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9 14:21: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工作室申报材料

篇1

二、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方式基层单位应在资源等方面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

包括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提供技改技革和技能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和材料。根据创新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给予资金支持。工作室应建立运行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创新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和任务(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工作室成员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工作室活动之间的关系,立足本职工作开展创新活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并鼓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根据人员分散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先进网络通讯手段,开展跨单位、跨工种的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创新研讨。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情况工作室成立初期,重视对工作室带头人的培养,加强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开发、工作研究与交流。一方面,充分认识“走出去,请进来”的必要性,组织技师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到青岛港参观了全国闻名的许振超大师工作室,与许大师进行了热诚的交流。邀请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的技能大师到公司讲课,传授技能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所属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流。2013年,组织工作室带头人和骨干到所属单位“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现场参观,并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中海惠炼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经验介绍。同时选派技能专家赴德国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二元制”职业技能教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中国海油下属单位的生产特点、专业特性、地理位置、支持力度等,创建了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涵盖了主要生产单位及核心工种。13个工作室的带头人中,有3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有4人是所属单位技能专家。这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构成了新的技能人才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成员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促进技能传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3.在技术创新上获得多个奖项。

工作室立足于本职工作,针对本单位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解决生产工艺操作等难题,推进了“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传承技艺技能,分享经验,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了技能交流活动,对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绝技绝活、创新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推广。组织高技能人才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提高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海油服测井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设计的“打捞加重棒快速固定装置”、“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的“泵的防静电腐蚀和机械密封冲洗装置技术改造”和“尿素成品装置散装供料单元和皮带输送系统改造”,均获所属单位技术革新奖。中国海油每两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还选派优秀员工代表参加国际大赛、行业大赛,屡获佳绩。青岛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和建造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青年员工的技艺技能得到很快提升,派出的代表队参加国际焊工大赛连续三年获得佳绩:获得三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2012年,中海化学派出的代表队在石化行业第五届大赛中,获得钳工组决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个金奖、两个银奖。

4.在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

与2014年相比,总公司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人才从2人增加到5人,全国技术能手增加到18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增加到59人,中国海油技术能手增加到71人,总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从9人增加到24人。技师、高级技师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3.21%增加到5.19%,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20.18%增加到39.22%,为公司优质、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篇2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大,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量迅速提高,港口吞吐量连年攀升,连续多年世界第一。随着国际运输贸易的快速增长,国内港口建设也步入高峰期,港口的新建和改造呈现出一轮新的。我国已有22个港口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国家、广东省都把物流业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列入到了政府的规划和发展计划之中,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广东,拥有如多年来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第四的深圳港、排名第七的广州港一样的大港口,拥有如龙穴造船厂、文冲船厂一样的大造船厂。航运业的持续繁荣、港口的开发建设、造船业的快速崛起和物流园区的发展均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为港机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二、现状

(一) 师资队伍现状。

我校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教师有教授、副教授多名,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均为学校毕业后受聘到学校工作,即所谓“出了校门进校门”,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设备现状。

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是为适应广东航运业需求而新开设的专业,已获得财政部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港口综合物流实验室”300万元项目资助。目前已有1套上海海事大学生产的操作模拟器实验室,1套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2台打包机、2台柴油与电动叉车、6台手动叉车、8个港口物流设备模型(能模拟展示港口物流设备的工作原理)等设备。与我校其它专业共同的实验室主要还有机原机零实验室、柴油机拆装实验室、电气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

(三)教学情况。

专科教学的三年时间有限,课程较多;教师讲得多,解决实际问题较少;师生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有的问题学生认为很难懂,教师认为容易而一带而过,而有时情况又会相反;教学方法与手段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进行改革,以让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四)毕业生现状。

我校毕业生主要在深圳盐田港、茂名港等周边港口,以及广州康师傅公司等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公司等单位工作。由于广州港务局等大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本科以上,专科生进入的较少。

三、专业建设的做法与建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处于主体地位,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应作为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

我校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制度,确定了专业带头人。本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为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有其他企事业单位成员,根据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专业职业岗位分析与企事业单位对该专业的要求,重新探讨与制定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调整了课程设置,以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材的规划与建设。

教师应改革课程体系,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特点出发,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人才整体培养和满足人才需求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一方面舍弃重复且与现代科技不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增加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发展,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加强实例工程背景的介绍。如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该广泛收集最新科技成果与最新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机构设计实例,要扩充广义机构类型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对于实现不同功能的不同机构有一定的了解,并适当增加机构创新设计(如运动链)和机械系统概念设计方法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通过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和参加进修培训,每年选派教师参加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机械专业委员会会议,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职务。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港口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参加专业实践技能锻炼,通过到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这些一线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增强“双师型”素质。同时,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港口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引进这类人才进入学校任教。

(四)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注重与生产实际相接合。

一方面,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展开,为实践教学服务并为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为理论教学把握方向。

教师在教学(包括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论文)中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尽可能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工艺流程、生产第一线的原始数据以及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等融入教学。该专业的实训环节较多,除了金工实习、参观实习外,还有4周的机动车操作实习,实习结束,学生还要取得电工证、叉车操作证等证书。如笔者在布置毕业设计(论文)时尽量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的工作,体现了较高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较深入的了解,用人单位也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注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综合采用讲授法、欣赏法、讲座法、参观法与演示法和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一堂优质课至少包含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进行教学内容演示,引导学生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掌握。

例如该专业带头人主持的“双轨制项目体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了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的重点项目资助。该项目除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外,其重点是引入知名企业共建集教学、科研、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工作室”,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项目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工作室”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工作室就是“公司”,是校企合作、对外承揽工程项目的窗口,有完备的设施和真题真做的工程项目供师生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作室,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实施企业生产和项目体验,学习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并由此带动相应的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教学评价的体系建设。这种“双轨制项目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工作室”平台,不但能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而且必将造就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业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3)加强爱国主义、环保与节能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我国港口物流设备的现状,如沿海主要大型专业化码头装卸设备总体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个别机型已处世界领先地位;国产港口机械产品及其主要机电配套件大多自主研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已从一个港机生产大国迈向一个港机生产强国;中国制造的港口机械已稳步进入世界,在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如以振华港机公司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港口机械已进入世界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以上的份额等。

(五)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申报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请企业人员一起准备,申报材料充分,设备系统科学,已获得财政部2008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港口综合物流实验室”300万元项目资助。

目前,主要国际航线上的散杂货集装箱化比重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集装箱装卸技术与装备已成为港口最主要的技术与装备,为了适应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该项目已购置集装箱装卸操作模拟器等相关设备。操作模拟器采用借助于计算机,再结合司机室内的实际操作面板,营造出类似于实际起重作业的逼真环境,可以使培训工作不(完全)依赖实机作业,在教室里完成多种机型训练,有效地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培训效率。应用操作模拟器训练是开展港口装卸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的快速、安全、经济的方法和手段。

(六)建立与企业的联系机制,按企业要求来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应与港口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主动建立联系机制。一方面,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港口企业的资源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到港口企业实习;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帮助港口企业培训相关专业人员,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编号:2001A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见粹.21 世纪初我国港口机械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港口,2007,(3).

篇3

神东煤炭集团分公司是世界煤炭的领跑者,设备技术在行业领先,要求我们每位神东人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每个人员都要求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哈拉沟煤矿生产办按照两级公司文件指示精神立足“安全型”班组、“学习型”班组、“创新型”班组、“节约型”班组、“和谐型”五型班组建设。李建军同志深深地知道把班组建设好,班组长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习钻研、提升能力,讲究方法、增强效果。在班组建设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立足“五型矿井”建设,明确一个目标;

李建军同志紧随两级公司班组建设文件指示精神,年初及时制定《哈拉沟煤矿班组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安全型”班组的首要目标,立足于“五型矿井”建设,制定相适应与哈拉沟煤矿的班组建设管理办法。

二、制定年度班组建设重点工作计划,严格督办;

结合两级公司要求,李建军同志及时制定了2020年哈拉沟煤矿班组建设计划书、2020年哈拉沟煤矿班组建设重点督办项目、2020年哈拉沟煤矿班组建设十大工程,按照计划之一督办完成。

三、积极推广“一对一旗帜”管理;

神东煤炭集团拥有1681个班组,为了能在这1681个班组中崭露头角,彰显哈拉沟煤矿班组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李建军同志积极组织矿内班组建设考核领导小组审核,决定推行“一队一旗帜”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队一旗帜的概念

为了打造本单位品牌班组,为本单位树立一面旗帜,提升班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建立具有本班组特色的班组文化,每个班组要在安全、生产、经营、双增双节、党团建设、管理等方面打在自己的特色品牌,提炼自己的特色管理方法。

目前哈拉沟煤矿已经编辑《哈拉沟煤矿煤矿班组建设》一书,书中收集各级单位班组建设管理方法。

四、组建神东煤炭集团第两支“大学生采煤班”、“神东子弟班”、“创领电工组”;

李建军同志立足“五型”班组建设,积极组织区队开创性的组建了神东煤炭集团第一支“大学生采煤班”,2017年9月份在我矿综采二队组建第二支“大学生采煤班”,两支班组形成比学赶帮趋势;“神东子弟班”“创领电工组”的创立,为神东煤炭集团在今后管理大学生、子弟职工等方面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建立哈拉沟煤矿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工程;

大学生是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的主力军,成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迫在眉睫,20120年年初李建军及时和矿有关部门沟通,利用一个月时间,建立了哈拉沟煤矿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激发全矿大学生在煤炭事业更好发展的一个平台。

六、在全公司率先开展班前会视频管理系统;

科技发展,放眼未来,李建军同志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协商,未哈拉沟煤矿13各区队安装了班前会视频管理系统,班前会视频系统的安装首先,规范了班前会流程,做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其次,矿领导参加区队班前会可以直接在办公室面对面的和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个区队也可以相互进行多画面会议交流,再次,有利于班前会视频的考核,矿内直接将各个区队开展的班前会视频放置统一共享硬盘,有利于考核。

七、积极推广“人人都是班组长”管理模式;

李建军同志积极组织矿班组建设考核小组成员建立了“轮值班组长”制度,以班长为组长、轮值班长为副组长,包括轮值安全委员、轮值学习委员、轮值活力委员、轮值和谐委员共同组成班组管理机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管理、人人负责的“人人都是班组长”管理结构,并将各自的职责按照当天的生产、安全、质量、分配、学习、协作和士气负相应的辅助责任(正式班组长负主要责任)。轮值班组长和班委具有生产指挥、安全管理、考核分配、学习组织、工作协调权。

八、推广“赞扬卡”管理模式工程;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为此李建军同志率先在全公司提出“赞扬卡”管理模式,在2016年至2019年的试用行过程中得到了全矿职工的良好评价,2020年哈拉沟煤矿决定在全矿范围内推行“赞扬卡”管理模式,2020年新加入赞扬人有机关业务科室主任和矿领导层,为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在班组建设工作方面的主管能动性提供力量保障。

八、考核全覆盖工程;

李建军同志结合两级公司文件指示,将“五型”矿井建设融入全矿井,将考核项目涵盖矿井各个角色,哈拉沟煤矿班组建设的考核项目涵盖了:五型科室考核、五型科长考核、五型科员考核、五型区队考核、五型班组考核、五型班组长考核、星级员工考核、五型区队副职考核,2020年将班组建设考核进行全矿井的覆盖。

九、有声有色的开展班组建设大讲堂

李建军同志在2016年11月份提出每月开展矿级班组建设大讲堂活动,得到矿领导的支持后每月召开一次班组建设大讲堂活动,每月汇报人都是区队班组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对标交流模式,截止目前已经开展13起班组建设大讲堂,预计利用三年时间,从2018年开始,副科级以上领导都上台进行汇报关于班组建设的见解。

十、开展“党建+班组建设”工作

李建军同志结合公司“和谐型”班组建设的核心内容,将党建工作和班组建设工作相互融合,在区队开展试点单位,矿内利用班组建设大讲堂活动,在2020年8、9月份专门开展“党建+班组建设”课题汇报,8月份是由区队的两个支部书记做汇报,主要讲述党支部是如何来促进班组建设各项工作的,9月份是在矿内选取两名优秀党员,他们主要汇报是一名党员如来促进、提升班组建设的各项工作;党员模范出现在了生产一线的每个角落,发挥党员先锋班组,争做煤矿中的先锋队伍,20120年哈拉沟煤矿成立两支党员先锋班组,以党的刚性要求来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

十、建立哈拉沟煤矿兴趣小组;

建立以矿为单位的兴趣小组,其中包括:篮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棋类兴趣小组、桌球兴趣小组等,极大的丰富了班组员工的班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矿工指数。

十一、每年不定期的举办知识竞赛;

李建军同志结合矿级培训制度不定期的举办各类知识竞赛,丰富“学习型”班组建设。

十二、举办班组长演讲比赛;

李建军同志每年九月份举办一次班组长演讲比赛,班组长演讲比赛也是一个对标交流的过程,提升了班组长的综合管理能力。

十三、开展好月度、季度、年度班组建设分享、总结会议;

篇4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请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学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

[2]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