即为C6H5—C4H9,而丁基—C4H9有4种CH3CH2CH2CH2—、CH3CH2CH(CH3)—、(CH3)2CHCH2—、(CH3)3C—,则其可能的结构有4种.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单取代芳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首先将题给分子式变形为单取代芳烃的形式,然后根据取代基异构体的数目,可快速求解.
二、考查日常生活常用物质的化学成分
例3 (海南化学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
(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解析: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煤气的主要成分是
CO和H2,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了日常生活常用物质的化学成分.熟记这些常识性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三、考查化石燃料的有关知识
例4 (上海化学卷)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加工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化主要得到乙烯
(B)石油分馏是化学变化,可得到汽油、煤油
(C)煤干馏主要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
(D)煤制煤气是物理变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的重要途径
解析:石油裂化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液态轻质汽油,石油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制煤气是化学变化,则(A)、(B)、(D)均不正确;而(C)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综合利用的有关知识.掌握其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四、考查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
例5 (江苏化学卷)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
结构如图1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有关普伐他汀
的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
(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D)1 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 mol NaOH反应
解析:因该有机物分子中没有酚的结构单元,其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则(A)不正确;因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醇羟基(且醇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羧基和酯基,其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则(B)、(C)正确;因该有机物分子中有1个羧基和1个酯基,1 mol该物质可与2 mol NaOH反应,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B)、(C).
点评:此题以普伐他汀为素材,考查了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抓住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与其结构特点,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例6 (全国理综大纲卷)橙花醇具有玫瑰及苹果香气,可作为香料,其结构简式:
下列关于橙花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B)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可以生成不止一种四烯烃
(C) 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470.4 L氧气(标准状况)
(D) 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40 g溴
解析:因橙花醇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醇羟基,其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则(A)正确;因橙花醇分子中羟基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其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发生消去反应,能生成2种四烯烃,则(B)正确;因橙花醇的分子式为C15H26O,1 mol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21 mol氧气(其在标准状况的体积为470.4 L),则(C)正确;1 mol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 mol溴(其质量为480 g),则(D)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以橙花醇为素材,考查了多官能团有机物的性质.抓住该有机物所含官能团与其结构特点,掌握官能团的性质(尤其是消去反应的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五、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
例7 (全国理综课标卷)分析表1中各项的排布规律,按此规律排布第26项应为( )
解析:由题给表格信息可知,可把其分为4循环,从第2循环开始,每一项与前一循环的对应项均增加1个“CH2”原子团;因26=4×6+2,则第24项为C2H4O2+5(CH2)=C7H14O2,第25项为C2H4+6(CH2)=C8H16,第26项为C2H6+6(CH2)=C8H18.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以表格信息为素材,考查了有机物分子式的推断,考查了对表格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通过对题给表格信息的认真分析、挖掘出隐含的排布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六、考查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
例8 (海南化学卷)下列化合物在核磁共振氢谱中能出现两组峰.且其峰面积之比为3∶[KG-*2/3]1的有( )
(A)乙酸异丙酯 (B)乙酸叔丁酯
(C)对二甲苯 (D)均三甲苯
解析 乙酸异丙酯[CH3COOCH(CH3)2]分子中有三种氢原子,其个数比6∶[KG-*2/3]3∶[KG-*2/3]1;乙酸叔丁酯[CH3COOC(CH3)3]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其个数比为9∶[KG-*2/3]3=3∶[KG-*2/3]1;对二甲苯
点评:此题考查了核磁共振氢谱的应用.能够书写有关物质的结构简式,掌握核磁共振氢谱的意义和等效氢原子的判断方法(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处于对称位置上的氢原子是等效氢原子)是解题的关键.
七、考查有机物的除杂
例9 (上海化学卷)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解析:苯能够萃取溴水中的溴,且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仍溶于苯中,无法通过过滤除去杂质,则(A)错误;乙醇与水互溶,(B)操作溶液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达到分离、提纯目的,则(B)错误;乙醛与水互溶,(C)操作溶液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达到分离、提纯目的,则(C)错误;乙酸乙酯不溶于Na2CO3溶液,而乙酸与Na2CO3反应生成乙酸钠而进入水相从而与乙酸乙酯分离,(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机物的除杂方法,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性质与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除杂方法与原则(①“不增”:不能增加新的杂质;②“不减”:不能使被提纯的物质减少;③“易分”:操作简单,容易分离;④“最好”:最好使杂质转化为被提纯的物质)是解题的关键.
八、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例9 (北京理综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植物油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点、沸点
(B)麦芽糖与蔗糖的水解产物均含葡萄糖,故二者均为还原型二糖
(C)若两种二肽互为同分异构体,则二者的水解产物不一致
(D)乙醛、氯乙烯和乙二醇均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解析:天然植物油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属混合物,没有恒定的熔点、沸点,则(A)不正确;尽管蔗糖的水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但蔗糖分子中没有醛基,蔗糖没有还原性,蔗糖为非还原型二糖,则(B)不正确;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二肽,其水解产物相同,则(C)不正确;乙醛可合成聚乙醛,氯乙烯可合成聚氯乙烯,乙二醇与乙二酸可以缩聚成聚合物,则(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掌握其结构特点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应当注意的是油脂属于混合物、蔗糖属于非还原型二糖、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二肽的水解产物相同、乙醛也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单体.
例10 (山东理综卷)下列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苯、油脂均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甲烷和Cl2的反应与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官能团相同
解析: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油脂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A)不正确;甲烷和Cl2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烯和Br2的反应属于加成反应,则(B)不正确;葡萄糖与果糖的分子式相同(C6H12O6),而结构式不同[葡萄糖与果糖的结构式分别为CH2OH(CHOH)4
CHO和CH2OH(CHOH)3COCH2OH],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则(C)正确;尽管乙醇、乙酸均能与Na反应放出H2,但乙醇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羟基,乙酸分子中的官能团为羧基,则(D)不正确.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及有关反应类型的判断.掌握其结构特点与性质及有关反应类型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九、考查有机物的命名、性质、同系物的概念及分子式正误的判断
例11 (浙江理综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系统命名法,化合物
CH3CH2CHCH2CH2CH(CH3)2[ZJ5,S]CH(CH3)2
的名称为2,6–二甲基–5–乙基庚烷
(B)丙氨酸和苯丙氨酸脱水,最多可生成3种二肽
(C)化合物[XC
.tif>,JZ]是苯的同系物
(D)三硝酸甘油酯的分子式为C3H5N3O9
解析: 对于(A),该化合物的名称应为2,6–二甲基–3–乙基庚烷;对于(B),最多可生成4种二肽(其中,丙氨酸分子之间脱水生成1种二肽、苯丙氨酸分子之间脱水生成1种二肽、丙氨酸与苯丙氨酸两分子之间脱水生成2种二肽);对于(C),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不是苯的同系物;对于(D),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简式为
CH2—CH—CH2[ZJ1,X;4,X;7,X]ONO2ONO2ONO2
,其分子式为C3H5N3O9,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了烷烃的命名、氨基酸的性质、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及三硝酸甘油酯分子式正误的判断.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氨基酸分子间脱水生成二肽的性质、苯的同系物的概念及三硝酸甘油酯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十、有机框图推断题
例12 (浙江理综卷)化合物X是一种环境激素,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
化合物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分子中含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只有两种.1H–NMR谱显示化合物G的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F是一种可用于制备隐形眼镜的高聚物.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合物A分子中含有联苯结构单元
(B)化合物A可以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X与NaOH溶液反应,理论上1 mol X最多消耗6 mol NaOH
(D)化合物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2)化合物C的结构简式是,AC的反应类型是.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
a.属于酯类 b.能发生银镜反应
(4)写出B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 (1)因化合物A能与氯化铁发生显色反应,故应含有酚羟基,分子含有2个完全相同的甲基,其苯环上的一硝基化合物只有2种,则A的结构简式为
,从而可知,(A)、(B)不正确;由题意可知B的结构
简式为 CH3—C—C—OH[ZJ4,S;4,X;LX,6,S]CH3OHO ,1 mol X最多可与6 molNaOH反应,则(C)正确;而B在浓硫
酸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D,D能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则(D)正确.
(2)因A与足量的浓溴水反应生成化合物C,则C的结构简式为
(3)因D的分子式为C4H6O2,属于酯类、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则D为甲酸酯,其可能的结构简式为HCOOCH=CHCH3、HCOOCH2CH=CH2、
(4)因环状化合物G的分子式为C8H12O4,其分子中所有氢原子化学环境相同,则G
的结构简式为 [XC
(5)由题意可知E的结构简式为
,从而可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D)(2)
(4)
浓硫酸
一定条件
点评:以有机框图推断为素材,综合考查有机物结构简式的推断、有机物的性质与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有机化学的知识.根据题给信息,抓住突破口,掌握有关有机物的性质(尤其是官能团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注意不能漏写副产物)是解题的关键.
十一、有机合成题
例13 (江苏化学卷)化合物H是合成药物盐酸沙格雷酯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图3.[FL)]
(1)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和 (填官能团的名称).
(2)反应①⑤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填序号).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B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分子含有两个苯环;Ⅱ.分子有7个不同化学环境的氢;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但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此反应.
(4)实现DE的转化中,加入化合物X能发生银镜反应,X的结构简式.
(5)已知:
是合成抗癌药物美发伦的中间体,请写出以
和[XC
.tif>,JZ]为原料制备该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
解析: (1)由A的结构简式可知,化合物A的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醛基.
(2)由题给信息可知,反应①、③、⑤属于取代反应,反应②、④属于加成反应.
(3)因B的分子式为C14H12O2,则符合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4)因X能发生银镜反应,再由D和E的结构简式可知,X的结构简式为
(5)用正向思维法进行分析,可得其合成路线流程为: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优化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37-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
信息技术集文字、符号、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视听交融,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优势,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有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多媒体动态变化中感受学习数学的美妙,从而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6只鸡,又来了8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课件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象生动,低年级学生在这个具体形象的动画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地接收过程,而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反映,它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核心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地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既抽象又拗口,学生辛辛苦苦地背下来,又往往不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同底等高”呢?由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无法采用重合的操作方法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测量的过程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在的操作意义,但不这样做又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手段,有效地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同底等高”,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定义。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难点
几何图形的教学,主要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一些动态的想象无法完成,操作起来则费时费力,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多次的切割、分解,一次次地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圆柱体的多次划分,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逐步呈现出来,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巧设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设计练习题,可以巩固新知识。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把学到的新知识真正掌握。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效率高等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练习题配合游戏和数学故事等多种形式,既富有趣味性,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即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数学课的练习一般都处于一节课的末尾,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时一般不太集中。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其立体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发学生强烈的复习欲望,自发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层次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由易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数学训练。
例如,在都“2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促使学生对计算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口算练习,我们利用电脑编写算式等技术制作计算游戏,课件可以实现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给题目,当学生输入答案后,电脑可以判定输入答案的正误,如果超过答案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当学生出错后会发出鼓励“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枯燥的口算练习添加趣味色彩,学生在与电脑比速度时巩固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个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伸拓展,创新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有时还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展示所有的答案,造成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打击。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不但可以把所有的答案给出来,使学生对号入座,而且还能展示一些学生未想到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无疑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中,在杯架上放着11个杯子,有客人到家作客,需要拿下6个,这时杯架上还有多少个杯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第一行摆10个杯子,第二行摆1个杯子。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如果都从第一行(从上往下数)取,这样的“取法”所对应的计算方法是:10-6=4,4+1=5。另一种方法是先从第二行取1个,再从第一行取5个,这种取法对应着方法是11-1=10,10-5=5。利用课件,就能充分展示不同“取法”对应着不同的算法,便于学生直观感知,并可对应不同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直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遨游。
第一天,刘亚明老师和参加培训的幼教老师们一同分享她的美术教学新理念:让幼儿画自己心中的画,讲自己心中的故事。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想得出来!画得出来!说得出来!”一一这也正体现了《童心话语》的含义:展现童心世界的真善美,让孩子的美术活动和语言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的活动,成为孩子思维的活动,让孩子自由地去发挥想象!她说:“孩子的思维是源泉。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灵性,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画而画。”随后,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老师详细地阐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整合游戏式绘画教学方法和释放过程。其中,她所讲的实例“看牛撒尿”“蚊子和大象”“画妈妈”等许多案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都非常实用。从一开始,大家就被刘老师的一言一行所吸引,特别是她新颖的教学策略使人佩服。教师们个个都细心听讲,认真做笔记。
第二天,刘老师针对幼儿绘画创造指导方法以及幼儿绘画表现形式与使用材料的参考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她谈到:
美术活动的选材要儿童化、生活化,最好是孩子身边刚发生和熟悉的故事、游戏、动物等,如《好吃的糖果》、《淘气的小猫咪》等,孩子头脑里有印象、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并能发挥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
绘画材料要多样化,为幼儿提供各种笔(包括自制的)、颜料、画纸,使幼儿在尝试新材料时,产生新的感受。如:《给柳树妈妈梳头发》绘画活动,老师给孩子提供了彩笔、油画棒、水粉、棉签、毛笔等,有的用棉签画线,用毛笔画叶子,用手指醮颜色画小花,孩子把画笔当玩具,尝试着各种玩法,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绘画过程要游戏化,有趣的游戏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表现力。如:绘画《种子宝宝长大》,通过游戏感知种子的生长。小朋友装扮种子,老师当园丁:“快给宝宝喝点水,宝宝长高了、长大了!”(教师带领孩子伸出胳膊,体会一点一点长高的样子。鼓励孩子把种子宝宝画下来“种子一点一点向上长,它们直着长、斜着长、螺旋着长……看看谁的种子宝宝长得高,谁得叶子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
活动引导情景化,如自助餐、打电话,把孩子带入事先准备的环境中,让孩子扮演角色,融入游戏中感受和表现,从而能够使之愉快自然地过度到绘画活动中。
评价作品故事化,绘画活动是孩子思想情感的表达。对孩子的画不要妄加评论,可以先请孩子讲一讲画的是什么,看看画面是否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尊重、倾听孩子画里的声音,欣赏孩子的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自身的进步,鼓励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越来越喜欢绘画活动。
第三天,刘老师讲了幼儿个性化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对于一些不会使用工具、画不出“形”、会说不会画、画面不生动不丰富的孩子作品的指导方法进行了讲解。
重点向老师讲了要突破“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到的五大教学方法,即:通过情景创设法,物象分析法,动作感受法、表演法,作品赏析法等方法来使教师的教法更灵活,使孩子的学习更自主。 参加培训学习的老师们说,感觉到以往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幼儿智力的开发。孩子总是被动地无法自己去想象,结果影响了幼儿思维和创造的发挥,听了刘老师的讲课,好像是为孩子们发挥想象开创智能设立了一个窗口。她们说:“刘老师的讲课内容我们感觉很受用。她是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且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第四天,刘老师对于美术活动设计的几大要素进行了培训,包括美术教学的选材,备课,上课流程、评课等内容。特别提到了不同年龄班孩子的引导过程不同,她说:“小班的孩子一定要多用游戏化的引导,中班的孩子则要用特征明显的事物进行引导,而大班的孩子要用挑战性的内容来引导更适合孩子的特点。”
刘老师将她平时收集来的优秀美术教学活动和大家分享。让大家进行现场评课,并且结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大家好像是被刘老师这些天来认真的教学态度所感染,发言都非常积极踊跃,气氛热烈。下午,刘老师引导大家在课堂上备课说课,模拟教学,使老师们在接受新的美术教育观念的同时快速进入到实践中去。
7月27日,是这次培训的最后一天,培训的内容是实践公开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幼儿园的魏煜老师和惠安幼儿园的关信玲老师依据《童心画语》教学模式,上了两节效果显著的示范课。
魏老师给小朋友上的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一课,在选材上选择了孩子们最熟悉、最喜爱的老师作为绘画的题材。课上老师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老师,通过对比观察老师的五官、发型、服饰、个子的高矮……使得老师的形象在孩子的头脑里有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创设出了自己的符号,设计出7漂亮的卷发头;有的孩子为了表达自己喜欢老师,给老师的嘴里画上了可爱的桃心还有的孩子画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老师在买菜的时候都要带上她。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出了孩子们自己的想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鉴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线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因此,暂时无需教授技术性过强的专业信息技术知识。大多数学生最初接触信息技术是通过电脑游戏的方式,那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就可以以游戏为切入点,将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转化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游戏化教学需要教师设计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首先,应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游戏策划,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好地和生活相结合。另外,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取信息技能的游戏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在设计或者选择游戏参与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可以预先设置一个较为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在具体教学执行过程中将目标一一分解,并在具体的游戏教学开展中进行细化和完善。(2)选择设置、合适的游戏软件。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教学游戏软件需要与所明确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即选择的软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够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学模式尽量设置成探究式,即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完成学习任务。(3)明确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或者核心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定游戏软件后需要为学生提出核心的任务,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给出课堂探究的具体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游戏娱乐。如此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让学生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清晰的理解和整理。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深化,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迫切要求[1,2]。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往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志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与求异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大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3-5]。辽东学院有机化学实验是面向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矿物工程及冶金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从1995年起,我们就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近年来,我们在借鉴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再结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并在总结以前的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深化,并编写了符合本校各专业特色的有机化学实验讲义,其中实验内容分成五个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趣味性实验,以求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系统、全面地训练,期望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精选基础性实验,巩固及培养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
结合我校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矿物工程及冶金工程等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各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大纲,针对不同的专业,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性实验,如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偏重选择与生物及药物相关的实验,如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对氯甲苯(杀虫剂)的合成;对于环境及矿物工程专业,偏重选择治理环境及浮选药剂的实验,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此外,并逐步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如熔点的测定,采用显微镜法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法。通过这些实验的练习,旨在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为下一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综合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以前我们所开设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大多为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重较小。教学内容模式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边看实验讲义,边做实验,照方抓药,依葫芦画瓢,不重视实验的细节和过程,对做过的实验中的操作、反应机理、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记忆不牢,认识不深,这就难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更谈不上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们大幅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开出率,例如开设的阿司匹林的合成与鉴定实验,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性质及相关用途,并通过预习与具体实验过程,掌握合成原理及方法,巩固操作技能;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其结构,并初步了解FT-IR的基本原理,掌握FT-IR的基本操作,同时能分析相关官能团的红外归属;最后要求学生利用DSC测试阿司匹林的热力学性质,通过这些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强化与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另外也让学生提前了解与掌握一些先进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技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加强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启发性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设计性实验就是要打破现成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实验项目,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拟定书面实验方案及具体操作步骤,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冬青油的设计与合成实验等,需要学生列出实验所需药品、试剂的用量与所用的仪器设备,之后交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条件,修改实验方案,并最终确定最佳方案,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再次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也可根据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写出“科技论文”。通过设计性实验的锻炼,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效果,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熟练查阅文献的能力,此外,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有一个提高,并能从实验中提出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科学研究,为今后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探索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为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师生共同从事科研,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研究基金,要求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每小组成员3~4人,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提供阶段性的研究课题,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每个研究小组的实验项目及指导教师。学生研究小组可以从实验预备工作入手,逐步过渡到承担部分科研工作。通过让学生参与或承担部分科研工作,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其在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到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扩大其知识面,开阔其思路与视野,此外,也使学生所学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得到实际上的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创造科研氛围,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形成“教研相助”的教学模式,让教学为科研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5开展趣味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实践和创造。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化学药品和合成产物往往是学生很陌生的,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我们选择了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做到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例如:从红辣椒中提取红色素,从烟叶中提取烟碱,及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实验。
6推广微型化实验,培养学生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
美国W.D.mago博士在基础有机化学实验中于1982年试用微型化并获得成功,以后推广到无机化学、普通化学中。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用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微型化学实验具有实验仪器小、功能多、易封闭、操作安全、反应时间短、现象明显、节约实验用品、对环境的污染小等特点,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前进行的常量实验,其药品不仅用量大、易挥发、有毒、有害、有腐蚀性,而且消耗也大,产物及副产物量多,后处理困难,而且排放的“三废”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常规反应装置占用空间较大,实验时间较长,这既加大了实验经费的开支,又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同时也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意识,以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我们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条件,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我们对实验方法、仪器装置进行更新或创新设计,将大部分实验微型化与小量化,使“微、小、常”合理结合,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微型实验除具有安全性高、污染小等优点外,还充分显示出“小、快、灵”的特点。例如苯乙酮的合成及红外分析,采用常规实验,所用的无水苯及乙酸酐的加入量分别为31mL与6mL,且还需要较多的相关药品,如三氯化铝20g,苯30mL,浓盐酸50mL,而红外分析只用微量级别的,剩余的产物只能回收保存;改为微型实验后,每步现象明显,且药品量只有常规实验的1/10左右,这不仅减少了挥发物和反应剩余物的排放量,而且水电的消耗减少,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实验时间短,同时实验环境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7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大量普及,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常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多媒体逼真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实验观察,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在学校的资助下,我们编制了有机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例如:采用Flash演示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与操作,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实验过程,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角度全面获取教学信息,尤其是动画演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结语
几年来,通过实践“巩固基础,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开展趣味性实验,推广微型化实验的改革模式表明,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节能减排与环保意识等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今后我们将不断地努力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和探索,面向社会需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构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61-64.
[2]丁来欣,廖蓉苏,刘松.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2-114.
[3]李长智,张有琼.有机化学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49-51.
关键词 游戏化学习;Scratch;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3-0066-03
Scratch数字艺术单元主要利用画笔模块中提供的图章和划线等功能,完成一些有趣作品创作,如《万花筒》《神奇画笔》《同心圆》和《冰雪奇缘》等教学内容。由于作品中设计的内容具有互动感强、生活气息浓、体验感多、图形奇特等特点,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个学习内容。如何上好这个单元的课,可以采用多种游戏化学习方式,创设不同的情境,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感受数字艺术的奇特和程序设计课程的趣味和价值。
本文就笔者在《Scratch创意设计》课程中数字艺术单元第4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谈一谈教学体会。
冰雪奇缘项目简介
1. 项目功能介绍
本项目源于code.org网站提供的冰雪奇缘的游戏(图1)。学生在游戏中跟随安娜和艾尔莎创建一个冬季仙境,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编程环境,拖曳模块组件脚本,完成画图,学生逐一完成游戏中提供的20个谜题(图2)。谜题完成后可以收到网站提供的证书,同时还可以打印自己的成绩。
谜题将学习知识分为小步子进阶,不断为学生搭建学习和了解数学知识以及画图编程技能的阶梯,帮助学生把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易到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学习前进。当学生组装的代码不太准确时,游戏会提示孩子们继续尝试,还有视频讲解,直到成功进入下一步学习。学生在不断挑战进级中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可以习得关于什么是正多边形以及画正多边形时旋转角度和多边形边数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模仿游戏中的脚本组件,画出正多边形以及由它组成的其他图形。
2.相关知识点
(1) 数学知识:正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外角。
(2)画正多边形时角色旋转的角度的计算方法。
(3)单循环、双重循环的结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项目的学习,了解编写画正多边形以及由它组成的更多图形的程序设计基本过程,建立基于计算机编程的问题解决的基本逻辑。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网站,进入“编程一小时与安娜和艾尔莎创建一个冬季仙境”的项目学习(图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同座合作交流,师生个别对话交流。
(3)自由创作
学生陆续完成游戏项目中的谜题后,请学生打开Scratch(图5),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冰雪世界。
教学实践与反思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围绕“为创作而教”,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编程画图后,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冰雪世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有如下特点。
1.通过对游戏中谜题的解答,他们模仿学习了画线、画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圆形等规则图形;还学习了画“米”字图、“雪花”图以及由正多边形组成的其他图形。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自主建构的,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学生参与度。通过完成谜题,学生学会了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失败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现规律。
2.学生通常喜欢玩市面上的游戏,不喜欢设计自己的游戏。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和编程技能,发现了画图规律,然后在Scratch中尝试设计自己的游戏,画出心目中的冰雪世界,从而他们会发现自己也能设计游戏,甚至比市场的游戏更有趣,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和创造能力。
4.教师针对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发现更多规律和编程技巧,同时体验更多数字艺术的奇特和程序设计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5.游戏化学习活动学生非常喜欢,他们说道——学生甲:这次活动课非常有趣,我们可以自由地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而且我从这次课中发现了变量和重复模块的重要性。虽然这次的脚本很简单,但是要做出美丽的图案还是比较复杂的,有那么一点挑战性。我相信这对其他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一个“自由的挑战”。
学生乙:这次的信息课别具一格,老师让我们玩游戏。学完冰雪奇缘的游戏教程后发现:一个图形重复多次、旋转,便可以做出另一个新的图形。自己所想的一部分东西都可以做出来了。发现做游戏真的很需要数学啊,不然的话真的会弄得头晕眼花。不过也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自己所做的雪花,无法填色,很空荡,不知道填色后怎么样做出那种透明感。希望以后的课程也能像这次一样受益匪浅。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解决他们喜欢学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事物认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同样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困难而恢复。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1.直观形象,激发兴趣。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以"七巧板"的导入设计为例,我没有像教材安排的那样直接向学生介绍"七巧板",而是先通过教材练一练中第2题"守株待兔"的故事,老师一边说故事一边用"七巧板"摆出故事中的农民、大树和小兔子。然后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用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拼成了故事中的人、树和兔子。""好看吗?你想拼吗?""想!"学生回答的声音因为充满了急切与兴奋而显得格外响亮。这时教师再向学生介绍"七巧板",学生便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的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此例中我为学生构建出一个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体验成功,保持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笫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学"有几瓶牛奶"一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计算"9+5=?"时,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出来的,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用"做加法想减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我都给予鼓励。当我说出"9 +5 =14"时,学生兴奋不已,有的学生用手式做出胜利的标志,还有的学生发出"YE!"欢呼声。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有所差错,他们就会自己查找原因。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二、注重教材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要跟学生生活的世界紧密联系,不能脱节。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尽可能地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例题的编写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生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各自的生活背景的差异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教学。
如教学"高矮"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手,首先教师与一位学生比高矮;然后教师与身高不同的两名学生比高矮;再请三名学生比高矮,其中两名学生的身高基本相同;最后小组内互相比高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感知了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验到高矮的相对性,同时也从中体悟到比较事物高矮的具体方法。整节课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融通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